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地質與地勘差別大怎麼辦

地質與地勘差別大怎麼辦

發布時間: 2021-02-11 13:31:43

A. 對體制轉換時期地質工作體制和機制的評述

一、在地質工作體制轉換時期,由於體制和機制的改革,促進了地勘單位地質找礦成果和經濟效益有較大的提高

按照可比口徑測算,即扣除物價上漲的因素,1997年投入的地勘費只相當於1978年的45.1%,投入的占探工作量只相當於1978年的6.8%,而產出的地質報告數相當於1978年的161%,新發現的礦產地相當於1978年的104%。主要地質成果有:

煤礦方面:在陝西—內蒙古一帶的神府—東勝煤田,經勘探證實為世界級特大型煤田。礦山建設方面重點擴建了北票、開灤、陽泉、阜新、雞西、徐州、天府、黃石等30多處老礦區,以及兗州、大同、邢台、晉城、潞安等14個現代礦務局。地質勘探取得豐碩成果,一些老礦區遠景在擴大,2000年全國煤炭產量達12.99億噸,為改革開放前1978年的2.1倍。

石油方面:貫徹東部挖潛、發展西部、開拓海域、油氣並舉的方針,在東海、南海、塔里木、鄂爾多斯和四川盆地進行的油氣勘查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大慶油田持續保持生產5000萬噸以上原油的高產水平。2000年,全國原油產量達1.63億噸,為改革開放前1978年的1.5倍。

鐵礦方面:全國有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生產鐵礦石,其中年產量大於1000萬噸的有河北、遼寧、山西、四川、北京、內蒙古和安徽等省(區、市)。2000年全國產鐵礦石22256萬噸,為1978年的1.9倍。

10種有色金屬礦產的勘查在福建、新疆、陝西、甘肅、西藏、雲南等西南地區以及全國其他一些地區都取得很好的成果。2000年全國10種有色金屬產量760萬噸,為1978年的7.9倍。

黃金方面:經地質勘查結果表明,全國有26個省(區、市)有金礦產地,其中在小秦嶺地區、山東招遠地區、貴州黔南等地區的勘查收獲最為豐碩。改革開放期間全國累計探明金礦儲量約為改革開放前探明儲量的7倍。2000年全國產金176.91噸,為1978年的9倍。

化工礦業方面:改革開放時期是化工礦業大發展的時期,國家投入130多億元建設磷、硫、鉀等礦山,這是計劃經濟經濟時期的8倍多,基本形成了昆陽、開陽、襄陽等八大磷礦基地,廣東雲浮、安徽新橋、內蒙古炭窯口等三大硫鐵礦基地,青海鉀肥生產基地,遼寧硼礦,浙江螢石和廣西重晶石礦生產基地。2000年化肥全國產3286萬噸,為1978年的3.9倍。

建材礦產勘查開發在改革開放時期也獲得大發展,基本形成了一批建材礦生產基地。2000年全國累計探明水泥石灰岩儲量達54.2億噸。全國生產水泥57700萬噸,為1978年的8.8倍。

鹽礦方面:改革開放時期基本形成了東部海鹽、西部湖鹽、中部井礦鹽的生產格局。由於海鹽產量占總產量71%左右,海鹽又易受氣候影響,所以鹽業生產呈時高時低的波動式發展。2000年全國產鹽3128萬噸,為1978年的1.6倍。

二、在取得豐碩地質成果的同時,「一業為主,多種經營」,也獲得到了較快的發展

很明顯,從當時整個地質工作供求形勢看,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用行政方法配置的龐大的地質勘查隊伍,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用市場機制來配置則不需要那麼多了,必須進行結構性調整。所以實行「一業為主,多種經營」,是所有地勘單位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必然選擇。而所有地勘單位也確實這樣做了,並且取得了驚人的成就。

在1978年,預算內地質工作收入是地礦部門除探礦廠收入之外的唯一收入。而到1997年,預算內地質工作收入只佔地礦部總收入的19.1%,預算外收入占總收入的33.9%,說明「一業為主,多種經營」以及結構調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地勘主業的變化也是很大的,這就是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提出的「開闢地質勘查多種資金渠道」的問題。實際上從市場經濟角度看,地質勘查工作除公益性地質勘查工作以外,應當是「誰受益,誰投入」,無需專門強調「開辟多種資金渠道」。盡管如此,這個政策的提出對推動地質工作的改革仍然起重要作用。1978年地礦部門地勘主業總收入為101437萬元,全部為預算內地勘費的撥款;而到了1997年,地勘主業的總收入為1073633萬元,其中預算內地勘費為744291萬元,占總收入的69.3%。社會資金和其他資金的投入329342萬元,占總收入的30.7%。而且在預算內地勘收入中也增加了多種資金渠道,成就顯著。

三、實行企業化改革和多種形式的經濟責任制,大大增強了地勘單位的經濟實力

企業化改革取向就是在事業體制不變的情況下,實行企業化管理,比照企業進行機制改革,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承包經營,進而是資產承包經濟責任制。承包經營主要是通過簽訂承包合同,用契約的形式確定國家和企業的責、權、利關系,形式多種多樣,方法靈活,適應性強,適合我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起始階段的特點。地礦部移植過來為我所用,起到了積極作用。它使地勘單位具有一定的活力,這個活力來源於地礦主管部門與地勘單位之間責、權、利的界定,從而使地勘單位產生一種動力機制,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這一點可以從20年地礦部門總收入、生產增加值、資產負債的變化情況得到證明(表2-4)。

表2-4 1978~1997年地礦部門總收入及資產變化情況單位:萬元

續表

由表2-4可知,20年地礦部門的總收入增加15倍,生產增加值增加13.4倍,資產總量增加9.7倍,凈資產增加4.2倍,而勞動者報酬總量增加12.6倍,人均勞動者年收入(1997年為8951元;1978年為737元)增加11.1倍。

四、改革的成就應當歸功於地質主管部門強有力的領導,理論的先導,以及廣大地質職工的支持

(1)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中央各部委對地質部門體制改革的領導是強有力的,1980年以後,每年的地質工作會議都是以改革為重心,帶動整體地質工作。以地礦部為例,1985年黨組根據《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要制訂地質工作體制改革的總體構想,並開始組織力量著手起草《地礦部地質工作體制改革總體構想綱要》(以下簡稱《綱要》)。1986年4月,《綱要》討論稿提交全國地礦局長會議討論。1987年1月,經過這一年改革實踐的檢驗和多次修改後的《綱要》稿,再次提交全國地礦局長會議討論。會後,經地礦部黨組審定,1987年3月19日,正式以地發[1987]130號文印發,成為指導全國地質工作改革的標志性文件。《綱要》提出,地質工作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具有中國特色、充滿生機活力、適應有計劃商品經濟發展的地質工作體制,逐步實現部分地質工作成果商品化、地質勘查單位企業化或經營管理企業化,以及地質工作或地質隊伍社會化,為提高地質工作經濟、社會效益提供體制、機制保證。《綱要》還提出,按地質工作成果是否適用於有償轉讓使用,把地質工作分為兩類:基礎性和公益性地質成果,應屬於無償提供使用的范圍;開發性地質工作成果,應屬於有償轉讓使用的范圍。正是這個改革《綱要》,指導著體制轉換時期全程的地質工作體制和機制的改革。

(2)在整個改革過程中,理論的指導作用非常明顯。突出表現在「三大問題」的討論上:①關於地質勘查工作性質問題的討論。正確認識地質工作性質是研究地質工作改革和發展的前提,是制訂國家產業政策的基礎,直接關繫到地質勘查與其他產業的協調發展。按照產業劃分的理論,強調了地質勘查作為基礎產業的定位,位於國民經濟的最前端,它直接制約著礦業的發展,進而影響到後續加工業的發展指出地質工作改革事關國民經濟發展的全局。②關於地質工作「三化」問題的討論。提出地質工作面對的外部環境改革形勢,必須沖破原來固有的封閉體系,全面走向開發。為此,就應當以地質市場為突破口,通過地質成果和地質勘查勞務的有償使用,探索與社會各界建立廣泛的經濟聯系。進而要求廣大地勘行業理論工作者和實際工作者,認真分析地質勘查成果的商品屬性,認識推行地質成果商品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③ 關於增強地勘單位活力問題的討論。指出地勘單位是地質工作這一有機整體的基本細胞,細胞是否有活力,直接關系著機體的活力,所以必須把搞活地勘單位作為保證地質工作有機體活力的關鍵。

(3) 改革也得到了地勘單位領導和廣大職工的強有力支持。地質工作體制和機制的改革設想一經提出,就受到了廣泛地歡迎,許多單位主動要求作為試點,先走一步。沒有被試點的單位,也自發的搞起改革來了。有許多改革進程中的好經驗,就是來自於自發改革單位的總結。所以改革成就的取得,更應當歸功於各級地勘單位的領導,和戰斗在第一線的廣大職工。

五、改革還遺留不少問題有待進一步深化

關於地質成果商品化,當時還只限於政府出資從事的開發性地質工作成果,所以提出「兩次交換」的理論,見圖2 - 1:

圖2-1 「兩次交換」理論示意圖

雖然當時也提出了直接交換,但沒有作為改革的重點,而是在間接交換上想出了不少辦法,影響了地勘單位對地質成果產權佔有的良好機遇。

關於地勘單位企業化還僅僅限於經營管理企業化,也就是如何把政府的錢、社會資金的錢花好、用好,始終處於「打工」的角色,缺少出資者經營自己資本的意識,這一點在自籌資金從事地質工作上表現尤為突出。這不是基層地勘單位本身的問題,而是改革整體設想就存在的局限性。也就是對從事地質勘查生產的企業,到底應當是什麼的企業模式,並沒有清晰而具體的構想,所以難免在實踐上舉步艱難。

關於地質工作社會化或地質隊伍社會化,當時的目標並不十分清楚,即使清楚了,也是地勘部門自身難以解決的。如離退休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至今也難以解決。同時有些外部條件,也是當時沒有想到的,如企業職工退休同事業單位職工退休的待遇,相差之大,嚴重影響地勘單位企業化的改革走向; 再比如大量原國有企業在競爭中,被民營企業所取代,也直接影響地勘單位所辦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所以地勘單位企業化的改革難以有更大的突破。

B. 工程地質勘察與地質勘探是一回事嗎 它們有什麼區別

用最通俗的話解釋:
工程地質是通過鑽探及測試,查明地下的岩石、土層的軟硬程度,地下水情內況,分析是容否適宜造房子、橋梁、大壩等建構築,工作單位一般叫岩土勘察公司,在城區附近較多,流動不頻;
地質勘探是通過鑽探,看看地下是否有礦石、石油、煤層等,工作單位一般是地質調查院、地質勘探大隊,大多需在山地、曠野等廣闊天地奔波。

C. 地質舊三件和新五件的區別是什麼

舊三件指:地質羅盤,地質錘,放大鏡。
個人認為新三件應該有GPS,數碼相機和筆記本。

一直以來,地質錘、羅盤和放大鏡,這三件不起眼的小工具就被地質工作者親切地叫做「三大件」,它們的確是野外從事地質勘查工作不可缺少的裝備。在渺無人煙的野外,指引方向、看圖、量產狀、采樣和觀察標本可少不得它們。如果哪個伙計得到把趁手的地質錘、一個指針靈活的羅盤或者一個倍數高視域好的放大鏡准會讓他樂上半天,像士兵得了把好槍似的開心。
剛參加工作那會,便聽說單位有個盧勞模,出了名的吃苦耐勞。那時,他已經接近退休年齡,卻仍然活躍在深山老林踏勘找礦,爬起山來如豹子,連年輕人都自愧弗如,和他的敬業精神一樣被人津津樂道的還有他的地質錘。嚴格說來那已經不能算地質錘,因為地質錘為了便於攜帶,一般做得輕巧而堅固,而他的地質錘是特製的,份量比常用的重許多,把子也特別長,這哪是地質錘呵,簡直就是個八磅錘啊 ,但是在野外敲標本可好使了,就像黃宏演的小品里說的,按錘計量,一錘下去抵人家敲好幾錘呢。開始我以為這老頭一定身材魁梧,遒勁有力,後來一見,卻原來如「李元霸」般瘦削,但腰桿挺得筆直,非常精神,也不由得被他那份地質情結而深深地感動。
在野外,我們如果看到細直的茶籽樹干,總會把它採回來,因為茶籽樹干堅韌而有彈性,是上好的鐵錘把的材料,晾幹了留著備用。我曾從老表的柴火堆里揀得一根檀木做鐵錘把子,非常結實好用,一直用了好多年。
羅盤,就是指南針,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地質用的羅盤是特製的,除了具指向作用外,還可以量俯仰角,打水平,是野外測量產狀和地質數據的專用工具,功能多且攜帶方便。看一個地質隊員野外工作時間的長短,只要看他的羅盤破損程度就知道了,羅盤是屬於相對貴重的裝備,不允許輕易更換,所以一般損壞了都是自己修理,用的年限一長,經多了摔打磨蹭,漆皮斑駁,轉軸不靈便是很正常的事了。但是我們經常會把頂針拿出來細磨,保證指南針的運轉靈活,照樣好用,地質人講究的就是經久耐用和艱苦樸素,常有老地質隊員拿著羅盤自豪地跟小輩說他的羅盤跟了他多少多少年了,愛撫的神情讓人想起老將對待小兵的親切。地質包里放大鏡也是必備的,是地質隊員野外觀察岩性礦物的「眼睛」,特別是粒度細小的岩石全靠它來辨別。放大鏡的好壞差別很大,同樣標二十倍,我們用的國產的普通雙鏡片視域非常小,由於焦距小到要鏡片快帖近岩石標本,光線非常暗,很難看清楚,而有人從國外帶回來的放大鏡,視域大,焦距長,看得又亮又清楚,製作還非常精巧,實在讓人喜愛。可那是稀罕物,不是人人都能配發的,有時想從老總那來個「順手牽羊」,可人家也是愛不釋手的,寶貝著呢。
除了這「三大件」,地質隊員還會隨身攜帶幾樣小物件,那就是鉛筆、針管筆和繪圖板。鉛筆是野外記錄和描圖必需的,幾十年來地質隊員一直用鉛筆作記錄是有道理的,它不會像水筆那樣出現沒有墨水或出故障而寫不出來的情況,記錄的筆跡更不會因野外天氣環境的影響而遭到破壞,有時翻看幾十年前的原始資料,鉛筆的痕跡依然,而水筆的卻很難保存良好。我們上山前都會預先削好幾只鉛筆放在鉛筆盒裡,還得帶上刀片以便隨身削筆。打開地質隊員的鉛筆盒,齊刷刷的一排筆尖削得那麼整齊勻稱,真像是一盒工藝品。你會為此奇怪:那麼粗糙的手,怎麼會削得出這么漂亮的鉛筆。針管筆是圖文著墨的專用筆,它的筆尖是根細細的針管,根據所需線條的粗細,有0.13-2.0mm各種不同的規格,我們常用的是0.3-0.5mm的,地質手圖、清圖或記錄文字著墨都合適,用著方便。它所用的墨水也有講究,是不容易沉澱結塊的專用繪圖墨水,但你仍然得勤洗筆頭,不然會出水不暢。繪圖板是野外小組必帶的一件東西,因為野外工作遠離都市,條件較差,住在老百姓家裡,不可能有那麼平整的桌面可供畫圖,因此帶上一塊繪圖板,才好把地質勘查的數據和要素繪到地質圖上去。收隊回來,我們也習慣把繪圖板鋪在辦公桌上,無論畫圖寫字都很平整。
九十年代末,數碼產品和電腦逐漸在中國普及,地質行業也興起了一股數碼電子化熱潮,三大件依然必不可少,但是悄然出現了「新三件」: GPS定位儀、數碼相機和筆記本電腦。
GPS是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可以通過小小的GPS信號終端即GPS定位儀可在全球任何位置立刻得到你的經緯度海拔等方位。它在海灣戰爭中美國大兵身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這些年逐漸擴展到民用,在野外地質勘查時可謂大顯身手,它的運用大大減小了野外對圖和定位的難度,小小的收音機似的盒子和天上的定位衛星之間的信號傳輸,可以方便快捷而且精確地把你所在地點的經緯度分秒不差地顯示出來,猶如天上有支無形的手在指引著你,告訴你此時身處何方,再也不用只靠羅盤地圖來定位那麼費腦筋了。無論你身處廣袤的戈壁沙漠還是茫茫的熱帶雨林,手拿GPS定位儀就再也沒有迷路之虞了。
數碼相機最近幾年已經非常普及,野外地質現象基本上可以不用現場素描了,回到駐地就著現場拍攝的圖片輕松繪制素描圖,真的是很方便。更重要的是節省了大量野外筆錄逗留時間,現在每個項目組都配備了一個高像素的數碼相機。假如沒有電腦,那GPS或數碼相機的作用也會減小很多。
大量的數據和圖片都需要在電腦上處理,所以,這些年電腦越來越普及,現在基本上人手一台筆記本電腦了,地質圖件的編繪在專用地質繪圖軟體MAPGIS的幫助下,效率提高了許多倍,巨量的數據都在筆記本電腦里運算處理,非常快捷准確,攜帶也很方便。當年我們畫一條剖面時,產狀、真厚度以及方位,用多功能計算器輸入公式要算好半天,而且容易算錯,現在只需把它輸入軟體,點幾下滑鼠就能輕松搞定了。原來收隊回到駐地,整理野外資料有時需要比野外更長的工作時間,很難想像這么多資料,我們當年要帶上多少個箱子來裝它,要多少個人協同來完成。而現在有了電腦和高效率的軟體,很多資料在野外就已經整理好,一個原來要整理大半年的礦區資料可能幾天功夫就可以圖文並茂地呈現在你面前,讓你不得不感慨科技發展帶來的高效率。還有讓人覺得更玄乎的,原來採集到的地質樣品,運回實驗室通過化學分析,前後至少一個禮拜時間才能得出樣品的元素分布和品位等信息,現在一個手執的攜帶型礦物元素分析儀,半分鍾就可以把標本的元素含量測試出來,及時指導野外地質勘查。這樣的巨大的變化在我們的地質工作中可謂隨處可見。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國家對地質找礦的投入源源不斷地增加,勘查方法和手段不斷地革新。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水平的提高,地質勘查事業有了巨大的進步,從老的「三大件」和現在新出現的「三大件」,還有未來將不斷涌現的更多的新手段、新方法、新設備無不顯示著我們地質行業的欣欣向榮,作為一名地質工作者,我為此感到了無比的欣慰和自豪。(王駿)

D. 地質勘查與地質調查的區別和聯系

不是樓上那樣的
地質勘察分為岩土勘察和礦體(資源)勘察,是通過鑽探、物探、取內樣、原位測試等手段查容明區域內地層的詳細情況(包括地層分布、力學性質、礦體范圍和厚度等等);地質調查是利用」三大件」——羅盤、地質錘、顯微鏡——翻山越嶺的在地形圖上確定地層分界點、地層產狀、地質構造。前者的成果是勘察報告,後者的成果是地質圖。
地質調查時地質勘查的依據;地質勘查是地質調查的應用。地質勘查的工作精度也遠遠大於地質調查。

E. 地質勘察與地質勘查專業有何區別

無論那個學校的類似專業都是這個「勘查」,其實沒有什麼大的區別。版要說區別,權地質勘察主要是指研究工程類的地質問題,像工民建勘察、公路勘察等;地質勘查是指研究地質類的工程問題,像地質災害的勘查、礦產的勘查等。

F. 地質勘查水土腐蝕性較大施工如何處理

一般在勘察報告中的地下水腐蝕性及場地土的腐蝕性達到弱腐蝕等級以上時回,勘察報告的單項結答論和設計施工建議中會列出相應地區的處理方式,一般來說假如可以重新選址,這種工程地質條件已經影響到工程建設適宜性的狀況下,應該要重新選址;當然現在幾乎很少有人為了一個房子重新買塊地,那就處理,要麼處理工程地質條件,處理工程地質條件就是污染源該消除就消除,要是污染土和腐蝕性地下水僅分布一點的話,那就該換就換,該抽就抽,要麼修改建構築物的結構建築設計,並嚴格按照防腐蝕要求進行施工。
(註:本答案所列各處理方法為勘察報告中所列舉的各種應對地下水及場地土腐蝕性較大的整改措施,具體施工以及當地經驗的處理方式可能與答案所列措施有較大出入時應以有經驗的處理方式為准。)

G. 地勘與地質災害評估的區別

地勘是指
地質勘查
,一般是指對礦產、資源、環境進行儲量、可行性等的勘查行為。
而地質災害評估是指運用地質手段,對某區域未來是否會發生地震、泥石流等地質災害作出
可行性評價

H. 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勘查與地質勘探,有什麼區別,我公司想辦安全生產許可證說有區別不給辦。謝謝

如果是新立礦山企業應是采礦證置前然後才能辦理安全生產許可證

I. 地質勘探和地質勘查具體有什麼區別

地質復勘探和地質勘查具體有什制么區別
地質勘查是地質勘查工作的簡稱。廣義地說,一般可理解為地質工作的同義詞,是根據經濟建設、國防建設和科學技術發展的需要,對一定地區內的岩石、地層構造、礦產、地下水、地貌等地質情況進行重點有所不同的調查研究工作。按不同的目的,有不同的地質勘查工作。

J. 打樁深度與地質深度不符,怎麼辦

工程勘察因取樣間距較大,不一定完全反映地形地質走向。打樁深度需符合設計內和施工規范,容與勘探深度不一致是很正常的。但是,如果勘察單位提供的勘察數據與現場完全不符,造成誤導設計和建設單位,不排除有弄虛作假的可能,可以提出索賠。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