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上水文地質圖圖例怎麼看
⑴ 誰知道《綜合水文地質圖圖例及色標 GB∕T 14538-1993》圖例的意思
最左邊的是表示富水性表示顏色,右邊的兩個代表標准色,下面數字代表的是回標准色序號,在上面與之對答應的是其百分比。這是需要你自己編輯顏色庫來創建顏色的,比如第一個,打開MAPGIS中系統庫中編輯顏色庫功能,新建一顏色,下面的黃色條調制100%,青色調至50%,就生成了第一個顏色。依次類推,所有顏色都能做出來。
⑵ 綜合水文地質圖
綜合水文地質圖,實際上是把區域水文地質調查中所獲得的各種水文地質現象和資料,用特定的代表符號、色調和方式,按一定比例尺縮小表示到圖紙上的一種具綜合內容的水文地質圖件。但它又不是野外現象的簡單羅列,而是把野外獲得資料在進一步整理、分析和系統化的基礎上,更深刻地反映出區域地質—水文地質條件的規律性。
按原地質礦產部頒布的《區域水文地質普查規范補充規定》,綜合水文地質圖編圖的基本原則是:編圖時首先要劃分出五種基本類型地下水,即鬆散岩類孔隙水、碎屑岩類裂隙孔隙水,碳酸鹽岩類裂隙溶洞水(岩溶水)、基岩裂隙水和凍結層水。每種基本類型可根據不同情況劃分為若干亞類。類和亞類應突出表示出富水等級、埋藏條件和水質。並規定類型用普染色表示,亞類採用接近的普染色表示,層次要分明,用色階深淺表示富水性等級,埋深用等值線、線條、花紋符號等表示,水質用水點、等值線、符號等表示。
(1)鬆散岩類孔隙水:一般分為潛水和承壓水兩個亞類,每亞類又可按單井涌水量劃分為若干個富水等級,並圈定其界線。同一含水岩組也要區別其富水程度。按單井涌水量一般分為:①水量極豐富的:單井涌水量大於5000m3/d;②水量豐富的:單井涌水量為1000~5000m3/d;③水量中等的:單井涌水量為100~1000m3/d;④水量貧乏的:單井涌水量為10~100m3/d;⑤水量極貧乏的:單井涌水量小於10m3/d。
多層結構含水層,一般可歸並為潛水與承壓水或淺層水與深層水兩組,用雙層結構法表示,即寬窄條相間,寬條代表上部(潛水或淺層水),窄條代表下部(承壓水或深層水),富水性用不同色調表示(圖7-1)。
圖7-1 雙層結構表示法表示鬆散岩類孔隙水示例
埋深資料較多時,應繪制等水位(壓)線,並表示出潛水位或承壓水頂板的埋深;資料較少時,可分區分級用圖例或不同線條表示。
(2)碎屑岩類裂隙孔隙水:系指分布在中、新生代陸相沉積盆地內、比較穩定的裂隙孔隙水。不同含水層(組)或同一含水層(組)的不同地段應按單井涌水量劃分出富水等級:即大於1000m3/d,100~1000m3/d,小於100m3/d三級。層狀承壓水的分布面積應於表示,其頂板埋深按<50m,50~100m,>100m表示。如有鹹水還應反映出鹹淡水分界面的埋深。如果上覆有鬆散岩類孔隙水,則採取雙層結構方法表示。
(3)岩溶水(或裂隙岩溶水):圖上應分別表示出由分布均勻、相互連通的網(脈)狀溶蝕裂隙或蜂窩狀溶孔構成的統一含水層(體)和溶蝕管道發育而成的暗河水系;還應表示出岩溶均勻發育帶和匯流富集帶。應按泉及暗河流量與地下水徑流模數等綜合因素,劃分出富水等級。對大泉(域)和暗河(水系),按流量可分為100~1000 L/s,10~100 L/s,<10 L/s三個富水等級;按地下水徑流模數,亦可分為三級:<3 L/(s·km2)、3~6 L/(s·km2)、>6 L/(s·km2)。岩溶水埋深一般分為:<50m,50~100m,>100m三級。對覆蓋型或埋藏型岩溶水,可用雙層結構的方法表示。各種形態的岩溶,也應表示在圖中。
對岩性岩相變化復雜的裂隙岩溶水,應劃分為四個亞類:①碳酸鹽岩裂隙溶洞水,碳酸鹽佔90%以上;②碳酸鹽岩夾碎屑岩裂隙溶洞水,碳酸鹽岩佔70%~90%;③碎屑岩、碳酸鹽岩裂隙溶洞水,碳酸鹽岩佔30%~70%;④碎屑岩夾碳酸鹽岩裂隙溶洞水,碳酸鹽佔10%~30%。然後,據其中岩溶水的富水性,劃分其富水等級。
(4)基岩裂隙水:一般分為構造裂隙水(指層狀、似層狀裂隙水)、脈狀裂隙水、風化網狀裂隙水和孔洞裂隙水等亞類。其富水等級,按多數常見泉水流量分為:<0.1 L/s,0.1~1 L/s,>1 L/s三級,按地下水徑流模數分為:<1 L/(s·km2),1~3 L/(s·km2),>3 L/(s·km2)三級,對接觸帶、岩脈等富水帶和背、向斜等蓄水構造,亦應標出其富水部位。
(5)凍結層水:可分為鬆散岩類凍結層水和基岩類凍結層水兩個亞類。亦可分為凍結層上水和凍結層下水。採用雙層結構方法,分別表示兩層水的富水等級,必要時,應反映出凍結層厚度和凍結層下水的頂板埋深,圈出島狀凍結區范圍。冰丘等物理地質現象、現代冰川及沉積物和冰雪覆蓋范圍等,亦應表示在圖上。
綜合水文地質圖上,地下水質主要按礦化度劃分。一般按礦化度分為淡水(<1g/L),微鹹水(1~3 g/L),半鹹水(3~10 g/L),鹹水(>10 g/L),鹽鹵水(>50 g/L)。污染的和天然有害離子或化合物的分布情況,也應充分反映。
在綜合水文地質圖上,除上述內容外,圖中還應表示出:①控制性水點(井、孔、泉)及地表水系。水點要按規定的格式、色調進行標繪,如水點左側通常注記統一編號,右側注記水位埋深、水量、降深、礦化度等,井、泉用藍色,鑽孔用紅色等;②地下水流向,地下水和地表水的補排關系,水源地的開采量,海水入侵界限,下降漏斗范圍等;③熱泉和人工揭露的熱水。按水溫,可分為:低溫熱水(20~40℃),中溫熱水(40~60℃),中高溫熱水(60~80℃),高溫熱水(80~100℃),超高溫熱水(>100℃)。在一般地區,可簡化為:溫泉(20~40℃),熱泉(>40℃);④地層界線及地層符號與地質圖基本相同,但地層系統可簡化,各種構造及其水文地質性質,亦要標示出來;⑤第四系的成因類型、岩性結構及分布;⑥重點地貌現象,如階地、溶洞、暗河等。
綜合水文地質圖一般必須附有1~2個區內主要方向的水文地質剖面圖,以充分反映本地區各類含水層組及其水文地質結構和某個方向上或深部水文地質變化規律。剖面圖的水平比例尺原則上與平面圖相同,垂直比例尺可適當放大。剖面圖中的各含水層組,應按平面圖的富水性色譜著色(含水組中的隔水層及潛水位以上的包氣帶不上色)。剖面圖中除反映含水岩組外,還必須把有關水文地質內容表示出來,如水位、水頭、控制性鑽孔及涌水量、泉水點、鹹淡水界面、蓄水構造等。另外,還應適當反映地貌特徵(如階地、溶洞等)。
綜合水文地質圖一般還要附有柱狀圖。原則上可利用地質圖上的柱狀圖改編,主要表示水文地質內容,但要突出主要方面,簡化次要方面,要重視第四系的水文地質要求,選擇其最主要最有代表性的地層層序,水文地質特徵說明力求簡明扼要,重點突出。
某些內容可編製成較小比例尺的鑲圖,用以表示水文地質條件或開采利用條件中突出的一種或兩種要素,以補充平面主圖的某些不足。如地下水開采利用規劃圖、地下水資源分區圖、水化學圖等。
根據實際情況和是否需要,還可附簡要的分區說明表。
綜合水文地質圖的圖例說明應簡明扼要,以闡明富水性為主,富水性的等級按由強到弱的順序排列,其他僅作簡要的補充說明。
最後需要說明,在水文地質調查資料整理過程中,應盡量採用計算機輔助制圖系統,如基於地理信息系統(GIS)的計算機輔助制圖、AutoCAD、MapGIS、Coreldraw、Super⁃Map、Excel計算機制圖系統等。計算機制圖具有圖形附帶地質屬性數據的特點,實現了傳統水文地質圖表達信息的徹底變革,同時還具有隨時修改、高效、實現數據共享、易於保存和傳輸等優點。
⑶ 請教~~~~~根據水文地質平面圖,如何做水文地質剖面圖
作圖步驟:1、根據要求在平面圖上確定剖面線的位置和方向。2、確定回剖面圖的比例尺。3、收答集整理資料(全面收集剖面線上及其鄰近鑽孔柱狀圖、含水層、隔水層、抽水試驗資料、地形地質圖等有關資料)。4、設計圖面和繪制高程網。5、投繪平面與剖面的對應線(先將平面圖上的經緯線與剖面線的交點投繪到剖面中)6、繪地形剖面.7、投繪鑽孔柱狀。8、投繪構造點。9、根據各地層時代,連接各點,連接各含、隔水層,有抽水試驗資料,將抽水層段數據標出即可。 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找一張地質剖面圖,在此基礎上,將水文資料放上就可以了。
⑷ 地圖上的圖例的特點以及作用
圖例是抄地圖上表示地理事物的符襲號,是地圖上各種符號和顏色所代表內容與指標的說明,集中於地圖一角或一側。
特點:具有清晰明了、直觀的特點。
作用:通過圖例,可以了解地圖上各種圖標圖案符號的釋義,並且可以通過圖例來分析一個地區、地點或地域的特徵(地理位置特別是相對位置等),如:1.通過鐵路、高速等圖例,結合地圖,可以分析這一地區的交通條件;2.通過河流、湖泊等圖例,可分析這一地區的水文及灌溉條件;3。通過沙漠、等高線等圖例,可以分析這一地區的地形等等。
希望能幫到你
⑸ 圖件內容及圖式、圖例
綜合性基礎圖件主要編圖內容:含水岩組分布及其可富水性、水文地質剖面、地下水資源分布。
分析性基礎圖件主要編圖內容:地下水類型、地下水埋藏條件、水文地質參數、地下水含鹽量及鹹水分布、地下水水化學、環境地質問題、地下水脆弱性要素、地下水原生及污染組分分布、地下水同位素采樣點分布及剖面、實際材料及基岩構造等。
應用性圖件主要編圖內容:地下水資源質量分區、地下水脆弱性分區、地下水潛力分區、地下水開發利用現狀等。
為實現圖形庫標准化建設,本部分統一規定了主要圖件的圖層、圖式和圖例。
5.1.3.1 含水岩組特徵
主要包括含水岩組類型及其富水性、代表性水點等。
5.1.3.1.1 包含圖層
地下水資源調查評價技術方法匯編
5.1.3.1.2 含水岩組類型
根據含水岩組岩性和地下水賦存特徵,劃分為:鬆散岩類孔隙含水岩組、碎屑岩類孔隙裂隙含水岩組、碳酸鹽岩類裂隙岩溶含水岩組、岩漿岩類孔隙裂隙含水岩組、變質岩類裂隙含水岩組。
根據埋藏條件和參與水循環的程度,劃分為:潛水含水岩組、第Ⅰ承壓含水岩組、第Ⅱ承壓含水岩組、……
(1)鬆散岩類孔隙含水岩組。在主要以鬆散岩類分布為主的地區,可按岩性、可富水性並結合地貌和成因進一步細分。例如:
河谷平原沖洪積卵礫石孔隙潛水含水岩組;
山間盆地河湖相砂礫石孔隙潛水(承壓水)含水岩組;
山前平原沖洪積砂礫石孔隙潛水(承壓水)含水岩組;
………………
(2)碎屑岩類孔隙裂隙含水岩組。在有夾層的地方又可細分為:碎屑岩類夾碳酸鹽岩類孔隙裂隙含水岩組。
(3)碳酸鹽岩類裂隙岩溶含水岩組。在有夾層的地方又可細分為:碳酸鹽岩類夾碎屑岩類裂隙岩溶含水岩組。
(4)岩漿岩類孔隙裂隙含水岩組。在以噴出岩類為主的地區又可細分為:火山岩類孔隙裂隙含水岩組。
含水岩組及其富水性圖元參數表
註:潛水、第Ⅰ承壓,第Ⅱ承壓…含水岩組對應於1、2、3…。
(5)變質岩類裂隙含水岩組。可根據變質程度和岩性進一步細分。各地可根據具體情況,進一步詳細劃分。
5.1.3.1.3 富水性
地下水富水性以鑽孔單位涌水量或泉水流量的常用值表示。
(1)富水性極強。單位涌水量>30m3/(h·m)或泉水流量>60m3/h。
(2)富水性強。單位涌水量10~30m3/(h·m)或泉水流量30~60m3/h。
(3)富水性中等。單位涌水量5~10m3/(h·m)或泉水流量10~30m3/h。
(4)富水性弱。單位涌水量1~5m3/(h·m)或泉水流量5~10m3/h。
(5)富水性極弱。單位涌水量<1m3/(h·m)或泉水流量<5m3/h。
5.1.3.1.4 代表性水點
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水點應在圖中顯示,重點在圖中標注流量較大的控制鑽孔、自流水點、上升泉、下降泉、泉群、溫泉、暗河出口、暗河天窗等。
代表性水點圖元參數表
注:高度、寬度等單位為mm,顏色是色值;後同。
各地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適當調整。
(1)控制鑽孔;
(2)自流水點(存在或已消失);
(3)上升泉(存在或已消失);
(4)下降泉(存在或已消失);
(5)溢出泉群(存在或已消失);
(6)溫泉(存在或已消失);
(7)暗河出口;
(8)暗河天窗;
(9)剖面線。
5.1.3.2 典型水文地質剖面
5.1.3.2.1 包含圖層
地下水資源調查評價技術方法匯編
注:垂直比例尺可適當放大。
5.1.3.2.2 典型水文地質剖面要素
(1)岩性類型。卵礫石、粗砂、中砂、細砂、亞砂土、粉土、亞粘土、粘土、碳酸鹽岩、碎屑岩、火山噴出岩、侵入岩變質岩等。
(2)潛水水位(m)。
(3)承壓水頭(m)。
(4)控制鑽孔(及其庫爾洛夫式)。
(5)控制泉點。
典型水文地質剖面圖元參數表
(6)涌水量[m3/(h·m)]。
(7)斷層(與地下水有關)。
(8)不同含水岩組界線。
水文地質剖面其他圖元參數表
5.1.3.3 地下水資源
5.1.3.3.1 包含圖層
地下水資源調查評價技術方法匯編
5.1.3.3.2 地下水資源分布
地下水資源量一般採用天然補給模數表示,根據補給條件不同,可按以下分級標准進行分區。
(1)鬆散岩類孔隙水補給模數。
地下水資源調查評價技術方法匯編
(2)碳酸鹽岩類岩溶水徑流模數。
地下水資源調查評價技術方法匯編
(3)基岩類裂隙水徑流模數。
地下水資源調查評價技術方法匯編
5.1.3.3.3 地下水資源數量變化
地下水資源數量變化包括地下水天然補給資源量、開采資源量的變化。
以行政區(地市級)和地下水系統為單元,標出地下水資源天然補給資源量、開采資源量變化。
年代劃分為20世紀70年代、80年代、90年代,2000年至今4個時段。
(1)以行政區為單元[108m3/(a·km2)]。
(2)以地下水系統為單元[108m3/(a·km2)]。
5.1.3.3.4 地下水系統劃分
按照「地下水系統劃分導則GWI-C5」,完成地下水系統劃分,圖中要求顯示到4級地下水系統。
以線條粗細及顏色來區別不同等級地下水系統,共同邊界以上一級邊界為准。
地下水系統的補給、徑流、排泄特徵,以箭頭表示。
地下水資源分區及數量變化圖元參數表
地下水系統劃分圖元參數表
注:共給出8級地下水系統劃分圖示,以滿足各地方便實用。
5.1.3.4 地下水類型
綜合我國各地區具體水文地質條件,可依據地下水賦存狀態和含水岩層性質及結構、地下水動力條件、含鹽量、溫度等不同,進行劃分。
以地下水動力條件劃分見地下水埋藏條件圖件;以含鹽量劃分見地下水含鹽量及鹹水分布圖件。
5.1.3.4.1 包含圖層
地下水資源調查評價技術方法匯編
5.1.3.4.2 地下水賦存狀態和含水岩層性質及結構
按地下水賦存狀態和含水岩層性質及結構,地下水可劃分為以下4種類型:
(1)鬆散沉積孔隙水。
a.陸源堆積平原孔隙水。根據成因可細分為:沖積、洪積、湖積、沖洪積、沖湖積。
b.濱海平原孔隙水。根據成因可細分為:沖海積、海積。
c.山間盆地孔隙水。根據成因可細分為:沖洪積、沖湖積。
d.內陸盆地孔隙水。根據成因可細分為:沖積、洪積、湖積、沖洪積、沖湖積。
e.黃土高原黃土裂隙孔隙水。
地下水類型劃分圖元參數表
f.沙漠風積沙丘孔隙水。
(2)基岩裂隙水。
a.山丘、高原碎屑岩裂隙水。
b.山地、丘陵岩漿岩裂隙水。
c.山地變質岩裂隙水。
d.熔岩孔隙裂隙水。
(3)岩溶裂隙溶洞水。
a.峰叢峰林裂隙溶洞水。
b.岩溶丘陵、平壩裂隙溶洞水。
c.岩溶山地裂隙溶洞水。
(4)多年凍土孔隙裂隙水。
a.多年凍土凍結層上水。
b.多年凍土凍結層下水。
c.多年凍土凍結層間水。
地下水類型劃分圖元參數表
5.1.3.4.3 地下水溫度
地下熱水溫度分級。
地下水資源調查評價技術方法匯編
地下熱水溫度分級圖元參數表
5.1.3.5 地下水埋藏條件
依據地下水動力條件,分為潛水、承壓水。地下水埋藏條件主要包括:含水岩組的頂、底板標高與埋深,含水岩組厚度,含水岩組上下水力聯系,以及上下伏含水岩組岩性。
5.1.3.5.1 包含圖層
地下水資源調查評價技術方法匯編
5.1.3.5.2 潛水
(1)潛水水位埋深。
地下水資源調查評價技術方法匯編
(2)潛水水位標高等值線。以2m為級差:如2、4、6、8、10…逢10的倍數,線形加粗變色。
(3)潛水含水岩組厚度。以3m為級差:如3、6、9、12…
(4)潛水含水岩組岩性。
(5)潛水含水岩組底板等值線。以3m為級差:如3、6、9、12…
5.1.3.5.3 承壓水
(1)承壓水水頭埋深。
地下水資源調查評價技術方法匯編
(2)承壓水水頭標高等值線。以5m為級差:如5、10、15、20…
(3)承壓含水岩組頂板標高等值線。以3m為級差:如3、6、9、12…
(4)承壓含水岩組底板標高等值線。以3m為級差:如3、6、9、12…
(5)承壓含水岩組厚度等值線。以3m為級差:如3、6、9、12…
(6)承壓含水岩組岩性。
5.1.3.5.4 下伏有供水意義的碳酸鹽岩、碎屑岩類含水岩組
地下水埋藏條件圖元參數表
地下水埋藏條件圖元參數表
5.1.3.6 水文地質參數
水文地質參數是水文地質條件的客觀反映,進行地下水資源研究的基礎。注重水文地質參數的尺度效應,可進行野外現場試驗獲取和校正。
5.1.3.6.1 包含圖層
地下水資源調查評價技術方法匯編
5.1.3.6.2 水文地質參數
(1)潛水滲透系數(K)、承壓水滲透系數(K')。
(3)降水入滲補給系數(a)分布。
(4)給水度(μ)分布。
(5)彈性釋水系數(μe)分布。
(6)渠灌入滲及井灌回歸補給系數(β)分布。
水文地質參數分級圖元參數表
續表
5.1.3.7 地下水TDS及鹹水分布
5.1.3.7.1 包含圖層
地下水資源調查評價技術方法匯編
續表
5.1.3.7.2 地下水TDS
(1)潛水地下水TDS分區。
地下水資源調查評價技術方法匯編
(2)承壓地下水TDS分區。
地下水資源調查評價技術方法匯編
5.1.3.7.3 鹹水體分布
(1)鹹水體分布范圍。鹹水體分布的區域范圍,即鹹淡水邊界。
(2)鹹水體頂板標高等值線。最大與最小標高之差小於100m,以10m的整數倍遞進,如10m、20m、30m……
最大與最小標高之差介於100~200m之間,以20m的整數倍遞進,120m、140m、160m……依此類推。
(3)鹹水體底板標高等值線。
最大與最小標高之差小於100m,以10m的整數倍遞進,如:10m,20m,30m……
最大與最小標高之差介於100~200m之間,以20m的整數倍遞進,120m,140m,160m……依此類推。
(4)鹹水體厚度等值線。
鹹水體厚度分級:5m、10m、15m、20m、30m、50m、100m、150m、200m、300m……
(5)無淡水分布區。研究深度內,無淡水分布地帶,主要分布於濱海地區。
鹹水體分布特徵圖元參數表
(6)鹹水、微鹹水開發利用程度。
地下水資源調查評價技術方法匯編
地下水TDS分布特徵圖元參數表
5.1.3.8 地下水水化學
採用舒卡列夫分類法,可適當簡化,以陰離子為主劃分7種類型。
5.1.3.8.1 包含圖層
地下水資源調查評價技術方法匯編
5.1.3.8.2 地下水水化學類型
潛水、承壓水地下水水化學類型
地下水水化學分區圖元參數表
5.1.3.9 環境地質
地下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保障的同時,也帶來一系列環境地質問題。
5.1.3.9.1 包含圖層
地下水資源調查評價技術方法匯編
5.1.3.9.2 環境地質問題
主要包括如下環境地質問題:
(1)地面沉降;
(2)岩溶塌陷;
(3)地面塌陷;
(4)地裂縫;
(5)海水入侵。
環境地質問題圖元參數表
5.1.3.10 地下水脆弱性要素
地下水脆弱性要素是地下水脆弱性評價的重要基礎,地下水脆弱性評價結果是各脆弱性要素的綜合反映。要求編制各單項脆弱性要素的等值線或介質類型圖。
5.1.3.10.1 包含圖層
地下水資源調查評價技術方法匯編
注:地下水埋深使用圖層21。
5.1.3.10.2 地下水埋深
地下水埋深使用圖層21部分內容。
5.1.3.10.3 凈補給量等值線
規定等值線以20mm作為級差。
5.1.3.10.4 含水層介質類型
(1)塊狀頁岩、粘土;
(2)裂隙發育非常輕微變質岩或火成岩、亞粘土;
(3)裂隙中等發育變質岩或火成岩、亞砂土;
(4)風化變質岩或火成岩、粉砂;
(5)裂隙非常發育變質岩或火成岩,冰磧層、粉細砂;
(6)塊狀砂岩、塊狀灰岩、細砂;
(7)層狀砂岩、灰岩及頁岩序列、中砂;
(8)砂礫岩、粗砂;
(9)玄武岩、砂礫石;
(10)岩溶灰岩、卵礫石。
地下水脆弱性要素圖元參數表
續表
5.1.3.10.5 土壤介質類型
(1)非脹縮和非凝聚性粘土;
(2)垃圾;
(3)黏土質亞粘土;
(4)粉礫質亞粘土;
(5)亞粘土;
(6)礫質亞粘土;
(7)脹縮或凝聚性粘土;
(8)泥炭;
(9)砂礫石;
(10)卵礫石。
5.1.3.10.6 滲流區介質類型
(1)粘土為主;
(2)亞粘土為主;
(3)亞砂土為主;
(4)粉砂為主;
(5)粉細砂為主;
(6)細砂為主;
(7)中砂為主;
(8)粗砂為主;
(9)砂礫石為主;
(10)卵礫石為主。
5.1.3.10.7 地形坡度等值線
規定等值線以1%作為級差。
5.1.3.10.8 含水層滲透系數等值線
規定等值線以1m/d作為級差。
5.1.3.11 地下水原生及污染組分分布
地下水原生及污染組分主要包括:F-、I-、Fe、Mn、Cr6+、As、Pb。
5.1.3.11.1 包含圖層
地下水資源調查評價技術方法匯編
5.1.3.11.2 地下水原生及污染組分
(1)F-。分級:0.5、1.0、2.0、10.0mg/L。
(2)I-。分級:0.01、0.2、1.0mg/L。
(3)Fe。分級:0.3、1.5、5.0、10.0mg/L。
(4)Mn。分級:0.05、0.1、1.0mg/L。
(5)Cr6+。超標范圍:>0.05mg/L。
(6)Pb。超標范圍:>0.05mg/L。
(7)As。超標范圍:>0.05mg/L。
地下水原生及污染組分圖元參數表
續表
5.1.3.12 實際材料圖
實際材料圖主要反映「項目」野外調查工作的內容。
5.1.3.12.1 包含圖層
地下水資源調查評價技術方法匯編
5.1.3.12.2 野外調查
(1)調查路線;
(2)重點調查剖面線;
(3)水位長觀點;
(4)自動水位監測點;
(5)水位統測點;
(6)水質監測點;
(7)水樣採集點;
(8)同位素採集點;
(9)污染調查點;
(10)包氣帶調查點;
(11)土壤調查點;
(12)野外實驗點;
(13)遙感解譯范圍;
(14)地面物探;
(15)同位素剖面;
(16)水文地質調查范圍。
野外調查圖元參數表
5.1.3.13 基岩構造
5.1.3.13.1 包含圖層
地下水資源調查評價技術方法匯編
5.1.3.13.2 斷層
按斷層兩盤相對運動方向分為:
(1)正斷層;
(2)逆斷層;
(3)平移斷層。
另外,推測斷層。
5.1.3.13.3 褶皺
基本類型:
(1)背斜;
(2)向斜。
基岩構造圖元參數表
5.1.3.14 凍土分布及其他要素
5.1.3.14.1 包含圖層
地下水資源調查評價技術方法匯編
5.1.3.14.2 凍土分布
(1)多年凍土厚度等值線。多年凍土厚度分級:邊界、0.5m、1m、2m、5m、10m、15m、20m、30m、50m、100m……
(2)多年凍土上限下限分布。點狀表示多年凍土上限及下限(m)。
(3)季節性融凍層厚度等值線。融凍層厚度分級:邊界、0.5m、1m、1.5m、2.0m、3m、5m、10m……
5.1.3.14.3 部分必要要素
(1)構造斷裂、火山口分布。與地下水密切相關的構造斷裂,火山口的分布。
(2)冰川、雪被。高山、高原的冰川、雪被。
(3)地下河分布。地下暗河的分布。
(4)黃土厚度等值線。黃土地區黃土厚度等值線,以20m為間隔,如100m、120m、140m……必要時可加密。
多年凍土分布特徵及其他要素圖元參數表
續表
5.1.3.15 地下水資源質量分區
根據地下水質量評價標准(GB14848—93),地下水質量可按綜合評價指數劃分為5類。
5.1.3.15.1 包含圖層
地下水資源調查評價技術方法匯編
5.1.3.15.2 潛水地下水質量分區
地下水資源調查評價技術方法匯編
5.1.3.15.3 承壓地下水質量分區
地下水資源調查評價技術方法匯編
地下水質量分級圖元參數表
5.1.3.16 地下水脆弱性分區
依據地下水脆弱性評價結果進行分區編圖,可劃分為五個等級,Ⅰ級包括「地下水脆弱性評價技術要求」GWI-C3中規定的1、2級,Ⅱ級包括GWI-C3中規定的3、4級,依此類推。
5.1.3.16.1 包含圖層
地下水資源調查評價技術方法匯編
5.1.3.16.2 地下水脆弱性分區
地下水資源調查評價技術方法匯編
地下水脆弱性分級圖元參數表
5.1.3.17 地下水資源潛力分區
主要反映地下水資源在開發利用現狀條件下,不同分區的潛在供水能力。圖面主要用綜合潛力模數、潛力系數表示。
5.1.3.17.1 包含圖層
地下水資源調查評價技術方法匯編
5.1.3.17.2 地下水綜合潛力模數分級
地下水資源調查評價技術方法匯編
地下水潛力分級圖元參數表
5.1.3.17.3 地下水潛力系數(α)分級
地下水資源調查評價技術方法匯編
5.1.3.17.4 地下水潛力挖掘形式
(1)農業節水;
(2)工業節水;
(3)生活節水;
(4)污水再利用;
(5)礦坑排水利用;
(6)鹹水、微鹹水利用;
(7)環境容許擴采量;
(8)增加評價深度新水源。
5.1.3.18 地下水開發利用
主要反映目前開采狀態下,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及其開發利用前景。圖面主要用地下水開采模數、地下水開采程度和地下水開發利用前景等要素表示。
5.1.3.18.1 包含圖層
地下水資源調查評價技術方法匯編
5.1.3.18.2 地下水開采模數分級
地下水資源調查評價技術方法匯編
5.1.3.18.3 地下水開采程度分級
地下水資源調查評價技術方法匯編
5.1.3.18.4 地下水開發利用前景
地下水資源調查評價技術方法匯編
地下水開發利用及其前景圖元參數表
5.1.3.19 地下水調蓄空間分布區
地下水調蓄空間分布重點標定調蓄空間靶區分布狀況。
5.1.3.19.1 包含圖層
地下水資源調查評價技術方法匯編
5.1.3.19.2 地下水調蓄靶區
對具有良好的地下水儲存空間進行標定,圈出地下水調蓄空間靶區。
地下水調蓄空間圖元參數表
⑹ 怎麼找某地方的水文地質圖
開介紹信,到國土資源部門,資料室查閱。
⑺ 水文地質圖能不能看得出某個區域的岩性
你可以看看裡面的,一般圖里都是有圖例的ρ,γ一般都是表示火成岩的,ρ表示偉晶岩,γ一般表示花崗岩
⑻ 91地圖如何實現地質圖與影像圖透明顯示
ArcGis中符號系統中有透明度調整吧,我記得是這樣的
⑼ 地下水文地圖怎麼看,大色塊的那種
網路
水文地質圖
科普中國 | 本詞條由「科普中國」科學網路詞條編寫與應用工作項目審核
審閱專家 郭亮
水文地質圖(Hydrogeological map)是指反映某地區的地下水分布﹑埋藏﹑形成﹑轉化及其動態特徵的地質圖件(主要表示地下水類型、產狀、性質及其儲量分布狀況等的地圖)。是某地區水文地質調查研究成果的主要表示形式。
中文名
水文地質圖
外文名
Hydrogeological map
學科
水文地質學
類別
地質圖件的一種
反映
水文地質調查研究成果
快速
導航
主要內容分類發展簡史地質應用
簡介
水文地質圖是反映一個地區地下水資料的主要手段。水文地質調查的成果,總是由水文地質圖、相應的文字報告及附錄所組成。通過對水文地質的調查,用圖形反映一個地區地下水形成與分布的規律;地下水與自然地理和地質因素相互關系的圖件稱之為水文地質圖。以作為利用、防範或進一步調查地下水的科學依據。地下水是一種變動的天然資源,受到各種隨著空間與時間變化著的因素的影響,其水質、水量及其他要素,不但在空間上發生變化,而且在時間上發生變化。各種變化著的水文地質要素,採用一系列平行圖件——水文地質圖系加以反映。這一類水文地質圖稱為系列圖或分析圖。
⑽ 請問水文地質圖例,這個藍色加紅色的圖標是什麼意思
你可以直接問問度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