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遺跡有什麼作用
① 人類在地質體上的作用遺跡
從人類誕生之日起,人類已經歷了大約300萬年的歷史。在這300萬年的時間里,人類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輝煌。但是他們的足跡從未離開過地球,他們的輝煌都被他們腳下的土地所見證。在現在的地表上,我們能夠所見的有古人類遺址、石窟、岩畫、摩崖題刻、古采礦古冶煉古燒瓷遺址以及重要古代水利工程等。
一、古人類遺址
古人類學是人類學的一個分支學科,是研究人類起源和發展的學科。它包括化石猿和現代猿與人類的親緣關系、從猿到人的進化過程等。它以古人類化石及古人類所製造的工具和留下的生活遺跡等為主要的研究依據。一般把更新世晚期的新人化石劃為古人類范疇,全新世以來,也就是新石器時代以後的屬於人類范疇。
人類的進化大致經過的階段:森林古猿—臘瑪古猿—南方古猿—人。我國的古人類遺址主要有元謀人遺址、藍田人遺址、河姆渡人遺址、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等。
古人類遺址景觀——中國周口店北京人遺址(Peking Man Siteat Zhoukoudian)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位於北京市房山區周口店龍骨山。距北京城約42千米。「北京人」洞穴的堆積層厚達40多米,大致形成於距今70萬年到23萬年前。這里地處山區和平原交接處,東南為華北大平原,西北為山地。周口店附近的山地多為石灰岩,在水力作用下,形成許多大小不等的天然洞穴。山上有一東西長約140米的天然洞穴,俗稱「猿人洞」。1929年在此洞中首次發現古代人類遺存後被稱「周口店第一地點」。
周口店遺址區是中國華北地區重要的舊石器時代遺址,這一遺址是1921年由瑞典學者安特生首先發現的,周口店最早發現的地點是第六地點,是瑞典科學家安特生於1918年發現的。1921年安特生、美國古生物學家格蘭階和奧地利古生物學家師丹斯基,發現了周口店第一地點,同年發現了周口店第二地點。1927年步達生將周口店發現的三枚人的牙齒正式命名為中國猿人北京種,這一年周口店遺址正式開始發掘。中國地質學家李捷參加了發掘工作,並發現了周口店第三和第四地點,瑞典古生物學家步林也是新地點的發現者,1929年裴文中發現了第五、七、八地點,找到了「北京人」第一個頭蓋骨,轟動了世界。周口店遺址自1927年發掘以來,共發現27個具有科研價值的化石地點,出土了近200件人類化石(代表40個古人類體)、數萬件石器和多處灰燼層以及近百種動物化石,是世界上同時期古人類遺址中材料最豐富、最系統和最具學術價值的遺址之一。它的發現,為人類進化提供了有力的證據,具有極強的科學研究價值。周口店猿人遺址仍蘊藏著豐富的科學資源和可供繼續開發的巨大潛力。
1987年,周口店北京人遺址(Peking Man Siteat Zhoukoudian)作為文化遺產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二、石窟、岩畫及摩崖題刻
在漫長的人類歷史時期中,人類與岩石結下了不解之緣,人們將自己的思想、藝術、歷史等虛在的感受表達在看得見摸得著的實在岩石等上面。
(一)石窟——中國莫高窟(Mogao Caves)
石窟是古時一種臨崖開鑿的側洞,內有壁畫、石刻等藝術作品。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種佛教建築形式。佛教提倡遁世隱修,因此僧侶們選擇崇山峻嶺的幽僻之地開鑿石窟,以便修行之用。印度石窟的格局大抵是以一間方廳為核心,周圍是一圈柱子,三面鑿幾間方的「修行」用的小禪室,窟外為柱廊。中國的石窟起初是仿印度石窟的制度開鑿的,多建在中國北方的黃河流域。中國最著名的四大石窟為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天水麥積山石窟。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於敦煌市東南25千米處的大泉溝河床西岸,鳴沙山東麓的斷崖上,是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之一。前秦苻堅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沙門樂尊者行至此處,見鳴沙山上金光萬道,狀有千佛,於是萌發開鑿之心,後歷建不斷,遂成佛門聖地。
莫高窟是現存規模最龐大的「世界藝術寶庫」之一,莫高窟藝術的特點表現在建築、塑像和壁畫三者的有機結合上。窟形建制分為禪窟、殿堂窟、塔廟窟、穹隆頂窟、影窟等多種形制;彩塑分圓塑、浮塑、影塑、善業塑等;壁畫類別分尊像畫、經變畫、故事畫、佛教史跡畫、建築畫、山水畫、供養畫、動物畫、裝飾畫等不同內容,系統反映了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多個朝代及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各個方面,成為人類稀有的文化寶藏。
自1900年5月26日莫高窟藏經洞中發現五萬多卷宗教和世俗文書後,敦煌藝術震撼了整個世界,「敦煌學」已成為世界性的顯學。由日本捐資,在莫高窟對面的三危山下,由敦煌研究院承建了敦煌藝術陳列中心,仿製了部分原大洞窟,使遊客在莫高窟的觀賞內容更加豐富多彩。
1987年,莫高窟(Mogao Caves)作為文化遺產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二)岩畫——瑞典塔努姆的岩畫(Rock Carvingsin Tanum)
岩畫是一種石刻文化,在人類社會早期發展進程中,人類祖先以石器作為工具,用粗獷、古樸、自然的方法石刻,來描繪、記錄他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內容,它是人類社會的早期文化現象,是人類先民們給後人的珍貴的文化遺產。
塔努姆岩畫位於瑞典哥德堡以北,它豐富多彩的圖形(描繪人類和動物、武器、船隻和其他物品),表現了它獨一無二的藝術成就和文化與年代的統一(Knut Helskog,1999)。塔努姆岩畫可以追溯至公元前1800年。當時的岩畫所在地的居民主要以農業和漁業為主。這些彩色岩畫所描繪的內容包括人類和動物、武器、船隻以及其他物品,而且其中的圖形豐富多彩,生動地刻畫了當時生活的一些場景。同時這些色彩艷麗、內容豐富的岩畫為現代的人類研究提供了當時生活中的許多方面的罕見證據。該遺址補充了已存在於挪威阿爾塔的世界遺產岩畫遺址。這些岩畫描述了一個以狩獵為主的社會,其豐富突出的作品反映了青銅器時代歐洲人的生活和信仰。
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塔努姆岩畫的所在國,瑞典有責任為將來保存好這些岩畫。由於環境污染,許多岩畫都已經風化褪色,其程度已經非常嚴重。保存的重要一步便是趁現在還來得及,盡力抓緊時間記錄下這些建築板材的色彩、紋理等特點。
1994年,塔努姆的岩畫(Rock Carvingsin Tanum)作為文化遺產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三、古采礦冶煉古燒陶遺址
在地球的演化過程中,使分散在地殼和上地幔中的元素相對富集而形成礦床的作用,稱為成礦作用。它是地質作用的一部分。礦床是指地殼中由地質作用形成的,其中所含某些物質成分的質和量符合一定的經濟技術條件的要求,並能為國民經濟所利用的綜合地質體。礦體是礦床的主要組成部分,是指佔有一定的空間位置並具有一定形狀、產狀和大小的礦石堆積體,是開採的對象。礦石是礦體的主要組成部分,是從中可提取有用組分(元素、化合物或礦物)的礦物集合體。
礦產地質旅遊景觀是具有旅遊價值的礦產地。包括兩大類:①典型礦床,作為工業觀光和科學考察的地質旅遊景觀,如中國江西鎢礦、內蒙古白雲鄂博鐵及稀土元素礦、甘肅金川銅鎳礦,日本石見銀山遺跡,以及非洲的及南非金礦和金剛石礦;②采礦遺跡,如澳大利亞的疏勞山採金遺跡和金礦博物館;波蘭卡老鹽礦的「鹽晶宮—鹽礦博物館」;中國湖北大冶銅錄山銅礦的古礦冶遺址博物館。
(一)日本石見銀山遺跡及其文化景觀(Iwami Ginzan Silver Mineandits Cultural Landscape)
石見銀山遺跡及其文化景觀,它包括銀礦山遺跡和礦山小鎮、石見銀山街道、港口和港邊小鎮。石見銀山保留了16世紀至20世紀的銀礦開采和冶煉遺址。遺址內有龍源寺間步(礦山的坑道稱為「間步」)。龍源寺間步於1715年開發,同永久、大久保、新切、新橫相間步並稱為地方官署直營的「五座山」。龍源寺間步是可以進去參觀的,裡面用鑿子雕鑿的痕跡一如當年。另外,古文獻石見銀山卷軸用電照板展示出來,使人們能夠了解到當時坑道內的情形。位於礦山中心的仙山周邊遺留著大大小小各種各樣的間步遺跡。石見銀山最大的坑道「大久保間步」對外開放的准備工作正在進行。
石見銀山從1526年開始了400多年的開采歷史,從日本戰國時代後期到江戶時代前期都是日最大的銀礦山。17世紀,這里的銀產量佔世界銀總產量的三分之一。石見銀山的開發時期與日本經濟史上的商業發展時期重疊,因此,這里冶煉加工的白銀當時不僅作為貨幣在日本國內流通,而且還支持著日本與葡萄牙、荷蘭東印度公司以及中國商人之間的貿易往來。
200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考慮到這個遺址在推動日本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石見銀山遺跡及其文化景觀(Iwami Ginzan Silver Mineandits Cultural Landscape)作為文化遺產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二)德國弗爾克林根鐵工廠(Volklingen Ironworks)
弗爾克林根鐵工廠位於德國薩克州弗爾克林根市,是19世紀和20世紀西歐和北美修建並裝備的唯一一座綜合的鐵工廠。雖然它最近已停產,但仍保持完好。
弗爾克林根鐵工廠在19世紀和20世紀早期的科學技術史和工業文明史中具有獨特的地位。它為我們提供了歷史上一個大型鑄鐵生產廠的罕見的完整畫面,迄今為止人們還沒有發現其他全套高爐設備可以如此完整、准確地將過去鑄鐵的生產過程展現出來。
弗爾克林根鐵工廠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應首先歸功於19世紀重工業的迅猛發展,這使得先前的小城鎮一躍成為德國最重要的工業中心之一,而這個城鎮的歷史和命運也從此與工業時代休戚相關、密不可分。1986年,弗爾克林根鐵工廠高爐設備全線停止運營,自此,弗爾克林根人就把它當做他們文化遺產的一部分,一直精心地保護著這個立下汗馬功勞的鐵廠。
弗爾克林根周圍地區的工業化始於19世紀上半期,當時有許多玻璃工廠相繼建立,煤礦的開采業也日漸繁榮。1860年之後,日益發達的交通網使得該地區工業的進一步發展成為可能,鐵路、運河等便利的交通條件直接促成了1873年弗爾克林根鐵工廠的建立。隨著弗爾克林根鐵工廠的蓬勃發展,弗爾克林根地區的人們受益匪淺,手工業、製造業和貿易也因為遷移過來的工人和僱主迅速興起。人口的增多和基礎產業的變化使弗爾克林根中心地區由古老的農庄變成了交通樞紐和鋼鐵工業區。此外這里還有無數文化類活動在此舉行,每年有超過20萬人次來此參觀。
1994年,弗爾克林根鐵工廠(Volklingen Ironworks)作為文化遺產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三)古燒陶遺址——中國景德鎮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總稱。陶器是用粘土燒制的器皿,質地比瓷器粗糙,通常呈黃褐色,也有塗上別的顏色或彩色花紋的,新石器時代開始大量出現。瓷器是一種由瓷石、高嶺土等燒制而成,外表施有釉或彩繪的物器。瓷器的成形要通過在窯內高溫(約1280~1400℃)燒制,瓷器表面的釉色會因為溫度的不同而發生各種化學變化。
景德鎮有中國「瓷都」之稱。景德鎮窯從明代開始成為瓷業中心,各種釉色和彩繪瓷器不斷有著新的創造和發展。景德鎮以其獨有的瓷文化而享譽海內外。景德鎮也以瓷文化為依託,大力發展旅遊事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如西郊古窯遺址位於景德鎮市西郊的瓷都大道西側,與後建的景德鎮陶瓷歷史博物館組成景德鎮陶瓷歷史博覽區,是景德鎮陶瓷歷史文化的縮影。西郊古窯遺址現已成為景德鎮市的重點旅遊區。再如湖田古窯遺址,湖田窯是中國宋、元兩代制瓷規模最大、延續燒造時間最長、生產的瓷器最精美的古代窯場。遺址保存的遺物非常豐富,歷代古窯器遍地,有宋末的「馬蹄窯」,明朝早中期的「葫蘆窯」等。在該遺址上建立起來的湖田古窯址陳列館,展示了在這里出土的各種窯具和瓷器。1982年,湖田古瓷窯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湖田古窯遺址也是景德鎮陶瓷文化的一個旅遊點。
四、重點古代水利工程
水是人類生產和生活必不可少的寶貴資源,但其自然存在的狀態並不完全符合人類的需要。只有修建水利工程,才能控制水流,防止洪澇災害,並進行水量的調節和分配,以滿足人民生活和生產對水資源的需要。在歷史上,前人曾做過無數的嘗試,而有些成功舉措,至今熠熠生輝。世界古老的著名水利工程中,有古巴比倫王國建於幼發拉底河上的納爾—漢謨拉比渠、古羅馬的人工渠道和中國的都江堰。古巴比倫王國建於幼發拉底河上的納爾—漢謨拉比渠和古羅馬的人工渠道都早已荒廢,只有都江堰獨步千古,永續利用,長盛不衰。
水利工程遺跡——中國都江堰
都江堰是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位於四川省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今都江堰市城西。它處於岷江從山區瀉入成都平原的地方。在都江堰建成以前,岷江江水常泛濫成災。公元前256年,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兒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經驗,率領當地人民興建水利工程。都江堰建成後,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成為「天府之國」,這項工程直到今天還在發揮著作用。都江堰工程包括魚嘴、飛沙堰和寶瓶口三個主要組成部分。魚嘴是在岷江江心修築的分水堤壩,形似大魚卧伏江中,它把岷江分為內江和外江,內江用於灌溉,外江用於排洪。飛沙堰是在分水堤壩中段修建的泄洪道,洪水期不僅泄洪水,還利用水漫過飛沙堰流入外江水流的漩渦作用,有效地減少了泥沙在寶瓶口前後的淤積。寶瓶口是內江的進水口,形似瓶頸。除了引水,還有控制進水流量的作用。
都江堰水利工程以獨特的水利建築藝術創造了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水利形式。它創造了成都平原的水環境,由此孕育了蜀文化繁榮發展的沃土。都江堰不但是世界上唯一具有2000多年歷史,且至今尚在發揮重要作用的古代水利工程,同時它還是集政治、宗教和建築精華於一體的珍貴文化遺產。
都江堰與青城山聯合申請世界遺產,2000年作為文化遺產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② 什麼是地質遺跡景觀
先說什麼是地質遺跡:
地質遺跡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長地質歷史時期,由於內外動力的地質作用,形成、發展並遺留下來的珍貴的、不可再生的地質自然遺產。包括旅遊中的山水名勝、自然風光等自然遺跡,也包括在晚近地質歷史時期人類形成過程中,人類與地質體相互作用和人類開發利用地質環境、地質資源的遺跡以及地質災害遺跡等。
地質遺跡是如何形成的
地球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演變過程中,由於內外力的地質作用,形成了千姿百態的地貌景觀、地層剖面、地質構造、古人類遺址、古生物化石、礦物、岩石、水體和地質災害遺跡等,其中具有獨特性和典型價值的,便成為人類所關注的地質遺跡。我國地域遼闊,地理條件復雜,地質構造形式多樣,地質遺跡豐富多彩,是世界上種類齊全的少數國家之一,有的在世界上獨一無二。雲南的石林、安徽的黃山、廣東的丹霞地貌等地質遺跡,都以其獨具的特色,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我國地質遺跡有哪些類型
地質遺跡依其形成原因、自然屬性等可分為下列6種類型:(1)標准地質剖面:如中國最古老的岩石——遼寧鞍山白家墳花崗岩;天津薊縣中、上元古界地層剖面等。(2)著名古生物化石遺址:如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世界奇觀——河南西峽恐龍蛋化石等。(3)地質構造形跡:如西藏雅魯藏布江縫合帶;河南嵩山前寒武紀地層及三個整合遺跡等。(4)典型地質與地貌景觀:如安徽黃山奇峰;澎湖列島的地形景觀等。(5)特大型礦床:如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礦床——內蒙古白雲鄂博;中國稀有金屬和寶石明珠——新疆阿爾泰偉晶岩;黑龍江大慶油田等。(6)地質災害遺跡:如遼寧大連金石灘震旦系——寒武系地層中的地震遺跡;河北唐山地震遺跡;雲南東川市泥石流及防治等。
我國的地質遺跡分區
根據我國各種地質遺跡資源的賦存條件和區域特點,可將全國分為以下規劃區:(1)東北山地及松嫩平原區;(2)華北、遼河平原、晉冀山地及遼東山東半島區;(3)陝甘黃土高原區;(4)華東、中南丘陵山地及海島(台灣、海南島)區;(5)四川盆地、丘陵及雲貴高原區;(6)內蒙古東部、中部乾旱草原區;(7)內蒙古西部、寧夏、河西走廊及新疆荒漠草原區;(8)青藏高原高寒荒漠草原區。
我國的地質遺跡保護區
據1997年統計,地質遺跡保護區為86處,其中國家級12處,省級33處,市級9處,縣級32處。
據22個省(市、區)最新統計,已建地質遺跡保護區52處,其中國家級10處,省級19處,市、縣級23處;規劃擬建地質遺跡保護區325處,其中國家級67處,省級162處,市縣級96處。
我國含地質內容的自然保護區
據1992年統計,在606處自然保護區中,有地質內容的自然保護區104處,包括國家級27處,省級71處,縣級6處。
至1997年底,全國自然保護區總數926處,其中含地質內容的自然保護區約160處左右。
然後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品提高,旅遊業的興旺,我國國家風景名勝區中的地質遺跡為主題的旅遊活動也開始展開了。
在國家公布的119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中,許多風景名勝區以名山、名湖、河流峽谷、岩溶洞穴、瀑布泉水、海濱海島等為主體命名,和地質遺跡密切相關。在全國512處各類風景名勝區中,其中含地質遺跡的名勝區可達半數以上。
我國國家森林公園中的地質遺跡
至1998年,我國已建森林公園920餘處,其中國家級295處。其類型可分山嶽型、湖泊型、火山型、沙漠型、冰川型、海島型、海濱型、溶洞型、溫泉型、草原型及園林型,前9種類型森林公園的地貌主體皆與地質遺跡密切相關,或含有一種或多種地質遺跡。
此外,在我國已公布的四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有15處為古猿和古人類遺跡,屬於地質遺跡的一種類型。
③ 什麼是地質遺跡
在地球演化的漫長地質歷史時期,由於各種內外動力地質作用,形成、發展並遺留下來的珍貴的、不可再生的地質自然遺產。
④ 地質遺跡的介紹
地質遺跡是在地球歷史時期,由內力地質作用和外力地質作用形成,反映了地質專歷史演化屬過程和物理、化學條件或環境的變化。這是人類認識地質現象、推測地質環境和演變條件的重要依據,是人們恢復地質歷史的主要參數。地質遺跡是不可再生的,破壞了就永遠不可恢復,也就失去了研究地質作用過程和形成原因的實際資料。
⑤ 地質遺跡的形成
地球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演變過程中,由於內外力的地質作用,形成了千姿百態的地貌景觀、版地層剖面、地質權構造、古人類遺址、古生物化石、礦物、岩石、水體和地質災害遺跡等,其中具有獨特性和典型價值的,便成為人類所關注的地質遺跡。我國地域遼闊,地理條件復雜,地質構造形式多樣,地質遺跡豐富多彩,是世界上種類齊全的少數國家之一,有的在世界上獨一無二。雲南的石林、安徽的黃山、廣東的丹霞地貌等地質遺跡,都以其獨具的特色,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⑥ 如何理解地質遺跡是自然資源的有機組成
地質遺跡是在地球歷史時期,由內力地質作用和外力地質作用形成,反映了地質歷史演專化過程和物理屬、化學條件或環境的變化。這是人類認識地質現象、推測地質環境和演變條件的重要依據,是人們恢復地質歷史的主要參數。地質遺跡是不可再生的,破壞了就永遠不可恢復,也就失去了研究地質作用過程和形成原因的實際資料。
⑦ 地質遺跡
地質遺跡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長地質歷史時期,由於內外動力的地質作用形成、發展並遺留下來的珍貴的、不可再生的地質自然遺產。包括旅遊中的山水名勝、自然風光等自然遺跡,也包括在晚近地質歷史時期人類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人類與地質體相互作用和人類開發利用地質環境、地質資源的遺跡,以及地質災害遺跡等。
我國地域遼闊,地理條件復雜,地質構造形式多樣,地質遺跡豐富多彩,是世界上地質遺跡種類齊全的少數國家之一,有的在世界上獨一無二。雲南的石林、安徽的黃山、廣東的丹霞地貌等地質遺跡,都以其獨具的特色,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地質遺跡依其形成原因、自然屬性等可分為下列6種類型:標准地質剖面,如中國最古老的岩石遼寧鞍山白家墳花崗岩;天津薊縣中、上元古界地層剖面等。著名古生物化石遺址,如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世界奇觀河南西峽恐龍蛋化石等。地質構造形跡,如西藏雅魯藏布江縫合帶;河南嵩山前寒武紀地層及三個整合遺跡等。典型地質與地貌景觀,如安徽黃山奇峰;澎湖列島的地形景觀等。特大型礦,如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礦床內蒙古白雲鄂博、中國稀有金屬和寶石明珠新疆阿爾泰偉晶岩、黑龍江大慶油田等。地質災害遺跡,如遼寧大連金石灘震旦系一寒武系地層中的地震遺跡、河北唐山地震遺跡、雲南東川市泥石流及防治遺跡等。
至1997年底,全國自然保護區總數929處,其中含地質內容的自然保護區約160處左右。至1998年,我國已建森林公園920餘處,其中國家級295處。其類型可分山嶽型、湖泊型、火山型、沙漠型、冰川型、海島型、海濱型、溶洞型、溫泉型、草原型及園林型,前9種森林公園的地貌主體皆與地質遺跡密切相關,或含有一種或多種地質遺跡。
⑧ 地貌地質遺跡意義
地質遺跡是來在地球歷史時源期,由內力地質作用和外力地質作用形成,反映了地質歷史演化過程和物理、化學條件或環境的變化。這是人類認識地質現象、推測地質環境和演變條件的重要依據,是人們恢復地質歷史的主要參數。地質遺跡是不可再生的,破壞了就永遠不可恢復,也就失去了研究地質作用過程和形成原因的實際資料。
⑨ 地質遺跡景觀保護
地質遺跡的保護不能僅停留在對視覺的景觀資源的保護上面,更要加強包括對自然物力資源、自然物理過程、生物資源、生態過程、生態系統等資源的保護上面。昌樂古群地質景觀受到保護和培育的自然資源包括以下幾種類型:
1)自然物理資源,包括水大氣、土壤、地形地貌、地質特徵、化石資源、自然光景、自然音景和潔凈天空。
2)自然物理過程資源,包括氣候、侵蝕、火山口形成過程。
3)生物資源,包括本地植物、本地動物和生物群落。
4)生態過程,包括光合作用、自然演替和進化。
5)生態系統包括生物群落和郵寄環境。
6)以及上述自然資源的高價值附屬特徵,即(自然)視覺景觀。
(一)保護與培育原則
1)堅持「保護第一,開發第二」的總原則。
2)制止對自然環境的人為消極作用,減少干涉原則。
3)提高火山群風景名勝區自然環境的生態修復能力。
4)便於科研機構的考察研究。
5)便於地質旅遊。
(二)分區保護
分區保護根據保護景觀的重要性及科學價值的不同分為四類:核心區(資源嚴格保護區)、緩沖區(外圍保護區)、實驗區(資源有限利用區)、旅遊服務設施區(發展控制區)等(圖版3-3-6昌樂火山群風景名勝區景觀分區保護規劃圖)。其中前三類屬於保育區性質。
1.核心區(資源嚴格保護區)
核心區是生態資源最為珍貴和關鍵的地區。昌樂地區古火山群是省內及國內罕見的地質遺跡和景觀,是珍貴而不可再生的地質遺產,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學價值,不允許有任何破壞。對其採取的保護措施是應限制過量開發,對不利狀態的環境要素要減輕其人為壓力,實施針對性的自然保護措施。
該區的保護工程措施是:
1)對保護區進行基礎地質調查,進行1∶2000地形、地質測量,1∶1萬地質測量,查明地質遺跡形成背景及成因、演化,提高保護區基礎地質研究程度,供地質遺跡保護總體規劃使用。
2)加固工程。區內地質遺跡最大特點是柱狀節理極其發育,隨著時間遷移,節理縫逐漸加大,穩定性降低,因此必須採取措施加以固定。
3)防護棚。對重點地區遺跡採用鋼架玻璃鋼棚,以減少其風化程度,達到保護的持久性,外圍用欄桿及鐵網圈連。
4)整治浮土碎石,種植樹木、灌木,防止水土流失,營造小氣候。
5)建立地質遺跡保護管理資料庫。
6)區外圍建防護欄,對遊人區進行點或線狀開放,設置部分廣告牌、警示牌。
7)實行旅遊導游制。
8)進行公益性廣告宣傳。
2.緩沖區(外圍保護區)
主要指核心區外圍與核心區關系密切且對其有直接影響的地區,對重要地段進行護欄、鐵絲網保護,整體進行綠化環境治理,改善區域環境,嚴禁採石活動,局部可進行以生態保護為主的經濟產業。
該區的保護工程與措施是:
1)非經批准,嚴禁玄武岩等資源的開采加工行為。
2)退耕還林,以觀賞林、經濟林為主。
3)嚴禁機動車進入,修建必要的人行道。
4)各景點設廣告牌、警示牌。
5)對易滑坡、落石地段進行整治加固,設立警示牌。
6)外圍用防護網圈連。
3.試驗區(資源有限利用區)
核心區、緩沖區以外的區域。該區域主要以旅遊開發為主,進行有限度的展示和旅遊等試驗。
該區的保護工程與措施是:
1)非經批准,嚴禁資源開采。
2)注重保護生態,建立新型綠化農業,建立區域小氣候。
3)對重要景區立牌說明。
⑩ 地質遺跡知多少
地質遺跡依其形成原因、自然屬性等可分為下列六種類型:
一、標准地質剖面。如中國最古老的岩石——鞍山白家墳花崗岩,陝西小秦嶺元古界剖面,天津薊縣中、上元古界層型剖面,雲南晉寧梅樹村剖面,吉林渾江大陽岔寒武—奧陶系界線剖面,寧夏中寧陸相泥盆系及生物群保護遺址,雲南曲靖陸相泥盆系剖面,廣西桂林南邊村泥盆—石炭紀地層界線剖面,新疆吉木薩爾大龍口非海相二疊—三疊系界線剖面,台灣的利吉青灰泥岩剖面,河北原陽泥河灣盆地小長梁遺址。
二、著名古生物化石遺址。如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雲南澄江動物群化石產地、新疆奇台縣克拉麥里矽化木森林奇觀、山東山旺中新世山旺組古生物群、遼寧撫順煤田含昆蟲琥珀遺址、山東泰安晚寒武世三葉蟲產地、四川自貢恐龍化石、河南西峽恐龍蛋化石。
三、地質構造形跡。如西藏雅魯藏布江縫合帶、河南嵩山前寒武紀地層及三個整合遺跡、遼寧大連白雲山莊蓮花狀旋鈕構造、四川松潘—甘孜多層次滑脫構造、北京西山褶疊層構造、陝西藍田鐵爐子活動性斷裂與河道錯位、四川龍門山推覆構造帶與景觀。
四、典型地質與地貌景觀。武陵源石英砂岩峰林地質景觀,梵凈山自然保護區,黃山奇峰,贊皇嶂石岩風景名勝區,丹霞山地質地貌景觀區,武夷山丹霞地貌景觀區,山東馬山石柱群和硅化木群落,五大連池火山地質景觀,雁盪山流紋岩峰林地質景觀區,桃渚流紋岩峰林、石林景觀區,潿洲島火山噴發海蝕、海積景觀,天津貝殼堤、牡蠣灘保護區,西沙群島石島的地質景觀,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喜馬拉雅山與現代冰川,貢嘎山冰川公園,西藏羊八井地熱田,西藏的間歇噴泉,雅魯藏布江大峽灣,黃龍—九寨溝高寒岩溶鈣化景觀區,織金洞岩溶地質景觀,黃果樹瀑布群地質景觀,桂林岩溶峰林地質景觀,雲南騰沖火山地熱奇觀,雲南路南石林,新疆風蝕地貌景觀——烏爾禾魔鬼城,長江山峽地質奇觀,太魯閣大理岩峽谷,澎湖列島的地形景觀,台灣的泥火山,台灣陽明山地熱景觀,台灣東北角海岸風景特定區的地形景觀。
五、特大型礦床。廣西大廠錫多金屬礦田、膠東玲瓏—焦家式金礦、欒川南泥湖鉬礦田、金川銅鎳硫化物礦床、世界「銻都」——錫礦山、白雲鄂博——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礦床、贛南鎢礦、湖南柿竹園鎢鉍鉬錫超大型礦床、中國稀有金屬和寶石明珠——阿爾泰偉晶岩、大慶油田、青海察爾汗鹽湖、東勝神木煤田、遼寧海城菱鎂礦礦床。
六、地質災害遺跡。大連金石灘震旦系—寒武系地層中的地震、四川小南海地震堰塞湖、廣西南丹新州礦采空區塌陷、河北唐山地震、秭歸新灘滑坡、雲南東川市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遺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