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地質能源有哪些

地質能源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1-02-12 05:28:40

⑴ 能源礦產主要有哪些

能源礦產包括煤、石油、天然氣、油頁岩、石煤、鈾釷以及地熱等,屬於可直接或通過轉換而獲得光、熱以及動力能量的載能體資源,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促進經濟發展、改善生活條件的不可缺少的生產要素和非常重要的物質基礎。

現代社會,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仍然離不開能源礦產的開發和利用。本章述及的煤炭、石油、天然氣、鈾以及地熱礦產均屬一次能源。地熱能又是一種新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是由太陽輻射能轉化而成,屬於化石燃料類。

煤炭主要是在地史發展過程中多在沼澤環境中生長的高等植物死亡後,在長期的溫度和壓力作用下,隨著含碳量不斷增高而形成的固態可燃有機質。煤、石油、天然氣不僅可用作燃料,而且是重要的化工原料。隨著技術的發展,其應用領域將更趨廣闊。

鈾是一種化學性質十分活躍的元素,易與其他元素化合成鈾礦物。在地殼演變過程中,在岩漿作用、沉積作用、變質作用以及表生作用下,鈾聚集而成不同類型的鈾礦床。鈾作為核燃料,是實現能量高度密集的核裂變的主要物質。

地熱是蘊藏於地球內部的自然資源。地球內部,放射性熱源是豐要熱源,通過水載體在地下空間貯集,也通過某些裂隙通道流出地表形成溫泉形式。地熱己被用於農業、工業、人們生活的許多方面。

(1)地質能源有哪些擴展閱讀:

能源礦產是中國礦產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煤、石油、天然氣在世界和中國的一次性能源消費構成中,分別佔93%和95%左右。中國能源礦產資源種類齊全、資源豐富,分布廣泛。已知探明儲量的能源礦產有煤、石油、天然氣、油頁岩、石煤、鈾、釷、地熱等8種。

其中,煤炭資源有5345處,保有儲量總量10025億噸,居世界第三位;石油資源有油區32個,探明地質儲量有181.4億噸,剩餘探明可采儲量22.41億噸,居世界第11位;天然氣資源量約70萬億立方米,剩餘可采儲量0.7060萬億立方米,居世界第21位;

鈾礦資源較少,探明儲量居世界第十位之後;地熱資源分布較廣,在距地表2000米以上的淺范圍內,約有相當於13711億噸標准煤的能量;油頁岩資源有64處,總保有儲量315億噸;石煤資源有93處,總保有儲量42.56億噸。

⑵ 能源都有什麼能源分類(詳細!)

能源是能夠提供能量的資源。這里的能量通常指熱能、電能、光能、機械能、化學能等。能源按來源可分為三大類:

1、來自太陽的能量。包括直接來自太陽的能量 (如太陽光熱輻射能) 和間接來自太陽的能量 (如煤炭、石油、天然氣、油頁岩等可燃礦物及薪材等生物質能、水能和風能等)。

2、來自地球本身的能量。一種是地球內部蘊藏的地熱能,如地下熱水、地下蒸汽、乾熱岩體;另一種是地殼內鈾、釷等核燃料所蘊藏的原子核能。

3、月球和太陽等天體對地球的引力產生的能量,如潮汐能。

(2)地質能源有哪些擴展閱讀

能源轉化

各種能源形式可以互相轉化,在一次能源中,風、水、洋流和波浪等是以機械能(動能和位能)的形式提供的,可以利用各種風力機械(如風力機)和水力機械(如水輪機)轉換為動力或電力。煤、石油和天然氣等常規能源一般是通過燃燒將燃燒化學能轉化為熱能。

熱能可以直接利用,但大量的是將熱能通過各種類型的熱力機械(如內燃機、汽輪機和燃氣輪機等)轉換為動力,帶動各類機械和交通運輸工具工作;或是帶動發電機送出電力,滿足人們生活和工農業生產的需要。

發電和交通運輸需要的能源占能量總消費量的很大比例。據預測,20世紀末僅發電一項的能源需要量將大於一次能源開發量的40%。一次能源中轉化為電力部分的比例越大,表明電氣化程度越高,生產力越先進,生活水平越高。

⑶ 開發地內地質能源

自然資源、自然能源的開發利用昭示著人類社會的進步發展,從根本上講,對自然能源的認識水平和利用程度就標志著文明社會的生產力總值、社會的富裕、人民的幸福。從農牧社會的砍樵割草到工業社會的挖煤抽油,從狩獵穴居到城市化現代信息社會,從疲於奔波到飛機升空、衛星上天,全都靠能源在推動發展,所以當今世界人類文明的物質基礎就是資源能源,能源短缺將是制約世界發展的重要因素,作為地質學家要把傳統的地質礦產資源擴展到地質礦產、地質能源並重的高度來帶動地質學的應用。甚至有必要把地內地質能源開發,並列為地球科學應用的四大陣地,即探尋礦產、開發地內能源、監護生態環境和對付地源災害。前十幾年我們提礦產、環境、災害三大任務,今後要將開發地內地質能源(能源礦產、煤炭、油氣、放射性礦產除外)作為地球科學新的重點發展的應用方向。

其實地球各圈層的自然能源是豐富的,類型也很多,海洋能、風能、太陽能的開發利用已經起步,所以把地內地質能概括為固體地球為主的熱核族能源,包括地熱能、地氣能、地電磁能等。地球是保有熱核活力的壯年期星體,地內存在成千上萬個天然核反應堆,億萬年來一直此起彼伏地進行著熱核反應,爆炸飆升,推動著地內各圈層的岩漿活動和礦產聚合,引發地震火山,可稱為地內熱核圓涌構造運動能源。其潛力和可利用前景之大令人吃驚。

太陽每年輻射給地球的總能量為178×1015W/a。地球內部賦存的總能量並不少於這個超巨的數量。

全球地震、火山等地質釋放總能量為1021J/a。1900~1980年全球共發生≥6M地震7938次。其中≥8M地震99次;≥7M地震1484次;≥6M的地震7938次。

全球每年上萬次的地震、火山等地質運動釋放總能量僅佔地內核能235U的14億分之一,238U的90億分之一,280Th億分之一當量,而地內實際產生的熱核總能量遠超過這個數量的100倍以上。

這些熱核能量除地震、火山和圓涌耗能外,主要表現為地熱能,地球內部蘊藏著難以想像的巨大能量。地殼最外層10km范圍內,就擁有1254×1024J熱量。相當於全球年產煤炭總發熱量的2000倍。全球總能耗4.395×1020J/a的1000多倍。如果開發利用其中的1%就可供全世界用10年。要把地內熱能全開發利用起來,則相當於全球煤炭總儲量的1.7億倍。有人估計,地熱能要比水力能大100倍。可供利用的地熱能即使按1%計算,僅地下3km內可開發的熱能,就相當於2.9萬億t煤炭的總能量。地熱能可長年持續供應,不像煤和石油等礦產一次性能源。

地熱只是地內熱核能的一部分,而且分布強度低,高值通道分散。地內核能還帶動著地內氣液的溢涌、噴射、強氣旋能,除了形成氣、液礦產外同時也是輸能載體。

另外地內強熱核強爆驅動下還會產生地球向外輻射的電磁能和粒子流能量,其中僅雷電一項能量就很大,地球每年平均發生雷電1000萬次/年~4.4億次/年,產生電量17.5×1012kW·h/a。

地內地質能是一種以熱核為主體的多類型能流,其發生、傳輸、釋放的形式可能有多種組合。地內能的開發可能要結合災害監測防禦,興利祛害。地內能的開發前景無疑是可期望的,但科學技術途徑尚處於預想階段,有待千百代人的探索,肯定會創出新的能源工程方案。大體可做如下設想規劃:

(1)加強地熱的全面開發,同時為開發地內熱核類能源探索利用途徑。

(2)給地震、火山、強氣旋、地內強爆等災害釜底抽薪,火中取栗,鑿通地內高強熱核能通道和「減壓分送站」網路。

(3)地內高溫礦產自然萃取、自然冶金工藝管道的建設和能源汲取。

(4)火山鑄造工藝與新材料地內引導培育。

(5)深部水資源汲聚、利用和取能工程。

(6)地內液體、氣體礦產與能源同步、同通道開發。

上述科學設想是深源高強熱核爆動力學和地球圓涌構造理論的衍生成果。提請地球科學界廣大同仁,瞄準新方向,開闢地內地質能源開發新領域。盡管工程技術道路尚十分渺茫、模糊、遙遠,只要認准地球超大能源庫,聯合能源工程界的先鋒志士,百代前仆後繼,千載探索不息,肯定會創出開發巨大能源的途徑,既然地球內部存在無比豐厚的地質能源,何愁人類不繁榮昌盛。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智慧、百折不撓的勇氣去攻克能源科學的難關,不必捧著金缽去乞討,更不必為能源危機愁眉苦臉,科學可持續發展道路寬廣,前程輝煌。人雲上天容易入地難,我說地內寶庫更堪羨,只要網路精英齊動員,構建地內能源、資源縱深開發的超級地球開發工程體系,沒有打不開的地內能源庫、挖不出來的地下寶藏。

⑷ 能源資源分類有哪些

中國能源之水源分布 按其形態、特性或轉換和利用的層次進行分類。世界能源委員會推介分類專:固體燃料、液體屬燃料、氣體燃料、水能、核能、電能、太陽能、生物質能、風能、海洋能和地熱能。 按形成,可分為從自然界直接取得且不改變其基本形態的一次能源或初級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氣、太陽能、風能、水能、生物質能、地熱能等;經過自然的或人工的加工轉換成另一形態的二次能源,如電能、汽油、柴油、酒精、煤氣、熱水氫能等。 按能否再生,可分為能夠不斷得到補充供使用的可再生能源,如風能;須經漫長的地質年代才能形成而無法在短期內再生的不可再生能源,如煤、石油等。 按對環境影響程度,可分為清潔型能源,如風能;污染型能源,如煤炭。 按利用情況,可分為在現有經濟和技術條件下,已經大規模生產和廣泛使用的常規能源,如石油、天然氣、水能和核裂變能等;目前正在推廣使用的新能源,如太陽能、海洋能、地熱能 、生物質能等。新能源大部分是天然和可再生的,是未來世界持久能源系統的基礎。

⑸ 能源都有哪些

自然界賦存的已經查明和推定的能夠提供熱、光、動力和電能等各種形式的能量來源。包括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

能源亦稱能量資源或能源資源。是指可產生各種能量(如熱量、電能、光能和機械能等)或可作功的物質的統稱。是指能夠直接取得或者通過加工、轉換而取得有用能的各種資源,包括煤炭、原油、天然氣、煤層氣、水能、核能、風能、太陽能、地熱能、生物質能等一次能源和電力、熱力、成品油等二次能源,以及其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能源按來源分為3類:

①來自地球外部天體的能源(主要是太陽能)。除直接輻射外,並為風能、水能、生物能和礦物能源等的產生提供基礎。人類所需能量的絕大部分都直接或間接地來自太陽。正是各種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把太陽能轉變成化學能在植物體內貯存下來。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也是由古代埋在地下的動植物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形成的。它們實質上是由古代生物固定下來的太陽能。此外,水能、風能、波浪能、海流能等也都是由太陽能轉換來的。

②地球本身蘊藏的能量。如原子核能、地熱能等。地球本身蘊藏的能量通常指與地球內部的熱能有關的能源和與原子核反應有關的能源。溫泉和火山爆發噴出的岩漿就是地熱的表現。地球可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層,它是一個大熱庫。地殼就是地球表面的一層,一般厚度為幾公里至70公里不等。地殼下面是地幔,它大部分是熔融狀的岩漿,厚度為2900公里。火山爆發一般是這部分岩漿噴出。地球內部為地核,地核中心溫度為2000度。可見,地球上的地熱資源貯量也很大。

③地球和其他天體相互作用而產生的能量。如潮汐能。

⑹ 能源的種類有哪些

自然界中的能源雖然有很多種類,但根據它們的初始來源,當前也只概括為四大類。

第一類是與太陽有關的能源。太陽能除可直接利用它的光和熱外,它還是地球上多種能源的主要源泉。目前,人類所需能量的絕大部分都直接或間接地來自太陽。正是各種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把太陽能轉變成化學能在植物體內貯存下來。這部分能量為人類和動物界的生存提供了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油頁岩等化石燃料也是由古代埋在地下的動植物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形成的。它們實質上是由古代生物固定下來的太陽能。此外,水能、風能、波浪能、海流能等也都是由太陽能轉換來的。從數量上看,太陽能非常巨大。理論計算表明,太陽每秒鍾輻射到地球上的能量相當於500多萬噸煤燃燒時放出的熱量;一年就有相當於170萬億噸煤的熱量,現在全世界一年消耗的能量還不及它的萬分之一。但是,到達地球表面的太陽能只有千分之一二被植物吸收,並轉變成化學能貯存起來,其餘絕大部分都轉換成熱,散發到宇宙空間去了。

第二類是與地球內部的熱能有關的能源。地球是一個大熱庫,從地面向下,隨著深度的增加,溫度也不斷增高。從地下噴出地面的溫泉和火山爆發噴出的岩漿就是地熱的表現。地球上的地熱資源貯量也很大,按目前鑽井技術可鑽到地下10公里的深度,估計地熱能資源總量相當於世界年能源消費量的400多萬倍。

第三類是與原子核反應有關的能源。這是某些物質在發生原子核反應時釋放的能量。原子核反應主要有裂變反應和聚變反應。目前在世界各地運行的440多座核電站就是使用鈾原子核裂變時放出的熱量。使用氘、氚、鋰等輕核聚變時放出能量的核電站正在研究之中。世界上已探明的鈾儲量約490萬噸,釷儲量約275萬噸。這些裂變燃料足夠人類使用到迎接聚變能的到來。聚變燃料主要是氘和鋰,海水中氘的含量為0.03克/升,據估計地球上的海水量約為138億億米3,所以世界上氘的儲量約40萬億噸;地球上的鋰儲量雖比氘少得多,也有2000多億噸,用它來製造氚,足夠人類過渡到氘、氘聚變的年代。這些聚變燃料所釋放的能量比全世界現有能源總量放出的能量大千萬倍。按目前世界能源消費的水平,地球上可供原子核聚變的氘和氚,能供人類使用上千億年。因此,只要解決核聚變技術,人類就將從根本上解決能源問題。實現可控制的核聚變,以獲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聚變能,這正是當前核科學家們孜孜以求的。

第四類是與地球一月球一太陽相互聯系有關的能源。地球、月亮、太陽之間有規律的運動,造成相對位置周期性的變化,它們之間產生的引力使海水漲落而形成潮汐能。與上述三類能源相比,潮汐能的數量很小,全世界的潮汐能摺合成煤約為每年30億噸,而實際可用的只是淺海區那一部分,每年約為6000萬噸煤。

以上四大類能源都是自然界中現成存在的、未經加工或轉換的能源。

⑺ 能源有哪些幾種分類方法

分一次和二次或者可再生和不可再生

⑻ 能源中屬於地質時期儲存的太陽能有哪些

21世紀我國能源工業發展的環境約束會越來越強,能源需求結構也會向以清潔高效能源為主的方向轉變。到21世紀中期,世界新能源會有突破性的發展,新能源產業化,並且逐漸取代化石能源,進而改變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在21世紀,我國將逐步建設起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經濟發展將達到目前中等發展國家的水平。因此,在21世紀,中國能源政策的重點要由以促進能源供應的數量擴張為主轉向優化能源結構,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和新能源,提高能源生產質量和能源生產效率,嚴格限制原煤直接進入終端消費,通過加大煤電轉化和煤炭液化加工,提高火力發電的技術裝備水平,改變我國由於一次能源中煤炭比重過大和能源生產技術落後而導致的能源效率低下和污染嚴重等問題。能源投資的重點轉向現有生產裝備的技術改造,能源生產政策以能源生產的技術進步為核心。近年來,由燃煤引起的城市污染已成為影響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問題。在農村地區,相當大部分的生活能源來源於柴草,對森林和植被的過度砍伐造成水土流失嚴重,自然災害發生的頻率加快,不僅影響到經濟的發展,而危及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另一方面,環境問題是國際經濟關系中新的焦點。冷戰結束後,世界經濟競爭日益激烈,美、日等發達國家憑借雄厚的經濟力量和先進技術水平,占據環保的主導地位的同時,以保護環境為武器,維護其經濟霸權,遏制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我國處於經濟發展最為迅速的亞太地區,也是環境污染較為嚴重的地區,隨著環境污染的日益區域化,治理污染,改善環境必然會利於我國在國際關系中處於主動地位。據中國石油天然氣公司透露,2000年我國年產天然氣將達到300億立方米,2010年達到1000億~1100億立方米,加上國外引進的天然氣資源,天然氣在我國一次能源結構中的比重將由2%上升到8%。預計今後15~20年內,我國可形成4個年產量100億~200億立方米以上,2個年產量在50億立方米以上的大氣田。因此,發展天然氣已具備資源保證,在各種燃料中,天然氣是一種高熱量,低污染,不需要加工轉換的優質能源。世界各國都在積極發展天然氣。當前,我國天然氣消費市場容量不足可能是影響天然氣工業發展的根本原因。由於天然氣要從生產地經過長距離運輸到達消費中心,因此與其可替代的能源相比,天然氣價格偏高,因而天然氣消費需求較慢,制約了天然氣工業的發展。但要考慮到環境因素,天然氣則是一種清潔低廉的燃料,因此,天然氣工業的發展要藉助政府的支持。在過剩經濟條件下,政府把政策的作用點放在能源消費一方面不是能源供給一方,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要改變在水力資源豐富的地區單一發展水電的做法,要通過水電資源的開發帶動當地經濟的開發和發展,從而調動社會各方發展水電的積極性。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水電建設出現了新局面,中央、地方合資、跨省區合資、利用外資辦水電,引進外國先進的技術和管理方法,建設中引進競爭機制,加快了建設進度。20世紀80年代,建設了葛洲壩、龍羊峽等10餘座百萬千瓦級和烏江渡、魯布革、東江等一批幾十萬千瓦級的大型電站,水電發電量翻了一番。進入90年代,我國的水電建設又進入了一個新階段。長江三峽工程正式開工建設,二灘、天生橋高壩、小浪底、李家峽、廣蓄、天荒坪等大型水電工程已經建成和正在建設之中。1991年水電投產容量為184萬千瓦,1992年投產280萬千瓦,1993年投產391萬千瓦,1994年投產高達447萬千瓦,但1995年以後,開工規模不足,導致以後幾年投產容量下降,水電比重的下降,主要在於水電建設大多在我國中西部地區,當地經濟不發達,地方集資能力弱,籌措資金困難,致使一批在建設的水電項目進度推遲。另一方面,由於水電建設周期長,投資大,往往涉及移民等復雜問題,而國家沒有相應的優惠政策,影響建設水電的積極性。積極發展新能源,加大新能源產業化的研究與開發力度,爭取在發展新能源的世界競賽中占據領先地位。新能源是相對於現有以化石能源為主體的常規能源而言。新能源的概念一般是指通過新技術和新材料開發利用的能源,新能源常常又是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太陽能、風能、地熱、生物質能、海洋能和氫能。新能源的特點是清潔,可再生。近年來,出於對化石能源枯竭的防範、解決本國化石能源資源不足問題以及環境保護的考慮,許多國家重視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我國雖然化石能源資源較為豐富,但人均能源極低,而且化石能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