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階段的地質構造是什麼
『壹』 什麼是地質構造
構造運動在岩層和岩體中遺留下來的各種構造形跡,如岩層褶曲、斷專層等,稱為地質構造。屬
構造運動是一種機械運動,涉及的范圍包括地殼及上地幔上部即岩石圈,可分為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水平方向的構造運動使岩塊相互分離裂開或是相向聚匯,發生擠壓、彎曲或剪切、錯開;垂直方向的構造運動則使相鄰塊體作差異性上升或下降。
『貳』 地質構造基本知識
(一)地質構造和地層
1.地質構造
組成地殼的岩石,在長期的地質作用下,發生變形、變位的形跡,稱為地質構造。例如:由地質作用在岩層中形成的背斜和向斜褶曲、斷層、節理、劈理等斷裂,以及其他的面狀,線狀構造等均勻地質構造,簡稱構造。其成因主要是由內力地質作用造成。
2.地層
地層是指沉積岩、火成岩以及由它們變質而成的變質岩在漫長的地質時期和一定環境下逐漸形成的層狀岩石。概括地說,地層是一切層狀岩石的總稱。
地層與岩層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地層含有時代的概念;而岩層則不具有時代概念。所以地層是研究地殼歷史的依據。對一個地區或不同地區的地層進行劃分和對比,可確定地層的生成順序和時代;還可進一步分析地層形成時的環境,從而就可了解到古代自然地理環境、演化規律以及地殼運動的規律等。
(二)岩層的接觸關系
岩層的接觸關系,是內、外力地質作用的綜合產物。據其成因特徵,可以分整合接觸與不整合接觸兩大類型(圖1-5)。
圖1-5 整合、假整合、不整合形成過程示意剖面圖
O—奧陶系;S—志留系;D—泥盆系;C—石炭系(箭頭代表地殼運動的方向)
1.整合接觸
同一地區的上下兩套岩層,若其產狀一致,在沉積上和生物演化上都是連續的,則這種關系就稱整合接觸。它說明這個地區的地殼運動以相對下降為主,所以發生在上下兩套岩層之間沉積過程是連續的,其間沒有發生過足以引起較長時間沉積間斷的構造運動。如圖1-5中的志留系(S)與奧陶系(O)之間的接觸關系即為整合接觸。
2.不整合接觸
由於地殼運動的影響,使在同一地區的上下兩套岩層間有一明顯沉積間斷,並且在古生物演化順序上也不連續,岩層的這種關系稱為不整合接觸。不整合又可分為平行不整合(假整合)和角度不整合兩種類型。
(1)平行不整合(假整合)
上下兩套岩層間雖然產狀一致,但有明顯沉積間斷、時代不連續(圖1-6)。
(2)角度不整合
角度不整合是指上下兩套岩層之間有明顯沉積間斷,並以一定角度相交的關系(圖1-6)。
(三)單斜構造與岩層產狀
1.單斜構造
通常把接近水平或傾斜角度小於5°的岩層,稱為水平岩層。原來的水平岩層,由於受地殼運動的影響,使岩層產狀發生變動,造成岩層層面與水平面呈一定角度相交故這類岩層稱為傾斜岩層(圖1-7)。如果在某一地區,出現一套岩層都朝一個方向傾斜,且傾斜的角度又大致相同時,稱為單斜岩層。
圖1-6 岩層的平行不整合(假整合)接觸、岩層的角度不整合接觸
圖1-7 單斜岩層示意圖
2.岩層產狀
岩層的產狀是指岩層的空間位置及其狀態;它是以岩層的產狀要素來確定的。
岩層的產狀要素是指傾斜岩層的走向、傾向和傾角(圖1-8)。只要測量傾斜岩層的產狀要素,就可以確定岩層的空間的位置及其形態,它是研究各種構造特徵及其相互關系的依據。
圖1-8 岩層產狀要素示意圖
AB—岩層的走向;OD'—岩層的傾向;a—傾角
(1)岩層的走向
傾斜岩層的層面與水平面的交線稱走向線(圖1-8)。走向線是一條水平線,其兩端延伸方向稱岩層走向。走向線延伸的兩個方向相差180°,如呈北東—南西方向、北西—南東方向等。
(2)岩層的傾向
層面上與走向線相垂直,且沿岩層傾斜面向下,所引的直線稱為傾斜線,其在水平面上垂直投影所指的方向稱岩層的傾向(圖1-8)。傾向表示岩層傾斜的方向。
(3)岩層傾角
傾斜線與其在水平面上垂直投影的夾角稱岩層傾角(圖1-8)。傾斜范圍在0°~90°之間。若傾角近於0°,為水平岩層;若傾角等於90°時,稱為直立岩層;余者統稱傾斜岩層。
(四)褶皺構造
在褶皺構造中,岩層的每一個向上或向下的彎曲稱為褶曲。它是地殼運動所形成的一種常見的地質構造,是褶皺的基本單位。褶皺是由一系列褶曲組合而成的,即岩層受力發生變形,產生一系列連續完整的波狀彎曲稱為褶皺構造。
褶皺構造有背斜和向斜兩種基本類型:①背斜在形態上是岩層向上拱起的褶曲;兩翼岩層相背傾斜,核部為老地層,兩翼為新地層。②向斜在形態上是岩層向下拗陷的褶曲。兩翼岩層相向傾斜,核部為新岩層,兩翼為老岩層。
為了研究和描述褶皺形態和空間展布特徵,我們必須要了解褶皺要素。褶皺要素包括:核部、翼部、轉折端、軸面、軸跡和槽線等(圖1-9和表1-11)。
圖1-9 背斜和向斜在剖面和平面上的特徵、褶皺示意圖
表1-11 褶皺要素
(五)斷裂構造
當岩石受力達到或超過岩石的強度極限時,岩石便產生各種破裂或沿破裂面發生位移,形成斷裂構造。其特點是破壞了岩層的連續性和完整性。按岩石破裂特點,破裂構造主要分節理和斷層兩大類。
1.節理
岩石破裂後,破裂面兩側岩石沒有發生明顯位移,這種破裂構造稱節理(圖1-10)。
圖1-10 節理
A—縱節理;B—橫節理;C—斜節理
節理是岩石中極為常見的一種構造現象。常成群出現,沿一定方向有規律的排列。節理因所處構造部位不同,其長度、寬度、規格、形狀等差異懸殊,節理裂開情況也各不相同,有的張開、有的緊閉。節理分布密集程序也不相同,主要受岩石性質及受力情況所控制,脆性岩石中的節理要比柔性岩石中發育。
2.斷層
斷層是破裂面兩側岩層,沿著破裂面發生顯著相對位移的斷裂構造,它往往是節理進一步發展而成的,而且在岩層和岩體中廣泛分布。
斷層的基本組成部分稱斷層要素。如斷層面、斷層線、斷盤、斷距和破碎帶(圖1-11)。
圖1-11 斷層要素
斷層面:岩層或岩體受力後發生相對位移的破裂面,稱斷層面。
破碎帶:大斷層的斷層面往往是由一系列的破裂面組成,稱為斷層破碎帶。
斷層線:斷層面與地面交線,稱斷層線;它可以是直線,也可以是曲線。
斷盤:斷層面兩側的岩盤,稱為斷盤。
斷距:斷層面兩側盤相對移動的距離,稱斷距。
『叄』 地質方面結構和構造的區別是什麼
兩者區別在於概念完全不同,地址結構指岩石構成的特徵,地質結構主要表示礦物或礦物之間的各種特徵。
1、地質結構定義:地質學術語,岩石的結構。指組成岩石的礦物的結晶程度、晶料大小、晶料相對大小、晶體形狀及礦物之間結合關系等,所反映出來的岩石構成的特徵。
2、地質構造定義:構造是地質構造的簡稱。地質構造是指地殼中的岩層地殼運動的作用發生變形與變位而遺留下來的形態。
包括褶皺,節理和斷層等最基本的地質元素,地質元素是岩石圈中構造運動的產物。各種地質構造具有相應的地質現象和工程地質條件。
(3)每個階段的地質構造是什麼擴展閱讀:
地質構造因此可依其生成時間分為原生構造與次生構造。
次生構造是構造地質學研究的主要對象,而原生構造一般是用來判斷岩石有無變形及變形方式的基準。構造也可分為水平構造、傾斜構造、斷裂和褶皺。
地殼或岩石圈各個組成部分的形態及其相互結合方式和面貌特徵的總稱。
地質構造的規模,大的上千公里,需要通過地質和地球物理資料的綜合分析和遙感資料的解譯才能識別,如岩石圈板塊構造。
小的以毫米甚至微米計,需要藉助於光學顯微鏡或電子顯微鏡才能觀察到,如礦物晶粒變形、晶格的位錯等。
貴州位於華南板塊內,處於東亞中生代造山與阿爾卑斯-特提斯新生代造山帶之間,橫跨揚子陸塊和南華活動帶兩個大地構造單元。
在已知1400Ma地質歷史時期中經歷了武陵、雪峰、加里東、華力西-印支、燕山-喜山等5個階段。
雪峰運動奠定了揚子陸塊的基底,廣西運動使黔東南地區褶皺隆起與揚子陸塊熔為一體,以後又經歷了裂陷作用、俯沖作用,燕山運動奠定了現今構造的基本格局。
『肆』 整個地質歷史發展過程中劃分哪些構造階段
地質年代(geologic time)就是指地球上各種地質事件發生的時代。它包含兩方面含義:其一是指各地質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稱為相對地質年代;其二是指各地質事件發生的距今年齡,由於主要是運用同位素技術,稱為同位素地質年齡。這兩方面結合,才構成對地質事件及地球、地殼演變時代的完整認識,地質年代表正是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地質年代的劃分和研究,是通過岩石和化石的歷史來確定的。
【地層系統】dìcéngxìtǒng
地殼是由一層一層的岩石構成的。這種在地殼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各種成層岩石(包括鬆散沉積層)及其間的非成層岩石的系統總稱,叫做地層系統。「宇」、「界」、「系」、「統」分指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一級、第二級、第三級、第四級。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一級是「宇」,分為隱生宇(現已該稱太古宇和元古宇)和顯生宇。
【地質年代】dìzhìniándài
地質,即地殼的成分和結構。根據生物的發展和地層形成的順序,按地殼的發展歷史劃分的若干自然階段,叫做地質年代。「宙」、「代」、「紀」、「世」分指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一級、第二級、第三級、第四級。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一級是宙,分為隱生宙(現已該稱太古宙和元古宙)和顯生宙。
【太古宇】tàigǔyǔ
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一個宇。太古宙時期所形成的地層系統。舊稱太古界,原屬隱生宇(隱生宇現已不使用,改稱太古宇和元古宇)。
【太古宙】tàigǔzhòu
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一個宙。約開始於40億年前,結束於25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地球表面很不穩定,地殼變化很劇烈,形成最古的陸地基礎,岩石主要是片麻岩,成分很復雜,沉積岩中沒有生物化石。晚期有菌類和低等藻類存在,但因經過多次地殼變動和岩漿活動,可靠的化石記錄不多。舊稱太古代,原屬隱生宙(隱生宙現已不使用,改稱太古宙和元古宙)。
【元古宇】yuángǔyǔ
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二個宇。元古宙時期所形成的地層系統。舊稱元古界,原屬隱生宇(隱生宇現已不使用,改稱太古宇和元古宇)。
【元古宙】yuángǔzhòu
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二個宙。約開始於25億年前,結束於5.7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地殼繼續發生強烈變化,某些部分比較穩定已有大量含碳的岩石出現。藻類和菌類開始繁盛,晚期無脊椎動物偶有出現。地層中有低等生物的化石存在。舊稱元古代,原屬隱生宙(隱生宙現已不使用,改稱太古宙和元古宙)。
【顯生宇】xiǎnshēngyǔ
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三個宇。顯生宙時期所形成的地層系統。顯生宇可分為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
【顯生宙】xiǎnshēngzhòu
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三個宙。顯生宙可分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古生界】gǔshēngjiè
顯生宇的第一個界。古生代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分為寒武系、奧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和二疊系。
【古生代】gǔshēngdài
顯生宙的第一個代。約開始於5.7億年前,結束於2.5億年前。分為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和二疊紀。在這個時期里生物界開始繁盛。動物以海生的無脊椎動物為主,脊椎動物有魚和兩棲動物出現。植物有蕨類和石松等,松柏也在這個時期出現。因此時的動物群顯示古老的面貌而得名。
【寒武系】hánwǔxì
古生界的第一個系。寒武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寒武紀】hánwǔjì
古生代的第一個紀,約開始於5.7億年前,結束於5.1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陸地下沉,北半球大部被海水淹沒。生物群以無脊椎動物尤其是三葉蟲、低等腕足類為主,植物中紅藻、綠藻等開始繁盛。寒武是英國威爾士的拉丁語名稱,這個紀的地層首先在那裡發現。
【奧陶系】àotáoxì
古生界的第二個系。奧陶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奧陶紀】àotáojì
古生代的第二個紀,約開始於5.1億年前,結束於4.38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岩石由石灰岩和頁岩構成。生物群以三葉蟲、筆石、腕足類為主,出現板足鯗類,也有珊瑚。藻類繁盛。奧陶紀由英國威爾士北部古代的奧陶族而得名。
【志留系】zhìliúxì
古生界的第一個系。志留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志留紀】zhìliújì
古生代的第三個紀,約開始於4.38億年前,結束於4.1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地殼相當穩定,但末期有強烈的造山運動。生物群中腕足類和珊瑚繁榮,三葉蟲和筆石仍繁盛,無頜類發育,到晚期出現原始魚類,末期出現原始陸生植物裸蕨。志留紀由古代住在英國威爾士西南部的志留人得名。
【泥盆系】nípénxì
古生界的第四個系。泥盆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伍』 什麼是地質構造有哪幾種類型 各有什麼特徵
地質構造是指在地球的內、外應力作用下,岩層或岩體發生變形或位移而遺留下來的形態。
地質構造有褶皺、節理、斷層三種基本類型。
褶皺的特徵:分為背斜和向斜。
1.背斜:岩層向上彎曲、中心部位岩層較老,兩側岩層依次變新。
2.向斜:岩層向下彎曲、中心部位岩層較新,兩側岩層依次變老。
節理的特徵:自地表向下隨深度加大,節理的密度逐漸降低。
斷層的特徵:具有顯著位移的斷裂.斷層在地殼中廣泛發育,但其分布不均勻。
『陸』 地質構造發展簡史
根據遙感地質解譯結果和已知資料的綜合分析,區內地質發展史可劃分出前華力西期(新元古代)、華力西期(晚古生代)、燕山期—喜馬拉雅期(中生代中、晚期—新生代)三大階段。
1.前華力西期構造
新元古代早期,西伯利亞板塊南緣增生塊體回降,沉積了一套准地槽型海相碎屑岩夾陸相中基性火山岩,即青白口系加疙瘩組。晚期海槽繼續回落過程中在額爾古納河流域,沉積了一套類復理石建造相當於震旦系額爾古納河組,並與下伏加疙瘩組保持連續沉積。該套岩系具有冒地槽性質,屬深變質的碎屑岩、碳酸鹽岩夾酸性火山岩-沉積建造。地質作用以斷裂隆升和岩漿侵入為主導。
區內早—中寒武世由於受早加里東運動的影響,缺失中下寒武統的沉積。早中奧陶世時主要沉積了一套海相復理石建造——島弧型基性、中基性火山岩。
2.華力西期構造
早石炭世發生的華力西中期構造運動使區內地殼明顯抬升,大量的華力西中期花崗質岩漿廣泛侵位,形成喜桂圖旗中華力西地槽褶皺帶的額爾古納褶皺隆起地塊,構成了區內達賴溝-金林北東向中生代火山沉積岩系和花崗質侵入岩的基底主體部分。同期的華力西中期地槽褶皺帶與西伯利亞板塊再一次拼接,在區內局部地域接受了一套海相泥質及火山-復理石沉積建造(C1h)。
受華力西中晚期構造運動的影響,新元古代岩系遭到變質,導致加疙瘩組和額爾古納河組變形變質,並受岩漿侵入作用的影響,形成大小不一的塊體。
3.燕山期—喜馬拉雅期構造
1)中生代地質構造運動發展階段
區內進入中生代以後地質構造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地殼開始重新活動。晚侏羅世開始的燕山運動,斷裂和岩漿噴溢活動進入鼎盛時期,形成了著名的北東向大興安嶺火山岩(侵入岩)帶,即區內達賴溝—金林北東向分布的中上侏羅統(J2-3t、J3s、J3y)。早白堊世局部地段出現斷陷盆地,並開始接受河湖相沉積,即下白堊統大磨拐河組(K1d)。
2)火山作用與旋迴
遙感解譯結果表明,區內火山岩主要存在於中生界中、上侏羅統塔木蘭溝組、吉祥峰組、上庫力組和伊力克得組地層內。因此,說明區內在中、晚侏羅世時只少量存在有四期亞旋迴火山活動的遺跡。
(1)塔木蘭溝期火山旋迴
該期火山旋迴發生於中晚侏羅世,以基性—中基性火山岩漿溢出為主,並交替出現少量酸性火山岩漿噴發。在噴溢旋迴中形成一套厚度大於2000 m的玄武質夾少量安山質火山熔岩、碎屑岩及超淺成玢岩脈。呈灰黑色緻密堅硬的玢岩脈,以順層或斜穿形式密布於火山岩地層內,致使地表常常形成凸凹相間的微突起地貌景觀,亦TM圖像上顯示的柏葉狀圖斑紋理。
(2)吉祥峰期火山旋迴
該期火山旋迴在區內活動甚微,僅在南部青年嶺東存在一處面積約6 km2的次火山岩。其岩性為鹼性流紋岩、英安岩等。
(3)上庫力期火山旋迴
該期火山旋迴是晚侏羅世後期火山活動最強烈的一次。它以中心式噴發及裂隙式溢出酸性—中酸性火山岩漿為主要特點。在強烈的火山噴發中除形成了一套巨厚(>1500 m)火山碎屑和熔岩外,在個別地段還形成並保留有部分火山穹隆和凹陷,即火山機構群遺跡。在地表上常常存在有串珠狀或孤立的錐體山或同心放射狀溝谷(火山錐、火山口)如金林西、達賴溝東南等地。在TM圖像上顯示出的大小不一的環形影像。
(4)伊力克得期火山旋迴
該期火山旋迴是晚侏羅世末期區內最後一次火山活動。它以基性—中基性火山岩漿寧靜噴溢為主,形成厚度大於200 m的玄武質火山熔岩、鉀質粗安-粗面岩,間夾碎屑岩等組成的一套岩系。
3)新生代地質構造發展階段
區內進入新生代後,喜馬拉雅構造運動影響甚微,只在莫爾道嘎河下游入河口處的平安島一帶,發育有一級階地。
區內進入全新世後植被發育、各種哺乳動物繁衍,此時在溝谷低窪處接受湖積、洪積、沖積、坡積和殘積等類型的陸相沉積。
總之,通過該幅遙感地質填圖在基礎地質和找礦等方面有如下認識:
(1)按影像岩石譜系單位、影像構造-岩石單位劃分方案,將區內侵入岩劃分出 2 個片麻岩體,7個侵入體單元,並歸並為2個序列(彩圖5-2)。
(2)依據地質解譯結果,在區內東南部達賴溝—金林一帶解譯圈定出一處火山窪陷構造盆地。
(3)在進行野外驗證時在北阿布打溝腦青白口系厚層硅質板岩內,發現一條走向北西、寬1.5~2.0 m的蝕變構造破碎帶,Au最高含量達到3.0×10-6。
(4)通過1∶25萬遙感地質解譯編圖總結認為,在1∶20萬區調空白區內先期開展遙感地質解譯編圖,成果可作為指導1∶25萬地面地質填圖的主要依據,亦可以為野外路線調查減少一定的工作量。
(5)根據區內青白口系加疙瘩組和震旦系額爾古納河組的分布特點,以及結合其他資料的綜合分析,認為它們是捕虜塊體無根漂浮於晚石炭世侵入岩序列之上。
(6)根據區域構造展布與已知礦產分布特點的綜合分析,認為區內北東向斷裂為控岩、導礦構造,而北西向展布的次級構造應屬於控礦或容礦構造,據此,在今後的礦產勘查中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柒』 地質構造有哪三種基本類型
地質構造是指在地球的內、外應力作用下,岩層或岩體發生變形或位移而遺留下來的形態。地質構造有褶皺、節理、斷層三種基本類型。
褶皺:分為背斜和向斜。背斜:岩層向上彎曲、中心部位岩層較老,兩側岩層依次變新;向斜:岩層向下彎曲、中心部位岩層較新,兩側岩層依次變老。
拓展資料:
主要分類:
地質構造因此可依其生成時間分為原生構造(primary structures)與次生構造(secondary structures或tectonic structures)。次生構造是構造地質學研究的主要對象,而原生構造一般是用來判斷岩石有無變形及變形方式的基準。構造也可分為水平構造、傾斜構造、斷裂和褶皺。
地殼或岩石圈各個組成部分的形態及其相互結合方式和面貌特徵的總稱。地質構造的規模,大的上千公里,需要通過地質和地球物理資料的綜合分析和遙感資料的解譯才能識別,如岩石圈板塊構造。
小的以毫米甚至微米計,需要藉助於光學顯微鏡或電子顯微鏡才能觀察到,如礦物晶粒變形、晶格的位錯等。貴州位於華南板塊內,處於東亞中生代造山與阿爾卑斯-特提斯新生代造山帶之間,橫跨揚子陸塊和南華活動帶兩個大地構造單元。在已知1400Ma地質歷史時期中經歷了武陵、雪峰、加里東、華力西-印支、燕山-喜山等5個階段。
『捌』 地質構造
一、大地構造概述
三江地處古亞洲構造域的交接復合部位,構造發展多階段、多旋迴、不平衡性明顯,地殼活動性較強,因而地質構造錯綜復雜。大地構造發展與演化,經歷了地塊形成階段、再生地槽發展階段、蓋層形成發展階段和大陸邊緣活動帶發展階段。古生代以來,地質構造總的發展是在古大陸殼內,由隆拱拉張裂陷到沉降擠壓閉合,經歷多期勢力交替的體制,其總的趨勢是從穩定向活動過渡,又從活動向穩定發展。本區由3個大地構造單元構成,即佳木斯隆起、寶清過渡帶、三江新斷裂帶組成。
二、第四系基底構造簡述
根據本次物探資料、收集資料及以往物探資料,將三江平原前第四系基底劃分為佳木斯隆起、寶清過渡帶、三江新斷裂帶等3個大地構造單元。現分述如下。
(一)佳木斯隆起
為老爺嶺地塊主體部分,呈北窄南寬的楔形展布,北過黑龍江延入俄羅斯,南被敦密深斷裂隔截,西與張廣才嶺邊緣隆起毗鄰,東與寶清-密山過渡帶相連。
(二)寶清過渡帶
位於佳木斯隆起帶以東,包括富錦、寶清等地,呈南北向向西突出的弧形展布,北部被三江平原掩蓋,東部與完達山優地槽褶皺帶毗鄰。本區是晚古生代至三疊紀形成與發展的過渡帶。次級構造單元「寶清坳陷」敘述如下。
寶清坳陷:位於過渡帶北部寶清一帶,形狀不規則,基底為樺南隆起東延部分,中元古代以來長期處於抬升剝蝕,中加里東期鹼長花崗岩比較發育。
(三)三江新斷裂帶
本斷裂包括綏濱、同江、撫遠等地,是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匯合區的平坦低窪地,周圍環山,其間有零星小丘起伏,向北過江與俄羅斯阿穆爾盆地相連,西界為依舒深斷裂。斷陷基底可分為性質不同的3個區。
西部區:雙山—富錦—街津口一線以西,重、磁場反應是正負異常值小,圈閉面積小,無方向性,重力場反應為地貌隆起區,是佳木斯隆起帶北延部分。由古元古界興東群和古元古代花崗岩組成結晶基底。
中部區:在西部區以東,索倫—菜嘴子一線以西。重、磁異常值中等,差值變化不大,方向性較強,呈北北東向,圈閉稀疏,反映較穩定的褶皺背景,是寶清過渡帶北延部分。基底由上古生界及早中生代花崗岩組成。
東部區:菜嘴子—勤得利一線以東,重、磁異常差值大,圈閉緊密,方向性強,顯示線形緊密褶皺帶特徵,為完達山晚印支期再生優地槽褶皺帶向北延伸部分。由中三疊統至下侏羅統下部深海相硅質、泥質頁岩、濁積雜砂岩及晚印支期花崗岩等組成。
綜上所述,三江平原是3塊拼合基底。中燕山亞旋迴,在斷陷中部和西南緣形成北東東向坳陷帶,沉積了海陸交互相含煤碎屑岩及中-酸性火山岩;晚燕山亞旋迴在斷陷東部下降,沉積有上白堊統含油頁岩、含煤雜色碎屑岩建造。
進入新生代,斷陷整體急劇下陷,沉積了古近-新近系砂礫岩,最厚達1 200m。新近紀後期一些大斷裂繼承性活動,形成青龍山、石砬山等地的玄武岩和街津山、烏爾虎力山、別拉普山等基底凸起。第四系厚100~300m。
本區次級構造單元主要是新生代形成的隆起與坳陷。根據基底構造特徵,結合盆地內物探資料,可劃分為湯原斷陷、軍川隆起、富錦隆起、綏濱坳陷和前進凹陷5個北東向Ⅲ級構造單元。其中東部坳陷中可劃分出勤得利凸起和撫遠凸起2個Ⅳ級構造單元。
湯原斷陷:基底由元古宇變質岩、花崗岩組成。蓋層厚大於7 000m,由中上侏羅統、白堊系、古近-新近系和第四系組成。
軍川隆起:位於湯原斷陷東部,基底由元古宇變質岩及花崗岩組成,蓋層厚500m,由白堊系和第四系組成。
富錦隆起:基底為華力西期花崗岩,蓋層小於1 000m,由古近-新近系和第四系組成。
綏濱坳陷:基底由元古宇變質岩及花崗岩組成,蓋層厚500~2 500m,由上侏羅統雞西群、局部為白堊系和古近-新近系組成,廣為第四系覆蓋。
前進凹陷:基底由華力西期花崗岩構成,蓋層厚500~2 500m不等,主要由上侏羅統和下白堊統及古近-新近系和第四系組成。
『玖』 什麼是地質構造 地質構造的分類
地質構造的簡介
地質構造是指地殼中的岩層地殼運動的作用發生變形與變位而遺留下來的形態。地質構造因此可依其生成時間分為原生構造(primarystructures)與次生構造(secondarystructures或tectonicstructures)。次生構造是構造地質學研究的主要對象。
地質構造的產生原因
所謂地質構造是指組成地殼的岩層和岩體在內、外動力地質作用下發生的變形變位,從而形成諸如褶皺、節理、斷層、劈理[1] 以及其他各種面狀和線狀構造等組成地殼的岩層和岩體,在內外地質作用下(多為構造運動),發生變形和變位後,形成的幾何體,或殘留下的形跡。
地質構造的主要分類
地質構造因此可依其生成時間分為原生構造(primary structures)與次生構造(secondary structures或tectonic structures)。次生構造是構造地質學研究的主要對象,而原生構造一般是用來判斷岩石有無變形及變形方式的基準。構造也可分為水平構造、傾斜構造、斷裂和褶皺。
地殼或岩石圈各個組成部分的形態及其相互結合方式和面貌特徵的總稱。地質構造的規模,大的上千公里,需要通過地質和地球物理資料的綜合分析和遙感資料的解譯才能識別,如岩石圈板塊構造。
小的以毫米甚至微米計,需要藉助於光學顯微鏡或電子顯微鏡才能觀察到,如礦物晶粒變形、晶格的位錯等。貴州位於華南板塊內,處於東亞中生代造山與阿爾卑斯-特提斯新生代造山帶之間,橫跨揚子陸塊和南華活動帶兩個大地構造單元。在已知1400Ma地質歷史時期中經歷了武陵、雪峰、加里東、華力西-印支、燕山-喜山等5個階段。雪峰運動奠定了揚子陸塊的基底,廣西運動使黔東南地區褶皺隆起與揚子陸塊熔為一體,以後又經歷了裂陷作用、俯沖作用,燕山運動奠定了現今構造的基本格局。
地質構造的作用
向斜
可用來尋找地下水,打水井。原因是向斜底部低凹,易匯集水,可承受靜水壓力。
背斜
背斜是石油天然氣的儲藏地,是隧道的良好選址,並且頂部適合採石。
斷層
斷層是泉水湖泊的分布地區,適合河谷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