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質結構有什麼不利條件
① 上海寶鋼不利的區位因素有哪些
最主要復的原因就是距離鐵礦石制資源地較遠,鐵礦石主要來自澳大利亞和南美洲的巴西,受航運的影響較大。再者就是最近世界鐵礦石市場價格上漲對寶鋼帶來了成本增加。
還有就是鋼鐵企業對環境污染較為嚴重對上海的空氣質量帶來影響(比如首鋼就是因為環境問題搬出北京遷往曹妃甸)。 冶鋼企業是一個高能耗行業,煤炭價格的上漲也給寶鋼帶來了不利的影響。
② 造成上海地面沉降的原因主要是什麼
據來自上海市水務局的一份材料透露,上海的地面沉降已得到有效控制。目前的年均地面沉降量不足歷史上最高年均沉降量的10%。
據介紹,由於採取了地下水開採的控制措施,並用地表水回灌到地下水層,上海目前的年均地面沉降量已降至約10
毫米,而歷史上最高的年均沉降量是110毫米。從1965年起實施地下水人工回灌,累計回灌水量達到6億立方米,這期間上海積累地面沉降量僅為0.218米。據專家說,這個成績在國內沿海城市中「屬領先水平」。
上海從1921年起出現明顯的地面沉降現象,至1965年市區地面平均下沉了1.69米,這是上海歷史上地面沉降最快的時期。據記載,上海從1860年開始開采地下水,至上世紀60年代初年開采量達到2億立方米,為歷史最高峰。
上海是國內最早認識地面沉降危害的城市之一。1965年起對地下水開采實行控制,年開采量開始下降。雖然上世紀90年代由於經濟高速發展,地下水開采又有抬頭現象,但供水管理部門及時推行了計劃用水的措施,而且加快郊區的自來水制水和管網建設,在農村地區提高自來水對地下水的替代率,近年來地下水開采量逐年下降的勢頭較為穩定,目前年開采量已降至9635萬立方米,僅為歷史最高年份的46%。上海還採用了向地下水層回灌自來水的辦法,使地下水位抬高,達到恢復土層彈性,控制地面沉降的目的。
據專家說,影響地面沉降的因素包括:地下水開采,市政工程建設,大型建築物建設施工以及沿海城市特有的地質結構和地質變化。除了控制地下水開采,上海還在大力控制高樓的過度建設,這些措施都與控制地面沉降有關。
地面沉降是沿海城市的一種緩變的地質災害,具有累進和不可逆轉的特性,其影響將長期發生作用。上海瀕江臨海,易遭台風、暴雨、大潮以及長江和太湖流域洪水的侵襲,加之日漸明顯的海平面上升趨勢,控制地面沉降對上海的可持續發展而言「更是顯得至關緊要」
③ 上海地質特點
西高東低,平均海拔4米。陸地最高處為松江天馬山103米,全境最高處為大金山島104米。
上海為沖擊平原,土質非常松軟。
④ 常見不良地質條件有哪些及各自工程特性和對上部結構有何影響
泥石流、山體滑坡和塌方,暗浜,地下水溪,淤泥質土,軟弱下卧層等。
對上版部結構的影響最主權要都是造成結構沉降量過大;不均勻沉降嚴重等,嚴重的可能造成建築傾斜,結構拉裂。
泥石流是山區溝谷或斜坡上由暴雨、冰雪消融等引發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塊、巨石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常與山洪相伴,其來勢兇猛,在很短時間里,大量泥石橫沖直撞,沖出溝外,並在溝口堆積起來。
山體滑坡是指斜坡上某一部分岩土在重力(包括岩土本身重力及地下水的動靜壓力)作用下,沿著一定的軟弱結構面(帶)產生剪切位移而整體地向斜坡下方移動的作用和現象。
塌方是指因地層結構不良、雨水沖刷或修築上的缺陷,道路、堤壩等旁邊的陡坡或坑道、隧道的頂部突然坍塌,也說坍方。
⑤ 上海市地質環境管理對策分析
經過長時間的探索和逐步變革,上海市目前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地質環境管理體系(圖7-3),對地質環境形勢的好轉發揮了重要作用。上海市的地質環境管理機制與對策措施為全國其他地區的地質環境管理提供了可供借鑒的模式和經驗。
從地質環境行政管理部門來說,上海市通過立法的形式確定了地質環境行政主管部門。2006年頒布的《上海市地面沉降防治管理辦法》確定上海市房屋土地資源管理局是地面沉降監測與防治的行政主管部門,上海市水務局負責地面沉降防治工作中的地下水開采和回灌管理,上海市建設和交通管理委員會負責地面沉降防治工作中的建設工程管理。由於地質環境管理涉及多個行政管理部門,對各個部門職責予以清晰界定是政府管理地質環境的前提條件,避免職責交叉重疊造成權責不清、互相推諉等問題。
在地質環境狀態管理方面,上海市房屋土地資源管理局組織開展了上海市三維地質調查、地面沉降易發區劃分、地面沉降監測網路建設和信息資料共享與發布制度等工作。2004年,國土資源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啟動了「上海市三維城市地質調查」合作項目,按照「中心城區-新城產業帶規劃區-一般地區」三個空間層次,開展了以建立三維地質結構為目標的區域地質調查工作,包括基岩地質調查、第四系結構調查、水文地質結構調查和工程地質結構調查。上海市在國內最早建成了地面沉降監測網路,近年來在地面沉降監測中引入了GPS、InSAR技術、自動化監測、信息技術等先進技術。目前,上海地面沉降監測網路由27座監測站、36個一級監測網點、108個二級監測網點、330眼地下水監測井組成。上海市於2006年建立了對轄區范圍內從事地質工作所獲取的地質資料實行統一匯交的制度,要求橋梁工程、地下隧道工程、軌道交通線、鐵路干線、地下儲庫工程、碼頭工程、10層以上居住建築、群體面積超過5萬m2的建築所開展的工程地質勘察須匯交相關地質資料。上海市房屋土地資源管理局利用網路為社會公眾提供地質鑽孔空間分布、地質資料成果檔案目錄及其基本信息,公眾可在線查詢公益性地質調查成果報告。
圖7-3 上海市地質環境管理體系示意圖
在物質流管理方面,上海市水務局、建設和交通管理委員會會同房屋土地資源管理局對地下水開采量和工程建設進行調控。市水務局會同房屋土地資源管理局根據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地面沉降監測結果和供水專業規劃共同編制地下水開采和回灌年度計劃,並作為審批取水許可證和組織實施地下水回灌的依據。建設和交通管理委員會會同房屋土地資源管理局對重大市政工程建設項目、深基坑開挖項目的建設項目、地面沉降重點防治區內的工程建設項目進行管理,建設單位依據批準的工程建設方案進行施工。
在問題與災害管理方面,上海市建設和交通管理委員會、水務局會同房屋土地資源管理局開展了防汛和擋潮工程、市區排水工程、地下水人工回灌工程建設等防治工作。為了彌補地面沉降造成的地面高程損失,上海市先後4次大規模進行防汛牆加高加固工程建設,修建黃浦江、蘇州河防汛牆和擋潮閘工程。為了治理地面沉降造成的積澇問題,市政建設了配套的排澇泵站工程。自1966年開始上海開始地下水人工回灌,回灌量持續增長,最高年回灌量達2750萬m3;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回灌工作有所削弱;近年來得到有效加強,2007年全市回灌總量達到1725萬m3。
在地質環境監管方面,上海市頒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規,政府定期編制地面沉降防治規劃,工程建設項目實行地面沉降危險性評估制度。針對地面沉降防治,上海市在1963年就出台了《上海市深井管理辦法》,1996年發布了《上海市地面沉降監測設施管理辦法》,1997年修正了《上海市深井管理辦法》,2006年頒布了《上海市地面沉降防治管理辦法》,以行政法規的形式明確了地面沉降管理、監測、防治和相關法律責任。上海市房屋土地資源管理局會同水務局、建設與交通委員會等部門,編制地面沉降防治規劃,包括地面沉降的防治目標、重點防治區、防治項目和防治措施等內容。地面沉降防治規劃報上海市政府批准後實施。對於重大市政工程建設項目、基坑開挖深度超過7m的建設項目、地面沉降重點防治區內的工程建設項目,建設單位須進行地面沉降危險性評估。《上海市地面沉降監測設施管理辦法》還規定,深基坑項目施工過程中,建設單位應當委託具有相應資質的單位按照地面沉降監測技術標准和技術規范,進行基坑周圍區域的地面沉降影響監測,發現異常情況,應及時報告項目所在地的建設管理部門,並採取治理措施。
⑥ 分析上海經濟發展的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是
目前上海處在一個經濟發展瓶頸階段。上海經濟發展的有利條件是外來人員比較多,發展後版勁足,第三產業權在生產總值中佔比和同類外國城市還有很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還有很大的優化重組空間,還屬於比較年輕不老化的城市,投資潛力巨大,後面發展潛力巨大。但上海也面臨經濟發展的許多不利條件。首先是房價居高不下,房貸壓力大,導致消費水平上不來,經濟發展活力受到高房價影響很大。其次是居民素質參差不齊,高素養人員的提高迫在眉睫。第三是行業龍頭,世界領先的科技企業數量不是太多,要加大調整產業結構,減少兩極分化,全面協調發展。最後就是目前上海的發展似乎到了一個瓶頸階段,要大力發揚破斧沉舟,壯士斷腕的決心,淘汰一批落後產能,扶持科技創新產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提高科學技術競爭力。讓每一個上海人都能以自己是上海人而自榮,自傲。
⑦ 上海市地質環境背景
上海市東臨東海,北靠長江,西與江蘇、浙江兩省接壤,南面杭州灣,系江、河、湖、海動力作用條件下形成的廣袤堆積平原,以長江泥沙堆積為主。全市地勢平坦,略成東高西低的傾斜狀平原,海岸線長449.66Km。
上海地處長江三角洲前緣,基底由前震旦紀變質岩系、震旦和古生代海相碳酸鹽岩以及新生代陸相、海相交替碎屑岩組成。晚第三紀以來,區內新構造運動持續不均勻沉積,相繼沉積了200~350m厚的第四紀鬆散碎屑沉積地層。據鑽孔資料,埋深150m以下地層為下更新世,岩性為雜色粘土和砂互層,屬河流-湖泊相沉積;埋深150m以上屬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和全新世沉積,岩性主要為灰色粘土和灰色砂、粉砂相間,屬海陸互層沉積。第四紀地層既儲存了可供開發利用的地下水資源,又是產生各種環境工程問題的主要地質載體。地表以下至75m范圍內,分布有三層高含水量、高孔隙比、以海相沉積為主的軟弱粘性土地層,其中40m以淺的兩層淤泥質飽和軟粘性土層更具明顯流變特性。這樣的地層結構使得上海成為典型的軟土地基地區,工程基礎施工及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極易誘發或加劇土體的固結壓縮。
第四紀地層是上海地下水資源的主要賦存場所。根據含水層特徵,地下水含水系統可劃分為1個潛水含水層和5個承壓水含水層。據《中國地下水資源》(上海卷),上海市可開采地下水資源量為2.03億m3,開采資源模數為0.5萬~9.6萬m3/Km2。
⑧ 上海建港的不利條件是
答案B
上海港要經常清淤
⑨ 不良地質條件包括那些
不良地質條件泛指地球外動力作用為主引起的各種地質現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土洞、河流沖刷以及滲透變形等。
它們既影響場地穩定性,也對地基基礎、邊坡工程、地下洞室等具體工程的安全、經濟和正常使用不利。不良地質包括滑坡地區、崩塌地區、岩堆地區、泥石流、溶洞地區、瓦斯地區、地下水。
它們分布於場地內及其附近地段,主要影響場地穩定性,也對地基基礎,邊坡和地下洞室等其砌體體的岩土工程有不利影響。
(9)上海地質結構有什麼不利條件擴展閱讀:
常見的不良地質及特點:
1、軟粘土
軟粘土也稱軟土,是軟弱粘性土的簡稱。它形成於第四紀晚期,屬於海相、瀉湖相、河谷相、湖沼相、溺谷相、三角洲相等的粘性沉積物或河流沖積物。多分布於沿海、河流中下游或湖泊附近地區。常見的軟弱粘性土是淤泥和淤泥質土。軟土的物理力學性質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物理性質:
粘粒含量較多,塑性指數Ip一般大於17,屬粘性土。軟粘土多呈深灰、暗綠色,有臭味,含有機質,含水量較高、一般大於40%,而淤泥也有大於80%的情況。孔隙比一般為1.0-2.0,其中孔隙比為1.0~1.5稱為淤泥質粘土,孔隙比大於1.5時稱為淤泥。
由於其高粘粒含量、高含水量、大孔隙比,因而其力學性質也就呈現與之對應的特點-低強度、高壓縮性、低滲透性、高靈敏度。
力學性質:
軟粘土的強度極低,不排水強度通常僅為5~30kPa,表現為承載力基本值很低,一般不超過70kPa,有的甚至只有20kPa。軟粘土尤其是淤泥靈敏度較高,這也是區別於一般粘土的重要指標。
軟粘土的壓縮性很大。壓縮系數大於0.5MPa-1,最大可達45MPa-1,壓縮指數約為0.35-0.75。通常情況下,軟粘土層屬於正常固結土或微超固結土,但有些土層特別是新近沉積的土層有可能屬於欠固結土。
滲透系數很小是軟粘土的又一重要特點,一般在10-5-10-8cm/s之間,滲透系數小則固結速率就很慢,有效應力增長緩慢,從而沉降穩定慢,地基強度增長也十分緩慢。這一特點是嚴重製約地基處理方法和處理效果的重要方面。
工程特性:
軟粘土地基承載力低,強度增長緩慢;加荷後易變形且不均勻;變形速率大且穩定時間長;具有滲透性小、觸變性及流變性大的特點。常用的地基處理方法有預壓法、置換法、攪拌法等。
2、雜填土:
雜填土主要出現在一些老的居民區和工礦區內,是人們的生活和生產活動所遺留或堆放的垃圾土。這些垃圾土一般分為三類:即建築垃圾土、生活垃圾土和工業生產垃圾土。不同類型的垃圾土、不同時間堆放的垃圾土很難用統一的強度指標、壓縮指標、滲透性指標加以描述。
雜填土的主要特點是無規劃堆積、成分復雜、性質各異、厚薄不均、規律性差。因而同一場地表現為壓縮性和強度的明顯差異,極易造成不均勻沉降,通常都需要進行地基處理。
3、沖填土
沖填土是人為的用水力沖填方式而沉積的土。近年來多用於沿海灘塗開發及河漫灘造地。西北地區常見的水墜壩(也稱沖填壩)即是沖填土堆築的壩。沖填土形成的地基可視為天然地基的一種,它的工程性質主要取決於沖填土的性質。沖填土地基一般具有如下一些重要特點。
顆粒沉積分選性明顯,在入泥口附近,粗顆粒較先沉積,遠離入泥口處,所沉積的顆粒變細;同時在深度方向上存在明顯的層理。
沖填土的含水量較高,一般大於液限,呈流動狀態。停止沖填後,表面自然蒸發後常呈龜裂狀,含水量明顯降低,但下部沖填土當排水條件較差時仍呈流動狀態,沖填土顆粒愈細,這種現象愈明顯。
沖填土地基早期強度很低,壓縮性較高,這是因沖填土處於欠固結狀態。沖填土地基隨靜置時間的增長逐漸達到正常固結狀態。其工程性質取決於顆粒組成、均勻性、排水固結條件以及沖填後靜置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