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光在地質學上有什麼貢獻
❶ 沈括在地理學上的貢獻是什麼
沈括是我國北宋中期的傑出科學家。他在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
沈括對地理學的貢獻在科學界獨樹一幟,他在測量與繪圖、地質學研究等方面建樹頗多。
他還發現了地磁偏角的存在,記錄了氣候的變化,在世界上率先給「石油」命名。可以說沈括是個多才多藝的科學家。他的著作《夢溪筆談》被西方學者稱為「中國古代的網路全書」。
北宋末年,與遼國之間戰爭不斷,簽訂「澶淵之盟」後雙方罷兵休戰。遼國垂涎中原地區的繁華,仗著驍勇的騎兵,不斷提出領土要求。
1075年,遼國派大臣蕭禧來到東京,要求重新劃定邊界,他提出的邊界是山西北部的黃嵬山,黃嵬山以北為遼國所有,以南為大宋朝所有。大宋如同意他的要求等於將遼國的領土向南推進了15千米。
黃嵬山是一座默默無聞、名不見經傳的山脈,北宋大臣幾乎是一無所知,朝廷上上下下亂作一團。這時,朝廷想起了熟識地理的沈括,命他出任談判特使,要他既不能輕開戰事,也不能向敵示弱而接受無理要求。
沈括不卑不亢,胸有成竹,他所帶的武器就是他的地理學說和《天下郡守圖》。
他向蕭禧指出,兩國按「澶淵之盟」劃分邊界,邊界是白溝河,白溝河以北為遼國領土,以南為大宋領土,而黃嵬山在白溝河以南,是大宋的領土,而不是遼國的領土。
蕭禧沒有一張自己的地圖,更不知道黃嵬山的准確方位,在地圖面前,他感到理虧三分,氣焰不知不覺地矮了一截。爭論了幾天後,雙方無功而返,但沒有將爭論推向極端。
不久,沈括又受命出使遼國,在遼國首都上京再談兩國邊界。這時遼國的談判代表升了級,改成了遼國宰相楊益戒。
在談判時,沈括再次以「澶淵之盟」為基礎,以《天下郡守圖》為依據,有理有節,寸步不讓,而遼國宰相找不到重劃邊界的理由。這時,沈括又出示大宋的木製地形模型,這使得遼國宰相大為驚奇,深感大宋確有奇才能人。
沈括終於使得遼國放棄了對宋的領土要求,他不愧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家與地圖學家,運用智慧捍衛了大宋的尊嚴,把祖國的領土奪了回來。
其實,沈括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不僅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也是一個多有建樹的科學家。
在科學研究領域,沈括除了天文、數學、醫學、科研方面的建樹所取得的成就外,在地理方面,他研究測繪,製作地圖,對沖積平原形成、水的侵蝕作用進行研究,發現地磁偏角的存在,還記錄氣候變化,首先提出石油的命名等。
沈括之所以在地理方面取得多項重大成就,是和他長期的學習和積累分不開的。
沈括自幼對天文、地理等有著濃厚的興趣,勤學好問,刻苦鑽研。少年時代他隨做泉州州官的父親在福建泉州居住多年。步入仕途以後,他在外交生涯中多次出使國外,觀察、研究和記錄沿途地形地貌,積累了豐富的地理學知識。
他所經歷的多方面見聞,後來均收入他的筆記體著作《夢溪筆談》中。就性質而言,《夢溪筆談》屬於筆記類。從內容上說,它以多於三分之一的篇幅記述並闡發了自然科學知識,這在筆記類著述中是非常少見的。
《夢溪筆談》被西方學者稱為「中國古代的網路全書」。
在宋代,由於測繪技術的局限,繪制地圖用的是「循路步之」法,也就是沿路步行丈量,用步行得出的數據繪制地圖,由於道路彎彎曲曲,山川高低錯落,用「循路步之」法繪制的地圖與實況有很大的誤差,圖上差之一厘,實地就差之千米。
沈括採用「飛鳥圖」也就是「取鳥飛之數」,用的是飛鳥直達的距離,有點像現在的航空拍攝,使得地圖的精確度大為提高。
沈括在視察河北邊防的時候,曾經把所考察的山川、道路和地形,在木板上製成立體地理模型。這個做法很快便被推廣到邊疆各州。
1076年,沈括奉旨編繪天下州縣的地圖。他查閱了大量檔案文件和圖書,又經過了近20年的堅持不懈的努力,終於完成了我國制圖史上的一部巨作《天下郡守圖》。
《天下郡守圖》是一套大型地圖集,共計20幅,其中有大圖一幅,高4米,寬3.3米;小圖一幅;各路圖18幅,是按當時行政區劃,全國分18路而製作的。圖幅之大,內容之詳,都是以前少見的。
事實上,正是由於他的地理學說與《天下郡守圖》,使他在與遼國的邊界談判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起到了10萬士兵都難以達到的威力。
在制圖方法上,沈括不僅能確定精確的方位、比例,而且能校正因地形起伏、道路曲折而產生的測量誤差。他首創了地形高程測量的方法。
沈括創「分層築堰」測量地形的方法,測量了汴河河道地形,測量了自河南開封上善門至泗州淮口的直線距離。這是世界最早的精密地形測量,在世界水利史上是一個創舉。
「分層築堰」是把汴渠分成許多段,分層築成台階形的堤堰,引水灌注入內,然後逐級測量各段水面,累計各段水面的差,總和就是開封和泗州間「地勢高下之實」。
僅僅四五年時間里,就取得引水淤田約11萬公頃的顯著成績。在對地勢高度計算時,其單位竟細到了寸分,可見,沈括的治水態度是極其嚴肅認真的。
在實地測量的基礎上,沈括用膠泥、木屑與熔蠟混合,製造出幾種不同的地圖模型,然後再復製成木刻地理模型。這比歐洲最早的地理模型早了多年。地圖和地圖模型都有詳細的說明書,以備後世圖亡佚時,如果得到說明書,按每個方位布置地物點位及郡縣,立可成圖。
沈括提出分率、准望、互融、傍驗、高下、方斜、迂直等九法,這和西晉裴秀著名的「制圖六體」是大體一致的。他還把四面八方細分成24個方位,使圖的精度有了進一步提高,為我國古代地圖學作出了重要貢獻。
在地質學方面,沈括奉命到北方邊疆視察,路過太行山麓,看到螺蚌化石。
據此,他推斷這里過去是海濱,現在距海已近千千米了。並進而推斷華北平原是由黃河、滹沱河、涿水、桑乾河等沖積形成的。根據化石來恢復古地理環境,是沈括在地學史上的偉大貢獻之一。
他還從黃河等河流的侵蝕和沉積以及歷史記載,來說明華北大平原是由這些河流自上流沖積帶來的泥沙沉積而成的。這是對華北平原成因最早的科學解釋。
他還論述了上聳千尺、峭拔險奇的雁盪諸峰,其高岩峭壁的頂部,適在同一平面之上,由此推斷雁盪諸峰是由流水侵蝕作用形成的。
流水將疏鬆破碎的岩石、土壤沖走,留下堅硬、固結的峭峰,因而其巔高度會在同一平面之上。此後他又以黃土高原為例,進一步闡明了流水的侵蝕、沉積原理。
在氣候學方面,沈括根據延州永寧關大河岸崩,入地數十尺,其下出土一石筍林,共有數百莖,都變為化石。因而推斷這里氣候早年濕熱,竹生繁茂。根據化石來研究古氣候變遷,沈括也是世界上最早的。
他還記載了有關虹和大氣的折射現象,認為「虹乃雨中日影,日照雨則有之」,論證和解釋了這一天空大氣折射現象的科學原理。
他還記錄了登州,即山東蓬萊的「海市蜃樓」現象,指出這種現象不僅出現在海濱,也會出現在大陸。這是一種大氣的折光現象。
沈括又科學地描述了龍卷風發生時的全部過程和外表形態。其外形望之插天如羊角,具有強大的破壞力,所經之處,官府、房舍、居民住家一掃而空,通通捲入雲中去了。甚至會使縣城變為廢墟。
他對龍卷風的細致描述,證明了龍卷風的分布並不僅僅是南美洲獨有的現象,當時的我國也曾發生過龍卷風。
沈括對物候學也有過傑出的研究,說明了溫度隨地勢的增高,會相應下降。植物開花也跟著會在時間、季節上延緩。同一種植物,因品種不同,發育期也不同。
同一品種的植物,其習性可以因人工栽培而改變。改善植物的水、肥、光、溫條件,也會促使植物早熟。他系統地提出了物候隨高度、生物品種、緯度高低、人類生產活動的變化而變化的理論,在世界上也是首創。
沈括在《夢溪筆談》中留下了歷史上對指南針的最早記載。他在書卷第二十四《雜志一》記載:「方家以磁石磨針鋒,則能指南,然常偏東,不全南也。」這是世界上關於地磁偏角的最早記載。
沈括在《夢溪筆談》的《補筆談》第三卷中《葯議》中又記載:「以磁石磨針鋒,則銳處常指南,也有指北者,恐石性也不同。」
沈括在世界上最早經實驗證明了磁針能指南,然常微偏東,記錄了地理子午線和地磁子午線指示的方向並不完全一致。因而他是世界上最早經實驗證實並記錄了地磁子午線不正南,而微偏東,也是世界上最早發現並記錄了地磁偏角的科學家之一。
沈括不僅記載了指南針的製作方法,而且通過實驗研究,總結出了4種放置指南針的方法:把磁針橫貫燈芯、架在碗沿或指甲上,以及用絲線懸掛起來。最後沈括指出使用絲線懸掛磁針的方法最好。
沈括是世界上最早記錄了石油,並斷言石油必大行於世的科學預言家。
有一次,沈括在書中讀到「高奴縣有洧水,可燃」這句話,覺得很奇怪,水怎麼可能燃燒呢?他決定進行實地考察。
在考察中,他發現了一種褐色液體,當地人叫它「石漆」、「石脂」,用它燒火做飯,點燈和取暖。沈括弄清楚這種液體的性質和用途,給它取了一個新名字,叫「石油」。並動員老百姓推廣使用,從而減少砍伐樹木。
沈括在其著作《夢溪筆記》中記載「鄜、延境內有石油」,並且預言「此物後必大行於世」,是非常難得的。沈括發明的「石油」這個名詞便一直沿用至今天。
多才多藝的偉大科學家沈括在地理科學上的貢獻,也證明了他在許多方面攀登上了當時世界的高峰。
❷ 裴秀在地圖學上有什麼貢獻
裴秀(224—271),字秀彥,魏晉期間河東聞喜(今山西省聞喜縣)人,是我國西晉傑出的地圖學家,被譽為我國古代地圖學之鼻祖,與歐洲學者托勒密並稱為世界古代地圖史上東西方相輝映的兩顆燦爛明星。裴秀創造性地提出了「制圖六體」,並編制了《禹貢地域圖》十八篇,從而奠定了他在地圖史上的地位。自他以後,直至明代利瑪竇的《世界地圖》輸入以前,這一千二三百年間的地圖製作,在方法上沒有眺出他的規格。裴秀一生的主要活動是在政治方面,但卻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地圖學家。
裴秀出身於一個官宦之家。祖父裴茂,父裴潛,都官至尚書令。裴秀自幼喜歡學習,8歲就會寫文章。青少年時,對政治已感興趣,而且學識比較廣博。他的叔父裴徽,當時名望很高。家中常有很多賓客來往。有些賓客在來拜見裴徽之後,還要到裴秀那裡交談,聽聽他的議論,那時裴秀年僅10餘歲。
由於裴秀才華出眾,很受人們的贊賞,渡遼將軍毋丘儉(「毋」是「貫」的古字,「毋丘」是復姓)把他推薦給當時掌握著輔政大權的曹爽。曹爽遂任命裴秀為黃門侍郎,並襲父爵清陽亭侯,時年25歲。年輕的裴秀,脫穎而出,有時不免自負。一次,他得知著名的機械專家馬鈞設計製作一種能連續把巨石發射到遠方的攻城器,竟加以哂笑,並與馬鈞辯難。馬鈞口才不及裴秀,後來就不多加辯解了。
司馬懿誅曹爽,魏朝大權落入司馬氏手中。裴秀因是曹爽任的官吏,被解除了職務,但不久又在朝中做官。司馬懿的兒子司馬昭(晉文帝)執政後,裴秀得到更多發揮才能的機會。他提出的有關軍事和政治方面的建議,常為司馬昭所採納,被任命為散騎常侍,在皇帝身邊做顧問。
魏甘露二年(257),裴秀34歲,隨司馬昭征討一個不服從司馬氏統治的地方官諸葛誕。裴秀參與謀略,得勝而還,封魯陽鄉侯,賜邑干戶。後來又為司馬昭商定政策,改革官制等,封濟川侯,賜邑千四百戶。
魏咸熙二年(265),司馬昭去世,司馬炎廢魏元帝曹負,自立為帝,國號晉。司馬炎(晉武帝)即位後,任裴秀為尚書令,加左光祿大夫,封鉅鹿郡公,賜邑三千戶。
晉泰始四年(268),以尚書令裴秀為司空,成為最高軍政負責人之一,並開任地官。地官主管全國的戶籍、土地、田畝賦稅和地圖等事,裴秀在地圖學方面取得的成就與這一職務有很大關系。可惜,3年之後,他因服寒食散又飲冷酒,不幸逝世。裴秀的一生,在政治上相當顯赫,但是深為後人稱贊的,是他生前的最後幾年在地圖學方面做出的貢獻。在學術上裴秀的重要成就是主持編繪《禹貢地域圖》18篇和他在為此圖撰寫的序中提出的「制圖六體」。此外,還縮制舊天下大圖為「方丈圖」,或稱「地形方丈圖」。又著《翼州記》《(易)及(樂)論》。未完成的著作有《盟會圖》和《典治官制》等。
在裴秀擔任司空後,除在朝廷中負責其他政務外,還負責管理國家的地圖和戶籍人口。由於職務上的關系,他得以接觸更多的地理和地圖知識,並使他對古代地理和地圖進行了仔細整理和精心研究。
我國地理學起源很早,遠在三四千年前的商、周時期,國家已經設置了專門掌管全國圖書志籍的官吏。大約在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我國歷史上一部地理學名著——《禹貢》。到了魏晉期間,因為年代久遠,《禹貢》中肼記載的山川地名已經有很多變更。
裴秀在詳細考證古今地名、山川形勢和疆域沿革的基礎上,以《禹貢》作基礎並結合當時晉朝的「十六州」而分州繪制的大型地圖集,繪制了《禹貢地域圖》18篇。圖上古今地名相互對照,它不僅是當時最完備、最精詳的地圖,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採用了科學的繪制方法。裴秀在完成這本地圖集的繪制以後。把它進呈給晉武帝,被當作重要文獻收藏於「秘府」。裴秀在圖的前面寫了序言,詳細談到了他繪制地圖所運用的方法。這是一篇很有科學價值的珍貴文獻,它體現了裴秀在制圖理論上的卓越見解。這篇序言後來被保存在《晉書·裴秀傳》里。
據史書記載,裴秀除了繪制《禹貢地域圖》以外,還曾經繪制了一幅《地形方丈圖》,一直流傳了幾百年,對後世地圖學的發展有相當大的影響。大概在他以前不久,有人繪制了一幅《天下大圖》,規模非常龐大,據說「用縑八十匹」,這在當時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但是這幅《天下大圖》有一個缺點,就是不便攜帶、閱覽和保存。於是裴秀運用制圖六體的方法,「以一分為十里,一寸為百里」的比例尺(大約相當於一百八十萬分之一)把它縮繪成《地形方丈圖》,並且把名山、大川、城鎮、鄉村等各種地理要素清清楚楚地標示在圖上。這樣,閱覽它就方便多了。可見裴秀已經掌握了縮放技術。
裴秀在地圖學上的主要貢獻,在於他第一次明確建立了中國古代地圖的繪制理論。他總結我國古代地圖繪制的經驗,在《禹貢地域圖》序中提出了著名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制圖理論——「制圖六體」。
所謂「制圖六體」就是繪制地圖時必須遵守的六項原則,即:分率(比例尺)、准望(方位)、道里(距離)、高下(地勢起伏)、方邪(傾斜角度)、迂直(河流、道路的曲直),前三條講的是比例尺、方位和路程距離,是最主要的普遍的繪圖原則;後三條是因地形起伏變化而須考慮的問題。這六項原則是互相聯系,互相制約的,它把制圖學中的主要問題都提到了。
這是他對中國地圖學作出的巨大貢獻,是中國古代惟一的系統制圖理論,總結了前人豐富的繪圖經驗,為後世的地圖繪制工作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規范,是世界上最早的地圖綱要。直至今天地圖繪制考慮的主要問題除經緯線和投影外,裴秀幾乎都扼要地提到了。
裴秀提出的這些制圖原則,是繪制平面地圖的基本科學理論,為編制地圖奠定了科學的基礎。它一直影響著清代以前中國傳統的制圖學,在中國地圖學的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在世界地圖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❸ 李四光為祖國做出了哪些貢獻
李四光創立了地質力學,並為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早年對蜓科化石及其地層分層意義有精湛的研究,提出了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的存在,建立了新的邊緣學科「地質力學」和「構造體系」概念,建立了「構造體系」的概念,創建了地質力學學派;提出新華夏構造體系三個沉降帶有廣闊找油遠景的認識,開創了活動構造研究與地應力觀測相結合的預報地震途徑。
主要成就:
科研成果
李四光的科學成就,大致可分兩個階段,1949年前由於舊中國歷史條件的限制,他側重地質基礎學科的研究;1949年後,在繼續重視基礎研究的同時,根據國家需要集中精力,積極開拓應用研究領域。
提出蜓科鑒定方法
1923年,李四光提出了蜓科鑒定方法,創立了十項標准,將蜓科主要特性,用若干曲線表示出來,使之既有定性概念,也有定量概念,並可以減少文字描述的繁瑣,從而提高了鑒定的標准性科學性。這十條標准,一直被中國及其他國家蜓科學者所採用。李四光用這個方法,鑒定了大量的化石標本,寫成了他的第一部科學巨著《中國北方之蜓科》,獲得了伯明翰大學的科學博士學位。
對中國第四紀冰川的研究
20世紀20年代初,李四光開始了對中國第四紀冰川的研究。他以很大的興趣關注中國東部有關第四紀冰川作用問題,在30年代中,完成了《冰期之廬山》一書,引起中國及其他國家地學界的很大興趣和探討。40年代他又對貴州高原、川東、鄂西、湘西、桂北等地作了調查,發表了不少有關中國冰川的文章,為中國第四紀地質學的研究增加了新的重要篇章。
創立地質力學
20世紀20年代中葉,有關大陸運動起源的討論正值高潮之際,李四光發表了《地球表面形象變遷之主因》一文,提出了「大陸車閥」自動控制地球自轉速度變化作用的假說。地質學中的一個新的理論體系——地質力學就從這里萌芽產生了。
李四光建立的地質力學,是把力學理論引進到地質學的研究中,即用力學觀點研究地殼構造和地殼運動規律。他認為,地球表層的各種構造現象都是地殼運動的產物。地殼在運動中存在,必然有一種力量在起作用,這種力就是地應力。岩石在地應力作用下會形變,由於各種岩石性質不同,產生的構造形跡也不同,依照構造形跡的力學特徵和組合型式,可以追索力的作用方向和方式,進而探索地殼運動的方向和起源。這是一項研究地殼運動的新方法。它把力學和地質學密切結合起來,開辟了一條解決地殼構造和地殼運動問題的新途徑。
在地質力學的建立與發展過程中,李四光的幾篇重要著作,如20年代末的《東亞一些典型構造型式及其對大陸運動的意義》、30年代的《中國地質學》、40年代的《地質力學的基礎與方法》、50年代的《旋卷構造及其他有關中國西北部大地構造體系復合問題》、60年代的《地質力學概論》,都是每個階段總結性的著作,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在地學界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對中國原子彈和氫彈研製成功的貢獻
李四光早就預見到新中國的國防和經濟建設需要鈾礦資源。1949年回國時,他從英國帶回了一台伽馬儀,為中國後來尋找鈾礦發揮了重要作用。1955年1月,召開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研究發展原子能事業的問題,在這次會議上,李四光和劉傑、錢三強一起作了工作匯報。李四光多次聽取找鈾隊伍匯報、指導工作。他根據地質力學理論,對找鈾前景持樂觀態度,指出:「一是要找富集帶,二是要便於開采。……在我國主要是在幾個東西帶上。」實踐證實了李四光的預測,尤其南嶺帶的一些鈾礦床以規模大、品位高、易開采著稱全國。李四光在強調構造規律的研究時提出:「關鍵要把對構造規律的研究與輻射測量結合起來。」遵循李四光的思路,覃慕陶、吳磊伯等經過艱苦工作,找到了211特大型鈾礦床。到「二五」計劃末期,中國已發現一系列鈾礦床,鈾產量已能保證中國核工業發展需要。李四光作為原子能委員會主席,為中國原子彈和氫彈的研製成功作出了突出貢獻。
石油的勘探和開發
長期以來,中國被認為是一個貧油的國家。當中國開始執行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時候,李四光在仔細分析了中國地質條件後,深信在中國遼闊的領域內,天然石油資源的蘊藏量應當是豐富的,關鍵是要抓緊做好石油地質勘探工作。他提出應當打開局限於西北一隅找油的局面,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石油地質普查工作,不是找一個而是要找出幾個希望大、面積廣的可能含油區。他找油的指導思想是,先找油區、後找油田。1954年,他在石油管理總局作過《從大地構造看我國石油勘探遠景》的報告,指出了三個遠景最大的可能含油區,即:青、康、滇地帶,阿拉善—陝北盆地,東北平原—華北平原,並提出應該首先把柴達木盆地、四川盆地、伊陝台地、阿寧台地、華北平原、東北平原等地區,作為普查找油的對象。1955年春,他擔任了全國石油普查委員會的主任委員,指導了石油找礦工作。特別是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先後突破之後,他更加堅定了中國具有豐富的石油資源的信心,指出新華夏沉降帶找油的理論是可靠的,為中國尋找石油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
地震預報
20世紀60年代初,廣東新豐江水庫發生地震,尤其是在1966年邢台發生了強震之後,李四光深感地震災害對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造成的損失之嚴重,在他生命最後的幾年裡,用了很大的精力投入了地震的預測、預報研究工作。他認為地震是一種地質現象,大多是由於地質構造運動引起的;因此,對構造應力場的研究、觀測、分析和掌握其動向,是十分重要的。他在邢台地震之後,對河間、渤海灣和唐山等地區孕育發生地震的可能性,提出過一些預測性的意見,後來證明是正確的,可惜這項工作他沒有來得及深入總結,就與世長辭了。
主要著作:李四光代表作有《冰期之廬山》《中國北部之蜓科》《地質力學概論》和《天文、地質、古生物》等。
李四光(1889.10.26-1971.4.29),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黃岡人,蒙古族,地質學家、教育家、音樂家和社會活動家,是中國地質力學的創立者,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主要領導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傑出的科學家和為新中國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元勛,2009年當選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李四光1910年7月畢業於日本大阪高等工業學校;1911年,出任湖北軍政府實業部長;1928年1月,任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所長;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0年5月,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1951年4月,當選為世界科學工作者協會執行委員會副主席;1952年9月,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部部長;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58年9月,任中國科協主席;1969年4月,被選為中國共產黨第九屆中央委員會委員;1970年8月,任國務院科教組組長。
名字由來:
李四光出身於窮苦家庭。因為李四光排行老二,他的父親李卓侯給他起了個響當當的名字:李仲揆。
1902年,在洋務派首領、湖廣總督張之洞領導下,湖北開始大量興建新式的中小學堂,除了教學生傳統的經書,還傳授科學技術知識。這一消息很快傳到了黃岡,仲揆躍躍欲試,來到武昌,在湖北省學務處填寫報名表。可能是太緊張了,他誤將年齡「十四」填在了姓名欄里。發現寫錯後,他因為家裡窮,捨不得花錢再買一張表格,正在犯難,抬頭看見前面大廳正中掛的橫匾上有「光被四表」這四個字。仲揆眼前一亮,將姓名欄里「十」添了幾筆寫成「李」,而在「四」後邊加了個「光」字,改過之後,他滿意地說:「四光,四面光明,前途是有希望的。」從此他改名為李四光。
人物評價:
李四光在舊社會走過的道路,盡管有些曲折和坎坷,但他畢生努力的方向和最終達到的高度,以及對祖國和人民做出的貢獻,在當代中國科技界、知識界,的確是一面旗幟,無愧於黨和人民給予的這個高度評價。(「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評)
他(指李四光)是中國地質事業也可以說是地球科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他對中國地質學的貢獻、他的治學精神和高風亮節,都堪稱後世師表。(中國科學院院士、地質學家葉連俊評)
李四光先生作為革命先驅者敢於向舊事物挑戰的精神,作為教育家誨人不倦、孜孜追求的品德,作為事業家從人民需要出發強烈的責任感,和作為一位地質學家在科學實踐中貫穿了前面所說的革命、育人、為人三者辯證統一的科學思想將永遠激勵著我們!地質學家李四光先生,像任何一位思想家一樣,不僅留給我們許多還要去認識、去判斷、去解決的地質問題,而且也留給我們認識、判斷、解決的思想。(中國科學院院士、地質學家劉東生評)
❹ 李四光做出了什麼貢獻
五、地震預報
20世紀60年代初,廣東新豐江水庫發生地震,尤其是在1966年邢台發生了強震之後,李四光深感地震災害對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造成的損失之嚴重,在他生命最後的幾年裡,用了很大的精力投入了地震的預測、預報研究工作。
他認為地震是一種地質現象,大多是由於地質構造運動引起的。他在邢台地震之後,對河間、渤海灣和唐山等地區孕育發生地震的可能性,提出過一些預測性的意見,後來證明是正確的,可惜這項工作他沒有來得及深入總結,就與世長辭了。
❺ 李 四光,簡單介紹下
李四光 - 中國著名地質學家 編輯詞條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內北黃岡人,蒙容古族,中國著名音樂家、科學家、地質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是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主要領導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傑出的科學家和為新中國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元勛,北京地質學院(中國地質大學的前身)的創建者之一。東北地質學院(現為吉林大學地學部)的首任院長。
畢業於英國伯明翰大學並獲博士學位。首創地質力學。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歷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長、地質部部長等職。是中國地質力學的創立者。195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著作有《中國地質學》、《地質力學概論》、《地震地質》、《天文、地質、古生物》等。為中國甩掉"貧油"帽子,創立地質力學理論和中國"兩彈"的研發作出了重大貢獻。
❻ 李四光是我國著名的地質學家,在哪3個方面具有獨特而卓越的貢獻
地質力學、第四紀冰川、微體古生物.
❼ 陳述李四光在地質學理論方面的貢獻
李四光的最大貢獻是創立了地質力學,並以力學的觀點研究地殼運動版現象,探索地質運動與權礦產分布規律,他確立了新華夏構造體系的概念,分析了其特點,並運用這些理論概念探討了中國的地質條件和石油形成條件。早在20世紀40年代,我國地質學家潘鍾祥就明確提出了陸相生油學說,說明中國廣布的陸相地層一定有石油,從理論上反駁了西方所持的中國貧油的觀點。
同時,他還提出了華東第四紀冰川存在的理論。
❽ 沈括在地質學方面有哪些貢獻
在地質學方面,沈括奉命到北方邊疆視察,路過太行山麓,看到螺蚌化石。
據此回,他推斷這里答過去是海濱,現在距海已近千千米了。並進而推斷華北平原是由黃河、滹沱河、涿水、桑乾河等沖積形成的。根據化石來恢復古地理環境,是沈括在地學史上的偉大貢獻之一。
他還從黃河等河流的侵蝕和沉積以及歷史記載,來說明華北大平原是由這些河流自上流沖積帶來的泥沙沉積而成的。這是對華北平原成因最早的科學解釋。
他還論述了上聳千尺、峭拔險奇的雁盪諸峰,其高岩峭壁的頂部,適在同一平面之上,由此推斷雁盪諸峰是由流水侵蝕作用形成的。
流水將疏鬆破碎的岩石、土壤沖走,留下堅硬、固結的峭峰,因而其巔高度會在同一平面之上。此後他又以黃土高原為例,進一步闡明了流水的侵蝕、沉積原理。
❾ 李4光的資料
李四光(1889年來10月26日-自1971年4月29日),中國著名地質學家,湖北省黃岡縣回龍山香爐灣人,蒙古族,畢業於英國伯明翰大學,獲博士學位。首創地質力學。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之後李四光的著名事跡也被翻拍為電影。1932年任中央大學(49年更名南京大學)代理校長,又任重慶大學教授。為中國甩掉「貧油」帽子,創立地質力學理論。為中國「兩彈」作出了突出貢
人物簡介
李四光 地質學家,湖北黃岡人,蒙古族。早年加入同盟會,參加了辛亥革命。1919年畢業於英國伯明翰大學,獲碩士學位。1920年回國。建國後,歷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長、地質部部長等職。195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地質力學的創立者。著作有《中國地質學》、《地質力學概論》、《地震地質》、《天文、地質、古生物》等。
具體的請看【http://ke..com/view/2128.htm】
❿ 李四光為國家做出了什麼貢獻
光(1889~1971)中國地質學家,地質力學的創始人。於本世紀20年代創立了地質力學,為地質理論作出了巨大貢獻。他運用力學觀點來研究地殼運動現象,將各種構造形跡看作地應力活動的結果,建立了「構造體系」這一地質力學的基本概念,為探索地質自然現象提供了新方法,為研究地殼運動規律開辟了新途徑,開創了地質科學的新局面,在國際上享有崇高聲譽。他的理論為我國石油勘探作出巨大貢獻。例如他運用地質力學分析我國東部地區地質構造特點,認為新華夏構造體系的三個沉降帶具有廣闊的找油遠景,從理論上否定了「中國貧油」論。大慶、勝利、大港等油田的相繼發現證實了他的科學預見。在地震地質工作方面,他強調在研究地質構造活動性的基礎上,觀察地應力的變化,為實現地震預報指出了方向。此外,李四光早在20年代初,實地考察了我國太行山麓、大同盆地、廬山和黃山等地,先後發現第四紀冰川遺跡,推翻了國際上許多冰川學權威斷言中國無第四紀冰川的錯誤結論。 李四光長期從事古生物學、冰川學和地質力學的研究,在鑒定古生物蜒科化石、發現中國第四紀冰川和創立地質力學諸多方面建立了卓越的功勛。李四光在科學史上的貢獻,莫過於創立了地質力學這一新興邊緣學科。他著有《地質力學概念》一書,認為地殼運動中發生岩石變形是由於地應力作用的結果。 1947年7月,他代表中國出席第 18屆國際地質大會,第一次應用他創立的地質力學理論,作了題為《新華夏海之起源》的學術報告,引起了強烈反響。從此,地質力學這一由中國人創立的新學科正式載入史冊。
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