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地質情況估計錯誤屬於什麼措施

地質情況估計錯誤屬於什麼措施

發布時間: 2021-02-13 01:34:01

㈠ 什麼情況不算地質災害工程建設過程中,邊坡坍塌,算地質災害還是安全問題

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邊坡坍塌的原因如果是由於不可預料的地質原因發生,則算地質災害,如果是安全措施不到位,則屬於安全問題

㈡ 地質災害風險管理措施

自然災害風險管理的途徑主要有兩種:一是通過降低自然災害的危險度,即控制災害的強度和頻度,實施防災減災措施來降低風險;二是通過降低區域易損度,即合理布局和統籌規劃區域內的人口和資產來降低風險。比較而言,通過後者降低區域易損度是目前較易實施的風險管理的主要途徑。此外,購買人身和財產保險,將風險轉移至保險公司,也是自然災害風險管理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風險管理的目的是降低風險或轉移風險。風險無處不在,其中一部分風險是可以接受的,稱之為可接受風險(Acceptable risk),這部分風險不需要降低和轉移;一部分風險是不可以接受的,稱之為不可接受風險(Unacceptable risk),這部分風險需要降低和轉移,屬於需要進行風險管理的范圍。從風險管理的角度,雖然可將風險分為可接受和不可接受兩類,但兩者的區分並沒有嚴格的界線。根據已有的泥石流風險等級的劃分,我們認為可將極低風險理解為可忽略風險,:而可忽略風險即可視為可接受風險。因此,至少極低風險這一等級的風險我們認為是屬於不需要管理的可接受風險的范圍。

針對風險度是由危險度和易損度共同構成的這一基本事實,可將地質災害的減災措施分為三類:一是災害改善,通常使用工程方法,降低災害發生的頻率,讓災害遠離人民;二是行為改善,採取避讓和預警系統等降低災害影響,或通過制訂規劃、教育法規和經濟刺激手段降低易損性。三是損失共享,包括保險系統、災害救助、開發援助和補償。具體說明如下:

(1)降低危險度。有些自然災害,如地震、海嘯、火山、台風(太平洋西部)、颶風(大西洋西部和西印度群島)和龍卷風,可以通過預測預報來避免。目前世界上能夠比較成功預報的自然災害是台風和颶風。由於有全方位、全天候氣象衛星的監測,通過衛星雲圖的分析,已經能夠比較准確地預報台風的規模、路徑、到達時間和登陸點。但從本質上講,預測預報並沒有降低自然災害危險度,因為它既沒有降低自然災害發生的規模,也沒有降低自然災害發生的頻率。但是預測預報可為降低自然災害易損度提供良好基礎,從而為降低自然災害風險度創造有利條件。降低自然災害危險性就是通過人類的強力干預,以此改變自然災害事件的發生過程。對於泥石流災害來說,降低危險度是可能的,我們可以通過土木工程措施,採取攔、擋、排的方式控制鬆散固體物質的供給和輸移,從而達到降低泥石流規模的效果。上游形成區的梯級谷坊壩、中游流通區的攔沙壩群和下游堆積區的排導槽,可以穩定谷坡,攔截部分鬆散固體物質,還可以減緩溝床坡度,延緩鬆散固體物質聚積時間,從而達到降低泥石流發生頻率的效果。此外,通過生物工程措施改變地表徑流狀況,削減洪峰和清水流量,也可以部分地達到降低泥石流災害危險度的目的。當然,在實施工程措施降低滑坡泥石流災害危險性的同時,也隱藏著增加技術事故的危險性。

(2)降低易損度。在更多的情況下,我們總是力圖把風險降低到一個可以接受的程度,而不是完全徹底地消除風險。因此,降低易損度,不失為風險管理的一項行之有效的措施。首先是災害識別,判別泥石流溝,弄清泥石流分布情況,劃定危險范圍,進行危險度分區。然後是控制危險區內財產增長規模和人口發展速度,在危險區內要嚴格控制新建大型項目的審批,控制固定資產的投資規模,限制永久性高層建築的興建。嚴格執行計劃生育政策,降低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流動人口大規模流入,最後的辦法才是撤離疏散。撤離危險區內的人口和轉移危險區內的財產是降低滑坡泥石流風險度的最穩妥的辦法。

(3)風險轉移和災害保險。通過災害保險將風險部分轉移也是風險管理的一種常用方式。然而,災害保險只是對災害損失的轉移,讓災害損失與更多的人分攤,並沒有從實質上減輕或消除災害損失。盡管如此,災害保險的確提高了災害易發區人們的承災能力,大大降低和減緩了災害發生後對災區人們帶來的沖擊和痛苦。因此,災害保險是一項行之有效的措施,在發達國家比發展中國家更為流行。在自然災害風險管理的實際操作中,往往要標本兼治,多管齊下,採取降低風險和轉移風險的綜合措施。

小結

自然災害風險管理的途徑主要有兩種:一是通過降低自然災害的危險度,即控制災害的強度和頻度,實施防災減災措施來降低風險;二是通過降低區域易損度,即合理布局和統籌規劃區域內的人口和資產來降低風險。比較而言,通過後者降低區域易損度是目前較易實施的風險管理的主要途徑。此外,購買人身和財產保險,將風險轉移至保險公司,也是自然災害風險管理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針對風險度是由危險度和易損度共同構成的這一基本事實,可將地質災害的減災措施分為三類:一是災害改善,通常使用工程方法,降低災害發生的頻率,讓災害遠離人民;二是行為改善,採取避讓和預警系統等降低災害影響,或通過制訂規劃、教育法規和經濟刺激手段降低易損性。三是損失共享,包括保險系統、災害救助、開發援助和補償。

㈢ 調整進度控制的方法和手段屬於什麼措施

管理措施吧

㈣ 實物地質資料中心發展目標及保障措施

一、實物地質資料中心的性質與基本職能

國土資源部實物地質資料中心是從事地質科技檔案管理的公共服務性地質事業單位,隸屬於中國地質調查局,上級主管單位為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

國土資源部實物地質資料中心的基本職能是:在國家地質資料主管部門和上級主管單位領導下,按照有關法規和實物地質資料分級管理責任,承擔國家級地質礦產實物地質資料的篩選、收集、整理、保管、開發、信息處理、科學研究、合作交流等工作,根據地礦事業和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向社會提供基礎信息服務,並為全國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工作提供示範。

二、實物地質資料中心與相關單位的區別和聯系

國土資源部實物地質資料中心為國家級地質礦產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機構,與省(市、自治區)和地勘隊(院、所)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機構是相互配合的關系:在庫藏實物方面,按照有關規定和要求由生產實物的地勘隊(院、所)向省(市、自治區)和國家實物地質資料中心進行匯交;在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方面,實行統一的管理辦法,並進行技術方法合作;在信息交流方面,建立資料庫與網路系統,實現同系統的信息共享。

國土資源部實物地質資料中心與石油及其他系統的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機構之間,屬於部門間的協作關系——在庫藏實物管理技術方法等方面進行交流合作,並通過網路系統實現部門之間的信息共享。

國土資源部實物地質資料中心與中國地質博物館既有類似的功能,又有本質上的差別。它們相同或相似之處在於:同屬於地質事業性單位;收藏和管理的都是在長期地質工作中產生的地質實物,這些實物都是按照一定標准或經過專家篩選出的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特殊性和重要意義的「精品」;目的都是向社會提供公益性服務,並進行國內外交流。兩者主要區別在於:實物地質資料中心屬於地質資料管理機構,所收集的藏品具有鮮明的資料性、檔案性,其藏品較地質博物館更系統、更廣泛;其主要目的是為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提供資料服務。實物地質資料中心的服務方式基本上按照地質資料的管理方式向社會提供服務,主要方式包括:網上資料查詢、現場觀察、取樣檢測;輔助服務方式為:公開展覽、科學講座、出版專業刊物、編發宣傳品(表1)。

表1 實物地質資料中心與地質博物館的主要差別

實物地質資料中心與全國地質資料館的異同在於:它們都是公益性事業單位,所承擔的職能都是地質資料的管理工作,而且管理的原則、服務對象、服務方法基本一致;兩者的差異就是管理的對象不同——實物地質資料中心管理的是岩礦心、標本、樣品、光薄片等實物;地質資料館管理的是報告、圖件、電子文檔等成果地質資料和原始地質資料;這兩方面資料互為補充,構成完整的地質資料;這兩種管理機構相互配合,形成完整的地質資料管理體系。

三、實物地質資料中心建設與發展的指導思想

——站在國家高度,確定發展目標與工作任務。按照實物地質資料分級管理責任,實物地質資料中心承擔國家級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工作。因此,收集的實物地質資料應代表中國特點;管理服務水平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在國內發揮示範作用,在國際上代表中國形象,發揮「窗口」作用。

——全方位綜合管理思想。除收藏、保管實物外,對實物進行整理、開發、研究、服務,使實物不僅得到有效保護,而且得到充分開發利用。

——主動收集、主動服務思想。改變傳統的封閉式管理模式,一方面庫藏實物由被動收集轉為按計劃主動收集,另一方面,把服務作為實物管理的最終目的,變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不斷擴大服務領域,提高服務水平。

——法制化、標准化、規范化管理。全面貫徹有關法規,並建立健全有關的標准,形成規范化管理體系。

——科學化、現代化管理。硬體設施和管理技術、服務方法要高起點、高水平,並且要與時俱進,不斷發展提高,滿足時代發展需要。

四、實物地質資料中心的主要任務

——根據系統性、代表性、典型性、特殊性原則,篩選、收集國家級實物地質資料;

——完善實物地質資料管理設施,建立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機構和信息服務系統,妥善保管實物地質資料,並對實物進行信息處理以及測試實驗和統計分析,為政府和社會提供服務;

——組織開展實物地質資料管理開發利用以及信息技術等方面的調查與科學研究,為全國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提供技術方法支撐與典型示範,提高我國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水平,促進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科學化、現代化;

——依託實物地質資料開展不同形式的科學研究,特別是根據國家需求,跟蹤地學領域的前沿學科和熱點問題,進行探索研究,爭取新的發現和突破,促進地質科學和地球科學發展;

——協助立法機構和主管部門制定和完善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的有關法規和技術標准或規程、規范,建立、健全實物地質資料篩選、採集、匯交、驗收、整理、建檔、庫藏、利用等管理制度,促進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的法制化、標准化;

——參與制定全國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工作發展規劃、計劃;

——協助地質資料主管部門檢查督促實物地質資料生產匯交和委託管理部門或單位按照有關規定履行實物地質資料匯交、管理責任;

——指導、配合省、(市、自治區)和地質隊(院、所)等基層單位的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工作;

——組織開展國內不同部門、單位之間有關實物地質資料的交流與合作,並組織建立全國實物地質資料資料庫與信息網路聯系,實現信息共享;

——組織開展國際、地區間有關實物地質資料的交流與合作;

——承擔上級主管部門下達的其他工作。

五、實物地質資料中心發展的總體目標

在上級主管部門領導下,建設功能齊全的現代化的實物地質資料庫;根據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的有關法規和分級管理責任,篩選、保管各類有重要意義的實物地質資料,形成代表地質科學理論、反映中國地質條件與突出特點、顯示中國地礦工作重要成果的實物地質資料體系,建立具有鮮明特色的「精品系列」與「標志性藏品」;建立以信息化為核心的現代化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服務系統,實現管理標准化、規范化與服務社會化;建設一支適應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服務的專業技術隊伍;建立現代化社會服務體系,為政府決策以及地質勘查、礦產開發和地質科研提供信息支持;廣泛開展國內外交流與合作,在國內和國際上發揮重要作用,把實物地質資料中心建成國內一流、國際著名的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機構。

六、實物地質資料中心工作發展的階段目標

實現實物地質資料中心發展總體目標大約需要8年的時間,完成這一過程大體經歷初建階段、發展階段、完善階段(表2)。

表2 實物地質資料中心發展階段目標

七、實現實物地質資料中心發展目標的保障措施

1.上級主管部門和領導的重視與支持

一方面認真貫徹執行上級主管部門和領導的指示,履行好賦予的各項職能,另一方面積極配合協助上級主管部門和領導,促進全國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工作,不斷強化實物地質資料中心的地位和作用,實現實物地質資料中心的持續發展。

2.開拓進取、團結協作、求真務實的領導班子

加強領導班子的組織建設、思想建設、作風建設,提高領導集體的決策能力、組織規劃和工作管理能力,根據改革要有新思路、發展要有新舉措的要求,加強政治理論學習和專業技術學習,加強後備幹部培養,勤政廉政,帶領全體職工,與時俱進,不斷開拓進取,實現中心的發展目標。

3.調整人才結構,建立專業隊伍和管理系統

根據實物中心職能,制定「三定」方案,設置職能部門和工作崗位。引進競爭機制,加強專業技術隊伍和管理隊伍建設,形成適應實物中心發展的人才隊伍,不斷提高職工政治思想水平、專業技術能力、管理水平,為實物中心發展提供基礎保障(圖1)。

圖1 國土資源部實物地質資料中心機構設置示意圖

4.適應改革發展的管理機制

根據有關政策,改革現行管理機制,推行統一領導下的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物業管理、離退休人員管理相對分體運行的管理機制,並建立相應的人事管理制度、財務管理制度、行政管理制度等,逐步形成符合國家政策、適應實物中心發展需要的管理體制。

5.完善而又先進的設施、設備

採用國內外先進的設施和設備,並加強維護和更新,為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提供設施、設備保障。

6.豐富而又高品位的藏品

在上級主管部門領導下,制定實物匯交、採集辦法,建立實物來源保障渠道。嚴格按照標准篩選收集實物,使庫藏實物不但豐富、系統、全面,而且具有充分的代表性、典型性、特殊性;不但要建立能代表中國特點的實物地質資料體系,而且要建立在國內外有重要影響的「精品」系列和代表實物中心「品牌」的標志性藏品,使庫藏實物的數量和品位均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7.科學先進的管理技術方法

建立一套科學先進的管理技術方法,實現各項工作科學化、制度化、標准化、現代化。不僅保證庫藏實物安全,而且使實物地質資料得到充分開發,並對用戶提供科學先進的利用技術和方法。

8.為社會提供廣泛服務,為地礦事業發揮明顯作用

加強實物地質資料信息統計、宣傳工作,主動向政府、社會提供信息服務。加強實物地質資料信息開發和科學研究工作,為解決地質勘查、地質科研和礦產開發中的重大問題,促進地礦市場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9.廣泛的合作交流

在加強國內合作交流的同時,加強國際合作交流,擴大實物中心的影響和作用,成為國內外著名的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機構。

10.充分的資金保障

根據實物中心工作需要,確定實物中心經費構成,建立由基本費用、實物收集管理運輸費、專項業務費(包括專項設施費和設備費、特殊實物收集與科研專項費等)組成的經費體系。建立可靠的經費渠道,保障資金及時足額到位。

㈤ 防禦泥石流和滑坡這類地質災害的主要措施是什麼

防禦來泥石流的主要措施—源—
1、選擇良好的居住地,建造抗災度高的房子;
2、做一些預防泥石流的工程設施,例如護坡、擋牆、順壩、丁壩等工程、排泄溝、導流堤、急流槽、渡槽、攔砂壩、儲淤場、截流工程等;
3、植樹造林,主要方法是封山育林,停耕還林,固結表土,保持水土,降低泥石流發生幾率與規模。
防禦滑坡的主要措施——
1、排水:應設置排水溝以防止地面水浸入滑坡地段,必要時尚應採取防滲措施。在地下水影響較大的情況下,應根據地質條件,設置地下排水工程;
2、支擋:根據滑坡推力的大小、方向及作用點,可選用重力式抗滑擋牆、阻滑樁及其他抗滑結構。抗滑擋牆的基底及阻滑樁的樁端應埋置於滑動面以下的穩定土(岩)層中。必要時,應驗算牆頂以上的土(岩)體從牆頂滑出的可能性;
3、卸載:在保證卸載區上方及兩側岩土穩定的情況下,可在滑體主動區卸載,但不得在滑體被動區卸載;
4、反壓:在滑體的阻滑區段增加豎向荷載以提高滑體的阻滑安全系數。

㈥ 論實物地質資料中心發展方向與保障措施

劉玉才

(國土資源部實物地質資料中心,北京 101149)

摘要 國土資源部實物地質資料中心承擔國家實物地質資料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研究和社會服務工作。發展方向是建成國內一流、國際著名的實物地質資料館藏機構,成為實物地質資料保管服務中心、技術方法中心、數據信息中心、交流合作中心。保障條件:法規與技術標准;保管服務設施與專業技術隊伍;經費保障。主要措施:做好發展規劃;加強實物地質資料收集整理和信息組織;建立並不斷完善服務體系。

關鍵詞 實物地質資料;中心;方向;措施

實物地質資料是指地質工作中產生的岩(礦)心、標本、樣品、光(薄)片等。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地質工作,在地質勘查、地質科研等工作中產生了大量實物地質資料。這些實物地質資料同成果地質資料、原始地質資料一樣,是國家經巨大投入取得的信息資源,具有重要保管意義和開發利用價值。

為了加強地質資料管理工作,2002年國務院頒布實施了《地質資料管理條例》,把實物地質資料納入國家統一管理范圍。與此同時,成立了國土資源部實物地質資料中心,承擔國家實物地質資料收集、保管、服務工作。為了促進實物地質資料中心的發展,本文在論述全國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系統基礎上,提出了實物地質資料中心職能任務、發展方向及保障措施。

一、全國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系統

我國地域遼闊,多部門、多單位從事地質勘查與礦產開采工作,產生的實物地質資料數量多、分布廣。基於這種情況,不可能將各類實物地質資料置於一個部門或一個單位實行集中保管,只能在統一領導下,充分調動各方面力量共同承擔實物地質資料保管利用工作,即實行統一領導下的部門委託與分級負責相結合的管理制度——在國務院地質礦產主管部門統一領導下,將石油、天然氣、煤層氣、放射性等具有特殊性質的實物地質資料,委託給這些部門具有資質的單位管理;對於其他實物地質資料,在國土資源部地質資料主管部門直接領導下,根據實物地質資料性質、保管意義與開發利用價值,實行國家、地區以及基層單位分級管理。

二、實物地質資料中心發展方向與職能任務

1.實物地質資料中心定位

在全國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系統中,按照分級管理責任,國土資源部實物地質資料中心(以下簡稱實物資料中心)為國家級實物地質資料館藏機構。在全國實物資料管理工作中應發揮下列「中心」作用:

1)實物地質資料保管服務中心——所收藏保管的是那些系統反映中國地質條件,代表重大地質工作成果與最新進展的最具典型性、代表性、特殊性和系統性特點的實物資料,建立代表國家水平的庫藏實物資料體系和社會化服務體系。

2)實物地質資料研究與技術方法中心——不斷研究完善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技術方法,形成科學、先進的技術方法體系,帶動全國實物資料管理工作的發展。

3)實物地質資料數據信息中心——逐步建立全國實物資料資料庫和信息系統,推進實物資料信息共享。

4)實物地質資料交流合作中心——構建實物資料交流平台,促進國內外合作,不斷提高實物資料管理水平。

2.實物地質資料中心發展方向

在上級主管部門領導下,建設功能齊全的現代化的實物地質資料館,建立適應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服務的專業技術隊伍,根據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的有關法規和管理責任,收集、保管各類有重要意義的實物地質資料,形成代表地質科學理論、反映中國地質條件與突出特點、顯示中國地礦工作重要成果的實物地質資料體系,建立以數字化、信息化為核心的實物地質資料信息組織與服務體系,實現管理規范化、服務社會化,廣泛開展科學研究與國際交流合作,為促進地質工作和社會經濟發展發揮顯著作用,使實物地質資料中心成為國內一流、國際著名的實物資料館藏機構。

3.實物地質資料中心的職能任務

實物資料中心的基本職能是:在上級主管部門領導下,承擔國家實物地質資料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研究,為上級部門提供決策支持和技術支撐,向社會提供公益服務,並為全國實物地質資料館藏工作提供示範。

主要任務:

1)承擔實物地質資料中心館藏的建設與管理。

2)負責國家實物地質資料的收集、整理、保管和測試,並向社會提供服務。

3)開展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技術方法研究,進行實物地質資料統計分析和綜合研究,為有關部門提供決策依據和信息支持。

4)建立館藏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服務信息系統;參加國家有關實物地質資料資料庫和管理系統的建設。

5)參與制定有關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的政策法規、技術標准、工作規范和規劃。

6)組織開展國內外實物地質資料學術交流與合作。

三、實物地質資料中心發展的保障條件與主要措施

1.實物地質資料中心發展的保障條件

(1)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法規

近年來,盡管國務院和國土資源部頒布了《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和《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實施辦法》,中國地質調查局制定了《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調查資料管理辦法》,但對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均沒做出具體規定。因此,應在上述法規基礎上,根據實物地質資料管理需要,盡快制定國家和地質調查系統實物地質資料管理規定,為實物資料中心工作提供法規保障。

(2)實物地質資料標准體系

已有的實物資料技術標准有很大的局限性:其一,內容局限於岩礦心的現場管理,實物資料館藏技術標准基本屬於空白;其二,技術方法陳舊,不能體現現代技術和發展需要。因此,需盡快制定覆蓋實物資料管理工作全過程的技術標准,建立標准體系,為實物資料中心各項工作的規范化、科學化提供支持。

(3)實物地質資料保管服務設施

實物資料中心已擁有國內最大的實物資料庫和最先進的保管服務設施,但仍需在已有設施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主要包括:特殊實物庫、相關資料庫、整理工作室、岩心掃描室、實物資料電子閱覽室、展覽廳以及溫度濕度調控系統、安全監控系統、環境監測系統、實物取樣測試系統、網路服務系統等。為實物資料保管、利用、服務提供基礎保障。

(4)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專業技術隊伍

實物資料管理是復雜的專業性科技工作,它不僅涉及地質科學的各個專業,而且需要現代檔案管理與信息技術的強有力支持。因此,實物資料管理工作需要一批高素質的專業人員隊伍;這支隊伍除了地球科學的專業人員和計算機與信息技術的專業技術人員外,尤其需要地質科學或地球科學的綜合型人才,以及地球科學與科技檔案管理信息技術的復合型人才。

(5)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專項經費

實物資料中心從起步階段轉入正式運行階段,已開始成批量地進行實物篩選、收集、整理、保管、服務等工作,與此同時,還將開展實物資料編研和專門採集等工作,不僅有充分的日常運行經費保障,而且還有用於採集、研究的專項經費支持。今後應把實物資料管理納入公益性地質工作體系,建立正常的經費渠道,為實物資料管理工作提供經費保障。

2.實物地質資料中心發展的主要措施

(1)制定好發展規劃

根據實物資料中心的職能任務和發展方向,制定「十一五」發展規劃,明確工作任務、工作方法、實施措施,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各項工作,盡快發揮實物資料管理的作用。

(2)加強實物地質資料篩選收集工作,逐步建立庫藏實物地質資料體系

實物是實物資料管理的主體和提供社會服務的基礎。實物資料中心要想更好地發揮作用,必須要有充足的實物資料——這些實物資料不但有足夠的數量,而且要有很高的質量和「品位」,並且要構成完整的系列。因此,實物資料篩選收集是實物資料中心的首要工作。首先應根據中心發展規劃,制定實物資料篩選收集工作計劃和實施方案,跟蹤地質調查及其他地質工作進展,及時了解各方面取得的最新成果與重大突破,全面掌握實物資料產生、保管情況,在此基礎上,根據代表性、典型性、特殊性和系統性原則,篩選收集實物資料,逐步建立代表中國地質工作進展和重大成果、反映中國區域地質條件和顯著特徵的庫藏實物資料體系,建立「精品」系列及標志性藏品,為實物資料利用服務與合作交流提供堅實的基礎。

(3)加強實物地質資料信息整理和組織,為用戶提供優良的信息「產品」

實物資料中心在加強實物資料保管,確保實物資料安全的同時,應加強實物資料信息整理和組織工作,把分散的實物資料信息整合成完整的信息,便於用戶使用,並為實物資料開發研究提供基礎。主要工作內容和步驟是:①把收集的實物和相關資料以及篩選收集過程中形成的資料進行整理;②對實物進行掃描或照相,建立圖像系統;③整合各種資料,按單元建立完整的實物資料檔案;④整合不同系列的實物資料,建立系統的實物資料信息。

(4)加強實物地質資料編研,提高實物資料利用水平

在跟蹤地質工作進展和篩選收集實物資料過程中,一方面掌握這些工作取得的成果,另一方面了解尚未解決的問題(特別是重大問題或熱點問題);篩選收集的實物資料不僅反映已經取得的成果,而且可能為進一步開展研究工作,解決存在的問題提供基礎。除此之外,實物資料中心還可以依託實物資料信息開展編研工作,為地質調查、地質科研、礦產開采提供情報資料服務,或者與有關方面合作,直接參與研究工作。

(5)增強服務意識,建立並不斷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

增強服務意識 第一,主動服務的思想。傳統的岩(礦)心管理,缺乏積極主動的服務思想和措施,因此,實物資料的利用效率很低,遠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新的實物資料管理必須改變傳統的管理服務模式。首先,樹立主動服務的思想,積極向用戶提供信息服務。其主要措施是:加強宣傳,密切與社會的聯系,使有關方面及時了解實物資料管理工作進展及擁有的信息資源,與此同時,及時掌握地質工作發展動向,緊密結合地質工作需要,主動向用戶提供有針對性的個性服務。第二,社會服務的思想。傳統的包括岩(礦)心管理的服務領域狹窄,特別是受資料封鎖的限制,利用實物資料更是障礙重重。改變這種狀況,首先要樹立社會服務的思想,不斷擴大服務領域,服務對象不僅限於公益性的地質勘查和地質科研,而且要把管理決策和商業性的地質勘查與礦產開發作為重要服務對象,此外還應把輔助教學、科學普及以及國際交流合作納入服務領域,形成廣泛的社會服務系統。此外,要努力打破傳統的資料封鎖、畫地為牢的管理模式,建立包括實物資料在內的地質資料統一匯交和社會共享機制,為實現實物資料社會服務創造條件。第三,優質服務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擁有充分的信息資源和優質信息「產品」——一方面嚴格篩選和廣泛收集實物資料,形成豐富而又珍貴的庫藏實物資料體系;另一方面對實物資料進行整理、掃描、建檔及編研等工作,形成適應社會應用的信息「產品」;此外,為實物資料檢索、查詢、觀察、取樣、檢測等提供先進、便捷的方法手段,使用戶很方便地獲得所需要的信息。第四,服務與保護相結合的思想。在實物資料利用與社會服務過程中,要按照國家有關法規,確保實物資料的秘密,保護實物資料匯交人的合法權益和實物資料安全,防止實物資料損壞,為實物資料的持續利用提供保障。

針對社會需求,不斷豐富和更新實物地質資料信息 跟蹤地質工作和社會經濟發展,及時掌握各方面對實物資料的需求,不斷豐富和更新實物資料信息,並有針對性地開展實物資料統計和編研工作,及時生產和提供實物資料信息,體現實物資料利用服務的時效性。

建立並不斷完善實物地質資料服務體系 主要包括:實物資料參觀、觀察、取樣、測試系統,實物資料檢索查詢和瀏覽下載系統以及實物資料網路服務系統,向用戶提供全方位的服務手段。

主要參考文獻

全國地質資料館編著.2004.見:第四屆全國地質檔案資料學術研討會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

Development Direction,securitymeasures for National Geologicalsample Center

Yucai Liu

(National Geologicalsample Center,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Beijing 101149)

Abstract National Geologicalsample Center assumes assembling,sorting,preserving ofgeologicalsamples,undertaking applicationstudy and providing the relevantsocialservices.The center is intended to become a nationally first-class,world-renowned collection institution of geologicalsamples,a center for geologicalsample custody,technique research,data development,as well as a center for information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security conditions:regulations and technicalstandards;ustodyservices and facilities,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personnel;funding guarantees.majormeasures:make development planning,strengthen collection andsorting of geologicalsamples,enhance information organization;establish and constantly improve theservicesystem.

Key words geologicalsamples;center;direction;measures

㈦ 地質環境風險可能性(概率)估算

一、地質環境風險評價內容和關鍵步驟

對於某一特定的地質環境用途,進行地質環境風險評價內容和關鍵步驟如下:

(1)危害識別———判斷要出什麼事故:即識別出要發生什麼樣的環境事故。如要建設一個垃圾處置場,對於廣義的地質環境風險識別來講,一個垃圾填埋場可能出的事故為填埋氣體逃逸進入地層、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空氣、地表水、地下水,傳播疾病;垃圾淋濾液滲漏進入地層、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土壤、地下水、地表水等。危害識別就是要對這些事故進行逐項分析。

(2)危險評估———分析和計算出事故的可能性有多大:即是對上述可能發生的事故進行可能發生的概率進行分析、計算或評估。

(3)危害評估———如事故一旦發生將產生什麼後果:對上述可能發生的事故將造成的後果(環境污染、傳播疾病等等可能導致的經濟損失、健康損失等)進行定性分析和定量評估。

圖8-1-1 城市地質環境風險評介的內容

圖8-1-2 城市地質環境風險評價技術路線圖

(4)風險評判———判斷風險的可接受程度:根據各事故概率、其危害後果、人們或其他受體的承受能力進行綜合判斷,評估人們或其他受體對風險的接受程度。

(5)風險控制———提出迴避或降低風險的對策或措施。

二、常用的環境風險評價方法

風險因素因區域開發性質和類型、區域環保目標和標准、環保敏感目標的不同而異,所以各風險因素的評價和綜合評價的方法有所不同。總的來說,目前區域環境風險評價的方法還是定性和半定量的,難以完全定量化。綜合起來,可歸納為以下幾種[109、110、214、186~206]:

1.概率設計方案的優化

該方法適用於幾個備選方案的比較。把幾個方案可能的後果的相對權值一一列出,根據具體要求和實際情況挑選其中一種方案付諸實施,並對此方案作失敗概率的可能損失分析。

2.商值法

商值法也稱比率法,是生態風險評價最常用最普通的方法。它要求首先為保護受體設立參照濃度指標,然後與估測的環境濃度相比較。修正的商值法用有害指數Hi表示風險量。Hi≤1時,環境受害概率低;1<Hi<10時,環境可能受影響;Hi≥10時,環境受害概率較大,須做現場評價。

3.外推法

外推法是健康風險評價中最常用的方法,它根據流行病學或動物毒理學研究資料,外推到環境水平的毒物暴露時生物體(或人體)所受的風險性。

4.邏輯分析法

將層次分析方法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和故障樹及事故樹等邏輯分析方法用於區域環境風險評價中,分析事故源項,求取各風險因素的風險「相對大小」,即衡量對區域綜合風險的「貢獻」。

5.統計分析法

收集歷史上的有關數據,利用統計分析的方法求取類似事故發生的概率,即「依舊推新」,如事故時天氣條件的計算、疾病發生率的估計等多用此方法。

6.公式評價法

通過對事故的模擬分析,推導或實驗得出經驗公式,利用公式計算出風險的可能大小,通過進一步實驗和觀測,對公式逐步修正。如有毒氣體的泄漏,利用在類似條件下的大氣擴散模式;污染物在水中的泄漏,利用水體遷移擴散模式;人體健康風險也可採用暴露危害計算公式。

7.模糊數學法

區域環境風險涉及復雜的因果關系,往往用精確的方法難以解決,風險在大與小之間沒有明顯的界限,模糊數學恰恰能夠表達這種差異的中間過渡性,較為客觀地刻劃出風險的大小,其研究和應用逐步深入。

8.圖形疊加法

單因素環境風險評價結果有時採用圖形表示,特別是風險危害後果在用其他方法難以計算時採用圖形表達,如有毒危險性氣體的泄漏擴散一般繪制濃度等值線圖。在風險綜合評價時,將各個環境風險因素的分布圖進行合理疊加,得到整個研究區域中不同功能區的風險相對大小。

9.事件樹分析(ETA)

事件樹分析是從初因事件出發,按照事故發展的時序,分成階段,對後繼事件一步一步地進行分析,每一步都從成功和失敗(可能與不可能)兩種或多種可能的狀態進行考慮(分支),最後直到用水平樹狀圖表示其可能後果的一種分析方法,它可以定性、定量反映整個事故的動態變化過程及其各種狀態的發生概率。

針對所選擇的不同故障事件作為初因事件,簡單的污染源源強分析,可取其事故排放頂事件為事件樹的初因事件。ETA可分析得出相應不同的事件鏈。事故排放故障樹分析所確定的能導致向環境排放污染物的各種事件,由於其故障原因和所導致的污染物排放形態各異,使得事故排放的強度有所差別。因此,都應作為源強事件樹分析的初因事故。應用ETA,我們可以分析出事故源強及其後繼事件與最終結果的概率分布譜。也可用ETA分析污染源事故排放後通過環境介質造成受體安全風險的過程。

10.故障樹評價方法

前面已經介紹,這里不再重復。

值得說明的是,區域內研究的環境風險因素很多,每一種風險都有各自的特點,所以評價時應針對具體的風險問題選擇合適的方法。

11.主觀概率與客觀概率法

進行風險分析必須獲得關於狀態變數的概率分布信息。獲得概率的信息一般有兩種途徑:一是根據大量的試驗進行統計計算;二是根據概率的古典定義,將事件集分解成基本事件,用分析的方法進行計算。由於上述兩種估計是以客觀存在的數據為基礎,故稱為概率的客觀估計。按這種方法得到的概率,稱為客觀概率。

在實際工作中,有時不能獲得充分的信息計算客觀概率,但在風險決策分析時,又必須對概率進行估計。此時,只好由決策者或分析人員對事件發生的概率做出主觀估計。這種既沒有大量的歷史數據作依據,又未通過試驗或精確計算,主要靠個人主觀判斷獲得的概率稱為主觀概率。一般情況下,主觀概率的定義可以描述為:根據對某事件是否發生及該事件發生可能性大小的個人主觀判斷。用一個0~1之間的數來描述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此數即為主觀概率。

圖8-2-1 概率轉盤示意圖

主觀概率的概率分布與客觀概率分布一樣,有離散型和連續型兩種。對於連續型分布,常見的是正態分布和均勻分布。獲取主觀概率估計值除了依據分析者的主觀判斷外,可藉助概率轉盤法。概率轉盤是一種具有黑、白兩個扇形的圓盤。圓盤中心有一根可旋轉的指針,該指針可任意旋轉,可位於轉盤內任意扇區內。不同顏色扇區面積大小可根據需要任意調節,如圖8-2-1所示。

三、地質環境事故危險性評估方法

為方便敘述,在此將地質災害與環境地質問題的發生統稱為地質環境事故。正如上述,由於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等地質災害事故發生的概率定量計算或預測是比較困難的,而只能根據專業知識和地質條件對發生的危險性(度)進行評估,危險性的評估理論方法也比較成熟。這類風險可以表示為

地質環境事故風險度(Risk)=事故發生危險度(Hazard)×造成的損失(Loss)

或數學表達式為

城市地質環境風險經濟學評價

式(8-2-1)中,R為風險度(Risk),它是一個可能包含人員傷亡、經濟財產損失等在內的一個數字,單位可能比較復雜,如人、萬元等;H為事故發生危險度(Hazard),它是一個在0~1之間的數字,沒有量綱;L為事故發生造成的損失(Loss),它是一個與風險度相似的物理量或指標,可能包含人員傷亡、經濟財產損失等在內,單位可能是人、萬元等。

因此,本文將地質環境事故危險性定義為「地質環境事故發生容易程度,即相當於地質災害或環境地質問題易發性」。表示地質環境事故危險性的參數稱為「危險度H」,H是一個在0~1之間的數字,沒有量綱。

下面介紹地質環境事故危險度的評估計算方法。

假設某地區j單元(或某地帶或地段或地塊)的地質環境事故易發性為Ej,而某地質環境事故最不容易發生時的易發性值為Em,則該地區j單元(或某地帶或地段或地塊)的地質環境事故危險度表示為

城市地質環境風險經濟學評價

根據筆者測算,對於滑坡、崩塌、泥石流、岩溶塌陷這幾種事故,Em值可分別取50、130、40和25。

根據《城市環境地質調查評價規范》(送審稿)[179],地質災害(滑坡、崩塌、泥石流、岩溶塌陷)易發性E,再結合本文提出的(8-2-2)式,危險度計算方法如下。

1.滑坡危險度計算

根據滑坡形成的地層岩性、斜坡結構類型、坡度、降雨量、新構造活動與地震、坡高、人類工程活動和斜坡變形破壞特徵等8項影響因素(表8-2-1)進行滑坡易發程度綜合評判。

城市地質環境風險經濟學評價

式(8-2-3)中,xi為滑坡易發的影響因素;ai為xi的權重;ai值的大小和xi的得分如表8-2-1所示。

根據(8-2-2)式,滑坡危險度或相對概率為

城市地質環境風險經濟學評價

若要根據E值大小進行滑坡易發性分區,可按以下E值大小分為四級(區):

城市地質環境風險經濟學評價

表8-2-1 滑坡易發程度量化評分表

2.泥石流危險度計算

根據溝谷泥石流形成的15項影響因素(表8-2-2)對泥石流溝易發程度進行綜合評判。

城市地質環境風險經濟學評價

式(8-2-5)中,xi為泥石流易發的影響因素,xi的得分見表8-2-2。根據(8-2-2)式,泥石流危險度或相對概率為

城市地質環境風險經濟學評價

若要根據E值大小進行泥石流易發性分區,可按以下E值大小分為四級(區):

E≥114:高易發泥石流溝;E=84-114:中易發泥石流溝

E=40-84:低易發泥石流溝;E<40:不易發(非泥石流溝)

表8-2-2 溝谷泥石流易發程度數量化評分表

續表

3.崩塌危險度計算

根據崩塌形成的坡度、地層岩性與岩土體結構、地質構造、新構造活動與地震、人類工程活動、坡高、降雨,崩塌發生規模與發生頻率等8項影響因素(表8-2-3)進行崩塌易發程度綜合評判。

城市地質環境風險經濟學評價

式(8-2-7)中,xi為崩塌易發的影響因素,ai為xi的權重,ai值的大小和xi的得分見表8-2-3。

表8-2-3 崩塌易發程度數量化評分表

續表

根據(8-2-2)式,崩塌危險度或相對概率為

城市地質環境風險經濟學評價

若要根據E值大小進行崩塌易發性分區,可按以下E值大小分為四級(區):

E>23:崩塌高易發區;E=20~23:崩塌中易發區

E=13~20:崩塌低易發區;E<13:崩塌不易發區

4.岩溶塌陷危險度計算

岩溶塌陷易發程度判別式:

城市地質環境風險經濟學評價

式(8-2-9)中,K為岩溶發育程度;S為覆蓋層岩性結構;H為覆蓋層厚度,m;W為岩溶地下水位,m;F為岩溶地下水徑流條件;G為地貌。

岩溶塌陷形成影響因素K、S、H、W、F、G的賦值大小見表8-2-4和表8-2-5。

根據(8-2-2)式,岩溶塌陷危險度或相對概率為

城市地質環境風險經濟學評價

若要根據E值大小進行岩溶塌陷易發性分區,可按以下E值大小分為四級(區):

E≥17:塌陷高易發區;E=13~16:塌陷中易發區

E=9-12:塌陷低易發區;E≤8:塌陷不易發區

表8-2-4 岩溶塌陷易發程度數量化評分表

表8-2-5 碳酸鹽岩岩溶發育程度分級標志

5.地下水污染危險性評估

地下水污染的危險性,可以用地下水脆弱性或地下水防污性能來評估,評估方法可以根據評價區的實際情況,選擇DRISTIC法或其他方法,當然危險性的表達指標「危險度」的計算要經過適當的變通。在這里推薦一種適合於平原地區的地下水污染危險性的評價方法。

通過對大量國內外資料[110~114、140~149]分析,地下水防污性能主要影響因子主要為地下水埋深、包氣帶岩性及其厚度、含水層厚度。包氣帶土層的防污性能主要表現為包氣帶黏性土層阻隔能力。換句話說,在進行范圍不大的平原地區地下水防污性能評價時,以包氣帶黏性土層污染防護性能為主要控制因素進行評價即可。

根據試驗研究結果[111]及其他研究成果[111~114、116],歸納總結得出粘土、粉砂質粘土和膠泥土等各種土層不同厚度所對應的污染防護性能如表8-2-6所示。

表8-2-6 粘土、粉砂質粘土和膠泥土不同厚度所對應的污染防護性能[111]

表8-2-6表明,如果某地區地下水含水層之上的粘土、粉砂質粘土或膠泥土層累計厚度hm分別達到16.5m、21.0m、5.0m時,如果沒有影響此厚度變化的人類活動(如開挖深坑、鑽井等),則地面的「三廢」不會污染其下的地下水。若厚度小於這些值,其污染的危險性由各類土的具體厚度h決定,污染危險度H計算方法為

式(8-2-11)中,H為地下水受污染危險度;h為地下水含水層之上的粘土、粉砂質粘土或膠泥土層的累計厚度,當其分別等於或超過16.5m、21.0m、5.0m時,H=1;,hm為地下水含水層之上的粘土、粉砂質粘土或膠泥土層累計厚度分別對應的16.5m、21.0m、5.0m值。

如結合地下水的水量和質量,便可以評價地下水的污染風險。結合表8-2-6的參數值,可對地下水污染風險進行評價分區。

工程地質條件

你好,根據你的提問,我認為工程地質的條件一般是指在比較平坦的道路上或者是比較適合施工的地質。

㈨ 深耕改土屬於什麼措施

深耕改土的作用主要表現在改良土壤結構,加厚耕作層,改善土壤的通透性,增強保水專保肥性能,促屬進有機質分解,提高土壤肥力等方面。對於小麥來說,深耕可以使小麥根系充分發育,同時由於擴大了根系的吸收范圍,能夠保證植株生長健壯,穗部發育良好,產量得到顯著提高。
耕地的深度應達到25-35厘米。深耕要細,垡要小,以免發生漏耕現象,要力爭採取機耕,沒有機耕條件的可以套犁,盡量擴大深耕面積。生產實踐中可通過有計劃輪換深耕,使土壤經常保持良好的理化和生物學特性,創造高產、穩產農田,為農業增產增收提供良好的土壤基礎。

㈩ 下列選項中屬於技術原因引發的質量事故的是( )。

正確答案:A
解析:B項是施工單位出於經濟原因考慮,希望通過修改施工方案以獲得更多的利潤或工程款,屬於經濟原因引發的質量事故;C、D兩項是由於管理上的不完善或失誤引發的,屬於管理原因引發的質量事故。故選A。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