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地質構造烈度大
① 所有的地震都是由地質構造
D 本題考查地震。A項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但距震中不同距離,烈內度不同;錯誤;B項一般來說容,地震的烈度與震級成正比;錯誤;C項地震有不同的類型,有構造地震、火山地震、誘發地震之分;錯誤。故選D項。
② 地震的震級和烈度是什麼概念,有什麼聯系
震級復反映地震釋放的能量大小制,只跟地震釋放的能量多少有關,它是用「級」來表示的.烈度是表示地面受到地震影響和破壞的程度,它是用「度」來表示的,目前我國採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薦的烈度表,共分12度.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而烈度則各地不同.
烈度是表示地面及房屋等建築物受地震破壞的程度,用「度」來表示.我國將地震烈度劃分為12度.
震級和地震烈度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震級只跟地震釋放的能量多少有關,是表示地震大小的度量,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而烈度表示地面受地震的破壞程度,則各地不同,但震中烈度只有一個.
一般而言,震級越大,烈度就越高.同一次地震,震中距不同的地方烈度就不一樣(一般情況下,震中地區受破壞的程度最高,其烈度值稱為震中烈度,隨著震中距的增加,地震造成的破壞逐漸減輕).烈度的大小除了震級、震中距外,還與震源深度、地質構造和岩性質等因素有關.
③ 基本烈度也叫什麼烈度
在實際工作中為了評定烈度的高低,制訂統一的評定標准。這個標准稱為地震烈度表。在世界各國使用的有幾種不同的烈度表。西方國家比較通行的是改進的麥加利烈度表,簡稱M.M.烈度表,從I度到度共分12個烈度等級。日本將無感定為0度,有感則分為I至Ⅶ 度,共8個等級。前蘇聯和中國均按12個烈度等級劃分烈度表。中國1980年重新編訂了地震烈度表(見表)。
中國地震烈度表 (簡要)
1度;無感-僅儀器能記錄到;
2度;微有感-個特別敏感的人在完全靜止中有感;
3度;少有感-室內少數人在靜止中有感,懸掛物輕微擺動;
4度;多有感-室內大多數人,室外少數人有感,懸掛物擺動,不穩器皿作響;
5度;驚醒-室外大多數人有感,家畜不寧,門窗作響,牆壁表面出現裂紋
6度;驚慌-人站立不穩,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簡陋棚舍損壞,陡坎滑坡;
7度;房屋損壞-房屋輕微損壞,牌坊,煙囪損壞,地表出現裂縫及噴沙冒水;
8度;建築物破壞-房屋多有損壞,少數破壞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
9度;建築物普遍破壞-房屋大多數破壞,少數傾倒,牌坊,煙囪等崩塌,鐵軌彎曲;
10度;建築物普遍摧毀-房屋傾倒,道路毀壞,山石大量崩塌,水面大浪撲岸;
11度;毀滅-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毀,地表產生很大變化;
12度;山川易景-一切建築物普遍毀壞,地形劇烈變化動植物遭毀滅;
早期的烈度表完全以地震造成的宏觀後果為依據來劃分烈度等級。但宏觀烈度表不論制訂得如何完善,終究用的是定性的判據,不能排除觀察者的主觀因素。為此人們一直在尋找一種物理標准來評定烈度,這種物理標准既要同震害現象密切相關,又要便於用儀器測定。首先被研究的物理量是地震時的地面加速度峰值。因為一般認為地震引起的破壞是地震慣性力造成的,而慣性力又決定於地面加速度。這樣就給烈度的每一等級附加上地面加速度峰值。結果表明,烈度每增加一度,加速度大約增加一倍。後來加入烈度表的物理量還有地面速度峰值。中國現行的烈度表已經加入了加速度和速度兩項物理量數據。
編輯本段烈度定量類別從抗震設計的要求來看,宏觀標志不能直接應用,要有表徵地面運動的物理量供設計採用。有些國家的抗震設計規范規定了與地震烈度相應的地震加速度,但各國的取值不一。
④ 何謂地震烈度影響烈度的因素有哪些
通常復把地震對地面所製造成的破壞性或影響的程度叫烈度。
地震烈度的大小:
1、受地震大小
2、震源深淺
3、離震中遠近、
4、當地工程地震地質條件等因素的影響。
因此,一次地震,震級只有一個,但烈度卻是根據各地遭受破壞的程度和人為感覺的不同而不同。我國目前使用的地震烈度共分為12度,6度以上才會造成破壞。1976年唐山7.6級大地震,極震區烈度達11-12度,北京、天津烈度則為6-7度。
地震對某一地區的影響和破壞程度稱烈度。一般而言,震級越大,烈度就越大。同一次地震,震中距不同烈度就不一樣,影響烈度的因素,除了震級、震中距外,還與地址構造,地面建築物抗震性能等因素有關。
⑤ 地震的最大烈度是如何評定的
地震震級
地震震級是根據地震時釋放的能量的大小而定的.一次地震釋放的能量越多,地震級別就越大.目前人類有記錄的震級最大的地震是1960年5月22日智利發生的9.5級地震,所釋放的能量相當於一顆1800萬噸炸葯量的氫彈,或者相當於一個100萬千瓦的發電廠40年的發電量.這次汶川地震所釋放的能量大約相當於90萬噸炸葯量的氫彈,或100萬千瓦的發電廠2年的發電量(本人估算,僅供參考).
目前國際上一般採用美國地震學家查爾斯·弗朗西斯·芮希特和賓諾·古騰堡(Beno Gutenberg)於1935年共同提出的震級劃分法,即現在通常所說的里氏地震規模.里氏規模是地震波最大振幅以10為底的對數,並選擇距震中100千米的距離為標准.里氏規模每增強一級,釋放的能量約增加32倍,相隔二級的震級其能量相差1000 32 x 32)倍.
小於里氏規模2.5的地震,人們一般不易感覺到,稱為小震或者是微震;里氏規模2.5-5.0的地震,震中附近的人會有不同程度的感覺,稱為有感地震,全世界每年大約發生十幾萬次;大於里氏規模5.0的地震,會造成建築物不同程度的損壞,稱為破壞性地震.里氏規模4.5以上的地震可以在全球范圍內監測到.有記錄以來,歷史上最大的地震是發生在1960年5月22日19時11分南美洲的智利,根據美國地質調查所,里氏規模竟達9.5.
地震烈度
中國百年大地震一覽圖
同樣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壞不一定是相同的;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壞也不一樣.為了衡量地震的破壞程度,科學家又「製作」了另一把「尺子」一一地震烈度.在中國地震烈度表上,對人的感覺、一般房屋震害程度和其他現象作了描述,可以作為確定烈度的基本依據.影響烈度的因素有震級、震源深度、距震源的遠近、地面狀況和地層構造等.
一般情況下僅就烈度和震源、震級間的關系來說,震級越大震源越淺、烈度也越大.一般來講,一次地震發生後,震中區的破壞最重,烈度最高;這個烈度稱為震中烈度.從震中向四周擴展,地震烈度逐漸減小.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但它所造成的破壞,在不同的地區是不同的.也就是說,一次地震,可以劃分出好幾個烈度不同的地區.這與一顆炸彈爆後,近處與遠處破壞程度不同道理一樣.炸彈的炸葯量,好比是震級;炸彈對不同地點的破壞程度,好比是烈度.
例如,1990年2月10日,常熟-太倉發生了5.1級地震,有人說在蘇州是4級,在無錫是3級,這是錯的.無論在何處,只能說常熟-太倉發生了5.1級地震,但這次地震,在太倉的沙溪鎮地震烈度是6度,在蘇州地震烈度是4度,在無錫地震烈度是3度.還有就是2008年5月12日的四川汶川發生了8級大地震,造成了很大的損失.
在世界各國使用的有幾種不同的烈度表.西方國家比較通行的是改進的麥加利烈度表,簡稱M.M.烈度表,從1度到12度共分12個烈度等級.日本將無感定為0度,有感則分為I至Ⅶ 度,共8個等級.前蘇聯和中國均按12個烈度等級劃分烈度表.中國1980年重新編訂了地震烈度表(見表).
中國地震烈度表
1度:無感-僅儀器能記錄到;
2度:微有感-個特別敏感的人在完全靜止中有感;
3度:少有感-室內少數人在靜止中有感,懸掛物輕微擺動;
4度:多有感-室內大多數人,室外少數人有感,懸掛物擺動,不穩器皿作響;
5度:驚醒-室外大多數人有感,家畜不寧,門窗作響,牆壁表面出現裂紋;
6度:驚慌-人站立不穩,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簡陋棚舍損壞,陡坎滑坡;
7度:房屋損壞-房屋輕微損壞,牌坊,煙囪損壞,地表出現裂縫及噴沙冒水;
8度:建築物破壞-房屋多有損壞,少數破壞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
9度:建築物普遍破壞-房屋大多數破壞,少數傾倒,牌坊,煙囪等崩塌,鐵軌彎曲;
10度:建築物普遍摧毀-房屋傾倒,道路毀壞,山石大量崩塌,水面大浪撲岸;
11度:毀滅-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毀,地表產生很大變化;
12度:山川易景-一切建築物普遍毀壞,地形劇烈變化動植物遭毀滅;
例如,1976年唐山地震,震級為7.8級,震中烈度為十一度;受唐山地震的影響,天津市地震烈度為八度,北京市烈度為六度,再遠到石家莊、太原等就只有四至五度了.
希望這個回答對你有幫助
⑥ 地震烈度大小與哪些因素直接相關
影響地震烈度大小的有下列因素:地震等級、震源深度、震中距離、土壤和地質條件、建回築物的性答能、震源機制、地貌和地下水位等。
按照地震時的人的感覺,地震所造成自然環境的變化和建築物的破壞程度,區分為幾大類:無感地震、微感地震、有感地震、破壞地震、毀壞地震與毀滅地震。
以描述地震烈度的高低,作為判斷地震強烈程度的一種宏觀判據,稱地震烈度表。有了這個判據,可以調查研究評定已經發生的地震,包括歷史上發生的地震和新近發生的地震影響區的烈度高低。
(6)什麼地質構造烈度大擴展閱讀:
地震烈度同地震震級有嚴格的區別,不可互相混,震級代表地震本身的大小強弱,它由震源發出的地震波能量來決定,對於同一次地震只應有一個數值。
烈度在同一次地震中是因地而異的,它受著當地各種自然和人為條件的影響。對震級相同的地震來說,如果震源越淺,震中距越短,則烈度一般就越高。
同樣,當地的地質構造是否穩定,土壤結構是否堅實,房屋和其他構築物是否堅固耐震,對於當地的烈度高或低有著直接的關系。
⑦ 哪些因素影響場地地震烈度分布
烈度是表示地面及房屋等建築物受地震破壞的程度,用「度」來表示.我國將地震烈度劃分為12度.震級回和地震答烈度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震級只跟地震釋放的能量多少有關,是表示地震大小的度量,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而烈度表示地面受地震的破壞程度,則各地不同,但震中烈度只有一個.一般而言,震級越大,烈度就越高.同一次地震,震中距不同的地方烈度就不一樣(一般情況下,震中地區受破壞的程度最高,其烈度值稱為震中烈度,隨著震中距的增加,地震造成的破壞逐漸減輕).烈度的大小除了震級、震中距外,還與震源深度、地質構造和岩石性質等因素有關.影響烈度的因素有很多:震級、震中距、震源深度、地質構造和岩石性質等.因此一次地震數次震級帶來的烈度可能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