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地質環境什麼意思
1. 急問~~海洋學中的地質環境是什麼
海洋復地質學
海洋地質學制是研究地殼被海水淹沒部分的物質組成、地質構造和演化規律的學科。研究內容涉及海岸與海底的地形、海洋沉積物、洋底岩石、海底構造、大洋地質歷史和海底礦產資源。它是地質學的一部分,又與海洋學有密切聯系,是地質學與海洋學的邊緣科學。
海洋覆蓋面積約佔地球表面積的71%。它是全球地質構造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現代沉積作用的天然實驗室。海底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是人類未來的重要資源基地。海洋環境地質和災害地質直接關繫到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海洋地質調查還是海港建設、海底工程和海底資源開發的基礎。因此,海洋地質學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2. 什麼是海洋環境地質調查
調查海域有關圖幅內各種地質災害因素、特殊不良地質環境條件和環境地質問題的發育特徵和分布規律的一項地質調查工作。
3. 什麼是地質環境,地質環境有何特徵
廣義的地質環境效應是指特定的地質環境在其自然因素、人為因素及其它因內素發生變化時,容地質環境相應的變化及反饋作用。我們常說的地質環境效應是狹隘的,主要指人類活動造成的效應:包括:地質環境的質量、地質環境的容量和地質環境的反饋作用等方面。地質環境質量包括:自然地質條件的穩定性、原生地球化學背景、抗人類活動干擾的能力和受污染或受破壞的程度等;地質環境容量是指特定地質空間可能提供人類利用的地質資源量和對人類排放的有害
4. 海洋環境地質
第33屆國際地質大會是對近年來世界地質工作的總結。它既可反映目前地質工作現狀,也可分析出當前各地學領域的研究熱點與前沿研究內容。海洋科學作為大會16個綜合討論會的重點議題之一,分多個學科進行分組討論。
一、海洋環境科學方面的分類和主題
在主題為氣候變化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會議上,澳大利亞Peter Barrett教授利用δ18O等同位素技術研究了全球古氣候的變化,並對未來氣候進行了預測。德國Hubertus Fischer教授利用取自75°06′S,123°23′E的冰心進行了δD、SO4、CH4等成分的測試,分析和論述了溫室氣體中二氧化碳對氣候的影響。
除安排在主題會議等交流的成果外,與海洋環境科學方面有關的學科專題研討會的主題和交流成果統計如下:
在冰期與氣候議題中,涉及海洋環境科學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內容:氣候變化特徵、芬諾斯堪迪亞隆起和全球海平面變化、基於微體化石的古氣候重建、冰期—間冰期植被帶動力學、峽灣—氣候與環境變化等。
在海洋科學議題中,涉及海洋環境科學方面有:海洋地質和古海洋學、海洋地球物理最新進展、邊緣海和海島海底沉積物運移、平積岩沉積物、白堊紀地質環境變化、海洋的過去和現在等。其中,在海洋地質和古海洋學領域有26篇論文,9位代表在會議上發言;在海洋地球物理領域有12篇論文,10位代表在會議上發言;在邊緣海和海島海底運移領域有30篇論文,20位代表在會議上發言;在平積岩、白堊紀海洋地質環境變化、海洋的過去和現在領域分別有15篇、14篇和11篇論文。
二、海洋環境科學方面的幾個重要議題
邊緣海和海島海底沉積物運移問題,目前已引起了世界許多國家的關注。如挪威和巴西地質學家利用海底地質取樣、地球物理(淺地層剖面測量)、海洋工程地質(測定海底沉積物的密度、孔隙度、抗壓強度、抗剪強度等)等綜合調查手段開展工作,利用數學物理模型進行海岸帶海底斜坡的穩定性評價,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法國地質學家Nabil Sultan在最近20年內,基於產、學、研的聯合攻關,在海底滑坡及工程穩定性方面有了很大的進展,現在的主要目標是通過定量觀測和描述來多學科進行海底滑坡及工程穩定性地質災害評估,對幾內亞海灣和地中海地區沉積物變形進行對比,通過現場測量和在線監測、因子分析、數值模擬以及非確定性因素分析等方法、手段對海底氣體化合物以及高強度地震等進行綜合研究。美國科學家Derek Sawyer通過地震—鑽孔剖面綜合分析來說明墨西哥灣北部Ursa沉積盆地中表層沉積物運移主要受控於沉積物孔隙度而不是沉積物的地層岩性。
在海洋地球科學和古海洋學研究領域,Haflidi Haflidason等研究者總結了最近20年來利用先進手段和方法,結合先進的二維和三維地震數據來解譯海洋地球科學和古海洋學中地質作用過程。
由於峽灣沉積作為陸地和海洋物質輸送的源匯交叉點,研究峽灣沉積物的沉積運移過程和沉積環境變化意義重大。峽灣沉積學作為海洋地質學的一部分,在本次大會上作為一個專題進行展示和發言。其中,來自挪威的Matthias Paetzel教授通過海灣沉積物來揭示局地氣候與環境的變化。研究發現海灣中水的營養鹽主要來自於陸地礦源物質,而海洋對海灣中水的營養鹽影響較小,沉積序列可以直接用來解釋小冰期全球環境變化,峽灣盆地沉積物受局地系統環境影響顯著,而現代峽灣盆地沉積物更是研究陸源侏羅紀黑色油頁岩的理想場所。
Suzanne Mac Lachlant等學者研究發現在高緯度地區運用內陸向海洋輸送沉積物的過程來研究冰川沉積物運移機制是一項重要的研究工作。研究人員利用最新的峽灣水深測量數據來表徵末次冰期以來峽灣沉積物的地理及環境變化狀況。而Kongsfjordeng峽灣的近海水深測量結果顯示,近海的水下地形地貌主要受控於冰川的運動。
三、結語
有特色高水平的國際地質考察對於了解和認識特殊地質作用過程乃至於提高科學的認知水平都顯得十分重要。
地質研究沒有國界。通過參加國際學術交流會議,和國外的同行相互交流、相互借鑒、建立聯系,能夠開闊視野,擴大知識面,對於我們地質調查和科研工作水平的提高影響深遠。
(高茂生執筆)
5. 列出你認為與人類關系最為密切的海洋地質環境資源(包括地質環境及礦產),並簡單說明理由。
與人類關系最為密切的海洋資源有很多,比如鹽,無論是在工業上的應回用還是人類的生活答都是密不可分的.人類在幾前年前就開始和海洋打交道了,食用了近千年了.
而水資源是陸地水資源的來源,是人類的生存之本.
現在隨著陸地上的地質資源的大量開采,人類已經不的不把目光轉向海洋了.海洋里所蘊藏的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氣也越來越成為工業社會不可缺少的原材料.
6. 海洋地質的簡介
主題詞或關鍵詞: 地質科學 海洋科學
內容
在進入21世紀後的十幾年裡,國際海洋地質學界關注的問題是從「全球變化」這個層面,探索人類活動之前的地質時期,或宇宙范圍內的地球自然環境變化周期和發展趨勢。揭示地球系統在漫長的地質演化過程中,水圈與其他圈層的內部反饋機理以及相互作用,預測地球未來的環境變化趨勢。 科學家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研究。 (1)地球板塊構造和地球構造仍然是海洋地球物理學家們關注的課題。在過去的幾十年裡,人們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對新的地球板塊構造理論進行論證。其研究領域多集中在大洋地殼、被動陸緣和主動陸緣等方面。從早先的大陸漂移說,海底擴張說等基礎,發展成了板塊構造理論,並為今天大多數科學家所接受。人們關心的問題是,關於板塊運動的驅動力的作用方式和內在機理,或者說,造成板塊運動的驅動力受哪些因素影響?板塊的剛性程度、板塊動力學以及相關的地質作用是什麼?其發展過程又是如何進行的?
20世紀70年代後、80年代初,科學家們提出地體構造理論。隨後,各國地質學家、海洋地質學家,相繼發現許多性質不同的地體組成。例如,地層地體、破裂地體、變質地體和復合地體等。雖然,地體本身或各地體之間產生斷裂、漂移、碰撞和增生等不同演化過程,但是,人們有理由相信,地體構造乃是現代板塊構造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於板塊構造的驅動力問題,多數學者贊同是地幔對流及其與岩石圈的相互作用,但是,在具體的對流性質、規模、板塊運動方式等,仍存在較大分歧。特別是對已經提出來的「淺對流模式」和上下地幔分別存在的對流形式--「雙層對流模式」等論點,由於論據不足,產生爭議。
人們更為關注地殼構造和沉積史及俯沖史,包括被動陸緣熱礦史等方面的研究。希望解決的問題是,被動陸緣底下地殼的性質如何確定?在大陸產生分離之前,是否會出現過地殼拱起、擴張、斷裂等地質現象?出現的性質和時間如何確定?被動陸緣下的地殼是否是從大陸地殼演化而來的?大陸分離後立即形成的大洋地殼是否與海底擴張的穩定期形成的大洋地殼不同?被動陸緣如何隨時間的推移而上下運動?它們又是如何影響沉積過程、沉積物的熱狀冷狀史?被動陸緣塊狀滑動過程和模式是什麼?從減少災害的角度看,人們關心,深海溝與島弧之間地帶的構造形式,火山弧與深海溝之間地帶的上下垂直運動,孔隙水在俯沖過程中的作用是什麼?弧後盆地的直接或間接成因?
(2)古海洋學呈現快速發展勢頭。古海洋學是20世紀70年代後產生的新學科,主要是把大洋水體的變遷作為研究對象。在海洋系統中,依靠海洋沉積,研究過去海水與水團、海水化學和海洋生產力、生物地理等方面的演化規律,討論它們對全球大氣和大陸環境的影響。國際古海洋學界正積極投入「全球變化」的研究,其研究的重點是探索人類活動以前或地球以外的全球自然環境變化的周期和趨勢。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後,古海洋學已經被許多國際組織列為海洋地質學的重要內容。由於古海洋學本身固有的學科多,有跨學科性質,能建立探索機制模式等特點,與「全球變化」的總研究目標十分吻合,已成為「過去全球變化」、「全球海洋通量計劃」等核心研究項的重要組成部分。
(3)關注大洋熱液循環研究課題。20世紀70年代後,通過載人深潛器等,人們對太平洋和大西洋的若干洋底進行調查。人們陸續發現幾個大的洋底熱泉區。熱泉區的發現,表明洋底熱液活動對大洋地殼、沉積物和海水的地球化學研究,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也為海底擴張理論,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
洋底熱液是含量極高的熱液礦床。這一發現,立即引起學術界和工業界的極大興起。毫無疑問,洋底熱泉將有可能成為未來的礦藏,為21紀人類開采礦藏提供了新的可能。
人們在洋底熱泉區的周圍,發現大量的特殊生物區系,以及高溫缺氧條件下,海水中有極高濃度的有機物,也就是類似原生生命體的細菌。科學家們稱,洋底熱泉好像是一片生命的綠洲。地質學家們為此設想,洋底熱泉的環境,酷似前寒武紀早期生命誕生時的環境。如果這一命題能夠成立,那麼,它將為地球生命地源研究提出很多新研究課題。
洋底熱泉中還有高濃度的化學物質,例如,硅和鈣等。這就提出一個課題,如果熱泉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硅的測量值有代表性的話,那麼,硅可能是由熱液過程以與大陸侵蝕過程相同的速率進入大洋的。假如這個推斷能夠成立,這對於估算在過去2億年中,大洋化學收支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個過程,應當與海底擴張的速率有某種關系。
(4)海洋沉積學已經形成,並發揮巨大作用。在全球變化研究中,人們採用比較沉積學、碳酸鹽濁流沉積和事件沉積進行研究,取得豐碩成果。例如,確定了第四紀以來的海面變化,特別是漸新世以來變化的可比性。資料顯示,它與全球氣候的變化曲線有某種一致性。再如,對災變事件研究表明,災變事件對沉積物的影響,要比長期正常沉積作用大許多。20世紀80年代後,幕式沉積研究和現代災變理論逐漸引入沉積學。陸架沉積動力學研究重點,開始轉向事件沉積學的研究,特別是旋迴和事件沉積在陸架沉積層中的作用和地位,愈顯重要。
大洋沉積物具有明顯的韻律性和旋迴性,它反映出一系列交替的氣候狀況。這與人們普遍關心的海平面變化有直接的關系。大陸及其邊緣地帶的顯生代沉積地層資料,反映了全球海平面的變化。地質時期全球海平面變化范圍在幾十米到幾百米之間。研究表明,長期的海平面變化,可能與洋盆體積變化有直接關系,而短時期的海平面變化,則是由氣候因素引起的。顯然,海平面變化的確切原因,應該說還沒有完全為人們所認識。在南大洋進行的若干深海鑽探獲得大量資料信息,使人們對南極大陸及其周圍的古氣候演變過程有初步了解。但是,當南極冰川在第三紀中期發生大量擴展時,北半球的冰川並不存在。這種極大的反差,讓地質學家們百思不得其解。這是大自然給人們設置的一道課題。
7. 什麼是地質環境
地質環境: 自然環境的一種,指由岩石圈、水圈和大氣圈組成的環境系統。專在長期的地質歷史演化的屬過程中,岩石圈和水圈之間、岩石圈和大氣圈之間、大氣圈和水圈之間進行物質遷移和能量轉換,組成了一個相對平衡的開放系統。人類和其他生物依賴地質環境生存發展,同時,人類和其他生物又不斷改變著地質環境。
8. 什麼是地質環境
自然環境的一種,指由岩石圈、水圈和大氣圈組成的環境系統。在長期的地質歷史演化的過程中,岩石圈和水圈之間、岩石圈和大氣圈之間以及大氣圈和水圈之間進行物質遷移和能量轉換,組成了一個相對平衡的開放系統。
9. 地球科學概論填空 海洋地質環境包括(自上而下 ) 和 和 三大沉
海洋地質 編輯
海洋地質和地球物理研究是近幾十年裡最為活躍的領域之一。在基礎理論方面,現代板塊構造學說的誕生,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海洋地質和地球物理研究而取得突破。
10. 海洋環境是什麼
大體來說,大洋區是一個生命貧瘠的地帶,但是其中也不乏一些具有獨特性質的深海環境。這些獨特的環境猶如大洋中的綠洲,雖然許多隻有足球場大小,但是這些「海洋綠洲」中生活著的生命數量卻百倍於它們周圍的普通深海。通常,這些生命繁榮的海域間存在著一些共同點。例如,在這些綠洲海域的海底,常常存在著特殊的地質結構而使正常的深海水流發生了改變。扭曲的深海流常常使某片海底形成集中的沉澱區,或上升流區。深海流的作用深深地影響了該區域的種群結構。沉澱集中的區域是深海穴居生物的天堂,而上升流從海底帶來的大量營養物質更為淺水居住者們提供了豐富的食物。通常,這些「海底綠洲」出現在深海熱泉、海底山脈或深水珊瑚礁等特殊海底結構的附近。
海底熱泉系統最顯著的標志是一個類似煙囪一樣的熱水噴口——煙柱(a),從煙柱中不斷地噴湧出富含硫化氫的熱水(b)。熱泉噴口附近生存的生物多種多樣,其中包括管蠕蟲(c)、巨人蚌(d)、巨型蛤蜊(e)、深海蟹(f)以及視力已經退化的短尾蟹(g)
在一些存在地質活動的海床(如海底火山區、大洋擴張區)周圍,會形成一些地熱噴口。1977年,科學家在加拉帕戈斯群島附近找到了第一個地熱噴口。隨後,數以百計的類似結構被一一探明位置。在中洋脊和其他一些地質活動頻繁的地區,熾熱的岩漿逐漸向海床表面涌動。在這些地區的海床上,海水會滲入地殼的裂縫中,直至最終被裂縫底部的岩石所阻擋。這些岩石與其下方的岩漿緊密接觸,溫度非常高。在海水下滲的過程中,裂縫中高濃度的硫化氫以及一些其他礦物質會大量進入水中。最終這些富含礦物質的海水會被裂縫底部的熱岩石加熱到約380℃。高溫使水體積急劇膨脹並重新由裂縫中噴出,這一過程就形成了深海熱泉。盡管水的正常沸點是100℃,但是深海熱泉中噴出的水卻因深海強大的水壓而並沒有沸騰。這是因為液體的沸點會隨著壓力的升高而升高,海底強大的水壓使得水的沸點大大升高,以至在380℃的高溫下仍能保持液態。
從噴口中湧出的過熱海水與大洋中寒冷的水接觸時會急劇冷卻。因此,溶解在過熱水中的礦物質會大量析出,而圍繞著噴口形成形狀如煙囪一般的沉積層,叫做煙柱。噴口周圍的「煙囪」沉積速度非常快,通常,這些煙柱的高度每天可以增長約30厘米。最後,煙柱由於沉積得太高而在其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倒塌,並從噴口周圍開始新一輪的沉積。「煙囪」結構的一般高度在10~20米,不過其中有一個叫做「哥斯拉」的海底煙柱居然有15層樓約50米那麼高;其噴口直徑更是達到了驚人的12米。地熱噴口的壽命很短,不過當一個噴口壽終正寢後,常常會有新的噴口生成。
海底黑煙囪示意圖
在海底熱泉的海水中,常常溶解有硫化氫。硫化氫是一種具有臭雞蛋氣味的劇毒化學物質,對於大多數生物體來說,它的毒性不亞於氰化物。除硫化氫外,熱泉海水中還存在著諸如鐵、鋅、銅等重金屬離子,如果含量大到一定程度,這些金屬離子也具有毒性。盡管環境中存在著以上這些有毒的化學物質,熱泉系統卻依然生機勃勃。實際上,正是有毒的硫化氫為噴口周圍的生命提供著生存所需的能量。海底的一些細菌從硫化氫的化學反應中獲得能量,而這些細菌則是海底熱泉系統食物鏈的開端。
與地熱噴口類似的海底環境中容易形成碳氫化合物的沉積區。例如在大陸坡上會有少量石油、甲烷和硫化氫等沉澱滲入海底沉積物中。在水深較大的地區,由於溫度很低,甲烷會開始凍結而形成水合甲烷固體,有些文獻又把它稱為可燃冰。在這些類熱泉生態系統中,沉積於海底的碳氫化合物和硫化氫為化能細菌們提供了充足的食物。
除熱泉系統外,海底山脈也是一種富饒的海底環境。海底山是海底火山的一種,它們多出現於地理活動頻繁的板塊邊緣地帶。另外,存在於板塊內的岩漿包也能形成海底山。海底山在形態和結構上都近似於陸地上的火山。它們都存在著基岩外露、山谷、火山具有的沉澱積累層等特點。大部分海底山是仍能噴出岩漿的活火山,此外也有一些休眠火山。在阿拉斯加灣附近海域,就存在著一個海底山脈區,其中最高的一座休眠火山高達3,000米。
海底山脈
首個被發現的海底山是戴維森山,它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蒙特里城的西南方向193.1千米的海底。該山形成於1,200萬年前,現已沉寂的戴維森山由斑駁的火山岩構成,它的頂部覆蓋著一層已經沉積多年的火山灰。戴維森山是美國海域最大的海底山水生系統,其周圍的水域承載著大量的海洋生命,其中包括相當數量的抹香鯨和信天翁。
一般來說,珊瑚礁多形成於水深較小的熱帶海區,不過在某些深海中也存在著一些冷水珊瑚礁。與熱帶海區的珊瑚礁不同,深海珊瑚礁基本不需要光照條件。深海珊瑚動物和數種海綿在海底組成了密實的泥隆堆。這些隆堆能有效鎖住海洋中的沉澱物,為周圍海域提供了適合魚類和無脊椎動物生活的環境。
1998年,科學家們在蘇格蘭海岸線西北的海床上發現了數百個泥隆堆。這片被命名為「達爾文之丘」的海底丘陵帶為深海珊瑚蟲和海綿提供了肥沃的附著基。該丘陵帶的平均水深為1,000米,佔地50平方千米。其中每個隆堆高約5米,寬約100米。隆堆的形狀類似一個逗號,主體為圓形,並有一個向西南方向伸出的近百米長的水滴形「尾巴」。與本小節介紹的其他深海環境一樣,海底泥隆堆也是一種獨特的海底結構。
海底泥隆堆也是一種獨特的海底結構
1999年,美國南佛羅里達大學的科學家們在佛羅里達西海岸的一座水底島嶼——普雷山脊處發現了一種珊瑚礁。直到2004年,科學家們才確定了這一發現的真實性。這一發現之所以令人震驚,主要是因為它是地球上唯一生活在深海卻仍能進行光合作用的珊瑚礁。
大洋區是地球上最大的生物棲息地,但是人類對其的探索和理解至今仍非常有限。通過對海洋表層海水和淺水海域的研究,我們獲得了大量關於海洋中物理和化學條件的知識,同時也了解了許多海洋生命的生活習性。但是,在對更遼闊和更遙遠海域探索所遇到的種種困難,阻礙了人類前進的腳步,使得大洋區仍然是人類科學版圖上的一塊空白。
深海的海底從大陸坡的急劇下降處開始。在大陸坡的底端,常存在著由沉澱物累積而成的一個小上升坡,叫做大陸隆。大陸隆更遠處的海床主要由深海平原組成,廣闊的深海平原上常常出現深海丘陵或者海底山。海盆的中央被中洋脊分開,中洋脊是一條環繞全球的海底火山地震帶,它肩負著生成新的地殼的任務。
與對待大洋中的其他環境一樣,我們用鹽度、溫度、密度、光照、壓力、洋流、波浪、潮汐等因素的特性來描述深水環境。鹽度與溫度協同作用,決定了海水的密度。兩極寒冷而高鹽的海水由於密度大而下沉進入深海,並且在海底向赤道方向運動。通過這種下沉過程,冷水把溶解於其中的氧氣逐漸帶向深海,使得海中各個深度都有生物的存在。同時,這種下沉過程也引發了全球海洋中的熱鹽循環過程。在大洋表層,海水在風力的推動下形成了風海流,表面洋流的運動使得表面的海水得到充分的混合。
中洋脊示意圖
大洋區的大部分水域是陰暗而寒冷的。通常,陽光只能照亮表層約200米的水域,這樣的光照區只佔整個海洋總量的一小部分。在表層的光照區中,生活著依靠光合作用提供能量的植物和單細胞綠色生物,它們是海洋食物鏈的開端。生活在透光層以下的生物,需要上浮到透光層中覓食,或者等待食物從透光層中沉降下來。死亡的植物或動物會逐漸下沉到海底。盡管這些生物的屍體對海洋表層植物來說是良好的營養物質,不過它們常常會下沉到植物們難以企及的深度並且沉積下來,只有偶爾出現的海底上升流才能將這些營養物質帶回到海洋表面,使得它們不至於徹底從海洋生態系統中流失。
一些位於深海的特殊海洋環境中,孕育著數量豐富的生命。地熱噴口和碳氫化物的沉積使得硫化氫和甲烷的化學物質進入該區域的海水中。一些特定的海底細菌可以將蘊涵於這些物質中的化學能轉化為生存所需的能量,並支撐起了這個地區的食物鏈。海底山、深水珊瑚礁和海底丘陵同樣是海底生命的聚集地,珊瑚蟲、蛤蜊、蝦和蠕蟲等生物,都喜歡在這樣的環境定居。
生物的王國
地球上有數百萬種不同的生物。為了研究它們,被稱為分類學家的科學家們根據這些生物的特徵,將它們進行了分類。歷史上第一位分類學家是瑞典科學家林奈,他把所有的生物劃分為兩個極其龐大的類型——植物界和動物界。19世紀中葉,除這兩大領域之外,生物學家們還新定義並添加了原生生物界、微生物界和真菌界。當日新月異的顯微鏡技術使分類學家可以繼續分辨微型生物體的特徵之後,他們又從原生生物界中分離出原核生物界。直至1969年,一個由原核生物界(如細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動物界和植物界組成的五界分類系統才建立起來。這個五界分類系統在今天仍然被很多人沿用著,但現在,大部分科學家選擇將原核生物界又分為兩大組別,即古細菌界和真菌界。
海洋浮游生物
原核生物是地球上最小的生命體,它們的細胞結構比其他生物簡單得多。原核生物無法自己製造食物,例如埃希氏大腸桿菌和炭疽芽孢桿菌。能夠進行光合作用的原核生物有藍藻等,魚腥藻近緣種和脆瘦鞘絲藻等生物都是典型的藍藻。六界分類系統中的真菌界,包含那些生活在水、土壤和其他生物體中的最常見的原核生物。古細菌是地熱泉和超鹽湖床等極端環境中的「居民」。
另一個單細胞生物領域是原生生物界,例如變形蟲、裸藻和硅藻。與原核生物不同的是,原生生物的個頭比較巨大,它們復雜的細胞在結構上與多細胞生物的細胞很接近。原生生物界成員的活動性、大小、形狀和攝食策略隨種類不同而變化多樣。一些是自養性營養,一些是異養性營養,其餘的則是兼養性生物。兼養性營養的生物既可以自己製造食物,又可以以其他生物為食,這種選擇的變化主要取決於它們所處的環境條件的優劣。
真菌界主要包含多細胞有機體,如黴菌,但其中也有很少一部分單細胞成員,如酵母菌。真菌不能四處移動。由於它們不含葉綠素,所以無法合成自己的食物。它們都是異養性生物,通過在食物上分泌消化酶來進行消化,從而攝取營養。
原生生物界示意圖
最後,是由多細胞生物組成的植物界和動物界。植物界的生物,例如海藻、樹木和蒲公英等都不能移動,但它們可以通過將太陽能轉化為簡單的碳化合物來獲得自己的食物。所以,植物都是自養性生物。魚、鯨和人類等動物都是異養性生物,它們無法合成自身所需的物質,所以必須主動去搜尋各自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