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圖石炭系填什麼顏色
A. 望洋崗地形地質圖答案
望洋崗地形地質圖,比例尺1:50000;
一、地形分析
該區最高點為南西方向圖區邊緣,高程1200米左右。次高點望洋崗頂部及其山崗東北方向至圖區邊緣,高程900米左右。最低點位於正西邊緣高程400米左右。區內相對高差800米左右。
區內發育北東—南西向山脈一條,自南西向北東方向高程遞降。山脈自峰頂分別向北西和南東方向下降形成山坡,北西坡陡,南東坡緩。望洋崗的南西側與北東側個各發育一個鞍部,沿鞍部順坡均發育有沖溝。區內無人煙,無道路,交通不便。
二、地層出露及岩性情況
該區出露的地層為5個時代6個小層。分別為,石炭系(C)頁岩、泥灰岩和灰岩;二疊系(P)砂岩和灰岩;三疊系(T)石灰岩;白堊系(K)砂礫岩和頁岩;下第三系(E)礫岩和砂岩;上第三系(N)粉砂岩和頁岩;
三、地層接觸關系
根據地形等高線與白堊系(K)——第三系(E N)地層的交切關系判定,此為一套傾斜岩層。而三疊系(T)——石炭系(C)地層,與上覆白堊系(K)——第三系(E N)地層相交截,明顯兩套地層產狀不一致,且在三疊系(T)於白堊系(K)地層之間缺失侏羅系(J)地層,因此,形成了上、下兩套地層之間的「角度不整合」接觸關系。
四、構造形態與形成時代
據分析可知,上覆蓋層(N---K)為傾斜地層,產狀N70°∠15°。下伏地層(T---C)為一向斜構造。向斜位於望洋崗北西側,自南西邊緣——北東方向延伸於北邊緣中部掩沒於上覆蓋層之下,延伸長度6500米左右,樞紐水平,據二疊系(P)地層在兩翼露頭寬度可知,北西翼緩,南東翼陡,核部地層為三疊系(T),翼部由二疊系(P)—石炭系(C)地層組成。褶皺形成於三疊系(T)之後——白堊系(K)之前。
區內自北西——南東方向發育斷層一條,延伸長度9750米左右,產狀N40°∠35°,錯斷了區內除上第三系之外的全部地層,其性質為橫向逆斷層,其北東盤為上升盤。從其下伏地層測算,鉛直地層斷距200米左右,水平地層斷距400米左右,地層斷距257.12米左右(400*sin40°)。斷層形成於下第三系(E)之後——上第三系(N)之前。
五、地質演化史分析
海西運動中期石炭系,此區為濱海平原逐漸海進形成淺海古地理環境,沉積形成了一套自頁岩——泥灰岩——灰岩的海進序列岩石;海西運動後期石炭系,此區發生小幅地殼震盪,地殼先升後降,自淺海灰岩——濱海砂頁岩海退序列岩石沉積。
印支運動使該區地殼下沉,海水大面積侵入,形成了一套廣泛的淺海石灰岩沉積岩層。
印支運動後期,地殼上升,海水退出,該區遭受長期風化剝蝕,從而缺失了侏羅系全套地層,並且受來自南東—
B. 求助:地質圖用色標准及用色原則怎麼用啊
圖案顏色就是抄要填入圖案線條的襲顏色,填充顏色就是該區域內的顏色.顏色在此系統中分兩種表達方式,一種是印刷行業常用的CMYK,就是分色輸出法,每種顏色由四個數字組成;另外一種方法是顯管藍綠紅方法,也是每種顏色由三個數字組成.填入圖案是按指定圖案連續填寫的,所以圖案高度和寬度,是指將填入圖案單個的高寬度,由此高寬度連續填寫.我不是高手,但我做過,希望能給你點幫助
C. 閱讀實例 西天山伊寧地塊石炭系岩石地層單位釐定
伊寧地塊石炭系在地層區劃上屬於中天山地層分區伊寧地層小區,出露地層主要為石炭系(圖-3),但長期以來劃分較粗,尤其是岩石地層單位研究程度低。近年來,李永軍等通過新源縣托庫孜庫馬拉克4幅聯測、鞏留縣特克斯達坂4幅聯測、尼勒克縣胡吉爾台3幅聯測3個項目共11幅1∶5萬地質填圖,基本釐清了該地塊的石炭系岩石地層單位(表1-2)。
圖1-3 西天山伊寧地層小區地質構造略圖
(據李永軍等,2010)
伊寧地層小區的石炭系岩石地層單位由新疆第一區測地質測量大隊(以下簡稱新疆區測隊)剡鴻炳等(1978)在本區進行1∶20萬區調時創名和建立。層型剖面位於伊寧地塊西端特克斯之西的大哈拉軍山一帶,由晚石炭世伊什基里克組、早石炭世阿克沙克組、早石炭世大哈拉軍山組3個組構成。
表1-2 西天山阿吾拉勒一帶石炭系岩石地層單位特徵對比表
(1)東端阿吾拉勒一帶的石炭系
阿吾拉勒一帶的石炭系20世紀70年代以前幾乎無正式的岩石地層單位,年代地層單位劃分也較粗;1971年新疆區測隊將其對比為下石炭統,暫稱雅滿蘇組(註:雅滿蘇位於新疆哈密南東110 km,距離阿吾拉勒約1300 km,分屬兩個地層區);1975年進行1∶20萬區域地質調查時,將區內石炭系全部劃歸下石炭統阿吾拉勒組。此後在地層清理和區域地質編圖、區域地質總結等文獻中,與西端進行了粗略對比,統歸為早石炭世大哈拉軍山組。1∶5萬區域地質填圖證實,阿吾拉勒一帶的大哈拉軍山組自上而下可進一步解體,並與本地層小區的層型剖面有較好的可比性,故細劃為晚石炭世伊什基里克組,早石炭世阿克沙克組、大哈拉軍山組(表1-2)。
阿吾拉勒山一帶石炭系自下而上由兩個角度不整合面(圖1-4)限定和分割(由於斷裂發育,造成部分地層的重復和缺失,局地也見組內以及大哈拉軍山組與阿克沙克組間的斷裂關系),岩石組合特徵顯著有別,露頭尺度極易識別和區別,大區延伸由穩定的3套地層構成。
阿吾拉勒一帶的地層名稱的重新釐定,是在充分對比本小區層型剖面基礎上,運用岩石地層特徵總體上大區可比性而確立的,所以採用了同一地層小區的3個組級岩石地層單位名稱。
(2)西端伊什基里一帶的石炭系
西端伊什基里克山南坡廣布的一大套碎屑岩夾碳酸鹽岩地層,因長期無化石發現,又缺乏對岩石組合的詳細對比研究,過去將這套地層劃歸阿克沙克組。
1∶5萬區域地質填圖時有4個重要發現。一是這套地層以碎屑岩為主,碳酸鹽岩僅呈極少的夾層狀,並見有較多的灰岩礫石(區內的阿克沙克組中是從未見及),其岩石組合與區內的阿克沙克組明顯有別;二是這套地層總體為極寬緩的單斜或向斜(圖1-5),變形弱,與阿克沙克組中普遍見到的各種強烈褶皺、復雜褶曲形成顯著差異;三是證實其呈明顯的角度不整合(圖1-6)覆於伊什基里克組火山岩之上(此前可能誤以為不整合覆於大哈拉軍山組之上,因為伊什基里克組和大哈拉軍山組總體都以火山岩為主),並且在該套地層之上還新發現一套呈角度不整合覆於其上的海陸交互相磨拉石組合;四是在該套碎屑岩中獲得了大量晚石炭世的化石。
圖1-4 西天山阿吾拉勒一帶地層不整合接觸關系圖
a,b—大哈拉軍山組與阿克沙克組不整合;c,d—阿克沙克組與伊什基里克組不整合
圖1-5 鐵列克薩依北上石炭統的寬緩褶皺
(據李永軍等,2009)
上述重要發現可以肯定,該套地層不應劃歸阿克沙克組。但是,在整個伊寧地層中,角度不整合覆於伊什基里克組火山岩之上的晚石炭世地層還是首次發現,因而有許多專家建議盡快命名為一個新的岩石地層單位。
進一步研究證實,阿克沙克組化石以Gangamophyllum-Palaeosmilia-Neoclisiphyllum 組合為代表。總體而言,下部層位以中等大小的珊瑚及叢狀復體珊瑚為主,上部則以大長身貝類為主,珊瑚與苔蘚類有極好的共生性,而菊石和腹足多見於本組中下部。珊瑚化石一般二級隔壁和橫板較發育,具橫板內牆,鱗板發育,另見有異珊瑚。腕足以長身貝類和細線貝類居多,個體發育中等至巨大,殼飾發育且粗糙,但屬種分異度低,長身貝類多以脆弱的殼刺固著在海底,顯示其古生態環境為食物充足、氣候適宜、富氧、鹽分正常、低能水流較為寧靜的淺海域。總覽這一化石組合,各門類都顯示出親特提斯型古生物地理區系之特色,屬於較典型的特提斯型(南方型)亞熱帶-熱帶區系動物群。而新發現的晚石炭世化石以Xinjiangopecten tamugangensis-Obliquipecten xinjianggensis-Noeggerathiops組合為代表。其中的植物Noeggerathiopsis、Angaridium等化石,在我國僅出現在北方生物大區准噶爾-興安生物區系,有較濃的地方性色彩。珊瑚均以單體為主,中柱粗大且橫板和鱗板難以區分。腕足則多為穿孔貝類,個體較小,殼飾不發育,殼體外形常為雙凸形。應屬較典型的北方型溫帶氣候動植物群(李永軍等,2012)。
圖1-6 伊什基里克山伊什基里克組與東圖津河組角度不整合
(據李永軍等,2009)
1∶5萬區域地質填圖並沒有採納新命名岩石地層單位的建議,而是通過更大區域的地層對比研究發現,該套地層與伊寧地層小區之北的博羅霍洛地層小區的晚石炭世東圖津河組不僅岩石組合極為相似,且含化石近於相同(並且呈角度不整合覆於其上的海陸交互相磨拉石組合與博羅霍洛地層小區東圖津河組之上的科古琴山組可對比)。所以通過區域對比稱其為東圖津河組(將其上的海陸交互相磨拉石組合稱為科古琴山組)。
這里再對為何不新命名岩石地層單位而借用博羅霍洛地層小區的東圖津河組名做一討論。
岩石地層單位名稱最主要的是考慮岩石特徵的可比性,其次還要盡可能考慮一個地層名稱在區域地層對比中的作用和價值。伊什基里一帶的晚石炭世地層,不僅岩性上與博羅霍洛地層小區的東圖津河組基本相同,且化石組合也基本相同,這表明西天山進入晚石炭世時,伊什基里一帶已經和博羅霍洛小區的東圖津河一帶成為同一個沉積盆地,所以新命名岩石地層單位名稱將不能表達這一重要信息,失去一個地層單位用於大區對比的價值。也就是說,東圖津河組在伊寧地層小區的確認,證實了伊寧地層小區與博羅霍洛地層小區在晚石炭世進入相同大地構造演化環境;它們是北天山洋消亡,准噶爾板塊與塔里木板塊最終縫合成為統一大陸的見證;其生物區系特徵揭示了伊寧地塊早石炭世親南(塔里木板塊)、晚石炭世親北(准噶爾板塊)的歷史和獨特的演化歷程。一個岩石地層單位有如此重要的作用與價值,因此在建立、命名、清理和修訂時,要綜合分析,做到合理、實用、客觀、准確,使其不僅是一個區域填圖單位,同時還能在沉積盆地分析、古生物地理區系研究、大地構造環境與演化等方面體現更多的對比研究價值。
D. 石炭系——石炭紀地層
嵩山地區和整個華北地區一樣,自從中奧陶世地層沉積以後,就整體抬升為陸,以後的1億多年時間,一直是陸地,缺少沉積物,故缺失了奧陶繫上統、志留系、泥盆系以及石炭系下統。
石炭紀是全世界最早的成煤時期,所以備受地質學界的重視,研究最早,研究程度相對較高,嵩山和華北地層區一樣,石炭紀沉積類型屬於地台型海陸交替相鋁質岩-碳酸鹽岩-含煤碎屑岩建造。
對於豫西、豫北石炭系的研究,最早的是19世紀德國人李希霍芬和後來的常新富(1915),到1949年前,多人對地層做過多種劃分,但缺乏系統的剖面研究。1949年以後的十來年間,從煤、鋁勘探的需要出發,以灰岩、砂岩等特殊岩層為標志層,對煤層進行了系統的對比,但古生物依據相對較少。1962年河南地研所等單位對全省地層展開調查,石炭系的劃分逐步轉向以生物地層劃分為主。1982年後,河南地研所研究石炭紀岩相古地理,區調隊在編繪河南省1∶50萬地質圖的過程中,重新研究了石炭系代表剖面,取得了大量古生物化石資料,石炭系的研究水平得到明顯提高(表8-3)。
表8-3河南省華北地層區石炭、二疊系劃分沿革表
石炭系在嵩山地區分布在北坡參駕店、涉村一線,東坡玉台、告城以東有零星出露,南坡西起伊川老君堂,向東在登封唐窯、新新煤礦、西白里坪、徐庄一線有連續分布。
嵩山地區缺少下石炭統,中統僅有本溪組,上統包含太原組和山西組。山西組在許多資料中劃歸二疊系,本文暫按《河南省區域地質志》劃分方案敘述。現按二統三組分別介紹如下。
本溪組(C2b)本溪組乃1926年趙亞曾、李四光創名於遼寧省本溪市以西牛毛嶺,當時叫「本溪系」。1951年由楚旭春引入豫西。本溪組在嵩山北坡不整合於中奧陶統下馬家溝組之上(圖8-21),南坡不整合於上寒武統崮山組之上。本組厚度不大,但因受基底風化殼地形的控制,厚度變化極懸殊。嵩山地區由於第四系覆蓋,大部分地方出露不全,實測剖面較少,僅舉鞏義市張溝剖面為例,該剖面是1964年前由河南區調(測)隊測制的。本組由濱海、潟湖相鐵鋁岩、泥岩、濱岸相碎屑岩組成。是本區鋁土礦、鐵礦的主要含礦層位。本溪組化石不很豐富。張溝剖面未採到化石。但周邊的登封大冶、費庄、鞏義火石嶺等地曾採到一些植物化石:博茨須鱗木、斯氏鱗木、貓眼鱗木、希爾霍芬貝葉等。上述植物化石在豫西、豫北本溪組都可見到。本區和鄰區本溪組的岩相和含礦性完全可以互相對比。本溪組時代為中石炭世晚期。
圖8-21登封漏風地中石炭統本溪組與上寒武統崮山組假整合接觸素描圖(據河南區調隊,1964修改)
鞏義市張溝中世炭統本溪組剖面(圖8-22):
上覆地層石炭繫上統太原組(C2t)灰綠色灰岩
整合
2.灰、灰白、深灰色鋁土岩(鋁土礦)3.8m
1.雜色鋁土頁岩夾雞窩狀赤鐵礦4.5m
假整合
下伏地層奧陶系中統下馬家溝組(O2x)灰色厚層白雲質灰岩。
圖8-22鞏義張溝村本溪組剖面圖(據河南區測隊,1964)
太原組(C3t)原名「太原系」,李希霍芬1882年創名於太原市西山。創名後在華北區被廣泛應用,但頂底板界線常因人而異,有的太原組包含了本溪組,有的不包含本溪組,大部分人將其劃為上石炭統,但《河南省岩石地層》(1997)將其劃歸下二疊統。本組與上覆地層山西組和下伏地層本溪組均為整合接觸。太原組在嵩山附近多被第四系覆蓋,僅登封申家
(據河南區調隊,1989)
(據河南區調隊,1989)
(引自《地質詞典》,1979)
圖8-26皺紋珊瑚隔壁構造(引自《地質詞典》,1979)
石炭紀的另一種重要化石是珊瑚。珊瑚是海生無脊椎動物,為腔腸動物門的一綱。單體或群體,群集珊瑚常成珊瑚礁。其中的皺紋珊瑚、異珊瑚及床板珊瑚等類化石甚多,是古生代地層劃分對比的重要依據之一(圖8-26)。
登封徐庄申家
(河南區調隊,1989)
圖8-28鞏義張溝—五頂坡山西組剖面圖(引自河南區調隊,1964)
上覆地層上石炭統山西組(C3s)淺灰色中粒長石石英砂岩
整合
太原組(C3t)厚79.3m
6.灰白色薄層泥岩42.4m
5.深褐灰色含鐵質硅質岩薄層2.3m
4.灰岩,含少量燧石團塊,含
3.灰褐色含鈣質、硅質粘土岩,含腕足類化石太原府網格長身貝3.1m
2.深灰色灰岩,含燧石團塊,含
整合
下伏地層本溪組(C2b)鋁土礦、鋁土頁岩。
圖8-29科達(引自《地質詞典》,1979)
(引自河南區調隊,1989)
山西組(C3s)原名「山西系」,由維里士於1909年創名於山西省中部。山西組自創名以來,被廣泛應用,但劃分頗不一致。分歧之一是頂底板各家劃分有出入,目前底板確定漸趨一致,多在太原組灰岩之上,頂板主要意見有兩種,一種是劃在大占砂岩之下,一種是劃在砂鍋窯砂岩之底。分歧之二是山西組之歸屬,一種劃歸二疊系,一種劃歸石炭系。本書山西組仍放在石炭系,頂界劃在大占砂岩之底。山西組在嵩山周邊多為第四系覆蓋,出露不好,徐庄申家
鞏義張溝—五頂坡上石炭統山西組剖面(圖8-28):
上覆地層下二疊統下石盒子組棕褐色厚層砂岩
整合
8.黃綠色細—中粒薄層砂岩,頂部為炭質頁岩及煤層11m
7.暗綠色厚層狀砂質頁岩,頂部為薄層黑色頁岩12m
6.鐵紅色厚層中粒長石石英砂岩夾黃綠色砂質頁岩7m
5.上部黃綠色頁岩夾煤層,下部為薄層中—細粒砂岩6m
4.上部暗綠色砂質頁岩,中部灰黑色砂質頁岩、炭質頁岩,下部為藍灰色薄層細砂岩12m
3.黃褐色、藍灰色薄層細砂岩6m
2.灰綠色頁岩夾灰黃色砂質頁岩及灰白色砂岩3m
1.黃褐色頁岩夾灰黃色砂質頁岩及砂岩10m
整合
下伏地層上石炭統太原組燧石灰岩及燧石層
E. coreldraw x6里畫地質圖填充顏色,填充一塊區域怎麼一整張圖都填充上了,怎麼解決
首先你要選中你的那塊區域啊,按著alt可以在大面積中選中小面積,還可以將大面積放到最後層!!
F. 地質圖上怎樣看出地質界線
邊界線兩邊的岩性不一樣,具體表現在 顏色不一樣,岩性符號不一樣。比如界線兩邊 一邊是C(石炭系) 一邊是D(泥盆系)
G. 在地質圖中石炭系中上統C2+3對應的是什麼顏色
二戰期間德軍傘兵裝備的毛瑟98K步槍。 中國從清代光緒年間就開始仿製毛瑟步槍,版其中以漢權陽兵工廠最為有名。毛瑟槍的引進和大量仿製也確立了7.92mm成為中國當時事實上的標准口徑。1912年(民國元年),廣東、四川曾仿製6.8mm毛瑟槍,定名為「元年式」,但未能被廣泛採用,於是又將口徑改為7.92mm。民國24年(1935年),鞏縣兵工廠從德國購買到了7.92mmM1924式毛瑟步槍的圖紙及樣槍,隨即開始製造此槍,同年10月正式出品,定名為「中正式」,後來正名改稱「二四式」。「中正式」被規定為制式步槍而大量生產和使用。在抗日戰爭中的實踐中證實,毛瑟步槍7.62mm尖頭彈的殺傷力大於日軍的三八式(明治38年式)步槍,而且尺寸較短,便於攜帶。毛瑟步槍使中國軍隊在單兵武器上優於日軍。但在歐洲戰場上,毛瑟步槍雖為制式武器,卻已經充分暴露出射速低的不足,逐步被突擊步槍和沖鋒槍取代。在抗戰勝利後,美國向國民黨軍隊大量提供M1式步槍和卡賓槍,「中正式」反成了解放軍最常用的武器。朝鮮戰爭初期,志願軍的基本武器還是包括「中正式」在內的各色毛瑟槍,同裝備精良的美軍進行英勇作戰,寫下了可歌可泣的輝煌篇章!
H. mapgis中怎麼填充顏色,是區域地質圖。
可能是系統庫不一樣。拷貝原文件的【slib】文件夾到mapgis67的安裝目錄下,方便替換。或者直接在mapgis67【設置】下更改。希望你能成功。50萬數字地質圖生成的工程文件後到mapgis67中打開,充填的顏色全部變了,是怎麼回事?
I. 地質圖符號,,
表示地層單位的話:C代表的是石炭系,下標1-2代表的是「下-中石炭統」
表示年代單位的話:C 代表石炭紀,下標1-2代表「早-中石炭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