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層頂與層底怎麼區分
Ⅰ 什麼叫層頂標高,什麼叫層底標高
從下一層的地面算起到上一層地面的標高叫層頂標高,從下一層的地面算起到天花板的標高叫層底標高。
Ⅱ 建築圖紙上,怎麼看一個物體的層頂標高,層底標高,不會看呀
地面到頂板(天花板?)是樓層凈高。
一般可以用層高(每層高度)減回去15cm得到。
在立答面圖,剖面圖,都有樓層標高,上下相減得到層高。或者上下樓層的平面圖,也有標高,上下相減,得到層高。或者售樓處都可以問到層高。
有了層高以後,扣去樓板厚度和裝修層厚度,就是凈高涪訂帝寡郜干佃吮頂經。
樓板有厚有薄,厚的12cm,正常10cm。毛胚房樓板和天花裝修層厚度,一般5cm。
Ⅲ 岩層與地層的區別是
岩層與地層的區別如下:
形成不同
1、岩層:由兩個平行或近於平行的界面所限制的同一岩性組成的層狀岩石。
2、地層:地質歷史上某一時代形成的一套岩層,包含時間概念。
特徵不同
1、岩層:由一個層或若干個層組成。是沉積圈的基本地層單位和岩性單位。其上下界面稱為層面,上為頂面或上層面,下為底面或下層面。頂面和底面間的垂直距離稱為真厚度。與水平面相垂直的厚度稱為鉛直厚度。真厚度=鉛直厚度×cosα(α為岩層傾角)。
2、地層:地層是一切成層岩石的總稱,包括變質的和火山成因的成層岩石在內,是一層或一組具有某種統一的特徵和屬性的並和上下層有著明顯區別的岩層。
地層可以是固結的岩石,也可以是沒有固結的沉積物,地層之間可以由明顯層面或沉積間斷面分開,也可以由岩性、所含化石、礦物成分或化學成分、物理性質等不十分明顯的特徵界限分開。
(3)地質層頂與層底怎麼區分擴展閱讀:
地層的劃分對一個地區的地層進行時代的劃分;如果把不同地區的地層進行層位和時代的比較。根據一個地區的地層劃分,只可了解一個地區的地史發展情況;根據幾個地區的地層對比,則可了解更廣范圍內的地史發展的共性和差異性,認識廣大地區的地層區域特徵,掌握地層空間分異的規律。
Ⅳ 確定岩層的頂面和底面
在野外觀察研究地質構造,確定岩層的層序是極為重要的問題,否則就會對觀察研究地質構造帶來困難,甚至會把構造性質搞錯。因為岩層形成以後,經過構造變動,有些保持著正常層序,即岩層的頂面向上,底面向下,順著岩層傾向,岩層由老到新分布; 若岩層經受強烈的或多次構造變動,使其直立,甚至倒轉,即岩層底面反而向上,頂面反而向下,順岩層傾向觀察,岩層由新到老出現,層序顛倒。因此,單憑岩層產狀,有時還不能正確認識構造形態。
一、鑒別沉積岩層頂、底面的標志
圖 5 -1 確定岩層頂、底面的常見構造類型
1. 斜層理
斜層理是在一個單層中出現的細層與層面斜交的層紋構造,其特點是頂部與層面呈角度相交關系,其底部則呈收斂變緩而與層面相切,根據這種特徵,可以鑒別岩層的頂、底面 ( 圖 5 -1) 。
2. 波痕
對稱型的浪成波痕是由尖棱的波峰和圓弧的波谷所組成。這種波痕,無論是原波痕,還是其印模,都是波峰尖端指向岩層頂面,波谷的圓弧則凸向底面。波痕常見於砂岩、粉砂岩及泥灰岩中。
3. 粒序層理
粒序層理又叫遞變層理。其特徵是岩層中從底到頂,顆粒由粗逐漸變細形成正粒層理。根據粒序層理的這種下粗上細漸變的特徵,可以幫助確定岩層的頂、底面。但要注意,在粗粒碎屑岩中,逆粒序層理應用時要審慎。這種具粒級層特徵的岩層,在形成淺變質岩後,常可能保留粒級層的特徵。因此,在變質岩中可利用變余粒序層理確定淺變質岩層序。
4. 沖刷面
岩層沉積後,出露水面或在水下,經水流沖刷破碎,造成凹凸不平的沖刷面,接著在不平整的沖刷面上再堆積時,往往在沖刷作用造成的溝、槽、淺坑中常填充有下伏岩層的碎塊或礫石,往上逐漸變細。這種具有侵蝕和充填先後關系的特徵,可作為確定岩層新老層序的標志。
5. 泥裂
泥裂是一些細粒沉積物還未固結時,曾露出水面,經暴曬而乾枯,發生收縮和裂開形成的與層面垂直的裂縫。在層面上,裂縫構成多邊形網狀、放射狀或不規則的分叉狀,並被後來的沉積物充填和掩埋,成岩後被保留下來。泥裂在剖面上呈上寬下窄的楔形裂縫,而其充填的岩石底面成為脊狀印模。無論楔形裂縫或脊狀印模的尖端均指向岩層的底面,即指向老的岩層,據此可以鑒別岩層的頂、底面。
6. 雨痕和冰雹印模
雨痕和冰雹印模是稀疏的雨滴或冰雹落在濕潤而柔軟的泥質或粉砂質沉積物上,沖打出圓形或橢圓形凹坑的一種原生構造。它們為上覆沉積物所填充掩埋而保存下來,因而在上覆岩層的底面,形成圓形或橢圓形瘤狀突起的印模,凹坑總是分布在岩層的頂面,而瘤狀印模則出現在岩層的底面。或者說,凹坑和瘤狀印模的圓弧外形均突向岩層底面,據此可以鑒別岩層的頂、底面。
除上述的層面原生構造外,還有由於生物的活動造成的印痕 ( 如蟲跡、腳印) ,或流水攜帶某些 「工具」( 如砂礫、貝殼) 對沉積物層面的沖擊、刻劃所形成槽模、溝模、跳模……印痕和上覆岩層的印模,也具和雨痕、雹痕相類似的特徵,均可用來確定岩層的頂、底面,從而判別岩層層序。
7. 古生物化石生長狀態和保存狀況
保存在岩層中的古動、植物化石,不僅可以根據其種屬的鑒定,確定地質時代,而且有些化石還可以從它們在岩層中的埋藏保存狀況和生長狀態鑒定岩層的頂、底面。
疊層石常呈柱狀、分枝狀、錐狀及瘤狀向上穹起的疊積紋層構造。這種內部穹狀紋層的凸向均指向岩層頂面。一些平凸形或凹凸形的腕足類和斧足類介殼,在它們被沉積物掩埋時,大多數介殼呈凸面向上這種最穩定的埋藏狀態。因此,大多數介殼凸瓣的凸面所指的方向,即為岩層的頂面所在。古樹根系的形跡,也可作為鑒定岩層頂、底面的標志。
二、鑒別火山熔岩層頂、底面的標志
1. 氣孔和杏仁構造
有些熔岩流頂部氣孔多而大,有的很密集呈不規則雲朵狀,底部氣孔少而小,常具橢圓形或被壓扁拉長。如果熔岩噴溢覆蓋在含水岩石上,會使熔岩底部的氣孔大於頂部氣孔,但底部氣孔 「層」要比頂部薄得多。如氣孔 ( 或填充為杏仁體) 成管狀,則管狀分叉常指向底面。半填充杏仁體不僅可指示熔岩層面位置,而且可以從填充物平面和未填充空餘部分方位指示出層面的頂、底關系。
它是水下噴發的基性熔岩的特徵構造。一般為橢球形及長柱狀,或呈頂面上凸、底面較平的圓麵包形。根據枕狀構造的頂面上凸、底面較平這一特徵,可以判別熔岩層的頂、底面。
2. 「紅頂」和 「綠底」
熔岩噴出地表後,與空氣直接接觸的頂面,因強烈氧化而形成紅色氧化殼,稱為「紅頂」。而熔岩的底部覆蓋地面,往往不直接接觸空氣,處於還原狀態,故常成綠色,常稱為 「綠底」。有時底部也略受氧化而呈黃色,這與頂部成紅色仍然有些差異。
3. 烘烤邊和冷凝邊
熾熱的熔漿溢出地表後,對下伏岩石頂部發生烘烤,使之形成薄的烘烤邊 ( 常成退色帶) ,而熔岩的底面因與地面冷的岩石接觸,冷卻較快,形成薄層的玻璃質或隱晶質的冷凝邊。熔岩頂與空氣或水接觸,因大量氣體迅速外逸,造成熔岩頂面粗糙的熔渣狀玻璃殼。根據上述特徵,可以幫助判別熔岩層的頂、底面。
Ⅳ 利用沉積岩層原生構造確定岩層的頂面和底面
確定岩層的頂、底面和新、老層序是野外觀察研究地質構造的一個重要內容。因為岩層形成並經受構造變動,雖然有的還保持其正常層序,即岩層的頂面在上,底面在下,沿著岩層傾向,按由老到新的層序排列;但也有些岩層在強烈的構造變動後,產狀變為直立甚至發生倒轉,出現岩層底面在上,頂面反而在下,岩層沿著傾斜方向,出現由新到老的層序倒置的現象。確定岩層的地質時代和層序,主要是依據化石。但是在某些情況下,尤其在缺乏化石的「啞地層」中,也可以根據岩層的原生構造或某些次生構造,判別岩層的頂、底面,進而確定相對新老層序。關於利用次生構造(如層間小褶皺、劈理等)確定岩層頂、底面問題,將在後面有關章節中論述。這里只介紹幾種常見的、比較可靠的確定岩層頂、底面的原生構造。
1.斜層理
斜層理由一組或多組與層面或層系界面斜交的細層組成。斜層理可用來確定岩層頂、底面的方向。其判別特徵是:每組細層與層繫上界面或岩層頂面成截交關系,而與層系下界面或岩層底面呈收斂變緩而相切的關系,弧形層理凹向頂面。據此就可以確定岩層頂、底面(圖2-5)。
圖2-5 根據斜層理確定岩層頂、底面
(據M.P.Billings,1947)
2.粒序層理
粒序層理又叫遞變層理。其特點是:在一個單層內,從底到頂粒度由粗逐漸變細,如底部是礫石或粗砂質,向上可遞變為細砂、粉砂,以至泥質。遞變層理厚度可由幾厘米到幾米。在相鄰兩粒序層之間,下層頂面常受過沖刷,因而兩層在粒度上或成分上不是遞變而是突變。根據粒序層理這種下粗上細粒度遞變的特徵,可以確定岩層的頂、底面(圖2-6)。粒序層理除發育於砂岩等碎屑岩中外,在以凝灰質為主的火山碎屑岩中也可見到,也同樣可作為鑒別岩層頂、底面的特徵。這種具粒序層理特徵的岩層變成淺變質岩石時,還可能保留粒序層理的特徵。但是,當變質程度較深時,由於成分、粒度不同,對變質作用的反應也不同,如原來細致的泥質物質經重結晶,可能形成比由砂質變質的石英質粒度還要粗大的新礦物,因而會出現與原岩粒序層理相反的現象。此外,在某些粗碎屑岩中,也有反粒序層理的現象。因此,在利用粒序層理判斷岩層頂、底面時要注意區別這些反常現象。
圖2-6 根據粒級層理確定岩層頂、底面
(據M.P.Billings,1947)
3.波痕
波痕的成因和類型很多,能指示岩層頂、底面的主要是對稱型的浪成波痕。浪成波痕由尖棱狀波峰和圓弧形波谷組成(圖2-7)。這種波痕無論是原型還是其印模,都是波峰尖端指向岩層的頂面,波谷的圓弧則是凹向底面(圖2-8)。波痕常見於砂岩、粉砂岩、泥灰岩和石灰岩中。
圖2-7 對稱型的浪成波痕及其印模示意圖
(據R.R.Shrock,1948)
圖2-8 利用波痕確定岩層頂、底面
(據M.P.Billings,1947)
Ⅰ—正常岩層;Ⅱ—倒轉岩層a—波痕原型,波峰指向左上方;b—波痕印模,波峰指向左上方;c—波痕印模,波峰指向右下方;d—波痕印模,波峰指向右下方
4.泥裂
泥裂又稱乾裂,是未固結的沉積物露出水面,失水乾枯時,因收縮而形成與層面大致垂直的裂縫。泥裂常見於粘土岩和粉砂岩中,也見於碳酸鹽岩中。泥裂使層面構成網狀、放射狀或不規則的分叉狀的裂縫,在剖面上一般呈「V」字形,有時切穿層面也可呈「U」字形。這些裂縫為上覆沉積物填充時,其填充層的底面成為脊形印模(圖2-9)。無論是楔形裂縫或脊形印模的尖端均指向岩層的底面,即指向較老岩層。
圖2-9 泥裂示意圖
(據R.R.Shrock,1948)
5.雨痕、冰雹痕及其印模
雨痕和冰雹痕是雨點或冰雹落在濕潤而柔軟的泥質或粉砂質沉積物上,沖打出圓形或橢圓形、邊緣略高於沉積物表面的凹坑。冰雹痕較雨痕大而深,形狀不太規則,也較粗糙,凹坑邊緣也較高。兩種凹坑形成後又被上覆沉積物填充掩埋,成岩之後,遂在岩層的頂面上留下凹坑,而在上覆岩層的底面形成圓形或橢圓形瘤狀突起的印模。因此,凹坑總是分布在岩層的頂層(圖2-10),印模則出現在岩層的底面,或者說,凹坑和瘤狀印模的圓弧外形總是凹或凸向岩層的底面。
圖2-10 四川廣元三疊系飛仙關組紫紅色砂質頁岩中之雨痕
(據李尚寬繪)
雨痕凹坑所在表面為上層面
此外,還有許多不同成因、形態各異的印痕和印模,如由生物活動形成的蟲跡、腳印;流水的流痕,或者流水攜帶某些「工具」(如石塊、貝殼、樹枝等)對沉積物表面的沖擊或刻劃所造成的各種印痕;它在上覆岩層底面都會形成各種對應的印模,如槽模、溝模等。這些印痕和印模是凹形印痕分布在岩層的頂面上,凸起的印模則出現在岩層底面上。據此可以判別岩層頂、底面,從而確定岩層的層序。
6.沖刷痕跡
固結或半固結的沉積層,在露出水面或在水下時,因流水的沖刷,在沉積層的層面上造成溝、槽和淺坑等凹凸不平的沖刷痕跡。此後,在其上覆沉積層的底面上也可形成相應的印膜,岩層面上的這些溝、槽和淺坑,及其上覆沉積岩層底面上的印膜,同樣可以作為確定岩層頂、底面的標志(圖2-11)。
圖2-11 根據沖刷面特徵確定岩層相對層序
(據M.R.Billings,1947)
a、b、c等處沖刷面形態及礫石碎塊岩性等特徵指示,岩層西邊(W)老,東邊(E)新,岩層又向西傾斜,所以這套岩層具倒轉層序
7.古生物化石的生長和埋藏狀態
保存在岩層中的古動物、植物化石,除了根據其種屬確定地層的地質時代外,還可以根據某些化石在岩層內的埋藏保存狀況和生長狀態鑒定岩層的頂、底面。例如珊瑚(特別是群體珊瑚)等底棲生物,常可能就以當初生長狀態被掩埋起來。因此,它們的基部總是指向岩層的底面。又如由某些藻類形成的疊層石,其類型不同,形態各異,有柱狀、分支狀、錐狀和瘤狀,但均具有向上穹起的疊積紋層構造。這些穹狀紋層的凸出方向,往往指向岩層的頂面(圖2-12)。
圖2-12 疊層石形態素描圖
(據R.R.Shrock,1948,選繪)
一些腕足類或斧足類介殼,在被沉積物掩埋時,大多數介殼保持著凸面向上最穩定的埋藏狀態,所以,大多數介殼的較凸的一瓣的凸出方向,往往指向岩層的頂面(圖2-13)。
圖2-13 介殼埋藏狀態示意剖面圖
(據R.R.Shrock,1948)
古代羊齒類、蘇鐵類和其他種類植物的根系,當被掩埋時,保持其生長狀態,因此,古植物根系的生長跡象,也可作為判斷岩層頂、底面的標志(圖2-14)。
圖2-14 植物根系生長狀態示意剖面圖
(據R.R.Shrock,1948)
Ⅵ 地形地貌底層地質區別
地形指的是地表各種各樣的形態,具體指地表 以上分布的固定性物體共同呈現出的高低起伏的各種狀態。地形與地貌不完全一樣,地形偏向於局部,地貌則一定是整體特徵。如:鞍部是地形,山谷是地貌。
地貌即地球表面各種形態的總稱,也能稱為地形。地表形態是多種多樣的,成因也不盡相同,是內、外力地質作用對地殼綜合作用的結果。內力地質作用造成了地表的起伏,控制了海陸分布的輪廊及山地、高原、盆地和平原的地域配置,決定了地貌的構造格架。而外營力(流水、風力、太陽輻射能、大氣和生物的生長和活動)地質作用,通過多種方式,對地殼表層物質不斷進行風化、剝蝕、搬運和堆積,從而形成了現代地面的各種形態。
地質泛指地球的性質和特徵。主要是指地球的物質組成、結構、構造、發育歷史等,包括地球的圈層分異、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岩石性質、礦物成分、岩層和岩體的產出狀態、接觸關系,地球的構造發育史、生物進化史、氣候變遷史,以及礦產資源的賦存狀況和分布規律等。在我國,「地質」一詞最早見於三國時魏國王弼(226~249)的《周易注·坤》,但當時屬於哲學概念。1853年(清咸豐三年)出版的《地理全書》中的「地質」一詞是我國目前所能見到的最早具有科學意義的概念。
Ⅶ 地理中如何判斷地質層的硬度
硬度(莫氏硬度)的判斷一般是用待測物質在標准物質表面劃痕來測定的,比如一種岩層可以再硬度為9的剛玉上劃痕而在10的金剛石不可以劃,那該岩層硬度在9-10之間。
Ⅷ 判別沉積岩岩層頂、底面和層序的原生構造
絕大多數沉積岩層形成時的原始狀態都呈現水平或近於水平狀態,層層重疊,新的在上,老的在下。由於受到後來的構造運動的影響,使岩層產生傾斜、直立甚至發生倒轉;構造變動往往還會出現節理、劈理等面狀構造,容易把它們誤認為是岩層層面或層理面。因此,在研究沉積岩層的地質構造時,必須判明沉積岩層的頂、底面和層序,才能正確地分析地質構造。確定岩層層序主要是根據古生物化石。在缺乏化石的沉積岩區,可根據岩層的原生構造來確定沉積岩層的頂、底面和層序。主要依據有:
(1)對稱波痕及其印模 能用於確定層序的主要是對稱波痕。對稱波痕的形態特點是具有尖棱的波峰和圓弧形的波谷。保存岩層中的對稱波痕或其外模均可用來確定岩層的層序。正常的層序中波峰尖端指向岩層的頂面,波谷的圓弧總是指向底面(圖2-2,圖2-3)。
圖2-2 對稱型的浪成波痕及其印模示意圖(據R.R.Shrock,1948)
圖2-3 利用波痕確定岩層頂、底面(據M.P.Billings,1947)
Ⅰ—正常岩層;Ⅱ—倒轉岩層
(2)雨痕、雹痕及其印模 雨痕和雹痕是稀疏的雨滴或冰雹落在濕潤的尚未完全固結的泥質或粉砂質沉積物上沖打成的圓坑或橢圓形凹坑,再被上覆沉積物填充掩埋而保存下來的痕跡。在上覆層的底面形成圓形、橢圓形的瘤狀突起的印模,在下伏岩層的頂面形成凹坑,據此可以鑒別岩層的頂、底面。雹痕的凹坑比雨痕大而深。
(3)泥裂及其印模 泥裂是細粒的泥質或粉砂質沉積物在未固結之前露出地面,經日曬失水乾涸而形成上寬下窄垂直層面的楔形裂縫,再被上覆的沉積物充填,形成泥裂及其印模。據泥裂的形態,楔形尖端總是指向岩層的底面(圖2-4)。
圖2-4 泥裂及其印模立體示意圖(據R.R.Shrock,1948)
圖2-5 根據沖刷面特徵確定岩層相對層序(據M.P.Billings,1947)
(4)底面印模 它是指泥質岩與其上覆的砂礫岩、砂岩、粉砂岩或灰岩之間發育的不平整的界面。它是由於在上覆的岩層沉積之前,泥質沉積物受到水流侵蝕或水流攜帶物的拖曳、彈跳或滾動所產生的凸凹不平的面,並常被砂質所充填。成岩後,使上覆岩層的底面形成不平整的印模保存下來。通常可在泥質岩剝落後的砂岩等的原始底面上觀察到。它是確定岩層底面的良好標志(圖2-5)。
(5)斜層理 是由一組或多組與主層面斜交的細層組成。斜層理與頂面主層理斜交,其細層紋間距較寬,底部收斂變緩與底部主層理相切(圖2-6)。
圖2-6 根據斜層理確定岩層頂、底面(據M.P.Billings,1947)
A—岩層是正常層序,頂面在左邊;B—岩層直立,頂面在右邊;C—岩層倒轉,頂面在右邊
(6)粒級層理 粒級層理又稱遞變層理。在一些較為穩定的沉積環境中,每次由流水帶來的泥、沙物質都是粗的先沉積,細的後沉積,這樣在一單層內,從底到頂粒度由粗逐漸變細,如底部是礫石或粗砂,向上可遞變為細砂以至泥質。遞變層厚度可由幾厘米到幾米。在相鄰的兩個粒級層之間,下層頂面常受沖刷,故兩層在粒度或成分上不是遞變而是突變的。根據粒級層下粗上細粒度遞變的特徵,可以確定岩層的頂、底面。粒級層理除在砂岩等碎屑岩中可看到外,也可以在以凝灰質為主的火山碎屑岩層中見到。
(7)古生物生長和埋藏狀態 動、植物遺體及其生長狀態被沉積物埋藏而保存下來。如珊瑚(特別是群體珊瑚)等底棲生物,若它們在原來的生長位置被掩埋,則其根部總是指向岩層的底面。再如由藻類生物形成的疊層石,其內部的穹狀紋層和向上生長的分枝總是指向岩層的頂面(圖2-7)。介殼類化石的位態亦可作為判定層序的參考依據。介殼類生物死後,其外殼脫落若其凸側朝下,則處於不穩定狀態,當凸側朝上時則可相對穩定(圖2-8)。如在含有大量介殼化石的岩層中,介殼大部分是凸側朝上的,則岩層層序為正常,反之,則為倒轉層序。
圖2-7 疊層石形態素描圖(據R.R.Shrock,1948)
A—柱狀疊層石;B—分枝狀疊層石;C—大型紋層狀疊層石;D—同心紋層狀疊層石
圖2-8 介殼埋藏狀態示意剖面圖(據R.R.Shrock,1948)
Ⅸ 層底深度是指該層的頂部到底部的深度還是從第一層頂部到該層底部的深度
在工程勘察中,層底深度一般是指該層的底部到地面的深度。
該層的層厚度等於該層的層底深度減去該層上一層的層底深度。
Ⅹ 首層底標高和基礎層頂標高有什麼區別
首先,沒有『基礎層抄』這個名詞術語,也沒有『基礎層頂標高』的明確概念;
基礎頂面標高是結構面的標高,一般不會標注在建施圖上;
首層標高是首層地面完成面的標高,就是±0.000,沒有『首層底標高』的說法;
首層標高是建施圖完成面的標高,基礎頂面(或筏板面)標高是結構面的標高,這兩個標高之間沒有必然的關系,隨設計圖紙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