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南京有哪些地質特徵

南京有哪些地質特徵

發布時間: 2021-02-11 19:00:58

A. 簡述南京的地形特點

南京地貌抄特徵屬寧鎮揚丘陵地區襲,以低山緩崗為主,低山占土地總面積的3.5%,丘陵佔4.3%,崗地佔53%,平原、窪地及河流湖泊佔39.2%。寧鎮山脈和江北的老山橫亘市域中部,南部有秦淮流域丘陵崗地南界的橫山、東廬山。南京平面位置南北長、東西窄,成正南北向;南北直線距離150公里,中部東西寬50~70公里,南北兩端東西寬約30公里。南面是低山、崗地、河谷平原、濱湖平原和沿江河地等地形單元構成的地貌綜合體。

B. 南京的自然環境有設么特點

1.自然環境概況
1.1 地理位置
南京位於長江下游地區,距入海口347公里,北緯31°14′~32°37′,東經118°22′~119°14′。東望大海,西達荊楚,南壤皖浙,北接江淮,長江越境而過。距上海300公里,距北京1200公里,向西離重慶1400公里。境內山崗、平原、河流交錯。全市總面積6582.31平方公里,2007年總人口617.17萬人。
1.2 自然環境概況
1.2.1 地質地貌
南京地貌特徵屬寧鎮揚丘陵地區,南京市轄區總面積6582.31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4723平方公里,地形以低山、丘陵為骨架,以環狀山、條帶山、箕狀盆地為主要特色,組成了一個低山丘陵、崗地和平原、洲地交錯分布的地貌綜合體。其中低山占土地總面積的3.5%;丘陵占土地總面積的4.3%;崗地佔土地總面積的53%;平原、窪地及河流湖泊占土地總面積的39.2%。地貌類型多樣,決定了全市土地利用方式的多樣性、多宜性。全市森林覆蓋率為22%。全市湖泊棋布,河流網織,水域面積達11%以上。
1.2.2 氣候特徵
1) 氣象特徵
南京屬北亞熱帶濕潤氣候,季風明顯,四季分明。南京進入春季是4月1日左右,清明未到,已經柳綠桃紅;進入夏季是6月8日左右,芒種時節,麥熟禾壯;進入秋季是9月18日左右;進入冬季是11月12日左右,立冬已過,草木尚未枯黃。冬、夏季長,而春、秋季略短。
2) 氣溫及變化
年平均氣溫15~16℃;最高氣溫43℃(1934年7月13日),最低氣溫-16.9℃(1955年1月6日),最熱月平均溫度 28.1℃,最冷月平均溫度 -2.1℃。氣候的變率較大,冬季乾旱寒冷,夏季炎熱多雨。
2007年平均氣溫17.4℃,最高氣溫38.2℃,最低氣溫-4.5℃。
3) 風速風向(風玫瑰圖)
南京市屬季風氣候,冬、夏間的風向轉換十分明顯。冬季以東北風為主,夏季以東風和東南風為主,春季以東南和東風為主,秋季以東北風為主。風向玫瑰圖如下(靜風佔16.7%)。南京市平均風速不大,大風的日數亦不多。最大風速19.8m/s。2007年平均風速為2.41m/s,年主導風為東風,頻率21.7%。

4) 日照
南京市的日照數量介於1766~2200小時之間,年日照百分率在50%左右。太陽總輻射量115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時數在季節分配上,以夏季(6~8月)為最多,約占年日照時數的30%左右。南京市區佔31.4%、高淳佔32.5%。冬季(12~2月)日照時數最少,約占年日照時數的20%左右。2007年日照1680.3小時。
5) 降水
南京市年平均降雨量1081.4毫米,相對濕度76%。南京以六、七月黃梅季節雨量最多,全年約有55%的降水集中在5~8月。在季節分配上,夏季最多,冬季最少,春季的降水大於秋季。2007年降雨量為1070.9。
6) 蒸發
南京市的蒸發量在1500mm左右,以夏季為最多,冬季為最少,春、秋介於期間。南京市的蒸發力在975~1025mm之間,由東北向西南增大。
7) 災害性天氣
主要氣象災害有台風、寒潮、連陰雨、冰雹、炎熱高溫和旱澇。丘陵崗地的乾旱缺水和平原圩區的洪澇災害時有發生。另外城市熱島效應明顯且熱島面積有擴大趨勢。
1.2.3 土壤
南京地區的土壤主要有地帶性土壤和耕作土壤兩大類型。在北、中部廣大地區為黃棕壤(地帶性土壤),南部與安徽省接壤處有小面積的紅壤。土壤分布隨地形地起伏呈現一定規律。黃土崗地上分布著經旱耕有所熟化而形成的黃棕壤,平原、低窪桿區則為大面積的水稻土,在城鎮附近有部分菜園土,沿江沖積平原分布著灰潮土。
南京市的南北跨度小,氣候變化不大,土壤水平地帶性分布只是一個黃棕壤帶。同時,雖屬丘陵地貌,而地面起伏也不大,氣溫、濕度和植被的垂直變化不大,土壤垂直地帶性分布不明顯。在不同地區之間,因母質、水文和農業利用的不同,呈現出有規律的土壤地域性分布。全市土壤分為7個土類、13個亞土類,按成土母質、地貌和水文條件等地區性因素的不同,分為30個土屬,其下又以土體構型、土壤質地、土層厚度等的不同分為67個土種。
1.3 自然資源概況
1.3.1 港口資源
南京是濱江城市,地處中國沿海、沿江「T」型生產力布局軸線的交叉點,具有 「承東啟西、承南接北」的區位優勢。南京岸線資源豐富,擁有長江幹流岸線195.2公里(不含江中洲島岸線),約佔全省的22.6%,居全省第一位。其中,一級岸線53.3公里,二級岸線44.4公里,三級岸線97.5公里,佔全市岸線比重分別為27.4%、22.7%和49.9%,岸線利用條件總體較好。
南京港轄區范圍,長江北岸上自駟馬河(烏江口),下至儀征泗源溝,全長110公里;長江南岸上自慈湖口,下至大道河,全長98公里。除長江外,南京內河航道通航里程664公里。
1.3.2 礦產資源
南京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境內已發現54種礦藏,具有開采價值的有近30種。鐵、銅、鋁、鋅、金、銀、鍶等15種礦儲量江蘇省第一。4種進入全國前6位。鍶礦品位高、儲量大,為東南亞之首。在六合區境內發現了藍寶石礦。
1.3.3 生物資源
南京地處北亞熱帶,現代植物資源豐富、植物種類繁多。境內現有管束植物175科,630屬,共1400餘種。常見麻櫟、栓皮櫟、楓香、化香樹、糯米椴等落葉闊葉林以及青岡、苦櫧、冬青等常綠闊葉樹種近50種;菰、何首烏等野生葯用植物790種。野生動物資源豐富,棲息、繁衍的國家級保護動物有中華鱘、白鰭豚、揚子鱷、河鹿、江豚、鴛鴦、長耳鶚、短耳鶚等。
1.3.4 林業資源
建國初期,南京市保留森林面積僅1萬公頃。經過五、六十年代的群眾性造林,森林植被逐步得到恢復。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林業得到快速發展。2007年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5.92%,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2.99平方米。2007年全市新增造林面積10.8萬畝,全市森林覆蓋率達23%。全市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為748.39平方公里。
全市境內現有管束植物175科,630屬,共1400餘種,有苦櫧、紫楠、紅果榆等大量珍稀樹種和珍貴地方特有樹種,有以梅花、雪松為代表的多種花卉、觀賞樹木和豐富的竹類資源。此外,我市野生山林植物資源十分豐富,現有野生葯用植物790種,有白茅、益母草等;野生纖維植物90餘種,有柳屬、化香等;野生澱粉植物40餘種,有栓皮櫟、短柄桅等;野生油脂植物90種左右,有山胡椒、播娘蒿等;野生芳香油植物40餘種,有石竹、薄荷等;鞣料植物50多種,有茅栗、龍牙草等;野生保健飲料食品植物20種以上,有野山楂、金櫻子等。森林旅遊業迅速突起,全市已有老山、牛首山、雨花台區南郊、溧水無想寺、高淳遊子山五個國家級、省級森林公園,年接待遊客超過100萬人次。
1.3.5 濕地資源
南京的濕地資源非常豐富。整個秦淮河長達100多公里,流域面積高達2600多平方公里,幾乎佔了南京濕地的半壁江山。此外,玄武湖、金川河、燕子磯、烏龍潭等濕地遍布整個南京城,但現狀同樣不容樂觀。作為南京市內最大的濕地區域,玄武湖水面面積縮小到歷史的最低點。從1986年開始至今,18年的時間里玄武湖的湖面被蠶食近4萬平方米。雖然南京濕地資源豐富,但污染、破壞嚴重,河湖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防洪蓄洪能力大大降低。
2 社會經濟概況
2.1 人口
2007年總人口達617.17萬人,隨著城市化率的快速提升,城鎮人口由04年418.4萬人增加到05年的471.4萬人。同時,2000年以來南京市流動人口以驚人的速度上升,最大年漲幅達57.9%,2004年南京市流動人口達134.34萬人。20世紀90年代以來,南京市人口的文化素質提高很快,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為12351人。
自九十年代以後,南京市的人口增長已不主要取決與自然增長,基於南京城市發展中所表現出來的吸引力,預計南京市人口規模在今後有較大幅度的增長。到2010年全市總人口將達到750萬—800萬,2020年前後跨入千萬人口城市行列。「十一五」末南京市60歲以上老人將突破100萬,占總人口的比重達到14%左右。勞動年齡人口和老年人口數逐年上升,表明就業壓力會不斷加大,並且老年保障體制將面臨嚴峻考驗。
2.2 社會經濟
2007年實現財政收入628.53億元。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為20317元和8020元,較2006年增長8.5%和13.8%。GDP水耗、GDP能耗逐年走低,國土產出效益和社會勞動生產率指標逐年上升反映出南京市的社會經濟向良性循環發展。從南京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看,總體將呈現「五大趨勢」,一是產業結構加快調整升級;二是消費結構加快升級;三是城市空間結構加快調整;四是城市綜合服務功能加快提升;五是社會結構加快轉型。
2.3 城市建設
2007年順利實現全市總體全面達小康目標。城市規劃和建設進一步改善人居環境, 積極推進和諧南京建設。2007年完成城市建設投資330億元,推進地鐵二號線一期工程、一號線南延工程,建設地鐵二號線東延仙林段;開工建設濱江大道下關段、幕燕段、江北濱江大道試驗段、濱江大道南延工程;河西會展中心建設進展順利;鐵路南站、寧和城際鐵路、城市快速內環北線二期工程進展順利;寧杭高速二期路基工程基本完成;開工建設江南、江北沿江高等級公路。2007年天然氣供氣總量約為34500萬立方米,比上年增長10%;煤氣供氣總量約為1600000萬立方米,比上年增長14%;城市供水綜合生產能力約為600萬噸/日,比上年提高了21萬噸/日。全年完成背街小巷整治201條,完成小區出新66個,完成房屋整治1026幢。積極推進「城中村」改造,基本完成80%「城中村」基礎設施配套和環境整治任務。全年「拆違」214萬平方米、「拆破」30萬平方米。2007年建設完成中低價商品房70萬平方米,經濟適用房151.7萬平方米。新購公交車1099輛,建設虎踞北路等一批公交樞紐站,完成龍蟠路、江東路、建寧路、中央路等5條公交專用車道建設,初步形成公交專用道網路。切實加強環境保護,建設主城區污水收集管網、郊縣污水處理廠、江北垃圾焚燒電廠等一批環保重點工程。
2.4 水、土資源的利用
2.4.1 水資源利用
1) 水資源量
南京市本地區的水資源不夠豐富,年平均水資源總量只有25.6億立方米,人均佔有量480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資源18.6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7億立方米。水資源總量在年際和季節上分布很不均勻,豐水年可達43.8億立方米,枯水年只有7.4億立方米,夏、秋季降雨產生的水資源總量佔全年水資源總量的70%,冬、春季佔30%。但是,從南京市過境的水資源比較豐富,年平均水資源總量可達9222億立方米,是南京市本地區水資源總量的360倍,其中從長江過境的水資源總量年平均9200億立方米,從水陽江過境的水資源總量年平均12億立方米,從滁河過境的水資源總量年平均10億立方米。水資源在年際和季節上分布也是很不均勻,以從長江過境的水資源為例,豐水年過境的水資源總量可達13590億立方米,枯水年只有6320億立方米,夏、秋季佔70%,冬、春季佔30%。
2) 水資源供需平衡分析
根據《南京市水資源開發利用匯總分析》報告:本地水資源量遠遠不能滿足需水量的要求,必須依靠客水資源補給,通過利用長江水,基本能滿足經濟發展和生活的需要;水旱危害頻繁,遇乾旱年份,丘陵山區連人畜飲水都發生困難;沿江地區水資源供需基本平衡,部分縣在中等乾旱年、特殊乾旱年缺水嚴重,只能靠從外地提、引水。
3) 水資源利用狀況
南京市境內的大江大河大湖都進行了初步治理。長江南京河段重點治理江岸崩塌。秦淮河開挖了秦淮新河分洪道,使秦淮河的行洪能力從300多立方米/秒,增加到1300立方米/秒,補水能力從0增加到100立方米/秒。滁河開挖了馬汊河分洪道,使滁河分洪能力從500立方米/秒增加到2300立方米/秒,補水能力從0增加到50立方米/秒。水陽江、固城湖、石臼湖也進行了治理,固城湖的補水能力從0增加到25立方米/秒。流入大江大河大湖的120條支流,也進行了治理,徹底改變了彎、窄、淺的舊面貌。建成水庫251座,其中中型水庫13座,水庫塘壩總庫容達10.7億立方米,其中水庫庫容5.8億。
南京城市防洪尚未全面達到100年一遇的防洪標准;丘陵山區水資源不足,抗旱能力不強。遇到大旱年,還有30多萬畝農田受旱,5萬多人飲用水困難;水資源污染嚴重,滁河、秦淮河的水已不能為兩岸人民飲用,很多中小河溝已成為工業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通道。提高工業用水的重復利用率,嚴控工業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倡導節約用水,從根本上解決水資源不足和水資源污染問題,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
2.4.2 土地資源利用
南京全市6582.31平方公里的土地總面積中已有1550.27平方公里為現狀建設用地,餘下4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只有可耕地368.36萬畝,其中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中的耕地只有277.3萬畝,按戶籍人口計算,全市人均耕地僅0.644畝,低於全國1.425畝、全省0.98畝的平均水平,且其中還以中低產田所佔比例較大。未利用地中主要是山地、河流、湖泊等,耕地後備資源短缺。因此,新一輪土地利用規劃將強調節約集約的用地方式,促進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將制定建設用地集約利用指標體系,科學控制土地供應的規模、結構、時序,同時還將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上下功夫。另外,將有計劃、分步驟把農村居民點集中到城鎮和中心村,最大限度地盤活農村存量建設用地。由此,南京將全面加快雄州、永陽、淳溪三個新城和湯山、湯泉、祿口、橫梁等九鎮基礎設施建設。
希望能幫助到你!望採納!!

C. 南京地區環境特徵

南京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年降水1200毫米,四季分明,年平均溫度15.4°C,年極端氣溫最高39.7°C,最低-13.1°C,年平均降水量1106毫米。春季風和日麗;梅雨時節,又陰雨綿綿;夏季炎熱,與武漢、重慶並稱「三大火爐」;秋天乾燥涼爽;冬季寒冷、乾燥。南京春秋短、冬夏長,冬夏溫差顯著,四時各有特色,皆宜旅遊。因此就有了「春遊牛首煙嵐」、「夏賞鍾阜晴雲」、「秋登棲霞勝境」、「冬觀石城霽雪」之說。近來由於大氣環流的變化以及南京不斷的植樹造林,南京夏天的炎熱程度與江南、華南其他都市相比大為減輕,故一時有為南京摘去「火爐」帽子的說法。
地形
山水城林中的南京城
南京市平面位置南北長、東西窄,成正南北向;南北直線距離150公里,中部東西寬50~70公里,南北兩端東西寬約30公里。南面是低山、崗地、河谷平原、濱湖平原和沿江河地等地形單元構成的地貌綜合體。 地貌為寧鎮山脈的一部分,低山山陵佔全市總面積的64.52%。長江南京段長度約95km;江南有秦淮河,江北有滁河,為南京市境內兩條主要的長江支流,其河谷平原為重要農業區。水面佔全市總面積11.4%,平原、窪地佔24.08%。
山脈
南京城區起伏不平。紫金山中支的余脈向西延伸,在太平門旁為富貴山,進城為小九華山、北極閣,繼續向西連接古長江沖積物堆成的下蜀黃土崗地,把南京城一分為二,形成了秦淮河水系和金川河水系的天然分水嶺。在城北銹球公園附近還有獅子山(又名盧龍山),城西有馬鞍山,城南有石子崗(又名瑪瑙崗、聚寶山)。四周群山環抱,有紫金山、牛首山、幕府山、棲霞山、湯山、青龍山、黃龍山、方山、祖堂山、雲台山、老山、靈岩山、茅山等,另有富貴山、九華山、北極閣山、清涼山、獅子山、雞籠山等聚散於市內,形成了山多水多丘陵多的地貌特徵。
河流
南京城內主要河流有長江和秦淮河.長江南京段從江寧銅井鎮南開始,至江寧營防鄉東為止,境內長約95公里。秦淮河全長103公里;到南京武定門外分兩股,一股為幹流,稱外秦淮河,繞城經中華門、水西門、定淮門外由三汊河注入長江;又一股稱內秦淮河,由通濟門東水關入城,在淮清橋又分為南北兩支,南支為「十里秦淮」,經夫子廟文德橋至水西門西水關出城,與幹流匯集,北支即古運瀆、經內橋至張公橋出涵洞口入幹流。 南京市北部有滁河,幹流全長110公里,河道彎曲,集水面積7900平方公里。南部有淳溧運河和天生橋河。
湖泊
長江南京段江畔
南京市區主要有玄武湖、琵琶湖、紫霞湖和莫愁湖等,城市南部有石臼湖和固城湖,湖泊水面積分別為201平方公里和24.3平方公里。

D. 南京的特徵是什麼

華東 長江下游 丘陵地形 位於北緯31°14〃至32°37〃,東經118°22〃至119°14〃南京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溫度15.4°C,年平均降水量1106毫米。

南京市平面位置南北長、東西窄,成正南北向;南北直線距離150公里,中部東西寬50~70公里,南北兩端東西寬約30公里。南面是低山、崗地、河谷平原、濱湖平原和沿江河地等地形單元構成的地貌綜合體。
地貌區域為寧、鎮、揚山地的一部分,低山山陵佔全市總面積的64.52%。長江南京段長度約95km;江南有秦淮河,江北有滁河,為南京市境內兩條主要的長江支流,其河谷平原為重要農業區。水面佔全市總面積11.4%,平原、窪地佔24.08%。
南京市平原主要有河谷平原、濱湖平原,沿江洲地及江心洲3種類型。河谷平原主要有秦淮河沿岸的秦淮河河谷平原,海拔大部分在7~10米;有位於鼓樓以北金川河沿岸的金川河河谷平原,海拔大部在6~10米;有位於江北滁河中下游沿岸的滁河河谷平原,海拔大部分在5~10米;有位於高淳東部胥溪河河谷平原,濱湖平原為南部石臼湖與固城湖湖濱地區,地面海拔大部分在5~7米。沿江洲地分布在上新河——板橋一帶,浦口沿江,六合瓜埠以南和江寧營防鄉等;江心洲有八卦洲、江心洲、新濟洲、興隆洲等十多個大小江心洲;海拔大部在4~7米。

南京城內主要河流有長江和秦淮河.長江南京段從江寧銅井鎮南開始,至江寧營防鄉東為止,境內長約95公里。秦淮河全長103公里;到南京武定門外分兩股,一股為幹流,稱外秦淮河,繞城經中華門、水西門、定淮門外由三汊河注入長江;又一股稱內秦淮河,由通濟門東水關入城,在淮清橋又分為南北兩支,南支為「十里秦淮」,經夫子廟文德橋至水西門西水關出城,與幹流匯集,北支即古運瀆、經內橋至張公橋出涵洞口入幹流。
南京市北部有滁河,幹流全長110公里,河道彎曲,集水面積7900平方公里。南部有淳溧運河和天生橋河。

境內已知礦種40多種,包括鐵、錳、銅、鉛、鋅、鍶、硫鐵、白雲石、石膏、石灰石、粘土等,不僅在江蘇省位居前列,而且在全國省會城市引人注目。其中鍶儲量位居東南亞之首。

E. 南京大學有哪些好專業

南京大學擁有15個世界一流建設學科,數量位居全國第6。這些學科可以稱得上是王牌學科,有物理學,化學,天文學,生物學,材料科學與工程,中國語言文學,哲學,外國語言文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化學工程與技術,大氣科學,地質學,圖書情報與管理,環境科學與工程,礦業工程。

在教育部第四次學科評估中,南京大學一共有21個A檔學科,其中有3個A+檔學科,分別是圖書情報管理,天文學,地質學,這3個學科是南京大學最王牌的學科。另外還有11個A檔學科,7個A-檔學科。

南京大學擁有8個國家一級重點學科,不用說,這些學科都在實力強勁的王牌學科之列,分別是中國語言文學,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地質學,生物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以上小編整理的這些專業都是南京大學非常優秀的專業,說是王牌專業也不為過!

2南京大學評價如何
評價一:南京大學是一所小而精的大學,擁有15個國家重點學科, 7個國家重點實驗室,位列全國第五。 2017年自然指數排名 ,南京大學位列全國高校第二,全球第十二名。南京大學在沒有工科和醫學部的情況下能夠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實屬不易!

評價二:南京大學,曾經的國立中央大學,是民國時期我國第一高等學府。現在南京的很多高校都與它有剪不斷理還亂的關系。建國以後,學習蘇聯模式,很多大學被改革,國立中央大學也被分解很多,甚至遠在西安的西北工業大學(985,211,雙一流A類高校)有一部分基因也來自國立中央大學航空宇航專業。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也是如此。

現在的南京大學,是國家211,985,雙一流A類建設高校,重點學科15個左右,為國家中管副部級單位,校長由國務院任命,而不是教育部。南京大學,實力強悍,當之無愧的中國名校。

評價三:南京大學是哈佛大學白碧德主義影響下的中國"學衡派"的雅集地,曾被譽為"中國科學社的大本營"和"中國科學發展的主要基地",被楊振寧稱贊為"中國最頂尖的大學"。南京大學是國家"985工程"首批九所高水平大學中唯一未合並其他院校的高校,堅持"內涵發展",保持"原汁原味"辦學優勢與特色,贏得社會"中國最溫和的大學"的美譽。

評價四:每個學校都有自身的優勢,南京大學是中國最早的以大學自治、學術自由、文理為基本兼有農工商等專門應用科。集教學和研究於一體為特徵的現代大學。更是中國現代科學的發祥地,甚至還被楊振寧稱為「中國最頂尖的大學」,所以南京大學的權重地位是

F. 南京的地勢特徵

在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有一片夏季高溫區,如南京,一年中日最高氣溫超過版35℃的日子達權20天以上,而且出現過40℃以上的高溫天氣,所以人們大火爐。

南京大火爐確實很熱,7月的平均氣溫在33℃左右,極端最高氣溫曾達到41.3~44℃,高溫延續的時間也很長,每年高於30℃的暑熱天數,平均都在70天以上,並且從早到晚,氣溫的變化不大,不但白天熱,夜間也熱不可耐。

形成長江沿岸的大火爐的主要原因是夏季高空被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著;其次就是地形的影響。南京都在海拔較低的長江流域河谷中,河谷的地形特點尤如鍋底,四周山地環抱,地面散熱困難,使氣溫不斷升高;三是這些地方水田網密布,水汽多,濕度大,人體出汗後不易蒸發,出汗的散熱效率大大降低,高溫加高濕,更使人感到悶熱。

那麼為什麼又把南京大「火爐」呢?可能是因為它是知名的大城市,歷史上又有許多文人墨客宣傳的結果吧。

G. 南京市的地形和地勢各有什麼特點

南京屬寧鎮揚丘陵地區,以低山緩崗為主,低山占土地總面積的3.5%,丘陵占版4.3%,崗地佔53%,平權原、窪地及河流湖泊佔39.2%。

寧鎮山脈和江北的老山橫亘市域中部,南部有秦淮流域丘陵崗地南界的橫山、東廬山。南京平面位置南北長、東西窄,成正南北向;南北直線距離150公里,中部東西寬50至70公里,南北兩端東西寬約30公里。南面是低山、崗地、河谷平原、濱湖平原和沿江河地等地形單元構成的地貌綜合體。

(7)南京有哪些地質特徵擴展閱讀:

南京地處北亞熱帶,屬於中國現代植物資源豐富、植物種類繁多的地區。林木覆蓋率29.6%,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5%,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3.7平方米,位居中國前三甲,是中國四大園林城市,有「綠都」之稱。

常見麻櫟、栓皮櫟、楓香、化香樹、糯米椴等落葉闊葉林以及青岡、苦櫧、冬青等常綠闊葉樹種近50種;菰、何首烏等野生葯用植物40種。國家級保護動物有中華鱘、白鰭豚、揚子鱷、河鹿、江豚、鴛鴦、長耳鶚、短耳鶚等。

H. 南京有哪些自然資源

自然資源包括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等方面。

I. 南京的自然特徵

華東 長江下游 丘陵地形 位於北緯31°14〃至32°37〃,東經118°22〃至119°14〃南京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溫度15.4°C,年平均降水量1106毫米。

南京市平面位置南北長、東西窄,成正南北向;南北直線距離150公里,中部東西寬50~70公里,南北兩端東西寬約30公里。南面是低山、崗地、河谷平原、濱湖平原和沿江河地等地形單元構成的地貌綜合體。
地貌區域為寧、鎮、揚山地的一部分,低山山陵佔全市總面積的64.52%。長江南京段長度約95km;江南有秦淮河,江北有滁河,為南京市境內兩條主要的長江支流,其河谷平原為重要農業區。水面佔全市總面積11.4%,平原、窪地佔24.08%。
南京市平原主要有河谷平原、濱湖平原,沿江洲地及江心洲3種類型。河谷平原主要有秦淮河沿岸的秦淮河河谷平原,海拔大部分在7~10米;有位於鼓樓以北金川河沿岸的金川河河谷平原,海拔大部在6~10米;有位於江北滁河中下游沿岸的滁河河谷平原,海拔大部分在5~10米;有位於高淳東部胥溪河河谷平原,濱湖平原為南部石臼湖與固城湖湖濱地區,地面海拔大部分在5~7米。沿江洲地分布在上新河——板橋一帶,浦口沿江,六合瓜埠以南和江寧營防鄉等;江心洲有八卦洲、江心洲、新濟洲、興隆洲等十多個大小江心洲;海拔大部在4~7米。

南京城內主要河流有長江和秦淮河.長江南京段從江寧銅井鎮南開始,至江寧營防鄉東為止,境內長約95公里。秦淮河全長103公里;到南京武定門外分兩股,一股為幹流,稱外秦淮河,繞城經中華門、水西門、定淮門外由三汊河注入長江;又一股稱內秦淮河,由通濟門東水關入城,在淮清橋又分為南北兩支,南支為「十里秦淮」,經夫子廟文德橋至水西門西水關出城,與幹流匯集,北支即古運瀆、經內橋至張公橋出涵洞口入幹流。
南京市北部有滁河,幹流全長110公里,河道彎曲,集水面積7900平方公里。南部有淳溧運河和天生橋河。

境內已知礦種40多種,包括鐵、錳、銅、鉛、鋅、鍶、硫鐵、白雲石、石膏、石灰石、粘土等,不僅在江蘇省位居前列,而且在全國省會城市引人注目。其中鍶儲量位居東南亞之首。

南京是中國重要的農業地區和商品糧基地之一。境內低山、丘陵面積較大,主要的經濟作物有油菜、棉花、蠶繭、麻類、茶葉、竹木、水果、葯材等。近年來,經過產業結構調整,蔬菜、玉米和飼料作物大幅度增長。由於長江兩岸水網交織,湖泊密布,水域廣闊,水質營養豐富,因此,也是中國重要的淡水漁業基地之一。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