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地質特徵有哪些
❶ 岩體地質及岩石學特徵
中—晚三疊世大陸隆升型花崗岩序列分布於巴塘中咱以北,位處中咱微地塊西側,金沙江混雜岩群東側,以貝拉岩體為典型,主要岩性為石英正長岩,黃草坪岩體的石英正長岩部分亦被劃歸該岩石序列,與格拉山-玉龍亞帶的果松弄岩體岩石組合可大致對比。
1.貝拉岩體
貝拉岩體位於金沙江結合帶西側,侵入巴塘-德榮一帶的金沙江混雜岩群,嚴格受構造控制。岩體被後期NW和NNW 兩組斷層所破壞,內部NW和NE兩組節理較為發育。
岩體南部東側之圍岩為志留系、泥盆系結晶灰岩岩塊,其餘地段圍岩皆為金沙江蛇綠混雜岩群之結晶灰岩、變質中基性火山岩、片岩等。
岩形體態為一長軸N NW 展布的不規則長條狀四邊形岩基,長56km,寬8~10km,出露面積約450km2。岩體接觸面產狀與圍岩基本一致。東西兩側圍岩傾向東,傾角60°以上,接觸面內傾;岩體具塊狀構造、片麻狀構造,西側接觸帶附近,長石呈定向排列,其長軸方向與圍岩走向一致。
岩體邊緣為中細-細粒似片麻狀黑雲石英二長閃長岩;中心為角閃石英正長岩,由東北、向西南,石英含量增高,角閃石含量減少。石英正長岩具兩種結構相帶:中心相為中粗粒斑狀結構相帶,岩體南端,圍繞中心相呈蹄形分布的邊緣相為中-中細粒結構相帶。
石英正長岩中心相的鉀鈉長石有高嶺石化,角閃石具綠簾石化,斜長石具絹雲母化;其與石英二長閃長岩接觸的邊緣相岩石具明顯的片麻狀構造,石英二長閃長岩十分發育的壓碎結構、條帶狀構造。
在岩體的內接觸帶最大特點是「混合岩化」普遍發育,內接觸帶寬5~10m,其岩石類型有:混合岩化角閃石英二長岩、片麻狀花崗質混合岩、混合岩化片麻狀斜長角閃岩。這些混合岩化現象,可能主要為岩石構造變形所致。
外接觸帶隨圍岩性質不同產生不同的接觸變質岩及接觸交代變質岩類型,計有大理岩化、角岩化、矽卡岩化,形成透輝石榴矽卡岩、透輝石矽卡岩、陽起綠簾石岩、陽起石角岩、透輝綠簾石岩、片理化二雲母堇青石角岩等。外接觸帶寬度約20~50m。
岩體中包體有細晶輝長岩(已蝕變為斜黝簾石-透輝石岩)、輝石角閃正長岩、細-微粒角閃奧長花崗岩。
岩體中見輝綠岩、雲斜煌斑岩及細晶花崗岩脈侵入。
該岩體同位素年齡較分散,四川地礦局三區測隊(1977)獲黑雲母K-Ar年齡124.7Ma、194.6Ma,角閃石K-Ar年齡253.9Ma,四川地礦局《四川省區域地質志》編寫過程中(1991),對該岩體角閃石英正長岩進行Rb-Sr年齡測定(荷蘭Z.W.O,1990),獲432.6Ma年齡數據。由於岩體侵位於三疊系,顯然其成岩時代應晚於三疊紀,結合玉龍江達果松弄輝石正長岩(211Ma)對比,本書將其成岩時代劃歸中—晚三疊世。
(1)中粗粒斑狀角閃石英正長岩
似斑狀結構,塊狀構造,斑晶呈板狀,分布不均,粒度5mm×8mm~25mm×24mm,含量約15%~60%,以微斜長石為主;基質為半自形粒狀結構,由條紋長石(45%~50%)、斜長石(15%~20%)、石英(10%~15%)、黑雲母(< 3%)組成。微斜長石斑晶2V=-81°、∆=0.925,基質中微斜長石2 V=-79°、∆=0.875;斜長石具環帶構造,內環An=40~44,外環An=20~30;角閃石中常見有榍石、磷灰石、鋯石、磁鐵礦包裹晶。
(2)中-中細粒角閃石英正長岩
似斑狀結構,似片麻狀構造;斑晶呈長板狀,軸向與片麻理一致,含量15%~20%,主要為微斜長石。基質礦物成分與中心相一致。微斜長石2 V=-81°、∆=0.925。
(3)中細-細粒似片麻狀黑雲石英二長閃長岩
半自形粒狀結構,或碎斑結構,普遍具似片麻狀構造。礦物組成:微斜長石10%~15%、斜長石40%~45%、石英15%~20%、角閃石15%~20%、黑雲母10%~15%;副礦物有:榍石、磷灰石、褐簾石、磁鐵礦、鋯石。微斜長石2 V=-84°,∆=1.0,多具格子雙晶;斜長石An=20~48,環帶構造普遍發育,內環An=27~43,外環An=20~23。副礦物鋯石特徵:色澤幾乎均為淡紅色、棕黃色,晶體呈柱面發育,正錐面,不發育之聚形晶。岩體西緣由於有混染作用強,鋯石晶形變得復雜,顏色為玫瑰色。其含量由中心向邊緣有遞增趨勢,自形程度也由低到高。
2.果松弄岩體
該岩體位於西藏東部江達縣南果松弄溝中。岩體呈岩株狀侵位於下三疊統普水橋組安山岩中,近SN 向展布,長6km,寬2km,面積約12km2。全岩Rb-Sr等時線同位素年齡值為211Ma,相當於晚三疊世末期,鍶初始值(87Sr/86Sr)=0.708。
岩體自北而南岩石結構分帶明顯,由中粗粒斑狀、中粒斑狀至中細粒。但礦物成分近似,由微紋長石、斜長石、石英、普通輝石、普通角閃石、黑雲母以及磷灰石、榍石、磁鐵礦組成。斑晶為微斜長石、普通輝石、黑雲母。微斜長石斑晶呈板柱狀,具卡氏雙晶和環帶構造,2 V:=80°,三斜度∆=0.9,屬低溫微抖長石,鈉交代作用明顯;普通輝石呈不等粒,嵌長石、黑雲母形成篩狀結構,常被角閃石交代;黑雲母具環帶構造,包裹磷灰石。基質以條紋長石為主,呈半自形-他形粒狀,少量斜長石。
❷ 岩石的特點有哪些
岩石的基本特點是所有的岩石都是混合物.煤、石油、天然氣屬於可燃性有機岩,而不是礦物.
岩石,是在地質作用下形成的礦物聚合體,其中海面下的岩石稱為礁、暗礁及暗沙,由一種或多種礦物組成的,具有一定結構構造的集合體,也有少數包含有生物的遺骸或遺跡(即化石).岩石有三態:固態、氣態(如天然氣)、液態(如石油),但主要是固態物質,是組成地殼的物質之一,是構成地球岩石圈的主要成分.
岩石根據其成因、構造和化學成分分類,按其成因主要分為三大類:火成岩、沉積岩和變質岩.
一、火成岩
火成岩又稱岩漿岩,它是因地殼變動,熔融的岩漿由地殼內部上升後冷卻而成.火成岩是組成地殼的主要岩石,佔地殼總質量的89%.火成岩根據岩漿冷卻條件的不同,又分為深成岩、噴出岩和火山岩三種.
1.深成岩
深成岩是岩漿在地殼深處,在很大的覆蓋壓力下緩慢冷卻而成的岩石,其特性是:構造緻密,容重大,抗壓強度高,吸水率小,抗凍性好、耐磨性和耐久性好.例如,花崗岩、正長岩、輝長岩、閃長岩、檄攬岩等.
2.噴出岩
噴出岩是熔融的岩漿噴出地表後,在壓力降低、迅速冷卻的條件下形成的岩石,如建築上使用的玄武岩、安山岩等.當噴出岩形成較厚的岩層時,其結構緻密特性近似深成岩,若形成的岩層較薄時,則形成的岩石常呈多孔結構,近於火山岩.
3.火山岩
火山岩又稱火山碎屑岩.火山岩是火山爆發時,岩漿被噴到空中,經急速冷卻後落下而形成的碎屑岩石,如火山灰、浮石等.火山岩都是輕質多孔結構的材料,其中火山灰被大量用作水泥的混合材,而浮石可用作輕質骨料,以配製輕骨料混凝土用作牆體材料.
二、沉積岩
沉積岩又稱水成岩.沉積岩是由原來的母岩風化後,經過風吹搬遷、流水沖移而沉積和再造岩等作用,在離地表不太深處形成的岩石.沉積岩為層狀構造,其各層的成分、結構、顏色、層厚等均不相同,與火成岩相比,其特性是:結構緻密性較差,容重較小,孔隙率及吸水率均較大,強度較低,耐久性也較差.
1.機械沉積岩
風化後的岩石碎屑在流水、風、冰川等作用下,經搬遷、沉積、固結(多為自然膠結物固結)而成.如常用的砂岩、礫岩、火山凝灰岩、粘土岩等.此外,還有砂、卵石等(未經固結).
2.化學沉積岩
由岩石風化後溶於水而形成的溶液、膠體經搬遷沉澱而成.如常用的石膏、菱鎂礦、某些石灰岩等.
3.生物沉積岩
由海水或淡水中的生物殘骸沉積而成.常用約有石灰岩、硅藻土等.
沉積岩雖僅佔地殼總質量的5%,但在地球上分布極廣,約佔地殼表面積的75%,加之藏於地表不太深處,故易於開采.沉積岩用途廣泛,其中最重要的是石灰岩.石灰岩是燒制石灰和水泥的主要原料,更是配製普通混凝土的重要組成材料.石灰岩也是修築堤壩和鋪築道路的原材料.
三、變質岩
變質岩是由原生的火成岩或沉積岩,經過地殼內部高溫、高壓等變化作用後而形成的岩石,其中沉積岩變質後,性能變好,結構變得緻密,堅實耐久,如石灰岩(沉積岩)變質為大理石;而火成岩經變質後,性質反而變差,如花崗岩(深成岩)變質成的片麻岩,易產生分層剝落,使耐久性變差.
❸ 岩石的特點
1.花崗岩 是分布最廣的深成侵入岩。主要礦物成分是石英、長石和黑雲母,顏色較淺,以灰白色和肉紅色最為常見,具有等粒狀和塊狀構造。花崗岩既美觀抗壓強度又高,是優質建築材料。
2.橄欖岩 侵入岩的一種。主要礦物成分是橄欖石及輝石,深綠色或綠黑色,比重大,粒狀結構。是鉑及鉻礦的惟一母岩,鎳、金剛石、石棉、菱鐵礦、滑石等也同這類岩石有關。
3.玄武岩 一種分布最廣的噴出岩。礦物成分以斜長石、輝石為主,黑色或灰黑色,具有氣孔構造和杏仁狀構造,玄武岩本身可用作優良耐磨的鑄石原料。
1.礫岩 一種顆粒直徑大於2毫米的卵石、礫石等岩石和礦物膠結而成的岩石,多呈厚層塊狀,層理不明顯,其中礫石的排列有一定的規律性。
2.砂岩 顆粒直徑為0.1~2毫米的砂粒膠結而成的岩石。分布很廣,主要成分是石英、長石等,顏色常為白色、灰色、淡紅色和黃色。
3.頁岩 由各種黏土經壓緊和膠結而成的岩石。是沉積岩分布最廣的一種岩石,層理明顯,可以分裂成薄片,有各種顏色,如黑色、紅色、灰色、黃色等。
4.石灰岩 俗稱「青石」,是一種在海、湖盆地中生成灰色或灰白色沉積岩。主要由方解石的微粒組成,遇稀鹽酸會發生化學反應,放出氣泡。石灰岩的顏色多為白色、灰色及黑灰色,呈緻密塊狀。
❹ 岩石的工程地質有哪些
A,礦物成分。由於岩石是多晶體的組合物,礦物晶體內部質點的間距小,吸引力遠專較晶粒間的吸引力強。碎屑屬沉積岩膠結物的成分對強度的影響是最明顯的。
B,結構的影響。一般情況下,由於晶粒間質點的平均距離要比晶體內部質點的平均距離大得多,彼此吸引的牢固程度低,因此顆粒間的聯接決定岩石的抵抗作用力。
C,水的影響。在岩體中對力學性質產生重要影響的主要是重力水和結合水,主要通過多種作用改變岩體的結構和成分:潤滑作用,凍融作用,潛蝕作用,水解作用,聯接作用。
D,作用力的特點對工程地質性質也有影響。力的性質,應力水平,圍壓大小,應力增加速率,應力持續時間,以及應力的增減歷程等。
E,溫度效應,零度以下的岩石,強度和彈性模量都比較高,一千度以上,力學性質的影響隨岩石類型而異。
❺ 岩石學特徵包含哪些方面
包括岩石結構、構造、顏色、成分以及各成分的含量,還包括填隙物版膠結物等特徵。權
岩石學:
地質學主要學科。岩石學是研究岩石的成分、結構構造、產狀、分布、成因、演化歷史和它與成礦作用的關系等的學科,地質學的分支。隕石、月岩等宇宙來源的岩石,也是岩石學的研究對象。
❻ 在地質學中根據岩石的特徵
1.岩漿岩 沉積岩 變質岩 2.岩漿 凝固 礦物晶體 3.地表的碎屑物 層狀結構 化石 4.成分和結構 片狀
❼ 岩石地層特徵
2.2.1.1 下奧陶統
早奧陶世南華北盆地主要沉積台地潮坪—局限台地相的碳酸鹽岩,在河南省主要為冶里組和亮甲山組兩個沉積地層單元,在安徽地區主要為韓家組一個沉積地層單元。
(1)冶里組
主要為灰及灰黃色厚層含燧石條帶細晶白雲岩,難於風化,常突出地表,地貌特徵明顯。其底部以含燧石條帶白雲岩出現作為與上寒武統鳳山組的分界,頂界以含燧石團塊白雲岩出現作為與亮甲山組分界。該組主要出露於三門峽、博愛、商丘淮北一線以北地區。產牙形石Scolopos restrictus,Teridontus gracilis,見於河南平泉、渤海海域、天津大港、遼寧本溪下寒武統冶里組,也與河南揚子地層區淅川白龍廟組可對比,國外也可與北美威斯康星州Shakopee組、西伯利亞地台Chunstage層位對比。
(2)亮甲山組
本組下部為灰、灰白色厚層含燧石團塊白雲岩,上部為灰白色中厚層含灰質泥晶白雲岩。所含Paraserratognathus paltodiformisAn是華北亮甲山組上部的帶化石,見於河北唐山、平泉、遼寧本溪及山西中陽等地亮甲山組。Scoloposrex huolianzhaiensis是亮甲山組的主要分子,見於遼寧本溪、河北唐山、平泉及山東等地亮甲山組,國外見於朝鮮南部莫洞組下部。可見,南華北地區亮甲山組與整個華北地台亮甲山組層位一致。本組分布范圍較窄,主要分布於三門峽、焦作、新鄉、商丘、宿州一線以北。厚度較薄,從幾米到幾十米不等,一般在30m左右,自南往北逐漸加厚。
(3)韓家組
安徽宿縣夾溝韓家組下段為灰黃色中厚層白雲岩及紫灰色含泥質白雲岩,厚12m,含牙形石Oneotos nakamurai Nogami,Cordylos proavus Muller及腕足類Linguella sp.。上段為灰黃色中薄層硅質條帶白雲岩夾竹葉狀白雲岩,厚8m。含頭足類Cyrtovaginocerassp.,Oderoceras sp.,Kaipingoceras sp.,與山東紙坊庄組中段及河北、東北南部的亮甲山組相當。
(4)賈汪組
層位穩定分布較廣。在宿縣韓家剖面,其岩性變化不大,為紫、黃綠色頁岩與含泥質白雲質灰岩互層,僅淮南地區白雲質略高。淮北地區厚4~19m,淮南地區厚4~34m。因受早加里東運動影響,本組在大部分地段假整合覆於韓家組或寒武系之上。
2.2.1.2 中奧陶統(圖2.14)
(1)下馬家溝組
下馬家溝組主要分布於三門峽、禹縣、確山一線以北地區。主要岩性為細晶、微晶、泥晶白雲岩、白雲質灰岩、泥灰岩。該組在安徽淮南等地稱為蕭縣組,主要為灰色中厚層灰岩、白雲質灰岩、豹皮狀灰岩。其底部普遍見有微層理發育的角礫狀灰岩,頂部以黃色中薄層頁狀泥質灰岩與下馬家溝組分界,厚157~250m。
一段主要為灰黃色薄層粉晶白雲岩、白雲質灰岩、黃綠色頁岩,底部常有一層砂礫岩覆於寒武系或下奧陶統之上。該段層位穩定,分布廣泛,是良好的劃分標志。在豫西厚11.73~33m,在淮北厚4~19m,淮南厚4~34m。自北向南白雲質增加,為海岸氧化—弱氧化環境、局限台地相砂泥坪沉積。
二段為中厚層灰岩夾白雲質灰岩、角礫狀灰岩、泥質灰岩和含硅質結核灰岩。下部常具有一層灰色厚層角礫狀灰岩,是與一段分界的良好的標志。該段在禹州方山、新密市石板崗、鞏義市涉村以北及兩淮地區發育完整。在鞏義市涉村厚41.3~101m,在蕭縣老虎山厚108.61m,蕭縣小家峪厚80.3m,淮北市滂汪厚67.52m,宿縣武家厚107.39m,宿縣韓家厚107.61m,淮南市洞山厚112.53m。
三段主要分布在新安縣廟上—鞏義市大凹岩—新密市崔廟以北地區和兩淮地區。在豫西地區主要為灰黑色白雲質灰岩、白雲岩、花斑狀白雲岩。厚55.6~148m。
在蕭縣老虎山厚68.11m,淮北發電廠厚65.17m,蕭縣尤庄厚153.84m,宿線夾溝厚142.70m,淮南市老龍眼水庫厚24.51m,淮南市洞山厚100.74m。整個下馬家溝組在澠池縣雷雁坡厚14.1m,禹縣方山厚16.5m,密縣石板崗厚79.1m,新安西沃厚95.2m,鞏縣小關厚106.7m,濟源蓮東厚128.2m。在太康—周口地區,太參1井厚度大於102m,太參2井厚148.5m,太參3井厚138.5m,周參7井厚107m,可見由西南向東北逐漸增厚。在兩淮及霍丘地區,該組厚度由北向南逐漸變厚,蕭縣老虎山厚度大於185.59m,蕭縣小家峪厚170.39m,蕭縣龍庄厚249.22m,宿縣韓家夾溝厚264.42m,淮南市洞山厚217.03m,定遠縣將軍山僅一段和二段厚度就大於258.59m。
(2)上馬家溝組
上馬家溝組主要出露於新安西沃、鞏縣小關、確山一線以北及兩淮地區。一段主要為灰黃色薄層微晶白雲岩夾中層含白雲質灰岩,局部夾灰岩透鏡體;二段主要為深灰色厚層花斑狀泥晶灰岩、含白雲質灰岩、白雲岩等;三段為淺灰色、淺黃色中薄層灰質白雲岩、白雲岩與深灰色厚層泥晶灰岩互層。
在豫西地區,本組在鞏縣小關厚70.5m、新安西沃厚168.9m、沁陽雲台山厚191m。由西南向東北加厚。在太康—周口地區,新太參1井厚243m,太參2井厚225m,太參3井厚236.5m,周參7井厚258m,周參8井厚224.5m,厚度變化極小。在兩淮地區,蕭縣老虎山厚241.57m,蕭縣小家峪厚241.12m,淮北市發電廠厚180.85m,濉溪縣大山頭厚258.58m,淮南市老龍眼水庫厚72.24m,淮南市洞山厚156.78m。由淮南向淮北厚度逐漸增大。
南華北奧陶系層序地層格架內古岩溶研究
2.2.1.3 上奧陶統
峰峰組由角礫狀灰岩、泥灰岩、白雲質灰岩、含膏假晶白雲質灰岩組成。主要分布於博愛以北地區,厚度變化較大,從幾米到幾百米,在南華北其他地區缺失。
❽ 岩石有什麼特徵
岩石有很多種類,特徵各有不同,大約有以下特徵.
1、可以提取岩石中的有機和內無機礦物質.
2、有助於研究地球產容生到現在的運動變化過程,從岩性、岩相來分析,還可以知道當地發生過什麼地質作用,地殼上升、下降或是海侵、海退.
3、岩石的大規模堆積可形成奇特的景觀,不管是自然還是人文,都極具藝術觀賞價值.
❾ 岩石的工程地質性質有哪些
岩石的工程地質性質包括物理和力學性質兩個方面。
岩石的主要物理性質版:
1、重量:用比重(2.4~3.3)和權重度(容重——岩石單位體積的重量)兩個指標表示。
岩石重度的大小,決定於岩石中礦物的比重、孔隙性及其含水情況。
2、孔隙性:孔隙的發育程度,用孔隙度來表示(孔隙的總體積與岩石的總體積之比)。其大小決定於結構和構造。
3、吸水性:反映岩石在一定條件下的吸水能力。其大小與岩石孔隙度的大小、孔隙的張開程度有關。
4、軟化性:是指岩石遇水後,它的強度和穩定性發生變化的性質。
5、抗凍性:指岩石抵抗因水結冰產生的體積膨脹力的能力。在高寒冰凍區岩石的抗凍性能較為重要。
岩石的主要力學性質
1、岩石的變形:用彈性模量(應力與應變之比)和泊松比(橫向應變與縱向應變之比0.2~0.4)兩個指標表示。
2、岩石的強度:指岩石抵抗外力破壞的能力,用岩石在達到破壞前所能承受的最大應力來表示。岩石的主要破壞形式有壓碎、拉斷和剪斷。常用的對應的強度指標是抗壓、抗剪、抗拉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