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水文地質條件怎麼查
❶ 工程地質條件和水文地質條件怎麼分析
工程地質條件分析來:
工程地質條件自是指與工程建設有關的地質條件總和,它包括土和岩石的工程性質、地質構造、地貌、水文地質、地質作用、自然地質現象和天然建築材料等幾個方面。
主要通過以下幾點對不同地區進行具體分析:
1、對工程場地穩定性與適宜性分析、評價。
2、對工程場地環境工程地質條件評價。在評價場地自然條件的同時,還應預測工程與場地的相互影響及可能引發的工程地質問題。
3、為設計提供地質參數。
4、根據場地地質條件,為設計提供工程措施意見。
水文地質條件分析:
水文地質指自然界中地下水的各種變化和運動的現象。水文地質學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學。它主要是研究地下水的分布和形成規律,地下水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成分,地下水資源及其合理利用,地下水對工程建設和礦山開採的不利影響及其防治等。
因此根據分析地點具體特徵根據以上要素進行分析。
❷ 環境地質調查
1.環境地質調查概述
環境地質問題,指各種工程經濟活動引起的環境工程地質問題和環境水文地質問題,主要是城市、能源、交通、原材料工業等重大工程建設和礦山開發、水資源開發及農業活動等引起的地面及斜坡變形破壞、建築物及公共設施的變形破壞、固體廢棄物的環境危害、水庫浸沒及水庫誘發地震、地下水資源枯竭和水質污染等。主要特殊不良地質環境條件指特殊不良岩土體(易溶岩、凍土、濕陷性黃土、脹縮土、淤泥質軟土等),原生有害地球化學異常、煤層自燃、海平面升降、重要地區的沙丘移動和地殼強烈活動帶等。主要地質災害包括由自然地質作用以及人為活動造成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下工程的嚴重塌方、突水、瓦斯爆炸,土地鹽漬化、沼澤化、沙漠化,水土流失與河道、水庫淤積,河、湖、海岸的嚴重沖刷、塌岸,海水入侵,旅遊區和自然環境保護區的自然地質景觀破壞等。環境地質調查的任務及主要內容主要有:
1)調查各種環境地質問題和地質災害的發育情況、分布規律及其形成原因。著重查明對本區影響較大和重點地區的地質災害和環境地質問題。
2)應用定性分析和半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地質災害發育強度及環境地質問題影響程度及其危害的分區評價,並作出發展趨勢預測。在此基礎上,結合自然環境、社會與經濟(人口、城鎮、經濟—工程建設等)發展規劃,圈定重點防治區域。
3)研究並提出環境地質問題、地質災害的防治和地質環境保護對策,包括在重點地區進一步勘查、評價對策和監測預報對策與治理對策等。對危害性較大的災害點或影響較大的問題應及時向當地政府和主管部門報告,以便採取防範措施,最大限度減少災害損失和環境危害。
4)由於各地區地質條件不同,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差別,所反映出的環境地質問題,具有明顯的地區性特點。因此部署上要按「區域展開,重點突破」的原則,確定調查工作重點。
2.調查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充分利用前人資料,重視野外路線調查,加強綜合分析,查明條件、總結規律、科學分類、現狀評價、趨勢預測,並提出區劃與對策。
在開展野外調查之前,應根據已有資料和國民經濟規劃建設要求,劃分出重點工作區和一般工作區。要把地質災害危害程度較大的城鎮區、工礦區、重大工程分布區、交通干線、國土開發重點區、農業重點開發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等作為重點工作區。
要充分收集、利用已有資料和遙感圖像,以路線穿越調查為主,現場觀察和訪問相結合,必要時輔以適量的物探、剝土、坑槽、室內實驗;加強地質觀察和分析,記好調查卡片,收集好第一性資料;加強資料整理和綜合研究,充分利用計算機技術。對重點區或全區性的重點問題的調查要加密調查路線和調查點。
地質災害及環境地質問題種類多,分布不均,要突出重點,兼顧一般,抓住對調查區危害最大的災種或問題,調查其發育特徵、分布規律、成因和危害。在調查成因及發育規律時,要分別闡明自然條件和人類工程經濟活動在其形成中的作用,並注意地質災害及環境地質問題的群生及派生關系。對點上或面上的問題都要調查其現狀及變化兩個方面的情況。對重點地區的一些影響較大的地質災害或問題盡可能在現場分析、預測其發展趨勢,了解和總結已有防治經驗,提出進一步防治的對策。
加強災害經濟的調查研究。地質災害造成人畜傷亡,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等和已有防治工程的類型、結構、規模及防治工程效益等,都必須分項統計和列出。
(1)崩塌調查
調查重點地區是新構造上升(含強烈地震帶)、高差較大、坡面較陡、降雨充沛、暴雨多發和人類經濟—工程活動強烈的山區。調查內容包括:①調查崩塌發生的時間、范圍、規模、特點、危害和造成的損失;②調查分析崩塌形成條件和影響因素,形成條件包括地形地貌、地層岩性、地質構造、水文地質條件等;影響因素包括自然的(如降雨、地震、植物根劈)和人為因素(坡腳開挖、後緣載入、機械振動、排水不當)等;③評價並預測重要崩塌體穩定狀況及其發展趨勢;提出防治對策。對已有的防治工程,要詳細調查其特點和效益;④圈定潛在崩塌危險地段(帶),分析其成因、預測其發展趨勢、崩塌形式和可能規模,提出防治對策。
(2)滑坡調查
調查的重點地區是新構造強烈上升(含強烈地震帶)、軟硬岩相間、降雨充沛、暴雨多發,人類經濟—工程活動強烈等山區。調查內容包括:①調查滑坡規模、要素和危害。估算滑坡規模包括長度(順滑動方向)、寬度、厚度、面積、體積和滑動的水平、垂直距離;滑坡微地貌形態特徵,如滑坡形態和地表起伏情況,滑坡環谷、滑坡斷壁、滑坡台階、窪地、膨脹丘等;重要滑坡體的組成要素與特徵,如滑坡體物質組成、結構和分布特點,滑坡體後緣、前緣及側方邊界尺寸和高程,滑動面、滑坡床和剪出口形態、構成、產狀與埋深,橫向、縱向、放射狀、羽毛狀裂縫等;其他現象,如滑坡體上建築物、樹木等地物位移情況,滑坡造成危害情況等;滑坡危害和造成的損失。②調查分析滑坡形成條件、影響因素、滑坡活動歷史和滑動方式、特點、力學性質、類型,以及滑坡與其他斜坡變形方式的關系。③調查預測滑坡體穩定狀況和發展趨勢,提出防治對策。對已有的防治工程,要詳細調查其特點和效益。④調查圈定潛在滑坡危險地段,分析其成因,預測其發展趨勢、變形破壞方式和可能規模,提出防治對策。
(3)泥石流調查
調查的重點地區(段、帶)是,構造強烈活動(含強烈地震帶)的山區或山前地帶,具有大量鬆散物質堆積區,滑坡、崩塌物質成片、成帶堆積區,暴雨多發區及冰雪融化區,植被嚴重破壞區。應特別注意對「人為型泥石流」形成條件的調查,如礦山廢棄礦渣、矸石和道路或施工棄渣堆放不當,可能因暴雨引發泥石流的地段。調查內容包括:①調查泥石流的規模、特徵和危害。形成泥石流的固體碎屑物質的供給區、流通區和堆積區的位置、范圍、規模、形態和泥石流物質組成、結構特點及可能的物流量;形成泥石流的水的來源和水量;泥石流物質成分、結構和流變性質;泥石流暴發時間、過程(速度)和受力性質;泥石流類型;泥石流活動歷史和暴發頻率,特別注意歷史上該地泥石流暴發的臨界降水量;泥石流危害和造成的損失。②調查形成泥石流的自然與地質環境背景。包括地貌、地層岩性、地質構造、風化作用與崩滑作用及其堆積物發育、分布狀況,流域內降雨、冰雪融化特點和河、湖、水庫分布情況等。③調查預測泥石流穩定狀況和發展趨勢;提出防治對策。對已有的防治工程,要詳細調查其特點和效益。④調查圈定潛在泥石流危險的和多發的地區(段)或溝谷。
(4)地裂縫調查
調查地裂縫的形態特徵、產狀要素、規模和其形成的自然地理及地質環境背景(特別是與區域構造的關系)與影響因素(自然的、人為的),有條件時初步確定地裂縫的成因類型,分析地裂縫在時間上、空間上、強度上的分布規律和發展趨勢。調查地裂縫的危害和造成的損失,提出防治對策。對已有的防治措施,要詳細調查其特點和效益。
(5)地面沉降調查
調查地面沉降的分布范圍、發生歷史、沉降速率、總沉降量、范圍、歷史和引起地面沉降的自然地理、地質環境背景與因素,盡可能分析地面沉降的成因(構造沉降、抽取地下水或土層壓縮引起等)和主要沉降、壓縮層,預測地面沉降的發展趨勢。調查地面沉降的危害和造成的損失。如海水倒灌,港口、碼頭和堤岸失效,河流縱坡變化導致水流不暢、洪水泛濫或影響水上交通,雨季漬澇成災,地表和地下建築物損壞等。對已採取的防治措施,要詳細調查其特點和效益。
(6)地面塌陷調查
地面塌陷主要指岩溶地面塌陷和非岩溶地面塌陷,而後者多是因為采礦或洞室開挖引起的塌陷。因此,岩溶區(主要是鬆散堆積物覆蓋的岩溶區)城鎮、工廠洞室密集區和礦產開采區是地面塌陷的重點調查區。調查內容包括:①調查地面塌陷發生的時間、規模、范圍和分布規律,分析地面塌陷與地貌、地層岩性、地質構造、水文地質條件、降水、地表水之間的關系。對礦區地面塌陷還應特別注意分析地面塌陷與礦山排水或采空、洞室開挖等之間的關系,確定其成因類型。②調查地面塌陷的危害和造成的損失,預測其發展趨勢,提出防治對策。對已有的防治工廠,要詳細調查其特點和效益。
(7)坑道突水調查
調查礦山和其他地下坑道突水(有的伴隨突泥)的時間、規模、歷史和突水點的分布、特點與水的來源,分析突水與地層岩性、地質構造、水文地質條件、岩溶發育規律、地表水與人為活動的關系,調查突水造成的危害和損失,了解突水防治經驗。
(8)海水入侵調查
調查海水入侵地下淡水層的歷史、范圍、面積和淡水咸化的程度及動態,調查區內自然地理、地質環境背景,分析海水入侵地下淡水層的原因,調查海水入侵危害和造成的損失,預測其發展趨勢,總結已有的防治經驗,提出進一步防治對策。
(9)冷浸田和土地鹽漬化、沼澤化調查
調查冷浸田(或稱土地潛育化)和土地鹽漬化、面積和地區的水文、氣象、地形地貌特點,沉積物的成因類型、物質成分和厚度,區域地質構造及新構造活動特徵,水文地質條件,人為經濟—工程活動和土地耕作、灌溉、施肥及其管理情況,分析冷浸田和土地沼澤化、鹽漬化的成因與類型。調查冷浸田和土地沼澤化、鹽漬化的危害和造成的損失,特別是農業損失。預測它們的發展趨勢,總結當地已有的防治經驗,提出進一步防治對策。
(10)河流、湖泊(水庫)、海岸侵蝕與沉積調查
調查河流、湖泊(水庫)、海岸侵蝕、堆積的速率、規模和規律,所在地區氣候、氣象特點和水體水文特點,以及所處地質環境背景;分析河流、湖泊、海岸成因和演變歷史。調查河流、湖泊、海岸侵蝕、堆積和演變危害與造成的損失,預測其發展趨勢,提出防治對策。對已有的防治工程,詳細調查其特點和效益。
(11)土地沙化和沙漠化調查
調查土地沙化和沙漠化的范圍、程度、特徵、發展速率和類型,分析形成沙化和沙漠化的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調查土地沙化與沙漠化或沙丘移動的危害和造成的損失,預測其發展趨勢,總結已有的防治經驗,盡可能提出進一步防治對策。
(12)水土流失調查
調查水土流失范圍、發展速率、強度(侵蝕模數等)、面積和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調查水土流失的危害和造成的損失,如土層變薄、耕植土被毀損、土壤肥力減低和河流、湖泊、水庫淤積、洪水泛濫、生態環境惡化等,預測其發展趨勢,總結已有的防治經驗,提出進一步防治對策。
(13)特殊岩土危害調查
主要調查內容包括岩(土)層的物質成分和機構、地下水的埋深及水位變化、氣溫變化、凍結層厚度(永久的、季節性的)凍融變化周期、土石凍融類型及其成因、黃土濕陷危害、脹縮土危害、淤泥質軟土等調查。
(14)區域地下水位下降(枯竭)或上升調查
調查地下水開采量、水位下降速度、深度、水質變化、降落漏斗面積等,調查由於人工開采或其他自然因素造成的區域地下水位下降或枯竭對城市或工農業供水、地球化學變化等造成的危害,調查地下水位上升對農田、城市建築地基及各種設施的影響或危害。
(15)地下水污染調查
調查各種污染源的位置、主要污染物和濃度、排放量、排放方式、排放途徑及污染狀況,重點調查工業「三廢」排放和農業污水灌溉現狀及污染狀況;大氣、地表水與土壤中的主要污染物及污染程度、范圍與演變過程、污染原因和污染途徑;地下水中的主要污染物及其分布特徵、污染程度和污染范圍、污染原因、污染類型,以及對環境和生態的影響。
(16)原生或次生地球水化學場變化問題
調查由於原生地球化學場異常或次生地球化學成分變化引起的各種危害,如地方病的類型、分布、危害人類或其他生物種群的范圍、產生原因等。
(17)固體廢棄物調查
調查工業、生活固體廢棄物、廢液的不合理排放對地表和地下水環境危害的地點、原因、范圍和強度等;城市生活垃圾的排放及其污染范圍,填埋物的處置狀況;礦山區的廢礦、矸石的堆放范圍、污染性質、歷史、強度等。
(18)山區城市建設地基開挖調查
調查山區城市建設中不合理開挖坡腳或基坑引起斜坡變形破壞的分布范圍、程度、產生原因及對建築群的破壞狀況。
(19)地下工程中的地質災害調查
調查地下工程中的嚴重塌方、突水、突泥石流、瓦斯爆炸、岩爆與煤層自燃的規模、成因及其危害程度和教訓。
3.環境地質信息系統的建立及應用
主要包括環境地質資料庫的建立、計算機輔助制圖、利用資料庫的可操作性和計算機制圖的及時靈活性,進行多方面的輔助決策。為地區性國民經濟發展規劃和布局的決策,適時調整地方經濟戰略,進行咨詢;全國計算機資料庫聯網,對國土規劃的長遠目標和近期設想進行防災、減災、抗災和救災檢查。
環境地質及地質災害研究完成的主要地質圖件有環境地質圖、地質災害分布圖、地質災害發育強度分區評價圖、地質災害危險程度分區預測圖、環境水文地質評價預測圖。
❸ 水文地質條件分析
依據水文地質的調查分析,主要分析是否有井泉露頭,水位、補給的源頭是內什麼?含水層的厚容度和岩性?區域水文地質的特徵如何?地質資料的分析注意地層岩性的特點和導水性、滲透性、保溫性、熱導率等指標,基本判斷該區斷裂的分布和走向,可能賦存地下水的地質條件和特徵。
❹ 與地下水有關的環境地質調查
地下水是導致許多環境地質作用的最活躍、最重要的因素,許多環境地質問題的產生,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地下水的存在及地下水的埋藏條件或活動情況。因此,在水文地質測繪中,應對現存的或可能發生的環境地質問題進行觀察研究。
環境水文地質問題有兩類:①天然環境水文地質問題:即在天然條件下,與地下水活動有關的環境地質問題,如滑坡、塌陷、崩坍、沼澤化、鹽漬化、凍脹及地方病等;②人為環境水文地質問題:即在供、排水條件下,與地下水作用有關的環境水文地質問題,如地下水位持續下降,地面沉降、地裂縫、崩坍、井水枯竭、水質惡化、海水入侵、土地沙漠化、植被衰亡、次生鹽鹼化等。
圖2-7 地表水補給地下水的形式
與地下水有關的環境地質調查,其調查、研究的主要內容為:
(1)調查、研究區內地下水開采或排水後產生的環境地質問題的類型、規模。重點放在供、排水後可能發生的環境地質問題上。
(2)調查、研究各種環境地質現象與區域地質構造、地下水狀況和開發利用間的關系。
(3)了解各種環境地質作用的時、空變化規律,預測其發展趨勢。
(4)對環境地質問題,提出防治措施。
小結
本章的重點是水文地質測繪的基本工作方法及地貌與第四紀地質調查、地下水露頭的調查,地表水及與地下水有關的環境地質調查等,通過本章的學習,應掌握水文地質測繪工作方法和調查內容。
復習思考題
1.水文地質測繪的含義是什麼?試述水文地質測繪的基本工作方法?
2.水文地質測繪如何布置觀測線?如何布置觀測點?
3.地質調查的內容是什麼?
4.試述地貌、第四紀地質調查研究內容?
5.泉的調查研究內容是什麼?
6.試述泉流量不穩定系數的意義?
7.井孔的調查研究內容是什麼?
8.試述地表水的調查研究內容?地表水補給地下水的形式有幾種?
9.試述與地下水有關的環境地質類型及調查內容?
10.在鬆散沉積區進行水文地質測繪,主要的研究內容是什麼?
11.山前盆地和山間河谷水文地質測繪有何特點?
12.山前平原和河流(中下游)平原水文地質測繪的特點是什麼?
13.在黃土地區進行水文地質測繪時其調查重點是什麼?
14.裂隙水地區水文地質測繪的重點是什麼?
15.岩溶水地區水文地質測繪的重點是什麼?
❺ 工程地質條件和水文地質條件怎麼分析
工程地質條件分抄析:
工程襲地質條件是指與工程建設有關的地質條件總和,它包括土和岩石的工程性質、地質構造、地貌、水文地質、地質作用、自然地質現象和天然建築材料等幾個方面。
主要通過以下幾點對不同地區進行具體分析:
1、對工程場地穩定性與適宜性分析、評價。
2、對工程場地環境工程地質條件評價。在評價場地自然條件的同時,還應預測工程與場地的相互影響及可能引發的工程地質問題。
3、為設計提供地質參數。
4、根據場地地質條件,為設計提供工程措施意見。
水文地質條件分析:
水文地質指自然界中地下水的各種變化和運動的現象。水文地質學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學。它主要是研究地下水的分布和形成規律,地下水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成分,地下水資源及其合理利用,地下水對工程建設和礦山開採的不利影響及其防治等。
因此根據分析地點具體特徵根據以上要素進行分析。
❻ 示範區地質環境及水文地質條件
4.1.2.1 楚雄示範區
楚雄市處於滇中紅層區中西部,是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兩級政府所在地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轄區范圍地理坐標為:東經100°52′50″~101°48′58″,北緯24°29′11″~25°15′12″。2004年末總人口49.4萬人,農民人均年純收入2304元。國土面積4482km2,其中紅層分布面積3422km2,占市轄面積的76%,集中分布於中東部的15個鄉鎮。全市共有缺水人口48699人,缺水大牲畜29678頭,涉及19個鄉鎮372個自然村,東部壩區鄉鎮是缺水較為嚴重的地區。
勘查示範區位於楚雄市東部,涉及蒼嶺、富民、永安、雲龍、紫溪5個鎮(圖4.2)。除落花沖、小雲甸示範點處於元江水系外,其餘均處於金沙江支流龍川江流域。按示範點開採的地下水類型,主要有溶蝕裂隙孔隙水和層間裂隙水;按示範點所處的地貌類型,主要為向斜盆地、丘陵和山間河谷。
示範區地處滇中紅層腹地,為金沙江、元江的分水嶺地帶,屬侵蝕、剝蝕中山地貌,高原檯面保存相對完好,山頂齊平,宏觀地形連綿舒展,切割較淺,總體為平直壠狀山脊與寬緩溝谷相間。以中深丘槽谷和淺丘寬谷地貌為主,局部為低中山斜坡地貌,沿龍川江及其支流串珠狀展布著呂合、楚雄、飽滿街、腰站街、子午、新街等河谷盆地。盆地內地形低緩,外圍為丘陵低山,局部為低中山區,一般切割深50~300m。村寨主要坐落於盆地、寬谷中的河流階地或邊緣緩坡,以及山區、半山區的斜坡、台地或溝源緩坡地帶。
示範區屬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區。據楚雄市氣象站觀測資料,1971~2004年多年平均降雨量900.25mm,最豐年降雨量 1342.80mm(2001年),最枯年降雨量 485.80mm(1980年);多年平均水面蒸發量1809.40mm,蒸發最強期為3~5月。降雨80%以上集中在6~10月,冬春季節乾旱少雨,最長連續無降水日數在100天以上;立體氣候突出,降雨量隨高程的增加而增大;枯雨季分明。區內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除龍川江、馬龍河、打苴河等主幹河流外,支流溝谷大多短淺,冬春季節久旱無雨而無長年流水。
圖4.2 楚雄示範區地貌類型及勘查示範點分布圖
1—低中山斜坡地形;2—中深丘槽谷地形;3—淺丘寬谷地形;4—河谷盆地;5—地貌類型界線;6—地表分水嶺;7—河流;8—市縣界線;9—鄉鎮界線;10—州市政府駐地;11—鄉鎮政府駐地;12—勘查示範點及地名
示範區大面積出露侏羅系、白堊系紅色地層,盆地、寬谷有第四系沖洪積砂質粘土、砂礫石層分布,一般厚5~20m。侏羅系中、下統以泥質岩為主間夾砂岩,上統妥甸組(J3t)為鈣質泥岩夾泥灰岩。白堊系高峰寺組(K1g)、馬頭山組(K2m)以砂岩為主,砂岩層厚佔地層總厚的70%~90%;普昌河組(K1p)、江底河組(K2j)則以粉砂質泥岩、鈣質泥岩和泥灰岩等泥質岩為主,間夾粉細砂岩,局部含膏鹽層。紅層岩性總體上以泥岩、粉砂質泥岩為主間夾粉細砂岩、泥灰岩等,顯示出泥岩—粉砂質泥岩—泥質粉砂岩—粉細砂岩的多旋迴沉積特徵。受構造影響,岩層傾角較陡,多在20°~50°間,局部近於直立甚至倒轉,構造裂隙發育。
勘查示範區以復式向斜構造為主體,並發育有次級褶皺及派生的縱向斷層。平行分布有新街-子午街向斜、楚雄向斜、腰站街-飽滿街向斜和高峰哨斷層、迤干斷層等,構成了示範區的基本構造格局(圖4.3),褶皺形態從西到東由緊密長軸型向寬緩短軸型(穹隆、碗狀向斜)轉化。向斜核部多為江底河組(K2j),向兩翼依次是馬頭山組(K2m)、普昌河組(K1p)和高峰寺組(K1g),至背斜核部變為妥甸組(J3t),並形成背斜成山、向斜成盆谷的地貌景觀。
圖4.3 楚雄市勘查示範區構造綱要圖
1—第四系;2—中新統;3—白堊系;4—侏羅系;5—逆斷層;6—平移斷層;7—性質不明斷層;8—向斜;9—背斜;10—穹隆;11—地層界線;12—不整合地層界線;13—斷層編號;14—褶皺編號;15—河流;16—市域界線
斷層:7—小瓦古斷層;8—小箐河斷層;9—觀音寺斷層;10—高峰哨斷層;11—迤干斷層;12—孔家莊斷層褶皺:(6)—白衣河背斜;(7)—幹家箐背斜;(8)—田心向斜;(9)—雪裡光背斜;(10)—子午街向斜;(11)—中石壩背斜;(12)—楚雄向斜;(13)—覽經穹窿;(14)—飽滿街向斜
地下水類型有鬆散岩類孔隙水、風化裂隙水、層間裂隙水、脈狀裂隙水和溶蝕裂隙孔隙水五大類,後四類地下水的含水層都為紅層。
鬆散岩類孔隙水:主要分布於龍川江、馬龍河河谷第四系沖洪積層內,含水層以中下部的砂礫石層為主,厚數米至十幾米。因受污染較重,一般不能作生活用水,勘查示範也未將其納入。
風化裂隙水的分布與賦存受基岩風化帶的制約。勘查示範區內的紅層都形成有風化帶,但由於地形地貌、岩性、構造的差異,風化帶的發育和空間分布很不均一,富水性差異亦很大。通常在盆地邊緣、緩坡台地和泥質岩集中分布地段,風化帶保存完好,平面分布面積大,垂向厚度亦較大,地下水封閉條件相對較好,地下水較易富集。而在深丘槽谷和低山區,地形破碎,切割較深,地層傾角普遍較大,風化帶發育不全或被溝谷切割完全暴露,封閉條件差,風化裂隙含水層分布零星並僅有季節性貯水功能,不具供水意義。
層間裂隙水主要賦存在裂隙較發育、厚度較穩定的砂岩、粉砂岩層里,富水性強弱有別。高峰寺組(K1g)、馬頭山組(K2m)地層以砂岩為主,連續砂岩層厚達80~340m,砂岩裂隙率2.0%~7.4%,是示範區主要的層間裂隙含水層,富水性豐富—中等,深井單井涌水量一般大於300m3/d。普昌河組(K1p)則以泥質岩為主間夾厚度不等的砂岩、粉砂岩,砂岩累計厚度一般小於10%,單層厚幾十厘米至十數米,裂隙較發育,水量中等—貧乏,深井單井涌水量一般小於100m3/d。
層間裂隙水含水層的富水性在不同構造部位差異較大。斷層影響帶、褶皺構造轉折端,水量豐富。向斜兩翼地段的富水性與岩層傾角相關,傾角20°~50°的部位富水性較好,水量較大;地層倒轉及陡立(傾角70°~80°)部位,富水性較差。
示範區廣泛分布的侏羅繫上統妥甸組(J3t)和白堊繫上統江底河組(K2j)以泥質岩為主,普遍富含鈣質或夾有泥灰岩、泥質白雲岩夾層,泥灰岩、泥質白雲岩連續沉積厚度可達數十米,岩性層交替頻繁。一般均有溶隙和蜂窩狀溶孔發育,順層面溶蝕裂隙、溶孔發育,賦存溶蝕裂隙孔隙水,溶孔、溶隙是其主要的導水、儲水空隙。其富水性除受岩層產狀和地形等的控制外,還與含水層的鈣質含量相關,一般鈣質含量越高,溶孔、溶隙就越發育,富水性就越好。溶孔、溶隙的大小、連通性等也影響到其富水性,泥質岩全—強風化層因風化完全多呈土狀,並將溶孔、溶隙充填,含水性較差。
脈狀裂隙水僅沿斷層分布,范圍較窄,區內僅在迤干斷層帶見有。
示範區以褶皺為基本構造格局,地形與構造形態基本一致,新街-子午街向斜、楚雄向斜、腰站街-飽滿街向斜等是主要的儲水構造,構成以向斜盆地、谷地為中心的水文地質單元。由於向斜翼部多為砂岩層、粉砂岩夾泥岩,核部則以鈣質泥岩、泥灰岩等可溶岩層為主,盆地邊緣和緩坡台地還有厚度較大的風化層分布,因而就一個盆地來說其地下水類型具有多樣性。風化裂隙水大多分布局限、連續性差,往往以一個微地貌單元構成相對獨立完整的補、徑、排系統,主要為降雨滲入補給,於風化裂隙中順坡徑流,以蒸發、斜坡前緣滲出、人工開采及地下徑流等形式進行排泄,地下水動態變化較大,部分僅有季節性貯水功能。層間裂隙水接受降雨和溝、塘等地表水體的補給,由於砂岩含水層與泥岩相對隔水層相間分布,形成相鄰溝谷間梁狀、脊狀分水嶺,地下水主要沿砂岩層面、裂隙順走向、順坡向徑流,由盆周山坡順坡向盆地內徑流匯集,一部分在坡腳或侵蝕谷地內以泉或片狀散流的形式排泄,一部分則沿層面向深部徑流並在核部富集並作深層徑流排泄或沿斷裂帶溢出,通過蒸發、補給河水排泄,以及人工開采消耗。
示範區地下水動態隨降雨和地表水的變化而變化。枯季地下水水位下降,雨季水位上升,水位變幅各地不一,從1~3m到7~8m不等。泉水大多雨季流量大,枯季流量小,一般變幅2~5倍。尤以風化裂隙水變化大,每到枯季一些小流量泉水和農民於紅層中開挖的集水池就斷流,往往造成部分農民飲水困難。
示範區構造活動較強烈,褶皺、裂隙較發育,地形切割較深,地下水排泄條件較好,水流交替迅速。除河谷第四系沖洪積孔隙水遭受工農業污染嚴重不能飲用,局部含膏鹽地層區水質較差外,其餘大多水質較好,地下水化學類型以HCO3-Ca型、HCO3-Ca · Mg型及HCO3·SO4-Ca·Mg型為主,硬度一般小於450mg/L,礦化度大多為200~1000mg/L。盆地內地下水的循環徑流深度亦較大,咸、淡水界面埋深一般大於100m,150m以下由於徑流循環減弱,鹽分、礦物質聚集,層間裂隙水、溶蝕裂隙孔隙水礦化度增高,硫酸根、氯離子、鐵、錳等組分超標,並隨深度增加,水質變差。
由於季風氣候的影響,示範區冬春季節連旱時間長,加之紅層對水資源的涵養、調節能力較弱,枯季短淺溪溝、泉水和小壩塘等常常斷流、乾涸,造成整體上的季節性的資源型缺水。隨著農村人口增長、存欄大牲畜增加,需水量猛增,原來的供水源地和工程規模更顯得供水不足。近年來,因工業污染加劇,水產養殖業迅猛發展,農葯化肥的大量使用,使供水源地受到嚴重污染,河水、庫塘水和鬆散層孔隙水水質惡化,一些村寨原來的飲用水源變得不能飲用,導致「水質型缺水」的村寨持續增加。現有的農村人飲工程中,有相當數量是管道引水、明渠輸水,因普遍運行年限已久,管道老化常常堵塞、破損,渠道太長,受污染極為嚴重,導致供水極不正常、飲水極不衛生。上述原因導致示範區農村人畜飲用水資源短缺並日趨突出,缺水面較大,乾旱時節一些村寨要到幾百米甚至一二千米外的江河、庫塘中挑水,遇到連旱,更對農村飲水安全構成巨大的威脅。據調查統計,示範區5個壩區鄉鎮共有缺水村莊144個,缺水人口4890 戶22291人,缺水大牲畜8320 頭,缺水類型以季節性的資源型缺水和水質型缺水為主,部分為工程型缺水。尋找新的潔凈水源、探索新的取水技術和途徑用於解決農村人畜飲水困難具有重要意義。
示範區先後有不少單位進行過不同目的、不同精度的以盆地為中心的水文地質工作。以往的水文地質工作都著重於尋找大中型集中供水水源地,勘查的目標含水層主要是高峰寺組(K1g)、馬頭山組(K2m)的砂岩和江底河組(K2j)鈣質泥岩、粉砂岩、泥灰岩等,並將單井涌水量小於100m3/d、泉流量小於0.1 L/s、地下水徑流模數小於0.1 L/s·km2的含水層列為不具開采意義的含水層,對泥質岩集中分布區的砂岩夾層的賦水性及其供水意義未進行專門的研究,對不同地貌單元、不同含水介質條件下風化裂隙水的富水性、動態特徵、水質等情況了解不夠,適合農村缺水地區分散式供水的工程經驗不足。
4.1.2.2 大姚示範區
大姚縣位於楚雄州北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00°53′~101°42′,北緯25°33′~26°24′,面積4146km2,皆為紅層,僅白堊系地層就占縣域面積的60%以上。2004年年末總人口280272人,農業人口佔91.54%,農業產值2.9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00~2200元。全縣有71419人存在飲用水困難,涉及全部鄉鎮、94個村委會、338個自然村、11371戶。
勘查示範區位於大姚縣中南部,涉及新街鄉、倉街鎮2個鄉鎮,主要示範點布置在中學、小學和缺水村莊(圖4.4)。按示範點開採的地下水類型,主要有溶蝕裂隙孔隙水和層間裂隙水;按示範點所處的地貌類型,主要為寬谷和丘陵。
勘查示範區地處滇中紅層區北部,為金沙江支流蜻蛉河中游地帶。中部以丘陵地貌為主,溝谷發育,相對高差80~150m;地形破碎,山脊線連續性差,但總體伸展方向可辨;谷坡上緩下陡,構成壟崗槽谷和丘陵寬谷的地貌景觀。向四周漁泡江、六苴河和龍街河的分水嶺地帶,漸變為低中山地貌,山脊線較完整,山頂渾圓,溝谷呈「V」形,切割深200~500m,山坡坡度25°~35°,支溝樹枝狀密集發育。總體地貌與曇華山-龍山向斜南段形態協調一致,形成大姚-新街向斜盆地。
區內屬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5.6℃,年均降雨量796.8mm,5~10月為雨季,降雨佔全年的92.4%。最豐年降雨1078.6mm(1961年),最枯年降雨520.0mm(1988年)。年均水面蒸發量2754.0mm,相對濕度65%。蜻蛉河及其支流新街河穿過示範區,沿河谷分布有金碧、倉街、七街、大古衙、碧么等多個不規則堆積盆(谷)地,村莊大多坐落於盆地、谷地邊緣,以水庫、溪溝、泉水和第四系孔隙水淺井作生活用水水源。受降雨影響,主幹河流枯、雨季流量變幅大,枯季一些短小支流、溪溝及泉水流量驟減,以至斷流,造成農村生活用水困難。
圖4.4 大姚示範區地貌類型及勘查示範點分布圖
1—中山地貌;2—低中山地貌;3—壟崗槽谷地貌;4—丘陵寬谷地貌;5—河谷堆積地貌;6—地貌類型界線;7—縣、鄉鎮界線;8—河流;9—地表分水嶺;10—縣、鄉鎮政府駐地;11—勘查示範點及地名
勘查示範區出露地層有第四系全新統(Qh)沖洪積層、古近系趙家店組(Ez)、白堊系江底河組(K2j)和馬頭山組(K1m),以江底河組(K2j)分布最為廣泛,幾乎遍布整個示範區。第四系全新統(Qh)沖洪積層僅呈帶狀分布於較大河流沿岸。趙家店組(Ez)、馬頭山組(K1m)以細—中粒長石或岩屑石英砂岩、粉砂岩為主夾泥岩和鈣泥質粉砂岩。江底河組(K2j)則為泥岩、粉細砂岩夾鈣質泥岩、鈣質粉砂岩及泥灰岩等,其中江底河組三段(K2j3)地層在大姚—蘆川—石羊一帶分布廣泛,突出特點是中部、上部普遍含有藍石棉和膏鹽層,部分層段為岩鹽礦層、芒硝礦層和含鹽、含鈣芒硝岩層,「鹽霜」、鹵泉較多,是示範內區的主要含鹽層,在雲南紅層中具有代表性,石羊鹽廠就是從中抽取鹵水制鹽。
示範區以近南北向和北西向的寬緩短軸褶皺為主要構造形跡(圖4.5),背斜緊密,向斜寬緩,並具有核部地層舒展平緩、兩翼岩層傾角向外逐漸變陡的特點。以曇華山-龍山向斜為核心,向外圍發育有較多次級同層褶皺,一般呈箱型(屜型)、短軸狀,軸向隨岩層走向而扭曲,樞紐起伏多變,較小的褶皺在示範區內隨處可見,致使岩層起伏多變。
圖4.5 大姚勘查示範區構造綱要圖
1—背斜軸;2—向斜軸;3—次級背斜;4—次級向斜;5—穹窿構造;6—碗狀向斜;7—正斷層;8—遙感解譯斷層;9—地層界線及代號;10—大姚向斜盆地匯水邊界;11—水系;12—勘查示範點
地下水類型有鬆散岩類孔隙水、風化裂隙水、層間裂隙水和溶蝕裂隙孔隙水四大類,脈狀裂隙水少見。
鬆散岩類孔隙含水層為第四系全新統沖積層(Qh),以粘土、有機質粘土、含礫粘土為主,砂礫石層主要分布在蜻蛉河、新街河河谷,在主支溝交匯口附近多呈透鏡狀分布,水位埋深0.45~1.20m。砂礫石層最大鑽孔涌水量129m3/d,民井涌水量116m3/d,富水性與砂礫石層厚度有關。總體上砂礫石層分布較為局限且厚度較薄,勘查示範未將其列入。
風化裂隙水的分布與楚雄勘查示範區類似,具有風化帶連續性較差,富水性差異很大,多數風化帶僅具季節性儲水功能等特點,不具有普遍供水意義,勘查示範也未對其進行專門研究。
層間裂隙水主要賦存於古近系趙家店組(Ez)、白堊系江底河組四段(K2j4)和馬頭山組(K1m)的砂岩、粉砂岩層中。馬頭山組(K1m)的岩性組合和賦水特點與楚雄示範區相似,在大姚地區其泉流量為0.8~2.2 L/s,一般地下徑流模數0.7~2.5 L/s·km2,最大單井涌水量達2936m3/d,一般為250~800m3/d,最小89m3/d。趙家店組(Ez)上部為砂岩夾粉砂岩及薄層泥岩,下部為泥岩、泥質粉砂岩夾砂岩或砂、泥岩互層,砂岩單層厚度一般小於1m。裂隙發育,面裂隙率2%~5%,張開度好,透水性強。泉流量0.039~3.173 L/s,流量大於0.500 L/s的泉點佔35.7%,地下徑流模數1.4~3.6 L/s·km2,孔深150~200m的鑽孔涌水量80~389m3/d,富水性強。江底河組四段(K2j4)為中層狀鈣質粉砂岩與泥岩互層,局部夾泥灰岩,地下徑流模數0.6~0.7 L/s·km2,泉流量一般為0.10~0.80 L/s,最大 3.34 L/s,最小 0.025 L/s,流量大於 0.50 L/s 的泉點佔48.2%,富水性強。
溶蝕裂隙孔隙水賦存於江底河組一~三段(K2j1-3)地層的溶蝕裂隙中。江底河組一、二段(K2j1、K2j2)的含水介質特徵與楚雄勘查示範區相同,地下徑流模數3.5~4.8 L/s·km2,泉流量一般0.1~1.0L/s,最大達4.2L/s,0.1~0.5L/s的泉點佔58%,0.5~1.0L/s的泉點佔21%,富水性強,均勻性好。三段(K2j3)因含有鹽層易溶蝕,鹽溶現象和溶蝕孔洞多見,溶蝕裂隙發育且寬大,因而也賦存有溶蝕裂隙孔隙水。含鹽層位一般風化較強,風化帶厚度較大,淺部風化層的裂隙多被溶蝕再充填而密閉,風化帶富水性較差;而地下水位以下,中—微風化帶,裂隙多被溶蝕擴寬,透水性強。導致該段地層富水性較好但不均勻,表現為泉流量數值離散性較大。示範區K2j3地層中出露的45個泉點中,泉流量集中在0.1~0.5 L/s和大於1.0 L/s兩個區域,分別占泉點總數的53.4%和22.2%;泉流量小於0.1 L/s和0.5~1.0 L/s的泉點僅占總數的15.5%和8.9%。
地下水總體由大姚-新街向斜盆地四周向中部徑流。因溝谷發育、地形破碎,形成很多相對獨立的水文地質單元,地下水靠降雨滲入補給,順坡徑流,具就地補給、就近於溝谷底部排泄的特點,寬谷中是地下水富集和打井取水有利場所。由於地形切割深度不大,為鬆散土層淺覆蓋,地下水位埋深3~15m,地下水蒸發和蒸騰強烈。地下水動態在構造侵蝕山區受季節影響較大,泉流量雨季劇增,雨季末期達最大,旱季驟減,甚至乾枯,多屬峰態型—波態型。在丘陵谷地區,因排泄條件較差,水流交替遲緩,地下水動態季節性水位變幅不明顯,一般變幅小於1m,動態穩定,地下水動態類型多屬穩態型—波態型。
示範區的岩相古地理、岩石化學成分和地形地貌條件,決定了地下水化學類型的復雜性。江底河組三段(K2j3)以外的地區,石膏、芒硝和岩鹽等可溶鹽層含量少、分布零星,加之淺部地下水徑流排泄較暢、交替迅速,地下水水質普遍較好,水化學類型以HCO3-Ca、HCO3·SO4-Ca·Mg型為主,礦化度一般500~1000mg/L,僅在局部丘陵區弱徑流帶因滯留鹽分較多導致水質超標,大多呈孤立的水點出現。江底河組三段(K2j3)中可溶鹽層含量多、分布廣,淺部風化裂隙多被垂直淋濾的鹽分充填而密閉,地下水徑流滯緩,水質復雜,泉水或民井水質都較差,有澀味。地下水化學類型多為SO4· HCO3-Ca、Cl·HCO3-Ca和SO4-Ca型,礦化度大於1000mg/L的微鹹水居多,硫酸根、溶解性總固體、總硬度、總鐵等多超標,並多呈片狀出現。
由於氣象水文、地形地貌和地質條件的一致性,大姚示範區的缺水狀況和特點與楚雄示範區基本相同。丘陵谷地區人口稠集,城鎮規模大,分布密集,工廠較多,農業生產發達,造成了地表水和淺層鬆散層孔隙水的嚴重污染。取樣化驗表明蘆川、夏家壩等地的民井和作為飲用水源的溝水,感官性能差,錳、鐵含量普遍偏高,微生物指標多超限,甚至還出現砷超標,水質差,按「農村實施《生活飲用水衛生標准》准則」評價多在三級以下;倉街一帶的個別民井除亞硝酸鹽、總硬度、礦化度、鉛超標外,硝酸鹽還超標10 倍以上,顯示第四系鬆散層孔隙水遭受了地表污水的入滲污染,地下水的防污性能較差。除水質型缺水外,丘陵谷地區地表水資源相對匱乏,也導致季節性資源型缺水,區內8個鄉鎮共有缺水人口55028 人,佔全縣缺水人口的77%,成為大姚農村生活用水最困難的地區。
示範區水文地質研究程度較低,除外圍的六苴銅礦進行過礦區水文地質工作外,僅做過1∶20萬區域水文地質普查。地下水開發利用程度較低,除民井和零星管井外,沒有大規模的、系統的地下水開發工程。根據楚雄紅層勘查示範經驗,針對大姚示範區可溶鹽含量較高、地下水水質復雜多變、鹹水多見的水文地質特點,將含鹽層分布區尋找可供開發利用的地下水解決農村飲用水困難和進一步驗證、總結前期探索出的開發工程的地區適宜性、供水方式的可行性作為研究的主要內容。
❼ 各地方水文地質條件如何查詢
各地方地質資料管都有資料啊
❽ 環境地質條件有哪些
參照《礦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探規范》GB 12719-91做。
6.1.1 區域穩定性調查,收集礦區附近歷史地震資料,調查新構造活動情況,分析其是否有活動性斷裂的存在。
6.1.2 調查礦區所處社會環境(建築物的類型、密度)和自然地理環境(旅遊區、文物保護區、自然保護區等)。
6.1.3 勘探礦區調查內容
6.1.3.1 調查、收集地表水、地下水的環境背景值(污染起始值)或對照值。
6.1.3.2 對礦區開發影響范圍的滑坡,崩塌,山洪、泥石流等物理地質現象進行野外調查。
6.1.3.3 調查地質體中可能成為污染源的物質的賦存狀態、含量及分布規律。
6.1.3.4 當調查區有熱(氣)水時,應查明其分布、控制因素、水溫、流量,水中氣體及化學疽分,了解熱(氣)水補給、徑流、排泄條件。
6.1.3.5 當礦體埋深較大(垂深>500 m)應在不同構造部位選擇代表性鑽孔進行地溫測量,確定恆溫帶深度、溫度及地溫梯度。
6.1.3.6 礦區放射性調查
a. 礦區發現有放射性元素,但確認無工業價值時,應對其影響安全生產和環境污染作出評價。
b. 在鈾礦區應對有水鑽孔和地下水露頭取樣,測試水中放射性元素含量,同位素比值和化學成分,水文地球化學指標,研究其在水平與垂向的分布規律。
❾ 水文地質調查
通過15a的工作,水文地質調查在地下水資源評價、重點地區水文地質調查、嚴重缺水區與劣質水地區地下水勘查、地下水污染調查等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
完成了新一輪全國地下水資源評價與北方平原盆地地下水資源及其環境問題調查評價。2000~2002年,以省級行政區為單元完成了全國新一輪地下水資源調查評價,查明了自1984年以來全國地下水資源數量與質量的時空變化、開采潛力等總體狀況,編制了《中國地下水資源與環境圖集》,包括序圖組、全國性圖組、地區性圖組和分省圖組共126幅圖,為國家水資源規劃和管理提供了科學依據。2003~2013年,以平原盆地為單元,開展了區域地下水資源及其環境問題調查評價。完成了北方11個主要平原盆地地下水資源及其環境問題調查評價,總結了主要平原盆地區域水文地質規律或特徵,評價了主要平原盆地地下水資源量、調蓄能力、環境與生態功能;完成了河套平原、江漢-洞庭平原、共和盆地等地下水資源及其環境問題調查評價工作,掌握了水文地質條件、地下水水量與水質狀況。編制完成了亞洲水文地質圖、地下水資源圖與地下水環境背景圖(1∶800萬)。開展了華北平原、松嫩平原、銀川平原、河西走廊、鄂爾多斯盆地、准噶爾盆地地下水動態調查,運行完善了華北平原地下水動態評價數值模型,對華北平原地下水資源進行了再評價。
持續推進西南岩溶地區、重要能源基地等重點地區水文地質調查。2003~2013年,開展了西南岩溶地區地下水與環境地質調查,在西南岩溶乾旱缺水和石漠化重點地區,以岩溶流域為單元,開展了1∶5萬水文地質和環境地質調查。通過調查,掌握了西南岩溶區主要水資源環境問題,調查了岩溶水資源狀況及其開發利用潛力,查清了調查區岩溶石漠化的分布狀況及其發展趨勢;查清了典型岩溶流域水文地質條件和環境地質問題,針對不同類型區開發條件,建立了岩溶地下水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模式。近年來,在寧東、准東、東勝、青海、冀中等重要能源基地開展了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工作,通過重點區1∶10萬和1∶5萬水文地質調查,提高區域水文地質調查精度,進一步查明了能源基地主要區域含水系統、含水層結構、地下水動力場演化,深化了能源基地水文地質結構認識。2011年以來,開展了鄂爾多斯盆地、柴達木盆地、塔里木盆地等西北大型盆地水文地質調查,探索推進重點地段1∶5萬水文地質調查,加深對大型盆地水文地質條件的認識。以青藏鐵路沿線為重點,開展了青藏高原重點地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通過填補區域1∶25萬水環地質調查空白區和重點區1∶5萬水文地質調查,選擇適宜地段進行地下水探采結合井開展了地下水供水示範。
嚴重缺水區與劣質水地區地下水勘查推動了大量居民用水困難的解決。在西南紅層地區、黃土高原、西北內陸盆地、山地高原缺水區、北方飲水型地方病區以及四川大骨節病區等典型地區,開展了以解決人畜缺水困難為目標的地下水勘查與示範工程。通過10多年的工作摸清了我國西北、東北、華北、西南15個省(市、區)的缺水區背景條件,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工作方法,總結出西北乾旱區一系列地下水富集模式,深化了對區域規律的認識,探索出西南紅層淺層地下水開發利用新模式,研究了高砷高氟地下水分布與形成規律,總結了地下水賦存模式,建立了不同缺水區地下水勘查技術方法體系,開發出一批新儀器、新材料和新技術,形成地調投入勘查示範為主,多渠道投資地下水勘查的新機制。2011年以來,在寧夏中南部地區、陝甘寧革命老區、太行山集中扶貧區等嚴重缺水地區和西藏大骨節病地區、四川阿壩州等地方病區開展了水文地質調查和地下水勘查,完成了一批1∶5萬水文地質調查圖幅,結合地方需求,實施探采結合孔和供水示範井,推動了貧困地區飲水困難的解決。2010年和2011年為應對極端乾旱氣候,分別組織實施了滇黔桂地區和華北地區抗旱找水打井工作,有力地支持了當地抗旱工作。
地下水污染調查獲得了我國地下水污染狀況基礎數據。2005年啟動了我國地下水污染調查評價工作,首先對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淮河流域平原、華北平原進行了調查,然後又依次對東北下遼河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中西部主要城市、東南地區等開展了調查,預計到2015年可完成全國首輪地下水污染調查。通過1∶25萬區域地下水污染調查,構建了地下水污染調查評價測試分析技術體系,取得了海量地下水質量與污染的調查數據,基本查明了區域地下水水質和污染狀況,初步掌握全國重點地區地下水污染程度,構建了地下水污染信息系統,編制了地下水污染防治區劃,為各級政府部門提供了大量區域地下水質量、地下水污染等基礎資料。地下水污染調查表明有很多地區地下水水質嚴重惡化,引起了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促進了《全國地下水污染防治規劃(2011~2020年)》的出台。
❿ (四)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與地質災害調查
投入資金36.21億元(附表9),同比增長15.2%。
資金來源:中央財政15.20億元,占回42.0%,同比增答長51.1%;地方財政16.37億元,佔45.2%,同比減少1.1%;社會資金4.64億元,佔12.8%,同比減少3.5%(圖15、圖16)。
圖15 2014年全國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與地質災害調查投入資金來源圖(單位:億元)
圖16 全國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與地質災害調查投入資金來源分布對比圖(2006~2014年)
資金投向:水文地質調查16.37億元,環境地質調查7.26億元,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8.87億元,地熱資源調查等其他工作3.71億元(圖17)。
圖17 2014年全國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與地質災害調查投入資金投向圖
實施項目1684項次,同比減少3.3%,其中,新開項目1171項次,續作項目513項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