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藻什麼地質時期開始出現
⑴ 藍藻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地球上起初沒有生命,但有水和陽光,這二者正是生命的必要條件。35億年前版,在陽光照射下的海權洋中,已經產生了最初的生命——藍藻。
藍藻不斷繁衍,也不斷進行著光合作用,使地球上的氧氣越來越多,為地球誕生更多生命提供了條件。
⑵ 地球的地質時期
主詞條:地質時期
在地球演化過程中,發生一些天文與地質事件,將事件的時間段叫做地質時期。
在各地質時期,在與地球相關的宇宙空間及太陽系和地球所發生的大事件,在地球自身、地殼運動、地層、岩石、構造、古生物、古地磁、冰川、古氣候等多方面都留下了記錄。
在不同的地質時期,地質作用不同,特徵不同。
將地球歷史劃分為:地球形成時期、地殼形成時期、進入太陽系前時期、進入太陽系時期、地月系形成時期、新生時期,見下表。
地質時期與特徵表 地質時期 特徵代
(界) 宙
(宇) 距今年數
Ma 進
入
太
陽
系
時
期 地
月
系
形
成
時
期 新生
時
期 這一時期是一顆彗星撞擊地球而開始的。
這顆彗星在太陽系裂解,形成繞太陽的小行星帶。
彗星的組成物即有岩石又有冰和大氣。在冰里存在著各種生物。
在這一地質時期,地球增加了水、大氣和新的生物物種。原有的生物發生變異或進化。 新
生
代
顯
生
宙 65這一時期是月球被地球俘獲形成地月系而開始的。
月球繞地球轉動,使地球的引力場、磁場發生了變化。在月球引力所形成的晃動作用下,地球的外球發生了旋轉,形成地極和磁極的移動。
在生物界,動物和植物都發生了變異,形成高大的樹木和大型的動物。 中
生
代 230 這一時期是地球進入太陽系成為行星而開始的。
在這一地質時期,地球有了太陽的光照,形成了繞太陽的公轉和自轉,有了晝夜的變化。
在地球的內部,地核或內球偏向太陽引力的反方向,不在地球中心。
在地殼,由於地球自轉形成由兩極向赤道的離心力;在太陽引力作用下,由於地球自西向東轉動,地殼形成自東向西的運動。形成高山、高原,形成溝谷窪地和平原。
在生物界,開始爆發式出現即開始復活。
隨著太陽系的演化,地球由進入太陽系時的軌道面即軌道面與太陽赤道面夾角大約23°26′,演化到如今的地球軌道面與太陽赤道面近平行,地軸由垂直軌道面變為傾斜在軌道上運行,形成一年的四季變化。
在岩石建造上,出現大量的石灰岩。 古
生
代 540 ·進入太陽系前時期 這一時期是地殼已經形成到地球進入太陽系前的一段地質時間。
這是一段沒有陽光的地質時期。
在這一段的前期,地殼的風化、剝蝕、搬運和沉積作用強,高山被剝低,在溝谷和坑窪地中沉積了巨厚的原始沉積。
在這一段的後期,地殼活動變弱,地表溫度漸漸降低,到了冰點以下,形成全球性的冰川。
元
古
宙 2500
地殼形成
時期 這一時期是由地表熔融物質凝固開始到有沉積岩形成的一段地質時間。
熔融物質凝固形成收縮,在地表形成張裂溝谷高山。宇宙天體撞擊,在地表形成大坑窪地。
隨著溫度降低,熔融物質凝固過程中產生的水流動匯聚到張裂溝谷和大坑窪地中,產生的氣留在地球表面,形成大氣圈。
地核俘獲宇宙物質的不均,地表各處溫度高低不均產生大氣流動。
在這一地質時期,地表形成了溝谷高山、大坑窪地,有了水和大氣,產生了風化、剝蝕和搬運作用,開始形成沉積岩。
原始生命蛋白質出現,進化出原核生物(細菌、藍藻)。
太
古
宙 4600 地球形成
時期 這一時期是由地核俘獲熔融物質開始到地表熔融物質凝固的一段地質時間。
在距今約46億年前,由鐵鎳物質組成的地核俘獲了熔融物質形成地幔。地幔與地核接觸部位溫度降低,形成內過渡層。地表溫度降低凝固,形成外過渡層。
在這一地質時期,形成了圈層狀結構的地球。 始
古
宙 >4600
⑶ 地球上最早出現的是什麼
是藍藻 藍藻是藻類生物,又叫藍綠藻;大多數藍藻的細胞壁外面有膠質衣,因此又叫粘藻。在所有生物中,藍藻是最簡單、最原始的一種。 科屬分類 藍藻屬藍藻門 分為兩綱:色球藻綱和藻殖段綱。 色球藻綱藻體為單細胞體或群體;藻殖段綱藻體為絲狀體,有藻殖段。 藍藻在地球上大約出現在距今35~33億年前,已知藍藻約2000種,中國已有記錄的約900種。分布十分廣泛,遍及世界各地,但大多數(約75%)淡水產,少數海產;有些藍藻可生活在60~85℃的溫泉中;有些種類和菌、苔蘚、蕨類和裸子植物共生;有些還可穿入鈣質岩石或介殼中(如穿鈣藻類)或土壤深層中(如土壤藍藻)。 藍藻是單細胞生物,沒有細胞核,但細胞中央含有核物質,通常呈顆粒狀或網狀,染色體和色素均勻的分布在細胞質中。該核物質沒有核膜和核仁,但具有核的功能,故稱其為原核。和細菌一樣,藍藻屬於「原核生物」。它和具原核的細菌等一起,單立為原核生物界。 形態 藍藻不具葉綠體、線粒體、高爾基體、內質網和液泡等細胞器,含葉綠素a,無葉綠素b,含數種葉黃素和胡蘿卜素,還含有藻膽素(是藻紅素、藻藍素和別藻藍素的總稱)。一般說,凡含葉綠素a和藻藍素量較大的,細胞大多呈藍綠色。同樣,也有少數種類含有較多的藻紅素,藻體多呈紅色,如生於紅海中的一種藍藻,名叫紅海束毛藻,由於它含的藻紅素量多,藻體呈紅色,而且繁殖的也快,故使海水也呈紅色,紅海便由此而得名。藍藻雖無葉綠體,但在電鏡下可見細胞質中有很多光合膜,叫類囊體,各種光合色素均附於其上,光合作用過程在此進行。 藍藻的細胞壁和細菌的細胞壁的化學組成類似,主要為粘肽;貯藏的光合產物主要為藍藻澱粉和藍藻顆粒體等。細胞壁分內外兩層,內層是纖維素的,少數人認為是果膠質和半纖維素的。外層是膠質衣鞘以果膠質為主,或有少量纖維素。內壁可繼續向外分泌膠質增加到膠鞘中。有些種類的膠鞘很堅密拌可有層理,有些種類膠鞘很易水化,相鄰細胞的膠鞘可互相溶和。膠鞘中可有棕、紅、灰等非光合作用色素。 藍藻的藻體有單細胞體的、群體的和絲狀體的。最簡單的是單細胞體。有些單細胞體由於細胞分裂後子細胞包埋在膠化的母細胞壁內而成為群體,如若反復分裂,群體中的細胞可以很多,較大的群體可以破裂成數個較小的群體。有些單細胞體由於附著生活,有了基部和頂部的極性分化,絲狀體是由於細胞分裂按同一個分裂面反復分裂、子細胞相接而形成的。有些絲狀體上的細胞都一樣,有些絲狀體上有異形胞的化;有的絲狀體有偽枝或真分枝,有的絲狀體的頂部細胞逐漸尖窄成為毛體,這也叫有極性的分化。絲狀體也可以連成群體,包在公共的膠質衣鞘中,這是多細胞個體組成的群體。 價值 藍藻是最早的光合放氧生物,對地球表面從無氧的大氣環境變為有氧環境起了巨大的作用。有不少藍藻(如魚腥藻)可以直接固定大氣中的氮,以提高土壤肥力,使作物增產。還有的藍藻為人們的食品,如著名的發菜和普通念珠藻(地木耳)、螺旋藻等。
⑷ 藻類植物是從什麼地質時期開始出現的
你先定義一下你說的藻類植物。
⑸ 各地質時期地球都幹了啥
地 質 時 期 與 特 征 表
宙 代 紀 世 年代開始
(百萬年前GSSP) 主要事件
顯生宙 新生代 第四紀 全新世 0.011430 ± 0.00013[2] 人類繁榮(參照年表)
更新世 1.806 ± 0.005 冰河時期,大量大型哺乳動物滅絕
人類進化到現代狀態
新近紀 上新世 5.332 ± 0.005 人類個人猿祖先出現
中新世 23.03 ± 0.05
古近紀 漸新世 33.9 ± 0.1 大部份哺乳動物目崛起
始新世 55.8 ± 0.2
古新世 65.5 ± 0.3
中生代 白堊紀 145.5 ± 4 恐龍繁榮搭滅絕
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地球上45%生物滅絕
有胎盤個哺乳動物出現
侏羅紀 199.6 ± 0.6 有袋類哺乳動物出現
鳥類出現
裸子植物繁榮
被子植物出現
三疊紀 251.0 ± 0.7 恐龍出現
卵生哺乳動物出現
古生代 二疊紀 299.0 ± 0.8 二疊紀滅絕事件,地球上95%生物滅絕
盤古大陸形成
石炭紀 359.2 ± 2.5 昆蟲繁榮
爬行動物出現
煤炭森林
裸子植物出現
泥盆紀 416.0 ± 2.8 魚類繁榮
兩棲動物出現
昆蟲出現
種子植物出現
石松搭木賊出現
志留紀 443.7 ± 1.5 陸生裸蕨植物出現
奧陶紀 488.3 ± 1.7 魚類出現;海生藻類繁盛
寒武紀 542.0 ± 1.0 寒武紀生命大爆炸
元古宙 新元古代 震旦紀 630 +5/-30 震旦紀大冰期,地球上原始生物演化的初期
成冰紀 850 發生雪球事件
拉伸紀 1000 首次出現大型具刺凝源類生物。
中元古代 狹帶紀 1200 此期間形成的變質岩帶,羅迪尼亞超大陸在此期間成型。
延展紀 1400 大陸架蓋層的延展,地台蓋層繼續擴張,出現了最早的復雜多細胞機體。
蓋層紀 1600 藍藻、褐藻發育,出現大型宏觀藻類
古元古代 固結紀 1800 哥倫比亞超大陸形成。
造山紀 2050 大陸上發生了大規模的造山運動
層侵紀 2300 藍藻、細菌繁盛
成鐵紀 2500 世界上形成特大型鐵礦田,出現硅鐵建造的主要時期
太古宙 新太古代 2800 第一次冰河期
中太古代 3200
古太古代 3600 藍綠藻出現
始太古代 3800
冥古宙 早雨海代 3850 地球出現頭一種生物——細菌
酒神代 3950 古細菌出現
原生代 4150 地球上出現海洋
隱生代 4570 地球出現
⑹ 最早的地質時代是哪個
始太古代,距今45億年至36億年(如果說大致的就是太古代,距今45億年至25億年)
⑺ 世界上最早的生物是什麼時候出現的最早的是藍藻吧
古生物學家告訴我們,大約在 36 億年前,第一個有生命的細胞產生.
生命的起源和細胞的起源的研究不僅有生物學的意義,而且有科學的宇宙觀的意義.細胞的起源包含三個方面;①構成所有真核生物的真核細胞的起源;②與生命的起源相伴隨的原核細胞的起源;③最新發展的三界學說,即古核細胞的起源.
生命的起源應當追溯到與生命有關的元素及化學分子的起源.因而,生命的起源過程應當從宇宙形成之初、通過所謂的「大爆炸」產生了碳、氫、氧、氮、磷、硫等構成生命的主要元素談起.
大約在66億年前,銀河系內發生過一次大爆炸,其碎片和散漫物質經過長時間的凝集,大約在46億年前形成了太陽系.作為太陽系一員的地球也在46 億年前形成了.接著,冰冷的星雲物質釋放出大量的引力勢能,再轉化為動能、熱能,致使溫度升高,加上地球內部元素的放射性熱能也發生增溫作用,故初期的地球呈熔融狀態.高溫的地球在旋轉過程中其中的物質發生分異,重的元素下沉到中心凝聚為地核,較輕的物質構成地幔和地殼,逐漸出現了圈層結構.這個過程經過了漫長的時間,大約在38億年前出現原始地殼,這個時間與多數月球表面的岩石年齡一致.
生命的起源與演化是和宇宙的起源與演化密切相關的.生命的構成元素如碳、氫、氧、氮、磷、硫等是來自「大爆炸」後元素的演化.資料表明前生物階段的化學演化並不局限於地球,在宇宙空間中廣泛地存在著化學演化的產物.在星際演化中,某些生物單分子,如氨基酸、嘌呤、嘧啶等可能形成於星際塵埃或凝聚的星雲中,接著在行星表面的一定條件下產生了象多肽、多聚核苷酸等生物高分子.通過若干前生物演化的過渡形式最終在地球上形成了最原始的生物系統,即具有原始細胞結構的生命.至此,生物學的演化開始,直到今天地球上產生了無數復雜的生命形式.
38億年前,地球上形成了穩定的陸塊,各種證據表明液態的水圈是熱的,甚至是沸騰的.現生的一些極端嗜熱的古細菌和甲烷菌可能最接近於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形式,其代謝方式可能是化學無機自養.澳大利亞西部瓦拉伍那群中35億年前的微生物可能是地球上最早的生命證據.
原始地殼的出現,標志著地球由天文行星時代進入地質發展時代,具有原始細胞結構的生命也開始逐漸形成.但是在很長的時間內尚無較多的生物出現,一直到距今5.4億年前的寒武紀,帶殼的後生動物才大量出現,故把寒武紀以後的地質時代稱為顯生宙
太古宙(Archean)是最古老的地史時期.從生物界看,這是原始生命出現及生物演化的初級階段,當時只有數量不多的原核生物,他們只留下了極少的化石記錄.從非生物界看,太古宙是一個地殼薄、地熱梯度陡、火山—岩漿活動強烈而頻繁、岩層普遍遭受變形與變質、大氣圈與水圈都缺少自由氧、形成一系列特殊沉積物的時期;也是一個硅鋁質地殼形成並不斷增長的時期,又是一個重要的成礦時期.
元古宙(Proterozoic)初期地表已出現了一些范圍較廣、厚度較大、相對穩定的大陸板塊.因此,在岩石圈構造方面元古代比太古代顯示了較為穩定的特點.早元古代晚期的大氣圈已含有自由氧,而且隨著植物的日益繁盛與光合作用的不斷加強,大氣圈的含氧量繼續增加.元古代的中晚期藻類植物已十分繁盛,明顯區別於太古代.
震旦紀(Sinian period)是元古代最後期一個獨特的地史階段.從生物的進化看,震旦系因含有無硬殼的後生動物化石,而與不含可靠動物化石的元古界有了重要的區別;但與富含具有殼體的動物化石的寒武紀相比,震旦系所含的化石不僅種類單調、數量很少而且分布十分有限.因此,還不能利用其中的動物化石進行有效的生物地層工作.震旦紀生物界最突出的特徵是後期出現了種類較多的無硬殼後生動物,末期又出現少量小型具有殼體的動物.高級藻類進一步繁盛,微體古植物出現了一些新類型,疊層石在震旦紀早期趨於繁盛,後期數量和種類都突然下降.再從岩石圈的構造狀況來看,震旦紀時地表上已經出現幾個大型的、相對穩定的大陸板塊,之上已經是典型的蓋層沉積,與古生界相似.因此,震旦紀可以被認為是元古代與古生代之間的一個過渡階段.
1977年10月,科學家再南非34億年前的史瓦濟蘭系的古老沉積里發現了200多個古細胞化石,便將生命起源的時間定在34億年前.不久,科學家又在35億年的岩石層中驚詫地找到最原始的生物藍藻,綠藻化石,不得不將生命源頭繼續上溯.
因為8億年前地球上就出現了真核生物,那時候是震旦紀.而只有地球上有了充足的氧氣之後,真核細胞才可能出現.
而在此之前都是厭氧的原核生物 :)
⑻ 藍藻出現在什麼年代
35億年前,地球上出現了最早的光合作用生物——藍藻細菌。這種原核生物能夠利用版太陽能、二權氧化碳和水進行光合作用,同時排出廢氣——氧氣,這種氣體對於厭氧生物來說是致命的有毒氣體。到了25億年前,藍藻細菌在地球的海洋中大規模繁殖,它們的數量呈指數式的增長。藍藻細菌向大氣中排放出了大量的氧氣,大氣中的氧氣濃度急劇升高,從而導致當時的厭氧生物大規模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