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是典型的地質景觀
① 地質地貌景觀有哪些主要類型
地貌景觀有幾種:
河流地貌:三峽
冰川地貌:絨布冰川
黃土及風成堆積地回貌:黃土高原,答塔克拉瑪干
雅丹地貌:新疆魔鬼城
岩溶地貌:桂林山水
黃土地貌:塬、梁、峁
流水地貌:河口三角洲、沖積平原、
風蝕地貌:雅丹地貌(新疆魔鬼城)、新月形沙丘
海岸地貌:基岩海岸(石老人)
② 請幫我介紹幾種地質景觀!
陝西翠華山山崩景觀國家地質公園為2001年3月國土資源部首批的11個國家地質公園之一,而且是全國第一批建成揭碑的國家地質公園。公園位於陝西省長安秦嶺北麓,距西安市區20公里,主峰終南山海拔2604米,總面積32平方公里,是我國山崩地質作用最為發育的地區之一,山崩地貌類型之全,結構之典型,保存之完整,規模之巨大,旅遊價值之高,經陝西省科技情報研究所檢索,國內外罕見,素有「中國山崩奇觀」、「地質地貌博物館」之美稱。
《國語》記載:「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西周三川皆震,是歲也……三川竭,岐山崩。」《史記》等也有此記載。據推測,翠華山山崩由地震誘發形成,最早有文字記載的為《國語》,其它關中地震對翠華山山崩形成均有不同程度影響。
在地質歷史上,翠華山屬秦嶺山脈,由中元古界(距今10億年前)變質雜岩組成,秦嶺北麓大斷層從山北側通過,其北側相對下降形成關中平原,南側抬升形成高聳的秦嶺,一萬年以來平均每年上升1.73—3.4毫米,構成了翠華山山體的岩石質堅性脆,經長期風化作用,也加速了山崩形成。
翠華山山崩分布面積5.2平方公里,倒石量達3億立方米,目前初步開發1.5平方公里,分布在水湫池、甘湫池、大坪三處,主要由殘峰斷崖,崩塌石海,堰塞湖三大部分組成。
殘峰斷崖主要指玉案峰、甘湫峰、翠華峰及形成的山崩臨 空面。三峰鼎立,負勢競上,突兀險峻,直沖雲霄。「南望終南如 翠屏環列,芙蓉萬仞直插青冥。」(清•陝西巡撫給乾隆奏章)玉案峰,海拔1688米:半峰劈裂,崩面平齊峻峭,好像玉案倒豎,甚為壯觀。《關中記》載:「太乙谷東,山峰齊如案,峰腰有金華 洞,洞中常有冉冉行雲如瀑則澍雨,故古詩有『雲從玉案峰頭 起,雨自金華洞中來』之名句。」夏季,雲霧翻滾,或玉帶,或花朵,飄忽不定,滿山彌漫,天地空靈。玉案行雲與雁塔晨鍾、杏園賜宴齊名,同為關中勝景。甘湫峰,海拔2045米,是一條長1500 多米,寬260-900米,高差約300多米的山嶽,近南北就地崩塌,形成石海波濤的壯景。翠華峰,海拔1414米,似一巨大的銅 牆鐵壁橫亘翠華山中,南端被高達200餘米的峭壁截切,形成 一條長近千米,高200多米,寬300多米的石壩,堵塞太乙谷。三峰氣勢恢宏,有玉筍簇生之姿,堡壘踞霄之勢,堪稱奇絕。特別 是太乙真人,此殘峰似一長者凝目遠眺,獨立峰巔,晴時可見古 都西安之風貌,南五台之佛光。
崩塌石海,總量3億立方米,石塊巨大,集中分布在翠華峰—甘湫峰和大坪,巨石堆砌,相互疊置,拔地而起,萬笏朝天,或雄師望月,或猛虎下山,或仙女撒花,或頑童嬉戲,宛如石頭的海洋,波瀾起伏,浪擊長空。著名景點有劍石、玉兔醉卧、通靈玉璽等,極富陽剛之氣。崩塌石海在山崩過程中因石塊崩落相 互欹嵌,形成了上百個洞穴,有天洞、冰洞、蝙蝠洞等。其中冰風 二洞最讓人稱奇,有「華夏八大冰洞」之稱,洞內外夏季溫差可 達23℃以上,冰洞夏季結冰,冷徹肌骨。冰洞,炎炎酷暑,冰柱倒立;風洞,盛夏六月,涼風習習。風洞是由兩塊巨石頂端相撐形成,高約近20米,寬2-3米,由於狹管效應和空氣對流,洞中常有冷風嗖嗖。《類編長安》載:「冰井在廳(寧陝廳)北太乙玉案山,井深數丈,水落井中結冰暑不消,長安不藏冰,每於夏天於此取冰,謂之冰井。」現山崩主景區還有一夏之春景點,俗稱小冰洞,夏季洞內冷氣凝結飄向洞外,洞外四周還是鮮花初開芳草萌動的春天,煞是好看。蝙蝠洞洞長100餘米,曲折迂迴,寬窄不一,空間變換多樣,在30米深處,千餘只蝙蝠附於洞壁,翅聲清晰可辨,為翠華一新奇。有好事者聯雲:「甘湫水湫湫上有湫,冰洞風洞洞中有洞。」「石室坐地九夏寒,洞奇通天三冬暖。」(陳少默)翠華山各種奇洞遍布叢生,有待進一步探究。
玄關是游覽冰、風二洞必經之地,兩塊巨石聳立,相隔咫尺,天成一線,上有一小橋,行人至此,昂首而望,有天門之感,無限神秘,莫不悚然。十八盤是崩塌石海的北側邊緣,高約200米,莽莽蒼蒼,巨石遍生,鷹崖瀑布傾瀉而出,似一道銀練,掛於山川,有中國山水畫之感。
堰塞湖,是指由山崩倒塌堵塞河流而形成,在翠華山有三處。一處在甘湫池,位於甘湫峰下,面積0.2平方公里,由於水源不足嚴重滲漏成為乾涸之湖,故名甘湫池。甘湫池池底青草萋萋,牧馬其上,有蒙古草原之味。一處在大坪,現由於泥沙堆積,池已被湖水沖積填平,故名大坪。一處在水湫池,系山體崩塌堵塞太乙河形成,又名天池、澄源池、太乙湖等。此堰塞湖,湖面長600米,寬100-300米,水深5-12米,水域面積0.14平方公里,可在其上劃船,垂鉤等。此湖有「秦嶺明珠」之稱,為秦嶺72峪唯一一處堰塞湖,煙波浩渺,雲蒸霞蔚,蔚為壯觀,山崩巨石與天池湖光相融,碧峰綠水,奇石異洞,構成了一幅人間仙境。翠華山地貌形態多樣、特殊、保存完整,體現在殘峰斷崖、崩塌石海、堰塞湖三個方面。山崩遺跡地質復雜,區內地層為中元古界寬坪群上亞群,本群黑雲母斜長片麻岩、片岩及混合片麻岩為主。受混合岩化作用強烈影響,本群在翠華山主要為一套混合花崗岩為主,夾有黑雲母和少量大理岩,混合岩化作用時期為印支期(陝西省地質局1989年)是國內混合岩發育的典型地區之一,山崩顆粒大,呈鋸齒狀、腸狀等多種斷裂,最大者可達60X40X30立方公尺,更是國內外學者進行混合岩化作用研究的天然實驗室。山崩遺跡歷史悠久,其形成經歷了漫長的歲月,在長期的內、外力地質作用下,岩體節理不斷加寬、加深,以巨大的岩塊崩落谷底。崩塌岩塊上擦痕、摩擦面等形跡清晰,至今,岩塊裂隙仍在發展。目前可在不同部位觀察到山崩由孕育、發展、崩塌方式,崩塌體從初期形成→發育→遺跡的完整過程。
③ 地質景觀分類及特徵
昌樂縣古火山地質景觀可劃分為礦物岩石景觀、新構造運動景觀、火山水體景觀、火山與熔岩景觀、古生物化石景觀、地質生態景觀、人類活動遺跡景觀。
(一)岩石地層景觀
昌樂火山岩主要有鹼性橄欖玄武岩、含橄欖岩包體玄武岩、緻密塊狀玄武岩等,其次見有少量火山角礫岩、火山碎屑岩。其中鹼性橄欖玄武岩和含橄欖岩包體玄武岩為該地區藍寶石的賦礦岩層。由於火山噴發的多期次、間歇性,造成古火山遺跡山體岩性的不唯一性,為該地區岩石地層景觀的多樣性提供了可能。
1.方山橄欖玄武岩垂直分層景觀
方山橄欖玄武岩顏色多為暗綠—黑色,發育斑狀結構、粗玄結構、緻密塊狀等;斑晶(0~20%)一般為0.1~0.5mm,最大2~3mm。主要成分為橄欖石,其次為單斜輝石(鈦輝石)及少量斜長石,局部含橄欖岩包體,大小不一;基質具粗玄結構和顯微半自形粒狀結構。礦物成分主要為斜長石、單斜輝石、磁鐵礦及少量橄欖石等,有時具褐色玻璃質,副礦物有鈦鐵礦、磁鐵礦和磷灰石等。該處岩層垂直分層較為明顯,產狀平緩、層理清晰,厚層橄欖玄武岩呈水平狀或近水平狀產出(圖版3-2-7)。根據余曉艷等人(1996)對該處野外產狀及岩石結構構造的調查,將該處玄武岩從下至上大致分為8層:
1)氣孔狀橄欖玄武岩,岩石呈褐紅色或深紫色,層狀構造,氣孔發育,內有鈣質物充填,礦物成分主要為長石、橄欖石、輝石、鐵的氧化物等,厚度約10m。
2)緻密狀橄欖玄武岩,呈灰黑色,緻密塊狀構造,氣孔不發育。礦物成分主要有橄欖石、輝石、長石等,本層構造作用明顯,褶皺、透鏡體發育,見有球狀風化,風化後岩石呈鬆散粒狀脫落,厚度約15m。
3)氣孔狀橄欖玄武岩,呈灰黑色,層理不明顯,氣孔發育。受風化較輕微,礦物成分主要有橄欖石、輝石、長石等,厚度約1m。
4)緻密狀橄欖玄武岩,呈紫灰色,球狀風化強烈,層理不明顯,厚約5m。
5)氣孔狀橄欖玄武岩,呈紫灰色,氣孔構造,層理明顯。主要成分為橄欖石、輝石、鐵的氧化物等,局部夾紫紅色橄欖玄武岩,厚約10m。
6)緻密狀橄欖玄武岩,呈紫色,層狀構造,偶見氣孔。礦物成分主要有橄欖石、輝石、長石和鐵的氧化物等。岩石節理發育,破碎較厲害,厚約3~5m。
7)伊利石化橄欖玄武岩,呈深灰色,中部有0.5~1.5m風化強烈的黃色、黃綠色深源包體,並含剛玉、輝石等巨晶礦物。其底部和頂部氣孔較發育,中部氣孔不發育,上部柱狀節理發育,厚約10m。
8)氣孔狀橄欖玄武岩,呈灰黑色塊狀岩石,氣孔發育且氣孔較大、較密。主要成分為橄欖石、輝石、鐵的氧化物等,厚約12m。
2.火山碎屑岩景觀
火山碎屑岩,碎屑大小不均,約1~5cm,呈菱形、次菱形狀,主要成分為深黑色緻密狀玄武岩,其見有橄欖岩包體,大小約2~4mm,並見有少量尖晶石包體,粒度為4mm×5mm,代表了火山噴發沉積相環境。由於長期的剝蝕和風化作用,目前僅在黑山子東山(圖版3-2-8)、黑山子東南山、豬山(圖版3-2-9)三處保留有該類岩石,已成為該地區古火山旅遊資源中的稀缺景觀。
3.火山大角礫熔岩景觀
研究區內火山大角礫熔岩見於馬山北東山南側挖掘斷面處,該山體位於山東省濰坊市昌樂縣五圖街道事處羅圈村東南部,山頂最高點海拔169.09m,為一扁平小山包。山頂平坦,無植被,已開發為石料廠,山體西側有采坑。北東、東側主要發育槐樹、楊樹等植被,山坡以荊科類植物為主。山體上部岩性主要為堯山組深灰色玄武岩,見有多處球狀風化;中部為火山角礫熔岩,為牛山組緻密狀玄武岩角礫被堯山組熔岩所覆蓋,角礫較大20~50cm,表層風化強烈(圖版3-2-10);底部為牛山組深灰色緻密狀玄武岩。該處為縣內目前發現的唯一一處火山大角礫熔岩,具有較高觀賞和研究價值。
(二)礦物岩石景觀
縣內火山岩內蘊涵著大量的藍寶石、橄欖石、石榴子石等有較高價值的寶石礦物。昌樂藍寶石資源豐富,有礦面積達450多平方千米,蘊藏量達數十億克拉,該地區藍寶石(圖版3-2-11)具有顆粒大、結晶好、凈度好、透明度高、色調純正、亮度較大、飽和度較高、雙色性(從截面和側面看呈不同顏色)和特異寶石多等特點,礦體具有原生礦和砂礦並存特點。昌樂藍寶石的原生礦產於新近紀堯山組橄欖岩玄武岩和碧玄岩中,與二輝橄欖岩包體和歪長石巨晶伴生,顏色有深藍色、藍色、橙色、淺藍色、藍灰色、藍綠色、綠色、黃綠色、黃色、棕黃色、棕褐色等。在藍色色調系列中,藍偏紫色者約佔70%~80% ,其中又以深暗色者居多。藍寶石著色往往呈漸變不均勻,但也有截然突變的,即兩種或兩種以上顏色的條帶或六邊形環帶呈規律性相間出現,晶形以六方雙錐和板面的聚行最為常見,晶體呈桶狀。具有較高的觀賞和科研價值以及較高的經濟價值。
(三)新構造運動景觀
昌樂轄區內新構造運動的標志除了體現在新近紀古火山地貌外,還有體現在新近紀以來發生的斷層構造上。較明顯的斷層主要見於喬官鎮團子山古火山口南側,分布於火山集塊角礫岩中,呈北東向展布,寬約1.5m,長度不詳,內充填第四系砂土及礫石,屬新斷裂構造,是該區新構造運動的見證,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四)火山水體景觀
火山水體景觀,主要是指火山口湖、堰塞湖、瀑布、噴泉等地表水與火山地質和地貌結合所形成的新景觀。根據調查縣內水域面積約20.6km2,主要分布在水庫、塘壩、河道。縣內發育有丹河、白浪河、於河、桂河四大水系,有32條河流長度超過5km,大中小型水庫141座,其中大型1座:高崖水庫,中型2座:荊山、馬宋水庫,小型138座,總庫容2.5億m3。縣內火山水體景觀主要以火山堰塞湖為主。在新近紀時期火山噴發而形成的多處堰塞湖,後因長期侵蝕、風化和人工改造,使其與主要河道直流相連,現已建為多處大中型水庫,如高崖水庫、荊山水庫等,可用於游覽參觀、保健療養、體育運動、科學研究和科普宣傳等,已成為旅遊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
荊山水庫景觀:荊山水庫位於喬官鎮,彌河支流大丹河上游,始建於1966年10月,1967年10月建成蓄水,控制流域面積36km2,總庫容1210萬m3,興利庫容546萬m3,是一座集防洪、灌溉、養殖及供水等綜合利用於一體的國家重點中型水庫。影響下游15km內的膠王公路、膠濟鐵路、309國道、濟青高速公路和昌樂縣城,保護下游大丹河兩岸22萬人口和28萬畝耕地。荊山水庫四周被古火山所環繞,山體上植被茂盛,四周環視禁不住被其美麗的景色而吸引。寬闊的水面猶如一面巨大的鏡子平卧在群山之中,藍天、白雲、綠樹、群山的倒影清麗地倒映在湖面上。欣賞水面閃爍的點點波光,水、小船和起伏的遠山構成了一幅絕妙的畫。在近處隨便找一座小山爬上去,滿山坡的荊子花和酸棗花,感覺被花的清香簇擁著,似是走入詩情畫意之境(圖版3-2-12)。
近年來,荊山水庫根據昌樂旅遊發展總體規劃,採取有效措施,全力打造集觀光、休閑、娛樂、垂釣、度假等一體的水利風景區,特別是在實施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過程中,積極把「景觀理念」融入水利工程規劃、設計、施工全過程,從維護水工程、保護水資源、改善水環境、修復水生態、弘揚水文化等方面入手,著力抓好水利風景區建設。2011年10月被省水利廳評為「省級水利風景區」,實現了水利工程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扎實推進了民生水利和生態文明建設,為廣大市民提供了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五)火山與熔岩景觀
1.古火山頸相原生節理景觀
昌樂地區的古火山由於受到長期的風化剝蝕作用,上部暴露地表的火山口部分被剝蝕殆盡,目前遺留的主要是地殼淺部的火山通道(即火山頸),其內發育的原生節理,形成了形態各異的古火山頸景觀,成為吸引遊客的主要看點。昌樂地區古火山頸相遺跡主要發育三種節理(劉金華等,2008):面狀節理、「倒扇形」柱狀節理、「直立形」柱狀節理。
面狀節理是一種岩漿在冷卻過程中內外岩漿形成一定的溫度差而產生的平行於岩漿表面的平面狀節理,又稱為「等溫面」,與柱狀節理同時發生。面狀節理與柱狀節理通常呈垂直或近垂直接觸,由於面狀節理和柱狀節理交錯從而形成平面上類似於龜裂的現象,節理面中的「龜裂」形狀主要有四邊、五邊和六邊,代表了柱狀節理橫切面形狀。該區面狀節理多見於二姑山、桃花山、團山子(圖版3-2-13)等處。
「倒扇形」柱狀節理形態上以古火山口為中心向兩邊傾斜,中心柱狀節理豎直,向兩邊逐漸傾角增大,在古火山頸橫切面上顯示部分柱狀體的頂端部分由下而上直徑逐漸變小,發育至一定高度而消失,剖面上整體呈現為上窄下寬的倒扇形。典型代表為團山子古火山地質遺跡、郝家溝古火山地質遺跡(原北岩古火山)等。
「直立形」柱狀節理形態上下均為豎直發育,頂部與底部發育寬度相近,柱狀體直徑相對均勻,形態規則,常見有五稜柱、六稜柱。典型代表為桃花山古火山地質遺跡、郝家溝古火山地質遺跡(原北岩古火山)(圖版3-2-14)、小蒼山等。
2.古火山頸稜柱體景觀
縣內古火山頸地質遺跡中發育著大量的四棱、五棱、六稜柱狀體,其中以五棱、六稜柱狀體為主,岩性主要為深灰色橄欖玄武岩、深灰色含橄欖岩包體玄武岩、深灰色緻密狀玄武岩等。其直徑大小不一,從幾厘米到幾十厘米不等。依據古火山頸稜柱體直徑的大小可分為:小稜柱體古火山頸,稜柱體直徑在8~13cm,見於團山子古火山頸;中稜柱體古火山頸,稜柱體直徑在15~25cm,多見於桃花山、二姑山、郝家溝古火山頸;大稜柱體古火山頸,稜柱體直徑一般大於25cm,見於小蒼山(又稱劉家山子)(圖版3-2-15),該處古火山頸稜柱體為昌樂地區古火山頸稜柱體直徑最大者。玄武岩稜柱體粗大而挺拔、排列密集而整齊,橫斷面多呈較規則的五邊形、六邊形,猶如刀劈斧削一般,氣勢非凡、極為壯觀。
3.交切火山熔岩景觀
交切火山熔岩景觀在昌樂地區內主要出現在柱狀節理發育的古火山頸里,形態上以一種方向上的玄武岩稜柱體切割另一種方向上的玄武岩稜柱體,由火山二次噴發不同熔岩的相互交切,景觀十分罕見。該景觀在郝家溝古火山地質遺跡(原北岩古火山)(圖版3-2-16)、桃花山等處均有發現。
4.次火山相景觀
次火山相是火山物質潛伏於地下的侵入產物,由於岩漿的內壓小於上覆圍岩的靜壓力,使岩漿未噴出地表而在近地表處定位、固結形成的地質體,該類型較集中分布於火山活動的強烈地區,一般發生於一個火山噴發期的晚期階段。它當時並未達地表,因此屬於封閉系統,與火山活動有關的超淺成岩及隱爆角礫岩等均為次火山岩相。縣內僅發現一處馮家溝西北山為該類型古火山地質遺跡,岩石出露主要為深黑色輝長岩,見似斑狀結構,斑晶主要為輝石,基質為半晶質(圖版3-2-17)。
5.熔岩台地景觀
熔岩台地是有火山熔岩噴溢後經風化及河流侵蝕而成,山頂通常呈平台狀,主要分布在喬官鎮西南靠近臨朐縣界處。農田不規則地分布在這些熔岩台地上,形成天然的水平梯田。由於地表徑流的侵蝕切割,這些熔岩台地並不完整,形成一道道由近水平產出的玄武岩層組成的低緩山樑或孤立的方山。登高遠望,熔岩台地就像一個個區域侵蝕面一樣展現在眼前,在整體平坦的丘陵地貌上疊加了溝谷縱橫、峭壁林立的山區地貌,加上周圍的綠色植被和發電風車,不失為游覽觀光的好去處。如杜家溝西北山(圖版3-2-18)。
(六)古生物化石景觀
縣內火山岩分布區內的古生物化石主要賦存於新近紀臨朐群山旺組,該組地層主要由泥岩、頁岩、硅藻土、砂岩組成,其內含有豐富的生物化石,主要分布在喬官鎮姬家莊西山一帶。古生物化石主要產出於硅藻土頁岩的夾層中,曾發現了許多樹葉、花草、鳥、蟲等古生物化石,後來又陸續出土了魚類、蛇類、鹿、狼、兔、古樹等動植物古生物化石。
(七)地質生態景觀
縣內火山岩分布區內植被發育不均衡,品種呈多樣性。地勢平坦、低緩處,主要為楊樹、刺槐樹,山坡處主要以松柏、低矮刺槐為主,中間夾著有荊科類、喬科類植物;山頂少有植被覆蓋或無植被覆蓋,主要為荊科類植物。在觀賞風景區內的喬山、黃山、隋姑山、豹山、團山子等地,山頂少有植被,主要生長荊科類、喬科類等低矮植物;山坡植被發育,主要為刺槐、楊樹、黑松、松柏、水杉、長葉杉等;山腳處大多為基本農田區,農業種植田作物主要有玉米、小麥等,經濟作物主要有花生、西瓜、蘋果、大姜、大蔥、芋頭、草莓、蘆筍、西紅柿、辣椒等;形成垂直分布的生態景觀,具有較高觀賞價值。
區內植被豐富,風景秀麗,是眾多野生動物繁衍生息之地。地上有山雞、野兔、蛇等,天上飛有各種鳥類。嫣然一幅綠草叢生、樹木蔥郁、鳥語花香的生態美景。
(八)人類活動遺跡景觀
1.人工采坑景觀
早期昌樂縣對古火山地質遺跡的開發、利用主要為對火山岩的開采及藍寶石原生礦及砂礦的露天開采,經過近幾十年的開採挖掘,已形成許多大小不等、形狀不一的采礦坑。近幾年隨著政府相關部門法律、法規的出台,對古火山地質資源加以有效的保護,廢棄礦坑也得到相應的恢復治理,在注重恢復廢棄礦坑生態系統的同時突出景觀效益,注重合理利用採石遺留的獨特地質地貌,利用景觀藝術的手法,巧妙融合周邊環境,營造獨特風貌和人文情趣,所保留的採石遺跡和廢舊采礦設備,不僅能作為景觀觀賞,還能起到教育警示的作用。可進一步分為火山岩采坑景觀(圖版3-2-19)和藍寶石原生礦采洞(圖版3-2-20)、砂礦采坑景觀(圖版3-2-21)。
2.探寶挖掘洞景觀
方山探寶洞主要分布在縣內藍寶石原生礦產地——方山。位於方山頂東南的探寶洞是最先發生藍寶石原生礦的地方,洞口外形呈圓拱狀,礦洞長約10餘千米。洞內蜿蜒崎嶇,寬窄不一,洞壁岩石主要為深灰色緻密狀橄欖玄武岩、深灰色含橄欖岩包體玄武岩,為藍寶石原生礦的含礦岩層,是旅遊探險、尋寶的絕佳去處。
3.防空洞景觀
縣內有多處防空洞,如方山防空洞(方山戰備防空洞)、卧虎山防空洞等,主要分布在玄武岩覆蓋區,其中以方山戰備防空洞最為著名。方山防空洞(圖版3-2-22)位於昌樂縣城東南10km方山東南側山腰間,洞口呈拱形,隱藏於周圍茂盛植被之間,防空洞主隧道長近百米,防空洞連接著許多暗道,在曲折蜿蜒的防空洞里穿梭,猶如迷宮般有趣。從主隧道可直通各個掩體室,設有休息室、指揮室、儲存室、武器庫等多個掩體室,組成一個完整軍事防禦網,是旅遊觀光和科普教育的理想場所。
④ 地質景觀有哪些,地質景觀有哪些知識
地質景觀是由內力作用(地殼運動、岩漿活動和變質作用)形成的,具體有向斜、背斜,地壘、地塹,還有斷層、褶皺等
⑤ 世界著名的地質景觀有哪些
山東泰山 1987.12 泰山,古名岱山,又稱岱宗。自然景觀雄偉絕奇,有數千年精神文化的滲透渲染內和人文景觀的烘托容,被譽為中華民族精神文化的縮影。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 世界遺產專家在泰山考察時發現,泰山既有突出普遍的自然科學價值,又有突出普遍的美學和歷史文化價值,是一座融自然科學與歷史文化價值於一體的神奇大山。
⑥ 6大類地貌景觀分別有哪些
中國丹霞
丹霞,指的是一種有著特殊地貌特徵以及與眾不同的紅顏色的地貌景觀(即「丹霞地貌」),像「玫瑰色的雲彩」或者「深紅色的霞光」。在地質和地貌學層面上,丹霞可以定義如下:「丹霞是一種形成於西太平洋活性大陸邊緣斷陷盆地極厚沉積物上的地貌景觀。它主要由紅色砂岩和礫岩組成,反映了一個乾熱氣候條件下的氧化陸相湖盆沉積環境。「中國丹霞」於2010年8月1日在巴西利亞舉行的第34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准,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剛果盆地
為非洲最大盆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盆地。又稱扎伊爾盆地。位於非洲中西部。赤道橫貫中部。呈方形,赤道橫貫中部。面積剛果盆地約337萬平方千米。位於下幾內亞高原、南非高原、東非高原及低小的阿贊德高原之間,大部在扎伊爾境內,西部及北部包括剛果及中非的部分領土。
亞馬孫平原
世界最大的沖積平原,位於南美洲北部亞馬孫河中下游。介於巴西高原和蓋亞那高原之間,西抵安第斯山麓,東濱大西洋,跨居巴西、秘魯、哥倫比亞和玻利維亞4國領土,面積達560萬平方公里(其中巴西境內220多萬平方公里,約占該國領土1/3)。平原西寬東窄,地勢低平坦盪。最寬處1280公里,大部分在海拔150米以下,平原中部馬瑙斯附近只有海拔44米,東部更低,逐漸接近海平面。平原是在南美洲陸台亞馬孫拗陷基礎上,經第四紀上升、成陸後,由亞馬孫河幹流、支流沖積而成。平原降水多,原因是受東北信風和東南信風影響。
巴西高原
巴西高原是世界面積最大的高原,位於巴西東南部。大部在米納斯吉拉斯(Minas Gerais)州和聖保羅州境內巴西高原。主要由低山、丘陵高地和平頂高原構成。面積有500多萬平方公里,位於南美洲中東部,介於亞馬孫平原和拉普拉塔平原之間,面積約500萬平方千米。海拔300~1500米,地面起伏平緩,向西、北傾斜。花崗岩、片麻岩、片岩、千枚岩、石英岩等古老基底岩系出露地表。其中東部岩性堅硬的石英岩、 片岩部分,表現為脊狀山嶺或斷塊山,凸出於高原之上;西部即戈亞斯高原和馬托格羅索高原,具有桌狀高地特徵。高原邊緣部分普遍形成緩急不等的崖坡,河流多陡落成為瀑布或急流,切成峽谷。
哈薩克丘陵
亦稱「哈薩克褶皺地」。哈薩克中、東部丘陵。位於哈薩克中部。北接西西伯利亞平原,東緣多山地,西南部為圖蘭低地和裏海低地。東西長約1200千米,南北寬約400~900千米。海拔300~500米。西部較平坦,平均海拔300—500米,寬達900公里;東部較高,平均海拔500—1,000米,寬400公里,地表受強烈切割。面積約占哈薩克的五分之一。有克孜勒塔斯(海拔1,566米)、卡爾卡拉雷(海拔1,403米)、烏盧套、肯特(海拔 1,469米)和科克切塔夫等山。哈薩克丘陵為古老的低山台地。經過長時間的風化侵蝕,地表較平坦,多沙丘和鹽沼。由於深居內陸,地面又坦盪單調,年降水量僅200毫米左右。7月平均氣溫24℃,冬季由於北部沒有高山屏障,北方冷氣團長驅直入,氣溫可降至-30℃以下,氣溫年較差大,是典型的大陸性乾旱半乾旱氣候,屬荒漠、半荒漠地帶。自北向南分屬草原帶(已開辟大片耕地)、半荒漠帶。東南部在巴爾喀什湖附近為荒漠帶。山區有松林。生荒地用作牧場。礦產資源主要有銅、鉛、鋅、鉻、煤、鐵、石油、天然氣和鋁土礦等。
安第斯山脈
為世界上最長的山脈,幾乎是喜瑪拉雅山脈三倍半,屬美洲科迪勒拉山系,是科迪勒拉山系主幹。南美洲西部山脈大多相智利巴塔哥尼亞地區的安第斯山脈互平行,並同海岸走向一致,縱貫南美大陸西部,大體上與太平洋岸平行,其北段支脈沿加勒比海岸伸入特立尼達島,南段伸至火地島。跨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厄瓜多、秘魯 、玻利維亞 、智利 、阿根廷等國 ,全長約8900千米。一般寬約300千米,最寬處在阿里卡(Arica)至聖他克盧斯 (Santa Cruz)之間,寬約750公里,。整個山脈的平均海拔3,660 米,有許多高峰終年積雪,海拔超過6000米 ,由一系列平行山脈和橫斷山體組成 ,間有高原和谷地。海拔多在3000米以上,超過6000米的高峰有50多座,其中漢科烏馬山海拔7,010米,為西半球的最高峰。地質上屬年青的褶皺山系。地形復雜。南段低狹單一,山體破碎,冰川發達,多冰川湖;中段高度最大,夾有寬廣的山間高原和深谷,是印加人文化的發祥地;北段山脈條狀分支,間有廣谷和低地。多火山,地震頻繁。安第斯山最高峰是位在阿根廷內的阿空加瓜山(Aconcagua),海拔6962米,是世界上最高的火山,也是最高的死火山。此外安第斯山脈中的哥多伯西峰(Cotopaxi)是世界最高的活火山之一,海拔5897米。南美洲諸重要河流的發源地。氣候和植被類型復雜多樣,富森林資源以及銅、錫、銀、金、鉑、理、鋅、鉍、釩、鎢、硝石等重要礦藏。山中多埡口,有橫貫大陸的鐵路通過。泛美公路沿縱向谷地和海岸溝通安第斯山區各國。安地斯山脈是由許多連續不斷的平行山脈和橫斷山脈(或科迪勒拉)組成的,其間有許多高原和窪地。分別稱為東科迪勒拉和西科迪勒拉的東、西山脈界線分明,勾勒出了該山系的主體特徵。東、西科迪勒拉總的方向是南北走向,但東科迪勒拉有幾處向東凸出,形成形似半島的孤立山脈,或像位於阿根廷、智利、玻利維亞和秘魯毗連地區的阿爾蒂普拉諾那樣的山間高原。
⑦ 列舉地質地貌景觀的類型,特點,各舉一例
山地:特點:峰巒起伏,坡度陡峭,一般在海拔500m以上
舉例:昆侖山版
平原:特點:平坦廣闊,權一般在海拔200m以下
舉例:長江中下游平原
丘陵:特點:起伏不大,坡度和緩,一般在海拔200~500m之間
舉例:江南丘陵
高原:特點:地面坦盪或起伏不大,邊緣陡峭
舉例:青藏高原
盆地:特點:四周高,中間低
舉例:四川盆地
不知道這么回答,你滿不滿意?我們上課老師就這么講的!
⑧ 什麼是地質遺跡景觀
先說什麼是地質遺跡:
地質遺跡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長地質歷史時期,由於內外動力的地質作用,形成、發展並遺留下來的珍貴的、不可再生的地質自然遺產。包括旅遊中的山水名勝、自然風光等自然遺跡,也包括在晚近地質歷史時期人類形成過程中,人類與地質體相互作用和人類開發利用地質環境、地質資源的遺跡以及地質災害遺跡等。
地質遺跡是如何形成的
地球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演變過程中,由於內外力的地質作用,形成了千姿百態的地貌景觀、地層剖面、地質構造、古人類遺址、古生物化石、礦物、岩石、水體和地質災害遺跡等,其中具有獨特性和典型價值的,便成為人類所關注的地質遺跡。我國地域遼闊,地理條件復雜,地質構造形式多樣,地質遺跡豐富多彩,是世界上種類齊全的少數國家之一,有的在世界上獨一無二。雲南的石林、安徽的黃山、廣東的丹霞地貌等地質遺跡,都以其獨具的特色,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我國地質遺跡有哪些類型
地質遺跡依其形成原因、自然屬性等可分為下列6種類型:(1)標准地質剖面:如中國最古老的岩石——遼寧鞍山白家墳花崗岩;天津薊縣中、上元古界地層剖面等。(2)著名古生物化石遺址:如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世界奇觀——河南西峽恐龍蛋化石等。(3)地質構造形跡:如西藏雅魯藏布江縫合帶;河南嵩山前寒武紀地層及三個整合遺跡等。(4)典型地質與地貌景觀:如安徽黃山奇峰;澎湖列島的地形景觀等。(5)特大型礦床:如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礦床——內蒙古白雲鄂博;中國稀有金屬和寶石明珠——新疆阿爾泰偉晶岩;黑龍江大慶油田等。(6)地質災害遺跡:如遼寧大連金石灘震旦系——寒武系地層中的地震遺跡;河北唐山地震遺跡;雲南東川市泥石流及防治等。
我國的地質遺跡分區
根據我國各種地質遺跡資源的賦存條件和區域特點,可將全國分為以下規劃區:(1)東北山地及松嫩平原區;(2)華北、遼河平原、晉冀山地及遼東山東半島區;(3)陝甘黃土高原區;(4)華東、中南丘陵山地及海島(台灣、海南島)區;(5)四川盆地、丘陵及雲貴高原區;(6)內蒙古東部、中部乾旱草原區;(7)內蒙古西部、寧夏、河西走廊及新疆荒漠草原區;(8)青藏高原高寒荒漠草原區。
我國的地質遺跡保護區
據1997年統計,地質遺跡保護區為86處,其中國家級12處,省級33處,市級9處,縣級32處。
據22個省(市、區)最新統計,已建地質遺跡保護區52處,其中國家級10處,省級19處,市、縣級23處;規劃擬建地質遺跡保護區325處,其中國家級67處,省級162處,市縣級96處。
我國含地質內容的自然保護區
據1992年統計,在606處自然保護區中,有地質內容的自然保護區104處,包括國家級27處,省級71處,縣級6處。
至1997年底,全國自然保護區總數926處,其中含地質內容的自然保護區約160處左右。
然後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品提高,旅遊業的興旺,我國國家風景名勝區中的地質遺跡為主題的旅遊活動也開始展開了。
在國家公布的119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中,許多風景名勝區以名山、名湖、河流峽谷、岩溶洞穴、瀑布泉水、海濱海島等為主體命名,和地質遺跡密切相關。在全國512處各類風景名勝區中,其中含地質遺跡的名勝區可達半數以上。
我國國家森林公園中的地質遺跡
至1998年,我國已建森林公園920餘處,其中國家級295處。其類型可分山嶽型、湖泊型、火山型、沙漠型、冰川型、海島型、海濱型、溶洞型、溫泉型、草原型及園林型,前9種類型森林公園的地貌主體皆與地質遺跡密切相關,或含有一種或多種地質遺跡。
此外,在我國已公布的四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有15處為古猿和古人類遺跡,屬於地質遺跡的一種類型。
⑨ 我國地形區地貌景觀的典型特徵有哪些
地貌即地球表面各種形態的總稱,也能稱為地形。地表形態是多種多樣的,成因也專不盡相同,是內、外力地屬質作用對地殼綜合作用的結果。內力地質作用造成了地表的起伏,控制了海陸分布的輪廊及山地、高原、盆地和平原的地域配置,決定了地貌的構造格架。而外營力(流水、風力、太陽輻射能、大氣和生物的生長和活動)地質作用,通過多種方式,對地殼表層物質不斷進行風化、剝蝕、搬運和堆積,從而形成了現代地面的各種形態。。。。。。。。。。。。。
⑩ 典型地貌景觀的成因分析
雲台山世界地質公園中各類地貌景觀幾乎都是多種內、外地質營力作用密切相關。探討典型地貌景觀的形成條件和成因對於挖掘各類景觀的科學內涵、普及地質公園的科學意義都十分重要。這里將從第四紀地質與地貌學的角度對該區主要造景地貌的形成進行初步分析。
1.造境地貌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
綜合各景區中各類地貌景觀的特點和分布規律可以發現,影響各類地貌景觀發育的主要因素包括構造背景、岩石地層的分布、古氣候變化、重力崩塌作用和水動力條件等。
(1)構造背景
景區整體上位於華北地台中南部太行山復式大背斜中北北東走向的林州任村-輝縣上八里復式背斜的西南翼。太古宙至早元古代期間是該區的變質基底形成階段。中元古代—二疊紀期間,在該區發育了厚層的海相和海陸交互相沉積蓋層。在侏羅-白堊紀期間的燕山期造山運動中,來自華北地台東側、由於太平洋板塊向西低角度俯沖所產生的強大的北西—南東向擠壓作用形成了北東—北北東走向的太行山復背斜以及其中的任村-上八里復背斜。新生代的喜馬拉雅運動期間,太行山周緣轉入伸展變形階段。在北西—南東向的拉張變形中,華北裂谷帶開始發育。在太行山的東、南麓,北西向的張裂作用形成了北北東向、正傾滑的太行山山前大斷裂和近東西走向、左旋正傾滑的盤古寺斷裂。新生代期間,特別是晚新生代,山前正斷裂帶的垂直活動引發了太行山斷塊的持續隆升,造成了華北地區西高東低的地勢和太行山東南麓與東側華北平原之間高差達千米左右的巨大地勢落差。正是在山脈隆升的背景下所形成的山地與平原之間巨大的地勢落差是塑造該區峰谷交錯、崖台梯疊和群峽間列的雄奇險峻的地貌景觀的重要前提條件。如雲台天瀑、紅石峽、峰林峽、青龍峽和青天河峽谷等都是在山脈隆升過程中所形成的特徵性的地貌景觀。
另外,在中-新生代構造活動期間,該區還發育了近東西向和近南北向的兩組近直立的構造節理。河流、沖溝或大氣降水對透入性的構造節理的侵蝕切割對該區各種石牆-石壁型的長崖和石峰-石壁型的峰林、峰從地貌景觀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控製作用。
(2)岩石-地層因素
位於復背斜西南翼的雲台山世界地質公園中主要出露的岩石地層從老到新包括構成地台基底的太古代變質岩、以石英砂岩為主的中元古界雲夢山組、以碳酸鹽岩層為主的寒武紀和奧陶紀地層和以砂頁岩、泥岩為主的石炭-二疊紀地層等。該區岩石地層的整體產狀平緩,多傾向西或西南,傾角一般不大於15°。其中太古宙變質岩和石炭-二疊紀地層僅在該區零星分布,前者主要在個別景區的河谷底部或下部少量出露,後者主要出露在山麓地帶以及河谷分水嶺的峰頂面附近,在地貌景觀塑造過程中的作用不大。與該區主要地貌景觀密切相關的是中元古界雲夢山組石英砂岩和寒武系與奧陶系的碳酸鹽岩層。
地表觀察和前人對該區岩石地層分布特徵的總結表明(高林志等,2004;樊克鋒,2004),中薄層的相對軟弱岩層與中厚層的堅硬岩層的互層分布和中薄層隔水地層與中厚層含水層的互層分布的特點是該區層狀地貌景觀形成的重要物質基礎。
其中的中元古界雲夢山組為一套整體上抗侵蝕能力很強、且常構成區域內隔水層的中厚層狀的紫紅色石英岩狀砂岩夾中薄層紫紅色或灰黑色頁岩地層,層厚100~150m。該套地層主要分布在該區的溫盤峪、百家岩和葫蘆峪附近,與下伏的太古代岩石呈角度不整合接觸,構成雲台山一帶中山的山基。由於極強的抗侵蝕能力,在子房河和百家岩其構成了河谷縱向上的第一級岩坎或河流裂點。並形成該區的紅石峽和赤壁長崖地貌景觀。
該區的寒武紀地層出露完整,總厚度400~600m左右。主要分布於該區中北部中山區的中-下部。自下而上包括辛集組、硃砂洞組、饅頭組、張夏組、崮山組、炒米店組和三山子組等。其中下部的辛集組、硃砂洞組和饅頭組是一套岩性以抗侵蝕能力和含水性較強的中薄層碳酸鹽岩與薄層的抗侵蝕能力差和基本不透水的砂頁岩和泥頁岩的不等厚互層為特點,總厚度220m左右的地層。在雲台山景區可以觀察到,由於透水性、抗剝蝕能力不同的不等厚地層的互層分布,該套地層在地貌上常構成U形谷下部的基岩斜坡以及谷坡兩側懸泉湧出的部位。寒武系中-上部的張夏組、崮山組、炒米店組和三山子組是一套岩性以中厚層或巨厚層的白雲岩夾中薄層泥灰岩、灰岩的碳酸鹽岩地層,總厚度420m左右。其中的張夏組中-上部發育了中厚層的疊層石藻灰岩與中薄層的灰岩、泥灰岩的互層地層。該段地層中均勻的厚層碳酸鹽岩常構成該區河谷的陡坡地貌。如青龍峽中游段的隘谷-嶂谷地貌、子房河的嶂谷-圍谷和支谷溝頭高達300m左右的河流裂點及發育在其上的雲台天瀑都發育在該套地層中。另外,在神農山和青天河景區,以含水性不同的中厚層白雲岩化鮞粒灰岩與中薄層泥灰岩互層為特點的張夏組中下段還是發育近水平的溶洞的重要部位。在青龍峽景區,張夏組中-上段抗侵蝕能力不同的碳酸鹽岩互層分布則是河谷中發育層層疊瀑的重要原因。
該區奧陶紀地層以馬家溝組為主,主要分布於山麓、低山丘陵區和中山區的山體上部。該套地層總厚度達450m左右,包含了7段特點不同的岩層。其中底部、以發育「賈旺頁岩」和中薄層泥質白雲岩為主,岩性較軟弱,厚20m左右。中-下部以中厚層泥質灰岩和白雲岩為主,厚200m左右。中-上部以中厚層—厚層白雲岩和藻灰岩夾泥灰岩為主,厚約250m。由於該套地層底部為薄層的軟弱岩層,中上部是厚度巨大、總體上抗侵蝕能力較強,並且常發育在山體的中上部,再加上構造節理較為發育,該地層在地表水侵蝕、切割和重力崩塌作用下塑造出了山體上部的陡崖、山峰、石柱和石峰等陡峻地貌。如神農山的龍脊長城、青天河谷地上部的長崖和雲台山海拔1308m的茱萸峰都是該套地層在外動力作用下的產物。
(3)古氣候、水動力作用和重力崩塌等因素
如果說山地隆升是地貌景觀發育的前提條件、岩石地層分布是其發育的物質基礎,那麼古氣候、水動力與重力崩塌作用等則是地貌景觀形成的塑造者。南太行山地區位於暖溫帶半濕潤-半乾旱氣候區,發育森林-草原植被。上新世以來,特別是第四紀期間該區和中國的其他地區一樣經歷了多期的冰期-間冰期氣候旋迴變化。冷、暖和干、濕氣候的變化直接影響著區域內的大氣降水量的多少和風化作用的進程。在暖濕氣候中,河流的侵蝕和下切作用會大大加強,紅石峽的發育便與區域性河流侵蝕作用增強有關。因此,第四紀期間暖濕與乾冷氣候的交替變化對該區的岩溶作用的發育有著重要影響,在氣候溫暖濕潤時,由於大氣中的CO2濃度增加,同時大氣降水增加,便會促進地表和地下岩溶的發育。乾冷氣候階段,則恰恰相反。另外,以冷乾和暖濕氣候交替變化為特點的第四紀氣候還會影響重力崩塌作用的進行。在乾冷氣候中,岩石的物理風化作用加劇,會促使岩塊的崩裂或破碎化。隨後的暖濕氣候中,河流侵蝕作用的加強則可加速碎裂岩塊的崩塌。
大氣降水是雲台山地區的主要水源,年平均降水量為750mm左右。由於該區發育厚層的碳酸鹽岩層,因此地表水和地下水作用構成該區水動力作用的主要方式。其中前者以片流、洪流和河流等3種形式在地表對山地進行沖刷、磨蝕和下切;二後者主要以隙流和管流的形式在可溶性岩塊的內部或表層進行沖刷和溶蝕。前者是該區山嶽地貌景觀發育的主要方式,後者僅為輔助作用。長崖、峽谷、類峰林-峰叢和天瀑的形成主要與前者密切相關,岩溶洞穴、谷坡懸瀑和各類岩溶堆積的發育則與後者關系密切。
重力崩塌堆積作用在雲台山地區石牆、石壁或長崖、圍谷、石柱、石峰或類峰林-峰叢等地貌景觀形成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該作用下所形成的崩塌地形和崩積物在該區河谷中區非常普遍,它們是陡峭山坡上部岩塊順構造節理的強烈風化、剝蝕或河流掏蝕岸坡致使岩塊本身的穩定性失衡,在重力作用下快速下墜所形成的地形和堆積物。另外,在落差巨大的河流裂點附近,崩塌作用還是河流溯源侵蝕的重要方式之一。在青天河景區中,由陡峭谷壁構成的青天河大佛的形成也與谷坡崩塌作用密切相關。
2.典型造景地貌的成因機制
雲台山地區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地貌景觀基本上可用雲台八景來概括。即雲台山之紅石峽與雲台天瀑、青龍峽之幽谷疊瀑、峰林峽、神農山之龍脊長城、雲台山之赤壁丹崖、青天河之鯨魚灣和雲台山之龍鳳壁。如前所述,影響地貌景觀形成的因素有很多,但各類景觀的形成實際上都是多重地質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下面以上述典型地貌景觀為主來重點探討該區造景地貌的成因,並對其他類似或相關的地貌景觀成因機制給予初步解析。
(1)山地抬升與「赤壁丹崖」和「龍脊長城」景觀的發育
雲台山地區在晚新生代期間經歷了階段性山脈隆升過程,發育在雲台山地區的高聳的「卧虎崖」(屬於深切嶂谷的谷壁)、「赤壁丹崖」(屬於斷層崖的崖坡)和「龍脊長城」(屬於峽谷上部的陡峭谷壁)等極為壯觀的地貌景觀都是在山地隆升的背景下經河流下切、重力崩塌和斜坡後退等過程逐漸塑造而成的(圖1-62)。
雲台山山麓地帶至少發育了兩條近平行分布的北東東—北東走向、傾向南側的正斷層(圖1-62)。從斷裂的分布及所錯動的地貌面分析,西北側正斷層的活動主要集中在太行期夷平面形成之後和唐縣期夷平面解體之前,垂直活動幅度可達500m左右。靠近盆地側正斷層的垂直活動主要發生在唐縣期夷平面形成之後,垂直活動幅度在300~400m左右。平行分布正斷裂的垂直活動將該區分割成了地勢從西北向東南逐漸降低、宏觀上呈階梯式分布的三個地貌單元。包括峰頂面海拔集中在1200~1400m左右的中山、峰頂面海拔集中在500~700m左右的低山區和海拔在200m以下的平原或盆地面。
前述的「卧虎崖」、「赤壁丹崖」和「龍脊長城」等地貌景觀雖然屬於不同的地貌形態,但無一例外都發育在正斷層下盤側的最高一級地貌台階中,因此,正斷層的垂直活動是它們形成的構造基礎。因為斷裂的垂直活動造成了兩種效應:首先斷裂活動促使了與斷裂帶近於直交的河流水系的發育、河流的強烈下切以及上遊河谷中高度不等的河流裂點的發育。其次斷裂活動造成北側地層抬升造成了中元古界和寒武系與中奧陶統的斷層接觸關系,使得該斷裂帶北側河谷中得以出露中元古界厚層的相對堅硬的石英砂岩和以下部發育中薄層泥灰岩、砂頁岩、中-上部發育厚層的灰岩、白雲岩為特徵的寒武系,而南側僅僅分布岩性以相對均勻的中厚層灰岩、白雲岩為主的中奧陶統(圖1-62)。也正是由於上述因素造成了斷裂南北兩側地貌發育方式以及所形成的地貌景觀的不同。其中在斷裂南側,由於地表分布厚度為400m左右、岩性相對均一的碳酸鹽岩,因此山地河谷和坡地在後期的侵蝕過程中主要傾向於以斜坡坡面的平行下降和相對均勻的後退形式為主進行,即山坡演化中的坡面平行下降模式(圖1-62),形成了該區相對寬緩的谷底、地勢起伏相對均一的山地和區域均衡的斜坡等。在斷裂北側的上升盤,由於岩石硬度的明顯差異,在河流的下切或側蝕過程中,山地剝蝕以側向不均侵蝕和縱向不均勻下切為特徵,同時坡地發育已伴隨崩塌作用和河流溯源侵蝕的山坡平行後退模式為主(圖1-62)。此時常形成河床裂點發育的深切峽谷、谷坡兩側的陡峭崖壁和山前高聳的斷層崖等壯觀的地貌景觀。雲台山紅石峽溝口高20多米的河流裂點和百家岩高100多米的赤壁丹崖都是在斷層崖基礎上發育起來的斷層型河流裂點地貌景觀。子房河谷地兩側的卧虎崖和神農山的龍脊長城也是在斷裂上升盤一側,因河流下切過程中伴隨谷壁斜坡平行後退發育而成的地貌景觀。
圖1-62 雲台山山前地貌演化過程示意圖
圖1-63 雲台山峰林峽景區河流切割近水平地層形成峰林景觀
(2)深切曲流的發育與「鯨魚灣」和峰林峽景觀地貌的形成
地貌學上將曲流河劃分為自由曲流和深切曲流,後者又可進一步區分為嵌入式曲流和內生曲流。內生曲流可以在深切曲流的基礎上由於河流進一步側向侵蝕發育而成,也可以是原來相對順直的河流在下切入基岩之後,在河流基準面保持長期相對穩定的情況下,由於岩石的抗侵蝕能力的差異或地質構造因素的影響再經長期側向侵蝕作用而形成。總的來看,內生曲流常表現為彎曲度較小的順直型河谷與曲度較大的曲流交替分布的特點。如子房河上游段發育在裂點之上的長1~2km的曲流段和下游近出山口一帶的曲流段、青龍峽和峰林峽谷地中的局部發育的曲流形態大都屬於此類。嵌入曲流的發育先後經歷了自由曲流和深切曲流兩個階段,並能夠基本保持原生的曲流形態,因此常表現為蜿蜒迂迴的河曲形態,即常說的「九曲十八彎式」的河流峽谷地貌。沁河、丹河和峪河中的曲流形態基本上都屬於該類,其中丹河水域青天河景區的鯨魚灣則是該類地貌景觀的典型代表。
在深切曲流發展過程中,伴隨河流的側向侵蝕和遷移不僅直接形成了像鯨魚灣一類的迂迴彎曲的峽谷地貌,而且還會在河谷中及其兩側形成離堆山、牛軛湖和形態各異的石峰、峰牆和一些類似峰林的地貌景觀。如在以發育類似峰林-峰叢的石峰-石牆類地貌景觀為特徵峰林峽景區(圖1-63),河谷呈現出內生曲流形態,在河流的中上游相對順直的河谷與彎曲度很大的河谷相間分布,並且在上游的影寺一帶可以見到典型的高位廢棄曲流和離堆山。地表調查可知,該區景觀的發育主要與曲流河下切之後的側蝕、下切和遷移密切相關,同時受到了岩層分布和構造節理發育的影響。因為該區主要分布寒武-奧陶紀岩層,該套地層以相對軟弱的中薄層的頁岩、泥岩和泥灰岩與相對堅硬的、但構造裂隙相對發育的厚層的灰岩、白雲岩相間產出為特點。在內生曲流發育的中、後期,當河流下切至軟弱岩層中時,便轉為以側向侵蝕作用為主的階段。河流對軟弱岩層的側向侵蝕或掏蝕會促使上層岩塊的崩塌,同時再加上地表水沿岩層中近東西向和近南北向兩組構造節理的侵蝕、切割,便在河谷中及其兩側塑造出形態各異的、類似峰林-峰叢的多種石峰-石牆類地貌景觀。如果河流繼續下切,早期形成的石峰、石牆等便會遺留在高出河谷數十至數百米的地貌部位,成為高位的石峰-石牆類地貌景觀。類似的地貌景觀在青龍峽、青天河都有不同規模的發育。當然發育在一些山脊長崖或絕壁之上的石峰、石柱和石牆也大都是在河流下切之後,地表水順構造節理侵蝕、切割並誘發崩塌作用的綜合作用結果。
(3)河流裂點、岩坎和「雲台天瀑」、「幽谷疊瀑」等景觀的形成
河流裂點是河流基準面下降所引起的河流下切和溯源侵蝕過程中所達到的那一段河床縱向上的陡坎或坡折地貌(圖1-64),它在地貌上可表現為河床縱向上的高數米至數百米、甚至上千米不等的陡坡地貌。在雲台山地區,不同類型的河流裂點地貌極為發育,並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貌景觀。根據成因不同,可初步歸結為斷裂型裂點和溯源-崩塌型裂點等3類。雖然裂點的直接成因不同,但實際上它們都是構造活動、溯源侵蝕和崩塌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下面對各種裂點的特點和成因進行簡單分析。
圖1-64 河流裂點形成示意圖
雲台山地區最為壯觀的是溯源-崩塌型裂點,其可以子房河上游各支流深達500~600m左右的嶂谷溝頭高260~360m不等的高大河流裂點為代表,河流從裂點之上飛瀉而下便形成了所謂的「雲台天瀑」奇觀。該裂點的形成是河流在溯源侵蝕過程中岩塊崩塌的結果,至今仍可見到溝谷中分布著許多從上部崩落下來的巨大岩塊。同時,應該知道溝谷溯源侵蝕與岩塊崩塌的發生又與該區的構造活動和岩層分布特點密不可分。因為地表觀察可以看到,裂點發育的溝谷中主要出露寒武紀地層,其下部以發育抗侵蝕能力較弱的中薄層的砂岩、泥岩或頁岩與灰岩、白雲岩互層為特點,而中-上部以發育抗侵蝕能力較強、而近直立的構造裂隙比較發育的厚層白雲岩和灰岩為主。如前所述,在太行期夷平面形成之後,該區的黑龍王廟斷層曾經有過幅度至少為300m的垂直活動,斷裂帶的垂直活動必然造成上升盤一側河流的強烈下切。子房河上游各支谷即在此構造背景下開始強烈下切,同時河流發生的溯源侵蝕。當河流下切至相對較軟弱的寒武紀下部地層中時,河流的側向侵蝕或掏蝕作用和地表水沿近垂直裂隙的侵蝕會促使上部厚層岩塊的崩塌,進而加速河流側蝕和溯源侵蝕速度,並形成高數百米的陡峭嶂谷以及溝頭的高大裂點和從裂點之上飛流直下的「天瀑」。
斷裂型裂點主要以紅石峽溝口白龍潭處高20多米的裂點和百家岩孝女塔北「天門瀑」所在的高120m左右的赤壁丹崖為代表。該類型的裂點之形成與斷裂活動的關系最為密切,因為裂點南側或不遠處即為傾向南側的北東東向黑龍王廟正斷層通過之處。正是該斷裂在晚新生代的垂直活動,造成了北側堅硬的中元古界厚層石英砂岩與南側相對軟弱的中厚層灰岩、白雲岩夾薄層泥灰岩的中奧陶世地層呈並列式的斷層接觸,而斷層兩側可侵蝕能力的顯著差異直接導致了雲台山紅石崖和天門瀑一帶發育在厚層紫紅色石英砂岩中的河流裂點及相關景觀。因此稱其為斷裂型裂點。
除了顯著的河流裂點地貌,由於岩層抗侵蝕能力差異,在河床上還常見到類似裂點的規模不等的岩坎地貌,這在雲台山的小寨溝和青龍峽景區較為發育。其中一級級高1~3m乃至5~10m的不等的河床岩坎,時而集中分布,時而分散出現,形成河谷中精巧雅緻的崖台梯疊、層層疊瀑、潭瀑相連的河床地貌景觀,這些景觀主要發育在厚度為200m左右的中寒武統張夏組中。以青龍峽景區為例,在其中海拔600~750m左右的河谷段為以厚層疊層石與中薄層的泥灰岩互層為特徵的中寒武統張夏組,由於前者抗剝蝕能力相對較強,而後者相對較弱,因此在河流下切過程中,當遇到軟弱岩層時,便會促使河谷加寬和溯源侵蝕的發生,容易形成平坦和較為開闊的河灘而一旦遇到相對堅硬的厚層疊層石,便會阻礙溯源侵蝕的進行從而形成岩坎地貌。由於張夏組厚度可達190m左右,其中包含了眾多厚度不等的軟、硬地層(圖1-65),因此便在河谷中形成了現在所見到的由多達數十個大小不同的岩坎和瀑布所構成的層層疊瀑景觀。
圖1-65 青龍峽谷地中層層疊瀑的成因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