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地質有什麼特點
Ⅰ 敦煌飛天有哪些特點
特點是不長翅膀,不生羽毛,藉助雲彩而不依靠雲彩,而是憑借飄動回的衣裙、飛舞的綵帶答凌空翱翔,千姿百態,美不勝收。
在唐代,還出現了不少雙飛天,身材修長,翹首挺胸,雙腿上揚,雙手散花,衣裙飄帶隨風舒展,由上而下,徐徐飄落,飛姿優美,像游弋空中的雙燕。在唐代壁畫中還有裸體飛天、童子飛天等。
(1)敦煌地質有什麼特點擴展閱讀:
發展歷史
敦煌飛天以歌舞伎為藍本,大膽吸收外來藝術營養促進傳統藝術的改變,創造出表達中國思想意識、風土人情和審美特徵的吉祥和美好的化身——伎樂飛天。
敦煌飛天,歷經千年歲月,展示了不同的時代特色和民族風格,其優美的形象、歡樂的境界和永恆的藝術生命力,至今仍然吸引著我們。尤其是他們那飄逸的綵帶衣裙和那千姿百態的飛翔舞姿,使人沉醉其中。
20世紀60年代,舞蹈大師戴愛蓮將飛天的藝術形象搬上舞台,創作了雙人長綢舞《飛天》;到20世紀90年代,由著名導演陳維亞編舞、我本人主演的獨舞《飛天》,將這1000多年前的美好形象再次展現給世人。
Ⅱ 敦煌的雅丹地貌地形特點
雅丹地貌屬於古羅布泊的一部分,在敦煌這塊神奇的土地上,大自然創造出了許多奇觀異景。敦煌雅丹位於新疆、甘肅交界處,距玉門關西北80餘公里處,有一座典型的雅丹地貌群落,布局有序、造型奇特、是一座罕見的天然雕塑博物館。堪稱敦煌的又一奇觀,它是大自然鬼斧神工,奇妙無窮的天然傑作。
敦煌雅丹地貌,土質堅硬,呈淺紅色。東西長約15公里,南北寬約2公里,與青色的戈壁灘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格外引人注目。進入雅丹,遇到風吹,鬼聲森森,夜行轉而不出,當地人們俗稱雅丹為"魔鬼城"。其整體像一座中世紀的古城堡,這座奇特的城堡,是地質變遷自然風雕沙割的結果,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傑作。整個雅丹地貌群高低不同、錯落有致、布局有序。城堡內城牆、街道、大樓,廣場、雕塑。如同巧奪天工的設計師精心布局一般。每個雅丹地貌都各具形態,千奇百怪,造型生動,惟妙惟肖。像寶塔、像宮殿、像麥垛、像昂首屹立遠眺的金孔雀、像展翅欲飛的雄鷹、像大海中乘風破浪的船隊、像怒目遠視的武士,還有的像亭亭玉立的美女… 。在這里,千奇百怪的雅丹地貌,會使你心曠神怡,放飛思緒,浮想聯翩;在這里你可以展開豐富的想像力,領略大自然妙造天成的神奇之美。
雅丹專指乾燥地區的一種特殊地貌。一開始在沙漠里有一座基岩構成的平台形高地,高地內有節理或裂隙發育,沙漠河流的雅丹地貌。
沖刷使得節理或裂隙加寬擴大。一旦有了可乘之機,風的吹蝕就開始起作用了,由於大風不斷剝蝕,風蝕溝谷和窪地逐漸分開了孤島狀的平台小山,後者演變為石柱或石墩。旅遊者到了這樣一個地方,就像是到了一個頹廢了的古城;縱橫交錯的風蝕溝谷是街道,石柱和石墩是沿街而建的樓群,地面形成似條條龍脊,座座城堡的景狀。這樣的"城"稱魔鬼城,古書中又稱為"龍城"。在柴達木盆地、准噶爾盆地內部有魔鬼城,有的規模還不小,令人驚嘆不已。
石柱(如前所述,有的石柱就是風成的)繼續遭受風的吹蝕而變成各種形狀。如果岩層近於水平且硬、軟岩層相間,軟岩層容易被剝蝕掉,硬岩層相對突出,象屋檐那樣,稱石檐。如果軟、硬層相間的岩層是陡傾斜的,那麼就形成鋸齒狀的雅爾當地形。
如果組成石柱的岩石下軟上硬,兼之低處的風攜帶的沙多且沙粒粗大,高處的風攜帶的沙少且沙粒細小,風的吹蝕和磨蝕作用在石柱的上部和下部表現出明顯不同的結果:下部變得很細,象磨菇把,上段則成了蘑菇傘,形成蘑菇石。最後的結果,蘑菇把也被剝蝕掉了,蘑菇傘只靠著很小的一點接觸面積坐落在基岩上,看上去搖搖晃晃的,稱搖擺石。在球狀風化的配合下,兩塊圓古隆冬的大石頭只靠一個切點互相接觸,上面的圓石似乎風都吹得動,叫風動石,如福建東山島的花崗岩風動石。
Ⅲ 敦煌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
小題1:B 小題1:C 本題考查外力作用及地貌。 小題1:結合材料雅丹地貌發育於敦煌附近,為干回旱地區,答故判斷主要的外力作用是風力作用,故選B項。 小題1:根據圖示形成雅丹地貌的岩石的層理結構特徵,判斷該類岩石為沉積岩,而右圖甲表示變質作用而形成的甲為變質岩,三大類岩石都能轉化為丁,判斷為岩漿,則乙表示岩漿岩,故沉積岩為丙。
Ⅳ 敦煌莫高窟的特點是什麼
我國甘肅省敦煌市,東南有座鳴沙山,在鳴沙山東麓的斷崖上,就是聞名世界的回莫答高窟、西千佛洞,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和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
敦煌莫高窟又稱千佛洞,一直以精美的壁畫和形象的塑像聞名於世,是我國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它位於河西走廊西端,鳴沙山東麓的斷崖上,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千年鑿窟造像和不斷修繪,形成了南北全長約1.6千米的宏大石窟群。
莫高窟現存洞窟、壁畫、彩塑,是世界現存規模最龐大的「世界藝術寶庫」,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
莫高窟南北長約1.6千米,上下排列5層,高低錯落有致,鱗次櫛比,形如蜂房鴿舍,壯觀異常。
Ⅳ 敦煌莫高窟位於哪裡有什麼特點
敦煌莫高窟地處河西走廊西端,創建於前秦建元二年(366),歷經北涼、北專魏,西魏、北周、隋、屬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相繼鑿建,現存洞窟492個,保存有歷代彩塑2400多身,壁畫4.5萬平方米,為中國最重要的佛教藝術寶庫。莫高窟壁畫中的本生故事,主要表現釋迦牟尼前生善行;壁畫中的因緣故事,主要描寫與佛有關的度化事跡。其中《屍毗王割肉貿鴿》、《薩埵那太子捨身飼虎》、《鹿王本生圖》、《沙彌守戒自殺》等,畫面皆以形式優美、造型獨特,情節曲折、富有戲劇性力量而成為最具有吸引力的作品。
Ⅵ 莫高窟是屬什麼地質地貌
莫高窟,又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處在東經92° 13 ′至內95°30′,北緯39°40′至41°35′之間,海拔1138.7m(敦煌氣象站容)。
莫高窟的岩石在地質上屬於第四系酒泉礫岩,並夾有砂岩,岩性變化很大,交錯層理發育,上部為泥質膠結,下部為鈣質膠結。敦煌東南有黨河南山,屬祁連山;西南有阿爾金山。它們在南面形成了一道平均海拔高達4000m的屏障。北部的馬鬃山區系天山余脈,平均海拔2000m左右。中間呈狹長的西高東低的傾斜帶,南接南疆盆地東沿,東連瓜州縣境,平均海拔在1200m以下,是典型的狹管地帶。這種大的地形格局對於主要季風西北風,在西南高山區有強烈的抬升作用,使其中的水汽凝結產生降水。
Ⅶ 敦煌雅丹地貌地質公園有什麼奇特之處呢
敦煌雅丹地貌地質公園布局有序、造型奇特,是一座罕見的天然雕塑博物館,吸引著眾多的探險家、遊客前來考察、遊玩。
敦煌雅丹地貌地質公園位於敦煌市西184千米處,是目前亞洲規模最大、地質形態發育最成熟、最具觀賞價值的雅丹地貌群落。敦煌雅丹地貌地質公園屬於古羅布泊的一部分,主要由風蝕作用而形成。
溫馨提示
在敦煌雅丹地貌地質公園非常容易迷失方向。因而不要一個人前往,此外,這里冬冷夏熱。
沙較大,需自帶墨鏡、遮陽傘,食品,足夠的水和衣服,相機也需要好好保護。
Ⅷ 敦煌水文特徵以及氣候類型
敦煌市是甘肅省酒泉市代管的一個縣級市,位於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地處甘肅、青海、新疆三省(區)的交匯處,東經92°13′~95°30′,北緯39°40′~41°40′。總面積3.12萬平方公里。總人口18萬,全市經濟主要以農業為主,旅遊服務業次之,敦煌因曾經的輝煌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而聞名於世。
敦煌位於古代中國通往西域、中亞和歐洲的交通要道——絲綢之路上,曾經擁有繁榮的商貿活動。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畫」聞名天下,是世界遺產莫高窟和漢長城邊陲玉門關、陽關的所在地。2012年,入選「2012年度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著名學者季羨林先生指出:「世界上歷史悠久、地域廣闊、自成體系、影響深遠的文化體系只有四個: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再沒有第五個;而這四個文化體系匯流的地方只有一個,就是中國的敦煌和新疆地區,再沒有第二個。」
水資源
敦煌綠洲由黨河滋潤。發源於祁連山的黨河,全長390公里,流域面積1.68萬平方公里,年徑流量3.28億立方米,是敦煌重要的水利命脈,敦煌人民的母親河。境內除黨河外,地面水還有西水溝、東水溝、南湖泉水區,泉水總溢出量為3.14立方米/秒,年徑流量9902.3萬立方米。
Ⅸ 敦煌莫高窟的特點及形成原因
敦煌莫高窟特點:風格多樣,風格各異,前後保存了許多繪畫和雕塑,均出自專歷代能工巧匠屬之手。
敦煌莫高窟形成原因:敦煌莫高窟雖經歷千年,但地處沙漠乾旱氣候區,年蒸發量是降雨量的千陪,尤其建在遠離人口密集的沙漠腹地,這樣自然和人為的損毀條件少了許多。
敦煌石窟的建築尤以莫高窟保存的五座唐宋木構窟檐為稀世之珍和一些宋元土木古塔,壁畫中也出現不少代表時代的古建築圖樣,可說是研究中國古代建築史不可缺的第一手資料。
(9)敦煌地質有什麼特點擴展閱讀:
2019年8月31日,由敦煌研究院等單位聯合攝制的大型紀錄片《莫高窟與吳哥窟的對話》在敦煌國際會展中心首映。紀錄片以亞洲文明對話為題材,向人們展現了不同文明之間命運相通、文化相通、藝術相通的奇妙關聯。
2008年12月29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批准了莫高窟總投資2億6100萬元的保護和利用項目,是莫高窟文物保護史上規模最大、覆蓋面最廣的綜合保護工程,整個項目已經完工。
Ⅹ 敦煌壁畫的主要特點有哪些
造型特色
敦煌壁畫中有種靈形象(佛、菩薩等)和俗人形象(供作人和故事畫中的人物之分.這兩類形象都來源於現實生活)但又各具不同性質。從造型上說.俗人形象富於生活氣息,時代特點也表現得更鮮明;而神靈形象則變化較少,想像和誇張成分較多。從衣冠服飾上說,俗人多為中原漢裝,神靈則多保持異國衣冠;暈染法也不一樣,畫俗人多採用中原暈染法,神靈則多為西域凹凸法。所有這些又都隨著時代的不問而不斷變化。
與造型密切相關的問題之一是變形。敦煌壁畫繼承了傳統繪畫的變形手法,巧妙地塑造了各種各樣的人物、動物和植物形象。時代不同,審美觀點不同,變形的程度和方法也不一樣。早期變形程度較大,較多浪漫主義成分,形象的特徵鮮明災出;隋唐以後,變形較少,立體感較強,寫實性日益濃厚。
變形的方法大體有兩種:一種是誇張變形一以人物原形進行合乎規律的變化,即拉長成加災。如北魏晚期或西魏時期的菩薩,大大增加了服、手指和頸項的長度,瀕骨顯露,用日之間的距離牧覓,嘴角上翹,形如花瓣;經過變形徹成為風流瀟灑的「秀骨治像」。全剛力士則多在橫向誇張,加粗肢體,縮短脖項,頭圓肚大,棱眉鼓眼,強調體魄的健碩和超人們力量。這兩種人物形象都是誇張的結果。
繪畫風格
敦煌壁畫各個窟的時代都是不同的,所以風格也不是很一致。
較早之十六國和北魏各窟壁畫(如275、254、257等窟)感情強烈外露、動態明顯誇張的人物造型,以勁細線條勾勒並注重暈染的表現方法,以及用赭紅色加散花圖案裝飾襯底的形式,都明顯帶有域外或新疆的繪畫風格。
西魏(249窟、285窟等)在吸收傳統形式並把更多的生活情節和形象融入佛教壁畫創造中。通常這個時期的壁畫為白粉鋪底,以遒勁瀟灑的線描和明快的賦色進行繪制。整體上,看來傳統畫風在敦煌佛教藝術中已得到進一步發展。
北周(290、428、299等窟)通常為大型本生及佛法故事連環畫,皆以白壁為底,用流暢的線描勾勒,造型簡賅生動,色彩清淡雅麗,雖有的肌膚略作立體暈染,尚存西域繪畫遺風,但整體而言,從形象到藝術風格已是漢族傳統繪畫面貌了。
線條色彩
線條和色彩作為我國傳統繪畫的藝術語言,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和表現力,能夠以簡練的筆墨,塑造出個性鮮明和內心復雜的人物形象。敦煌壁畫全面地繼承了這個傳統,並適應創造新形象的需要而有所發展。壁畫的起稿線豪放自由,粗壯有力。寥寥數筆土紅線,一隻撒野賓士的野牛脫壁而出;筆力爽快的接線表現了一群獵仔爭先恐後奔跑覓食的活潑神態; 「篙山神送柱」一圖里的人物和建築部是不用朽子(木炭條),隨手勾描的畫稿,顯然逸筆草革,仍不失為一幅神采生動的白描。在不經意的落筆起稿中,往往另有一種自然流露於筆墨問的天趣。
敦煌壁畫的定形線是比較嚴謹的,早期的鐵線描,秀勁流暢,用於表現瀟灑清秀的人物,如西魏的諸天神靈和飛天,線描與形象的結合,堪稱關五無暇。唐代流行蘭葉描,中鋒探寫,圓潤、豐滿、汗厚,外柔而內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