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質圖怎麼看水流方向
⑴ 請教~~~~~根據水文地質平面圖,如何做水文地質剖面圖
作圖步驟:1、根據要求在平面圖上確定剖面線的位置和方向。2、確定回剖面圖的比例尺。3、收答集整理資料(全面收集剖面線上及其鄰近鑽孔柱狀圖、含水層、隔水層、抽水試驗資料、地形地質圖等有關資料)。4、設計圖面和繪制高程網。5、投繪平面與剖面的對應線(先將平面圖上的經緯線與剖面線的交點投繪到剖面中)6、繪地形剖面.7、投繪鑽孔柱狀。8、投繪構造點。9、根據各地層時代,連接各點,連接各含、隔水層,有抽水試驗資料,將抽水層段數據標出即可。 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找一張地質剖面圖,在此基礎上,將水文資料放上就可以了。
⑵ 根據這張圖片中的地質形態判斷水流方向
根據圖中地質形態判斷,水流的方向是由東北向西南流淌,地勢東北高西南低。
⑶ 綜合水文地質圖
綜合水文地質圖,實際上是把區域水文地質調查中所獲得的各種水文地質現象和資料,用特定的代表符號、色調和方式,按一定比例尺縮小表示到圖紙上的一種具綜合內容的水文地質圖件。但它又不是野外現象的簡單羅列,而是把野外獲得資料在進一步整理、分析和系統化的基礎上,更深刻地反映出區域地質—水文地質條件的規律性。
按原地質礦產部頒布的《區域水文地質普查規范補充規定》,綜合水文地質圖編圖的基本原則是:編圖時首先要劃分出五種基本類型地下水,即鬆散岩類孔隙水、碎屑岩類裂隙孔隙水,碳酸鹽岩類裂隙溶洞水(岩溶水)、基岩裂隙水和凍結層水。每種基本類型可根據不同情況劃分為若干亞類。類和亞類應突出表示出富水等級、埋藏條件和水質。並規定類型用普染色表示,亞類採用接近的普染色表示,層次要分明,用色階深淺表示富水性等級,埋深用等值線、線條、花紋符號等表示,水質用水點、等值線、符號等表示。
(1)鬆散岩類孔隙水:一般分為潛水和承壓水兩個亞類,每亞類又可按單井涌水量劃分為若干個富水等級,並圈定其界線。同一含水岩組也要區別其富水程度。按單井涌水量一般分為:①水量極豐富的:單井涌水量大於5000m3/d;②水量豐富的:單井涌水量為1000~5000m3/d;③水量中等的:單井涌水量為100~1000m3/d;④水量貧乏的:單井涌水量為10~100m3/d;⑤水量極貧乏的:單井涌水量小於10m3/d。
多層結構含水層,一般可歸並為潛水與承壓水或淺層水與深層水兩組,用雙層結構法表示,即寬窄條相間,寬條代表上部(潛水或淺層水),窄條代表下部(承壓水或深層水),富水性用不同色調表示(圖7-1)。
圖7-1 雙層結構表示法表示鬆散岩類孔隙水示例
埋深資料較多時,應繪制等水位(壓)線,並表示出潛水位或承壓水頂板的埋深;資料較少時,可分區分級用圖例或不同線條表示。
(2)碎屑岩類裂隙孔隙水:系指分布在中、新生代陸相沉積盆地內、比較穩定的裂隙孔隙水。不同含水層(組)或同一含水層(組)的不同地段應按單井涌水量劃分出富水等級:即大於1000m3/d,100~1000m3/d,小於100m3/d三級。層狀承壓水的分布面積應於表示,其頂板埋深按<50m,50~100m,>100m表示。如有鹹水還應反映出鹹淡水分界面的埋深。如果上覆有鬆散岩類孔隙水,則採取雙層結構方法表示。
(3)岩溶水(或裂隙岩溶水):圖上應分別表示出由分布均勻、相互連通的網(脈)狀溶蝕裂隙或蜂窩狀溶孔構成的統一含水層(體)和溶蝕管道發育而成的暗河水系;還應表示出岩溶均勻發育帶和匯流富集帶。應按泉及暗河流量與地下水徑流模數等綜合因素,劃分出富水等級。對大泉(域)和暗河(水系),按流量可分為100~1000 L/s,10~100 L/s,<10 L/s三個富水等級;按地下水徑流模數,亦可分為三級:<3 L/(s·km2)、3~6 L/(s·km2)、>6 L/(s·km2)。岩溶水埋深一般分為:<50m,50~100m,>100m三級。對覆蓋型或埋藏型岩溶水,可用雙層結構的方法表示。各種形態的岩溶,也應表示在圖中。
對岩性岩相變化復雜的裂隙岩溶水,應劃分為四個亞類:①碳酸鹽岩裂隙溶洞水,碳酸鹽佔90%以上;②碳酸鹽岩夾碎屑岩裂隙溶洞水,碳酸鹽岩佔70%~90%;③碎屑岩、碳酸鹽岩裂隙溶洞水,碳酸鹽岩佔30%~70%;④碎屑岩夾碳酸鹽岩裂隙溶洞水,碳酸鹽佔10%~30%。然後,據其中岩溶水的富水性,劃分其富水等級。
(4)基岩裂隙水:一般分為構造裂隙水(指層狀、似層狀裂隙水)、脈狀裂隙水、風化網狀裂隙水和孔洞裂隙水等亞類。其富水等級,按多數常見泉水流量分為:<0.1 L/s,0.1~1 L/s,>1 L/s三級,按地下水徑流模數分為:<1 L/(s·km2),1~3 L/(s·km2),>3 L/(s·km2)三級,對接觸帶、岩脈等富水帶和背、向斜等蓄水構造,亦應標出其富水部位。
(5)凍結層水:可分為鬆散岩類凍結層水和基岩類凍結層水兩個亞類。亦可分為凍結層上水和凍結層下水。採用雙層結構方法,分別表示兩層水的富水等級,必要時,應反映出凍結層厚度和凍結層下水的頂板埋深,圈出島狀凍結區范圍。冰丘等物理地質現象、現代冰川及沉積物和冰雪覆蓋范圍等,亦應表示在圖上。
綜合水文地質圖上,地下水質主要按礦化度劃分。一般按礦化度分為淡水(<1g/L),微鹹水(1~3 g/L),半鹹水(3~10 g/L),鹹水(>10 g/L),鹽鹵水(>50 g/L)。污染的和天然有害離子或化合物的分布情況,也應充分反映。
在綜合水文地質圖上,除上述內容外,圖中還應表示出:①控制性水點(井、孔、泉)及地表水系。水點要按規定的格式、色調進行標繪,如水點左側通常注記統一編號,右側注記水位埋深、水量、降深、礦化度等,井、泉用藍色,鑽孔用紅色等;②地下水流向,地下水和地表水的補排關系,水源地的開采量,海水入侵界限,下降漏斗范圍等;③熱泉和人工揭露的熱水。按水溫,可分為:低溫熱水(20~40℃),中溫熱水(40~60℃),中高溫熱水(60~80℃),高溫熱水(80~100℃),超高溫熱水(>100℃)。在一般地區,可簡化為:溫泉(20~40℃),熱泉(>40℃);④地層界線及地層符號與地質圖基本相同,但地層系統可簡化,各種構造及其水文地質性質,亦要標示出來;⑤第四系的成因類型、岩性結構及分布;⑥重點地貌現象,如階地、溶洞、暗河等。
綜合水文地質圖一般必須附有1~2個區內主要方向的水文地質剖面圖,以充分反映本地區各類含水層組及其水文地質結構和某個方向上或深部水文地質變化規律。剖面圖的水平比例尺原則上與平面圖相同,垂直比例尺可適當放大。剖面圖中的各含水層組,應按平面圖的富水性色譜著色(含水組中的隔水層及潛水位以上的包氣帶不上色)。剖面圖中除反映含水岩組外,還必須把有關水文地質內容表示出來,如水位、水頭、控制性鑽孔及涌水量、泉水點、鹹淡水界面、蓄水構造等。另外,還應適當反映地貌特徵(如階地、溶洞等)。
綜合水文地質圖一般還要附有柱狀圖。原則上可利用地質圖上的柱狀圖改編,主要表示水文地質內容,但要突出主要方面,簡化次要方面,要重視第四系的水文地質要求,選擇其最主要最有代表性的地層層序,水文地質特徵說明力求簡明扼要,重點突出。
某些內容可編製成較小比例尺的鑲圖,用以表示水文地質條件或開采利用條件中突出的一種或兩種要素,以補充平面主圖的某些不足。如地下水開采利用規劃圖、地下水資源分區圖、水化學圖等。
根據實際情況和是否需要,還可附簡要的分區說明表。
綜合水文地質圖的圖例說明應簡明扼要,以闡明富水性為主,富水性的等級按由強到弱的順序排列,其他僅作簡要的補充說明。
最後需要說明,在水文地質調查資料整理過程中,應盡量採用計算機輔助制圖系統,如基於地理信息系統(GIS)的計算機輔助制圖、AutoCAD、MapGIS、Coreldraw、Super⁃Map、Excel計算機制圖系統等。計算機制圖具有圖形附帶地質屬性數據的特點,實現了傳統水文地質圖表達信息的徹底變革,同時還具有隨時修改、高效、實現數據共享、易於保存和傳輸等優點。
⑷ 這種圖怎麼判斷它是什麼河流,給的經緯度怎麼看
經緯度體現河流的水文特徵:有無結冰期,河流補給類型,含沙量等等
⑸ 怎樣根據水文地質平面圖畫水文地質剖面圖
要切剖面圖,必須在平面圖上按照你需要的方位拉一條直線,配合等高線切剖面。
⑹ 水文地質期的劃分和定位
1.分期的依據
劃分水文地質期應把握兩個要點。其一,應以研究目的層的沉積背景、沉積作用及其以後地史進程中的沉積、構造演化為依據論證期的劃分。其二,針對主要含水系統進行分期。分期的依據是:
(1)中三疊世末發生的印支運動導致川盆中、東部露出水面,以中三疊世末不整合面繪制的古地質圖顯示,以瀘州為中心朝向北西方向由老到新呈環狀分布,直至樂山、仁壽一帶中三疊統保存完整(圖8-3),中三疊世淺海顯著向西萎縮,在川盆西外側龍門山前山帶和盆內川中前隆之間形成了川西晚三疊世殘留海盆。
晚三疊世龍門山後山帶及其以西地區松潘-甘孜地區大規模的拉張裂陷,沉積了巨厚的海相層和大陸斜坡的濁流沉積。特提斯海通過康滇古陸與龍門山半島、抑或與新生的樂山—龍女寺陸地之間的海峽與殘留海盆連通,發展成為以川西為沉降中心西斷東超的箕狀川西拗陷,沉積了上三疊統須家河組須一段海灣泥岩相、須二段三角洲砂岩相、須三段泥岩沼澤相,其後由於龍門山前山帶強烈活動和隆升,露出水面,導致殘留海盆轉化為須四段至須六段的陸相沉積,之後又連續沉積了侏羅系、白堊系(2000~5000m)陸相紅層,晚三疊世箕狀斷陷盆地發展成為沉降的大型拗陷盆地。
白堊紀末發生了規模巨大的對四川盆地構造形態起決定性的正向構造運動———燕山運動(又名四川運動),結束了川盆中東部的沉積歷史。川盆周圍地層褶皺隆升為高山,川盆西緣伴隨著岩漿噴發和形成花崗岩等深成岩類,盆內中生代地層發生首次斷褶,川盆現代輪廓基本定型。第三紀沉積除在江河兩岸零星分布外,主要沉積於川西拗陷。
圖8-3 四川盆地西南地區中三疊世末地質圖
晚第三紀喜馬拉雅運動川盆進一步遭受擠壓褶皺和斷裂,盆內不同性質的三大塊構造最終定型。川西拗陷內堆積了厚度甚薄的第四系沉積層。
(2)依據川西拗陷的沉積演化、構造演化的進程和筆者的分期理念,可將上三疊統須二、四、六段三個主要含水系統經歷的水文地質期劃分為沉積作用、沉壓埋藏作用和構造熱液作用三個型式的水文地質期。
必須指出,各含水系統「期」的起始時間、持續時間和作用的強度及效應均是不同的。
(3)川西拗陷是個中、新生代繼承性拗陷,晚三疊世沉積後繼而連續沉積了侏羅系、白堊系,上三疊統最大埋深在5000m之下,最淺的也有2000m,晚三疊世沉積結束後未裸露地表,即未經受過淋濾作用的改造。但根據鑽井地層分層數據編制的各層厚度分布圖上發現,須六段分布在拗陷的南部,約占拗陷總面積的一半多,北部大面積缺失;須四段在拗陷內大面積分布,但在拗陷北部西邊界內側的江油一帶和北邊界內側的蒼溪以北一帶缺失,其上為須五段沉積層覆蓋。出現缺失的原因可能是:其一,上三疊統由海相轉化為陸相沉積時,由於龍門山前山帶強烈活動和隆升,不僅切斷了殘留海盆與外海的聯系轉變為陸相沉積,而且引發拗陷北部的抬升,導致湖盆沉積范圍有所變化,須六段沉積時湖盆萎縮到拗陷南部。其二,須四、須六的沉積結束後露出水面,經剝蝕作用形成的,但上三疊統是個連續沉積的過程,不存在沉積間斷,且這些被剝蝕的沉積物搬運至拗陷外,還是在拗陷內搬運,按現掌握的資料難以佐證。按第一種狀況而論,須六段未經歷淋濾作用,而須四段裸露面甚小,時間又短,主要以內循環型壓擠式沉積水交替為主要動力特徵。
(4)難以取得川西拗陷在油氣和鹵水開發過程中的水動力、水化學動態測試資料,人類技術經濟活動作用缺乏支撐討論的條件。
2.期的定位
按照上述分期依據的分析,可將各含水系統深層水歷經的水文地質期概括於表8-1。
表8-1 上三疊統各含水系統「期」的演化
注:I—沉積作用;II—沉壓埋藏作用;Ⅲ—構造熱液作用。
須二段含水系統深層水在地史進程中依次經歷了沉積作用、沉壓埋藏作用和構造熱液作用三個水文地質期。沉積作用水文地質期自須二段沉積開始至沉積結束的持續時間;沉壓埋藏作用水文地質期自須三段沉積開始至白堊紀沉積結束的持續時間;構造熱液作用水文地質期自白堊紀末發生的燕山運動(四川運動)至第三紀末發生的喜馬拉雅運動幕面之間的持續時間。
須四段含水系統深層水在地史進程中經歷了與須二段期序相同的三個水文地質期。沉積作用水文地質期自須四段沉積開始至沉積結束的持續時間;沉壓埋藏作用水文地質期自須五段沉積開始至白堊紀沉積結束的持續時間;構造熱液作用水文地質期的持續時間與須二段的相同。
須六段含水系統深層水在地史進程中經歷了與須二段期序相同的三個水文地質期。沉積作用水文地質期自須六段沉積開始至沉積結束的持續時間;沉壓埋藏作用水文地質期自須六段沉積結束至白堊紀沉積結束的持續時間;構造熱液作用水文地質期的持續時間與須二段的相同。
⑺ 怎麼辨別太湖和相關河流的 水流方向
如果是水點陣圖,根據等水位線,水流方向與等水位線凸出方向相反。
如果是地質圖,河流的流向是高處流向低處,水流方向與山谷突出的方向相反。
如果是河流圖,你觀察是河水補給湖泊還是湖泊補給河水。
⑻ 在地質圖上怎樣判斷河流的水流方向
根據等水位線,水流方向與等水位線凸出方向,相反
⑼ 怎麼找某地方的水文地質圖
開介紹信,到國土資源部門,資料室查閱。
⑽ 水文地質特徵
水文地質特徵對注漿材料的選擇和注漿壓力的確定尤其重要,因此,注漿施工前,必須要搞清楚所注地層是不含水層、弱含水層、富水層,還是高壓動水地層?水量是多少,水壓力是多大?地層滲透系數是多少?
現場水文地質特徵通過超前地質探孔進行分析。超前地質探孔按圖1-22布置。探孔共布置4個,分別位於左、右邊牆和左、右拱腰。探孔縱向探測長度30m,終孔為開挖輪廓線外1.5 m,即外插角2.9°。每探測30m後,當確認前方可以開挖時,開挖施工25 m,余留5 m作為下一循環探測的余留岩牆。
圖1-22 超前探孔橫斷面布置圖
在現場探孔施工中,當有一個探孔出現流水時,其他探孔應減慢鑽進,首先鑽進出水孔,並不斷測試出水孔的涌水量,直到出水孔鑽到設計深度。按這一鑽探原則進行探孔施工,期間,應對每一個探孔涌水量進行監測。在探孔施工結束後,如果沒有一個孔是滿孔流水,那麼基本上可不再進行補探施工。否則,可通過分析各探水孔的水力聯系進行補探設計和補探施工。
1.4.2.1 水流方向判定
通過分析各探水孔遇水時的鑽孔深度,確定前方岩層的走向。綜合各探水孔涌水量變化情況,分析探水孔之間的水力關系,確定水的來源方向。當需要進行補探時,主要在水源方向一側進行補探設計和補探施工,以進一步確定水流方向和涌水量大小。
1.4.2.2 涌水量測試及穩定性分析
正確地分析出前方涌水量大小是確定是否可以進行開挖的最主要依據之一。涌水量的分析預測主要通過「預估→涌水量穩定性分析→補探確定」這一程序進行。
在超前探水孔鑽探完成後,若探孔不是滿孔流水,則可以直接通過採用容器提水的方法進行涌水量測試。這種情況下,涌水量Q單≤40m3/h,測試的誤差不大。若滿孔流水,即涌水量Q單>40m3/h時,採用容器提水的方法很難較准確地測試,這主要是在很短的時間內所選擇的容器就被涌水充滿,測試時引起的時間誤差太大,造成測試數據不準確。
當涌水量Q單>40m3/h 時,可採用射程計演算法進行涌水量預估。如圖1-23,將ϕ108mm孔口管變徑轉換為ϕ32mm的焊接水管,通過測試當涌水射出高程為1 m處的水平射程,從而估算出前方涌水量。計算方法如下:
地下工程注漿技術
地下工程注漿技術
地下工程注漿技術
地下工程注漿技術
式中:X為水平射程(m);Y為高程(m),取1 m;g為重力加速度(cm/s2,取9.8);t為流水時間(s);Q單為單孔涌水量(m3/h);V為涌水速度(m/s);S為過水斷面面積(m2);D為管徑(m),取ϕ32mm,即0.032 m。
計算得:
地下工程注漿技術
圖1-23 涌水量測試方案示意圖
測試各探孔涌水量和總涌水量(總涌水量可通過矩形堰法或流速法測試),繪制涌水量變化曲線,以此分析前方涌水量的穩定性。若涌水量穩定,每個探水孔涌水量Q單<40m3/h,且總涌水量Q總<300m3/h時,基本上可以確定前方發生突涌水的可能性不大,可以進行開挖施工,否則應進行前方涌水量的准確判析。
1.4.2.3 涌水量的准確判析
通過在水源側增補探孔的方式來准確評估前方發生突涌水的可能性。施工中一般按預設計的超前預注漿方案施作水源側的注漿鑽孔,通過鑽孔數量的增加,以使總涌水量進行分配。若能達到實施幾個鑽孔後不再有滿孔流水現象,這時,繼續觀測各孔流水量和總涌水量,分析其關系和規律性,通過對總涌水量進行穩定性分析,從而界定出前方發生突涌水的可能性。
1.4.2.4 確定裂隙發育的分布特徵
裂隙發育的分布特徵也是影響注漿方案制定的主要因素之一。對裂隙發育的分布特徵可採用止漿塞卡位技術,通過水量觀測法進行確定。如圖1-24 ,將水力膨脹式止漿塞下入鑽孔中,按1m、2m…29m的位置對止漿塞進行卡位,通過注水,使止漿塞膨脹。通過測試芯管中的出水量,以確定測試段是否有水,以及水量大小。繪制水量隨鑽孔深度的分布特徵曲線,由分布特徵曲線判定水量的主要水源位置,從而確定鑽孔范圍內的裂隙發育分布特徵。
圖1-24 裂隙發育分布特徵測試方法示意圖
1.4.2.5 水壓力測試
水壓力是指相對隧道標高而言,隧道所承受的水頭壓力。隧道水壓力的測試採用關水試驗。為確保水壓力測試數據的可靠性,若掌子面前方岩盤厚度不足5m、裂隙發育時,應採用C20混凝土封閉掌子面,封閉厚度1.5~2 m。測試過程中,若出現局部部位有流水、涌水時,應停止監測,重新對涌水點進行增設鋼架、補噴混凝土等措施,以達到密閉狀態,之後,重新進行監測。水壓力穩定時間不得低於48 h,即當壓力在某值穩定時間超過48 h以上,可認為這個壓力值為最終水壓力值(原始水壓力),該水壓力為隧道所承受的最大水壓力。
水壓力測試方法有滲壓計法和壓力表法兩種。
滲壓計法是在鑽孔中放置滲壓計,通過測試滲壓計頻率,計算出水壓力值。由於國內外沒有水壓力測試經驗,無法評價水壓力測試過程的危險性,因而,在圓梁山隧道高水壓力測試過程中,水壓力監測採用了滲壓計法。滲壓計法測試裝配圖如圖1-25。
圖1-25 滲壓計法測試裝配圖
圖1-26 壓力表法測試裝配圖
壓力表法是最簡單,也是最直接的監測方法。通過圓梁山隧道水壓力監測,表明在高水壓力下,水不可能沖毀止漿牆和孔口管,因而,直接測試水壓力是安全可靠的,因此,在以後其他隧道水壓力監測時,採用了壓力表法。壓力表法測試裝配圖如圖1-26。
1.4.2.6 滲透系數測試
(1)地表測試
地表帷幕注漿時,測試地層滲透系數常採用注水試驗,採用下式計算。
地下工程注漿技術
式中:k為地層滲透系數(m/d);Q為穩定流量(m3/d);l為試驗段長(m);s為水位差(指水頭壓力高度,m);r為鑽孔半徑(m)。
注水試驗測試方法及原理圖如圖1-27。注水試驗步驟:
圖1-27 注水試驗測試方法及原理圖
1)採用地質鑽機垂直於地面鑽孔,不測試部位採用套管護壁,測試部位下入外包濾網的PVC管(周邊鑽孔)。
2)測定地層中的初始水位。
3)在地面採用穩定的流量向孔內進行注水。
4)通過調節水流量的大小使管內形成穩定水位並測試。
5)測試水位穩定時的注水流量。
6)通過公式計算地層滲透系數。
對於城市基坑工程,常採用供水管道進行注水試驗。試驗過程中,通過調整水頭大小,以保證給水與滲透水的水力平衡,從而確定穩定流量與水頭差。
(2)洞內測試
洞內帷幕注漿時,常採取注水試驗(為減少注入地層中水量,也可採用水灰比為1∶1的水泥漿進行注漿試驗測試,測試結果偏小)。測試注水(漿)壓力和注水(漿)流量,採用以下公式計算
地下工程注漿技術
地下工程注漿技術
式中:ω為地層單位吸水量(L/(min·m·m));L為注水(漿)段長度(m);γ為注水(漿)孔半徑(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