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嵩山地質變化是什麼

嵩山地質變化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1-02-12 04:22:29

A. 嵩山地質經歷了哪幾代分別是什麼

嵩山世界地質公園位於河南省登封市,總面積450平方公里,主要地質遺跡類型為回地質(含構造)剖面。
嵩山在大地答構造上處於華北古陸南緣,在公園范圍內,連續完整地出露35億年以來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五個地質歷史時期的地層,地層層序清楚,構造形跡典型,被地質界稱為"五代同堂",實際上是一部完整的地球歷史石頭書。
嵩山主峰地區的玉寨山、峻極峰、五指嶺、尖山等,多為石英岩組成,加之構造運動所致,使諸峰在400m標高上拔地而起,立壁千仞,險峻清秀,奇峰異谷遍布全區,形成獨特的地形、地貌。

B. 嵩山的地質成因是什麼

嵩陽運動

C. 嵩山的特點

嵩山屬伏牛山系,是中國五嶽之一,通稱為中嶽.它東西橫卧,雄峙中原,海拔最低為350米,最高處為1512米,環山地跨新密、登封、鞏義、偃師、伊川等市縣.嵩山地區古代文化積淀甚厚,據《中國文物地圖集·河南分冊》介紹,各類文物古跡共956處.其中,有重9處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8處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899處屬於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嵩山先後經歷了「嵩陽運動」、「中嶽運動」、「少林運動」等幾次大的地殼運動,逐漸形成了山脈.在嵩山范圍內,地質史上的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地層和岩石均有出露,被地質學界稱為「五世同堂」.
嵩山古老的岩石系形成於23億年前,此前,嵩山是一望無際的大海,據中外地質學家考察,嵩山岩石發育完整,在地球發展歷史上,歷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代,習稱為「五世同堂」.嵩山地區的岩漿岩、沉積岩、變質岩的出露,構成了中國最古老的岩系,登封群的「登封朵岩」.據中國地質界測定,這里是世界上稀有的自然地質寶庫.據地質學家考察,經過23億年的「 嵩陽運動」,8億年前的「中嶽運動」,5、6億年前「少林運動」,才結束了地質史上的元古代,進入了古生代的寒武紀和奧陶紀.又經過約兩億年,此處地殼上升至海平面以上,因其受風化和剝蝕作用,形成了嵩山地區的含煤地層.兩億三千年前後,中國的版土上,又發生了一次延續很長時間的地殼運動,南北廣大地區的「燕山運動」,嵩山地區受到南北方向的推擠,形成了今天的山勢地貌.
嵩山古生物化石十分豐富,在嵩山既有海象生物化石,也有陸象生物化石,還有古脊椎動物化石.這些古生物化石是地質和古生物演化的寶貴資料,嵩山奇特的地質構造,使它蘊藏了豐富的煤、鋁、鐵、麥飯石等礦產資源.
中嶽嵩山,群峰挺拔,氣勢磅礴,景象萬千.由峰、谷、澗、瀑、泉、林等自然景素構成的「八景」「十二勝」.八景是:嵩門待月、軒轅早行、潁水春耕、箕陰避暑、石淙會飲、玉溪垂釣、少室晴雪、盧崖瀑布.唐代光啟年間(885年~887年)進士鄭谷游中嶽時,為登封八景同賦詩以贊:

D. 嵩山的重點保護對象是什麼

嵩山

嵩山屬伏牛山系,中國五嶽之一,通稱為「中嶽」。嵩山東西橫卧,雄峙中原,海拔最低為350米,最高處為1512米,主峰峻極峰1492米。環山地跨新密、登封、鞏義、偃師、伊川等市縣。


中嶽運動之後,嵩山地區經歷了長時間的風化剝蝕,第二次陸地維持了7億年之久,直到距今11億年時,才再次下沉,重新成為一片海洋。

距今8億年時,以垂直升降作用為主的造陸運動——「少林運動」發生了,嵩山地區第三次成陸。科學家們發現,由於這次運動中嵩山地區各處抬升的速度和幅度不一樣,還未完全固結的岩層內部重力失衡,從而形成了嵩山地區獨具特色的重力滑動構造。

3,重力滑動構造,重力滑動構造是指地質體在重力作用下向下坡滑動所形成的構造。

這次運動之後,嵩山地區經受了數億年的風化剝蝕,幾乎被夷為平地。來自南方的海水淹沒了嵩山地區,直到寒武紀末期才全部離開,而嵩山地區的地形也由於這次運動由北高南低變為南高北低。然而海水並沒有「放過」這片「神仙之景」,中奧陶世末期時華北的海水向東北方向退去,晚石炭紀又從東北方向歸來。直到二疊紀末期,嵩山地區受華力西運動影響抬升,海水沿東南方向退出,嵩山終於「戰勝」了海洋,結束了長達數億年的海陸斗爭。

了解嵩山的歷史後,再看如今昂然屹立的它,像不像個歷經磨難得勝歸來的英雄?嵩山用它的歷史告訴我們——磨難是讓我們變得更強的禮物。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該用最大的善意保護我們的「英雄」呀!

E. 嵩山的地理環境

嵩山屬北溫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4.3℃,平均降水量640.9毫米。四季分明並各具特色,一年中7月最熱,平均氣溫27.3℃,1月最冷,平均氣溫0.2℃。
嵩山山下全年平均溫度14.3℃,山上平均8.5℃,山上年降雨量864毫米。 嵩山岩石演變完整,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地層和岩石均有出露,被地質學界稱為「五世同堂」(在地球發展歷史上,歷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代,習稱為「五世同堂」)。嵩山地區的岩漿岩、沉積岩、變質岩的出露,構成了中國最古老的岩系——「登封朵岩」。據中國地質界測定,這里是世界上稀有的自然地質寶庫。嵩山古生物化石十分豐富,在嵩山既有海相生物化石,也有陸相生物化石,還有古脊椎動物化石。這些古生物化石是地質和古生物演化的寶貴數據。
據中外地質學家考察,在古老的太古宙時期,嵩山是一望無際的大海;在經歷了23億年前的「嵩陽運動」,8億年前的「中嶽運動」,5、6億年前的「少林運動」,三次大的地殼運動之後,逐漸形成了山脈,結束了地質史上的元古代;進入了古生代的寒武紀和奧陶紀;又經過約兩億年,此處地殼上升至海平面以上,因其受風化和剝蝕作用,形成了嵩山地區的含煤地層。兩億三千年前後,在中國的版圖上,又發生了一次延續很長時間的地殼運動,南北廣大地區的「燕山運動」,嵩山地區受到南北方向的推擠,形成了今天的山勢地貌。 嵩山的地質構造以褶皺為主,總體成近東西走向的一系列背斜向斜穹窿構造組成。斷裂以北西南東為主,把嵩山一分為三。
褶皺(fold)
嵩山岩石的彎曲現象稱為褶皺。包括向斜和背斜。岩石在構造運動作用下,或者說在低應力作用下,改變了岩層的原始產狀,不僅使岩層發生傾斜,而且大多數形成各式各樣的彎曲。褶皺是岩層塑性變形的結果,是地殼中廣泛發育的地質構造的基本形態之一。
斷裂(flaw; rupture)
嵩山岩塊沿著斷裂面有明顯位移的斷裂構造稱為斷層。斷層的規模有大有小,所波及的深度有深有淺(深可切穿岩石圈或地殼,淺可切穿蓋層或只在地表);形成的時代有老有新;有的是一次構造運動的結果,有的是多次構造運動的結果;有的已不活動,有的還在繼續活動;形成斷層的力學性質或張或壓或剪,各不相同。 內力作用
內力地質作用(地殼運動、岩漿運動、變質作用、地震作用)對嵩山的形成起決定性作用,留下了明顯的痕跡。本區地殼運動經過了嵩陽運動、中嶽運動、少林運動、懷遠運動、燕山運動及喜馬拉雅和新構造運動。
中嶽運動形成嵩山雛形,燕山運動確定嵩山基本格架經過風化剝蝕後形成今天的嵩山山體。中嶽運動末期岩漿發生,形成岩漿入侵,同時又產生變質作用,使已形成的岩石又進一步變質,則形成復雜的變質岩系。
外力作用
經風化、侵蝕、溶蝕、沉積作用和改造、滑動、崩塌等作用,就形成了瑰麗多姿、怪石林立、景色峻幽、美妙迷人的嵩山自然景觀。可貴的是上述這些運動與作用的產物,可以在嵩山風景區不大的范圍內一目瞭然,被地質學家譽為「五世同堂」的「天然地質博物館」,嵩山距今已有35億年的歷史,成為中國最古老的山。

F. 河南嵩山世界地質公園的地質演變

根據嵩山世界地質公園內「五代同堂」的地層層序和構造運動遺跡的基本特徵,按照地質科學的原理,科研追溯出嵩山形成的過程和發展、演化的景象,地球發展的早期階段,表面被水包裹著。
嵩山在距今約30億年的時候,已經有了小塊的陸核存在,具體位置可能在嵩山以西不遠處。而這時嵩山地區應該是一片汪洋。
大約在距今27億年時,由於地殼拉伸,在那時陸核東部邊緣的海洋中產生了一個南北向裂谷。裂谷中發生了多次的火山噴發,初期是基性岩漿的海底火山溢流,中期噴發活動逐漸向酸性轉化,後期火山基本停止,裂谷中的沉積物以海相運動分為三幕,第一幕洋陸碰撞作用,洋殼自東向西俯沖,陸殼自西向東推覆,使上述陸緣裂谷閉合。伴隨俯沖,大規模花崗岩岩漿上侵。已經成岩的登封岩群發生了強烈的韌性剪切變形,局部發生了固態塑性流變變形和角閃岩相變質。這次碰撞,使嵩山地區地殼進一步加厚並快速隆升。進入古元古代嵩陽運動開始第二幕,陸殼的推覆強度已經減弱。這期間約在距今23—21億年間,曾發生過一次較強的推覆作用和熱液活動,有大量偉晶岩脈侵入。第三幕主要表現在輝綠岩石牆群和鉀長花崗岩的上侵。嵩陽運動使嵩山古老的基底花崗岩—綠岩體完全固結,陸核也得到了大范圍的增生。嵩陽運動使嵩山及其周邊地區第一次成為陸地並遭受了較長時期的風化剝蝕。
大約在距今21—18億年時,原來已經閉合的裂谷,再次開裂。形成了一個新的海槽。嵩山地區第二次成為海洋。在這個海槽里,沉積了從陸地上搬運來的大量物質,這些沉積岩就是嵩山群。
古元古代末,即距今18億年時,嵩山地區發生了中嶽運動,使海槽迅速閉合,嵩山地區第二次成為陸地。這次運動使已經形成的所有岩層再次受到改造,發生了比嵩陽運動更為強烈的褶皺和變形,但變質程度普遍不高。這次運動使華北各陸塊拼合在一起,形成了華北統一古陸塊。中元古代早期,即距今18—16億年時,嵩山地區產生了一些東西向張裂帶,嵩山的石稱,白家寨等地沿張裂帶侵入了一系列花崗岩體和輝綠岩牆。這次岩漿活動是嵩山地區的最後一次,從此嵩山再沒有發生過岩漿熱事件。中嶽運動之後,嵩山地區又經歷了長時間的剝蝕。嵩山的第二次陸地狀態保持了7億年,缺少沉積。只在地質公園以西的兵馬溝一帶有河流相沉積。距今11億年時,嵩山地區開始沉降,在華北陸塊之前形成了一個盆地,叫前陸盆地,嵩山地區第三次被水淹沒。前陸盆地的沉積中心在嵩山西北佛光—少林寺一帶,沉積了五佛山群。距今8億年時,少林運動開始起動。少林運動是一次以垂直升降作用為主的造陸運動,嵩山地區又一次抬升,第三次成陸,受到風化剝蝕。各處抬升的速度和幅度不一樣,盆地南部比北部抬升較快,幅度相對較大,在抬升過程中,岩層向北斜的角度加大,尚未完全固結或剛剛固結成岩的五佛山群岩層內部重力失衡,沿內部軟層發生破裂,並自南向北滑動,形成了嵩山地區獨具特色的重力滑動構造。距今6.1億年以後,全球氣候變冷,嵩山地區也發生了冰川活動,屬於大陸冰川。遺留下的冰川堆積物,是一種泥礫混雜的特殊沉積物,稱羅圈組。經受了少林運動以來2.57億年的風化剝蝕,嵩山一帶乃至華北古陸幾乎被夷為平地。
距今5.43億年時,來自南方的海水慢慢向北推進,揭開了地質史上新的一頁—古生代。海水從東南和西南兩個方向向華北古陸推進,淹沒了嵩山地區,嵩山第四次成為海洋。
到距今4.9億年的寒武紀末,海水全部離開了嵩山地區,這里第四次成為陸地,屬於熊耳古陸的一部分。嵩山地區的地形,也由寒武紀開始時的北高南低,變為南高北低了。
距今4.55億年的中奧陶紀末,受加里東運動的影響,華北海的海水向東北方向陸續退走,華北大部分地區上升成為陸地,嵩山地區第五次成陸。這一次陸地環境保持了1.35億年,缺失了上奧陶系、志留系、泥盆系、下石炭系的沉積,連剛剛沉積的馬家溝灰炭岩也多數被剝蝕,在嵩山只剩下了90餘米的厚度。剝蝕面上形成了紅土風化殼和岩溶地貌。到了距今3.2億年的晚石炭紀,海水從東北方向再次向嵩山地區淹來,嵩山地區第六次成為海域。距今2.35億年,地質時代進入二疊紀。二疊紀嵩山地區是一個海灣,處於海平面上下頻繁波動的潮坪或寬闊平坦的濱海平原環境。二疊紀末期,嵩山地區受華力西運動影響抬升,海水向東南方向退出,海退後的濱海淺灘上發育了大型海濱淡水湖泊。盆地漸漸縮小以至閉塞,氣候也轉為炎熱乾旱。嵩山第六次成為陸地,從此結束了海洋的歷史。進入中生代的三疊紀,嵩山地區大部分是陸地,三疊紀末,印支運動使嵩山地區繼續抬升,那幾個可憐的小湖泊也消失了。抬升狀態延續了1.48億年,缺失了侏羅紀、白堊紀的沉積。雖然沒有沉積,但卻並不平靜,白堊紀時,嵩山經受了燕山運動的強力改造,燕山運動以強烈的褶皺作用和斷塊作用為特徵,使嵩山三疊紀以前的地層都發生了軸向近東西的褶皺,形成了嵩山復背斜和大金店復向斜。三組不同方向的斷裂又對這些褶皺進行了再次的改造。燕山運動時,嵩山山嶽河流外貌定型。經過燕山運動,嵩山高高隆起,稱為「嵩箕高地」,在它的周圍形成一些山間斷陷盆地。這些盆地所處環境不同,新生代的沉積也各具特色。古近紀(距今6500--2330萬年),嵩山氣候乾熱,南麓的大金店盆地里時有乾涸,只有始新世的河流,湖泊相沉積。新近紀(距今2330—260萬年)前期,大金店盆地又開始有了沉積,開始為紫紅色山麓堆積的礫岩,逐漸變為湖泊相的沉積。大約在距今200萬年後,嵩山和整個北半球一樣氣候變冷,降雪量大增,發生了固體河流—冰川活動。這次冰川活動相當於我國北方的朝陽冰期和南方的鄱陽冰期。冰期過後,氣候漸漸濕潤炎熱,或干濕交替,有利於生物繁衍,軟體動物雙殼類十分繁盛,古菱齒象和安氏鴕鳥沉穩地在草原上散步。這一時期沉積的黃土,為全新世人類的繁衍生息提供了優良的條件,穎河兩岸的階地成為人類祖先活動的場所。嵩山30億年的地質歷史中,隆起成陸的時間約17.5億年,被海水淹沒的時間約12.5億年。其間六次成陸,六次成海,以海洋開始,以陸地結束。

G. 登封的地質特徵

登封地貌特徵多以山地為主,是個典型的中部山區,但是旅遊資源和地下礦產資源極為豐富。缺水,人民純朴。下面具體給你介紹下嵩山:
嵩山位於華北古陸塊南緣,嵩箕地塊的北中部。地層出露齊全,構造形跡清晰。該區基底岩層為太古代和早元古代地層,屬海底基性火山噴發及淺海碎屑岩、粘土岩相,岩層遭受區域變質和混合岩化。此後,轉為蓋層沉積,自中元古代至早古生代早期,主要為海相碎屑岩-碳酸鹽岩建造,缺失晚奧陶紀至早石炭紀沉積。晚古生代中期為海陸交替粘土質岩-夾含煤建造)沉積,晚古生代後期為陸相含煤建造和陸相碎屑岩建造。中生代-新生代早期為內陸斷陷盆地碎屑岩沉積。區內地層層序清楚,徽體古生物遺跡和古生物化石豐富,接觸關系清楚,岩相、厚度變化穩定,具有穩定地塊的沉積特徵。基底岩層經嵩陽運動和中嶽運動改造,表現為緊密的、復雜的褶皺形態,呈近南北向構造。蓋層主要表現為升降運動,經歷了少林、晉寧、燕山、印支、喜山運動,以強烈的斷裂活動為主,褶皺運動次之,多形成近東西向的開闊背向斜。 各期構造運動均伴隨有岩漿活動。嵩陽期以海底火山噴發為主,基性火出噴發夾中酸性火山噴發,均受深變質作用而形成變質岩石。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區域變質。中嶽期的岩漿活動為基性火山岩和酸性侵入岩。以後的構造期,岩漿活動微弱。
覺得可以就選最佳吧!你也可以登錄嵩山地質博物館網站查閱相關資料。

H. 嵩山什麼時形成

嵩山是什麼時候形成的呢?遠在二十五億年前的太古代,嵩山地區還是一片汪洋大海,版海底沉積了泥砂物質、權火山噴出物等,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這些物質變成了石英砂岩和火山岩。在距今十七到十九億年前,嵩山地區發生了一次強烈的地殼運動,地質上稱為嵩山運動,使海底沉積的石英砂岩和泥質岩石變質,形成了石英岩

I. 嵩山地理概況

嵩山世界地質公園位於河南省登封市,總面積450平方公里,東依省會鄭州,西臨古都洛陽,北臨黃河,南靠潁水。由太室山和少室山組成,最高峰(峻極峰)1491.7米。東西綿延約60餘千米。古名為外方、嵩高、崇高。五代後稱中嶽嵩山,與泰山、華山、恆山、衡山共稱五嶽。這里山巒起伏,峻峰奇異。歷史上根據山峰坐落方位,形狀外貌和名人遺跡等,分成太陽、少陽、明月、玉柱、萬歲、鳳凰、懸練、卧龍、玉鏡、青童、黃蓋、獅子、雞鳴、松濤、石幔、太白、羅漢、白鹿等72峰。嵩山頂又名峻極峰,是嵩山的最高峰,古有「峻極於天」之說。
嵩山屬伏牛山系,是中國五嶽之一,通稱為中嶽。它東西橫卧,雄峙中原,海拔最低為350米,最高處為1512米,環山地跨新密、登封、鞏義、偃師、伊川等市縣。嵩山地區古代文化積淀甚厚,據《中國文物地圖集·河南分冊》介紹,各類文物古跡共956處。其中,有重9處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8處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899處屬於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嵩山先後經歷了「嵩陽運動」、「中嶽運動」、「少林運動」等幾次大的地殼運動,逐漸形成了山脈。在嵩山范圍內,地質史上的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地層和岩石均有出露,被地質學界稱為「五世同堂」。
嵩山古老的岩石系形成於23億年前,此前,嵩山是一望無際的大海,據中外地質學家考察,嵩山岩石發育完整,在地球發展歷史上,歷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代,習稱為「五世同堂」。嵩山地區的岩漿岩、沉積岩、變質岩的出露,構成了中國最古老的岩系,登封群的「登封朵岩」。據中國地質界測定,這里是世界上稀有的自然地質寶庫。據地質學家考察,經過23億年的「 嵩陽運動」,8億年前的「中嶽運動」,5、6億年前「少林運動」,才結束了地質史上的元古代,進入了古生代的寒武紀和奧陶紀。又經過約兩億年,此處地殼上升至海平面以上,因其受風化和剝蝕作用,形成了嵩山地區的含煤地層。兩億三千年前後,中國的版土上,又發生了一次延續很長時間的地殼運動,南北廣大地區的「燕山運動」,嵩山地區受到南北方向的推擠,形成了今天的山勢地貌。
嵩山古生物化石十分豐富,在嵩山既有海象生物化石,也有陸象生物化石,還有古脊椎動物化石。這些古生物化石是地質和古生物演化的寶貴資料,嵩山奇特的地質構造,使它蘊藏了豐富的煤、鋁、鐵、麥飯石等礦產資源。
中嶽嵩山,群峰挺拔,氣勢磅礴,景象萬千。由峰、谷、澗、瀑、泉、林等自然景素構成的「八景」「十二勝」。八景是:嵩門待月、軒轅早行、潁水春耕、箕陰避暑、石淙會飲、玉溪垂釣、少室晴雪、盧崖瀑布。唐代光啟年間(885年~887年)進士鄭谷游中嶽時,為登封八景同賦詩以贊: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