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地質構造運動有哪些特點

地質構造運動有哪些特點

發布時間: 2021-02-11 10:45:09

Ⅰ 地質構造有哪些具體表現

主要表現為斷裂,褶皺。
斷裂(fracture)
顧名思義,斷裂是指岩層被斷錯或發生裂開。據其發育的程度和兩側的岩層相對位錯的情況把斷裂分為三類。一類叫劈理,是微細的斷裂變動,還沒有明顯破壞岩石的連續性。最常見的劈理是在褶曲的核部發育的軸面劈理,常呈扇形(以褶皺軸面為對稱軸)。第二類稱節理,是岩層發生了裂開但兩盤岩石沒有發生明顯的相對位移的斷裂變動。按其形成的力學性質,節理可分為張節理和剪切節理。節理常成組出現,如「X」-形的共軛節理。如果斷裂兩盤的岩石已發生了明顯的相對位移,則稱斷層,是最重要的一類斷裂。
按兩盤相對運動的方向,斷層可分為基本的三類;正斷層、逆斷層和平推斷層。上盤相對下降、下盤相對上升的斷層稱正斷層,斷層面傾角一般較陡。上盤相對上升、下盤相對下降的斷層是逆斷層,斷層面傾角變化較大,從陡傾到近水平。一系列低角度逆斷層組合起來,被沖斷的岩片就象屋頂上的瓦片那樣一個疊一個,可形象地稱為疊瓦狀構造。如果斷層兩側的岩石不是沿斷層面上下移動而是沿水平方向移動,則稱平推斷層。如果把這三類斷層與形成的構造應力聯系起來,通俗地說,正斷層由拉張應力引起,逆斷層是擠壓應力的結果(故常造成地殼的縮短),平推斷層則與剪切應力有關,其斷層面常近直立。
以上討論的主要是脆性斷裂情況,其斷裂面是看得見摸得著的。還有兩類斷裂的斷裂面則是看得見卻不一定摸得著的。塑性斷裂是岩石塑性變形的產物,象流劈理,是因片狀或板狀礦物的平行排列而使岩石能夠分裂成許多平行薄片的構造。粘滯性斷裂是岩石在高溫、高壓下發生粘滯性流動的結果,原岩的結構已完全破壞,原來組成岩石的礦物發生轉動並伴有重結晶和再排列作用,形成片理、片麻理和新生面理等。因此,說斷裂是不連續變形同樣只具相對。
又稱誘導斷裂(inced cleavage)或異裂。質譜學中,因正電荷中心對電子對吸引,使一對電子對轉移引發的斷裂。

岩石中面狀構造(如層理、劈理或片理等)形成的彎曲。單個的彎曲也稱褶曲。褶皺的面向上彎曲,兩側相背傾斜,稱為背形;褶皺面向下彎曲,兩側相向傾斜,稱為向形。如組成褶皺的各岩層間的時代順序清楚,則較老岩層位於核心的褶皺稱為背斜;較新岩層位於核心的褶皺稱為向斜。正常情況下,背斜呈背形,向斜呈向形,是褶皺的兩種基本形式 。單個褶皺大者可延伸數十公里,小者可見於手標本或在顯微鏡下才能見到。

褶皺(zhězhòu)要素

褶皺的基本組成部分,用以描述褶皺的形態和產狀。包括:①核,褶皺的中心部位;②翼,泛指核部兩側比較平直的部分;③軸跡,褶皺面從一翼過渡到另一翼時出露的軸部;④樞紐,同一褶皺面上最大彎曲點的連線;⑤軸面,各相鄰褶皺面的樞紐聯成的面,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不規則的曲面,軸面與地面或其他面的交線稱為該面上的軸跡;⑥軸,理想的圓柱狀褶皺可以由一條平行其自身移動而描繪出該褶皺面彎曲形態的直線,這一直線又稱為褶軸。褶軸只是具有表明幾何方位意義的線段,圓柱狀褶皺的樞紐方向代表了褶軸的方向。非圓柱狀褶皺可有樞紐線而沒有統一的褶軸,只有把它分解成許多近似圓柱狀褶皺的區段,才可分別確定其褶軸;脊線和槽線,在橫剖面上褶皺面的最高點稱為脊,同一褶皺面上脊的連線稱為脊線;反之,褶皺面在剖面上的最低點稱槽,同一褶皺面上槽的連線稱為槽線。

分類

一般依據褶皺的位態或其在空間的產狀和褶皺的形態進行幾何分類。

位態分類或產狀分類

根據單個褶皺的樞紐及軸面的產狀分為:①直立水平褶皺,軸面近於直立(傾角80°~90°),樞紐近於水平(0°~10°);②直立傾伏褶皺,軸面近於直立,樞紐傾伏角10°~70°;③傾豎褶皺,軸面和樞紐均近於直立;④斜歪水平褶皺,軸面傾斜(傾角20°~80°),樞紐近水平;⑤斜歪傾伏褶皺,軸面傾斜,樞紐傾伏;⑥平卧褶皺,軸面和樞紐均近於水平;⑦斜卧褶皺,軸面和樞紐的傾向和傾角基本一致,軸面傾角20°~80°。
形態分類 以在與褶皺軸相垂直的正交剖面上的形態進行劃分。根據組成褶皺的岩層厚度變化或各層的曲率變化,利用層的等斜線型式來表示。等斜線即同一翼的相鄰褶皺面上其切線傾角相等的切點的聯線。據此可分為3個類型:1型,等斜線在背形中成正扇形向內弧收斂,即內弧的曲率比外弧的大。根據其收斂的程度和層的厚度變化可進一步分為3個亞類:IA型褶皺的等斜線強烈收斂,褶皺層的厚度在轉折端比翼部的薄,也稱頂薄褶皺;IH型是理想的平行褶皺,等斜線垂直層面,上下層面互相平行,褶皺層厚度在各處相等,也稱等厚褶皺;IC型褶皺的等斜線略微收斂,層的厚度在轉折端比翼部的略厚。2型,等斜線互相平行,層的厚度在轉折端明顯大於翼部,但在平行軸面方向上測量的視厚度則各處相等。這類褶皺各層的曲率相同,各層形態相似,故稱相似褶皺。3型,等斜線在背形中呈反扇形向外弧收斂,層的厚度在轉折端明顯大於翼部,也稱頂厚褶皺。
另外,根據組成褶皺的各褶皺面之間的幾何關系可分為:①協調褶皺,各褶皺面的彎曲形態一致或作有規律的變化,如平行褶皺和相似褶皺;②不協調褶皺,各褶皺面的彎曲形態彼此有明顯的不同,層的厚度變化很不規則。

組合形式

在同一次構造變形中形成的有成因聯系的一系列背斜和向斜組成有規律的幾何型式。褶皺的組合型式是區域構造應力場、變形時的溫壓條件和組成褶皺岩層性質的綜合反映。代表性的組合型式有3種:阿爾卑斯式褶皺,又稱全形褶皺。由一系列線狀褶皺組成褶皺帶,所有褶皺的走向與褶皺帶走向基本一致,背斜向斜連續波狀的同等發育,不同級別的褶皺組合成巨大的復背斜和復向斜。侏羅山式褶皺,又稱過渡型褶皺。由一系列近於平行而間隔的褶皺組成,背斜和向斜的發育程度不同。典型的侏羅山式褶皺是背斜緊閉而明顯,但兩個背斜之間的向斜平緩開闊而不顯,褶皺層厚基本不變,為等厚褶皺,這種背斜緊閉而向斜開闊的褶皺也稱隔擋式褶皺,如中國四川的華瑩山褶皺。反之,向斜緊閉而明顯但兩個向斜之間的背斜平緩開闊並常呈箱狀的褶皺,稱為隔槽式褶皺。日耳曼式褶皺,又稱斷續褶皺。發育於構造變形十分微弱的地台蓋層中,以圓形的穹隆或長圓形的短軸背斜為主,翼部傾角極緩。它們可以孤立地產出於近水平的岩層中,也可以成群地出現並有規律的定向排列,如雁列式短背斜。

形成機制

褶皺的形成機制與其受力方式、變形環境及岩層的變形行為密切相關。不同的形成機制在不同的條件下起作用,常見的有:

縱彎褶皺作用

岩層受到順層擠壓作用而形成褶皺。一般認為岩層在褶皺前處於初始的水平狀態,所以縱彎褶皺作用是地殼受水平擠壓的結果。岩層間的力學性質差異在褶皺形成中起著主導作用。如岩系中各層力學性質很不一致,則在順層擠壓下,強硬層就會失穩而發生正弦曲線狀彎曲,形成等厚褶皺;相對軟的層作為介質,在均勻壓扁的同時被動地調整和適應由強硬層引起的彎曲形態。進一步擠壓下,強硬層的褶皺變得越緊閉,可使翼部被壓扁而成IC型褶皺。如岩系中各層力學性質差異較小且平均韌性較大,則強和弱的岩層在褶皺的同時共同受到總體的壓扁,可形成 IC型到3型的褶皺。縱彎褶皺的軸面垂直擠壓方向,褶軸與中間應變軸一致。

橫彎褶皺作用

岩層受到與層面近於垂直的力而發生彎曲的作用。由於沉積岩層初始狀態是水平的,因此,橫彎褶皺作用的外力是垂向的。它可以是由於基底的斷塊升降引起蓋層的彎曲,也可以由於鹽層或其他高塑性層的重力上浮的底闢作用(見底辟構造)引起上覆地層的彎曲,也可由岩漿上涌所引起。其特點是受褶皺的岩層整體處於拉伸狀態,常成IA型頂薄褶皺,或在頂部形成地塹。當基底的差異性升降與表層的沉積作用同時進行時,則為同沉積褶皺,背斜表現為水下隆起,向斜表現為水下凹陷,從而可引起沉積層的岩相和厚度的變化。

剪切褶皺作用

又稱滑褶皺作用,是岩層沿著一系列與層面交切的密集面發生不均勻的剪切而形成褶皺。它一般發生於韌性較大的岩系(如含鹽層)或較深層次的層狀岩系的韌性剪切帶中。這時,各岩性層間的韌性差極小而趨於均一化,而整套岩系的平均韌性較大。在變形中,岩性差異和層面只作為標志而不再具有力學意義上的不均一性,由於受差異性剪切而被動地彎曲。其軸面平行於剪切面,因此沿軸面測量的層的視厚度相等,是典型的相似褶皺。

流褶皺

岩石在較高的溫度和壓力下可以成為具高韌性和低黏度的固態物質,呈類似於黏性流體的黏滯性流動而變形,形成形態非常復雜的褶皺。深變質岩和混合岩化岩石中常可見小型的流褶皺。在比較簡單的層流條件下形成的流褶皺,實際上仍是一種剪切褶皺,仍有規律可循。在紊流條件下形成的復雜褶皺,已很難再造其運動學圖像,對分析其所受的應力場已無實際意義,但說明了其生成時的條件。
由地表非構造運動的力的作用也可形成褶皺。這類褶皺僅限於地殼表層,屬表生構造。如山坡上重力造成的蠕動構造,可使岩層發生膝狀彎曲,甚至翻轉成平卧式捲曲。地面及水下滑坡,沉積岩成岩過程中的差異壓實作用等,都能使沉積岩層產生不同形態的褶皺。這類褶皺一般規模不大,往往局限於某一層或少數岩層中。

Ⅱ 構造運動具有什麼特點新構造運動又具有什麼特點

一、構造運動的特點
主要是指由於地球內動力作用所引起的地殼的機械運動,即構造運動。構造運動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點:
1、構造運動具有普遍性和永恆性
地殼自形成以來,在地球的旋轉能、重力和地球內部的熱能、化學能的作用下,以及地球外部的太陽輻射能、日月引力能等作用下,任何區域和任何時間都在發生運動。構造運動將來也不會停止。通常,把新第三紀以來的地殼運動稱為新構造運動。[3]
2、構造運動具有方向性
構造運動的方向最基本的有兩種: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前者是指地殼部分沿平行於地表即沿地球各地表面切線方向的運動,它使岩層發生水平位移;後者是指其垂直於地表即沿地球鉛垂線方向的升降運動,它使岩層發生隆起與拗陷。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是構成地殼整個空間變形的兩個分量,彼此不能截然分開,但也不能等同起來看待。它們在具體的空間和時間中的表現常有主次之分,在一定的條件下還可彼此轉化。[3]
3、構造運動具有非均速性
構造運動的速度有快慢,即使緩慢的運動其速度也不是均等的。總的來說,構造運動的速度在時間上和在空間上都是不均等的,有強有弱的。
4、構造運動具有不同的幅度和規模
構造運動的幅度常大小不一,這與運動的方向和速度有關。若運動的方向在長期內保持一致而且速度又較快時,其運動的幅度就增大;若運動的方向變化頻繁,其幅度可能就小。由於地殼運動的速度、幅度和方式不同,其波及的范圍也就不同,有的可影響到全球或整個大陸,有的僅涉及局部區域

Ⅲ 構造運動的基本特徵

1.構造運動的方向性

構造運動按其運動方向分為水平運動與垂直運動。

水平運動 是地殼或岩石圈物質平行於地表方向移動。表現為岩石受到水平方向的擠壓或拉張,產生變形、變位,常形成巨大的褶皺山系、斷裂和地塹、裂谷等,故又稱為造山運動。

現今的水平運動基本採用全球衛星定位技術進行大地測量,能夠准確測定岩石圈塊體水平運動的距離及速度。如美國西部聖安德列斯斷層,平均每年水平位移達8.9cm,總的相對錯動距離已達480km。地史時期全球性塊體的水平運動通常根據地層古生物、古地理、古地磁等資料進行分析推斷。如印度次大陸,根據地質、地層、古生物、古氣候、古地磁等資料都證明它是從南半球向北水平漂移過來的。地史時期小規模的水平運動則是通過岩層的變形、變位(褶皺、斷裂)等地質構造特徵加以判別。

垂直運動 是地殼或岩石圈物質垂直於地表方向的運動,也稱為升降運動。表現為大規模的緩慢的上升或下降,使某些地區上升成為高地或山嶺,另一些地區下降為盆地或平原,又稱為造陸運動。「滄海桑田」是古人對地殼垂直運動的一種表述。前面所說的義大利那不勒斯地獄神廟的大理石圓柱,就是地殼升降運動的典型例子。根據大地水準測量,喜馬拉雅山的北坡地區,以每年3.3~12.7mm的速度在不斷上升。

構造運動的方向隨著時間和空間的變化而變化,往往表現為水平運動與垂直運動兼而有之,只不過某一時期以水平運動為主,另一時期以垂直運動為主。水平運動可能引發垂直運動,垂直運動也可能引起水平運動。實際上各種性質的構造運動是相互聯系的,不可截然分開的。

2.構造運動的速度、幅度和區域性

地殼運動的速度有快有慢,快的如地震、斷層,可在短暫時間內引起顯著的變形、位移,但大多數構造運動是岩石圈的一種長期而緩慢的運動,其速度一般以每年幾毫米或幾厘米運動,是人們無法直接感覺到的。構造運動雖然極其緩慢,但是經過漫長的地史時期,自然會使地球產生巨大的變化。例如,喜馬拉雅山在4000萬年前還是一片汪洋大海(古地中海的一部分),長期處於緩慢下降接受沉積階段,形成了3000m厚的海相沉積。由於印度大陸(板塊)向北運動,最終與歐亞大陸(板塊)碰撞,使古地中海消失,喜馬拉雅地區大約在2500萬年前開始從海底升起,到200萬年前初具山的規模,現在已成為世界最高大雄偉的山脈。雖然上升的速度很慢,平均每年只有4mm,上升的幅度卻相當大,珠穆朗瑪峰的上升幅度已經超過萬米。

構造運動不可能使所有的地方同時升降,而是同一時期不同地區遭受不同的地質作用,活動性也有很大的不同,表現出強烈的區域性特徵。既同一時期某些地區表現為大面積隆起,遭受風化剝蝕;另一些地區表現為大面積拗陷,接受沉積,屬於構造運動相對較穩定區;還有的地區表現為地層厚度巨大、岩層變形、岩漿活動、變質作用強烈,並形成高大的褶皺山系,屬於構造活動帶。如新生代時喜馬拉雅山褶皺上升7000~8000m,江漢平原則下降接受了近1000m的沉積。

3.構造運動的周期性和階段性

在地球演化歷史中,構造運動表現為時而強烈、時而平靜的周期性變化。在比較平靜時期,運動速度和幅度都小;在比較強烈時期,運動速度和幅度都大。構造運動從平靜到強烈,叫作一次構造旋迴。

構造運動的周期性決定了地殼發展歷史的階段性。一次大的構造旋迴,周期長達數千萬年至數億年,影響范圍遍及整個地球,導致全球性的海陸、氣候、生物、環境的巨大變化,是劃分地球發展歷史階段的重要依據。如加里東構造旋迴(早古生代)、海西構造旋迴(晚古生代)、印支構造旋迴(中生代早期)燕山構造旋迴(中生代中晚期)和喜馬拉雅構造旋迴(新生代)等;同時,一次大的構造旋迴還包括許多次一級的和更次一級的構造旋迴,引起區域性的或局部性的生物、地理等的變化,是劃分次一級地史階段的重要依據。

Ⅳ 地質構造特徵

一、地層特徵

Drachev et al.(1998)根據莫斯科區域地質動力學實驗室1989年採集的多道地震資料,在拉普捷夫海域125° E以東地區識別出6個地震層序反射界面,從下至上分別為:界面A、界面1、界面2、界面3、界面4和界面B,並劃分為5個地層層序:SU-1、SU-2、SU-3、SU-4和SU-5(圖7-4,圖7-5~圖7-7)。但在海域125°E以西的Ust』 Lena裂谷地區(Drachev稱之為南拉普捷夫裂谷盆地)由於盆地沉降大,地層劃分不能與東部對比,可識別出3個地震層序,分別為LU、MU和UU(圖7-8)。

1.125° E以東地層劃分

(1)反射界面特徵

反射界面A:為穿時不整合面,對應於聲波基底頂界面,在全區反射清晰,而在Ust』 Lena裂谷因盆地沉降大而無法識別。界面之下的聲波基底無特定的地震反射特徵,這可能與裂谷一期開始前晚中生代的褶皺作用和晚白堊世的強烈剝蝕、準平原化影響有關(Drachev et al.,1998)。該界面之上覆蓋的地震地層年代在裂谷區年代老,而在地壘區上覆地層年代新。

反射界面1:因地震記錄深部反射品質較弱,該界面只在Ust』 Lena裂谷區有零星反射。在裂谷東部表現為明顯的削蝕不整合(圖7-9),與歐亞海盆及海底初始擴張時間一致,可與陸上古新世-始新世之間的區域不整合對比。

反射界面2:該界面主要發育於Ust』 Lena裂谷內,可向東延伸至較高地塊之上(圖7-9)。

反射界面3:該界面在主要裂谷內外均有廣泛分布,在較高的地壘之上缺失。在地震剖面上表現為強反射特徵,可與陸上始新世-漸新世大型不整合對比。

反射界面4:該界面為明顯的不整合面,是拉普捷夫海域重要的、延伸范圍大的反射界面。

反射界面B:為一削蝕不整合,與中新世-上新世交接期海平面下降有關。

(2)地層特徵

SU-1:該層序地震反射特徵可見-中等,厚度隨正斷層的斷距變化較大。主要為白堊紀末期(?)-古新世的泥質沉積,代表裂谷一期的沉積。

SU-2:該層序對應於下-中始新統,地震反射特徵中等-強。代表歐亞海盆打開至最大時的裂谷二期沉積。

SU-3:該層序相當於中-上始新統,地震反射特徵表現為強振幅。由砂泥互層和含煤地層構成,受正斷層控制,地層厚度變化大。代表裂谷二期的末期沉積。

SU-4:該層序相當於漸新統-中中新統,主要受逆沖斷層和逆斷層作用,是歐亞海盆打開後拉普捷夫海域受到的唯一的擠壓作用階段。

SU-5:該層序相當於上中新統-第四系,在地壘區缺失該地層的上中新統下部-全新統。無明顯的地震構造特徵,古海洋學和沉積環境發生巨大變化,代錶板塊相互作用發生實質性變化,由SU-4期的擠壓作用又轉為重新拉伸作用。

圖7-4 拉普捷夫陸架主要構造事件與歐亞海盆、 挪威-格陵蘭盆地的對比

(據Drachev et al.,1998)

圖7-5 LARGE多道地震測線解釋圖

(據Drachev et al.,1998)

測線位置見圖7-1

圖7-6 LARGE009多道地震測線局部放大圖(A)及其構造與地震地層樣式解釋(B)

(據Drachev et al.,1998)

測線位置見圖7-5

圖7-7 LARGE008多道地震測線局部放大圖(A)及Bel』kov-Svyatoi Nos裂谷非對稱構造與地層解釋(B)

(據Drachev et al.,1998)

測線位置見圖7-5

圖7-8 過Ust』Lena裂谷地震測線Line 01解釋圖

(據Franke et al.,2001)

測線位置見圖7-1

LU、MU和UU分別代表下、中、上地震層序;LU包括白堊系-下古新統沉積,反應初始裂陷期;MU包括始新統-中中新統的SU-2、SU-3、SU-4地震層序;UU代表中新統-全新統的SU-5層序

圖7-9 LARGE006多道地震測線,顯示SU-1與SU-2之間的不整合

(據Drachev,1998)

位置見圖7-5

2.125° E以西地層劃分

拉普捷夫海陸架區125°E以西地區包括Ust』 Lena裂谷盆地的主體部分,新生代地層厚度為4~13km(Vernikovsky et al.,1998)。本區盆地因沉降大,沉積蓋層厚度大,且發育大量正斷層,地震地層劃分與125°E以東地區相比更加困難。Drachev et al.(1998)和Franke et al.(2001)利用地震資料在本區識別出3個大型區域不整合,分別為LS1、LS2和LS3,並劃分出3個地震層序LU、MU和UU(圖7-8)。

(1)地震反射界面特徵

LS1:為聲波基底與沉積蓋層之間的界面,是本區最重要的削蝕不整合面,除在Ust』 Lena裂谷西部外,全區均可識別。該不整合面代表晚白堊世-早古新世區域隆升後的強烈剝蝕和風化作用。持續時間為65~56Ma,這一時期北極地區主要發生如下構造運動:古新世格陵蘭與北美板塊最終裂離、格陵蘭與歐亞板塊的裂離及歐亞海盆擴張啟動。

LS2:為強反射層頂部明顯的不整合面,但在隆起區缺失。該不整合時間釐定為33Ma,因在魯培爾期與夏特期相交發生大規模海平面下降。

LS3:該不整合面在拉普捷夫海域東、西部表現均很明顯。界面下部為明顯的亞平行地震相特徵,而上部反射則較弱,表現為明顯的削截特徵。該不整合面時代為晚中新世,時間為9~10Ma,由中中新世末期的大規模海平面下降造成。

(2)地層特徵

LU:構成Ust』 Lena裂谷充填的主體,最大厚度可達10km。發育大量正斷層,為同裂陷期產物。

MU:主要發育於地塹區,隆起區地層減薄或缺失。斷層發育較少,代表裂陷活動減弱,為裂陷後期的產物。

UU:該層分布廣泛,相當於東部地區的SU-5層。

二、構造特徵

1.構造單元劃分

拉普捷夫海陸架區以發育拉普捷夫裂谷為構造背景。Drachev et al.(1995,1998)認為該裂谷長500~600km,寬50~70km。而Franke et al.(2001)利用新採集的多道地震資料,推測其寬至少達300km(圖7-3)。由於調查程度低,地質地球物理資料少,對本區的構造區劃仍存在許多不同的看法和認識(Kristoffersen,1990;Drachev et al.,1995,1998;Vernikovsky et al.,1998;Franke et al.,2001)。

本書採用Franke et al.(2001)二級構造單元劃分的方案,他將拉普捷夫陸架盆地劃分為Ust』 Lena裂谷、東拉普捷夫隆起、Anisin盆地、科捷利內地壘等構造單元(圖7-3)。

(1)Ust』 Lena裂谷

Ust』 Lena裂谷與東拉普捷夫隆起以Mv Lazarev拆離斷層為界,新生代沉積厚度平均為4~5km,在裂谷中增大至9km(Drachev et al.,1998),最大可達12km(Vernikovsky et al.,1998)。Franke et al.(2001)在 Alekseev et al.(1992)、Drachev et al.(1995,1998)推測Trofimov隆起區中發現了中央裂谷Ⅰ和中央裂谷Ⅱ,這兩裂谷新生代沉積厚度達13km。Ust』 Lena裂谷北側終止於SW-NE走向的Severnyi走滑轉換帶(Fujita et al.,1990)。該走滑斷裂推測從Khatanga灣向陸架邊緣延伸。南部,拉普捷夫裂谷由晚中生代的Olenek褶皺帶與西伯利亞台地分割(Drachev et al.,1998)(圖7-3)。

(2)東拉普捷夫隆起

Ust』 Lena裂谷以東為線性高地,也是研究程度最高的地區(Drachev et al.,1998,1999,稱為東拉普捷夫隆起;Vernikovsky et al.,1998,稱為Stolbovoi 地壘)。該隆起由北、南和東拉普捷夫地壘、Omoloi地塹、Bel 』 khov-Svyatoi Nos半地塹組成(Franke et al.,2001)(圖7-3)。

Alekseev et al.(1992)曾推測Omoloi 地塹為主裂谷,是Gakkel 海嶺從歐亞海盆向Buor Khaya灣的延伸。在早期的研究中認為Bel』 khov-Svyatoi Nos半地塹是最主要的裂谷盆地(Alekseev et al.,1992;Drachev et al.,1995,1998)。Drachev et al.(1998)認為該裂谷從海岸延伸至76°N。但Franke et al.(2001)認為,該裂谷規模較小,只是拉普捷夫地壘中幾個半地塹之一,最大深度小於5km,寬小於25km。

(3)Anisin盆地

該盆地位於陸架的北部,介於東拉普捷夫隆起與科捷利內地壘之間,盆地形態上呈北寬南窄,基本上為 N-S展布,向北地層厚度增大至10km(Franke et al.,2001)。Anisin盆地向東傾,在盆地與科捷利內地壘之間發育大型鏟狀西傾的IB Kapitan Dranitsin斷層。

2.構造演化

拉普捷夫海海域構造特徵及現今的地形地貌主要由晚中生代褶皺事件和第三紀(古、新近紀)裂陷事件所控制(Drachev et al.,1998)。

(1)晚中生代褶皺作用

該事件以古西伯利亞大陸邊緣於中中生代增生一些構造地層的地體開始為標志,以白堊紀中期廣泛的花崗岩深成作用及歐亞大型褶皺帶(包括泰梅爾、上揚斯克和新西伯利亞-楚科奇褶皺帶)進入穩定期終止為標志(Savostin et al.,1984 b;Zonenshain et al.,1990;Parfenov,1991;Fujita et al.,1997)。此次事件導致了拉普捷夫海域新生陸殼大規模伸展和沉降,也是陸架沉積盆地基底形成階段。

(2)第三紀(古、新近紀)裂陷作用

拉普捷夫大陸邊緣第三紀(古、新近紀)張裂與始於56~80 Ma的歐亞海盆擴張有關(Drachev et al.,1998)。根據前人研究成果(Drachev et al.,1998;Karasik,1974;Vogt et al.,1979;Karasik et al.,1983;Savostin et al.,1984 a;Cook et al.,1986;Savostin et al.,1988;Kristoffersen,1990),以及對板塊動力學的分析,將該區新生代構造演化劃分為4個階段:①古新世末-始新世裂谷階段,與大陸破裂和歐亞海盆海底快速擴張有關;②漸新世-中中新世擠壓轉化階段,不發育裂谷,伴隨極慢速擴張(<1.2 cm/a);③中中新世末-中更新世裂谷復活,加速擴張;④中更新世-至今歐亞海盆擴張減速,裂谷作用下降(圖7-4)。

此外,晚白堊世末-古新世,即Gakkel海嶺擴張之前的幾個百萬年為海底擴張前的拉伸階段,但這並未得到磁場的證實。拉普捷夫鄰近邊緣長期的拉張形成了拉普捷夫裂谷系統(LRS)。階段②是拉普捷夫裂谷系統演化的唯一受擠壓階段,對裂谷沉積充填的地震地層年代確定至關重要。

Ⅳ 常見的地質構造類型和特點是什麼並與地表的關系如何

褶皺和斷層
褶皺的基抄本形態有被斜和向斜
背斜岩層向上拱起,中心是老岩層,兩翼是新岩層,常形成山嶺;向斜反之。斷層岩層發生斷裂並錯開,形成塊狀山地、谷地或裂谷。地質構造是地殼運動留下的痕跡琺姬粹肯誄廄達詢憚墨。地殼運動塑造地表形態

Ⅵ 什麼是地質構造有哪幾種類型 各有什麼特徵

地質構造是指在地球的內、外應力作用下,岩層或岩體發生變形或位移而遺留下來的形態。

地質構造有褶皺、節理、斷層三種基本類型。

褶皺的特徵:分為背斜和向斜。

1.背斜:岩層向上彎曲、中心部位岩層較老,兩側岩層依次變新。
2.向斜:岩層向下彎曲、中心部位岩層較新,兩側岩層依次變老。

節理的特徵:自地表向下隨深度加大,節理的密度逐漸降低。

斷層的特徵:具有顯著位移的斷裂.斷層在地殼中廣泛發育,但其分布不均勻。

Ⅶ 主要地質構造特徵

1.褶皺構造

褶皺構造主要形成於中生代的擠壓造山階段。這時的構造環境與美國西部弧後壓縮區的情況十分類似,即由岩石圈板塊應力傳遞而形成的構造現象。由於基底塊體壓縮使上覆蓋層產生「斷褶隆起」。在隆起的頂部斷裂發育,塊體破碎,剝蝕嚴重。但由於基底硬化程度和蓋層沉積厚度差異,特別是不同地點受力大小、方向的不同,變形特點因地而異。這次構造作用在太行山區發育了北北東向雁列褶皺帶,華北裂谷帶內主要形成了北東向的右行雁列短軸背斜和大型向斜。總體而言,太行山區褶皺的發育強度由北向南有減弱的趨勢,至太行南緣地區褶皺兩翼地層傾角一般不超過15°,褶皺斷面形態極為寬緩。

雲台山地質公園位於區域上任村-上八里復式背斜的西翼,任村-上八里復背斜南端抬升幅度較大,軸向10°N~15°E,微向北傾伏,兩翼為不整合在太古宇之上的蓋層沉積岩系,岩石傾向東或西,傾角5°~15°。區內地層總體傾角平緩,多表現為舒緩波狀起伏。

2.斷裂構造

區域上的深大斷裂構造宏觀上分為兩組:一組位於華北裂谷西側,另一組位於裂谷轉換帶北緣(圖2-1)。華北裂谷西側斷裂帶包括任村-西平羅大斷裂,青羊口大斷裂及邢台-安陽-新鄉深大斷裂等。其走向為北北東,構成華北裂谷帶與太行山隆起帶的分界線。該斷裂帶於中生代生成,初期表現為逆斷層性質。到古近紀的伸展作用使其重新開裂活動,從而形成上盤向下滑動的正斷層,一般落差1500~2000m,最大落差達5000~6000m,沿斷裂帶有新生代玄武岩噴發。

裂谷轉換帶北緣的斷裂帶,以焦作-商丘深斷裂帶為代表。焦作一帶走向近於東西,新鄉以東偏轉為北西-南東向,斷面南傾,為一南盤下降的高角度正斷層。該斷裂帶垂直落差西部小,東部大,一般為1000~2000m,最大可達6000m。東段分布有喜馬拉雅期玄武岩、安山岩及酸性火山岩,燕山期花崗閃長岩與輝長岩,為一條長期活動的切殼斷裂。

3.不整合界面

不整合界面是區域構造變形的重要表現之一,它表示一個地區的上、下兩套地層之間發生了沉積間斷和生物演化上的不連續,是地殼運動的一種反映。其中的角度不整合界面,上、下兩套岩層間不僅有明顯的沉積間斷,而且兩套岩層以一定的角度相交,反映出這一地區在下伏岩層形成後,曾發生構造運動和剝蝕作用,且構造運動引起的構造變形已經使得下伏岩層的產狀產生掀斜和褶皺。雲台山地區發育的不整合界面主要有中元古界薊縣系雲夢山組與太古宇之間的角度不整合界面(圖2-2),寒武系與雲夢山組之間的平行不整合界面,中奧陶統與寒武系之間的平行不整合界面,石炭系與中奧陶統之間的平行不整合界面。

4.典型構造變形形跡

(1)斷層

按斷層走向雲台山公園區共有4組斷層,各組斷層的走向也有一些差異。如第一組為南北向斷層,也有南北向、北北東向和北北西向;第二組為東西向斷層,也有東西向、北東東向與北西西向;第三組為北東向斷層;第四組為北西向斷層。

圖2-1 雲台山及周邊地區斷裂構造略圖

圖2-2 中元古界薊縣系雲夢山組(Pt2y)與太古宇(Ar)之間的角度不整合界面(雲台山園區紅石峽)

南北向斷層組:南北向斷層在青天河一帶及老潭溝等地較發育,但往往不形成連續的「大」斷層,多表現為小而密集的「斷層帶」。

雲台天瀑斷層:分布於老潭溝一帶,形成平行展布的一組斷層,各斷層走向均為南北向,斷面垂直平整,兩側地層被錯斷,西盤上升、東盤下降,落差一般小於10 m。雲台天瀑崖即由保存完整的斷層崖構成(圖2-3)。

圖2-3 雲台天瀑斷層

青天河斷層:青天河一帶雖無貫通性較好、規模較大的斷層,但青天河峽谷的發育顯然受南北向斷層控制,由於一系列斷距不大的斷層的共同作用,使溝谷兩壁地層被明顯錯斷,並被水流沿斷層侵蝕形成深切河谷。

北北東向斷層:在峰林峽一帶表現較為特徵,也有一系列小斷層共同組成北北東向延伸的「斷裂帶」,控制著峰林峽的總體延伸方向。溝谷兩壁地層錯斷明顯。

東西向斷層組:主要分布於北部的中山區和西部山前地帶。斷層特徵基本相同,走向近東西向,斷面向南陡傾,南盤下降、北盤上升,為正斷層。主要有盤古寺斷層、鳳凰嶺斷層、黑龍王廟斷層等。

盤古寺斷層:展布於園區南部,為焦作-商丘斷裂帶在本區的表現,為隱伏斷層。斷層走向近東西向,傾向南,傾角60°~70°,斷距可達1500m。該斷層南盤下降、北盤上升,構成山地與平原的分界。

鳳凰嶺斷層:展布於園區南部,為盤古寺斷層的次級斷層,走向近東西,傾向南,傾角60°~80°,由一系列正斷層組成,東段為隱伏斷層,最大斷距260m。

黑龍王廟斷層:展布於園區北東部,總體呈近東西向展布,斷層走向為向南凸的弧形,斷面微向南傾,傾角近直立,為南盤下降、北盤上升的正斷層。北盤出露薊縣系雲夢山組,南盤為中上奧陶統馬家溝組(圖2-4),落差200~700m。

在斷層南盤還發育一系列向南陡傾的次級斷層,組成階梯狀斷層組。

除上述較大斷層外,在其他地段,尤其是園區南部還有較多規模較小的近東西向斷層發育。由於它們明顯受焦作-商丘斷裂帶的影響,多表現為南盤下降的正斷層,結果造成北高南低的坡狀地形。

北東向斷層組和北西向斷層組:在園區內主要分布於東南部的中低山與丘陵區,形成北西高、南東低的階梯狀下降的地貌特點。該組斷層數量眾多,發育密集,總體走向為北東向,但多數斷層呈舒緩波狀彎曲,且弧頂向北西凸出;斷層傾向既有南東、也有北西,剖面上構成「Y」字形組合,南東傾者為主斷層,北西傾者為次級派生斷層。傾角一股為60°~70°,均為上盤下降的正斷層。在這一區域地層傾角一般為20°左右。

圖2-4 黑龍王廟斷層

(2)張裂帶

為多方向密集小斷裂的綜合表現。地質上的斷層效應是被密集的小斷裂分割的岩塊(體)沿斷裂面發生伸展性崩塌、垮塌和滑塌,共同組成宏觀張裂帶(圖2-5),同時因為不同方向的斷裂在不同地段發育強度的差異,張裂帶也在不同區段表現為不同的延伸方向。這種宏觀張裂帶主導著園區內峽谷的形成與展布。

圖2-5 地層沿斷裂滑塌(潭瀑峽)

(3)破劈理帶和密集節理帶

破劈理帶和密集節理帶的區域分布特徵是不均勻的,其發育受三方面因素制約:其一,在太行山隆起、華北裂谷帶和裂谷轉換帶相對升降過程中應力傳導的不均一;其二,斷裂作用影響;其三,由於基底頂面的凹、凸不平。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在適當地段形成了不均勻分布的破劈理帶和密集節理帶。該帶大體有三種分布形式,第一種為獨立發育(圖2-6);第二種臨近斷層或與斷層有一定距離發育,其產狀基本與斷層一致(圖2-7);第三種在斷層端部沿走向方向延伸,為斷層夭折端的表現。

圖2-6 獨立發育的劈理帶(紅石峽)

圖2-7 斷層旁側的劈理帶(紅石峽)

它們對雲台地貌形成的控製作用表現在兩個方面,或直接崩塌、垮塌和滑塌形成長牆等;或為水流的追蹤切割創造構造脆弱帶,形成深切河谷,如子房湖河谷等。

(4)區域性節理

園區內的區域性節理主要有近南北向、近東西向和北東向三組,其中以近南北向和近東西向兩組最發育,近垂直相交。在紅石峽,其中一組走向355°左右,另一組走向100°左右(圖2-8),節理間距5~10cm。在小寨溝,一組走向355°左右,另一組走向100°左右(圖2-9),節理間距10~15cm。兩組節理面都很平直,延展性好,大體形成棋盤格式節理組合,在園區廣泛發育。對雲台地貌的控制主要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形成桌狀山;第二階段在溝谷兩壁造成邊緣呈不平直的犬齒狀;第三階段因下部蝕空造成岩塊由下而上墜落形成瓮谷。

圖2-8 紅石峽節理統計極點圖(a)和節理走向玫瑰花圖(b)(統計節理數量56條)

圖2-9 小寨溝節理統計極點圖(a)和節理走向玫瑰花圖(b)(統計節理數量48條)

Ⅷ 地質構造 構造地質 構造運動的區別

按順序來:
構造運動:是在地球內能作用下,地殼大范圍岩層發生變形或變位專的一種屬過程。研究方便起見,把這種運動簡單理解為水平運動、垂直運動兩種方式,所有構造運動方式都可以看作兩種方式的合成或分解。
地質構造:是構造運動造成的一種岩層變形或變位的現象,比如岩層彎曲、斷裂、移位等現象
構造地質:是從學科角度對地質學中研究地質構造特徵、形成與演化的研究內容,把研究這部分內容的學科稱為構造地質學
再加一個,大地構造:指的是區域或全球范圍內,大規模地質構造。就是從大尺度角度理解下的構造地質內容,這門學科稱為大地構造學。比如板塊構造學就是一種大地構造學說。

Ⅸ 常見的地質構造類型和特點是什麼並與地表的關系如何

褶皺和斷層 褶皺的基本形態有被斜和向斜 背斜岩層向上拱起,中心是老岩專層,兩翼是新岩層,常形屬成山嶺;向斜反之.斷層岩層發生斷裂並錯開,形成塊狀山地、谷地或裂谷.地質構造是地殼運動留下的痕跡.地殼運動塑造地表形態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