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地質怎麼形成的
① 桂林的地質是怎樣形成的
桂林地處低緯,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境內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回光照充足,熱量豐富,夏長答冬短,四季分明且雨熱基本同季,氣候條件十分優越,唐代詩人杜甫以「五嶺皆炎熱,宜人獨桂林」贊譽桂林的氣候
桂林三冬少雪,四季常花,年平均氣溫接近19.4攝氏度。7、8兩月最熱,平均氣溫為28.5攝氏度左右,1、2兩月最冷,平均氣溫為8.3攝氏度左右,偶爾降到攝氏0度以下,年平均無霜期309天,年平均降雨量1974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為73~79%。全年風向以偏北風為主,平均風速為2.2~2.7米/秒,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670小時,平均氣壓為994.9百帕。
桂林屬紅壤土帶,以紅壤為主。酸鹼度為4.5~6.5。依其成土的母質可分為紅壤土、石灰土、紫色土、沖擊土、水稻土等5個土類,14個亞類,36個土屬,89個品種。
河流沖積母質砂壤土和水稻土,土層深厚,耕作性良好,是水稻和蔬菜高產區。中色石灰土和黑色石灰土,宜旱地作物和林業生產。
② 桂林的山是怎樣形成的
岩石的可溶性。
喀斯特地貌可以分為多種類型,比如桂林山水屬於峰林喀斯特、桂林七星岩屬於落水洞喀斯特、四川黃龍屬於鈣華喀斯特、雲南石林屬於溶溝喀斯特等。形成喀斯特地貌的根本原因在於岩石的可溶性,這種可溶性岩石大多為石灰岩。
據中國甘肅網報道,石灰岩里不溶性的碳酸鈣在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下能轉化為微溶性的碳酸氫鈣,由於石灰岩層各部分的石灰質含量不同、被侵蝕的程度不同,因此其被溶解分割後的形狀也不同,於是便形成了千姿百態、陡峭秀麗的喀斯特地貌。
此外,氣候對喀斯特地貌的影響也較為明顯,如我國西南部地區氣候濕潤,降水量大,地表徑流相對穩定,流水下滲作用連續,因此岩溶作用才能延續進行。
(2)桂林地質怎麼形成的擴展閱讀:
桂林山的地形:
1、石山——四周壁立拔地而起的奇峰
林石山地形是以一座座石山拔地而起,四坡壁立峭峻為特徵。石山四周峭峻,是由於石灰岩體多被溶蝕而成向下透的通路,因此,石山坡面是以崩塌為主。它和土山以流水沖刷坡面,並使山坡由急向和緩演化相反,石山山坡上無散流、暴流產生。
2、「逢山有洞」的石山「腳洞」
峰林石山地形特徵是「逢山有洞」,有的不止一個,如桂林七星岩即有5個洞口。但是最奇特的要算「腳洞」了。腳洞是在石山山腳形成的洞穴,故名「腳洞」。它的地形特徵是沿著地下水面發育的。所以,腳洞內部一般都有廣大的洞穴系統。
3、峰林石山上的「穿洞」
當腳洞上升之後,高出地下水面時,穿過石峰的腳洞,就叫做「穿洞」。這是由於地殼上升了,或者地下水面下降了。從前的腳洞就成為沒有流水、積水的乾涸洞穴,洞底也高出平原地面,變成為於半山上的洞穴,由於洞穴穿過石山,故名「穿洞」。
③ 桂林的地質是怎樣形成的
桂林溶洞主要是可溶岩經喀斯特作用形成的空洞。其成洞作用的水一般來自雨水,也有地熱水和來自深部的原生...流特性的地下徑流,稱地下河。
1、丹霞地貌是上世紀三十年代以丹霞山為代表而命名的一類地貌類型。形成丹霞地貌的岩層是一種在內陸盆地沉積的紅色屑岩,後來地殼抬升,岩石被流水切割侵蝕,山坡以崩塌過程為主而後退,保留下來的岩層就構成了紅色山塊。丹霞地貌屬於紅層地貌,所謂「紅層」是指在中生代侏羅紀至新生代第三紀沉積形成的紅色岩系,一般稱為「紅色砂礫岩」。現在懸崖上可以看到的粗細相間的沉積層理,顆粒粗大的岩層叫「礫岩」,細密均勻的岩層叫做「砂岩」。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物點是「赤壁丹崖」廣泛發育,形成了頂平、身陡、麓緩的方山、石牆、石峰、石柱等奇險的地貌形態,世界上由紅色砂礫構成的、以赤丹崖為特色的一類地貌是以廣東省仁化縣的丹霞山命名的,這就是丹霞地貌。它主要分布在中國、美國西部、中歐和澳大利亞等地,以我國分布最廣,其中又以丹霞山面積最大,發育最典型、類型最齊全、形態最豐富、風景最優美。我國著名地理學家曾昭璇在比較了國內外的丹霞地貌之後,認為丹霞山「無論在規模上、景色上」,皆為「中國第一」,「世界第一」。
丹霞地貌是上世紀30年代命名的一類地貌類型。形成丹霞地貌的岩層是一種在內陸盆地沉積的紅色屑岩,後來地殼抬升,岩石被流水切割侵蝕,山坡以崩塌過程為主而後退,保留下來的岩層就構成了紅色山塊。丹霞地貌屬於紅層地貌,就是在中生代侏羅紀至新生代第三紀沉積形成的紅色岩系,一般稱為「紅色砂礫岩」。現在懸崖上可以看到的粗細相間的沉積層理,顆粒粗大的岩層叫「礫岩」,細密均勻的岩層叫做「砂岩」。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物點是「赤壁丹崖」廣泛發育,形成了頂平、身陡、麓緩的方山、石牆、石峰、石柱等奇險的地貌形態,各異的山石形成一種觀賞價值很高的風景地貌,是名副其實的「紅石公園」。
2、喀斯特地貌在可溶性岩類(主要指石灰岩)分布地區,由於喀斯特作用而形成的地表和地下的各種地貌形態總稱:為喀斯特地貌。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石灰岩高原的地名,那裡發育了各種奇特的石灰岩溶蝕地貌。我國對喀斯特地貌研究歷史悠久,遠在2000多年前的《山海經》中就有「伏流」的記載。在距今300多年前,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1586—1641)在廣西、貴州和雲南一帶的石灰岩地區考察了100多個岩洞,對喀斯特地貌的特點、成因進行分類描述。他的不朽著作《徐霞客游記》,被人們稱為喀斯特方面的經典著作。喀斯特地貌可分為地表和地下兩種基本類型。常見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溶溝、石芽、石林、落水洞、漏斗、溶蝕窪地、喀斯特盆地、干谷、盲谷、峰叢、峰林和孤峰等不同形態。在溫暖濕潤的氣候條件下,地表水沿著石灰岩地面流動,順著節理、裂隙進行溶蝕,形成寬淺不一的溶蝕溝槽,稱為溶溝。溶溝一般寬可從十幾厘米到幾米,深可達1米以上,長度不等,溶溝之間突起的脊、柱稱為石芽。石芽的高度不等,可從數十厘米到數米。石芽除露出地面的,還有埋在地下的,是由地下水在下滲過程中溶蝕而成。發育在厚層石灰岩中的高大石芽,其間有平行的垂直溶溝、溝深坡陡,形似森林,故名石林,如我國雲南的路南石林。
地表水沿著岩層裂隙垂直向下溶蝕,並有塌陷發生,成為地表水流向地下河或地下溶洞的垂直通道,稱之為落水洞。按其形態特徵可分為裂隙狀落水洞、豎井狀落水洞和漏斗狀落水洞等。圖1溶溝與石芽一般落水洞的洞口直徑為7—10米左右,深度為10—30米左右,最深可達百米以上。在被溶蝕的石灰岩地表常可見到一種平面輪廓為圓形、橢圓形,直徑數十米,深數米至十幾米的漏斗狀凹地,稱為漏斗。漏斗下部常有管道通往地下,地表水沿此管道下流,如通道被粘土碎石堵塞,常積水成池。按其成因可分為溶蝕漏斗、沉陷漏斗和塌陷漏斗。漏斗是喀斯特發育初期的產物,它是喀斯特地下水垂直循環作用的結果,所以漏斗多分布在喀斯特地貌高原面上。例如宜昌的山地平面上,漏斗很發育,落水洞和溶蝕窪等負地形也很多,平均每平方公里達30多個。漏斗再進一步溶蝕擴大就成為溶蝕窪地。溶蝕窪地底部如果被紅土和其它風化物覆蓋,其底部的漏斗、落水洞等流水通道被堵,積水成為喀斯特湖。溶蝕窪地底部平坦,其直徑超過百米,甚至可達1—2公里。溶蝕窪地進一步擴展形成寬坦的盆地,寬度可達數百米至數公里,長度達幾十公里,稱為喀斯特盆地。南斯拉夫學者J.司威治最早稱這種地形為坡立谷,原意為可耕種的平地,現已成國際通用術語。盆地的邊坡陡峭,底部平坦,常被殘留的棕黃色粘土、紅色粘土及河流沖積物所覆蓋。一些溶蝕殘丘、孤峰、峰林常常聳立在盆地邊緣或排列在河谷兩側,著名的桂林山水就是這種奇特的喀斯特景觀。在石灰岩地區,河流常沿裂隙、孔洞下滲,使河床無水而成為干谷。有時河流從某一陡坎的洞中湧出,從地下流出地面,然後流一段之後又從落水洞流入地下,這種上下游封閉的河谷稱為盲谷,河流轉入地下稱為伏流,如貴陽市西南紅水河支流漣水,在地表時隱時現,出現多次伏流。在喀斯特盆地的邊緣廣泛發育著峰林地貌,主要由峰叢,峰林、孤峰和溶丘組成,它們多發育在岩性較純、厚度較大並多節理、斷層的地區。峰叢主要發育在碳酸岩山地或高原邊緣地區,其特點是基座相連,山峰陡峭,是峰林地貌發育的早期階段。當喀斯特地貌進一步發展,則形成基座分離的陡峭山峰,遠望如林,稱為峰林,我國廣西的桂林、陽朔等地為典型代表。喀斯特發育的晚期階段,是多數峰林已被溶成殘丘平地,只有少數較高山峰零星孤立地聳立在平原之中,稱為孤峰,相對高度可達50—100米,如桂林的獨秀峰、伏波岩等。在石灰岩地區,地表以下的喀斯特地貌形態十分復雜,主要包括溶洞和地下河。地下水沿著可溶性岩層層面、節理和斷層裂隙等進行溶蝕形成的地下洞室叫做溶洞。地下水在岩層中順著細窄的縫隙流動緩慢,溶蝕很慢,隨著裂隙擴大,地下水循環流動加速,不僅溶蝕作用加強,而且機械侵蝕作用也隨之加強,並產生重力崩塌等作用,使溶洞迅速加大。溶洞規模大小差別懸殊,形態各異。根據洞穴的剖面形態可分為:水平狀、管道狀、階梯狀、袋狀、多層狀和大廳狀等。這些形態各異的溶洞的形成是與地下水的動態和地質構造有關的。例如,在垂直循環帶中發育的溶洞多呈垂直的,規模較小,以管道狀、袋狀等形態為主,如北京周口店猿人洞。在地下水的水平循環帶中,溶洞內經常充滿水,形成地下河、地下湖和地下瀑布等,溶洞多沿水平方向發展,在斷裂破碎帶或節理交錯帶上常發育成廳堂狀,如桂林的七星岩為廊道式溶洞。受岩層產狀和地質構造影響,溶洞可能呈現傾斜狀。如果地殼間歇性抬升,或地下水呈階段性下降,則可能出現多層狀、階梯狀溶洞,如北京房山的石花洞、廣西上林三里肖發洞等。在喀斯特地下侵蝕基準面以下還發現有深部溶洞。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深溶洞是墨西哥城西南200多公里處的華烏特拉岩洞,深1600多米,洞壁為大理岩,洞底為地下河。我國已知最大深部溶洞是湖南某礦區地面以下186—430米。在溶洞發育過程中不斷地進行化學、生物的沉積和物理風化碎屑物的堆積以及崩塌堆積等過程。①化學堆積:主要是溶洞內CaCO3的淀積,飽含碳酸氫鈣的水溶液沿岩層縫隙滲入洞內,由於壓力降低和溫度升高,使水中的CO2逸出,部分CaCO3重新沉澱,由於沉積條件的不同而形成各種奇形怪狀。從洞頂壁自上而下增長的形如乳房似的懸垂體稱為鍾乳石;滴落於洞底自下而上不斷增長的CaCO3沉積物,形似竹筍,故名石筍;鍾乳石和石筍從上下兩個方向相對生長連結成柱狀,稱為石柱,如貴州鎮寧犀牛洞內的石柱高達27米之多。當水溶液順洞壁漫流時使CaCO3沿洞壁沉澱形成帷幕狀堆積,稱為石幔或石簾,高度可達數十米,表面具灣曲流紋,形如瀑布飛流,氣勢磅礴。②碎屑堆積:包括河流沉積、湖泊沉積和崩塌堆積。有的溶洞底部有地下河,形成洞內河流相砂、礫石沉積。還有的洞與地上河流相通,可把地表河床物質帶入洞內堆積。有的溶洞底部是地下湖,可形成極薄層理粘土、粉砂沉積。在周口店龍骨山的古代充填溶洞中挖出大群巴魚化石,說明當時的溶洞是與外界相通的很大的暗河。洞頂和洞壁崩落下來的稜角狀石塊,常與洞底的石灰華、風化粘土等混雜並膠結成礫岩。③生物堆積:有些溶洞中常見有較多的動物遺骨,它們是被流水從洞外沖到洞內堆積形成化石,另外有些鳥類和蝙蝠也常棲息在洞內,形成鳥糞堆積,有些哺乳動物也常常居住在溶洞里,死後堆積在洞內。有些溶洞是史前古人類居住的地方。北京周店的北京猿人和山頂洞人,湖北長陽人、廣西柳江人和廣東韶關馬壩人都是在石灰岩溶洞中發現的,在洞中除了人類化石之外還有很多文化遺物,如石器、骨器及用火痕跡等。喀斯特地貌在全世界分布很廣,主要分布區有:南斯拉夫的迪納拉山區,法國中央高原,蘇聯的烏拉爾山區,澳大利亞大陸南部,美國肯塔基和印第安納州,古巴、牙買加和越南北部地區等。我國的喀斯特地貌分布也很廣泛,全國碳酸鹽類岩石分布面積約125萬平方公里,兩廣和雲貴高原佔全國面積的一半。喀斯特地上地下景觀奇異多姿,具有供觀賞、探險和科學考察
多方面功能,是重要的旅遊資源廣西桂林山水、雲南路南石林早已聞名於世,近年來有些新發現的大型溶洞也已開辟為旅遊聖地,如北京的上方山雲水洞、石花洞、貴州的織綿洞、宜昌的三游洞等。喀斯特地區地下還蘊藏著豐富的地下水資源和礦產資源,在一些平原地區地下溶洞往往是富存砂礦和儲存石油、天然氣的良好場所,如我國任丘的古潛山油田。但喀斯特地區在工程上也帶來很多問題,如地基、路基塌陷、水庫漏水,地表缺水等問題。我國西南地區氣候濕潤,降雨豐沛,流水作用顯著,並且存在大量的可溶性岩石,因此,這一地區是喀斯特地貌廣為分布的地區。而且這一地區的很多美麗的自然景觀都是建立在這種特殊的地貌類型基礎之上的。「喀斯特」原指南斯拉夫西北部的一個大量分布石灰岩的高原,後來南斯拉夫學者司維治對這里的奇特地貌進行了研究,詳細提出了這一地貌類型,因此稱這種可溶性岩在流水的溶蝕作用下形成的地貌類型為「喀斯特地貌」,又叫岩溶地貌。其實,我國很早就記錄了這一類型的地貌,《徐霞客游記》就十分詳細闡述了喀斯特地貌在我國的分布、類型、形成原因等。
來源於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0830790100b9z2.html
④ 廣西桂林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原因
喀斯特地貌形成為石灰岩地區地下水長期溶蝕的結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時發生化學反應生成碳酸氫鈣,後者可溶於水,於是空洞形成並逐步擴大。
它以溶蝕作用為主,還包括流水的沖蝕、潛蝕,以及坍陷等機械侵蝕過程。這種作用及其產生的現象統稱為喀斯特。
廣西的喀斯特地貌分布范圍非常廣,幾乎在廣西的各個地方都能找到喀斯特地貌的蹤影。從桂林到陽朔沿灕江兩岸的一段。這一段山體表現的是熱帶多雨地區主要是雨水沖刷石灰岩山體所形成的特殊地貌景觀。
(4)桂林地質怎麼形成的擴展閱讀:
中國喀斯特地貌分布廣、面積大。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區的碳酸鹽岩出露地區,面積為91~130萬平方千米。其中以廣西、貴州和雲南東部所佔的面積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區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區也有分布。
廣西境內主要是熱帶和亞熱帶喀斯特,貴州、雲南、西藏多為高原喀斯特,高山喀斯特多分布在四川、雲南和西藏等高海拔地區。
中國東北地區的地質和地理條件不利喀斯特地貌的發育,但那裡分布面積達70920㎞²的石灰岩是喀斯特發育的基礎。
在東北南部一些地區,由於氣溫、降雨、岩性、海平面的升降及海浪作用等條件,形成了風格獨特的濱海喀斯特地貌景觀。
⑤ 簡述桂林山水形成的原因
桂林山水的出現,要求同時具備幾個條件:
一是巨厚的純凈石灰岩出現,厚達幾千米。據測量,桂林盆地的石灰岩有2000米-3000米厚,面積7000多平方公里。這種石灰岩是在大海中沉澱,經過幾億年的壓實成岩過程才形成的。
二是經過多次地殼的構造運動,造成了岩石眾多的節理和裂隙,為之後的溶蝕留下了通道。
三是周邊的地殼在構造運動中抬升的速度比桂林盆地快,使桂林盆地形成三面環山、一面有出口的相對低窪的匯水區。
四,更難得的是桂林三面的山必須是非喀斯特山。如果是喀斯特山,這些山就會把降水吸收,並且滲透下漏到地下,不會匯聚成水量豐沛的河流。
還有一個條件就是降水要豐沛和氣候要炎熱。
桂林盆地的石灰岩巨厚;桂林北面越城嶺的主峰貓兒山年降水量達到2500毫米,是那一代的暴雨中心,桂林及東西兩面的山區的降水量都在1500毫米以上;桂林盆地東有海洋山、西有駕橋嶺、北有越城嶺,這三條山脈都不是喀斯特山,降水不會下滲漏光,最終能匯聚成河流(灕江);灕江流域三分之二的區域是非喀斯特區,在這三分之二區域匯集的非喀斯特水流到僅占流域三分之一的桂林盆地。如此就滿足了以上的五個條件。
桂林山水的形成可簡要概述為:現在的桂林地區在好多億年前是海底,沉積壓實成岩形成了巨厚的石灰岩;滄海桑田,海底抬起變成陸地,多次的地質變動在石灰岩上產生了裂紋和節理;周圍的地區抬升較快,形成盆地的地形;由於降水豐富和地勢較低的盆地對降水的匯集作用,從周圍的非喀斯特山上流下來的水流順著裂紋和節理對石灰岩進行侵蝕,較高的氣溫更加快了這一過程;如此經過天長日久的侵蝕,就形成了桂林現在的地貌。
灕江水系如刻刀般雕蝕著深厚的石灰岩,溶蝕了盆地中一個個山峰的坡角,使其坡面不斷崩塌平行後退,將其塑造成一座座分離的山峰,形成峰林平原。山與水的組合,也就形成了桂林山水的美好風景。
參考資料:《中國國家地理》2011.10,喀斯特專輯
⑥ 桂林的山水地貌怎麼形成的呢
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是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岩石進行溶蝕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又稱岩溶地貌.除溶蝕作用以外,還包括流水的沖蝕、潛蝕,以及坍陷等機械侵蝕過程
⑦ 桂林山水是什麼地質作用產生的
1、桂林山水是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共同結果。內力作用使桂林地區由海變回陸,外力作用,主要是答流水的溶解侵蝕。
2、桂林是世界喀斯特峰林、峰叢地貌發育最典型、最精彩、最具觀賞性的地區。
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是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岩石進行溶蝕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又稱岩溶地貌。喀斯特(Krast)一詞源自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島碳酸鹽岩高原的名稱,當地稱為,意為岩石裸露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喀斯特研究發軔於該地而得名。它以溶蝕作用為主,還包括流水的沖蝕、潛蝕,以及坍陷等機械侵蝕過程。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區。
可溶性岩石有3類:1.碳酸鹽類岩石(石灰岩、白雲岩、泥灰岩等)。2.硫酸鹽類岩石(石膏、硬石膏和芒硝)。3.鹵鹽類岩石(鉀、鈉、鎂鹽岩石等),總面積佔地球總面積的10%。從熱帶到寒帶、由大陸到海島都有喀斯特地貌發育。中國喀斯特地貌分布廣、面積大,主要分布在碳酸鹽岩出露地區,面積約91萬~130萬平方千米。其中以廣西、貴州、雲南(即雲貴高原)和四川所佔的面積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區之一。北方一些地區也有分布。
⑧ 桂林的地質地貌是怎麼樣的
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因為我就住桂林,呵呵
⑨ 有關桂林的地質地貌具體是怎樣的
「喀斯特」(Karst)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島(現屬克羅埃西亞)上的石灰岩高原內的地名,那裡有發育典型容的岩溶地貌。「喀斯特」一詞即為岩溶地貌的代稱。
喀斯特地貌是指可溶性岩石受水的溶蝕作用和伴隨的機械作用所形成的各種地貌,如石芽、石溝、石林、峰林、落水洞、漏斗、喀斯特窪地、溶洞、地下河等。在喀斯特地貌發育地區,地面往往奇峰林立,地表水系比較缺乏,但地下水系卻比較發達。中國的廣西、貴州、雲南等地廣泛分布有喀斯特地貌,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發育最典型的地區之一
喀斯特是碳酸鹽類岩石分布地區特有的地貌現象。 溶洞 溶洞又稱洞穴,它是地下水沿著可溶性岩石的層面、節理或斷層進行溶蝕和侵蝕而形成的地下孔道。
溶洞中的喀斯特形態主要有石鍾乳、石筍、石柱、石幔、石灰華和泉華。
⑩ 試述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地質原因
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和丹霞地貌,山清、水秀、洞奇、石美為世間廣為傳誦內,宜人容的自然環境再加上大規模城市改造,形成了「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城景交融、相映成趣」、「千峰環野立,一水抱城流」絕世景觀。桂林山水是我國自然風光典型代表和經典品牌。
遠在三億多年前,桂林沉浸在汪洋大海之中,由於地殼運動,桂林逐漸上升為陸地。後經過長期的風化、剝蝕和雨水溶蝕,發育了典型的岩溶地貌,逐漸形成了形態奇特的峰林石叢和幽深瑰麗的溶洞,並與秀麗的灕江融為一體,構成了別具一格的桂林山水,贏得了「甲天下」的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