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地質描述用什麼表格

地質描述用什麼表格

發布時間: 2021-02-13 01:36:24

Ⅰ 地質觀察點的觀察、描述內容及記錄格式

地質觀察點是野外地質路線上進行觀察、研究地質現象的地點。其布設應遵循以下三個原則:

()點位的布置以能有效控制各種地質界線和地質要素為原則。

(2)下列位置必須布設地質觀察點:地層分界線上、不同岩石接觸處、岩相變化處、構造點、蝕變帶、礦化及礦點、重要化石點、標志層、代表性產狀要素測量點、取樣點、山地工程以及其他有意義的地質現象觀察部位等。

(3)按實際地質情況,適當布設岩性控制點,一般岩性控制點不超過總地質點數的30%,切忌機械地等距離布點。

3.4.1地質觀察點的一般工作程序及注意事項

(1)用手持GPS定點或利用地形、地物在地形圖上進行定點,註明點號,描述記錄觀察點的地理位置、坐標。在一個工作區范圍內,點號必須按順序統一連續編號。若有數個作業組在同一工作區同時工作,則必須在野外工作前統一分配觀察點號,決不允許在同一工作區內有重號現象發生。

(2)觀察研究觀察點岩石露頭,確定露頭類型(天然的或人工的)和出露的程度(良好、一般、較差或差等),這將決定該觀察點視野范圍及資料的可靠程度。

(3)觀察研究觀察點附近的地層特徵、古生物特徵(化石)及地質體的岩石學特徵及各類岩石間的接觸關系。

(4)觀察研究觀察點附近褶皺、節理、斷層等構造的特徵。

(5)觀察研究觀察點附近的礦化現象、蝕變帶及礦體特徵。

(6)觀察研究觀察點附近的地貌及第四紀地質、水文地質的特徵。

(7)測量各種產狀要素和有關數據(礦物顆粒大小、礫石大小、岩層厚度、斷層帶的出露寬度、礦層或礦脈的長度和寬度等)。

(8)經過上述觀察研究後,進行詳細的文字記錄和描述。

(9)繪制地質素描圖或勾繪信手剖面圖或作必要的地質攝影。

(10)採集各類標本、樣品。

在野外進行地質觀察的過程中,首先,必須堅持嚴肅認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客觀地搜集資料,對觀察內容的取捨不應帶有主觀的隨意性。其次,在工作中必須遵循客觀規律,避免盲目性。還必須多做沿途點間的路線觀察研究,以了解和掌握各種地質現象在點間的變化情況。

3.4.2常見地質觀察點的觀察和描述內容

常見地質觀察點主要有:岩性點、界線點、構造點、礦體(礦化)點、地貌點、第四紀地質點及水文地質點等。對觀察點描述的內容不能限於一個點,而應包括觀察點及其附近一定范圍之內的所有地質現象。觀察點的類型不同,描述的內容應有所側重。

Ⅰ.岩性點(界線點)的觀察描述

岩性的觀察描述是野外地質觀察描述工作的基礎,只有在詳細觀察岩性特徵,正確確定岩石名稱後,才能進一步研究其在空間上的變化及其與其他地質體的關系。岩性描述內容如下:

(1)關於岩石的顏色。為岩石的新鮮面整體顏色(風化顏色加括弧寫於新鮮顏色之後)。

(2)礦物成分及結晶狀態、粒度形態、含量及變化。一般按主要成分在前、次要成分在後的順序描述。注意目估礦物含量總和不能大於100%。對於斑(玢)岩,先描述斑晶成分、含量、形態、大小及其變化情況,後描述基質;碎屑岩、火山碎屑岩按碎屑物、膠結物的順序描述。

(3)結構、構造的描述。

侵入岩:結構如粗粒、中粒、細粒、微粒、斑狀、似斑狀等;構造如塊狀、斑雜、流動、條帶狀等。

火山岩:結構如灰綠、粗玄、球粒、斑狀、集塊、火山角礫、凝灰等;構造如熔渣狀、枕狀、流紋狀、氣孔狀、杏仁狀等。

沉積岩:碎屑岩結構如粗、中、細粒砂狀、粉砂狀、泥質結構等,並描述膠結物成分、膠結類型、層理構造等特徵。

變質岩:結構如變余結構、粒狀變晶結構、鱗片變晶結構等;構造如變余構造,片麻狀、片狀、千枚狀、板狀、條帶狀構造等。

(4)蝕變、礦化的描述。蝕變描述主要指岩石的蝕變情況,包括蝕變部位、蝕變礦物、殘留礦物等;礦化描述主要指金屬礦物種類、目估含量、集合體形式等。

(5)岩層(岩體)空間特徵觀察描述。在岩性觀察的基礎上,向周圍擴大觀察范圍,描述岩層、岩體在空間分布上的總體特徵。描述內容:岩相劃分情況;岩性變化及互層情況;層理、片理產狀及變化;化石產出情況等。

(6)接觸關系觀察描述。描述不同岩層、岩體之間的相互關系。描述內容:①接觸帶類型:按接觸界線的明顯程度分為急變、漸變兩種類型;②接觸關系分為:沉積(超覆)、斷層、侵入(脈動、涌動)、整合、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等;③接觸帶特徵及變化;④接觸帶產狀變化。

Ⅱ.岩性觀察描述實例

黑雲母二長花崗岩:肉紅色、灰白色,中粗粒花崗結構,塊狀構造。主要礦物成分:石英約佔25%,鉀長石佔30%~35%,斜長石佔30%~35%,黑雲母約佔10%。長石呈板狀自形-半自形晶,大小2~4mm;石英為他形粒狀,大小在2.5~3.5mm 之間;黑雲母呈棕黑色,片狀,大小約3mm。未見礦化蝕變。

伊丁橄欖玄武岩:灰綠色、暗紫色,斑狀結構、杏仁狀構造。礦物成分:斑晶為伊丁石化的橄欖石,斑晶約佔15%,少數被綠泥石和褐鐵礦交代。基質為隱晶質斜長石、輝石,粗玄(間粒)結構(顯微鏡下可見,在較自形的長板條狀斜長石微晶組成的三角形空隙中充填了多個細小的伊丁橄欖石和水雲母化的斜長石及磁鐵礦顆粒)。氣孔呈渾圓或不規則狀,多被白色的次生礦物——方解石礦物充填,成杏仁體。整個岩石遭受後期碳酸鹽化作用強烈。

復成分礫岩:紫紅色,礫狀結構,中厚層狀構造。礫石成分復雜,大多為岩屑,有變質砂岩、石英岩、凝灰岩、長石砂岩、石英砂岩、玄武岩、花崗岩等,含量超過70%。礫石粒徑2~60m m,少量達100~150m m。磨圓度差,次稜角狀-次圓狀;大小混雜,分選性差;基底式膠結,膠結物為泥質、鈣質,抗風化能力弱,礫石易於剝落,岩石表面坑坑窪窪。岩層厚度20~40cm。結合古地理分析,推測為湖泊邊緣河湖相快速堆積。未見礦化蝕變。詳細命名為:紫紅色中厚層狀復成分礫岩。

Ⅲ.構造點的觀察描述

(1)褶皺構造的觀察描述內容。褶皺要素:測量兩翼的產狀、褶皺樞紐產狀、軸面產狀、翼間角大小;組成褶皺的岩性、新老關系等。幾何形態:注意觀察描述轉折端形態、各褶皺層的厚度變化、褶皺的對稱性、空間關系等。

(2)斷裂構造的觀察描述內容。構造岩的描述內容:構造角礫岩著重描述構造角礫岩成分,礫徑大小、形態、排列形式,膠結物成分、膠結程度等;糜棱岩重點觀察結構特徵及變形特徵等。

斷裂構造的描述內容:斷層兩盤的岩層(石)及其產狀變化;斷層面產狀及斷層破碎帶寬度的確定;斷層力學性質及兩盤的相對運動方向:主要根據兩盤地層的新老關系、牽引褶皺、擦痕、階步、羽狀節理、兩側小褶皺、斷層角礫岩等確定;斷層組合、配置形式及其與其他構造的關系等;斷層其他特徵:地形地貌標志、斷層三角面;斷裂中的礦化蝕變現象等。

(3)節理的觀察描述內容。包括:節理的性質及節理面特徵;節理的充填情況(注意含礦性);節理與層理及大構造的關系;節理的分期配套及組合形式(有重點地觀察);節理的產狀,等。

Ⅳ.礦化點(礦體)的觀察描述

首先在地質點或工程中詳細觀察礦石、礦化特徵,並進行礦石、礦化命名。在此基礎上加大觀察范圍,追索觀察礦(化)體的總體特徵。

A.礦石、礦化命名

(1)凡有用元素含量達邊界品位者,一律定位為礦石,作為基本名稱。如黃銅礦≥1%(即Cu≥0.3%),則定名為××岩黃銅礦石;凡含有用礦物,其中有用組分目估含量在某一界限以上又達不到邊界品位時可稱為礦化。命名時以岩石名稱作基本名稱,其前冠以「××礦化」。如黃銅礦化變質粉砂岩(Cu品位在0.1%≤Cu≤0.3%時)。

(2)有兩種以上有用礦物(礦化)時,只選兩種主要的,最多不得超過三種。按「少前多後」的原則冠在岩石名稱之前,其餘在描述中敘述。如黃銅金礦石、黃鐵方鉛閃鋅礦石等。

(3)參與命名的有用元素目估含量范圍:

Cu品位在≥0.3%達邊界品位者,則定名為××岩黃銅礦石;品位在0.1%≤Cu≤0.3%時,定為×銅礦化,如輝銅礦化石英砂岩。

Au品位在≥1×10-6達邊界品位者,則定名為××岩金礦石;0.3×10-6≤A u≤1×10-6時,定為金礦化。

其他礦種一般以邊界品位的三分之一左右數值作為礦化命名的含量下限。

B.礦石、礦化描述內容及順序

礦石岩石:礦石總體新鮮顏色,風化色加括弧寫於後。

結構、構造:主要的放在前面,次要的放在後面。

礦物成分、含量及產狀特徵:先描述金屬礦物的種類及含量百分比、集合體產狀特徵;後描述脈石礦物種類及其含量變化。

礦物共生組合:主要的(含量多的)在前,次要的在後,最後為脈石礦物,並用短線連接。如:次黃鐵礦-黃鐵礦-黃銅礦-石英。

礦化總體特徵:首先概括敘述該礦段的整體礦化程度,包括貧富、均勻程度及其與岩石、構造等的聯系;其次由上到下敘述各段中金屬礦物的組成、含量、產狀等的變化特徵。

礦石的次生變化:有條件時,可根據礦物之間的交代關系,確定主要金屬礦物的生成順序,早生成的在前,後生成的在後,並用箭頭依次連接。如,磁黃鐵礦 →黃鐵礦 →黃銅礦 →褐鐵礦、孔雀石。

C.礦(化)體特徵的觀察

礦(化)體的寬度、產狀的測量;礦(化)體頂、底板圍岩特徵;礦(化)體沿走向在礦化強度、礦體厚度、產狀上的變化情況;礦(化)體賦存構造部位,成礦後構造對礦體的影響等;礦化與蝕變的組合關系。

V.礦石觀察描述實例

透輝石矽卡岩磁黃鐵礦、黃銅礦石:古銅色(褐色),半自形-他形粒狀結構,浸染狀構造,塊狀構造。

礦物成分:金屬礦物有黃銅礦(2%~5%)、磁黃鐵礦(20%~25%)、黃鐵礦(3%);脈石礦物主要為透輝石(40%~50%)、石榴子石(5%~10%)、方解石、綠泥石等。

礦物共生組合為磁黃鐵礦-黃鐵礦-黃銅礦。

黃銅礦呈他形粒狀,星點狀分布於磁黃鐵礦之間,少量呈細脈狀;磁黃鐵礦多呈團塊狀、粒狀集合產出,上部以塊狀為主,下部以團塊狀為主。

金屬礦物礦化不均勻,上部較富,下部較貧。礦石中可見黃鐵礦、黃銅礦細脈穿插磁黃鐵礦,故推測其生成順序:磁黃鐵礦→黃鐵礦→黃銅礦。局部見碳酸鹽化和綠泥石化,綠泥石多沿裂隙面分布。

礦體與上盤岩石界線不清楚,成漸變過渡關系。

Ⅵ.圍岩蝕變的觀察描述

(1)蝕變種類:按主要蝕變礦物類型有:硅化、絹雲母化、綠泥石化等。

(2)蝕變礦物分布特徵:如蝕變礦物呈星點狀分布、帶狀分布、面狀分布等。

(3)蝕變規模及強度:面型蝕變描述其范圍大小,如蝕變范圍500m×400m;帶型蝕變說明蝕變帶長度、寬度等。

(4)蝕變分帶及其與圍岩的關系:例如,斑岩型礦床從斑岩體內部到遠離圍岩,具有鉀化-石英絹雲母化-青磐岩化的分帶等。

(5)蝕變與礦化關系:如蝕變強度與礦化強度具正相關關系,其中黃鐵礦與絹雲母化關系密切,輝鉬礦化與鉀化(黑雲母化)關系密切等。

3.4.3野外記錄描述必須遵守的原則

野外工作中,必須將觀察研究的各種地質、礦產情況及時用文字或地質素描圖或照片等記錄描述在野外記錄本上。野外路線觀察記錄是第一性的原始資料,是開展綜合研究、編寫地質報告的重要基礎資料。野外記錄本是極其重要的野外原始資料,必須認真、細致地記錄,嚴密妥善地保管。

對於地質路線觀察記錄,首先應保證其客觀性,同時還應注意記錄的完整性、連續性、統一性和直觀性。記錄描述的內容原則上應包括所見到的全部地質現象,對重要的或首次觀察到的地質現象要詳細描述,對一般的或多次見到的地質現象,前面已描述過的內容可以簡略一些,著重記錄其出現的特殊性或其變化情況,做到文字准確充實、重點突出、主次分明。同時,野外記錄中還可適當記述觀察者對客觀現象的分析、判斷、推理和綜合歸納的內容。在觀察描述時還應作必要的地質素描圖、信手剖面圖等。對礦點(礦體)應作大比例尺的地質草圖,適當採集標本和樣品。每條路線結束,應做路線小結。

野外記錄本上不允許隨便塗改,更不能把行政事務記入其中。當記錄內容需要修改時,絕不允許將其任意擦掉或塗改,而只能將原內容劃去而另加批註。必須保持野外記錄本的整潔、美觀,書寫要工整,字跡要清晰。一般使用H—3H 型鉛筆書寫,不允許用圓珠筆或鋼筆記錄。

3.4.4野外記錄本的記錄格式

野外記錄本右頁為橫條格,用於文字記錄;左頁為厘米格,用於繪制素描圖、剖面圖或貼照片等。

首先在右頁上部填寫時間、天氣、地點。在右頁兩側向內縮進1cm,各劃一條直線。左側線外記小標題如路線、任務等;兩直線中間記具體內容;右側線外記採集到的標本、樣品號。然後,按下列順序和格式進行記錄:

路線:××——××——××

任務:

1.觀察認識×××岩及×××岩特徵。觀察××岩脈、××脈特徵及其穿插關系。

2.××岩區或×××地層分布區地質填圖;調查××岩體與××圍岩接觸關系;追索××標志層;××地層剖面觀察分層等等。

人員:××記錄,×××掌圖,××測量產狀,××采樣(標本)。

(此間必須空行)

No.001

位置:石灰山村北西700m處山間小路。

坐標:X: 2029.430,Y: 29887.063。

露頭:天然一般或人工良好。

點性:界線點:C1g/Z(或岩性點、構造點,要考慮岩層上下、斷盤上下)。

描述:點北為震旦系(Z)青灰色千枚岩夾變質砂層……無礦化蝕變。產狀:140°∠40°。點南為下石炭統官山嶺組(C1g)灰白色巨厚層狀石英礫岩……無礦化蝕變。產狀:135°∠56°。兩者呈角度不整合接觸。

構造:在不整合以北約5m 震旦系(Z)中見一寬約2m的構造破碎帶,岩石破碎呈透鏡狀定向排列,流劈理構造極發育,地貌上形成負地形——沖溝。推測為逆沖斷層。未見礦化蝕變。產狀:296°∠63°。

褶皺:……

礦化:……

其他:如水文、地貌、第四紀地質等地質情況描述……

標本:直接記在右側線外

B001—1(陳列標本)

GP001—1(光譜樣)

b001—1(薄片)

樣品:H001—1(化學樣)

(此間必須空行)

點間:

(1)D001→NE 50m

為灰白色中厚層狀含礫石英粗砂岩……無礦化蝕變。

(2)50m→NE 150m

為灰白色中厚層狀石英粗砂岩……無礦化蝕變。

在130m 處量測岩層產狀165°∠38°。

(3)150m至D002

為灰白色中厚層狀石英砂岩。無礦化蝕變。

(此間必須空行)

路線小結的內容(另起一頁)

(1)目的:地質填圖(掃面)、專項地質礦產調查或地質認識實習,以及達到與否的程度。

(2)工作量:路線長度、觀察點總數、不同性質觀察點數、樣品種類和個數。

(3)地質成果:各種岩性和岩石組合的特徵及其岩石填圖單位的歸屬、接觸關系、構造、礦化、蝕變等特徵方面及其變化情況的綜合分析;本次實習主要寫對本路線中所見到的地質現象認識上的收獲,包括對地質現象特徵的識別以及與地質作用的因果關系。

(4)建議:如能否作為控制岩石填圖單位的剖面和採集配套樣品地。

(5)存在的主要地質問題:說明有關影響路線地質調查質量方面的天氣、植被、交通、人文、工作等情況。

3.4.5幾點說明

(1)在野外必須用H—3H 型鉛筆書寫和繪圖。經過室內整理後,要將每天記錄的數據(點號、方位、產狀、礦物成分比含量等)用黑水筆著墨。標本要塗上油漆條,寫編號,樣品要整理,並填寫標本簽、樣單。

(2)路線小結、次日的觀察記錄都應另起一頁。記錄本內不得記與野外地質調查無關的內容。

Ⅱ 地質調查中地質描述有什麼要求

1、先確定地質界線、岩性分層;
2、描述的總體原則:先宏觀,後微觀;
3、描述的順序:
岩性點:先確定層位,岩性(顏色、厚度),結構、構造,物質組份,岩層中構造裂隙發育特徵(裂隙形態、走向、與岩層的關系(順層或切層(角度))、裂隙充填物特徵(礦物晶體特徵、集合體特徵)、裂隙圍岩蝕變特徵、裂隙發育程度、裂隙相互關系))、岩層風化特徵、岩層產狀、裂隙產狀。
褶皺控制點:褶皺定名(背、向斜、褶曲)、形態特徵(寬度、兩翼產狀特徵)、岩性描述、附素描圖/照片。
斷層控制點:斷層定名;破碎帶特徵(寬度、角礫發育特徵(形態、排列特徵、角礫成份、角礫中構造發育特徵、角礫中礦化蝕變特徵(礦物晶體特徵、集合體特徵、蝕變)、膠結物成份、膠結物中礦化蝕變特徵(礦物晶體特徵、集合體特徵、蝕變)、斷層上下盤鏡面發育特徵;上、下盤圍岩描述(按岩性點描述,突出構造、礦化蝕變);斷層產狀、岩層產狀;采樣記錄;地質現象及采樣素描圖。
礦化蝕變控制點:礦(化)體特徵、圍岩蝕變特徵(礦化蝕變類型、蝕變強弱及其過渡關系和與構造關系、礦化蝕變的微細特徵(結構、構造等))、推測原岩岩性。
地質填圖點路線特徵描述。
地質填圖點路線示意圖(包含主要地理點、地物點,地質點、路線、地質界線、采樣點號)。

Ⅲ 幾種主要地質資料編研類型介紹

(一)管理性文件匯編

地質任務書匯編、鑽井任務書匯編、工程合同匯編、地質工程招標材料匯編、資源勘探開發征地合同或申請用地與政府批復文件匯編等。

(二)專題資料匯編

區域實測井位坐標匯編,各類地質圖件匯編,化驗分析報告匯編。三維地震資料目錄匯編、井斜數據表匯編等。

(三)學術會議文獻匯編

學術會議、學術研討會議及專題論文匯編。

以上三種匯編以原文為主,根據需要可對文件刪節,採用節錄形式。在匯編正文之前,通常安排編輯說明和目錄。編輯說明中簡要介紹此匯編的目的、收錄文件范圍、編排體系等事項。地質資料各類匯編,一般不安排公開發行,多為內部使用。

(四)成果資料摘編

將成果地質資料摘編又稱文摘,將成果文摘分類集中起來加以公布,是成果地質資料信息資源開發的有效途徑。其優點在於:①成果資料的文摘言簡意賅地提示了地質報告的主要內容,文摘匯編信息量大,利用者可在短時間內瀏覽大量信息概要;②文摘具有引導利用之功效。地質工作科技人員可以藉助摘編選擇自己所需地質資料報告原文,有針對性地查閱利用;③文摘編輯形式豐富多彩,可出版匯集,也可以雜志形式定期出刊,還可針對讀者群供內部查閱。

文摘與地質報告中的「內容摘要」不同,文摘的編寫,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准GB6447-86《文摘編寫規則》進行標准化編寫,「以提供文章內容梗概為目的,不加評論和補充解釋,簡明、確切記敘文獻重要內容的短文」。

文摘一般分編號、題名、作者、出處、文摘者、正文幾個部分。

文摘號:是摘編順序號,如文摘某冊文摘,集中匯編了1500個成果地質報告的摘編,這本匯集就有1500個文摘號,有排序作用。

文摘題名:概括揭示成果資料內容,一般使用成果報告的原標題。也可根據資料內容進行提煉標題。

作者:即成果地質資料的地質報告的編寫者。編寫者多時,一般取前三名。

出處:即地質資料歸檔後所在資料館名稱(非公開發行)。一般填寫資料館名稱不涉及檔號,若文章在相關期刊上發表了,可填寫相關期刊名稱和期號。

文摘者:即文摘報告摘編人。此欄之目的是為標明責任人,以示對編摘內容及出處負責。

正文:與成果地質資料編寫中所提到的正文不同,此處的正文是指文摘的具體內容。是對成果資料中的具體地質報告原文內容的概括摘要,它編寫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忠實於地質資料原文,客觀、真實地描述地質報告的主要內容,對專業術語不懂的盡量使用資料原文用語,不要帶有摘編者的個人主觀意見。

(2)文摘語言還需要獨立性,使讀者不閱讀成果報告原文也能從中獲得主要內容和相關信息,文摘該是一篇完整的專業短文,可以獨立使用。

(3)文字簡練、表意清晰,盡量使用標准地質及相關專業術語,不倡導用圖表,篇幅一般在300字左右。

地質資料文摘匯編,主要是地質成果報告文摘匯編,可參考該成果地質資料中的「內容摘要」。

專題地質資料文摘匯編,主要是針對企業事業單位需要,組織人員進行地質資料文摘匯編。如某礦產企業由於職能調整,需要從事煤層氣、頁岩氣勘探開發,可組織人員進行《煤層氣勘探開發成果資料文摘匯編》、《頁岩氣勘探開發成果資料文摘匯編》等。

(五)地質礦產工作大事記

地質工作、礦產企業大事記,是按照時間順序記載在單位范圍內發生的重大地質事件和礦產資源的重要活動。它如同一個人的個人履歷記載,一個單位或一個機關的地質、礦產工作大事記錄,可以簡明扼要地勾畫出地質與礦產工作發展歷程。幫助回顧地質工作歷史,核查地質事件事實經過,是編史修志的重要參考素材和線索。主要有這幾種:地質災害大事記,地質礦產勘探大事記,地質學家生平大事記等。

地質與礦產工作大事記的結構:

(1)題名。為大事記的標題,標題中應包括記述標的、內容、名稱等要素。其中時間項可以直接寫入標題中。

(2)編輯說明。對大事記的編寫情況的說明:編寫的目的和讀者群、編寫的指導思想和原則、時間起止區間、地質資料的來源、編排體例與結構、編輯方法及主編人員基本情況等。

(3)序言。一般是由作者邀請知名專家或組織編寫的單位所寫的,內容一般為推介作品,對大事記進行實事求是的評價,介紹編者或書中內容涉及的地質與礦產工作中的人物和重要事情。它的標題用「序」或「序言」,文後署撰寫人姓名。一般都排在目錄及作者前言之前,如果是以叢書體例寫的序,也有排在叢書序之前的情況。

(4)目錄,也稱次目。幫助讀者尋找大事條目的線索,一般根據大事記體例編寫,如編年體可按歷史時期或年代列出大事條目所在頁碼。如「一輪普查」、「二輪普查」…;「一五攻關」…「八五攻關」。

(5)正文。大事記的主體部分。要求將所述大事詳細地說清楚。一般先分幾個時段,如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一五科技攻關…九五課題攻關」,在每個時段里都以時間順序排列所記錄的地質與礦產工作中的大事。

(6)按語或注釋。按地質工作時段編排的大事記,可在每個時期前加一段按語,介紹這段地質工作期間歷史背景和大事要點;地質工作大事記中,有一些生僻的地質用語,專用名詞,可以注釋並加以說明,方便讀者理解。

(7)附件。大事記的輔助材料,放在正文之後,以便讀者查閱,參考文章篇目、區域地質構造相關圖件、相關數據表格等。

地質工作大事記的材料收集,應該齊全,並慎重審核。材料收集應通過下面幾個渠道重點收集:①地質礦產工作單位的專業工作會議材料,如礦產勘探工作會議、礦產開發工作會議、采礦工作會議、地質科學技術工作會議、地質學術研討會議、地質工程專業技術表彰會議、慶功大會和各類專業年會等。②地質工作年報、月報、專報、新聞報道等。③相關會議記錄。

地質工作大事記的材料審核就是對收集來的各種材料,進行審查核准,認真考訂,使大事記錄准確無誤。審查的方法:將不同工程施工單位對敘述同一件地質礦產事例的記錄材料對照,也可尋找當事人,上門尋訪等。審查可經過以下程序:對需在「大事記」中記錄的每件事,力求多方核准一致,對有懷疑之處,考訂清楚再予以收錄;完成的初稿,分發給相關工程隊伍或參與機關部門、相關當事人徵求意見,補充不足材料,修改失誤之處。最後,請審核部門領導或主管領導把關,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印刷或出版後再發現問題的,應予以勘誤或其他方法彌補。

地質工作大事記的主要結構有大事時間和大事敘述兩個方面組成。大事時間,要求准確的年月日,採用公元時制。特殊地質工作事件,可精確到時分秒。大事敘述,敘述文字運用得當,講究層次和敘述方法,地質專業術語不別通俗化。大事記,遵循一事一條規則,不必將幾件事一起敘述,在同一時間內有幾件地質工作事件發生且都需記錄時,也應分事件各列條目分別敘述。敘述文字需將所敘地質工作大事前因後果交代清楚,時有順序,事有始末。這就要求編寫人員具備相當的文字功底和專業素養。敘述地質工作事件時,著重客觀記錄,可適當簡要評述或者評價。如敘述蘇58井鑽獲油流時,可加上「標志著蘇北工業油流的歷史性突破」等評價性詞句。

Ⅳ 地質點描述內容輸入

1)從抄地質點對話框中,按「地襲質描述」按鈕即可進入地質點描述對話框(圖 9.3.1)。

2)輸入地質描述內容:可以選用 PRB 字典輔助輸入描述內容。描述內容的字數不受限制(圖 9.3.2)。

圖 9.3.1 編輯地質點描述

圖 9.3.2 輸入描述內容

Ⅳ 地質年代表劃分

1、宙為最大的地質年代單位,分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和顯生宙4個宙(曾經也分為隱生宙和顯生宙)。

2、4個宙下面又對應劃分了5個大的代: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除此之外還有冥古宙之下劃分的雨海代、酒神代等月球地質年代單位;5個大代中的個別又進行了二級代劃分,如元古代分為古元古代、中元古代、和新元古代等等)。

3、5個代之下又對應劃分了12個紀,除此之外國內一般還沿用元古代下的長城紀、薊縣紀、青白口紀等非國際認證的單位。

(5)地質描述用什麼表格擴展閱讀:

從隱生宙到顯生宙過渡標志性時間便是寒武紀生命大爆發:

現在地球上存在的大多數動物種群都起源於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為後來地球物種奠基的正是這次「大爆發」。關於這次生命大爆發的假說有多種,每一種都能夠啟發我們對於生命這個概念的理解。

假說 1:大氣含氧量的升高阻礙生命進化的一大因素便是大氣的含氧量,因為含氧量過低,生物無法進行「生理氧化」所以無法從低級演化到高級。

假說2:視覺的出現視覺是最強大的一種感覺,復雜的眼睛可以非常精確的定位獵物,可以觀察三維空間非常有效的捕捉獵物,視覺的出現使得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以非常快的速度發生,但是更復雜的眼睛是在稍晚時候才進化出來,視覺來源生物對於光線的感知。

假說3:有性生殖有性生殖的發生在整個生物界的進化過程中有著極其重大的作用,由於有性生殖提供了遺傳變異性,從而有可能進一步增加了生物的多樣性,這是造成寒武爆發的原因之一。

假說4:埃迪卡拉紀的軟體動物寒武紀之前的年代被稱為埃迪卡拉紀埃迪卡拉紀的動物是沒有骨骼的軟體動物,寒武紀中最早出現的棘皮動物便是他們的後代,因為軟體動物沒有骨骼,所以沒有留下相應的化石,但是真相仍是物種按部就班的演進,只是沒有留下化石而已。

Ⅵ 地質打鑽需要填的表格都有什麼

鑽孔原始復地質記錄表 鑽孔原始制地質記錄表封面
鑽孔采樣登記表 鑽孔采樣登記表封面
鑽孔地質質技術設計書
鑽孔定位和機械安裝通知書
鑽孔開工檢查驗收單
探礦工程施工通知書
鑽孔孔深檢查、彎曲度測量結果登記表
礦區探礦工程終止通知書
岩礦心驗收單
鑽孔終孔通知書
鑽孔封孔登記表
鑽孔質量驗收報告 鑽孔質量驗收報告封面
鑽具丈量記錄
鑽孔補采礦心通知書 (可有可無,看情況有沒有採取率過低的)
探礦工程變更任務通知書 (可有可無,看情況)
鑽孔刻槽采樣質量檢查記錄表
岩礦心采樣質量檢查登記表

Ⅶ 地層劃分和描述(表2—)

熊耳群和震旦系分別在豫晉陝區和兩淮區最發育,因而熊耳群為濟源縣邵源—西陽河的剖面為准,而震旦系以淮南或淮北的剖面為准,並結合全區的情況作簡要論述。

1.熊耳群

熊耳群僅發育在豫晉陝地區,山西臨縣—太安帶小面積出露的漢高山群也屬於相當層位,熊耳群大致呈北西西向分布,其中以熊耳山、崤山、外方山及中條山—王屋山以南地區最為發育,其餘地區僅發育或保存下部層位,同時厚度也相應變薄,其岩性組合以中—基性火山岩為主,夾中酸性火山岩和火山沉積岩,上、下部為陸源碎屑岩,未發現化石。底頂界清楚,分別和相臨層位為角度不整合接觸(圖2—37、2—38)最大累計厚度為7050m,一般未變質,僅在地台南緣出現動力變質現象。自下而上分別為:大古山、許山、雞蛋坪、馬家河和小溝背五個組,各組間為整合接觸。

(1)大古石組:下部為黃、黃綠色含礫長石石英砂岩;上部為紫紅色砂岩、頁岩。厚212m,與下伏下元古界不整合接觸(圖2—37)。主要發育在王屋山—中條山地區,熊耳山—崤山地區也有零星出露,岩性及厚度變化大,如在陝縣放牛山為變質礫岩、石英片岩、變質石英砂岩,厚289m;欒川縣白土一帶為含礫粗砂岩、粉砂岩夾安山岩,厚123m。臨縣—太原為砂礫岩,厚467m。

表2—10華北中、新元古界劃分及分區簡表

圖2—38小溝背組與下伏馬家河組不同層位接觸或不整合在太古宇之上,其上與雲夢山組角度不整合接觸1—雲夢山組;2—馬家河組;3—小溝背組

(2)許山組:主要為灰綠、灰紫色安山玢岩,夾少量安山玄武玢岩、流紋斑岩、英安岩、火山碎屑岩,厚2964m。本組廣泛分布於王屋山、中條山、熊耳山、崤山、外方山等地,在洛寧縣上高村,以杏仁狀安山玢岩為主,厚2874m;宜陽縣澗河厚2557m,方城縣拐河厚2344m;泌陽縣大虎山一帶厚481m。臨縣主要為安山岩、杏仁狀安山岩,厚186m。

(3)雞蛋坪組:紫紅、灰黑色流紋斑岩、英安斑岩及石英斑岩,厚263m。主要分布於熊耳山、崤山、外方山、王屋山、中條山等地。在欒川縣焦園,厚為1341m;崤山地區厚453m;蒿縣木植街一帶厚650m;泌陽縣大虎山一帶以石英斑岩為主,厚402m,臨縣一帶為凝灰岩,厚70m。

(4)馬家河組:主要為灰紫、紫灰色安山玢岩夾少量流紋斑岩、英安岩、輝石安山玢岩、安山玄武岩、火山碎屑岩及正常沉積岩,厚3953m。本組廣泛分布於王屋山、中條山、熊耳山、崤山及外方山等地,岩性變化不大,在王屋山馬家河組厚1976m,崤山地區厚為1425—1747m,蒿縣以東缺失。

(5)小溝背組:為一套紫紅色礫岩,砂礫岩組成,厚848m。與下伏馬家河組不同層位接觸,或不整合在太古宇之上,其上與長城系常州溝組相當的汝陽群雲夢山組角度不整合接觸(圖2—38)。本組出露范圍有限,厚度變化較大,沿走向(約1km內)由幾百米迅速減至數米。在伊川縣兵馬溝為一套紫紅色礫岩、砂礫岩,向上變為砂質頁岩、粉砂岩,厚560m。

2.長城系(Ch)

兩淮區無沉積。豫晉陝區與之對應的為:汝陽群的雲夢山、白草坪、北大尖、崔庄和三教堂-洛峪口組(表2—10)。(1)雲夢山組:為紫紅色不等粒砂岩夾少量頁岩組成,具底礫岩。波痕、斜層理、泥裂發育,局面夾透鏡狀赤鐵礦層。近底部偶夾火山岩。洛南以北地層厚度急劇增大,達2149m,變為砂岩、砂質頁岩。和下伏熊耳群(圖2—38)、新古生界和太古宇不整合接觸。

(2)白草坪組:為紅色砂、頁岩互層或砂岩夾砂質頁岩,偶夾不穩定薄層泥質白雲岩。最大厚度538m。波痕、泥裂、交錯層理發育。在山西永濟縣水峪一帶超覆在太古宇上。

(3)北大尖組:以灰、灰黃色含海綠石石英砂岩為主,夾黃色砂質頁岩,頂部有一層角礫狀白雲岩。至魯山、舞陽一帶,上部相變為灰、淺灰色灰岩。在洛南以北白雲岩增多,上部變為砂岩、白雲岩互層。厚度713m。

(4)崔庄組:為灰綠色等雜色頁岩、砂質頁岩夾薄層細砂岩,底部為淺紅色石英砂岩。在嵩山北坡與下伏地層間有沉積間斷。洛南厚度150m。

(5)三教堂組-洛峪口組:三教堂組為肉紅色石英砂岩,具鐵銹;洛峪口組下部為雜色粉砂質頁岩,上部為紫褐色含粉砂和泥質白雲岩。洛南厚度313m。

3.薊縣系(Jx)

兩淮區無沉積,底、頂分別和長城系、青白口系不整合或假整合接觸。豫晉陝區與之對應的為洛南群的龍家園-巡檢司、杜關和馮家灣四個組,缺失楊庄組的相當層位(表2—10)。

(1)龍家園-巡檢司組:為灰、深灰、灰白色燧石條帶(團塊)白雲岩、厚層白雲岩夾頁岩,其底部為石英砂岩或含砂白雲岩,局部夾薄層礫岩。洛南厚1382m,和下伏汝陽群洛峪口組、三教堂組及崔庄組平行不整合接觸。

(2)杜關組:僅在洛南—盧氏一帶有出露。為灰、灰黃色泥質白雲岩、白雲岩為主,下部為灰綠色灰質頁岩夾砂岩,局部含礫。最大厚度99m。和下伏地層為平行不整合接觸。

(3)馮家灣組:下部為灰色薄層泥質白雲岩,上部為白雲岩、含燧石條帶及團塊白雲岩。最大厚度層226m。和杜關組為連續沉積。

4.青白口系(Qn)

青白口系在下黃河古陸兩側及其西南端以及古陸上均勻有發育。因後期剝蝕使其分布零星。與下馬嶺、長龍山和景兒峪組對應的在豫晉陝區為大庄、駱駝畔和何窯三個組,在兩淮區為八公山群曹店、伍山和劉老碑三個組。

(1)大庄組:為暗色砂泥岩和碳酸鹽岩互層夾硅質岩,平行不整合於薊縣系不同層位之上,兩淮區僅有約20m的含鐵砂礫岩,不整合於新元古界-太古宇上。

(2)駱駝畔組:為黃、灰黃色含海綠石石英砂岩,長石石英砂岩,底部為砂礫岩或細礫岩。和下伏大庄組平行不整合微角度不整合在長城系崔庄組之上。兩淮區除個別地方平行不整合在曹店組之上,大部分地區不整合於新元古界-太古宇上。

(3)何窯組:下部為青灰、褐黃、灰綠及紫紅色薄層灰岩、泥灰岩夾砂岩和頁;中上部為黃綠、灰綠及紫紅色頁岩夾灰岩。

5.震旦系

震旦系下統為一套灰、深灰色淺海相富鎂碳酸鹽岩為主夾少量砂、泥岩,上統為冰磧—冰水—正常沉積岩系。僅分布於華北地台南緣的兩淮區和豫晉陝區部分地區。其下與青白口系為整合接觸,其上為含三葉蟲的寒武系平行不整合覆蓋。沉積中心在宿縣一帶,最大累積厚度約3600m。兩淮區的震旦系可分為下統徐淮群和上統欄桿群。徐淮群自下而上分別為距山、賈園、趙圩、龍園、九頂山、張渠、魏集、史家和望山九個組;欄桿群分為金山寨組和溝後組或鳳台組,欄桿群僅分布於宿縣褚蘭—解集一帶。以上十一個組除金山寨組與望山組間為假整合接觸外,其餘各組間全為整合接觸。豫晉陝區震旦系下統為煤窯溝組、大紅口組和紅嶺組;上統為羅圈組或三岔口—秋木溝組。

(1)距山組:灰黃色鈣質石英粉砂岩,局部有鈣質頁岩。自西向東鈣質含量顯著增加,厚度由南向北顯著增大,霍丘縣四十里長山為45m,鳳陽縣雷家戶93m,泗縣屏山223m以上,邳縣距山厚達420m以上,為較單一的石英砂岩。波痕、交錯層理發育。

(2)賈園組:灰色含粉砂質灰岩、含海綠石粉砂質白雲質灰岩、灰質粉砂岩。雷家戶119m,宿縣蠻頂山大於150m。富含蠕形動物,大型宏觀藻,疊層石,帶狀褐藻帶。

(3)趙圩組:灰色厚層灰岩。下部夾白雲岩,上部夾灰綠色鈣質頁岩,含少量燧石結核。霍丘西僅65m,淮南市上窯厚131m;宿縣達343m。富含疊層石。

(4)龍家園組:下部灰色燧石結核灰岩、白雲質灰岩、夾多層竹葉狀灰岩和白雲岩透鏡體;上部為灰色含燧石條帶、結核泥質白雲岩。宿縣280m,銅山373m,淮南37—92m,靈壁縣狼窩山厚達454m。富含疊層石。

(5)九頂山組:下部為灰—深灰色塊狀灰岩及灰白色白雲岩,夾少量泥質灰岩,底部夾竹葉狀灰岩,上部為含燧石條帶白雲岩與灰岩。靈壁縣九頂山370m,宿縣177m,淮南117m,富含疊層石。

(6)張渠組:下部為灰色厚層灰岩夾紫紅色鈣質頁岩及泥質灰岩,常見龜裂構造;上部為灰色厚層結晶白雲岩。靈壁縣張渠庄378m,宿縣僅135m,淮南缺失本組及其以上層位。含疊層石。

(7)魏渠組:下部為青灰色灰岩夾黃綠、紫紅色鈣質頁岩及泥灰岩,向上變為白雲岩;上部是青灰、紫紅色厚層富疊層石灰岩。靈壁319m。富含疊層石及宏觀藻。

(8)史家組:下部棕黃色白雲質灰岩、泥灰岩,黃綠色頁岩;上部為黃綠色、紫紅色頁岩夾少量石英砂岩。宿縣史家402m,富含疊層石及宏觀藻和蠕形動物。

(9)望山組:下部為灰色白雲質灰岩與黃綠色鈣質頁岩互層,上部為含燧石結核灰岩,頂部為白雲質灰岩。局部見龜裂構造。宿縣望山473m。含疊層石。

(10)金山寨組:灰黃、紫紅色厚層含海綠石灰岩夾疊層石灰岩及黃綠色頁岩,底部為礫岩。厚23m,含疊層石,宏觀藻和蠕形動物。

(11)溝後組:下部為灰黑、黃綠、紫紅色頁岩夾灰色薄屋中粒石英砂碉,泥灰岩和鈣質頁岩,近底部夾褐鐵礦透鏡體,具石鹽假晶印痕;上部為灰、灰黃色薄層泥灰岩,頂部為灰色白雲岩,含燧石結核,具石鹽假晶印痕。厚116m。其上與下寒武統平行不整合接觸。

豫晉陝地區的煤窯溝組和紅嶺組下部為碎屑岩;上部為碳酸鹽岩夾泥灰岩,含較豐富的疊層石。在欒川縣煤窯溝組和下伏青白口系南泥湖組為連續沉積,厚度大於1100m。大紅口組主要為粗面岩、粗面安山岩,內夾白雲石大理岩。羅圈組或鳳台組下部為冰磧礫岩;上部為雜色頁岩夾薄層海綠石砂岩(在霍丘夾泥灰岩)。欒川地區的陶灣群三岔口—秋木溝組以一套碳酸鹽沉積為主,與下伏震旦系下煤窯溝組呈假整合觸,厚近千米。

Ⅷ 地質勘察常用表格有哪些

沒分啊?昏迷!
那麼多!
各種編錄表啊,還有什麼坐標表格,工程表格多死了!

Ⅸ 野外調查表如何描述地質構造

1、斷裂特徵:主斷面的產狀、性質、斷距斷層兩側岩層時代與產狀岩石變形版情況,帶內構權造岩破碎程度、寬度、擦痕性質等;
2、裂隙發育情況:構造部位、組別、產狀、密度、張開程度、填充情況、裂面特徵;
3、褶皺:產狀、規模、變形岩層及變形程度;
4、附近地層岩性及水文地質等特徵;
5、沿途觀測:主斷面傾向、主斷面傾角、主斷面性質。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