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地質學家是怎麼判斷出斷裂帶的

地質學家是怎麼判斷出斷裂帶的

發布時間: 2021-02-12 01:00:44

Ⅰ 什麼是青峰斷裂帶請懂地質學的高人給個好懂信服的解釋,謝謝!

十堰市房縣青峰鎮位於亞洲大斷層的中部,因而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把這一大版斷層命名為「青權峰斷裂帶」。湖北竹山官渡的武陵峽,為華中地區最長、最深、最窄的奇特大峽谷,是8億年前地球第一次造山運動留下的最古老的斷裂帶,按照李四光的青峰斷裂帶命名,兩地相距很近並且應該在同一地質大斷層。

Ⅱ 什麼是斷裂帶斷裂帶是怎麼形成的,地貌有什麼特徵

斷裂帶(fault zone)亦稱「斷層帶」。由主斷層面及其兩側破碎岩塊以及若干次級版斷層或破裂面組成的地權帶。在靠近主斷層面附近發育有構造岩,以主斷層面附近為軸線向兩側擴散,一般依次出現斷層泥或糜棱岩、斷層角礫岩、碎裂岩等,再向外即過渡為斷層帶以外的完整岩石。
斷層帶的寬度以及帶內岩石的破碎程度,決定於斷層的規模、活動歷史、活動方式和力學性質,從幾米至幾百米甚至上千米不等。一般壓性活壓扭性斷層帶比單純剪切性質的斷層帶寬。在一些大型的斷層帶中,由於被後期不同方向的斷層切錯,和夾有一些未破碎的大型岩塊,只是斷層帶的結構趨於復雜化,從而在近代的斷層活動中容易形成運動的阻抗,是應力易於積累和發生地震的場所。
根據全球構造板塊學說,地殼被一些構造活動帶分割為彼此相對運動的板塊,板塊當中有的塊大,有的塊小。大的板塊有六個,它們是: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板塊。全球大部分地震發生在大板塊的邊界上,一部分發生在板塊內部的活動斷裂上。
中國位於世界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的交匯部位,受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擠壓,地震斷裂帶十分發育。

Ⅲ 聽說在汶川地震發生前,曾有一位地質學家測出會發生地震,但大家不相信被打消了,事實是不是這

花了我2個小時寫請看完 有點長的 後面的屬於科普

事實是地質學家一直認為近年會有一場大地震,因為汶川地處龍門山斷裂帶,5級左右地震幾乎每年都有,所以當地人習以為常。每隔20年會有大地震,為此這里早就付出過慘痛的教訓,汶川地震前我就去過那裡,車開在九黃線上(就是那時說的生命線),隨處可見的堰塞湖現在成為風景,我還騎著氂牛拍過照,有時低頭可以看見湖面上有幾個房頂還露出個尖,可以想像在過去這個曾是村莊,現在連同那裡的人物都在湖底或山裡。山崖上用網網住怕石頭落下,只是當時通訊落後,還有領導們的報喜不報憂思想,老百姓根本不知道那裡的慘況。這就是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我06年去的時候那裡在修鐵路(那一帶里至今沒有鐵路),估計08也被毀了吧,我看此後也不會再修了。
那裡比較窮以前房屋以土木為主,倒塌了,多半壓不死人,致命的是堰塞湖,泥石流山崩,合為一山,近二十年發展比較快,房子也越來越多,市中心也象沿海省份一樣到處樓房,在那裡感覺象江浙一帶的小城鎮
其實專家也挺冤的,即使你知道又如何,你又不能准確到保證幾點幾分哪裡會震,當地領導發展的正紅火你讓他撤,還是大面積的,這不是引起恐慌嗎,破環安定團結嗎?搞科學的一定弄不過搞政治的。
給你看下歷年來那一帶地震,其中以1933、55、73.75.76(發現地震組群反應由於73年的地震大家對地震危害的認識和高度警惕後面75、76年的大地震傷亡較少)、08年最為嚴重,
看這數據,我想你我都可以是專家了
2001 .05.24 2736 10054 5.8級 鹽源
2001.02.23 2921 10104 6.0級 雅江
1999.11.30 3126 10420 5.0級 綿竹漢旺
1999.09.14 3136 10405 5.0級 綿竹、安縣
1997.08.13 2930 10529 5.2級 重慶榮昌
1996.12.21 3036 09925 5.5級 白玉
1996.02.28 2902 10438 5.4級 宜賓永興
1994.12.30 29.0 103.6 5.7級 沐川
1992.11.30 3312 09800 5.1級 石渠
1991.02.18 3135 10223 5.0級 小金兩河
1990.04.09 2955 09921 5.2級 巴塘、理塘
1989.11.20 2955 10653 5.4級 江北統景
1989.09.22 3133 10223 6.6級 小金梭羅
1989.04.16 2956 09915 6.7級 巴塘小壩沖
1989.03.01 3130 10226 5.0級 小金黑虎碉
1988.06.02 30.6 101.5 5.0級 道孚乾寧
1988.04.15 2618 10245 5.2級 會東
1985.08.12 2723 10121 5.2級 鹽源梅雨
1986.08.07 2724 10122 5.6級 理塘日乃
1982.06.16 3150 09951 6.0級 甘孜扎科
1982.05.22 2716 10106 5.1級 鹽源、寧蒗
1981.01.24 3100 10110 6.9級 道孚溝普
1980.02.02 2753 10112 5.8級 木里草坪子
1976.11.07 2729 10106 6.7級 鹽源、寧蒗
1976.08.16 3242 10406 7.2級 松潘、平武
由於地震前曾做了中期和短期預報,撤離等積極的預防措施,所以人員傷亡較少,死亡38人,牲畜損失2800多頭,耕地毀壞75000多畝,房屋倒塌5000餘間,損壞橋梁30多處、涵洞200多座、小水電站幾處(容量2600多kW)。
1975.01.15 2926 10148 6.2級 康定九龍
1973.02.06 31.5 100.4 7.9級 爐霍地震
災區共有房屋5600幢,全倒4600幢,嚴重破壞880幢,有裂縫未倒塌的僅90幢 地震使川藏公路遭到破壞,其中有17處較為嚴重,粗略估計,公路塌方有釣一50處,坍塌寬度一般為幾米至幾十米。公路路面裂縫較為普遍,計有30一40處之多,
1955.09.23 26.6 101.8 6. 75級 會理魚鮓
這次地震共造成600多人死亡,1900多人受傷,倒塌、破壞各類房屋25000餘間
1
955.04.14 30.0 101.8 7.5級 康定折多塘
地震死亡近百人,傷數百人。震中的藏式木結構土石房屋倒塌90%左右,其中全部倒平的約佔50%。
1954.10.24 29.4 104.8 5.0級 自貢地震
1935.12.18 28.7 103.2 6.0級 馬邊地震

1933.08.25 32.0 103.7 7.5級 疊溪地震
汶川旁邊,我老是分不清是汶川和疊溪的位置巨大山崩使岷江斷流,壅壩成湖。1933年10月9日19時,地震湖崩潰,洪水,形成大小海子十一個,疊溪城及附近21個羌寨全部覆滅,死亡6800多人,僅灌縣境內撈獲的屍體就有4000多具。疊溪地震和地震引發的水災,共使2萬多人死亡,據說還不止(現在就在我騎氂牛拍照後面的湖下)當地人稱疊溪海子(海子是當地人對湖的叫法)

再早一點的:有記載的古代大地震
唐憲宗元和九年三月丙辰(公元814年4月6日),發生在四川西昌一帶;
南宋寧宗嘉定九年二月辛亥(公元1216年3月24日),發生在四川馬湖一帶;
明嘉靖十五年二月二十八日(公元1536年3月29日),發生在四川西昌北;
喇嘛寺及各房屋猝遭倒塌,壓斃漢、番男、婦大小人口甚多。……共壓斃漢、番大男婦並大喇嘛一千八百一十六名口,小男女、小喇嘛一千三十八名口
清雍正三年六月二十三日(公元1725年8月1日),發生在四川康定一帶;
清乾隆五十一年五月戊申(公元 1786年6月1日),四川康定再次發生大地震,不過,震中南移;(官舍民廬俱倒塌,被火延燒無一存者,至八月之後,始獲寧居)
清乾隆五十一年五月十五日(公元1786年6月10日),發生在四川瀘定一帶;
清嘉慶二十一年十月二十日(公元 1816年12月8日),發生在四川爐霍一帶;
清道光三十年八月初七(公元1850年9月12日)。發生在四川西昌、普格間,被砸死的有20652人;
清同治九年三月十一日(公元1870年4月11日),發生在四川巴塘一帶;
清光緒十九年七月十八日(公元1893年8月29日),發生在四川道孚乾寧一帶;
清光緒三十年七月二十日(1904年8月30日),發生在四川道孚一帶;

Ⅳ 地質斷裂帶是怎樣發現的是一口一口地打鑽探井嗎

地表的斷裂會表現出很多特徵,根據這些特徵可以辨別斷裂。隱伏在地下的斷裂帶可以通過地球物理的方法查明,如地震和大地電磁等方法!

Ⅳ 怎樣在野外識別斷層的存在

斷層:斷層與節理同屬斷裂構造,而斷層往往是節理的進一步發育所致。 或者說,當節理發生位移,兩壁有所錯動時,即稱為斷層。
斷層是野外常見的一種重要地質現象。
地質旅行時遇到斷層,應如何研究呢?首先要確定斷層的幾何要素,其內容包 括下列各點:
①斷層面。所謂斷層面,就是兩部分岩塊沿著滑動方向所產生的破裂 面。斷層面的空間位置也像地層的層面一樣,是由其走向和傾向而確定的。但斷層 面並非一個平整的面,往往是一個曲面,特別是向地下沿伸的那一部分,產狀可以 有較大的變化。此外,斷層面不是單獨存在的,往往是有好幾個平行地排列著,構 成所謂斷層帶,又由於斷層帶上兩壁岩層的位移錯動,使岩石發生破碎,因此又稱 為斷層破碎帶。其寬度達幾米、甚至幾十米。一般情況下,斷層的規模愈大,斷層 帶的寬度也愈大。
②斷盤。斷層面兩側相對移動的岩塊稱為斷盤。由於斷層面兩壁發生相對移動, 所以斷盤就有上升盤和下降盤之分。在野外識別時,按其位於斷層面之上者稱上盤 ;位於斷層面之下者稱下盤。當斷層面垂直時,就無上盤或下盤之分。
③斷層線。斷層面與地面相交之線,稱斷層線。
④位移。這是斷層面兩側岩塊相對移動的泛稱。在野外觀察斷層時,位移的方 向是必須當場解決的問題之一。特別遇到開礦時,一旦遇到礦脈(或礦層)中斷, 往往是斷層位移所致,需要立即追查。追查的辦法是運用兩側岩層的層序關系來判 斷或撫摸斷層面上的擦痕等來確定。

在地質旅行時,如何注意斷層?怎樣研究斷層?觀察什麼內容?此類問題必須 熟練掌握,現分述如下:先討論斷層的標志及兩盤相對位移問題。
①構造(線)不連續。各種地質體,諸如地層、礦層、礦脈、侵入體與圍岩的 接觸界線等都有一定的形狀和分布方向。一旦斷層發生,它們就會突然中斷、錯開, 即造成構造(線)的不連續現象,這是判斷斷層現象的直接標志。
②地層的重復或缺失。這是很重要的斷層證據。雖然褶皺構造也有地層的重復 現象,但它是對稱性的重復;而斷層的地層重復卻是單向性的。至於地層的缺失, 凡沉積間斷或不整合構造也可造成,但這兩類地層缺失都是區域性的,而斷層造成 的地層缺失則是局部性的。關鍵的問題,旅行者應對區域內的地層系統及其分布情 況有一個較為全面的了解(可以在旅行准備時查閱地層表、剖面、地層柱狀圖之類)。
利用地層的重復或缺失不僅是判斷斷層的重要手段,而且是判斷斷層兩盤相對 動向的重要方法,藉此還可以確定斷層的性質——正斷層,還是逆斷層?基本上有六種情況,如圖所示。
③斷層面(帶)上的構造特徵。這是識別斷層的直觀證據,即在眼前「方寸」 之地內所能見到的若干構造現象,最常見的有以下幾種:斷層擦痕:就是斷層兩側 岩塊相互滑動和磨擦時留下的痕跡,由一系列彼此平行而且較為均勻的細密線條組 成,或為一系列相間排列的擦脊與擦槽構成。在堅脆岩石的斷層擦痕的表面,往往 平滑明亮,發光如鏡。並常覆以炭質、硅質、鐵質或碳酸鹽質的薄膜。有時,也在 斷層的擦面上見到不規則的階梯狀斷口,其上覆以纖維狀的礦物(如方解石之類) 晶體。
斷層擦痕對於決定兩盤位移方向頗有用處,如用手撫摸時,感到光滑的方向乃 是對盤活動位移的方向。或自粗而細,自深而淺的方向乃示對盤活動位移的方向。 或者利用階梯狀斷口,階梯形陡坡之傾向指示對盤相對滑動的動向。
構造岩:當斷層兩壁相對移動之時,岩石發生破碎,在強大的壓力下,礦物出 現定向排列,並有重結晶作用。也就是說,由於動力作用而發生變質,形成一系列 新的岩石,即稱為構造岩。
構造岩的種類很多,如構造角礫石(角礫形狀不規則,大小不一)。碎裂岩 (破碎的程度比前者更高,主要是原岩中的礦物顆粒的破碎,常見於逆斷層或平移 斷層的斷裂帶中)。糜棱岩(破碎極細,用顯微鏡觀察)。更進一步的破碎即片理 化岩(具有片狀構造的構造岩)。
此外,還有牽引構造:是斷層帶中的一種伴生構造,它是由於斷層兩壁發生位 移時使地層造成弧形的彎曲現象,可以指示斷層的位移方向,如圖所示。
與斷層帶有關的,還有一種斷層的伴生構造,主要是斷層旁側的節理及拖曳褶 皺。這些節理常與斷層斜交,其銳角所指的方向指示本盤滑動的動向。
其他標志,主要是指地貌或水文上的一些特徵,不過,此種地質現象只能說明 有斷層存在,不易說明其兩盤的運動方向,諸如三角面山,河流的突然改向,山脊 的突然中斷,眾多的溫泉或泉水的定向分布,小型的火成岩體的入侵及其伴生的變 質作用、礦化現象及礦脈的定向分布等等均示斷層的存在,特別是從較大的地貌現 象所反映的斷層特徵,有時在航空照片甚至衛星照片上都能看到。
認識斷層的證據、判斷斷層的存在以後,就可以進一步將斷層進行分類,這也 是野外觀察斷層時必須解決的問題。
一般最常用的斷層分類法,是根據兩盤岩塊相對移動的性質而定,分為三種: 正斷層、逆斷層和平移斷層。如果斷層面的傾角小於30°,則又稱為逆 掩斷層。若規模很大的逆斷層(推移數千米以至數十千米者),又稱為推覆體。這 是「地槽區」常見的一種構造現象,如阿爾卑斯地區是世界上最聞名的推覆體所在 地。
不過,野外所見到的斷層,往往並非單個出現,而是以組合的形態出現居多, 比如有下列各類最為普通。
①階梯斷層。此類組合由一系列正斷層構成,多見於地殼塊斷運動上升地塊的 邊緣,地貌上的表現,是山脊與山谷的相間排列(圖4.24)。
②地塹與地壘。兩條大致平行的斷層,其間有一共同的下降盤,稱為地塹;其 中如有一共同的上升盤,則為地壘。一般形成地塹與地壘的斷層多為正斷層,也有 逆斷層,或為正、逆斷層的結合。許多由新生代地層組成的盆地,多被地塹構造所 控制,例如我國的汾河、渭河地塹盆地。當然,也有視野所能及的小型 地塹與地壘構造。後者在地質旅行路線上亦有機會相遇。
③疊瓦狀構造。由若干條平行排列的逆斷層構成,其上盤在剖面上構成一個接 一個的疊瓦狀(或稱覆瓦狀)構造,我國四川龍門山地區有此種構造存在。
除三者比較常見外,在某些特殊場合還能見到以下幾種類型:環型斷層及放射 狀斷層,多見於火山活動區的火山錐附近或穹隆構造的周圍,也見於侵入體的周圍。 近年來,不少地質學家認為天體撞擊地球以後的隕擊坑周圍亦有此種斷裂構造,有 人認為太湖四周也能見到,故太湖也可能屬天體撞擊形成的。
旋扭斷層,多見於較大的斷裂之旁,是一種規模小的弧形斷層,好似主斷層派 生出來。
還有一種在地質旅行時不易見到而在研究板塊構造時大范圍內認識的轉換斷層, 特別在研究海底地質構造時十分重要,此處不再詳述了。
關於斷層的野外觀察,還有一類特大的斷層,屬於地殼上的深斷裂帶,也應注意。就目前所知的這些著名的深斷裂帶,如西太平洋海溝構成的「深斷裂帶」,北 起千島群島,向南經日本、琉球、我國的台灣至菲律賓,長達7000千米以上。又如 東非大裂谷,南自莫三比克向北經坦尚尼亞至烏干達以北,長達6000千米。我國東 部郯城(山東)至廬江(安徽)的大斷裂,呈東北方向延伸,長達2400千米。還有 一條,自浙江麗水至廣東海豐的大斷裂,長度亦可達500 千米以上。

這樣巨大而延伸遙遠的深而大的斷裂,能否在短距離的地質旅行中也能有所認 識呢?可以。
因為如此巨大的斷裂,並非一時發育起來的,而是經過長時間的發展才形成的。 因此,在巨大斷裂的兩側的沉積岩層的特徵就明顯地反映出差異性。它們的沉積建造,幾乎從元古代到古生代這樣長的地質歷程中都不相同,其他如火成岩活動、成礦作用等也都反映出明顯的差異性。所以,當我們在地質旅行穿越剖面時,特別要 注意在近距離內,有如上述斷層的兩側沉積建造等方面的差異性。

在地質旅行時,除了認識和判斷斷層的存在、類型、性質等外,還要進一步查清斷層發生(或形成)的時間。其方法是根據地層的年代。總的來說,凡被斷層切 斷的地層,這些斷層的發生年代應在被切斷的最新地層之後,在未被切割的最老地 層之前。例如某斷層切穿三疊紀地層,而未斷及侏羅紀地層,則此斷層形成的時間 應在三疊紀末較妥。

斷層年代的確定,對於研究區域地質發展史、成礦作用的時期等都十分重要。 而年代問題的確定,主要是在野外解決。

Ⅵ 地震波怎麼判斷斷裂帶

地震波傳播是大致還是以斷裂帶為軸向四周輻射傳播的.其中縱波對建築危害最大,因為縱波使建築物上下顛動嚴重破壞建築物的結構,地震剛開始會有幾秒到幾十秒不等的時間出現的是橫波,這時候是逃生最好的時機.

Ⅶ 地質斷裂帶是什麼意思

活斷層分布地來段往往是兩種截自然不同的地貌單元直線相接的部位,其一側為斷陷區。而另一側為隆起區。由於在近期地質時期內斷塊的長期活動,高聳區和低窪的平原、盆地分化幅度很大。地貌上的突然變化及沉積物厚度的顯著差別是活動性斷裂存在的重要標志。

Ⅷ 如何判斷斷層的存在以及形成年代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3 )斷層:斷層與節理同屬斷裂構造,而斷層往往是節理的進一步發育所致。 或者說,當節理發生位移,兩壁有所錯動時,即稱為斷層。 斷層是野外常見的一種重要地質現象。 地質旅行時遇到斷層,應如何研究呢?首先要確定斷層的幾何要素,其內容包 括下列各點: ①斷層面。所謂斷層面,就是兩部分岩塊沿著滑動方向所產生的破裂 面。斷層面的空間位置也像地層的層面一樣,是由其走向和傾向而確定的。但斷層 面並非一個平整的面,往往是一個曲面,特別是向地下沿伸的那一部分,產狀可以 有較大的變化。此外,斷層面不是單獨存在的,往往是有好幾個平行地排列著,構 成所謂斷層帶,又由於斷層帶上兩壁岩層的位移錯動,使岩石發生破碎,因此又稱 為斷層破碎帶。其寬度達幾米、甚至幾十米。一般情況下,斷層的規模愈大,斷層 帶的寬度也愈大。 ②斷盤。斷層面兩側相對移動的岩塊稱為斷盤。由於斷層面兩壁發生相對移動, 所以斷盤就有上升盤和下降盤之分。在野外識別時,按其位於斷層面之上者稱上盤 ;位於斷層面之下者稱下盤。當斷層面垂直時,就無上盤或下盤之分。 ③斷層線。斷層面與地面相交之線,稱斷層線。 ④位移。這是斷層面兩側岩塊相對移動的泛稱。在野外觀察斷層時,位移的方 向是必須當場解決的問題之一。特別遇到開礦時,一旦遇到礦脈(或礦層)中斷, 往往是斷層位移所致,需要立即追查。追查的辦法是運用兩側岩層的層序關系來判 斷或撫摸斷層面上的擦痕等來確定。 在地質旅行時,如何注意斷層?怎樣研究斷層?觀察什麼內容?此類問題必須 熟練掌握,現分述如下:先討論斷層的標志及兩盤相對位移問題。 ①構造(線)不連續。各種地質體,諸如地層、礦層、礦脈、侵入體與圍岩的 接觸界線等都有一定的形狀和分布方向。一旦斷層發生,它們就會突然中斷、錯開, 即造成構造(線)的不連續現象,這是判斷斷層現象的直接標志。 ②地層的重復或缺失。這是很重要的斷層證據。雖然褶皺構造也有地層的重復 現象,但它是對稱性的重復;而斷層的地層重復卻是單向性的。至於地層的缺失, 凡沉積間斷或不整合構造也可造成,但這兩類地層缺失都是區域性的,而斷層造成 的地層缺失則是局部性的。關鍵的問題,旅行者應對區域內的地層系統及其分布情 況有一個較為全面的了解(可以在旅行准備時查閱地層表、剖面、地層柱狀圖之類)。 利用地層的重復或缺失不僅是判斷斷層的重要手段,而且是判斷斷層兩盤相對 動向的重要方法,藉此還可以確定斷層的性質——正斷層,還是逆斷層?基本上有六種情況,如圖所示。 ③斷層面(帶)上的構造特徵。這是識別斷層的直觀證據,即在眼前「方寸」 之地內所能見到的若干構造現象,最常見的有以下幾種:斷層擦痕:就是斷層兩側 岩塊相互滑動和磨擦時留下的痕跡,由一系列彼此平行而且較為均勻的細密線條組 成,或為一系列相間排列的擦脊與擦槽構成。在堅脆岩石的斷層擦痕的表面,往往 平滑明亮,發光如鏡。並常覆以炭質、硅質、鐵質或碳酸鹽質的薄膜。有時,也在 斷層的擦面上見到不規則的階梯狀斷口,其上覆以纖維狀的礦物(如方解石之類) 晶體。 斷層擦痕對於決定兩盤位移方向頗有用處,如用手撫摸時,感到光滑的方向乃 是對盤活動位移的方向。或自粗而細,自深而淺的方向乃示對盤活動位移的方向。 或者利用階梯狀斷口,階梯形陡坡之傾向指示對盤相對滑動的動向。 構造岩:當斷層兩壁相對移動之時,岩石發生破碎,在強大的壓力下,礦物出 現定向排列,並有重結晶作用。也就是說,由於動力作用而發生變質,形成一系列 新的岩石,即稱為構造岩。 構造岩的種類很多,如構造角礫石(角礫形狀不規則,大小不一)。碎裂岩 (破碎的程度比前者更高,主要是原岩中的礦物顆粒的破碎,常見於逆斷層或平移 斷層的斷裂帶中)。糜棱岩(破碎極細,用顯微鏡觀察)。更進一步的破碎即片理 化岩(具有片狀構造的構造岩)。 此外,還有牽引構造:是斷層帶中的一種伴生構造,它是由於斷層兩壁發生位 移時使地層造成弧形的彎曲現象,可以指示斷層的位移方向,如圖所示。 與斷層帶有關的,還有一種斷層的伴生構造,主要是斷層旁側的節理及拖曳褶 皺。這些節理常與斷層斜交,其銳角所指的方向指示本盤滑動的動向。 其他標志,主要是指地貌或水文上的一些特徵,不過,此種地質現象只能說明 有斷層存在,不易說明其兩盤的運動方向,諸如三角面山,河流的突然改向,山脊 的突然中斷,眾多的溫泉或泉水的定向分布,小型的火成岩體的入侵及其伴生的變 質作用、礦化現象及礦脈的定向分布等等均示斷層的存在,特別是從較大的地貌現 象所反映的斷層特徵,有時在航空照片甚至衛星照片上都能看到。 認識斷層的證據、判斷斷層的存在以後,就可以進一步將斷層進行分類,這也 是野外觀察斷層時必須解決的問題。 一般最常用的斷層分類法,是根據兩盤岩塊相對移動的性質而定,分為三種: 正斷層、逆斷層和平移斷層。如果斷層面的傾角小於30°,則又稱為逆 掩斷層。若規模很大的逆斷層(推移數千米以至數十千米者),又稱為推覆體。這是「地槽區」常見的一種構造現象,如阿爾卑斯地區是世界上最聞名的推覆體所在 地。 不過,野外所見到的斷層,往往並非單個出現,而是以組合的形態出現居多, 比如有下列各類最為普通。 ①階梯斷層。此類組合由一系列正斷層構成,多見於地殼塊斷運動上升地塊的 邊緣,地貌上的表現,是山脊與山谷的相間排列(圖4.24)。 ②地塹與地壘。兩條大致平行的斷層,其間有一共同的下降盤,稱為地塹;其 中如有一共同的上升盤,則為地壘。一般形成地塹與地壘的斷層多為正斷層,也有 逆斷層,或為正、逆斷層的結合。許多由新生代地層組成的盆地,多被地塹構造所 控制,例如我國的汾河、渭河地塹盆地。當然,也有視野所能及的小型 地塹與地壘構造。後者在地質旅行路線上亦有機會相遇。 ③疊瓦狀構造。由若干條平行排列的逆斷層構成,其上盤在剖面上構成一個接 一個的疊瓦狀(或稱覆瓦狀)構造,我國四川龍門山地區有此種構造存在。 除三者比較常見外,在某些特殊場合還能見到以下幾種類型:環型斷層及放射 狀斷層,多見於火山活動區的火山錐附近或穹隆構造的周圍,也見於侵入體的周圍。 近年來,不少地質學家認為天體撞擊地球以後的隕擊坑周圍亦有此種斷裂構造,有 人認為太湖四周也能見到,故太湖也可能屬天體撞擊形成的。 旋扭斷層,多見於較大的斷裂之旁,是一種規模小的弧形斷層,好似主斷層派 生出來。 還有一種在地質旅行時不易見到而在研究板塊構造時大范圍內認識的轉換斷層, 特別在研究海底地質構造時十分重要,此處不再詳述了。 關於斷層的野外觀察,還有一類特大的斷層,屬於地殼上的深斷裂帶,也應注意。就目前所知的這些著名的深斷裂帶,如西太平洋海溝構成的「深斷裂帶」,北 起千島群島,向南經日本、琉球、我國的台灣至菲律賓,長達7000千米以上。又如 東非大裂谷,南自莫三比克向北經坦尚尼亞至烏干達以北,長達6000千米。我國東 部郯城(山東)至廬江(安徽)的大斷裂,呈東北方向延伸,長達2400千米。還有 一條,自浙江麗水至廣東海豐的大斷裂,長度亦可達500 千米以上。 這樣巨大而延伸遙遠的深而大的斷裂,能否在短距離的地質旅行中也能有所認 識呢?可以。 因為如此巨大的斷裂,並非一時發育起來的,而是經過長時間的發展才形成的。 因此,在巨大斷裂的兩側的沉積岩層的特徵就明顯地反映出差異性。它們的沉積建造,幾乎從元古代到古生代這樣長的地質歷程中都不相同,其他如火成岩活動、成礦作用等也都反映出明顯的差異性。所以,當我們在地質旅行穿越剖面時,特別要 注意在近距離內,有如上述斷層的兩側沉積建造等方面的差異性。 在地質旅行時,除了認識和判斷斷層的存在、類型、性質等外,還要進一步查清斷層發生(或形成)的時間。其方法是根據地層的年代。總的來說,凡被斷層切 斷的地層,這些斷層的發生年代應在被切斷的最新地層之後,在未被切割的最老地 層之前。例如某斷層切穿三疊紀地層,而未斷及侏羅紀地層,則此斷層形成的時間 應在三疊紀末較妥。 斷層年代的確定,對於研究區域地質發展史、成礦作用的時期等都十分重要。 而年代問題的確定,主要是在野外解決。 參考資料: http://www.doyouhike.net/article/599,4.html

Ⅸ  斷裂帶的研究歷史

一、以往工作概述

斷裂變質帶一詞是莫柱蓀教授在1962年提出來的,它是廣東省一條北東向主幹深大斷裂帶,同時又是一條重要的控岩控礦構造帶。歷年來,不少地質隊及教學科研單位的專家學者對該帶進行過不同程度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不少的地質認識和成果,從而使該帶的研究逐步引向深入。

1.1962年莫柱蓀等的認識及成果

吳川-四會斷裂變質帶一詞被提出,至今沿用此名。它位於雲開隆起的東緣,包括吳川—祿步以東,八甲—四會以西的廣大地區,向西南沒入南海,向北可能穿越清遠、英德,直達南雄地塹。它由大小斷層排列組成,該斷裂的方向為NE—NNE,從而構成一個狹長的斷裂變質帶。該斷裂變質帶也是廣東省一條重要成礦帶,鎢、錫、銅、鉛、鋅、砷和黃鐵礦等的遠景都很好。

2.1979年丘元禧等的廣東省構造體系圖及說明書

吳川-四會褶斷帶位於廣東省吳川—四會—線。向北東延至粵北的西牛附近;向南西在吳川縣附近隱伏於新生代地層之下,繼續往南越過瓊州海峽,進入臨高縣境內,截至昌江縣、東方縣一帶。可追索長700km,是廣東省新華夏系主要構造帶之一。

組成褶斷帶的主要構造成分包括區域性大斷裂、動力變質帶、岩漿岩帶以及各式褶皺、構造盆地等。總體呈北東20°~30°方向延伸。北東端寬約10km,南西寬達50km,在空間上略似一喇叭狀。

有人認為:該斷裂是一條深大斷裂帶,可能和郯廬斷裂帶相連。

斷裂帶的生成可追溯到晚古生代早期,經歷印支運動、燕山運動各幕,遭受了強烈的改造,至今活動仍未止息,它是一條長期的、反復活動的褶斷構造帶。帶內較老的構造組分(為華夏系)大都被後來新華夏系構造所強烈改造、歸並,原有的跡象難以辨認,故以早晚新華夏系重接復合稱之。應當指出的是,在重接復合褶斷帶的內部,局部尚可將兩期構造形跡區分開來。

3.1981年《吳川-四會斷裂帶地質特徵及成礦關系》學術討論會上意見

會上主要對斷裂帶范圍的劃分提出兩種意見。一種認為:城垌斷裂和陂面-石菉斷裂分別位於陽春盆地的東西兩側,兩者斷裂性質及含礦性均很相似,所以應把兩者劃為一組斷裂,而不屬於吳川-四會斷裂帶;另一種認為:該帶是一條深大斷裂帶,可能和郯廬斷裂帶相連,在劃分展示範圍上宜大不宜小,故應把陂面一石菉斷裂和城垌斷裂劃入該范圍之中。

4.1982年陳挺光等《廣東省吳川-四會斷裂帶地質特徵及成礦關系》專題研究報告

報告對斷裂帶的范圍、分布、形態、延伸等方面作了較細的研究,認為斷裂帶往南西延伸至南海之濱,向北延至清遠。整體呈40°方向,組成一個北東撒開、南西收斂的帶狀斷裂系,多次彎曲,形態好像一個倒喇叭。據廣東省物探隊楊熹雲資料,廣東省西部區域重磁場平面圖表明,在吳川、四會、曲江一帶,有一條斷續出現、時隱時現的梯級帶;兩側重力場差異明顯,把整個地區重力場分為東高西低兩部分;在重力場分界線附近,集中了一系列呈北東展布的局部航磁異帶,它們的總體位置與重力場分界線基本一致。另外利用「南海地質調查指揮部」實測重力資料,計算了通過此斷裂的地殼厚度剖面,北部一條,北起懷集、廣寧、通過四會至佛山,經計算地殼厚度在四會西北側最深可達34.9km,在佛山附近最薄只有31.3km,兩者相差3.6km;南部一條,在斷裂通過部位的西側最深可達34.6km,在南東側最薄為32.1km,相差2.5km。認為斷裂帶往北經韶關與郯廬斷裂相會合。根據斷裂帶兩側重磁異常特徵,沿斷裂帶有基性岩脈出露,認為該斷裂帶是一條殼內深斷裂。從構造形跡及斷裂帶組合等關系研究,認為它是廣東省著名幾條北東向斷裂帶之一,是粵西華夏構造帶的重要組成部分,斷裂帶由十多條區域性主幹大斷裂、夾持於其間的動力變質帶以及與之配套的北西向斷裂和派生的旋卷構造所組成。

提出了斷裂帶與黃鐵礦、鎢、錫、鐵、銅、鉛、金、銀等礦床密切相關,指出石菉弧、天堂弧、肇慶弧分別控制三個斑岩型礦床。

關於構造活動的時間,報告明確提出斷裂帶生成始於奧陶紀,在加里東、印支期相繼活動,在燕山運動各幕,經歷了強烈的改造,直至現代活動仍未止息,是一條長期的、反復活動的褶斷構造帶。

5.1982年廣東省區域地質志

該斷裂帶是廣東省內一條重要的深大斷裂,在廣東省境內長超過800km,總體呈20°~40。方向延伸,影響寬15~20km。斷裂帶自吳川向北經陽春、廣寧插入英德西牛一帶,與仁化-英德斷裂會合,在韶關附近分二支,一支沿南雄盆地與江西大余-興國-南城深斷裂相接,為任紀舜稱吳川-肖山斷裂帶的部分;另一支往北插入江西逐川,沿贛江北延與郯城-廬江斷裂帶相連。西南段也明顯分為兩支,其中一支進入吳川後,潛伏於雷瓊斷陷之下,在海康烏石港附近插入北部灣;另一支沿陽江織簧斷裂下海而進入大竹洲島。該斷裂在粵西區是二級構造單元的分界線;在粵北區乳源和翁源是四級構造單元的分界線;斷裂帶向西南開口呈喇叭形,它是一條多旋迴活動的構造、岩漿、變質帶。

該斷裂帶在地球物理上是不同重力、磁場和莫霍面的分界面,反映東側為上地幔局部隆起區,莫霍面埋深26km;西側為上地幔凹陷區,莫霍面埋深28km。在航空磁測上,它是一條北東向展布的局部磁場異常帶,其位置與重力梯級帶相當。因此,該斷裂帶局部地段巳深切到上地幔,其與幔源分異型、同熔型岩漿演化系列相對應。

綜合看來,斷裂帶的活動、形成的早期可能與鬱南運動有關,在奧陶紀已具雛形;印支運動崛起,產生了韌性剪切、動熱變質、混合岩化作用和岩漿侵位活動;燕山運動活動強烈,岩漿侵入頻繁,早期以長江系列(相當同熔型)岩漿為主,與鐵、銅、鉛、鋅等礦床有成因上聯系;晚期主要以南嶺系列岩漿為特色,與鎢、錫、鈾等礦床有關。直至挽近期仍有活動。

6.1984年覃慕陶等《粵西地區金成礦條件及遠景預測研究》

報告認為:斷裂帶南起吳川,北到四會威整(為中、南段)長340km,總體走向為30°~40°,傾向北或南東,傾角40°~70°,斷裂帶主要由16條斷裂和3條動力變質帶組成,單條斷裂長數公里到百餘公里。平面上呈舒緩波狀延伸,具左行雁列特徵,平行主斷裂的次級斷裂發育,並見有低序次的旋扭構造,是一條寬闊的區域性韌脆性深大斷裂帶。活動時間始於奧陶紀,現今還在活動。岩漿活動於印支期和燕山期有很多花崗岩沿斷裂帶侵入,沿帶並有超鎂鐵質岩分布。地球物理(△T)特徵表明,斷裂帶為兩種不同性質的區域性磁場分界線,局部磁異常沿帶分布;重力場特徵為斷續分布的梯級帶,東部重力高、西部重力低,呈成對出現的局部異常帶。據「南海地質調查指揮部」重力資料計算所得,兩側地殼厚度相差2.5~3.6km。地質上位於兩個不同地體拼接帶,斷裂帶兩側莫霍面東淺西深,切穿地殼,屬超殼深大斷裂。

二、研究取得的進展及新成果

在前人工作基礎上,認真分析研究了以往各家對斷裂帶的認識及成果,通過本次課題的野外調查及室內研究工作,對認為符合客觀實際的予以肯定,對認識不足部分,盡可能補充完善,因此獲得了較為全面的認識及成果。

1.分布規模

吳川-四會斷裂帶是我國東南沿海屬於華夏方向構造系的一條深大斷裂帶,它的劃分范圍及延伸,一直是各家爭議的熱點,本研究基本同意陳挺光等(1982)的觀點,並作如下補充說明:

(1)斷裂帶兩端延伸,以往許多專家只將斷裂帶局限於吳川、四會之間,我們認為,如此超殼深大不可能在長僅300餘公里即行尖滅,只因北延部位被佛崗東西向構造岩漿帶所截,使其構造形跡不顯而已。我們贊同廣東省區域地質志的看法,向北與仁化-英德斷裂會合(本書稱之為北段)。至於達韶關以後再向北延伸問題,作者對該區大量的地質、地球物理場資料的綜合分析和一定的野外實地調查表明,其主幹斷裂經仁化、長江、塘洞一帶見有宏偉的早晚新華夏系復合構造帶,糜棱岩帶的寬度達百餘米(詳見後文)。其與陳挺光等(1982)、廣東省區域地質志(1988)的觀點一致,江西地礦局楊明桂等也贊同這一觀點,即向北經遂江與贛江斷裂相接,再北延伸與郯廬斷裂承接。至於是否有一支經南雄盆地向北東延伸的問題,我們認為,就目前資料尚感不足,以下幾個問題難以解決:①斷裂帶急劇偏東,即呈北東東走向;②主要斷裂帶大多切穿燕山期花崗岩和白堊-第三系紅層;③主要斷裂性質多屬扭性,少數為張性。從以上3點來看,其表現恰好反映了新華夏系配套的泰山式構造特徵,其間還顯示有華夏式成分。至於是否存在華夏系構造,目前尚難分辨出來。斷裂帶南延問題,我們認為:斷裂帶向南延至吳川、吳陽附近隱伏於新生代地層之下,再往南延至南海之濱,並被雷瓊東西斷裂所截。

(2)斷裂帶的規模。斷裂帶由南往北自吳川海濱至粵贛邊界全長550km,主幹斷裂分布寬度10~30km,影響寬度50~60km,最寬達70km。

2.產狀形態

各斷裂呈北東向左行雁排列,總體走向為30°~40°,傾向北西或南東,傾角40°~70°。平面上舒緩波狀,平行主斷裂的次級斷裂發育,是一條寬闊的深大斷裂帶。上述觀點基本與覃慕陶等(1994)早期認識相符。至於整個帶的形態,我們認為陳挺光等(1982)描述為倒喇叭較為合適,呈北寬南窄走向北東的倒喇叭狀形態。

3.斷裂組合

在陳挺光等(1982)認識的基礎上補充完善,即斷裂帶由22條區域性主幹大斷裂帶、夾持於其間的4條動力變質(剪切)帶以及與之配套的北西向斷裂和派生的旋卷構造所組成,形成一條規模巨大、組構復雜的斷裂帶。

4.斷裂性質

它是一條繼承性的復合斷裂帶,是一條以壓扭性為主的超殼深大斷裂。

5.物理場特徵

根據「南海地質調查指揮部」和廣東省物探隊楊熹雲等(1981)的資料,該斷裂帶是一條重力梯級帶,又是兩種不同性質的區域磁場分界線。

6.岩漿活動

我們認為廣東省區域地質志(1988)的論述較為完善,它是一個多旋迴活動的構造、岩漿變質岩帶。除大量的中酸性岩漿沿斷裂帶侵入外,覃慕陶、袁正新等還提出沿帶有超鎂鐵質岩分布。

7.成礦關系

在綜合前人對成礦認識的基本上,綜合新近一些資料及研究成果,提出如下認識。

(1)斷裂帶與黃鐵礦、鎢、錫、鉬、鐵、銅、鋅、金、銀、砷、鈾等礦床密切相關。

(2)斷裂帶主要存在三種不同的控礦形式:①受斷裂帶或其低序次構造控制的礦床,如產於震旦系中受後期旋卷構造控制的黃鐵礦床(大降坪),產於晚古生代盆地中的同生沉積或層控式黃鐵礦床(西牛、紅岩),產於中新生代斷陷盆地中的鈾礦床(南雄盆地113鈾礦床)等;②產於韌性剪切帶中屬動力成岩成礦作用形成的糜棱岩型金礦床;③燕山期各類花崗岩漿活動伴隨形成的各種內生金屬礦床。

(3)燕山期不同成因花崗岩控制不同的成礦系列,其中南嶺系列(系列Ⅰ)花崗岩控制著鎢、錫、鉛、鋅、銀、砷、鈾等礦床;長江系列(系列Ⅱ)花崗岩控制著鐵、銅、鉛、鋅、銀、金、硫、鉬等礦床。

(4)受斷裂帶控制的斑岩礦床是本區一大特色:各類斑岩主要產於燕山期,中酸性斑岩產出相對較早,以伴隨產出的銅鉬多金屬礦床著稱,晚期主要以酸性斑岩較多,以伴隨產出的錫鉬礦床為主;斑岩礦床明顯受控於低序次的旋卷構造;斑岩礦床具有一定的分帶性,由內向外依次為銅、鉬-銅、硫、鋅、鉛、銀-金的分帶;構造發育完善者往往形成岩體內部、接觸帶、圍岩「三位一體」的斑岩礦床。

三、各家主要認識成果沿革表(表1-1)

表1-1吳川-四會斷裂帶主要認識成果沿革表

續表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