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地質作用會產生擦痕
1. 石灰岩經過什麼地質作用變成大理岩
爭議石灰岩
一種沉積碳酸岩。主要成分為方解石,有時含少量白雲石,常混入石英、長石、雲母和粘土礦物等。呈灰色或灰白色,性脆,硬度較小,用鐵器易劃出擦痕遇稀鹽酸劇烈起泡。石灰岩按成因可劃分為粒屑石灰岩(流水搬運、沉積形成)、生物骨架石灰岩和化學、生物化學石灰岩;按結構構造還可進一步細分,如竹葉狀灰岩、鮞狀灰岩、團塊狀灰岩等。石灰岩易溶蝕,故在石灰岩地區多形成石林和溶洞,稱為喀斯特地形。它是燒制石灰和水泥的主要原料,也是制化肥和電石的原料,還被用於冶煉鋼鐵、製糖、陶瓷、玻璃、印刷等工業。
大理岩
marble
一種變質岩。又稱大理石。由碳酸鹽岩經區域變質作用
或接觸變質作用形成。主要由方解石和白雲石組成,此外含
有硅灰石、滑石、透閃石、透輝石、斜長石、石英、方鎂石
等。具粒狀變晶結構,塊狀(有時為條帶狀)構造。因原岩
不同,可形成不同類型的大理岩,如純鈣鎂碳酸鹽岩變質後
可形成方解石大理岩、白雲石大理岩;硅質灰岩變質後可形
成石英大理岩、硅灰石大理岩;碳質灰岩變質後可形成石墨
大理岩等。還可根據結構構造、顏色進一步劃分,如白色大
理岩、灰色大理岩、粉紅色大理岩、細粒大理岩、粗粒大理
岩、條帶狀大理岩等。
通常白色和灰色大理岩居多。其中
,
質地均勻、細粒、白色者,又稱漢白玉。一般認為,大理岩
可形成於不同的溫壓條件下,如透閃石大理岩形成於低
-中
溫條件下,透輝石大理岩、鎂橄欖石大理岩則形成於中高溫
變質條件下。大理岩分布廣泛,如中國的雲南、山東、北京
房山等地均產大理岩。許多有色金屬、稀有金屬、貴金屬和
非金屬礦產,在成因上都與大理岩有關。其本身也是優良的
建築材料和美術工藝品原料。大理岩硬度不大,易於開采加
工,板材磨光後非常美觀,可作室內裝飾材料;開采和加工
中的廢料,可製成工藝品或經軋碎作生產水磨石、水刷石等
的優質集料。少數高度緻密均質的可供藝術雕刻和裝飾用
。
2. 河流地質作用對工程建設會產生什麼影響如何防治
河流地質作用對河岸工程建設著重體現在沖洪積層的岩性分布上,河流下蝕從而形成內階地,很多城鎮都建容在階地上。這是從地質學的觀點上去看待問題,即地質歷史時期的河流地質作用,造就了河流附近沉積物的分布特點,在岩土工程勘察中了解這一點至關重要。如果你指的是現今河流地質作用對工程建設的影響,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分析:1)河水對凹岸和凸岸影響的差異性,凹岸被沖涮潛蝕容易造成岸坡滑坡失穩;凸岸往往接受沉積而相對穩定,若河流呈直線展布,兩岸都會存在不同程度浸蝕;2)人類活動的影響,如淘沙作業,造成河岸應力回彈,引起岸坡失穩;3)河水位在豐水期和枯水期的水位漲落,同樣會造成類似第2)點一樣的後果,當然關鍵還要看岸坡的岩土類型及其結構特徵。你問的問題不是很具體,我也是猜測你是在岸邊進行相關工程建設。若是在河流中架設橋樁,那又是另一個專業問題。
3. 冰川地質作用的特點
在中國地質博物館的地球廳,展示了一塊帶有擦痕的石頭,這塊堅硬的石頭上布滿了釘子形狀的擦痕.是什麼樣的力量能夠在石頭上留下這樣的痕跡呢?原來是冰川的作用.我們看到的這些擦痕就是冰川擦痕.
4. 鏡子用抹布擦完後總會有一道道擦痕,如何避免
這些擦痕是因為布子不幹凈造成的。在擦拭之前應當將布子清洗干凈,擦拭完畢後再用干布子擦拭一遍即可。
5. 流動作用
流動作用是指大量積聚的泥、粉砂、砂、岩石塊等與水混雜在一起,在重力作用下,沿著斜坡(谷地)流動的過程。最典型的流動作用是岩石塊、泥土和水的混合流動,稱為泥石流。滑坡是以塊體的形式運動,而泥石流則是以重力流(沉積物流)的形式運動。
泥石流的特點是:爆發突然,來勢兇猛,歷時短暫,具有強大的破壞力,常發生在降雨或融雪季節。一旦泥石流爆發,頃刻間,水夾雜著大量的泥石形成的山洪泥流,兇猛地沿山坡及溝谷傾瀉直下,其中經常滾動著幾十噸重的巨大石塊。泥石流的「頭」部可掀起十餘米高的石浪,沖擊崖坡、鏟刮谷底,摧毀前面的一切障礙。數以億計的土石方擁至山口平緩地區,沖毀道路、掩埋田園村莊,常給人民生命財產、國家經濟建設帶來很大危害(圖11-6)。
圖11-6 泥石流造成的破壞
1970年5月,秘魯烏阿斯卡雷山區由於地震,觸發巨大的冰崩雪崩,隨即誘發了泥石流,使一座城市頃刻掩埋於亂石之下,兩萬居民來不及走避,造成極其嚴重災害。1921年,蘇聯哈薩克天山北坡爆發泥石流,約3.0×106m3的沙泥石塊沖進阿拉木圖城,傷亡和損失極為嚴重。我國也是泥石流多發地區。
形成泥石流必須具備三個基本條件:
1)要有大量固體物質供給。在爆發泥石流的溝谷附近,常因經歷了強烈的構造運動(發生斷裂和褶皺)使岩石破裂;或因冰川活動,風化和剝蝕作用等,使岩石破碎,形成大量鬆散堆積物。這些堆積物在重力作用下通過崩塌、滑坡等方式與水流混合,形成泥石流。
2)要有較陡峻的溝谷地形。一條典型的泥石流,從上游到下游一般可以分出三個區段,像一條頭大腰細尾巴散開的金魚(圖11-7)。
圖11-7 泥石流域示意圖
(據成都地質學院普通地質學教研室,1978)
Ⅰ—形成區;Ⅱ—流通區;Ⅲ—推積區;Ⅳ—湖泊點劃線為分區界線;鋸齒線示峽谷
上游叫形成區,一般為多面環山、一面出口的圈椅形凹地。凹地內溝谷呈雞爪狀分布,深切分割著次一級山峰,地形陡峻,坡度在30°~60°以上。山體岩石破碎,聚集了大量風化岩屑,常形成巨厚的堆積物。
中游叫流通區,多為一個狹窄的溝谷,溝床一般為陡坎或瀑布,斷面呈V字形。
下游叫堆積區,一般位於溝口平緩開闊地帶,因動能步驟減,形成泥石流堆積。其堆積物大小混雜無分選無層理,常具擦痕和撞擊痕,往往形成扇形、壟崗狀等亂石堆。
3)短時間內有足夠的水量供給。降雨或融雪使鬆散堆積物充分濕潤飽和達到流塑狀態,形成強大的水動力條件。是重力-水作用的典型。在山區,連續降雨之後,又遇暴雨時,最易爆發泥石流。而在高山冰川發育和積雪地區,泥石流的爆發常與突然增溫、暴雨天氣或雪崩有關。某些地區泥石流可以頻繁發生,甚至一年內可發生多次。
泥石流的調查研究方法與滑坡調查相似。泥石流的防治一般採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兩類。生物措施是通過種植喬、灌木、草叢等植物,充分發揮其滯留降水、保持水土、調節徑流等功能,從而達到預防和制止泥石流發生或減小其規模,減輕其危害程度的目的。
泥石流防治的工程措施:在泥石流的形成流通堆積區內,採取相應的治理工程(如蓄水、引水工程,攔擋、支護工程,排導、引渡工程,停淤工程及改土護坡工程等),一般在溝谷上游以治水為主,中游以制土為主,而下游則以排導為主,以控制泥石流的發生和危害。
重力地質作用在海底也有極其廣泛的分布。主要表現為海底滑坡、滑塌以及沉積物流。其規模往往比陸地上的大得多。濁流是水下重力地質作用最常見的形式(關於濁流的地質作用請參看第八章海洋的地質作用)。
資料表明,全國共發育有較大型崩塌3000多處、滑坡2000多處、泥石流2000多處,中小規模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則多達數10萬處。全國有350多個縣的上萬個村莊、100餘座大型工廠、55座大型礦山、3000多千米鐵路線受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嚴重危害。僅2006年除北京、上海和寧夏外,全國28個省(區、市)都發生了地質災害,共發生102804起。其中,滑坡88523起、崩塌13160起、泥石流417起、地面塌陷398起、地裂縫271處、地面沉降35處,95.2%是自然因素引起、4.8%是人為因素誘發的,共造成663人死亡,111人失蹤,453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43.16億元。
這些觸目驚心的數字說明,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已經嚴重地危害和威脅著人類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制約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必須採取有力措施減少人為破壞,加強地質災害預報、預防工作,盡量減輕災害造成的損失。
本章要點
1.地殼表層斜坡上的各種風化產物、基岩及鬆散沉積物等由於本身的重力作用,在各種外因促成的條件下產生的運動過程稱為重力地質作用。產生重力地質作用的動力來源於內外兩個方面:塊體內部的重力與外部的觸發力(主要是水)。
2.根據重力地質作用的力學性質、作用過程及運動特點劃分為:崩塌作用、潛移作用、滑動作用、流動作用。許多地表地質災害均是由重力地質作用引起的,如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山體崩塌在高山地區最易發生,在河岸、海崖等局部地形陡峻地區也常常發生崩落。滑坡是滑動作用最典型的產物,當滑坡體與滑動面之間的摩擦力小於滑坡體重力的下滑分力時,滑坡就發生了。泥石流是最典型的流動作用產物,是以重力流(沉積物流)的形式運動,特點是:爆發突然,來勢兇猛,歷時短暫,具有強大的破壞力,常發生在降雨或融雪季節。
復習思考題
1.水在重力地質作用中起著何種作用?
2.滑坡形成的條件是什麼?有何識別標志?
3.泥石流形成的條件是什麼?與洪流有何差別?
6. 冰川地質作用可以塑造哪些地形地貌
常見的冰蝕地貌有冰斗、刃脊、角峰、冰蝕谷、串珠湖、懸谷、冰川磨光面、冰川擦痕,羊背石等等。
7. 祖山風景區地質作用及旅遊觀察路線
路線:基地─祖山風景區東門─車廠─秋子峪─基地
任務:
1)觀察早白堊世響山花崗岩岩基及花崗岩地貌。
2)觀察接觸變質作用及岩體與地層接觸帶附近的構造現象。
3)觀察基岩區河流地質作用和新生代沉積物特徵。
4)觀察寒武紀地層的岩性與原生構造。
5)觀察秋子峪背斜構造,並進行構造運動分析。
6)祖山自然風景區及明代長城旅遊觀光。
預習內容:
1)表層地質作用。
2)岩漿作用及變質作用。
3)構造運動。
No.26
位置:祖山風景區東門內微波塔(葦子峪林場)西約200m路北側(圖4-21)。
意義:花崗岩及其次生構造、地貌觀察點。
觀察內容:
1)響山岩體早期侵入岩。
2)侵入岩的構造特徵。
3)侵入岩的地貌特徵。
教學內容:
1)祖山自然風景區地質上屬於早白堊世響山花崗岩岩基的一部分。該岩基出露面積約217km2,平面上以不規則的橢圓狀(長軸北北東向延伸達25km,出露寬度達15km)產出,出露位置為兩組斷裂的交會部位。在構造運動的持續作用下,響山岩體不斷擴張,形成了兩期岩漿侵入(參見第二章,二、岩漿岩)。岩體與圍岩接觸界線為不規則的鋸齒狀,岩體內部無定向組構,在接觸帶附近常見圍岩捕虜體。本觀察點位於岩體的東部邊緣,岩性為早期侵
圖4-21 祖山風景區地質作用及旅遊觀察路線交通位置圖
入的中粗粒鹼長花崗岩。
2)中粗粒鹼長花崗岩(圖版Ⅲ-7):淺肉紅色,中粗粒不等粒結構,局部似斑狀結構,塊狀構造,礦物定向性不明顯,局部發育晶洞構造。主要礦物成分及含量:石英約20%~25%,他形粒狀,大小1~8mm;鉀長石>65%,肉紅色,半自形-自形,大小2~10mm,多數為3~6mm,大者形成「斑晶」;斜長石5%~10%,灰白色,自形-半自形,大小4~9mm。次要礦物為角閃石和黑雲母,兩者含量<5%。岩石K-Ar同位素年齡為101.4Ma(河北省地質礦產勘探開發局,1995)。
3)岩石原生構造是在岩石形成過程中產生的構造。響山岩基的原生構造主要是晶洞構造和原生節理構造。在侵入岩中近於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狀的原生孔洞稱為晶洞。晶洞大小不等,直徑由數厘米至數十厘米。晚期或後期的岩漿(或熱液)滲入晶洞,在晶洞壁上常發育晶形完好的石英、長石晶體。花崗岩晶洞內的礦物多為石英晶體,生長好的稱為水晶,一般垂直於晶洞壁生長。響山花崗岩晶洞構造比較發育(圖版Ⅲ-8)表明該岩體是在伸展構造環境中形成的。響山岩基早期侵入體中原生節理較發育,在同一露頭可見3組互相垂直的原生節理。原生節理的產狀受岩漿侵位時的構造應力場的控制。
4)花崗岩地貌:響山岩體中發育很多不同方向的近直立裂隙,包括原生節理和次生節理。在表層地質作用下,特別是風化和地面流水的剝蝕,響山岩體內形成了深谷奇峰、地勢陡峻的地貌特徵。在露頭上亦可見到兩組(產狀345°∠64°、5°∠80°~89°)或三組次生節理切割岩石的現象。
5)在教師指導下,觀察、描述花崗岩的岩石特徵,觀測原生節理和次生節理,討論響山花崗岩體的地貌特徵。
重點與難點:
1)岩性鑒定與描述。
2)原生構造與次生構造的區別及產狀測量。
時間:40分鍾。
思考題:
1)試述響山岩體形成的構造環境。
2)與華山、黃山等地質地貌特徵進行對比,說明響山岩體地貌的形成條件。
No.27
位置:祖山風景區東門兩側。
意義:河流地質作用及沖積物觀察點。
觀察內容:
1)了解祖山自然風光,接受愛國主義和專業思想教育,增強環境保護意識。
2)山區河流的地質作用特徵。
3)響山岩體晚期中細粒花崗岩。
4)節理觀測。
教學內容:
1)祖山風景區系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級地質公園、稀有植物和瀕危野生動植物保護區,位於秦皇島市區西北約25km的青龍縣響山─老嶺一帶,面積約118km2,最高峰響山海拔1421m。在渤海以北、燕山以東諸山峰均由響山發端綿延而成,故以「群山之祖」名之。祖山有五大景區,上百個自然景觀,其中,自然地質博物館——十里廊谷、原始遺留的稀有植物——天女木蘭、遇風奏樂的山峰——響山、變幻無常的六棵松——幻松、原始森林、草甸、瀑布及明代石長城等景觀更為引人入勝。祖山風景區不僅是北方少有的山嶽型森林公園,也是進行地質、生物、環境等研究的良好的天然實驗室。
天女木蘭,又稱天女花、天蘭、山牡丹等,屬木蘭科木蘭屬,闊葉亞喬木,在國家稀有瀕危植物名錄中被列為第二級,是世界知名的珍貴樹種。天女木蘭花期在6~7月間,花瓣乳白色,花蕊紅中帶黃,極為冷艷,樹葉油綠肥厚,枝幹光滑無紋,整體呈現出一種麗質秀美的仙女形象。天女木蘭對環境的選擇比較苛刻,在海拔千米以上的地區才能開花生存,一旦環境遭到破壞,便生長不良,以至枯萎、消亡。目前,在我國僅有少數地區發現該樹種,而祖山現有1500株,並且成片生長,更是罕見。每年6月下旬,成片盛開的天女木蘭,長長的花梗隨風飄盪,芳香撲鼻,宛若天女散花,令人流連忘返,嘆為觀止。
在風景區大門兩側的陡峻山坡上,葦子峪長城呈北東-南西向蜿蜒起伏。它在公元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由明代開國元勛徐達主持修建,公元1567年(明隆慶元年)又由民族英雄戚繼光主持重修,為石長城,是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2)風景區東門南側石河支流發源於響山,由於河流的下蝕作用,上遊河谷呈「V」字形;沖積物成分相對簡單,主要為中粗粒花崗岩、中細粒花崗岩、石英正長岩等,分選差,稜角狀-次圓狀,局部可見礫石呈疊瓦狀排列;發育河漫灘、淺灘,局部可分辨出Ⅰ、Ⅱ級河流侵蝕階地或見到凹岸侵蝕、凸岸沉積的現象。
3)在風景區東門外兩側陡壁上,可見響山岩體邊緣的中細粒鹼長花崗岩。岩石呈淺肉紅色,中細粒花崗結構,似斑狀結構,塊狀構造。主要礦物為石英,含量約25%,他形粒狀,大小0.5~2mm;鉀長石含量>65%,半自形,大小一般為0.5~2mm,個別為2~4mm者構成「斑晶」。次要礦物含量5%~10%,以黑雲母為主,含少量斜長石。該花崗岩的侵入時間略晚於前一個觀察點的中粗粒鹼長花崗岩,前者呈脈動侵入於後者之中,在南側長城腳下東約150m的陡壁上可見兩者的接觸關系。
4)岩石中可見4組節理,產狀分別為320°∠74°、12°∠76°、265°∠85°、115°∠85°,主要為次生構造,節理切割岩石,使花崗岩形成陡壁。這些節理表明岩體形成之後,遭受了後期構造運動的破壞。
重點與難點:
1)花崗岩的分類、命名及觀察描述花崗岩的方法。
2)中粗粒和中細粒鹼長花崗岩接觸關系的判斷與分析。
3)節理的觀測及節理性質的判別與分析。
時間:80分鍾。
思考題:
1)如何從野外的宏觀特徵判別沉積岩與侵入岩?
2)以祖山風景區為例,討論自然保護區對地質、生物、環境等方面的研究意義。
No.28
位置:祖山風景區東門東約1.5km大老峪村南東側陡壁。
意義:接觸變質作用觀察點。
觀察內容:
1)沉積岩與岩漿岩的宏觀特徵及判別。
2)接觸變質作用及接觸變質帶特徵。
3)褶皺構造。
教學內容:
1)響山岩體東部邊緣相的圍岩為中-晚寒武世沉積岩,離開岩體由西向東分布中寒武統徐庄組、張夏組和上寒武統崮山組、長山組、鳳山組,為一套碳酸鹽岩、泥質岩夾石英砂岩的岩石組合,含生物碎屑灰岩。本觀察點主要為中寒武世地層,宏觀上,岩石成層性好,層理構造發育,顏色以灰色、淺褐灰色、暗灰色為主,主要岩性為含雲母粉砂質頁岩、鮞狀灰岩、生物碎屑灰岩、長石石英粗砂岩、含藻泥質條帶灰岩。地層呈中薄層狀分布在岩體之上,並發育褶皺構造,表明岩體侵入或後期的構造活動使地層發生了塑性變形。
2)岩體邊部的岩石為細粒鹼長花崗岩和正長斑岩,宏觀上,以淺褐色、灰褐色為主,塊狀構造,兩者之間見不到截然的界線,為過渡關系,越靠近圍岩岩石顆粒越細,由細粒花崗結構變為斑狀結構至隱晶質或玻璃質結構,即岩體邊緣有很明顯的細粒邊或冷凝邊。這是岩漿侵入到地層中,岩漿體的邊部受到淬火而形成的,表明響山岩體與中寒武統的侵入接觸關系。
正長斑岩呈淺黃褐色,斑狀結構,塊狀構造。斑晶成分為正長石和角閃石,前者為肉紅色,含量5%~10%,自形,大小1~4mm;後者為黑綠色,含量<5%,半自形,大小1~3mm。基質為隱晶質。局部發育假流動構造。岩體中可見圍岩的捕虜體。
由於岩漿烘烤,圍岩發生了接觸變質作用,形成接觸變質岩,使原來硬度低的灰岩、泥岩等變得堅硬。遠離岩體變質程度變淺,直至恢復到正常沉積岩。在不同時代的圍岩中,發育寬1~10cm的接觸變質帶,其界線不規則(圖版Ⅳ-1),岩性主要為大理岩、硅化岩、角岩,局部發育矽卡岩和黃鐵礦化。
3)在教師指導下,觀察分析接觸變質作用及接觸變質岩的特徵,分析冷凝邊和烘烤邊的成因,討論冷凝邊、烘烤邊對於確定侵入岩與沉積岩接觸關系的作用。測量接觸面產狀和地層產狀,作侵入接觸關系剖面素描圖。
重點與難點:
1)正長斑岩的觀察與描述。
2)侵入接觸關系、接觸變質帶的識別與分析。
時間:60分鍾。
思考題:怎樣識別冷凝邊與烘烤邊?它們在研究地質體之間的接觸關系方面有什麼意義?
No.29
位置:車廠村西南民居旁的公路邊。
意義:鬆散堆積物觀察點。
觀察內容:
1)鬆散堆積物及其形成環境分析。
2)根據堆積物特徵,分析物源區。
教學內容:
1)在正長斑岩和寒武系中薄層灰岩、泥灰岩中,發育寬約20m的第四系鬆散堆積物。它主要由細粒花崗岩、中粗粒花崗岩、正長斑岩的礫石和砂土、泥土構成,灰岩、泥灰岩、泥岩的礫石含量少,結構鬆散,分選性差。在垂向上,沉積物具有分帶性:①下部為礫石層,礫石的粒徑大,為5~45cm,以5~15cm為主,磨圓度較好,呈次稜角狀-次圓狀,含量>60%,略呈疊瓦狀排列,其餘為細礫和砂土;②中部主要為褐黃色沙泥層,呈長透鏡體狀,礫石很少,厚約40~60cm;③上部為磨圓度差的礫石層,礫石的成分下面以花崗岩、正長斑岩為主,上面以沉積岩為主,粒徑較小,大約為3~30cm,磨圓度不好,為稜角狀-次稜角狀,含量>65%,其餘為鬆散的砂土。
2)在教師指導下,分析該點第四系堆積物的形成環境及物源區。該點內容較少,且在公路邊進行觀察分析,教師可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取捨。另外,請同學們注意交通安全。
重點與難點:
1)不同營力和介質的搬運、沉積特徵。
2)礫石的岩性識別及可能的物源區分析。
時間:40分鍾。
思考題:
1)河流、洪流、片流形成的沉積物的特徵有何異同點?
2)如何根據沉積物特徵判別物源區?
No.30
位置:秋子峪村北約700m公路西側採石場。
意義:褶皺及其伴生構造觀察點。
觀察內容:
1)褶皺構造。
2)斷裂構造。
3)沉積岩原生構造及岩溶現象。
教學內容:
1)該觀察點位於柳江向斜西側,出露地層為中寒武統徐庄組和張夏組,岩性主要為灰岩、鮞狀灰岩、竹葉狀灰岩、泥灰岩、泥岩及生物碎屑灰岩。鮞狀灰岩為中厚層狀-塊狀,灰色,鮞狀結構,鮞粒大小1~2mm,圓狀,含量>80%,亮晶膠結為主,風化面上球狀鮞粒很明顯地凸出於岩石表面。生物碎屑灰岩呈灰色,生物碎屑結構、晶粒結構,中薄層狀,所含化石大多為古生物碎片(圖版Ⅳ-2),完整的較少,主要為雙殼類。
2)地層中發育褶皺構造,為一個直立背斜。該背斜呈北北東向展布,樞紐走向5°~10°,向北東傾伏,傾伏角約10°;出露高度6~8m,寬度約30m;核部地層為徐庄組灰岩夾泥灰岩,翼部為張夏組灰岩、鮞狀灰岩和生物碎屑灰岩;西翼地層產狀為300°~302°∠22°~39°,東翼為65°~82°∠30°~33°;發育正扇形節理和次級褶皺(圖4-22;圖版Ⅳ-3)。近背斜軸部的節理往往可成為良好的導礦和儲礦構造。區域上該褶皺屬於上平山傾伏背斜的北東段,西翼地層被響山岩體破壞、吞蝕而不完整,由此說明該背斜形成於響山岩體之前。
圖4-22 秋子峪背斜橫剖面素描圖
3)地層的原生構造和次生構造發育,主要有瘤狀構造、水平層理、縫合線構造、羽裂紋等,觀察、分析這些構造的形成原因。
4)垂直背斜的展布方向,發育一些斷裂構造,有的張開寬度>30cm,被風化形成的紅土及灰岩角礫所充填。它們是在褶皺形成過程中與擠壓應力平行的方向上形成的橫張節理。
此處還可見到斷層擦痕(有的產狀為115°∠30°和350°∠39°)與岩溶現象。
5)測量地層產狀,作背斜構造橫剖面圖,對褶皺進行分類。
重點與難點:
1)褶皺構造的識別及褶皺的測量與描述。
2)與背斜構造伴生的小構造的觀察與識別。
時間:60分鍾。
思考題:
1)試述背斜構造的成因。
2)如何識別褶皺類型?怎樣描述褶皺特徵?
3)褶皺構造對於地質找礦有何意義?
8. 在地質中「擦痕」如何定義!
斷層兩盤位移滑動或層間滑動留下的構造形跡,利用它形成的陡坎,可以判定兩盤滑動的方向,是研究兩盤滑動方向的有效證據之一。
9. 路線四 韶關市曲江(馬壩)地質觀察路線
具體路線為:韶關市—馬壩獅子岩—學院。時間為1天。
4.4.1馬壩獅子岩地質路線實習內容
了解馬壩古人遺址發掘和石峽文化發掘的意義;觀察、了解馬壩古人,石峽文化發掘的層位;觀察獅子岩岩溶特徵,認識地下水地質作用產生的各種地質現象,分析多層溶洞形成的原因;觀察斷層及斷層面上擦痕、階步;尋找、辨認古生物化石(珊瑚、
4.4.2馬壩獅子岩簡介
獅子岩位於曲江(馬壩)縣城西南1.5km 處,距韶關市區18km。它由兩座秀麗玲瓏的石灰岩孤峰組成,一高一底,似金鼎玉壺,由北遙望為卧獅酣睡,由南看則似雄獅起舞,故名獅子岩(圖4.13)。獅子岩中洞穴縱橫,迂迴曲折,洞套洞,穴套穴,遍布石筍、石柱、石幔,千姿百態(圖4.14)。
圖4.13 馬壩獅子岩景觀
(溶洞內為馬壩古人遺骸發現地)
圖4.14 多層溶洞示意圖
(據夏邦棟,1995)
1—階地沉積物;2—河漫灘沉積物;3—河流水位;4—溶洞
1958年,「馬壩人」化石在此出土後,獅子岩開始揚名海內外。1977年,「石峽文化」的命名,更使獅子岩身價再增。1984年,將獅子岩建設成為一個山、水、洞、石兼收並蓄,考古與旅遊、知識性與娛樂性融為一體的廣東省著名的大型考古旅遊勝地——「獅子岩風景區」。
第四紀進入人類時代,在我國先後發現元謀人、藍田人、北京人,他們是中華民族的最早祖先,馬壩人是繼北京人之後的原始人類(約10萬年前)。
在發現馬壩人頭骨等遺骸的同時,有大熊貓、劍齒象等20多種動物化石發現,判斷其時代為距今10多萬年,屬更新世初期,舊石器時代中期的人類。
在獅子岩旁的沖積層中,於1964年發現石峽文化遺址,面積約30000m2,1975年開始發掘面積3000餘平方米,發現房子、灰坑、灶坑、陶窯遺址,清理墓葬132座,出土文物3000多種,其年代距今約4000~5000年。石峽文化遺址分上、中、下三層,上文化層年代相當於西周末至春秋,屬封建社會初期;中文化層年代在夏商之間,屬奴隸社會;下文化層年代屬新石器時代晚期。
構成獅子岩的地層,是位於第三階地表面上的殘余上石炭統的壺天群石灰岩,其岩溶地貌發育,可劃分五層溶洞,洞內有千姿百態的石鍾乳。在第二層溶洞的洞穴堆積物中找到了馬壩古人頭骨化石和大量的動物群化石。第三階地沖積層組成的階地面下部可見基岩,沖積層由礫石、砂和砂質黏土組成,據動物群化石判斷,第三階地及獅子岩洞穴堆積物時代為中更新世(Q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