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地質調查院郭根萬是負責什麼
❶ 內蒙古第四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察院 和通遼國土局是什麼關系
雖然我不是內蒙古那邊的。但您提到的這個勘察院,它是屬於內蒙古地勘局的下屬單位,原先應該是事業單位,不知道現在有沒有改制。而地勘局是屬於國土廳代管的,一般地勘局的一把手局長都是國土廳的副廳長兼任的。
❷ 額濟納旗青山銅礦預查區
一、概述
青山銅礦預查區行政區劃屬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額濟納旗馬鬃山蘇木管轄,礦區地理坐標為:經度:97°40'~97°45',緯度:42°32'~42°35',面積38km2,預查區與外界交通不便,東距額濟納旗達來呼布鎮400km,有邊防公路相通;南距黑鷹山鐵礦100km,有簡易公路相連。經黑鷹山鐵礦至甘肅省嘉峪關市380km,有公路相通。
(一)以往區域地質工作
受自然環境十分惡劣和交通不便等因素影響,內蒙古北山成礦遠景區地質工作和研究程度相對較低。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前人曾在該區開展了不同比例尺的區域地質調查和區域物化探工作,主要有:
a.1958~1964年,原甘肅省地質局祁連山地質隊、西北地質科學研究所在該區進行過1:100萬(玉門幅)地質調查,對本區的地層、構造、岩漿岩進行了初步劃分,並於1964年出版了1:100萬地質圖。
b.1966~1979年,原地質部航空物探大隊先後在北山成礦遠景區開展了1:10萬、1:5萬航空磁測和航空放射性測量,發現較多磁異常和一定數量的放射性高值區,並且對主要航磁異常進行了1:5萬地面磁法檢查工作。
c.1975~1979年,原甘肅省地質局地質力學區調隊在北山成礦遠景區進行了1:20萬區域地質調查及礦產普查,出版了區域地質調查報告(紅石山幅和黑鷹山幅),為本次礦產評價工作提供了重要參考資料。
d.20世紀90年代初期,內蒙古第一和第二物化探隊在北山成礦遠景區進行了1:20萬化探掃面工作,圈出金、銅、銀、銻、鉛和鋅等多金屬元素綜合異常多處。
e.2001~2003年,內蒙古自治區地質調查院在甜水井和青山地區開展1:5萬區域地質調查。
f.2002~2003年,內蒙古自治區地質調查院開展1:20萬重力測量(紅石山幅),編制1:20萬布格重力異常圖(紅石山幅)。
(二)以往礦產地質工作
該區礦產地質工作程度較低,20世紀90年代只做了零星礦產普查工作,主要有:
a.1997~1998年,內蒙古自治區地質調查院在甜水井一帶進行異常查證工作,完成了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110km2,並在石炭系綠條山組中發現金礦體。經槽探揭露,金礦體長100m,厚3~5m,平均品位3×10-6。這一發現表明,甜水井地區是尋找金礦的有利靶區。
b.2000年,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內蒙古自治區地質調查院和甘肅省地質調查院聯合開展了《蒙甘新相鄰(北山)地區綜合找礦預測與評價工作》,認為該區區域地質背景可以與新疆東天山延東和土屋大型銅礦區對比,成礦條件較好,同時總結了該區所在的北山北帶2處中型金礦、4處小型金礦、6處金礦點的地質特徵和礦化類型,指出該區金礦的賦礦圍岩為下石炭統白山群或海西期中酸性岩漿岩,與金礦床有關的岩漿岩為海西期中酸性侵入岩。
c.2001年,內蒙古自治區地質調查院在青山一帶開展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312km2。通過該項工作發現一條長12.5km,寬約4km的金、銅、銀、鉬異常帶,呈北西西走向,銅最高強度為324×10-6,金最高強度49.4×10-9,各元素異常面積大,連續性好,地球化學條件及地質背景對成礦十分有利。
d.2001~2003年,內蒙古自治區地質調查院在北山地區開展礦產資源潛力綜合評價,發現了多條銅、金和錳礦化帶。
e.2003~2004年,內蒙古自治區地質調查院在本區開展國家資源補償費勘查項目「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青山銅金礦普查」,完成鑽探2654m,槽探6819m3,並編寫有「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青山銅金礦地質普查報告」。
二、成礦地質環境
(一)區域地質背景
預查區位於西伯利亞板塊上的雀兒山地體,其南側緊靠西伯利亞板塊與哈薩克-北山板塊之間的縫合線-紅石山-黑鷹山-六駝山深大斷裂。區內主要出露上古生界沉積岩,尤以石炭系和泥盆系最為發育。侵入岩以石炭紀為主,超鎂鐵質-中性-鹼性岩均有,在與石炭系的接觸帶附近,熱接觸變質作用和熱液交代作用非常發育。區內構造線走向近東西,北東向的走滑斷層切割近東西向構造。
1.地層
區內出露最老的地層是上志留統碎石山群流紋岩、砂岩夾硅質岩和大理岩,出露面積較小。泥盆系雀兒山群分布於清河口以西,近東西向展布,主要為一套安山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夾少量鈣質砂岩,青山銅礦化帶即賦存於該群的中基性火山岩內;石炭系分布在礦區南部,呈近東西向展布。下部綠條山組以砂岩、礫岩、硅質板岩、千枚岩為主夾中酸性火山岩;上部白山群分兩個部分,下部以中酸性火山岩和火山熔岩為主;上部以絹雲綠泥千枚岩為主夾磁鐵石英岩,是區內富鐵礦床的重要含礦層位;上二疊統方山口組分布於清河口北東,主要岩石類型為安山玄武岩和安山岩,不整合於下石炭統綠條山組之上;中下侏羅統大山口群片理化砂岩、長石石英砂岩夾碳質頁岩出露於預查區北東中蒙邊境附近;白堊系下統赤金堡群廣布全區,以灰黃色砂礫岩、粉砂質泥岩為主夾碳質頁岩、石膏。上更新統苦泉組磚紅色粉砂岩、泥岩、礫岩星散分布於區內(表4-2-1)。
表4-2-1 青山地區地層系統
圖4-2-3 Ⅱ號礦帶0號勘探線剖面圖
五、物化探異常查證
(一)1:1萬物化探綜合性剖面測量
綜合性剖面工作主要布置在青山北帶和南帶,投入了激電(中梯)、高精度磁測和土壤測量等工作。在進行剖面測量工作之前,首先採集預查區主要出露的各類岩(礦)石物性標本,在高斯第二位置測定了磁化率和剩餘磁化強度,用小四極法測定了視極化率和視電阻率。從測定結果來看,安山岩和安山質角礫岩物性特徵相似,呈現出高磁和高阻特徵,反應了二者物質組分和成岩環境相近。輝石岩以強磁性和低電阻為特徵。粉砂質板岩呈中等電阻和弱磁性。蝕變安山岩以低阻和弱磁為特徵。
石英閃長岩普遍具有劈理化、糜棱岩化、綠簾石化和綠泥石化,熱液蝕變使得電阻率降低和磁性減弱,以具有中等電阻和弱磁性為特徵。地表各類岩石極化率均小於1%。從測井資料來看,青山南帶激電異常和青山北帶激電異常是由石墨化碎裂安山質角礫岩所引起的。石墨化碎裂安山質角礫岩呈低阻和高極化特徵,視電阻率小於50Ω·m,視極化率為8%,其產狀、埋深與物探推斷的極化體的產狀相同。
1.青山南礦帶(Ⅰ礦化帶)
南礦帶處於一近東西走向的強構造片理帶中,該帶東西長4km 左右,南北寬250~300m 左右。帶內岩石(片理化蝕變安山岩)片理極為發育,片理呈平等密集分布的薄片狀。肉眼可見細脈狀和薄膜狀孔雀石化和黃鐵礦化以及浸染狀輝銅礦化。經探槽揭露,銅礦體長200m,斜厚度分別為2.0m和1.0m,前者銅含量最高值為1.91%,平均值為1.34%,後者為0.76%。
採用激電中梯測量圈定出一個近東西向展布的帶狀激電異常,走向長度為1km,寬300m。異常較為低緩,等值線比較稀疏,最高值為4.7%。從視極化率剖面平面圖上可以看出,560線至600線之間,曲線北側陡,南側緩。北側有明顯的低於背景值的負異常。620線以東正好有相反的情況,曲線南側陡,北側緩。從視電阻率等值線平面圖上來看,測區內分布有兩個呈北西西走向低阻異常帶,ρs值小於200Ω·m。北側的低阻帶寬400m,南側的低阻帶寬100m。激電異常分布在北側低阻帶的南端,顯示出極化體的低阻特徵。
預查區磁異常總體上較為平緩。從ΔT 等值線平面圖上可以看出,僅在測區中部地區分布有兩個弱磁異常,異常長度和寬度接近,負異常分布在北側。經實地檢查,異常是由沿斷層侵位的閃長岩脈所引起的。從△T 剖面平面圖上可以看出,正負異常之間曲線較陡。預查區各類岩石的感應磁化強度均大於剩餘磁化強度,剖面內有效磁化方向應該向北傾,那麼閃長岩脈只能是向南陡傾。
在640線激電測深斷面圖上,極化體的低阻特徵更為明顯,視電阻率小於70Ω·m,最低值為47Ω·m,該激電異常是由石墨化碎裂安山質角礫岩引起。
2.青山北礦帶(Ⅱ礦化帶)
礦化帶位於蝕變石英閃長岩體北部,呈近等軸狀展布,東西斷續長2.5km 左右,南北寬60~500m。地表可見孔雀石化和輝銅礦化,呈浸染狀分布於岩石中。含礦岩石為紫紅色安山質火山角礫岩和紫紅色安山質岩屑晶屑凝灰岩。探槽揭露,銅礦體長100m,斜厚度6.0m,銅含量最高值為0.74%,平均值0.51%。
青山北帶激電異常亦呈條帶狀分布,走向為東西向,長度大於1.6km。異常寬度較小,為100~150m。從平面等值線圖上可以看出,異常分為兩部分,590 線以西異常強度比較高,最高強度值為4.42%,590線以東異常強度值明顯降低。異常沿走向上連續性好,說明極化體可能是連續的。無論從等值線平面圖,還是從剖面圖上,均可清晰地看出極化體的低阻特徵。異常主要分布在安山質角礫岩中,向東伸入到海西期石英閃長岩中。
為了確定極化體的產狀,在550和580線上進行了激電測深和激電聯合剖面測量,測量結果是一致的,極化體以低阻為特徵,向南緩傾。在激電測深斷面圖上,極化體向南緩傾,以低阻為特徵,視電阻率值為400~600Ω·m。從550線激電聯合剖面曲線來看,隨著供電極距增大,ηs「交點」向南移動。另外極化體呈低阻特徵,聯合剖面ηs曲線極值點連線指向極化體的反傾斜方向。這些都說明極化體是向南傾的。在ρs斷面圖上,地表礦化帶呈高阻特徵,下延深度小於60m。ps聯合剖面曲線在礦化帶上方有明顯的「反交點」,顯示出它的高阻特徵。隨著供電極距增大,「反交點」不明顯了,說明高阻體是有限延伸的,與測深斷面圖反應的結果是一致的。激電中梯在地表礦化帶上也沒有發現視極化率異常,更進一步證實礦化帶下延深度有限。
從高精度磁測數據(△T)等值線平面圖來看,磁異常可分為兩部分,界線非常明顯。預查區西部磁異常近東西向展布,預查區東北部磁場等值線呈北西向展布,磁場也較為平緩。這可能是由於火山噴發的時間不同,岩石化學成分也有區別,火山岩沉積韻律不同,導致其磁場特徵也不相同。地表礦化帶上有弱磁異常顯示,異常近東西向展布,最高強度值為314nT,負異常位於正異常的北側,屬正常磁場范疇,說明剩餘磁化強度較小。代表性岩石樣品物性測定結果表明,部分蝕變安山岩具有較強的磁性,是引起磁異常的主要原因。相比之下,孔雀石化安山岩磁性較弱,有理由認為磁異常不是礦化帶的直接反映,而是由紫紅色蝕變安山岩引起的,是間接找礦標志。
3.青山北帶ASI-1異常
在查證土壤ASI-1異常時,發現了1處銅礦化點,礦化體長度為60m,寬3~5m,走向北西向。垂直礦化體走向布置了3條物化探剖面。從ηs(極化率)、ρs(電阻率)和△T(磁場強度)等值線平面圖上可以看出,異常總體走向為北西向,受構造控制明顯。ηs異常強度高,最高值為16%,高低異常相間排列。剖面曲線上異常存在多個峰值,曲線畸變顯示出淺源場的特徵,ρs異常也有類似的特徵。從綜合剖面圖上可以看出,高極化率異常往往和低電阻率異常帶相對應,ρs值小於100Ω·m,顯示出極化體的低阻特徵。高精度磁測△T 異常強度較高,剖面曲線畸變,說明磁性體形態復雜埋深淺。
通過對該異常進行鑽孔驗證,沒有發現原生銅礦化體。從鑽孔岩芯原生暈測量結果來看,金和銅元素異常具有強度高和連續性好的特點。金最高含量為848.8×10-9,銅最高含量為1029×10-6。從原生暈曲線上可以看出,金、銀、銅、砷、銻、鉍和汞元素相關性好,金和銅的高值地段,銀、砷、銻、鉍和汞的異常也較高,只是異常范圍較窄,顯示出前緣暈的特徵。統計結果表明,金的平均值為71.28×10-9,離差為108.5,變異系數為1.52,具備高豐度值和強分異的地球化學特徵,是主要成礦元素。聚類分析結果表明,金、銀、鉍和鉛相關性好,是主礦化因子。
總而言之,ASI-1異常區應該是尋找金礦床的有利地段。但是,從鑽孔原生暈曲線來看,金異常主要分布在深度為200~300m的范圍內,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找礦難度。
根據地質和物化探異常特徵,我們認為地表的銅礦化帶也應該具有高磁和高阻的特點。高極化和低阻異常有可能是石墨化安山岩引起的,相反,中等極化率高阻異常應該引起重視。因為,高電阻率往往是強蝕變的反應,中等極化率也說明金屬礦物有一定程度的富集,所以還有必要對這樣的組合異常進行驗證。
(二)1:2萬土壤測量
1:2萬土壤測量布置在青山預查區1:5萬A SI綜合異常范圍內(相當於青山北礦帶內),面積26km2。加密後異常進一步分解為5個子異常,分別為AS1-1、AS2-2、AS3-3、AS1-4和AS1-5,其中AS1-1、AS3-3和AS1-5異常規模較大,異常濃度較高,找礦前景較好。
六、工程驗證情況
(一)槽探和井探驗證情況
在青山南礦化帶(Ⅰ號帶)按400m的間距(線距)布置了槽探工程,在KQITC12探槽中見到了銅礦化體,圈定出Ⅰ-1和Ⅰ-2兩個銅礦體。青山北帶按100m的間距(線距)布置了槽探工程,在K QⅡTC0-1探槽中見到了銅礦化,圈定出Ⅱ-1和Ⅱ-2兩個銅礦體。
2004年在青山北帶Ⅱ-0勘探線上布置了KQⅡQJ0-1淺井工程,淺井深20m,普遍見有孔雀石化,銅含量最高值為0.94%,一般在0.1%~0.4%,其中在13~15m 左右見寬2m 左右的孔雀石碎裂蝕變安山岩,岩石破碎強烈,具張性構造特點,孔雀石呈粉末狀分布於岩石的裂隙中。在井深20m 處向北、南兩側分別施工了CM1和CM2穿脈,仍見有孔雀石化,但其強度有所減弱。相對而言,CM2比CM1的孔雀石化要強一些。
(二)鑽探工程驗證情況
在青山銅礦預查區共施工8個鑽孔,對青山南帶激電異常、北帶激電異常、北帶AS1-1銅異常等了驗證。鑽孔驗證結果表明,所有鑽孔中均沒有見到原生銅礦化體。在KQⅡZK0-2、KQⅡZK0-3、KQⅡZK 6-1和K QⅠZK12-1鑽孔內見到了石墨化糜棱岩(圖4-2-2,圖4-2-3)。這表明,青山北帶和青山南帶的激電異常主要由碳質引起。
對所有鑽孔岩芯的原生暈測量表明,金礦化較強,其中KQIIZK19-1孔見連續金礦化帶最厚處可達124.5m,金含量最高可達848.8×10-9,銅含量最高可達1029.0×10-6,這說明,本區金礦的勘查前景較好。
七、綜合評述
經過本次工作,可對青山銅-金礦預查區的成礦特徵歸納如下:
a.該預查區處在哈薩克-北山板塊與西伯利亞板塊拼合部位靠西伯利亞板塊一側,為一晚古生代陸緣增生帶。在該帶上已發現了許多重要的礦產,如新疆東天山的土屋、延東和蒙古的歐玉陶勒蓋等大型斑岩型銅礦床。
b.該預查區位於古亞洲成礦域,黑鷹山-烏珠爾嘎順鐵、銅、金成礦帶內。古生代地層發育,已發現眾多的金屬礦床。
c.預查區內構造發育,以東西向為主,含礦化蝕變的片理化帶規模大。
d.預查區附近有一晚石炭世侵入岩呈岩株狀產出。
e.銅礦化體產於中-下泥盆統紅尖山組中。
f.圍岩蝕變類型繁多,有綠泥石化、絹雲母化、綠簾石化、碳酸鹽化、硅化和黃鐵礦化,另有少量孔雀石化和輝銅礦化等。
g.物化探異常,青山地區金、銅和鉬等元素豐度高、分異性強。這些元素容易成礦,它們既有豐富的物質來源,又有較強的集聚能力,是預查區內主要成礦元素。事實上,以上述元素為主的綜合異常廣泛分布全區以及新發現的金、銅礦化點就可以說明這一點。鑽孔原生暈測量結果進一步征實,金的找礦潛力巨大。
綜上所述,盡管到目前為止在青山地區未能取得找礦突破,但是,通過上述分析與歸納,說明本區仍具有較大的成礦與找礦潛力。
❸ 內蒙古地質礦產勘查院待遇咋樣具體點。我是剛畢業。一個三本
內蒙古地質礦產勘查來院是全額拔款的自事業單位,承擔國家和自治區規劃進行的地質勘查項目的管理和項目開展工作。這種單位現在主要接收碩士以上的畢業生,也招收一部份本科生,主要是從事野外地質調查工作,工作較辛苦,收入還是不錯的,沒有什麼後顧之憂。
❹ 地質調查研究院工作
2012年新開、續作地調局項目65個,經費9660萬元。加上其他地調課題,共計100餘項,總經費逾1.3億。
一、組織完成學校承擔地調項目2012年設計編制、信息採集審核和2013年項目論證工作,全年的統計報表、審計檢查、工作報告等工作均進展順利,其中上年度學校統計報表、財務決算報表均被評為「優秀」。在完成學校地調項目設計審查工作的同時,受地調局委託,地調院負責組織了學校2012年兩個計劃項目的設計評審。
二、推進項目進度。2012年完成14個項目原始地質資料匯交及14個項目成果地質資料匯交;4個地調項目完成野外驗收(優秀2個);13個項目成果評審(其中優秀5個);12個項目經費使用情況進行驗收,其中中國地質調查局項目11個,內蒙古國土廳項目1個,全部通過驗收。值得一提的是,解決了一個遺留多年的西藏項目成果提交及經費使用情況驗收,預計2013年年初完成該遺留項目的資料匯交工作。
三、在全國區域地質調查優秀圖幅展評中,學校承擔的地質調查項目中有9幅圖獲獎,其中1幅圖榮獲特別榮譽獎,2幅榮獲二等獎,6幅榮獲三等獎。學校共有8名教師榮獲國土資源部「青藏高原地質理論創新與找礦重大突破」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
四、本年度7月初,完成了學校GB/T19001-2000質量管理體系及GB/T28001-2001安全管理體系的年檢工作,並順利完成質量管理體系的野外現場評審工作。
五、為加強地調項目管理,完善制度建設。2012年6月,配合上級保密檢查工作,制訂了學校地質調查項目《測繪資料及涉密地質資料保密管理辦法》、《涉密地質資料管理辦法》等規章制度,對重要項目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保密檢查工作;2012年9月底制訂了《地質調查評價專項資金使用管理辦法》(修改稿,已經上校務會討論通過)。
六、在開展地質調查工作的同時,地調院也不斷發揮人才及技術優勢,積極服務於社會。3月27日~4月1日以及12月11日~17日組織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以院士為主要成員的調研組前往雲南文山州及麻栗坡縣開展交流及考察,並匯報了學校在麻栗坡鎢業集團開展的科學研究成果,並提出下一步協同創新、合作研究的安排。9月及11月分別開展了北京市國土局及地調局組織的地質勘查管理質量培訓。
七、根據國土資源部與武警黃金部隊部部共建的要求,學校委派1名教授作為派駐武警黃金部隊的指導專家,並承擔武警黃金部隊地質專業人員的培訓工作。10月23日~12月8日,地調院積極參與組織開展了武警黃金部隊百名區礦調技術骨幹培訓工作,聘請近30名學術水平高、有豐富經驗的教師,分別開展了室內教學、野外實習和地質填圖比武工作,圓滿完成上級交代的「聯創齊爭」培訓任務,受到了武警黃金指揮部領導和廣大學員的好評。
❺ 郭根粉是什麼
是葛根粉?葛根磨成的粉啊,有清涼下火,開胃下食,利尿解酒有特效。
採納哦
❻ 內蒙古達爾罕茂名安聯合旗下二疊統阿木山組沉積特徵
李尚林1 劉玉才1 楊補旺2 袁華缽3 汪曉燕3 於景春1 龍文華2
(1.國土資源部實物地質資料中心,北京 101149;2.內蒙古地質調查院,呼和浩特 010010;3.中國冶金地質勘查工程總局第一地質勘查院,北京 101601)
摘要 內蒙古達爾罕茂名安聯合旗下二疊統阿木山組為一套濱海—陸相碎屑岩夾碳酸鹽岩沉積,自下而上可分為兩段:一段底部為陸源碎屑潮坪沉積體系,上部為碳酸鹽(台地)潮坪沉積體系;二段為三角洲沉積體系,由底部向上依次為前三角洲沉積亞相,三角洲前緣沉積亞相,三角洲平原沉積亞相。上述充填順序反映了阿木山組沉積時依次經歷了潮坪—碳酸鹽(台地)潮坪—三角洲三個演化階段,代表一個完整的海進—海退海平面變化旋迴。
關鍵詞 達爾罕茂名安聯合旗;下二疊統;阿木山組;沉積相
一、阿木山組概況
下二疊統「阿木山組」1959年由原地質部241隊在達爾罕茂名安聯合旗(簡稱達茂聯合旗)紅旗牧場阿木音烏蘇創名[1],並一直沿用至今。研究區內阿木山組主要分布於達茂聯合旗地區的阿木音烏蘇—哈日扎—希日哈達—善達一帶,呈近東西向弧形展布,出露面積近60 km2,屬於天山-興蒙地層區,內蒙古草原地層分區相帶完整。岩性以陸相碎屑岩夾碳酸鹽岩為主,自西向東陸源碎屑岩逐漸減少,碳酸鹽岩逐漸增加,灰岩中富含
圖1 阿木山組沉積序列圖
一段 底部為灰白色中粗粒—中細粒鈣質石英砂岩(可含礫)、紫紅色鈣質泥岩夾中厚層泥質粉砂岩,與下覆查干合布組不整合接觸;中上部為灰色厚層狀生物碎屑灰岩、泥晶灰岩夾紫紅色中粗粒長石砂岩、粉砂質泥岩,總厚度約為381m。
二段 下部為灰色粉砂岩、泥質粉砂岩、長石砂岩互層,厚為231m;中部為中粗粒岩屑砂岩、長石砂岩夾粉砂岩、泥質粉砂岩,厚323m;上部為灰黃色、灰紫色中細粒長石砂岩、岩屑砂岩、粉砂質泥岩夾粉砂岩,與西別河組呈斷層接觸,厚約353m。
根據野外露頭岩性與沉積構造描述,岩相及岩相組合的詳細觀察和室內的綜合研究,可將阿木山組劃分為陸源碎屑潮坪、碳酸鹽(台地)潮坪和三角洲三種沉積體系[6~10]。
二、陸源碎屑潮坪沉積體系
1.岩性分析
阿木山組一段底部,主要發育三種岩性:①中粗粒砂岩,具顆粒支撐結構,結構和成分成熟度均較高,砂屑成分主要為石英,含量約90%,次稜角狀至渾圓狀,粒徑0.5~2mm,單層厚5~10cm,層系厚1~10m,橫向延伸較為穩定,屬潮間帶高能環境沉積;②細砂岩和粉砂岩,顆粒支撐結構,少量雜基支撐結構,單層間分選較好,常以夾層出現,橫向延伸不穩定,單層厚度<10mm,或呈透鏡體夾於泥岩之中;③粉紅色鈣質泥岩,可見植物化石碎片及植物莖干,發育生物擾動構造,泥裂構造較常見,為水位頻繁變化和間歇性出露水面條件下形成的沉積岩,代表乾旱低能的潮上帶環境。
2.沉積構造特徵及其他相標志
本組潮坪沉積體系主要由潮上帶和潮間帶沉積物組成。根據沉積特徵劃分為砂坪、泥坪和混合坪三類。砂坪主要由灰色、灰白色鈣質石英砂岩組成,成分與結構成熟度較高,偶夾粉砂岩和泥岩薄層,發育流水沙紋層理。混合坪岩性以細粒石英砂岩、粉砂岩為代表。在砂質沉積物中常有泥岩薄層,這種薄層是受強潮流擾動而呈懸浮狀態搬運的沉積物在高低潮或平潮、停潮期流速最小時沉積的,橫向延伸不穩定,常常呈透鏡狀分布。發育條帶狀層理、波狀層理和透鏡狀層理,其中以條帶狀潮汐交互層理最為發育。泥坪主要由粉紅色鈣質泥岩組成,夾有透鏡狀砂岩和粉砂岩,發育水平層理,水平波狀紋層,常見泥裂構造及生物擾動構造。
本組潮坪在剖面上顯向上變細的退積型沉積層序,底部以砂坪開始,向上過度為混合坪,頂部為泥坪。局部充填透鏡狀潮汐水道砂岩透鏡體,主要由中粗粒砂岩組成,底部具侵蝕構造,發育典型的雙向羽狀交錯層理。
三、碳酸鹽台地潮坪沉積體系
位於阿木山組一段上部,主要岩性為:①泥晶灰岩,岩石組分以灰泥為主,生物碎屑含量小於10%,包括
該沉積體系厚度較小,岩層中水平紋理發育,生物擾動構造強烈,可見塊狀層理及經不同方向水流作用形成的干涉波痕。陸源碎屑潮汐水道沉積較為發育,表明台地距海岸位置較近,陸源物質供應較為充分。基本層序由泥晶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和泥岩構成的向上變淺型,其組合特徵為碳酸鹽(台地)潮坪沉積。
四、三角洲沉積體系
1.岩性分析
本組三角洲沉積體系域相帶完整,沉積厚度超過907m,研究較為詳細。根據沉積物粒度、結構、構造以及地層幾何形態,結合Miall[9、10]的研究成果將沉積物劃分出4個岩相:①砂岩(sp),主要由分選中至差的中—粗粒砂岩組成,可含礫,橫向延伸幾米至二十幾米,呈透鏡狀產出,單層厚0.3~1.2m,底面具沖蝕構造,正常層理被切割,層內成板狀交錯層理或槽狀交錯層理,屬低流態或沙波遷移沉積產物;②砂岩(sr),主要由分選中—好的磨圓度較高的粉砂—粗粒砂岩組成,橫向延伸穩定,單層厚0.6~60cm,底面較為平坦,層內具波狀交錯層理、小型板狀交錯層理,屬低流態沉積;③粉砂岩(Fm、Fl),主要由分選較好的粉砂岩組成,常見泥岩夾層,單層厚3~10mm,層系厚0.6~2m,底面較為平坦,橫向延伸較遠,具塊狀層理、水平層理、沙紋層理,屬漫灘(洪泛平原)沉積;④泥岩(ml、Mb),主要由粘土級物質組成,發育水平層理、沙紋層理、塊狀層理。
2.沉積亞相和沉積構造特徵
本組三角洲沉積體系中可以識別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緣和前三角洲三個亞相,各亞相內又可分出若干個微相單元。其中平原亞相的分支河道和分支河道間灣(漫灘或沼澤),前緣亞相的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間灣、河口砂壩等亞相較為典型,前三角洲主要為一套粉砂質泥岩夾粉砂岩的細碎屑岩。整個三角洲沉積序列表現為一個向上變粗的進積型剖面旋迴結構。
(1)三角洲平原亞相
分支河道亞相 分流河道以中粗粒長石砂岩、岩屑砂岩沉積為主。砂岩多呈稜角狀,分選性差,結構和成熟度均較低,底部礫石呈疊瓦狀排列,單個粒徑小於1cm,發育板狀交錯層理、槽狀交錯層理。垂向組成若干個具下粗上細的正韻律層序,代表了河口側向遷移沉積的產物。單個韻律底部通常為一沖刷面,其上為高動能沖刷條件下的河床滯留沉積,中型糟狀交錯層理或平行層理的細砂岩,層面發育網格狀波浪——水流干涉波痕,是不同方向的水流和波浪互相疊加的產物[9]。
分支河道間漫灘(洪泛平原或沼澤)微相 以粉砂岩、泥岩和泥質粉砂岩為主,具水平層理、波狀層理及雨痕構造,是漫灘暴露地表遭受雨擊後所保留的標志性環境構造,可見保存完好的植物莖干化石。
(2)三角洲前緣亞相
水下分流河道微相 水下分流河道是平原環境入海後的水下延伸部分,沉積物一般分選較好,以含礫岩屑砂岩、中粗—中細粒岩屑砂岩、長石岩屑砂岩為主,砂岩的礫屑成分以石英為主,長石少量,岩屑次之,次稜角狀—次圓狀,石英含量約75%~80%,岩石呈顆粒支撐,岩石中泥質雜基含量極少,多在10%以下。單個層序底部通常具沖刷面,之上充填砂岩呈透鏡狀產出。透鏡體最大厚度為0.5~2m,少數可達5m,橫向延伸數米即迅速尖滅。透鏡體下部為含礫或粗礫砂岩,發育塊狀、大型槽狀交錯層理、平行層理,向上逐步過渡為粉砂岩和泥質粉砂岩,以小型板狀和波狀層理為主。基本層序是以沖蝕面為底的向上變細型。
水下分流河道間灣微相 由粉砂岩、粉砂質泥岩和泥岩組成,夾少量細砂岩,單層沉積物分選性較好。由於水下河道頻繁遷移,河道間沉積物往往遭到侵蝕破壞,剖面上常呈大小不等的透鏡體出現在河道砂岩中,發育水平層理及透鏡狀層理,可見生物擾動構造。
河口砂壩微相 由中粗—中細粒岩屑砂岩、長石砂岩、粉砂岩組成,砂岩一般分選性較好,可見雙殼類等生物化石碎片。垂向上發育向上變粗和向上變細的兩種基本層序。河口砂壩沉積構造發育,常見波狀層理、平行層理、中小型板狀交錯層理和槽狀交錯層理。
(3)前三角洲亞相
前三角洲為發育於三角洲前緣向海方向的顆粒較細的沉積組合,岩性較為單一,主要為粉砂岩、泥質粉砂岩和泥岩,發育水平層理和砂泥互層層理等,生物擾動較為強烈。
五、沉積體系演化
眾所周知,華北板塊北緣於加里東期和海西期一直伴隨陸緣交替性裂解成洋和隆起成陸過程[11],阿木山組就是在陸緣裂解,地殼下降的構造背景下形成的。阿木山組早期(一段),海水自東向西入侵,使得本區處於濱淺海環境中。此時陸源物質供給相對豐富,以碎屑沉積為主,在盆地邊緣近岸處沉積了一套由灰白色中粗粒石英砂岩、細粒石英砂岩、紫紅色粉砂岩和泥岩組成的厚碎屑岩系,基本層序組為若干個旋迴沉積序列,垂向上充填序列顯現出砂坪—混合坪—泥坪沉積,平面上自東向西表現為砂坪—混合坪—泥坪沉積規律。阿木山組一段晚期,陸源碎屑物質相應減少,沉積物由碎屑岩向碳酸鹽岩逐漸過渡,形成以碳酸鹽岩為主夾陸緣碎屑岩沉積,以發育大量的珊瑚、腕足和海百合類生物為特徵,基本層序組由向上變細的旋迴沉積層序疊覆而成,為碳酸鹽(台地)潮坪相沉積。
在阿木山組晚期(二段),盆地整體抬升,水體退卻變淺,河流發育,相帶向盆地方向遷移,發育一套以河流型三角洲為主的陸源碎屑沉積體系,由岩屑砂岩、長石砂岩、粉砂岩夾灰岩透鏡體組成,岩石的成熟度低。剖面結構總體表現為向上變粗型,具有韻律性向上變粗變厚的進積型基本層序,代表水體逐漸變淺過程,沉積環境則由淺海環境逐漸過渡到三角洲濱岸平原,最後向沖積平原演化。
因而,本區阿木山組沉積體系演化自東向西概括為陸源碎屑潮坪相—碳酸鹽台地潮坪相—三角洲相這一基本規律。
本文是在1:5萬區調成果的基礎上撰寫而成的,對參加該項目的全體同志致謝。
參考文獻
[1]內蒙古自治區地質礦產局.1982.內蒙古自治區區域地質志[M].北京:地質出版社,163~165
[2]全國地層委員會.2002.中國區域年代地層(地質年代)表說明書[m].北京:地質出版社,5~10、38~42
[3]韓建修.1982.內蒙古烏蘭察布盟阿木山地區晚石炭世
[4]郭勝哲.1987.中國北方槽區海相石炭系[J].中國地質科學院沈陽地質礦產所所刊,15:121~144
[5]內蒙古自治區地質礦產局.1996.內蒙古自治區岩石地層[m].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8~203
[6]劉寶珺,曾允孚.1985.岩相古地理基礎和工作方法[M].北京:地質出版社,1~300
[7]Lishanglin.1996.sequencestratigraphy of themiddle—Upper Proterozoic Bayun Obo Group,Innermongolia[A].in:Progress in Geology of China(1993~1996)[C].China Ocean Press,Beijing,672~675
[8]沉積構造與環境解釋編寫組.1991.沉積構造與環境解釋[M].北京:科學出版社,1~75
[9]miall A D.1978.Lithofacies types and vertical profilemodels in braided river deposits:asummary[A].in:Miall A D(Ed).Fluvialsedimentology[C].Can.soc.Pet.Geol.mem,5:597~604
[10]miall A D.1984.Principles ofsedimentary Basin Analysis[M].New York:Springer,668~670
[11]程裕淇.1994.中國區域地質概論[M].北京:地質出版社,56~345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Lower Permian Amushan Formation in Darhanmuminggan Lianheqi,Innermongolia
Shanglin Li,Yucai Liu,Buwang Yang,Huabo Yuan,Xiaoyan Wang,Jingchun Yu,Wenhua Long
(1.National Geologicalsample Center,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Beijing 101149;2.Geologicalsurvey Institute of Innermongolia,Hohhot,Innermongolia 010010;3.Chinametallurgical Geological Exploitation Engineering General Bureau First Geologicalsurvey Institute,Beijing 101601)
Abstract In Darhanmuminggan Lianheqi of Innermongolia,lower Permian Amushan Formation is aset ofsediments of littoral land-facies clastic rocksmixed with carbonate rock.Form the bottom to the top it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sections:the firstsection consists of the lower terrigenous clastic tidalsedimentarysystem and the upper carbonate tidal(platform)sedimentarysystem;thesecondsection is attributed to deltasedimentarysystem,which bottom-up can be redivided into off-deltasedimentarysub-facies,front-delta-marginsedimentarysub-facies,and delta plainsedimentarysub-facies.The order reflects Amushan Formationsuccessively experienced threestages of formation as of tidal flat,carbonate tidal flat(platform),and delta,which represents an integratesea level vibration cycle betweensea intrusion andsea regression.
Key words Amushan Formation;sedimentary facies;lower Permian;Darhanmuminggan Lianheqi
❼ 內蒙古自治區阿巴嘎旗高爾旗銀鉛鋅礦普查
(1)概況
勘查區隸屬錫林郭勒盟阿巴嘎旗吉爾格郎圖蘇木,南距阿巴嘎旗政府約160千米,工作區僅有一條砂石道,交通條件差。本區屬草原區,人煙稀少,以蒙古族為主,沿中蒙邊境有邊防連隊駐扎。
2011年內蒙古自治區地質調查院開展了勘查工作,勘查礦種為鉛、鋅礦,工作程度為普查,勘查資金518萬元。
(2)成果描述
2011年至2013年,內蒙古自治區地質調查院開展了勘查工作,勘查礦種為銀礦,工作程度為普查。
礦區主成礦元素為Pb、Zn、Ag,伴生組分有Ga、Se、As、S,Au,局部可形成工業礦體。新增礦石量(332+333+334)1533.79萬噸,新增金屬量鉛 21.06萬噸,鋅 20.87萬噸,銀(共生)55499.59千克,銀(伴生)573205.12千克,金(共生)2052.73千克,金(伴生)3780.73千克。礦體平均品位鉛1.37%、鋅1.36%、銀(共生)216.61×10-6,銀(伴生)38.19×10-6,金(共生)24.91×10-6,金(伴生)0.28×10-6。
通過2013年勘查工作,預計礦床鉛+鋅品位>5%的鉛+鋅金屬量(332+333+334)可達20萬噸以上,鉛+鋅品位<5%的鉛+鋅(低)金屬量(332+333+334)可達30萬噸左右,共生銀(品位>80×10-6)可達500000千克。礦床規模為中—大型。
❽ 主要找礦方法及其應用
(一)化探
內蒙古二連浩特-東烏旗地區屬半乾旱荒漠草原區景觀。是內蒙古中東部重要的多金屬成礦帶。針對該景觀區1∶20萬區域化探掃面工作的方法技術。20世紀90年代幾家生產單位曾進行過方法試驗。但在工作方法選擇上沒有達成共識。2000年11月~2002年2月,中國地質科學院物化探研究所和內蒙古自治區地質調查院根據該景觀區的微景觀特徵選擇金、銅、鎳礦區3處,專門進行了方法試驗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
1.不同景觀區化探方法的適用性
研究區地處內蒙古中東部,靠近中蒙邊界。區內屬典型的中溫帶大陸性氣候,夏季乾旱少雨,冬季寒冷。年平均氣溫2~4℃,年降水量小於200mm。年蒸發量大於降水量。風化作用以物理風化為主,化學風化較弱。自然景觀條件介於內蒙中部中低山區和內蒙東部草原黑土區之間,土壤性質屬栗鈣上棕鈣土黑土區,呈鹼性。由於該區降水量相對較少,元素淋溶作用較弱,土壤剖面中鈣積層普遍發育。區內地勢總體平緩,其地貌類型屬乾燥作用的剝蝕平原區。區內風蝕作用較強,地表疏散堆積物中,風成沙分布較為廣泛。根據研究區自然地理景觀特徵,可作如下劃分:①低山景觀區:海拔高度一般為1100~1400m,相對高差一般在2000~300m,地形切割較明顯,起伏稍大,基岩裸露較好,一、二級水系發育。主要分布在研究區的北部邊境和東部的興安嶺西坡地區,約佔全區面積的20%左右;②殘山丘陵景觀區:海拔高度一般在1000~1100m,相對高差一般小於200m,地形有起伏,切割不明顯,水系不發育,基岩出露一般,殘坡積物發育,草本植物較發育,主要分布在盆地邊緣地區,一般局部發育,面積不大,總體佔全區總面積的15%左右;③準平原草原景觀區:平均海拔一般在800~1000m,相對高差不大於50m,地形平坦,覆蓋較厚,可達幾米至百餘米不等,草本植物發育。局部地段可見殘坡積物。這是本區最重要的地理景觀區,佔全區總面積的70%左右。由上述劃分可以看出,除第①個景觀區勉強適合開展水系沉積物測量外,其他兩類景觀區適合開展土壤測量,問題是這些地區由於較厚在風成沙影響,土壤也不發育,因此化探工作受到極大的限制。
現有的找礦經驗還表明,化探工作對於不同礦種還有不同程度的適用性問題。就本區而言,對於尋找銅、鉛鋅、鎢鉬礦等賤金屬礦床時往往效果要好於金礦。
2.開展傳統化探方法應注意的問題
研究區地形雖有切割,但相對平緩,高差小,水沖刷能力相對較弱。元素在水系沉積物中的運移能力直接關繫到采樣點的布局。據孔凡吉等(2004)對阿拉蓋烏拉銅礦點所在區化探方法實驗,在化探方法的具體操作上,如能關注到以下幾點,可能會提高化探找礦的效果。
(1)低山景觀區水系相對發育地段,選擇水系沉積物測量開展工作。樣品應盡量布置在一級水系末端或二級水系的上游,采樣密度2個點/km2。
(2)殘山丘陵、準平原草原景觀區地形起伏小、水系不發育地段選擇土壤測量開展工作。采樣層位為穿透鈣積層後的殘坡積物,采樣密度為2個點/km2。
(3)水系沉積物測量和土壤測量采樣粒度為-5~+20目和-120目。
(4)根據景觀區特點嚴格劃分水系和土壤采樣區,杜絕在同一采樣大格進行水系和土壤兩種介質混合採樣。另據張義等(2005)研究,化探取樣的介質層位首選殘坡積層內碎石和岩屑或河床內短距離搬運的礫石層及岩屑,其優點是目標介質移動距離很小或沒有太大移動,介質基本上代表附近岩石屬性,此外,外部混入物相對較少,可以避免外部物質的加入對異常真實性的影響。據夏廣清(2005)報道,在東烏珠穆沁旗地區選擇正確的土壤地球化學測量方法,開展找礦工作,效果非常明顯。認為土壤地球化學測量長剖面可以快速、有效地對1∶20萬區域化探異常進行檢查,並根據其異常特徵及其他相關地質資料,可以選擇1∶5萬土壤地球化學測量掃面的范圍。1∶5萬土壤地球化學測量掃面進一步縮小了找礦靶區,為進一步地質找礦選區提供依據。依據土壤地球化學剖面加密測量(或大比例尺土壤地球化學測量掃面)異常特徵,可以圈定礦化蝕變帶,並結合其他相關地質、物探資料為鑽孔設計提供依據。
(5)樣品分析採用的介質粒度分析具有以下特點。多數元素含量在粗粒介質中平均含量較低,在樣品分析結果中具有較高異常襯值。總體來看,介於4目~20目之間的粗粒岩樣具有相對好的綜合效應。
3.其他化探方法
包括岩屑地球化學測量、岩石構造裂隙地球化學測量、脈岩地球化學測量和面型岩石地球化學測量等多種岩石地球化學測量技術方法系統。對比研究表明,在乾旱沙漠區、草原或戈壁區內具有露頭的局部地段開展岩屑地球化學剖面測量,獲得的異常對於找礦常具有明顯的效果。這與2002~2004年,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和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共同在內蒙古為東部草原區開展地質找礦技術方法研究,發現以物理風化介質為主的地區,粗粒作用岩屑比細粒介質粘土更能夠提高異常襯值,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風成沙對化探異常的干擾
風成作用是本區最具特色的岩石破壞和風化產物搬運的重要地質外營力作用形式之一。研究表明,在該景觀區內,風成沉積物,即風成沙對於區域化探工作帶來較大的影響,前人大量的找礦勘查工作表明,這種影響在某種程度上嚴重製約了本區化探工作找礦的有效性,應予以高度重視和認真研究。
實踐表明,本區地球化學異常均受到新、老風成沙的干擾。由於風的吹蝕、分選、搬運和風積物的堆積與混入,不僅可改變和雜化異常分布,而且可使異常強度降低甚至完全消失。由於工作區近地表疏鬆層存在這種風成沙的混入作用,因此水系沉積物測量往往效果不佳,這也是造成該區不同元素區域化探異常很弱的另一個原因。據李清等研究,區內風成沙粒級分別為-0.45~+0.097mm,主要集中於-0.2~+0.125mm,土壤化後的風成沙顆粒變細,因此在該區進行異常評價時,土壤測量度以采殘積層物質為主,並採取+0.45mm部分的粗粒作為樣品,可最大限度地避免風成沙干擾。
此外,本區的部分地段,主要是東部地區,鈣質層的存在對表生異常也有重要影響。區內土壤剖面上均發育鈣質層,在鈣質層中,碳酸鈣佔大部分,當下伏土壤中微量元素向上運移到達鈣的高含量層位時,與碳酸鈣生成穩定的次生碳酸鹽礦物,或因鈣的大量沉澱,改變了原有土壤剖面的化學環境,形成了不同於下部土壤層的鹼性地球化學障,使一些元素以其他形式發生沉澱。土壤樣品常量及微量元素分析結果表明,Ca含量與Cu、Pb、Zn等元素含量呈反消長關系,鈣質層底部成礦及伴生元素含量迅速降低,這些說明在成土過程中由於鈣的大量沉積,產生了鈣質沉積的鹼性地球化學障,這種鹼性地球化學障對大部分元素從土壤底層或深部(土-岩界面)向地表運移起了屏蔽作用。其結果使鈣質層和其上層土壤中元素含量明顯低於其下部殘積層中的元素含量,使得殘積層中出現的Cu、Pb、Zn的中、弱異常不能穿過鈣質層而進入地表,加之這些元素在基岩土壤化過程中又存在貧化的趨勢,這就是研究區地下淺部存在礦(化)體,但區域化探異常很弱的原因。區內鈣積層多發育在地表以下50~80cm處,位於土壤剖面的中、下部,厚度20~50cm,該區上覆土層較薄,易溶鹽、碳酸鈣和石膏多在表層(即地表以下40cm左右)聚積。
總之,在該類半乾旱草原殘丘景觀區內,鈣質層的存在,阻擋了元素向上遷移,對成礦及伴生元素異常的顯示起了屏蔽作用,同時,一些微量元素在土壤鈣化過程中發生分異,從而造成了其在土壤剖面上不同的富集變化規律。因此在該景觀區內評價表生地球化學異常時,采樣應穿過鈣質層,取其下部的殘積層作為樣品,取樣深度一般應大於90cm,並應足夠重視區域低緩異常,以免因鈣質層的影響而漏掉礦(化)異常。
(二)物探
由於化探方法在本區應用效果的有限性,人們自然地將焦點集中到物探方法上來。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內蒙古自治區物探隊航磁分隊就在本區(重點在東烏珠穆沁旗西部)針對鐵、銅、金多金屬礦開展了航空磁測工作(1∶5~1∶10萬)。發現異常123個,地面檢查22個,其中已知和推斷的隱伏超基性岩引起的異常24個,余者為酸性—基性岩漿岩引起。但這些異常未能開展更進一步的深入檢查工作,其找礦價值和意義還不清晰。另據更早在本區開展的重力、地面磁法等工作成果表明,其對於尋找鐵礦具有良好的效果。
1993年,內蒙古自治區第二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院對吉林寶力格銀多金屬礦床開展了激電中梯測量,以圈定銀多金屬礦有關的蝕變或礦化引起的激電異常。通過工作共圈定異常9處,通過對各異常進行綜合研究並設計驗證工程表明,這種方法對於尋找吉林寶力格這種多金屬硫化物發育的礦床是可行的。
本項目在兩個重點地區(巴彥溫都爾和紅格爾)開展了系統的以高密度電法為主的物探測量工作,工作對象為含金石英脈。經在巴彥溫都爾礦區6號、22號、31號脈群、35號脈等開展系統測量和勘查驗證工作發現,對於連續性好、有一定規模的韌性剪切構造帶具有較好的指示作用,但對連續性不好、硫化物含量較低的石英脈(透鏡體)而言,高密度電法測量的結果具有多解性,應用時應予以慎重。
據對蒙古南戈壁成礦帶歐玉陶勒蓋超大型斑岩型銅鉬金礦床發現的過程可以看出,在該礦區發現的初期,物探測量工作起到了關鍵作用。所使用的方法主要為磁法和激發極化法。可以認為,這種方法對於本區這樣的地理景觀中尋找大規模斑岩型銅多金屬礦床是值得考慮的方法之一。
正是考慮到本區化探工作的效果,日前(2007年7月),內蒙古自治區國土資源廳啟動了新一輪物探普查工作,工作方法以航空物探為主。大約用3年左右的時間,主要針對二連浩特-東烏旗及大興安嶺南段地區開展系統的航空磁測工作,目的在於通過工作,進一步查明本區銅多金屬礦產資源的潛力,尋找新的找礦目標區。相信隨著該項目的實施,本區的找礦突破值得期待。
(三)遙感
研究區是國家新一輪國土資源地質大調查重點區域之一。區內優質天然草原牧場大面積發育,沼澤草甸分布廣泛,第四系覆蓋厚度大,岩石露頭較差,為地質找礦增加了不少困難,尤其在找礦過程中利用單純地質手段對構造、礦化蝕變帶的確定周期較長,影響工作進度,使找礦工作在短期內難有突破性進展。遙感技術具有宏觀、快速等特點,能從宏觀上把握研究區的構造格局,縮小找礦靶區。利用遙感圖像處理技術,可以增強目標地物的解析度,提高影像中隱含的地物特徵弱信息,如構造破碎蝕變帶及不同規模的斷裂(層)等。上述信息的提取結合地質、物探資料,對提高成礦有利地段判別的准確性,促進野外調查工作有的放矢具有重要作用。早在1996年,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及其下屬內蒙古自治區有色地質勘查局地質研究所等單位就在研究區的烏蘭陶勒蓋銅礦區開展了基於LANDSATTM數據的遙感地質解譯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找礦預測效果。
2002年,內蒙古自治區國土資源遙感綜合調查項目領導小組、內蒙古師范大學又開展了《內蒙古自治區國土資源遙感綜合調查》項目,對整個內蒙古自治區的礦產資源現狀和遠景等從遙感解譯的角度進行了系統討論的預測,但其使用的比例尺過小。
2005年,李繼宏等特別針對東烏旗地區兩景LANDSATETM+遙感資料,通過影像增強處理技術提取研究區構造信息,結合大調查資料及前人工作成果,開展了新一輪遙感地質工作,在東烏旗地區的構造信息提取的基礎上,重新釐定該區構造格局,為區內新一輪國土資源地質大調查提供了有參考價值的信息。研究表明,工作區雖然受草原、沼澤草甸等因素的嚴重干擾,但通過選擇適宜的遙感圖像及波段組合,應用適當的遙感信息提取技術,在東烏珠穆沁旗草原覆蓋區進行構造信息提取是可行的。這一工作可以應用全區,而對於那些基岩出露好的地段則更具有不可忽略的優勢。
前人在遙感地質找礦研究仍然將主要精力放在區域構造的解譯和識別上。近年來發展起來的遙感礦化弱信息提取技術具有鮮明的特色。與金礦化相伴生的各類圍岩蝕變礦物在遙感TM圖像的主要7個波段上,均具有各自獨特的光譜響應。但這些信息一般都較弱,加上非蝕變岩性、土壤及植被等自然因素干擾。傳統的遙感圖像處理方法很難把這些「礦化弱信息」提取出來。張遠飛通過總結、完善,逐步形成了「多元數據分析+比值+主成分變換+掩膜+分類(分割)」識別提取遙感TM圖像「礦化弱信息」的方法,其主要思路是把「多元數據分析」作為選擇特徵變數的重要工具,為比值計算、主成分分析和分類技術選取最佳變數值。增強「礦化弱信息」,採用「掩膜+分類(分割)」,通過層層剝離逐步去除干擾信息,將礦化蝕變「弱」信息「強化」出來,從而使遙感信息得以直接運用於成礦預測。這一技術在本區這樣的地理景觀區應該具有較好的應用效果。
(四)地質學方法
基礎地質學找礦工作永遠是適用於所有地區的,盡管是嚴重覆蓋的地區受到明顯限制。到目前為止,有關本區的大量基礎地質工作仍然沒有開展,包括正規的1∶5萬區域地質測量(填圖)等。由於區域化探沒有或者說無法取得令為滿意的效果,基礎性的區域礦產調查工作就更為重要。在目前這種情況下,我們建議針對經地質理論分析認為具有重要找礦意義的地區開展目標明確的路線地質調查工作,以對相關地區開展快速的查證和礦點檢查,迅速捕捉礦化蝕變信息,盡早開拓區域找礦的新局面。
在地質學方法,也包括一些與物化探的交叉學科方法,如構造地球化學、礦脈地球化學以及黃鐵礦的熱液電性等,它們多具有嚴格的應用條件和明確的工作目的,而不是全局性的,因此不再多述。
❾ 內蒙古自治區地熱能源分布情況及開發利用研究
李虎平 胡鳳翔
(內蒙古自治區地質調查院)
摘要:內蒙古自治區有著豐富的的熱資源,現已發現的熱水田及地下熱水異常點有十餘處,其成因各有不同,有構造成因,也有地熱梯度增溫而成。
1 內蒙古自治區淺層地熱能源分布
內蒙古自治區地下熱水資源比較豐富,現已發現的熱水田及地下熱水異常點有十餘處,分別是阿爾山熱礦水、克什克騰熱礦水、寧城熱礦水、敖漢熱礦水、岱海熱礦水、伊克烏素熱礦水、呼和浩特熱礦水、烏拉特前旗大畲太熱礦水、通遼市科爾沁區地下熱水等異常點,屬中低溫熱水。其中阿爾山熱礦泉分布於大興安嶺山地西側,克什克騰熱礦泉、寧城熱礦泉、敖漢熱礦泉分布於大興安嶺西南邊緣與陰山東段,岱海熱礦水、呼和浩特熱礦水、烏拉特前旗大畲太熱礦水分布於大青山地南側,伊克烏素熱礦水分布於鄂爾多斯高原,通遼市科爾沁地下熱水異常點分布在原通遼市平原地帶。其地熱成因主要分為兩類,阿爾山、克什克騰、寧城、敖漢、岱海及烏拉特前旗大畲太熱礦水的分布與各種主要扭動構造體系和活動性斷裂關系密切,其分布規律嚴格受地質構造,特別是巨型扭動構造體系的控制,該類熱礦水水溫一般較低,在20~60℃左右,地熱埋藏淺,涌水量較小,研究程度較高。而伊克烏素熱礦水、呼和浩特熱礦水、通遼市科爾沁區熱礦水是由地熱增溫而成,有較大的地熱儲存空間、良好的蓋層和充足的補給來源,該類熱礦水水溫一般較高,在40~100℃之間,地熱埋藏深,涌水量較大,研究程度較低。
1.1 阿爾山熱礦水
阿爾山熱礦水位於阿爾山—洮兒河流域一帶。主要出露於興安盟阿爾山鎮,熱水泉有28眼,水溫25~48℃,是我國著名的五大名泉之一。水中含有幾十種礦物質和稀有元素,具有較高的醫療價值。
該熱水帶處於中新生代北北東向深大斷裂帶與東西向大斷裂交匯地帶,熱礦水形成、分布侏羅系火山岩中。該礦水的成因是由北北西向張性斷裂溝通地下熱源,大氣降水及補給區地下水經活動斷裂帶深循環、溶蝕圍岩成分,上涌而成熱礦泉群。
礦泉呈群分布於阿額爾山坡下河谷一級階地上,其分布受北東向壓性與北北西向張扭性斷裂(阿爾山-伊爾施大斷裂)控制。河谷東部邊緣沿北北西向張扭性斷裂帶,呈線狀分布長約500m,東西寬40~50m范圍內有泉48眼,其中水溫25℃有28眼,以上升泉為主,分布面積1.8km2。該礦水賦存在侏羅系火山岩中,熱礦水來自活動構造斷裂成因的深部循環高溫熱水。冷礦水則呂由深部深循環高溫熱礦水在淺層擴散所致。單孔涌水量為141m3/d;單泉涌水量為10~20m3/d;總涌水量達720m3/d。水化學類型為HCO3Na型、HCO3Ca·Na型和HCO3Ca型水。礦水中主要特殊組分和微量元素為:H2SiO3含量由高到低為78.0—53.3—21.32mg/L,Li含量0.76mg/L,Sr含量0.23mg/L,CO2含量由低到高為8.8—50.0—80.0mg/L,氡含量為66.8~183.74Bq/L,礦水溫度由中心到外圍變為48~20℃。
1.2 克什克騰熱礦水
該熱礦水位於內蒙古赤峰市克什克騰旗熱水湯村,地處大興安嶺山地西南緣,黃崗梁山坡、烏梁蘇合河北岸階地上。熱礦水形成與分布,直接受北北東及北西向三組活動構造斷裂控制。斷裂交匯部位是地下高溫熱水形成運移的主要空間及地熱異常顯示中心,由於斷裂構造溝通地下熱源形成熱礦水。
據1971~1979年,東北地質研究地質勘察部隊的調查資料,原L22、L23、L24三個孔,在50~115m深度內,存在3~5條近期岩脈侵入產生的破碎帶(每條一般寬7~9m),有利於地下循環熱水的富集和運動。近期岩脈侵入產生的破碎帶主要為
熱礦水水化學類型為Cl-Na型,水中H2SiO3含量為32.60mg/L,Li含量0.51mg/L,已達礦泉水標准,並含有As、Co、Mo、Ni等多種有益組分和微量元素。礦化度421.97mg/L;pH值為8.6,礦水類型為天然含鋰、硅酸礦泉水。
1.3 寧城熱礦水
寧城熱礦水位於赤峰市寧城縣熱水湯村,地處陰山山地東段(燕山北部)。地理坐標東經118 °42′,北緯41 °28′。熱礦水形成主要受喀喇沁旗斷塊與寧城斷凹之間呈北東走向的八里罕斷裂次級南北向斷裂的控制,並受東西向斷裂影響。八里罕大斷裂的次級近東西向張性—張扭性斷裂,是地下熱水賦存運動的良好場所,特別是構造線相交處,岩石破碎,導水性好,是熱水出露地表的良好通道,也是熱水異常中心。從熱水等溫線長軸方向以及物探電法查明低阻異常方向分析,近東西向斷裂是區內控制熱水的主要斷裂帶。區內河流的方向與斷裂構造走向一致,特別是水河支流,通過北北東向的大斷裂河水補給地下水,加之大氣降水入滲,經基岩裂隙深循環預熱,最後以熱水泉的形式排泄地表,形成熱礦泉。
在熱異常中心,熱礦水富集形成自流水區,水位埋深淺,小於1m或自流。從中心向外,水位埋深逐步加深到20~30m。礦水溫度由高漸變低至冷水。熱水田原出露熱礦泉5眼,三眼位於片麻岩中,2眼出露於第四紀地層中,以上升泉的形式湧出地表,熱水泉近東西向排列,相距160m,自流量小。在熱水區普遍分布有粘土、亞粘土層,它既是區內的隔水層,又是隔熱層。現已探明的熱水分布范圍:東西方向長700m,南北方向寬500m,熱水田分布面積約0.4km2。在礦水異常中心帶,水溫60~90℃,中心帶外圍分布有低溫熱礦水,構成整個熱礦水分布呈三角形。熱礦水溫度自中心帶向外,由高溫(>60℃)到中低溫(25℃ <t<60℃)至冷水(<25℃),具有明顯的分布規律。
熱礦水水量與地下水補給源和構造斷裂分布有關,斷裂復合部位:單孔涌水量達1445m3/d,一般在變質岩中的熱礦水,單孔涌水量為173m3/d,侏羅系火山中,單孔涌水量80~90m3/d,總之,除熱礦水異常帶中心外,水量逐漸變小,淺層水水量受季節變化控制,總出水量達1327.2m3/d。
熱礦水中常量化學成分以SO4和Na為主,微量元素鋰、鍶、偏硅酸含量已達礦泉水標准,礦水類型為鋰、鍶、偏硅酸復合型硫酸型中高溫熱礦水。水中氟含量較高,已超過天然礦泉水標准,不宜飲用,可作為醫療用水。
1.4 敖漢旗熱礦水
敖漢旗熱礦水位於赤峰市敖漢旗林家地鄉北4km的熱水湯村。
該熱礦水與斷裂構造關系密切,據1971年勘查資料,熱礦水的形成與分布,受東西向深斷裂帶及次級北東向活動斷裂控制,中高溫熱礦水主要顯示在北東向與東西向斷裂交匯部位。據當年施工鑽孔揭露熱礦水賦存於侏羅系火山岩及粗粒似斑狀花崗岩構造裂隙中,其富水性花崗岩大於火山岩。
據熱水同位素氚分析結果,熱水中氚濃度為0.57 ± 3.7TU,表明熱礦水是來自地下深部長時間高溫熱循環水,經水岩作用礦化形成熱偏硅酸礦水,在靜水壓力作用下,沿斷裂上升至淺部形成中高溫熱礦水。在含水介質體中熱礦水溫度和水量隨深度增加而增大。據1990年7月測量水量、水溫,單位涌水量668m3/d,水溫62℃。
熱礦水水化學類型為HCO3·Cl-Na型水,水中含多種特殊組分和微量元素,其中H2SiO3含量130mg/L,Li含量0.5mg/L,Sr含量0.21mg/L,Rn含量173.04 Bq/L,均達到國頒礦泉水標准,為優質高溫熱礦水。
1.5 涼城縣中水塘熱礦水
涼城縣中水塘熱礦水位於烏蘭察布市涼城縣三蘇木鎮中水塘村。
該熱礦水的形成主要是受山前北東向隱伏深斷裂帶控制,大氣降水在基岩區通過裂隙水補給山前深斷裂帶,在深循環過程中,經廣泛的水岩作用,將圍岩中所含的鹽礦物或次生蝕變礦物及非晶質二氧化硅等溶濾水解,進入地下水中富集,形成偏硅酸礦水,並在地溫梯度影響下經深循環加溫成高溫熱礦水。根據醫療熱礦水標准,中水塘熱礦水水溫38℃,鍶含量為0.6mg/L,鋰為0.26mg/L,偏硅酸為39~52mg/L,三項指標達到礦泉水標准,具有醫療價值,對胃、腎、結石、風濕、精神狂躁、高血壓、克山病等有明顯療效。
1.6 呼和浩特市熱礦水
呼和浩特市熱礦水位於呼和浩特市市區中北部,地理坐標東經:111°36′10″~111°45′25″;北緯40°47′44″~40°53′26″,面積約84km2。工作重點區在毫沁營及廠漢板一帶。
呼和浩特盆地位於華北地台北緣,區內無年輕的酸性岩漿岩,其熱源主要來自地球內部,屬於正常增溫傳導加熱,局部有水熱對流,呼和浩特地區地溫梯度為3℃/100m。工作區內大理岩熱儲層頂板埋深大於1800m,熱儲溫度一般50~90℃,屬於低溫地熱資源熱水—溫熱水。
該區熱儲層為元古宇、太古宇大理岩,屬於層狀熱儲。由於受斷裂構造影響,節理、裂隙發育,一級裂隙4.6m,二級裂隙62.6m,三級裂隙24.6m,裂隙較發育。北部距山前斷裂較近,地層節理裂隙發育程度更好,更有利於地下熱水的儲存。
呼和浩特市地下熱水主要是淺層地下水通過深大斷裂向下補給,隨著地溫的增加水溫逐漸升高。其蓋層為第三系厚層泥岩和白堊系砂岩、泥岩對下部熱能起到良好的保溫作用,是本地區良好的蓋層。
2 開發利用狀況
地下熱水既是水資源,又是能源,應用范圍極其廣泛,生活、醫療、工業、農業等方面均可利用。分布於自治區的中低溫熱礦水為含有多種有益微量元素復合型礦水,除用於醫療治病祛患外,還具備能源條件,可發展種植、養殖業及供暖事業。既開發新能源又可以拉動當地經濟增長,還是城市綠色能源。因此開發利用地下熱水資源意義深遠。依託熱水資源優勢積極發展旅遊療養業,對拉動經濟增長,推動城市建設有著重要意義。
2.1 阿爾山熱礦水開發利用現狀
阿爾山熱礦水歷史悠久,其溫泉是我國五大名泉之一。當地人利用熱礦水治病祛患已百年歷史。新中國成立後政府出資修建了具有較大規模的療養院,全國各地病患者紛紛來此接受泉浴治療。
中低溫熱礦水,除用於洗浴醫療外,在醫務人員的組織、指導下,可適量飲用達到治病祛患效果。目前,建有熱礦水游泳館、阿爾山療養院等。療養院內設立理療門診,泉療室經過多年利用實踐,對心腦血管病、胃病、皮膚病均有療效。熱礦水泉分為頭疼泉、胃病泉、胸痛泉、美容泉等。保健醫療價值很高,開發前景十分可觀。
2.2 克什克騰熱礦水開發利用現狀
該熱礦水歷史悠久,相傳400多年前,當地人就利用天然熱礦水洗浴或少量飲用,治療皮膚病、腸胃病等。經過多年實踐,以浴療保健為主的醫療效果很高。20世紀70年代後,為了開發利用,東北地質研究所和水文地質部隊對該熱礦水進行了調查研究,並鑽鑿3眼熱水孔,單井涌水量145.66m3/d。地方政府及一些部門在熱水湯相繼建成幾家療養院。利用天然熱礦水洗浴治病祛患,除用於洗浴醫療外,還利用熱水取暖。因長期開采,熱礦水水位下降,原出露的7眼天然泉中2眼天然泉消失,現只有4眼泉水被利用。
目前又興建了民族療養院,建築面積4672m2,開設有洗浴兼飲用的中、蒙、西醫結合的理療室,從現有規模看,熱礦水開發利用前景可觀。
2.3 寧城熱礦水開發利用現狀
寧城熱水湯礦泉水,是內蒙古自治區利用較早、開發規模較大的熱礦水,主要用於洗浴醫療保健,防止慢性關節炎、骨質增生,治療皮膚病等。目前在熱礦水產地建有復員軍人療養院、供銷職工溫泉療養院、郵電療養院、平庄礦務局療養院(骨質增生門診部)、縣魚種廠療養院、科委療養院、計委療養院、熱水中心衛生院(類風濕病治療中心、沈陽市類風濕病研究所寧城分院)和熱水鎮公共浴池等多家洗浴治療場館及養殖場等。熱礦水中富含多種對人體健康有益的特殊組分和微量元素,具有較高的醫療保健功能和開發利用價值。
2.4 熬漢旗熱礦水開發利用現狀
敖漢旗熱水湯原有一天然熱水礦泉,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以前,當地居民就利用此水治療關節炎、皮膚病、神經系統疾病等。
1958年,敖漢旗在熱水湯建了療養所。20世紀70年代遼寧水文地質隊對該熱礦水進行了水文地質勘察,鑽井5眼。其中3眼打出了熱水,增加了熱礦水量,使療養院進一步擴大。療養院現有職工24人,床位160張。目前熬漢旗政府決定向旅遊、療養多方面發展,現正擴建2000m2療養院,用於旅遊和政府接待、會議安排等。
2.5 呼和浩特市熱礦水開發利用現狀
呼和浩特盆地先後在20世紀60、70、90年代做過地熱研究工作,但受經費及鑽探技術的限制,僅局限在淺部斷裂帶地熱研究。1999年由內蒙古自治區第一水勘院在分析該盆地重力、物探及呼參1號石油鑽孔的基礎上,在地礦局院內布置了第一眼呼熱HR1地熱勘查孔。該孔揭露了呼和浩特盆地下部有較厚的大理岩層,而其上又為巨厚的泥岩蓋層,孔底溫度達89.4℃,大理岩主要接受南北兩側山區基岩裂隙水及山前斷裂孔隙水的補給,呼和浩特盆地具備地熱存在的一切條件,具有進一步勘查研究的可能性,需通過鑽探及地面物探、重力工作進一步確定。
分布於呼和浩特平原的中溫熱礦水為含有多種有益微量元素復合型礦水,除用於醫療外,還具備能源條件,可發展種植、養殖業及供暖事業。既開發新能源又可以拉動當地經濟增長,還是城市綠色能源,因此開發利用地下熱水資源意義深遠。依託熱水資源優勢積極發展旅遊療養業,對拉動經濟增長,推動城市建設有著重要意義。因此,加大呼和浩特市地下熱礦水勘察開發力度,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業。此項工作的開展,對呼和浩特市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建設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對於發展當地生產力和改善當地人民生活環境,實現「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可以體現黨中央「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符合實施開發大西北的國策。
3 地熱開發前景與發展戰略
3.1 地熱開發中存在問題
(1)內蒙古自治區熱礦水雖開發利用多年,但開發利用規模較小,利用單一,僅用於醫療或少量農灌。特別是克什克騰、寧城、熬漢高溫熱礦水的熱能尚未充分發揮和利用,仍具有較大開發潛力。熱水資源雖普遍存在,但缺少必要的開發利用依據,除寧城縣八里罕熱水湯和敖漢旗林家地熱水湯地下熱水在1∶10萬熱水普查報告中進行了資源量的評價外,其餘各熱水點未作過可采資源量評價。致使進一步開發工作難以開展,應盡快補做一定量的勘察工作,為當地政府進一步開發利用熱礦水資源提供基礎資料。
(2)絕大部分熱水點沒有開展長期觀察工作,未安裝計量設施,缺乏系統的動態長期觀察資料,水溫、水量、水位及水質沒有定期監測。有些點甚至到目前也沒有確切的動態資料,熱水動態變化及穩定性無法評價,對於進一步開發缺乏科學依據,造成盲目開采。
(3)缺乏有效的科學管理。目前已開發的熱水點均缺少統一管理、合理開發。開采比較混亂,在資源不清的狀況下,有些點甚至盲目上項目,造成過量開采,廢污水任意排放、超標排放等嚴重問題,導致地下熱水水位下降,水溫降低,水質變差,水量減少,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等不良現象,使熱礦水資源遭受破壞。
3.2 地熱開發發展戰略
從內蒙古自治區對地下熱水多年的開發利用情況來看,地下熱水具有廣泛的用途,是一種經濟環保型新能源。因此,加大自治區地下熱礦水勘察開發力度,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業,對自治區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建設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對於發展當地生產力和改善當地人民生活環境,實現「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自治區應在現有地下熱水開發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地熱研究與管理工作,提高熱礦水利用程度。同時,應加強對以呼和浩特市、包頭市、通遼市為代表的大中型盆地熱礦水開發力度,發展種植、養殖業及供暖事業,依託熱水資源優勢,積極發展旅遊療養業,拉動經濟增長,推動城鎮化建設。
參考文獻
[1]內蒙古自治區地下熱水資源調查報告.內蒙古自治區地質環境監測總站,1976,6,23
[2]劉文清.日本地熱能開發1993年度報告.地熱能.1994年第5期
[3]任湘,張振國.中國地熱能潛力分析與發展戰略.地熱能.199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