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學研究的對象和內容是什麼意思
Ⅰ 第四紀地質學研究的主要對象和內容是什麼
主要研究2.4個百萬年以來的地質事件和氣候變化等
主要研究對象包括第四紀黃土,冰川和湖泊等沉積物
內容包括一般地質學的各種研究方法,如粒度,磁化率,珊瑚,樹輪,石筍,孢粉,14C定年,穩定同位素等
Ⅱ 地質學基礎研究對象和研究內容具有哪些特點
第四紀地質學(Quaternary geology)
第四紀地質學研究第四紀時期地質過程、環境演化、生物界演化及人類起源和發展學科地質學分支第四紀時間范圍從上新世末(距今約 248萬年)至今第四紀冰川廣布、火山活動頻繁、地勢高差顯著絕大部分沉積物沒有固結成岩出現了人類第四紀新構造運動沉積物形成、環境氣候變遷、動植物演替與今天人類經濟活動密切相關第四紀地質研究對地質災害預測和防治、國土整治、環境保護、工程建築選址、第四紀礦產資源勘查等有重要意義
發展簡史
第四紀地質作科學對象進行研究始於18世紀歐洲第四紀冰川沉積和古氣候變化始終第四紀地質學研究主體其發展歷史分 3階段①初期階段時間18世紀至19世紀末主要研究分布於基岩之上鬆散沉積物當時稱漂積物認聖經上所說大洪水帶來泥砂堆積而成19世紀初極地探險工作開展開始認識們能冰流搬運和堆積物質19世紀下半葉正式確定所謂漂積物冰流堆積並稱第四紀冰河期②發展階段指20世紀上半葉20世紀初德國A.彭克和E.布呂克納研究阿爾卑斯山冰川沉積提出第四紀經歷了 4次冰期概念概念推動了第四紀地質學發展世界各地相繼建立了相應4次冰期國地質學家李四光於 30年代建立了國 4次冰期系統時期從世界各地第四紀地層發現了許多重要哺乳動物化石群和古人類化石對們研究僅促進了進化論發展也成劃分第四紀地層重要依據與此同時許多學者對河流、湖泊、海濱、洞穴、火山、黃土和沙漠等開展了廣泛研究第四紀地質學建立奠定了基礎③成熟階段第二次世界大戰各種測定年輕地質年齡方法斷完善古環境指標得確定對前少涉及地區深海、南極、北冰洋開展了大量調查1955年C.埃米利亞尼根據深海沉積氧同位素測定提出近30萬年來曾發生7次冰期旋迴,成第四紀研究新里程碑從而建立了第四紀氣候變化新模式研究表明,240萬年來地球至少經歷了24氣候旋迴目前第四紀地質學開始進入全球對比和全球變化研究新階段方面要實現各大陸和海洋第四紀地層及古氣候記錄對比另方面要把地球作整體研究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氣圈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全過程預測未來環境和氣候變化趨勢些都標志著第四紀地質學已日漸成熟
研究內容
第四紀地質學主要包括下列研究內容:①新構造運動研究第四紀地殼運動類型、運動方式和速度、地震活動規律性及們與工程建設關系②沉積物形成與地層劃分確定第四紀沉積物分布和成因、物質成分與特性、沉積環境等根據沉積物時代、沉積相和物質特徵等進行地層劃分和對比③礦產與其資源勘查第四紀時期形成貴重與稀有金屬、非金屬砂礦,金剛石、砂金、獨居石、鋯石等砂礦,及岩鹽、石膏、泥炭等調查水利、草場、荒地、旅遊風景區等各種資源④環境與氣候變遷研究第四紀時期氣候變化、環境變遷、海面升降等探索們變化原因並預測未來發展趨勢⑤動植物演替研究第四紀沉積物保存各種生物化石尤其哺乳動物、軟體動物、有孔蟲、介形蟲、孢粉等劃分第四紀動物區系、動物群組合鑒別新生種屬與某些種屬絕滅了解植被發育與演變過程從而確定古環境歷史第四紀地層劃分提供依據⑥人類起源與演化通過研究古人類化石解剖特徵追溯人類起源及演化歷史研究古人類使用生產工具和其活動遺跡探討勞動起源與人類文明發展過程進化論和辯證唯物主義提供科學依據
研究方法
第四紀地質學除採用地質學般研究方法外還應用同位素地質年代學方法放射性碳測定、熱釋光法、裂變經跡法、鉀-氬法等精確測定第四紀地層和地質事件年齡通過哺乳動物化石、孢粉化石、軟體及微體動物化石鑒定確定同時代、同地區動物群組合特徵使用孢粉分析、氧同位素測定、古土壤類型劃分等方法重建第四紀古環境及古氣候變化歷史利用古人類化石比較解剖學方法結合舊石器考古、新石器和歷史考古學方法探索人類起源、演化和遷徙過程應用大地測量及定點觀測方法研究新構造運動使用遙感遙測手段進行資源調查及環境監測
與其學科關系
第四紀地質學與許多相鄰學科有密切關系例第四紀新構造運動和沉積相分析地質學、沉積學、地貌學基礎第四紀地層劃分需要應用地層學、古脊椎動物學、地質年代學理論和方法重建第四紀環境歷史和古氣候變化過程時需要運用氣候學、氣象學、天文學、孢粉學、土壤學、動植物學有關知識探索人類起源與演化時人類學、舊石器考古學、歷史考古學方面研究缺少資源和礦產普查普遍應用礦物學、礦床學、地理學理論和遙感遙測技術
Ⅲ 地貌學研究的主要對象和內容是什麼
地貌學的研究對象是地球表面的地形。
研究內容包括地球表面的形態特徵及其形成的動力,地球表面形態的發生、發展的規律和分布,以及組成堆積地貌的沉積物研究等
Ⅳ 構造地質學的研究對象和內容
構造地質學 ( structural geology) 是地質學的一門分支學科,其研究對象是地殼或岩石圈的地質構造。所謂地質構造 ( geological structure) 是指組成地殼的岩層和岩體在內、外動力地質作用下發生的變形,從而形成諸如褶皺、節理、斷層、劈理以及其他各種面狀和線狀構造等。構造地質學主要研究由內動力地質作用形成的各種地質構造的形態、產狀、規模、形成條件、形成機制,分布和組合規律以及演化歷史,並進而探討產生地質構造的地殼運動的方式、規模和動力來源。
地質構造的規模有大有小,大到成百至數千平方千米乃至全球規模; 小的則表現在一定范圍的露頭上或手標本上; 更小的甚至需藉助於顯微鏡才能觀察。因此,對地質構造的觀察研究,可以按規模大小劃分為許多級別,稱為構造尺度 ( tectonic scale) 。構造尺度的劃分是相對的,一般把構造尺度劃分為巨、大、中、小、微、超顯微等級別。不同尺度的地質構造各有其不同的研究任務和研究方法。野外地質調查,通常是從小尺度或中尺度的地質構造觀察入手。至於大尺度和巨尺度的區域構造的研究,屬大地構造學的研究范疇。
構造地質學著重研究中、小尺度地質構造的基本形態、產狀、分布和組合關系及對各種構造的認識方法和分析方法,並探討各種構造的形成條件和力學機制。
Ⅳ 地質學研究的對象和方法是什麼
地質學研究在實質上都是對其研究對象的一次綜合性調查研究過程。 隨著生產和科學技術的發展,20世紀中葉以來地質學的研究中引入了大量的新技術、新方法,如
Ⅵ 地質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內容具有哪些特點
地質學的研究對象是地球。地球包括固體地球及其外部的大氣。 固體地球專包括最外層的屬地殼、中間的地幔及地核三個主要的層圈。目前,主要是研究固體地球的上層,即地殼和地幔的上部。 研究內容:礦物學、岩石學、地球化學、構造地質、地球物理、古生物學、地史學、工程地質、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等等。
Ⅶ 構造地質學的研究對象及內容
構造地質學研究的對象是地殼或岩石圈中的地質構造。地質構造是指在地殼運動的發展過程中,組成地殼或岩石圈的岩層或岩體在內、外動力地質作用下產生的各類變形,包括褶皺、斷層、劈理及其他面狀、線狀構造等。
地質構造分為原生和次生構造。原生構造是指沉積物或岩漿在侵位與成岩過程中形成的構造,如沉積岩中的層理、波痕等和岩漿岩中的流動構造、原生節理等。而次生構造是指岩層或岩體形成後,在力的作用下形成的構造,如褶皺、節理、斷層等。形成次生構造的作用力,可以來源於地球內部,稱為內力;也可以來源於地球外部,稱為外力。構造地質學側重於研究岩層或岩體在內動力地質作用下形成的次生構造。但是對原生構造也要研究,某些原生構造是識別次生構造的形態、產狀及其變形構造的重要標志。
構造地質學主要研究內容包括三個方面:①地殼或岩石圈內各種變形的幾何形態、組合特徵、分布規律;②分析構造形成的地質背景、力學條件及動力學和運動學的機制;③研究構造的形成序列及演化歷史。同時還要研究各種構造形態的描述、制圖及其表示方式,以及與地質礦產、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地熱及地震地質等學科的相互關系。
地質構造的規模有大有小,大的可占據數百至數千平方千米或更大范圍;小的可在露頭甚至一塊手標本上即可表現其全貌;更小的則需藉助顯微鏡才能觀察到。因此,對地質構造的觀察研究,可以按規模大小劃分為許多級別,成為「構造尺度」。構造尺度的劃分是相對的,一般把構造尺度劃分為巨、大、中、小、微型以至超顯微型等級別。不同尺度的地質構造各有其不同的研究任務和研究方法。野外地質調查,通常是從小尺度或中尺度的地質構造觀察入手。構造地質學主要側重於研究中、小型地質構造。較大區域的地質構造特徵及其發展規律則隸屬區域大構造學的研究范疇;全球范圍內地殼結構及其運動規律則屬於全球構造學的研究范疇。構造地質學是學習地質科學的一門基礎性課程,為學好後續的其他專業課程,如礦床學、找礦勘探地質學、遙感地質學、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及煤田、石油地質等課程奠定基礎。
Ⅷ 構造地質學研究的對象及內容
構造地質學來是自地質學的三大基礎學科之一,其研究對象是地殼或岩石圈的地質構造。所謂地質構造是指組成地殼或岩石圈的岩石、岩層和岩體在力的作用下發生變形的產物,如褶皺、節理、斷層、葉理和線理等。
地質構造分為原生構造和次生構造。①原生構造是指在沉積作用或岩漿作用過程中形成的構造,如沉積岩中的斜層理、波痕、泥裂等和岩漿岩中的流動構造、原生節理等。②次生構造是指岩石、岩層或岩體形成之後,在力的作用下發生變形而形成的構造,如褶皺、節理和斷層等。構造地質學側重於研究岩石、岩層或岩體在內動力地質作用下形成的次生構造。但是原生構造通常可以反映出次生構造形成時的地質背景,某些原生構造又是識別次生構造形態、產狀及其變形特徵的重要標志,因此,原生構造同樣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
地質構造的規模有大有小,大至岩石圈內部的結構和巨大構造單元,如板塊或古板塊、造山帶等;小至露頭尺度的構造或手標本的組構,更小的構造甚至需要藉助於顯微鏡才能觀察。
構造地質學主要的研究內容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地質構造的幾何形態、組合型式和分布規律。
(2)地質構造形成的地質背景和運動學、動力學機制。
(3)地質構造的變形序列和構造演化歷史。
Ⅸ 地球科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內容是什麼
地球科學 是以來地球系統(包括大氣圈自、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日地空間)的過程與變化及其相互作用為研究對象的基礎學科。主要包括地理學(含土壤學與遙感)、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地球化學、大氣科學、海洋科學和空間物理學j以及新的交叉學科(地球系統科學、地球信息科學)等分支學科。
研究對象:地球,地球的時、空、源。 ① 地球的結構:層圈狀(slide) ②地球的構造:指地球各個部分之間關系及其它們的分布規律及演化。如大氣圈、水圈、岩石圈、地幔、地核,殼幔作用,山脈-盆地,大陸-海洋; ③ 地球物質:各種元素-礦物-岩石-礦床-地層,它們的分布及其遷移富集規律 ④ 地質事件:地殼運動在地表反映.如地震、火山、海嘯、褶皺、斷裂等; ⑤ 預測和預防將來發生的地質事件
Ⅹ 地質學研究對象是什麼重點何在
地質學的研究對象是地球。地球包括固體地球及其外部的大氣。地質學與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及其區別固體地球包括最外層的地殼、中間的地幔及地核三個主要的層圈。目前,主要是研究固體地球的上層,即地殼和地幔的上部。
地質學研究具有較強的地域性、歷史性和綜合性。只有根據足夠的實際資料,特別是根據足以充分說明空間和時間變化因素的豐富資料總結出來的地質學理論,才能有較廣泛的適用性。
地質學的這些特點,決定了一般的地質研究必須通過一定比重的野外實際調查,配合相應的室內研究。野外調查和室內研究,構成一次觀察、記錄(包括制圖)采樣、初步綜合、試驗分析、總結提高以至復查驗證的完整的地質研究過程。地質學研究在實質上都是對其研究對象的一次綜合性調查研究過程。
地質學的服務領域,一個重要方面是開發地球資源,其中有關礦產資源和新能源的研究,仍處於最重要的地位。同時,由於區域成礦研究的需要,將進一步加強區域地質的綜合研究,並促進地層學、古生物學、沉積學、構造地質學、地質年代學 ,以及區域岩漿活動研究、變質地質研究等向新的水平發展。 保障人類良好的生存環境、乾旱半乾旱地區和沼澤地區的水文地質問題,以及工程地質問題的研究將不斷擴大。環境地質學,包括環境地質調查研究,有關的微量測試技術和環境保護的地質措施等的研究日趨重要。
總之,地質學必須加強基礎研究,如礦物學、岩石學地層學、古生物學等具有奠基意義的學科的研究,以提高對各種地質體、地質現象及其形成、演化的認識。同時還要充分吸收和利用其他科學技術的新成果,包括社會科學的研究成果,以更全面、本質地認識地球歷史和構造,為科學的發展,為人類更合理、有效地開發和利用地球資源,維護生存環境,作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