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密度計怎麼接線
⑴ 地質羅盤儀怎麼看
水平刻度盤的刻度是採用這樣的標示方式:從零度開始按逆時針方向每10度一記,連專續刻至360度,o度和屬180度分別為N和S,90度和270度分別為E和W,利用它可以直接測得地面兩點間直線的磁方位角。
豎直刻度盤
專用來讀傾角和坡角讀數,以E或W位置為0度,以S或N為90度,每隔10度標記相應數字。
⑵ 地質測斜儀怎麼用
看你用的是什麼型號的測斜儀,如果是鑽孔測斜儀,目前主要是陀螺測斜儀版,看一下說明書就可以啦權,特好操作,結果自動列印,如果是採用重錘原理的測斜儀,首先要根據孔深以及上下鑽具時間,孔內停留時間設定儀器鎖定時間,待儀器鎖定後提出孔內,讀出方位角及鑽孔傾角就可以了。
⑶ 地質填圖方法
地質圖是各種地質體在地表出露界線的水平投影圖。它藉助於線段、文字元號及花紋圖例表示測區地質體的性質、形態、空間幾何關系和相對時序。它是地質圖作者對研究區地質構造特徵及其演化歷史認識的一種反映。把地質體表示在圖上的過程叫地質填圖或地質制圖。
3.2.2.1 地層劃分、對比及地質圖的基本類型
(1)地層的劃分與對比是地質填圖工作的重要環節,是重塑地質發展歷史、研究構造和礦產分布規律的重要基礎。地層劃分是根據地層的岩石、生物化石、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等特徵,把地層劃分為不同類型、不同等級的地層單位,藉以表示地層的相對順序或相對年代關系等。現代地層學主張地層劃分的多重性,認為岩層有多少種能夠用以作為劃分地層的依據,地層就有多少種劃分方法,一種特徵的改變並不一定與另一種特徵的改變相一致。
就某一具體研究對象而言,不可能也不需要使用所有的各類地層劃分,而是按實際可能或為某一應用目的而採用相應的劃分系統。目前最常用的地層劃分系統有三類:①根據岩層的岩石特徵劃分成群、組、段、層四級單位的岩石地層學;②根據岩層所含的化石或化石組合內容將含化石部分的岩層劃分成各種生物帶的生物地層學;③根據推論或解釋的岩層形成的地質年代(宙、代、紀、世、期、時)劃分成宇、界、系、統、階、時間帶的年代地層學。只有年代地層單位才有固定一致的時間含義,其他各類地層單位大都是穿時的,即與等時面呈斜交關系。年代地層單位是依據屬性劃分的,它屬於認識范疇,是可變的。前兩類的劃分依據都是岩層客觀存在的特徵,它不依人的認識變化而改變。但化石內容需要一個積累過程也具偶然性或機遇,而對於化石的詳細研究又並非一般地質工作者尤其是在野外所能做到的。因此,只有岩石地層劃分是地層研究的第一程序。另一方面,作為第一性的客觀地質實體,它又具有永久性,是不能用其他概念來限定或修改的。
在大、中比例尺的區域地質調查中,組的劃分及其界線的選擇對填圖質量有重要作用。應該正確地理解組的含義,掌握建組條件。地層規范中規定:「組的重要涵義在於具有岩性、岩相和變質程度的統一性。組或由一種岩石所構成,或包括一種主要岩石而兼有重復的夾層,或由兩、三種岩石反復重疊所構成,還可能以很復雜的岩石組分為一個組的特徵,而與其他單純的組相區別。」海相地層的組常為一個相的簡單岩性組合,陸相和海陸過渡相岩性比較復雜,常由相鄰的幾個相合並而成。組必須有一定的橫向穩定性和一定的厚度。一般條件下,組的分布范圍不應小於三級地層分區的范圍,厚度不應小於50M。但對具有特殊的構造岩相意義的岩層建組可不受此限制。組的界線一般是岩性、岩相、沉積旋迴或侵蝕間斷的界線,應具有明顯的識別標志。化石並不是建組的必要條件,但顯生宙地層都有自己的化石組合甚至建立了化石帶。若單有化石界線,而岩性無明顯差別,則無建組的必要。群是最大的地方性單位,通常相當於包括不同相的大的沉積旋迴,岩性組合復雜,厚度很大。段是比組更低一級的岩石地層單位,它可以是組內單一岩性、單一岩相的分離體,也可以是組內岩性組合差異的再劃分,它不一定要求相當的橫向穩定性,不要求一定的化石內容。
(2)地層對比是在地層劃分的基礎上,與國內外標准剖面比較,確定地層在地質年代表中的位置;另一方面是測區各相應層位的對比,以確定填圖單位的地質界線、相鄰圖幅間界線的等時性,以及地層的發育規律。生物地層單位對比藉助於標准化石、生物群或化石組合進行,也可利用生物的種系演化或生物演化方向,以及利用古生態資料對同時異相地層進行對比。為此,在野外必須進行系統的化石採集與生態觀察。岩石地層單位對此可利用岩性特徵、標志層、沉積韻律、重礦物、微量元素、古地磁及物探測井等資料。因此,在實測地層剖面工作中,需進行大量標本和樣品採集工作。
(3)在現代地層學理論指導下,世界上有兩種類型的地質圖,即組圖和系圖。組圖以岩石地層單位的組為制圖基本單位(如黃泥崗組、硯瓦山組等)。它是地表岩石組分及其幾何關系的直接反映,是地質歷史和構造環境演化的真實記錄。它能促進遙感資料、地球物理資料與地質研究的結合,適用於大比例尺(>1:10萬)的地質填圖。組圖可作為岩性分布圖使用,具有更廣泛的服務領域。系圖是以根據生物演化相對順序建立的年代地層單位「系」為基礎填制的。適用於小比例尺(如1:100萬)地質調查,供大范圍地質構造理論分析使用。
組圖是實際地質體的客觀而直接反映,它可以在野外進行實測,其界線具有相對穩定性,也可直接利用遙感資料填圖。而系圖所表示的地質年代是根據古生物等多方面資料經室內分析鑒定推論而來的。由於受不同時期資料積累程度和個人認識差異的限制,地質年代界線經常有較大的變動。系圖不適合野外直接填圖,在無直觀標志的地段尋找年代地層界線要花費很大力氣甚至無法弄清。由此可見,組圖應是地質調查的基本圖件。在組圖的基礎上,可編制不同年代的系圖。
3.2.2.2 觀察線、觀察點的布置原則和方法
按照一定間距的路線和一定間隔的控制點進行連續定位的地質觀察是地質填圖的基本方法。它的作用是用不同的線、點密度反映不同比例尺區域地質調查的精度,也有助於對野外觀察材料進行系統編錄。
(1)地質觀察路線的布置原則和方法
地質觀察路線有兩種基本形式,即穿越路線和追索路線。穿越路線是垂直或基本垂直地層或區域構造線的走向布置,按一定間距橫穿整個測區。地質人員沿觀測路線收集地質、礦產資料,標繪地質界線,採集必要的標本、樣品。線間的地質界線用「V」字形法則和少量追索連接。這種路線的優點在於能迅速地掌握測區地質構造的基本特徵、地層層序、相變及接觸關系的空間變化。缺點是線間的地質細節會出現錯漏。如使用航空像片,這種缺陷會得到很大改善。追索路線是沿地層界線、地質體邊界或構造走向布置,用於研究地質體的橫向變化(如地層相變、接觸關系、含礦層、斷層等)。填圖精度高,但效率較低。穿越路線和追索路線在不同比例尺的地質圖中應結合使用。在中、小比例尺的地質填圖中以穿越法為主,大比例尺填圖中追索路線應明顯增加。至於礦區1:1000~1:5000填圖中則以追索圈定為主。
穿越路線布置應考慮:主要構造線方向,通行逾越條件,露頭分布狀況,基站的設計與野外工作組織等。追索路線主要布置在關鍵性專題研究地區,不同類型的自然地理區(如平原河網區、高寒山區、森林覆蓋區、沙漠等)必須因地制宜,靈活安排。路線平均密度必須遵守規范要求,但測區不同部位的路線密度分布則應根據地質構造的復雜程度、礦化遠景以及航空像片解釋程度等而疏密有別。
(2)地質觀察點的布置原則及定位方法
觀察點按其性質可分地質界線點、構造點、礦產點、水文點、地貌點等。觀察點的作用是准確控制地質體空間位置;使原始資料編錄條理化、系統化,控制各種地質資料間的聯系以及文、圖資料與實地位置的對應吻合關系;便於原始資料的整理、查閱和檢查工作質量。點的布置以有效地控制地質界線和各種地質要素為原則。一般布置在填圖單位界線、標志層、化石點、岩性岩相明顯變化處,岩體接觸帶、相帶,礦體或礦化,斷層、褶皺樞紐,有重要水文地質意義的井泉、地貌等處。等距離機械布點的錯誤是顯而易見的,但大范圍單一地質體中的控制點也是必要的,它是避免重要地質現象、礦產線索疏漏的一種措施。
觀察點定位應力求准確,圖面誤差不得超過1Mm。定點方法:①目測法:根據地形、地物直接定位;②後方交匯法:根據已知的三個地形、地物點用羅盤作後方交會。各點方位間的夾角不得小於45°。如三線交成一視差三角形,則取重心為點位,或在此基礎上再參照地形細部特徵標定;③用航空照片定點,轉繪在地形圖上。④GPS法:是利用遙感衛星定位測定儀,直接定量測定某點的經度、緯度或高斯坐標。在森林覆蓋區、高山峽谷等特殊地理條件下,可適當採用羅盤定位、步測距離的極坐標定位,也可用空盒氣壓計測量相對高程進行間接校正,為保證精度應盡可能攀登臨近高地,建立一些控制點對已定點位進行修正。
(3)觀察路線和觀測點的密度定額
觀測路線和觀測點的密度定額是地質測量的質量標准。
《1:5萬區域地質礦產調查暫行要求》(試行稿)規定,基岩區線距一般為400~800M,點距一般為300~500M。在有航片解釋程度較高的地區,岩性單一的地層或出露較寬的地區,其線、點距均可適當放稀。大片第四系分布區,其線距可放寬至1000~1500M。1:5萬地質圖,只標定直徑大於100M的閉合地質體;寬度大於50M,長度大於50M的線性地質體;長度大於250M的斷裂、褶皺構造。小於上述規模的直接、間接找礦標志和具有特殊意義的地質體應適當放大或歸並表示。基岩區內,面積小於0.5km2和溝谷中寬度小於100M的第四系,在圖上仍按基岩填繪。大片第四系覆蓋者,在物化探工作的基礎上,可酌情布置工程予以揭露。分層界線、接觸帶、化石層、標志層和礦化標志等,其標定誤差不得大於50M。
考慮到江山實習區的具體情況,本次實習區域內採用標准為:線距和點距分別為300M和100~150M,觀測點的密度為每平方千米的有效點約為27個。
3.2.2.3 路線地質的觀察程序及編錄要求
路線地質觀察一般程序是:①定點;②觀察、描述該點周圍的地質、礦產現象;③測量產狀;④追索與填繪地質界線;⑤採集標本和樣品。點上的工作結束後,沿路線前進方向進行連續的地質觀察與描述,同時編制連續的信手剖面圖。
地質觀測點的描述內容如下:
(1)日期、天氣情況。
(2)路線與任務。
(3)人員組成。
(4)點號:即觀測點的編號,用調查區統一的編號註明,並寫出該點所在圖幅的名稱。
(5)點位及高程:要寫明觀測點的地理位置和坐標網及構造部位以及後方交匯方向。高程則根據氣壓計或實際交會點等來確定,在記錄時應予以說明清楚,以便使人們了解其可靠性。GPS定點,則記錄經緯度或高斯坐標和高程即可。
(6)點性或目的:目的指需要解決什麼問題。如主要是描述標志層及其變化、地層界線和接觸關系還是觀察褶皺或斷裂構造等。
(7)露頭情況:描述觀測點附近的露頭好壞,出露哪些地層,露頭性質(天然露頭還是人工採石場),露頭面積大小,延伸情況,風化程度和植被覆蓋等情況。
(8)地貌特徵:描述觀測點附近的地形形態特徵。如山坡、山脊、陡崖或沖溝等,組成的岩性、成因及其與地質構造關系。
(9)內容描述:一般描述的順序是由老到新,但也可以反過來描述。首先應將界面上下兩側地層單位的接觸關系和時代略加說明,然後在分別描述其岩性和其他特徵。
(10)沿途描述和路線小結:當一個觀測點描述完以後,應該連續觀測描述到下一個觀測點;當一條路線觀測完成之後要認真寫出路線小結。這樣可以及時使野外資料得到系統化,使原始記錄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而不是一些孤立的地質點的描述。
路線觀察的編錄格式和描述舉例如下:
2013年4月5日 星期五 天氣晴
地點:江山藕塘底
路線Ⅰ:272.2高地310°方向150M處—藕塘底村西池塘邊
任務:路線地質調查,主要任務是確定O1n與O1y的界線
人員:劉綠水(記錄),張青山(標本採集員),……
工作圖:1:1萬地形圖(江山地區地形圖)
No.001
點位:272.2高地310°方向150M處(也可以用GPS坐標如:X:3180625,Y:40362185)
高程:188M
露頭情況:人工(良好)
微地貌:公路邊
點性:界線點(O1n與O1y)
內容描述:
點東:印渚埠組(O1y)黃綠色、紫紅色頁岩夾少量壓溶型瘤狀灰岩。瘤狀灰岩呈紫紅色,瘤狀構造發育。岩石由瘤狀體和基質兩部分組成,瘤體呈橢球體、扁豆狀及姜狀等,大小2~5cm不等,由微晶方解石組成。瘤體長軸大致平行層面排列,佔全岩的60%~70%,與基質界線清晰、平滑。基質由鈣質、泥質組成,遇酸微弱起泡。岩石風化面因瘤體溶失或剝落而成蜂巢狀外貌。瘤狀灰岩呈薄-中厚層狀,走向延伸不穩定,與泥岩呈相變關系。
產狀:320°∠42°
點西:寧國組(O1n)深灰色薄中層狀微晶灰岩。
產狀:318°∠45°
O1n與下伏O1y呈整合接觸關系。
……
(其他現象如構造、地貌、水文現象的簡要敘述。)
No.001-No.002(點間描述)
沿途描述:0~10cm深灰色薄中層微晶灰岩。
10~50M灰黑色頁岩夾黑色微薄層狀燧石岩,水平層理發育,見零星黃鐵礦結核。產豐富筆石化石。
50~80M灰色粉砂質頁岩、粉砂岩夾硅質岩薄層。
產狀:308°∠39°
……
(信手剖面圖,比例尺與平面圖相同,畫在左側方格紙上。)
No.002
點位:藕塘底村西池塘邊
高程:158M
露頭情況:天然、良好
微地貌:池塘邊
點性:構造點
內容描述:
本點為一斷層觀察點。斷層走向320°,傾向南西,傾角近於直立。斷層向兩端延入鄰近觀察路線。斷層東盤為O3c黃綠色頁岩,產狀168°∠57°。斷層西盤為C1y灰褐色中厚層狀含礫粗砂岩、礫岩,產狀182°∠72°。斷層破碎帶寬40~60cm,由泥岩、砂礫岩碎塊組成,未經膠結。斷層性質待進一步查明。
No.002-No.003
(連續描述,方法同前。)
今日路線到此結束。
路線小結
1.……
2.……
……
路線地質觀察中,必須勤追索敲打、勤觀察思考、勤記錄勾畫,保持旺盛的探索精神。對點上及點間的任何地質現象,原則上均應全面觀察、記錄。做到術語准確、概念清楚,文字簡明扼要、層次分明,空間位置明確。要勤於思索,注意分析地質現象之間的聯系,不斷提高路線觀察的預見性。對實際現象持客觀態度,不能任意取捨乃至於誇張偽造。每條路線資料經室內整理後,當日寫出路線小結,對重大地質問題的資料進行歸納,指出存在問題,作為相鄰路線的工作參考。
路線地質觀察記錄方式除上述外,還有適用於計算機處理的表格卡片和錄音筆在野外錄音後,再經室內整理等多種方法。
3.2.2.4 產狀要素的測定與地質界線勾繪
產狀要素是確定地質體空間幾何關系的重要資料。要注意產狀的可靠性、代表性和系統性。判斷岩層產狀的可靠程度首先要辨別是基岩露頭還是轉石;是層面還是節理面或其他結構面。注意產狀所處的構造位置,鑒別是否因次級構造引起的或因重力作用在斜坡上引起岩層產狀的局部變動。注意篩選有代表性產狀,這對正確認識區域構造格架十分重要。產狀要素要進行系統測量,圖面上應均衡分布,在構造關鍵部位(如褶皺的兩翼、轉折端、傾伏端,斷層的兩盤岩層、斷層面,不整合面上、下地層,侵入體接觸面、原生流動構造等部位)必須有足夠的產狀注記。產狀寫成如290°∠36°格式,前者代表傾向,後者為傾角。產狀要素測定主要依靠羅盤進行。由於羅盤是用磁針定位,為了能直接在羅盤上讀出地理方位,需進行磁偏角校正。各地磁偏角數值在地形圖上可以查出。實習區磁偏角為西偏2°58′,應撥動刻度盤,使正北落在357°02′刻度線上即可。為了在圖上投繪產狀符號的方便,常用公里網格(高斯-克呂格坐標)的縱坐標作為平面方位角的0°,因而需對產狀進行子午線收斂角校正。子午線收斂角在地形圖上可以查出。如坐標線偏子午線以東,校正方位角=真方位角-子午線收斂角;如坐標線在子午線西側,則校正方位角=真方位角+子午線收斂角。實習區坐標線為西側0°41′。
地質界線和岩層產狀是地質圖反映地質體空間展布規律及其相互關系的最基本的原始資料,必須在野外填繪。地質界線在基岩地區可根據填圖單位的標志和接觸關系直接確定。但在植被、土壤覆蓋較大的地區,可參考殘積物中岩屑的分布、地貌特徵、土壤的顏色和結構、植被類型及發育程度等自然標志,也可利用動物洞穴的掘出物、路基、電線桿、溝渠等人工揭露。地質界線在大比例尺圖上必須嚴格按照「V」字形法則勾繪,小比例尺圖則依照地層產狀,參照地形、地物勾繪。
3.2.2.5 地質素描圖與攝影
素描與攝影是野外地質現象更直觀、生動的記錄形式。地質素描是地質工作中常用的平、剖面圖與繪畫中素描的結合。它包括:①用花紋圖例作平面素描(圖3.1a);②素描與地質花紋結合(圖3.1b);③完全的素描(圖3.1c)。在表示區域地質構造景觀的素描圖中,多採用立體地形的線描加地質符號表示(圖3.2),或採用聯合剖面素描(圖3.3)。地質素描一定要主題突出,取捨適當,尊重實際,線條簡練。
圖3.1 不同類型的地質素描圖
圖3.2 景觀地質素描
圖3.3 聯合剖面素描
地質攝影在地質體色調對比明顯,地貌反差強烈時效果較好。多數情況下,需用素描圖加以補充。拍攝時應在記錄簿中註明編號、拍攝地點、拍攝方位及拍攝對象,並記錄攝影技術參數。
3.2.2.6 標本、樣品的採集
區域地質調查過程中需要採集的標本、樣本類型繁多。包括:
(1)岩礦鑒定用標本,必須全面反映測區岩石的主要類型及組合特徵。陳列標本規格為9cm×6cm×3cm,鑒定切片用標本6cm×4cm×3cm。岩石標本盡可能采未經風化的新鮮岩石。
(2)岩組分析樣。
(3)古生物化石標本。在測制地層剖面時逐層採集,分層編錄。對未見大化石的地層應采微古分析樣(如牙形刺、介形蟲、孢子花粉等)。
(4)基岩光譜和金屬量測量樣品,樣重50g。用於研究區域地球化學特徵。
(5)自然重砂樣與人工重砂樣,樣重10~20kg。
(6)硅酸鹽分析、碳酸鹽分析樣。
(7)礦石化學分析及礦石技術物理性能測定樣。
(8)同位素年齡樣、古地磁樣,古地磁定向標本規格應大於10cm×10cm×10cm。
樣品的採集必須有明確的目的,有充分的代表性,必須符合樣品的加工處理和實驗分析的技術要求。要重視樣品及其分析、鑒定成果的整理編錄工作。
3.2.2.7 沉積岩區的區域地質調查內容
沉積岩是地球表面分布最廣的岩石,是區域地質調查工作的主要對象。由於它帶有明顯的層狀特性,所以沉積岩區以有規律的帶狀地質構造景觀同岩漿岩區和變質岩區相異。沉積岩區的區域地質調查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形成了一套十分完善的工作方法。其主要工作程序是,測制剖面以建立地層順序,通過地質填圖研究測區構造特徵,藉助沉積相與古地理研究,尋找含礦層位。主要工作包括:①劃分對比地層,建立地層層序;②沉積岩石學研究;③生物化石的採集;④沉積相與古地理調查;⑤構造(褶皺、斷裂)及地層接觸關系的研究;⑥沉積礦產調查;⑦探索地質發展歷史等。
⑷ 婆美氏比重計怎麼讀數
1、把波美比重計浸在液體里,液面對應的讀數就是這種液體的比重內。
婆梅氏比重計使用方法、單位及讀數的全部內容就介紹到這里,婆梅氏比重計在鹽類礦床的地質勘探工作中,以重表測定鹵水的濃度。常用的比重計有兩種:一種用來測量密度大於1的液體的密度,稱「比重計」;另一種用來測量密度小於1的液體的密度,稱「比輕計」。目前中學課本不再講比重單位而是講密度單位,但在測密度時仍使用比重計,所測數值無大差異。
⑸ 地質溫度計的介紹
地質溫度計是能夠用來確定地質作用溫度的地質產物。目前應用比較普遍的地專質溫度計主屬要有礦物包裹體地質溫度計、同位素地質溫度計、同質多象溫度計、泥質礦物溫度計、礦物分解溫度、固溶體分解溫度、礦物中的放射性裂變徑跡、鏡質組反射率、生物標志化合物等。
⑹ 地質溫度計及其理論基礎
(一)概述
從廣義上來說,凡是對地質歷史中古地熱場地溫具有指示意義的地質標志均可視為地質溫度計。目前,在沉積盆地古地熱場研究中常用的地質溫度計或溫標(Geothermal Indicator)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1.有機地質溫度計,如煤或乾酪根的鏡質組反射率、固體瀝青反射率、鏡煤或Ⅲ型乾酪根電子順磁共振參數自由基濃度、動物有機碎屑反射率、孢粉熱變指數、可溶有機質分子結構參數甲基菲指數等。其中,前兩種參數在煤、油氣地質研究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其它參數的研究近年來也取得了長足的進展。
2.自生礦物特徵及(或)組合,包括礦物流體包裹體分析、粘土礦物種類及組合分析,沸石類礦物分析等,其中流體包裹體分析在沉積盆地古地熱場研究中應用最為廣泛,粘土礦物作為一種定性或半定量的古地溫標志,其關於煤化作用古地熱場研究的應用成果也經常見諸於文獻報道。
3.碎屑礦物的核物理性質——裂變徑跡分析,由於該法在研究古地溫時常用的礦物為磷灰石,故也常稱為磷灰石裂變徑跡法。裂變徑跡法得到的古地溫溫度較為准確,可以反映不同地質時期古地溫變化的特點,並可據此得到關於盆地物質來源、沉積地層形成年代、沉積速率、地層抬升速率、剝蝕厚度等方面的信息,是近年來低—中溫地質溫度計研究的熱點方向。這種方法主要適用於生油窗范圍內的古地溫溫度,且測定步驟繁瑣,在溫度范圍寬廣的煤化作用研究中受到一定限制。
4.動物無機碎屑光學性質,如牙形石色變指數,廣泛地應用於石油天然氣源岩的評價,特別是缺乏鏡質組的下古生界源岩,但在我國煤化作用的研究中極少採用。這種方法的精度受操作者經驗、牙形石種類、碎片部位等因素的影響,故是一種半定量的溫標。
(二)鏡質組反射率化學反應動力學模式
鏡質組反射率是目前能源地質界所公認的最為有效的地質溫度計。鏡質組是一種以具有烷基側鏈及官能團的稠環芳香結構為基本結構單元、並以橋鍵相交聯的復雜有機縮合物。在熱演化過程中,鏡質組化學結構中側鏈及官能團脫落、芳香環數目及碳網堆砌層數增多、基本結構單元增大、基本結構單元之間有序化程度增高,導致鏡質組反射率規律性增大。因此,在鏡質組的反射率、其化學結構以及熱演化條件之間存在著層次不同的因果關系,這種關系可用化學反應動力學原理加以描述。換言之,根據鏡質組反射率,有可能定量估算地質體中有機質在熱演化歷史中的受熱條件,進而反演古地熱場特徵及其演化歷史。
鏡質組反射率的增進可以被視為是有機質一級化學反應的結果,其反應效率(Z)與反應時間(t)成正比:
Z=k·t
式中反應系數(k)可由阿倫尼烏斯化學反應動力學方程給出:
k=A·exp(—E/RT)
由此,得出反應效率與受熱溫度、受熱時間及化學結構之間的化學反應動力學方程:
Z=A·t·exp(—E/RT)
式中:A——頻率因子,為一常數,表示單位時間內分子碰撞的次數;
E——反應活化能,是受熱溫度和物質化學結構的函數;
R——理想氣體常數;
T——物質受熱的絕對溫度。
上述化學反應動力學方程表明:鏡質組的受熱時間與受熱溫度互成函數關系,受熱時間的確定是利用鏡質組反射率來反演受熱溫度的關鍵之一;若受熱時間和受熱溫度一定,則反應效率(可用鏡質組反射率衡量)取決於反應活化能,而活化能的大小極大地受到鏡質體物質組成高度非均一性的影響,是鏡質組化學組成和化學結構的函數,因此盡可能真實地確定這種函數關系乃是正確恢復古地熱場特徵的又一關鍵;根據化學反應動力學原理,只要建立起具體的解析方程,即可通過已知地質變數求取未知地質變數。具體解析方程的完善程度,直接影響到鏡質組反射率這種地質有機溫度計的實用程度。
基於上述原理,目前已建立起恢復古地熱場特徵及有機質受熱歷史的數十種鏡質組反射率化學動力學模式,這些模式大致可歸納為四大類型,即簡單函數關系模式、受熱時間-經驗法模式、反應活化能-溫度函數模式和平行反應化學動力學模式(秦勇等,1995)。這種排列順序,也反映出鏡質組化學反應動力學模式由片面到全面的逐漸完善和發展的過程。
簡單函數關系模式僅簡單地描述有機質成熟度(例如鏡質組反射率)與受熱溫度之間的對應關系,對受熱條件、有機質類型和組成等因素未加考慮(例如熱姆丘日尼柯夫,1948;列文斯坦,1969;阿莫索夫,1976;Epstein,1977;Price,1983),是模式發展的初期產物。
受熱時間-經驗法模式引入了受熱時間的概念,在受熱條件中考慮了溫度與時間之間的關系,同時也根據模擬實驗及實際資料統計結果,引入阿倫尼烏斯一級反應動力學方程,建立起有機質成熟度、受熱時間與受熱溫度之間的數學模式(解析方程)或圖解模式(例如:Karweil,1955;Bostick,1971,1978;Teichmuller,1971;Connan,1974;Middleton,1982;Zhijun,1983;Pigott,1985;Antia,1986;Wood,1988;Barker,1989),使模式所依據的理論基礎趨於嚴密。然而,這類模式在理論和方法上存在著明顯不足:將反應活化能作為常量看待,由於反應活化能是受熱溫度的函數,故將其常量化無法真實地反映有機質的熱演化狀況;均採用地層年齡代表受熱時間,忽略了對有效受熱時間、有機質成熟作用不可逆性、構造歷史及埋藏歷史等復雜地質因素的考慮,有可能歪曲地層的受熱歷史,進而影響到對礦產資源預測評價的准確性;有機質在熱演化過程中同時進行著多種化學反應(即平行反應),不同反應所需的活化能是不一樣的,此類模式中將所有平行反應均用一個活化能來表示,顯然無法反映有機質化學組成的高度非均一性。
反應活化能-溫度函數模式的最大特點在於引入了反應活化能,在以阿倫尼烏斯一級反應為理論基礎的模式中,明確了反應活化能隨有機質成熟度而變化這一事實(例如:Lopatin,1971;Waples,1980;Ritter,1984;Lerche等,1984;Armagnac等,1989),並在某些模式中定義了「有效受熱時間」的重要概念(Hood等,1975;Bostick等,1978)。其中,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是由Lopatin(1971)提出、後由Waples(1980)修訂的「時間-溫度指數(time-tempreture index,簡記為TTI)」模式以及由Hood(1975)提出、後由Bostick(1978)補充完善的「有機成熟度水平(level of organic metamorphism,簡記為LOM)」模式。這類模式明顯優於簡單的成熟度-溫度模式和受熱時間-經驗法模式。但也存在某些不足:在特定溫度下僅採用平均反應活化能,不足以代表在寬廣溫度范圍和受熱溫度下有機質熱演化過程中復雜的平行反應;模式中仍含有較高的經驗性成分,採用不同的經驗數值,對古地熱場特徵恢復的結果是有差異的。
在平行反應化學動力學模式中考慮到不同的化學反應具有不同反應活化能這一事實,採用一系列化學動力學方程,描述出地質體中有機質的熱演化(降解)是由一系列平行反應構成的反應過程。Tissot等(1984,1987)、Larter(1988)、Burnham等(1989)先後建立起相關的化學動力學模式,通過賦予不同平行反應以不同反應活化能的方式,較為全面地描述了有機質類型和組成與受熱條件之間的函數關系。然而,盡管這類模式在理論上較為完善,但計算過程過於繁瑣,某些涉及到有機質化學結構的參數也難以選擇,從而限制了模式的推廣應用。鑒於此因,Sweeney(1990)進一步簡化了先前模式,提出名為「EASY%Ro」的數值模擬方法,使平行反應化學動力學模式朝實用性方面邁進了一步。
目前,EASY%Ro方法已引起國際能源地質界的關注,並在某些國家和地區得以應用(Littke,1994)。可以說,平行反應化學動力學模式在理論和方法上更為成熟,是今後模式開發和應用的主要方向。
(三)礦物流體包裹體分析
礦物包裹體按成因可分為原生包裹體、次生包裹體和假次生包裹體,按物理狀態可分為固體包裹體和流體包裹體。只有原生流體包裹體形成後與外界基本上沒有發生物質交換,保留了成礦流體的成分和性質,故可反映礦物形成時的物理化學條件,如溫度、壓力、成礦溶液鹽度和密度、成礦流體來源等。
包裹體測溫有淬火法、爆裂法和均一法。淬火法多用於岩漿岩的研究。爆裂法由於受包裹體的形態、成分、主礦物的硬度、解理發育情況、粒度大小及測溫過程儀器的影響,其結果只能作為參考。均一法是包裹體測溫的基本方法,所測均一溫度經過壓力校正得到包裹體的捕獲溫度,指示了礦物形成的下限溫度。
流體包裹體的形成壓力可以通過流體成分和其P-V-T-X特性加以確定,目前常用方法包括流體蒸氣壓法、均一溫度——另一個獨立地質溫度計法、等溶線交互法、含子礦物包裹體估演算法等(張文淮等,1993)。在本書中,作者採用等溶線交互法求取煤系脈體包裹體的形成壓力,進而用其對均一溫度進行校正以及對脈體形成時含煤地層的古埋藏深度進行反演。
除溫度、壓力測試外,流體包裹體分析還包括流體鹽度分析、液相成分分析、氣相成分分析、穩定同位素分析等。作者通過這些分析,為異常古地熱場成因或機理的研究提供了豐富信息(見第四章)。
(四)電子順磁共振測溫
乾酪根是一種含烴基鏈和官能團的芳香稠環縮聚體系。在受熱過程中,體系中的化學鍵按鍵能大小發生斷裂,並發生了一系列的平行反應,乾酪根發生熱降解,在生成包括烴類在內的小分子化合物的同時,殘余乾酪根的芳構化程度也得以逐步增強。
Tissot等(1975)基於化學反應動力學原理,建立起數學模型來描述乾酪根熱降解的化學反應過程,並推導了以一級反應為基礎的乾酪根降解動力學模式。
山西南部煤化作用及其古地熱系統:兼論煤化作用的控氣地質機理
式中:Xi——在第i次反應中有機質的數量;
ki——在給定溫度下是一常數,它隨溫度的變化可用阿倫尼烏斯公式來表示:
ki=Ai·exp(—Ei/RT)
通過上述模式,可以計算出給定地質條件下乾酪根降解的數量或生烴潛力。
生烴潛力用有機質在某一階段的轉化率(r)加以表示,即在該階段已轉化為具有生烴潛力的乾酪根的比例:
山西南部煤化作用及其古地熱系統:兼論煤化作用的控氣地質機理
式中:Xo—乾酪根生成烴類的總量;
Xi——某類乾酪根在某一階段生成的烴量。
腐殖煤具有Ⅲ型乾酪根的性質,其活化能隨受熱溫度和煤級而發生變化。根據這些數據,採用某種熱歷史的數值模擬程序(如EASY%Ro法),可求取乾酪根的反應程度(F)或降解率(r)。進而根據不同類型有機質順磁磁化率(Xp)或自由基濃度(Ng)與降解率之間的關系,採用數值逼近方法,求出煤的電子順磁共振特徵與所經歷過的最高古地溫之間的相關關系。
⑺ 工程上測地質的儀器有哪些啊
地質羅盤是比較常用的,簡單實用
其他的要看具體工程吧,比如說修隧道的時候地質超前探測可能用到地質雷達和超聲儀器那些
下面是能用到的所有儀器,但是肯定在工程上接觸不到這么多
[BOD/COD測試儀] [PH計] [PH計/酸度計] [X射線探傷儀] [氨氮測定儀] [包裝檢測儀器] [比重計] [玻璃溫度計] [材料分析儀] [測高儀] [測厚儀] [測距儀] [測力感測器] [測量儀] [測溫儀] [測振儀] [差壓表] [差壓感測器] [長度測量儀] [超聲波測厚儀] [超聲波測距儀] [超聲波流量計] [超聲波探傷儀] [超聲波物位計] [沖擊感測器] [感測器] [磁場強度感測器] [磁粉探傷儀] [粗糙度儀] [打樣機] [導電表] [地質儀器] [電表] [電參數綜合測量儀] [電導式物位計] [電導式物位儀表] [電導儀] [電度表] [電工儀表] [電化學工作站] [電火花檢測儀] [電解質分析儀] [電纜故障定位儀] [電力分析記錄儀] [電力計] [電力監控儀] [電力儀表] [電泳儀] [電子測量儀器] [電子光學儀器] [電子順磁共振波譜儀] [電子天平] [電子儀表] [電阻測試儀] [電阻應變儀] [定氮儀] [多參數測試儀] [多功能顯微鏡] [多路溫控器] [二次離子質譜儀] [反射儀] [防爆壓力表] [非接觸式溫度計] [分光光度計] [分光儀] [分析天平] [分析儀] [分析儀器] [粉碎設備] [風速計] [伏安儀] [浮力式液位計] [浮球液位計] [輻射高溫計] [付里葉變換拉曼光譜儀] [功率表] [光學高溫計] [光學顯微鏡] [光柵光譜儀] [氦質譜檢漏儀] [核磁共振波譜儀] [烘箱表] [紅外測溫儀] [紅外光譜儀] [紅外碳硫分析儀] [化工儀表] [火焰光度計] [機械計數器] [激光干涉儀] [極譜儀] [計時器] [計數器] [甲醛測定儀] [建築儀器] [金屬元素分析儀] [近紅外光譜儀] [流體轉速儀器] [鹵素分析儀] [密度計] [能譜儀] [捏譜儀] [濃縮儀] [頻率計] [其它儀表] [氣體(報警)檢測儀器] [氣象儀器] [氣質聯用儀] [熱電偶] [熱膨脹儀] [掃頻儀] [燒蝕厚度感測器] [聲級計] [數顯儀表] [水銀表] [酸度計] [探傷機] [碳氫儀] [塗層測厚儀] [推拉力計] [微波式物位計] [溫度感測器] [溫度計] [溫度記錄儀] [溫濕度計] [溫濕度記錄儀] [污水采樣器] [無機質譜儀] [線速表] [橡塑儀器] [校檢儀表] [壓力表] [壓力計] [氧分析儀] [葯物檢測儀器] [液位計] [音量計] [印刷檢測儀器] [影像測量儀] [硬度感測器] [硬度計] [造紙檢測儀器] [雜訊感測器] [雜訊計] [噪音分析儀] [照度計] [真空感測器] [振動阻尼式物位計] [直視式物位計] [軸承檢測] [轉換器] [轉速表]
⑻ e h壓力變送器pmc731怎麼接線
左邊是電源正,中間是電源負,上海蒙暉專業生產密度計,變送器等,維修各國變送器,來圖來樣定製各類變送器。
⑼ 數字路線地質調查的PRB過程
實際的地質現象是經地質學家(地質調查者)在野外調查,並將實際觀測結果作為具有描述性信息的地質對象的空間屬性(點、線、面等)和描述地質對象的屬性,記錄在地圖上或筆記簿上。野外數據的獲取技術就是這個過程的數字化過程(圖6.7),也是地質填圖工作的最基本方法。野外路線觀測對象及其過程所涉及的實體類型多而復雜,如果按空間對象的定義進行統計,則野外路線觀測對象基本上可以包括所有的空間對象,除此之外,區域地質調查野外路線觀測的過程,如野外觀測路線、定點、采樣本身也是野外數據採集的對象,因此,必須把野外路線觀測的對象及其過程定義為一個簡單的空間對象聚合模型,這種聚合模型可以滿足對地質體的地理表示和描述性的信息表示。它不但要滿足傳統地質填圖的要求及符合野外填圖基本規律,還能在野外全程收集到各種復雜的地質現象,並使之數字化、標准化和規范化,並可編繪出數字化實際材料圖、編稿地質圖,這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地質調查繁瑣的工作過程,大大加快了野外資料整理和處理時間。
經分析,零維和一維空間對象的定義基本可以滿足對野外路線觀測對象及其過程的描述:①用實體點表示地質定點、采樣、產狀、GPS點、礦點的空間位置和屬性。②野外觀測路線的軌跡只要顯示始終端結點而不需定位左右鄰面,因而可以用網鏈(網路)來表示其空間位置和屬性。③地質實體界線、斷層等採用全鏈來表示,因為需要顯示地定位左右多邊形,並對左右多邊形的屬性給予描述,以便地質連圖。④如果在野外可直接對觀測的地質實體進行圈定,則可採用幾何拓撲環進行表示。
綜上所述,用實體點——地質點(Point)、網鏈——分段路線(Routing)、全鏈或幾何拓撲環——點和點間界線(Boundary)的數據模型和組織方式,對野外路線觀測的對象及其過程的描述進行定義、分類、聚合和歸納,分層並結構化的儲存在空間資料庫中,我們把這種野外路線觀測描述的地質現象的復雜過程及其本身觀測的過程變為數字PRB過程。PRB過程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它由PRB數據模型、PRB基本過程、PRB的基本過程組合的規則、PRB過程的公共機制、PRB過程基本程式、PRB數據操作、PRB字典、三級PRB體系、PRB數據質量定量評價體系構成。
PRB數據模型是描述PRB的基本過程、支配PRB 基本過程組合的規則及運用整個PRB過程的公共機制的數據模型,共有10個野外採集實體數據模型構成,它們是地質點、分段路線、點上和點間界線、GPS 點位、樣品、化石、產狀、素描、照片、設計路線。PRB數據模型均有描述空間位置和觀測內容(結構化與非結構化描述)的三部分組成。每個過程的空間位置資料庫解決了地質制圖的問題,每個過程的結構化資料庫解決調查內容結構的規范化,每個過程的非結構化數據——自由文本開辟了自由發揮和地質思維的空間,既能滿足計算機處理的需要,又能保證地質工作者取全觀測數據和參數,描述地質實體的空間位置和屬性等。
PRB過程基本程式是由PRB組合而成,它是路線地質調查的最小組合單位。一條野外路線可有若干個最小單元組合而成。可由地質人員任意組合,它有以下幾種最小單元的組合模式:
模式一,P適合區域地質調查野外填圖中的補點工作。
模式二,P-R-P,P-(B)-R-(B)-P,適合地質內容復雜程度中等的填圖工作。
模式三,P-(B1,B2,…)-R -(B1,B2,…)-P,適合地質內容復雜程度高的填圖工作。
P過程:P[描述屬性]{☆圖幅編號,☆路線號,☆地質點號,經度,緯度,高程,縱坐標,橫坐標,地理位置,露頭性質,點性,微地貌,風化程度,岩性A,岩性B,岩性C,岩性代碼A,岩性代碼B,岩性代碼C,地層單位A,地層單位B,地層單位C,接觸關系AB,接觸關系BC,接觸關系AC,描述,國標碼,日期,地質點描述文件名(自由文本格式)}。
P[空間位置](GIS 圖層)。
R過程:R[描述屬性]{☆路線號,☆地質點號,☆點間編號,填圖單位,日期,分段路線距離,點間累計距離,路線方向,備注,分段路線描述文件名(自由文本格式)}。
R[空間位置](GIS 圖層)。
B過程:B[描述屬性]{圖幅編號,☆路線號,☆地質點號,☆B編號,☆R編號,縱坐標,橫坐標,高程,經度,緯度,右邊地質體,左邊地質體,界線類型,走向,傾向,傾角,接觸關系,國標碼,備注,日期,點間界線描述文件名(自由文本格式)}。
B[空間位置](GIS 圖層)。
上述模式數字化過程可以保證區調野外數據採集所需要計算機處理最基本的信息項的結構化,而且具有能夠保證地質學者不受約束地采全、采准野外觀察數據的特點。
通常把基本PRB過程、支配這些過程組合的規則及運用整個PRB過程的公共機製作為PRB過程的三個主要要素。
(1)基本PRB過程
地質點Point過程、分段路線Routing過程、點間界線Boundary過程構成基本PRB過程。地質點Point(P)過程是指野外路線所通過的地質界線,重要接觸關系,重要地質構造,重要地質現象等進行地質觀測點控制的過程。地質觀測點的密度按有關技術要求執行。分段路線Routing(R)過程是兩個地質觀測點之間的實際分段路線描述記錄的控制過程。該實際路線根據兩個地質觀測點之間的內容和變化來進行分段描述,該變化可以是兩個地質實體的界線,也可以是一個地質實體的內部變化,採用網鏈表示。點間界線Boundary(B)過程依賴於Routing過程。它是對兩段Routing之間的界線來進行分段描述。該界線可以是兩個地質實體的界線,也可以是一個地質實體的內部變化界線。在室內PRB數據處理過程中,Boundary過程是地質連圖的重要依據。採用全鏈表示。
(2)PRB過程組合的規則
地質點Point過程是PRB過程的核心,分段路線Routing過程及點間界線Boundary過程必須隸屬P過程。一個P過程可以有1個至n個R過程,0個至n個B過程。一個R過程必須有1個或1個以上的B過程。如果1個P過程只有一個R過程,則B過程可以沒有。數字區域地質調查野外數據採集PRB過程劃分如圖6.8所示。
圖6.8 野外路線地質調查數據採集PRB過程劃分
(3)PRB過程的公共機制
根據數字填圖的特點,PRB過程的公共機制由PRB過程劃分、PRB過程字典與PRB過程擴展機制組成。
A.PRB過程劃分
其編碼規則為從一個P過程到下一個P過程,P編號必須是唯一的。R過程的編號從該點的P過程到下一個P過程是順序往下編號的,B編號也必須是唯一的。B過程的編號在一個完整的PRB過程中,其編號是流水編號的,以便順序存儲。但B過程必須填上隸屬的R過程。
B.PRB過程字典
在PRB過程中,PRB過程字典佔有重要的位置。其目的有三個:一是要解決地層、構造、岩性等地質內容描述的標准化問題;二是要提高野外數據採集效率;三是野外填圖字典的作用。傳統地質填圖,盡管具體要求由工作細則約束,但也很難取得統一。PRB過程字典的建立可以減少或避免以往地質領域存在的同名異物與同物異名的問題,為數據在更大范圍內有效共享提供基本保證。
野外數據採集系統應支持三種類型字典:PRB過程一般術語字典、PRB過程野外記錄結構化描述字典、PRB過程規范結構化填空補缺式描述字典。
C.PRB過程擴展機制
在PRB過程中還有一些采樣過程,這些采樣過程包括產狀、化石、素描、照片、影像、樣品的數據採集,約定采樣過程全部隸屬於R 過程,其采樣過程的編碼與 R 過程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