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地質中蘊藏的能源有什麼

地質中蘊藏的能源有什麼

發布時間: 2021-02-12 00:36:31

① 能源都有什麼能源分類(詳細!)

能源是能夠提供能量的資源。這里的能量通常指熱能、電能、光能、機械能、化學能等。能源按來源可分為三大類:

1、來自太陽的能量。包括直接來自太陽的能量 (如太陽光熱輻射能) 和間接來自太陽的能量 (如煤炭、石油、天然氣、油頁岩等可燃礦物及薪材等生物質能、水能和風能等)。

2、來自地球本身的能量。一種是地球內部蘊藏的地熱能,如地下熱水、地下蒸汽、乾熱岩體;另一種是地殼內鈾、釷等核燃料所蘊藏的原子核能。

3、月球和太陽等天體對地球的引力產生的能量,如潮汐能。

(1)地質中蘊藏的能源有什麼擴展閱讀

能源轉化

各種能源形式可以互相轉化,在一次能源中,風、水、洋流和波浪等是以機械能(動能和位能)的形式提供的,可以利用各種風力機械(如風力機)和水力機械(如水輪機)轉換為動力或電力。煤、石油和天然氣等常規能源一般是通過燃燒將燃燒化學能轉化為熱能。

熱能可以直接利用,但大量的是將熱能通過各種類型的熱力機械(如內燃機、汽輪機和燃氣輪機等)轉換為動力,帶動各類機械和交通運輸工具工作;或是帶動發電機送出電力,滿足人們生活和工農業生產的需要。

發電和交通運輸需要的能源占能量總消費量的很大比例。據預測,20世紀末僅發電一項的能源需要量將大於一次能源開發量的40%。一次能源中轉化為電力部分的比例越大,表明電氣化程度越高,生產力越先進,生活水平越高。

② 除了石油資源,海洋中還蘊藏著哪些豐富的能源

海洋中還蘊藏有巨大的熱能,人們稱之為「藍色的煤海」,它也是人類專未來可以充屬分應用的能源之一。未來的海洋熱能轉化廠,將設置在大海的深處。在沿海地區可以通過一種熱能轉化設備,把海洋的熱能轉化為電力,再由電纜輸送到各個城市,作為城市用電。

還有一種被譽為「未來燃料」的「重水」,在海水中的含量也比陸地高得多。從重水中可以提取氫的同位素,科學家們正在用它來進行熱核反應試驗,如果獲得成功,它將成為取之不盡的能源。

③ 開發地內地質能源

自然資源、自然能源的開發利用昭示著人類社會的進步發展,從根本上講,對自然能源的認識水平和利用程度就標志著文明社會的生產力總值、社會的富裕、人民的幸福。從農牧社會的砍樵割草到工業社會的挖煤抽油,從狩獵穴居到城市化現代信息社會,從疲於奔波到飛機升空、衛星上天,全都靠能源在推動發展,所以當今世界人類文明的物質基礎就是資源能源,能源短缺將是制約世界發展的重要因素,作為地質學家要把傳統的地質礦產資源擴展到地質礦產、地質能源並重的高度來帶動地質學的應用。甚至有必要把地內地質能源開發,並列為地球科學應用的四大陣地,即探尋礦產、開發地內能源、監護生態環境和對付地源災害。前十幾年我們提礦產、環境、災害三大任務,今後要將開發地內地質能源(能源礦產、煤炭、油氣、放射性礦產除外)作為地球科學新的重點發展的應用方向。

其實地球各圈層的自然能源是豐富的,類型也很多,海洋能、風能、太陽能的開發利用已經起步,所以把地內地質能概括為固體地球為主的熱核族能源,包括地熱能、地氣能、地電磁能等。地球是保有熱核活力的壯年期星體,地內存在成千上萬個天然核反應堆,億萬年來一直此起彼伏地進行著熱核反應,爆炸飆升,推動著地內各圈層的岩漿活動和礦產聚合,引發地震火山,可稱為地內熱核圓涌構造運動能源。其潛力和可利用前景之大令人吃驚。

太陽每年輻射給地球的總能量為178×1015W/a。地球內部賦存的總能量並不少於這個超巨的數量。

全球地震、火山等地質釋放總能量為1021J/a。1900~1980年全球共發生≥6M地震7938次。其中≥8M地震99次;≥7M地震1484次;≥6M的地震7938次。

全球每年上萬次的地震、火山等地質運動釋放總能量僅佔地內核能235U的14億分之一,238U的90億分之一,280Th億分之一當量,而地內實際產生的熱核總能量遠超過這個數量的100倍以上。

這些熱核能量除地震、火山和圓涌耗能外,主要表現為地熱能,地球內部蘊藏著難以想像的巨大能量。地殼最外層10km范圍內,就擁有1254×1024J熱量。相當於全球年產煤炭總發熱量的2000倍。全球總能耗4.395×1020J/a的1000多倍。如果開發利用其中的1%就可供全世界用10年。要把地內熱能全開發利用起來,則相當於全球煤炭總儲量的1.7億倍。有人估計,地熱能要比水力能大100倍。可供利用的地熱能即使按1%計算,僅地下3km內可開發的熱能,就相當於2.9萬億t煤炭的總能量。地熱能可長年持續供應,不像煤和石油等礦產一次性能源。

地熱只是地內熱核能的一部分,而且分布強度低,高值通道分散。地內核能還帶動著地內氣液的溢涌、噴射、強氣旋能,除了形成氣、液礦產外同時也是輸能載體。

另外地內強熱核強爆驅動下還會產生地球向外輻射的電磁能和粒子流能量,其中僅雷電一項能量就很大,地球每年平均發生雷電1000萬次/年~4.4億次/年,產生電量17.5×1012kW·h/a。

地內地質能是一種以熱核為主體的多類型能流,其發生、傳輸、釋放的形式可能有多種組合。地內能的開發可能要結合災害監測防禦,興利祛害。地內能的開發前景無疑是可期望的,但科學技術途徑尚處於預想階段,有待千百代人的探索,肯定會創出新的能源工程方案。大體可做如下設想規劃:

(1)加強地熱的全面開發,同時為開發地內熱核類能源探索利用途徑。

(2)給地震、火山、強氣旋、地內強爆等災害釜底抽薪,火中取栗,鑿通地內高強熱核能通道和「減壓分送站」網路。

(3)地內高溫礦產自然萃取、自然冶金工藝管道的建設和能源汲取。

(4)火山鑄造工藝與新材料地內引導培育。

(5)深部水資源汲聚、利用和取能工程。

(6)地內液體、氣體礦產與能源同步、同通道開發。

上述科學設想是深源高強熱核爆動力學和地球圓涌構造理論的衍生成果。提請地球科學界廣大同仁,瞄準新方向,開闢地內地質能源開發新領域。盡管工程技術道路尚十分渺茫、模糊、遙遠,只要認准地球超大能源庫,聯合能源工程界的先鋒志士,百代前仆後繼,千載探索不息,肯定會創出開發巨大能源的途徑,既然地球內部存在無比豐厚的地質能源,何愁人類不繁榮昌盛。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智慧、百折不撓的勇氣去攻克能源科學的難關,不必捧著金缽去乞討,更不必為能源危機愁眉苦臉,科學可持續發展道路寬廣,前程輝煌。人雲上天容易入地難,我說地內寶庫更堪羨,只要網路精英齊動員,構建地內能源、資源縱深開發的超級地球開發工程體系,沒有打不開的地內能源庫、挖不出來的地下寶藏。

④ 達納吉爾凹地蘊藏能源是什麼

2號地上蘊藏著什麼樣的能源能源很多,一般來說石油是非常豐富的,還有豐富的煤炭資源或者生態資源。

⑤ 來自地球本身蘊藏能源,如海洋和地殼中儲存的什麼能和什麼能

潮汐能和地熱能!!!

⑥ 能源,什麼方面叫能源啊,能源有哪些方面啊

Q:什麼叫能源呢?

A:像煤、石油、天然氣、水流等等,凡是可以提供能量的物質資源都叫做能源。

Q:汽油、柴油都是從石油提煉出來的。那麼煤、石油、天然氣等等又是從哪裡來的呢?從地下開采出來的。地下的這些東西又是從哪裡來的呢?

A:煤、石油、天然氣都是由古代的動物、植物經過長時間的地質變遷中形成的,我們把它們統稱為化石燃料。

Q:什麼叫一次能源呢?

A:化石燃料、水能、風能、太陽能等等都是由自然界提供的能源叫做一次能源

Q:一次能源是自然界直接提供的能源。不同的是,教室里點燈,家裡開收音機、電視機,工廠里開動機器都要用自然界不能直接提供的電能。那麼,電能是哪裡來的呢?

A:電能是由發電廠供給的;電能可由電池提供;電能還可由太陽能轉化而來——太陽能電池。火電廠把煤、石油等化石燃料轉化成電能;水電站把水流能轉化成電能;干電池、蓄電池把化學能轉化成電能;太陽能電池把太陽能轉化成電能,……

Q:什麼叫二次能源?

A:電能是由化石燃料、水能、風能、太陽能等等自然界直接提供的能源轉化而來的,所以叫做二次能源。所有由自然界提供的能源轉化而來的能源是二次能源

Q:現在我們大量使用二次能源——電能,但實際消耗的還是轉化成電能的一次能源——目前我國主要還是消耗化石燃料。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進步,特別是近三、四十年以來,隨著工、農業生產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人們的生活也漸趨現代化,使能量消耗的增長趨勢十分明顯,為了便於比較,我們把各種能源的消耗量都摺合成燃燒值為2.93×107焦/千克的標准煤計算(看課本圖14—1),在1950年是26億噸,1987年就是110多億噸,估計到2000年要超過200億噸。我們國家的能源消耗量也在迅速增加,1953年全國能源消耗僅為0.54億噸標准煤,到1992年已達到10.89億噸標准煤,增加了近20倍,預計到2000年將增加到14~17億噸標准煤,幾乎接近20世紀初全世界1年能源消耗的總量。能源消耗的迅速增長,會不會引起「能源危機」呢?人類能不能解決這個問題呢?

A:有困難,有信心。

Q: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是古代生長的動、植物經過長時間的地質變遷而形成的,那麼這些動、植物又是怎麼能生長壯大的呢?植物生長靠太陽把各種養分進行光合作用變成植物生長的養料,動物生長靠吃植物或者其他的小動物,所以化石燃料從根本上來說,來源於太陽能。那麼水能和風能又是從哪裡來的呢?

A:太陽照到地球上,使空氣變熱上升,冷空氣就下降形成風。太陽照到江、河、湖、海的水面上,使水蒸發,蒸發的氣上升到空中,在高空遇冷使變成雨雪降下來,降到高山上的雨和雪融化成的水從高處流下,形成水能。化石燃料、水流能、風能等都來源於太陽光的輻射,即太陽能。太陽每秒鍾要向周圍空間輻射3.8×1026焦的能量,其中到達地球表面的太陽能只有1.7×1017焦,但仍有大量的太陽能還沒有被利用。近年來發明的太陽灶、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電池等對太陽能的直接利用還剛剛開始。這里還有很大的潛力可挖。此外自然界還存在大量的潮汐能和地熱能,我國和有的國家已試驗用潮汐能和地熱能來發電,由於有些技術問題還沒有解決,使造價過高,因此還沒有被廣泛採用。另外本世紀初還發現了原子核能(原子能),原子能已經做為核潛艇、航空母艦和破冰船的核動力,也廣泛地用於核電站。

Q:什麼是常規能源?
A:我們把化石燃料、水流能、風能等人類早就應用的能源叫做常規能源

Q:什麼是新能源?
A:把核能、太陽能、地熱能、潮汐能等新近才開始利用的能源叫做新能源

Q:解決能源問題的主要出路是什麼?

A:開發和利用新能源是人類解決能源問題的主要出路。我國雖然蘊藏著豐富的煤炭資源,新油田也在不斷被發現,但是我國人口眾多,能耗巨大,節約常規能源的消耗,開發和利用新能源仍是我國的一項重要任務。

⑦ 西部蘊藏著豐富的能源資源,其中什麼資源最為豐富。

石油,天然氣,煤炭

⑧ 能源都有哪些

自然界賦存的已經查明和推定的能夠提供熱、光、動力和電能等各種形式的能量來源。包括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

能源亦稱能量資源或能源資源。是指可產生各種能量(如熱量、電能、光能和機械能等)或可作功的物質的統稱。是指能夠直接取得或者通過加工、轉換而取得有用能的各種資源,包括煤炭、原油、天然氣、煤層氣、水能、核能、風能、太陽能、地熱能、生物質能等一次能源和電力、熱力、成品油等二次能源,以及其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能源按來源分為3類:

①來自地球外部天體的能源(主要是太陽能)。除直接輻射外,並為風能、水能、生物能和礦物能源等的產生提供基礎。人類所需能量的絕大部分都直接或間接地來自太陽。正是各種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把太陽能轉變成化學能在植物體內貯存下來。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也是由古代埋在地下的動植物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形成的。它們實質上是由古代生物固定下來的太陽能。此外,水能、風能、波浪能、海流能等也都是由太陽能轉換來的。

②地球本身蘊藏的能量。如原子核能、地熱能等。地球本身蘊藏的能量通常指與地球內部的熱能有關的能源和與原子核反應有關的能源。溫泉和火山爆發噴出的岩漿就是地熱的表現。地球可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層,它是一個大熱庫。地殼就是地球表面的一層,一般厚度為幾公里至70公里不等。地殼下面是地幔,它大部分是熔融狀的岩漿,厚度為2900公里。火山爆發一般是這部分岩漿噴出。地球內部為地核,地核中心溫度為2000度。可見,地球上的地熱資源貯量也很大。

③地球和其他天體相互作用而產生的能量。如潮汐能。

⑨ 能源有幾種各是什麼

7種分類:

能源種類繁多,而且經過人類不斷的開發與研究,更多新型能源已經開始能夠滿足人類需求。根據不同的劃分方式,能源也可分為不同的類型。主要有以下七種分法。
按來源分
為3類:地球本身蘊藏的能量 通常指與地球內部的熱能有關的能源和與原子核反應有關的能源。
①來自地球外部天體的能源(主要是太陽能)。除直接輻射外,並為風能、水能、生物能和礦物能源等的產生提供基礎。人類所需能量的絕大部分都直接或間接地來自太陽。正是各種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把太陽能轉變成化學能在植物體內貯存下來。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也是由古代埋在地下的動植物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形成的。它們實質上是由古代生物固定下來的太陽能。此外,水能、風能、波浪能、海流能等也都是由太陽能轉換來的。

②地球本身蘊藏的能量。如原子核能、地熱能等。溫泉和火山爆發噴出的岩漿就是地熱的表現。地球可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層,它是一個大熱庫。地殼就是地球表面的一層,一般厚度為幾公里至70公里不等。地殼下面是地幔,它大部分是熔融狀的岩漿,厚度為2900公里。火山爆發一般是這部分岩漿噴出。地球內部為地核,地核中心溫度為2000度。可見,地球上的地熱資源貯量也很大。
③地球和其他天體相互作用而產生的能量。如潮汐能。
按能源的基本形態分
分類,有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前者即天然能源,指在自然界現成存在的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氣、水能等。後者指由一次能源加工轉換而成的能源產品,如電力、煤氣、蒸汽及各種石油製品等。一次能源又分為可再生能源(水能、風能及生物質能)和非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油頁岩等)。根據產生的方式可分為一次能源(天然能源)和二次能源(人工能源)。一次能源是指自然界中以天然形式存在並沒有經過加工或轉換的能量資源,一次能源包括可再生的水力資源和不可再生的煤炭、石油、天然氣資源,其中包括水、石油和天然氣在內的三種能源是一次能源的核心,它們成為全球能源的基礎;除此以外,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海洋能、生物能以及核能等可再生能源也被包括在一次能源的范圍內;二次能源則是指由一次能源直接或間接轉換成其他種類和形式的能量資源,例如:電力、煤氣、汽油、柴油、焦炭、潔凈煤、激光和沼氣等能源都屬於二次能源。

按能源性質分
有燃料型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泥炭、木材)和非燃料型能源(水能、風能、地熱能、海洋能)。人類利用自己體力以外的能源是從用火開始的,最早的燃料是木材,以後用各種化石燃料,如煤炭、石油、天然氣、泥炭等。現正研究利用太陽能、地熱能、風能、潮汐能等新能源。當前化石燃料消耗量很大,但地球上這些燃料的儲量有限。未來鈾和釷將提供世界所需的大部分能量。一旦控制核聚變的技術問題得到解決,人類實際上將獲得無盡的能源。
根據能否造成污染分
根據能源消耗後是否造成環境污染可分為污染型能源和清潔型能源,污染型能源包括煤炭、石油等,清潔型能源包括水力、電力、太陽能、風能以及核能等。
根據能源使用的類型
又可分為常規能源和新型能源。
利用技術上成熟,使用比較普遍的能源叫做常規能源。包括一次能源中的可再生的水力資源和不可再生的煤炭、石油、天然氣等資源。
新近利用或正在著手開發的能源叫做新型能源。新型能源是相對於常規能源而言的,包括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海洋能、生物能、氫能以及用於核能發電的核燃料等能源。由於新能源的能量密度較小,或品位較低,或有間歇性,按已有的技術條件轉換利用的經濟性尚差,還處於研究、發展階段,只能因地制宜地開發和利用;但新能源大多數是再生能源。資源豐富,分布廣闊,是未來的主要能源之一。
人們通常按能源的形態特徵
或轉換與應用的層次對它進行分類。世界能源委員會推薦的能源類型分為:固體燃料、液體燃料、氣體燃料、水能、電能、太陽能、生物質能、風能、核能、海洋能和地熱能。其中,前三個類型統稱化石燃料或化石能源。已被人類認識的上述能源,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換為人們所需的某種形式的能量。比如薪柴和煤炭,把它們加熱到一定溫度,它們能和空氣中的氧氣化合並放出大量的熱能。我們可以用熱來取暖、做飯或製冷,也可以用熱來產生蒸汽,用蒸汽推動汽輪機,使熱能變成機械能;也可以用汽輪機帶動發電機,使機械能變成電能;如果把電送到工廠、企業、機關、農牧林區和住戶,它又可以轉換成機械能、光能或熱能。
商品能源和非商品能源
凡進入能源市場作為商品銷售的如煤、石油、天然氣和電等均為商品能源。國際上的統計數字均限於商品能源。非商品能源主要指薪柴和農作物殘余(秸稈等)。1975年,世界上的非商品能源約為0.6太瓦年,相當於6億噸標准煤。據估計,中國1979年的非商品能源約合2.9億噸標准煤。
再生能源和非再生能源
人們對一次能源又進一步加以分類。凡是可以不斷得到補充或能在較短周期內再產生的能源稱為再生能源,反之稱為非再生能源。風能、水能、海洋能、潮汐能、太陽能和生物質能等是可再生能源;煤、石油和天然氣等是非再生能源。地熱能基本上是非再生能源,但從地球內部巨大的蘊藏量來看,又具有再生的性質。核能的新發展將使核燃料循環而具有增殖的性質。核聚變的能比核裂變的能可高出 5~10倍,核聚變最合適的燃料重氫(氘)又大量地存在於海水中,可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核能是未來能源系統的支柱之一。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