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什麼叫耕地質量利用等

什麼叫耕地質量利用等

發布時間: 2021-02-11 05:38:35

㈠ 耕地質量的認識與管理

古今中外,質量管理是土地管理的核心內容之一,加強質量管理是回歸土地管理本質內容的客觀要求。其中,加強耕地質量的管理,對於提高耕地產能、保障糧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歷史上徵收賦稅,也是要區分耕地質量的。如《禹貢》記載,冀州「厥土惟白壤,厥賦惟上上錯」,兗州「厥田惟中下,厥賦貞」,即冀州的土地是白壤,賦稅是第一等,兗州的田地是第六等,賦稅是第九等。當前,耕地利用中也存在以面積折算質量的現象,貴州省六盤水市採用「丈量畝」與「習慣畝」折算,質量差的耕地折算比例大,質量好的耕地折算比例小。比如,分類為灌溉水田、菜地的,其折算比例為1:1;望天水田、上等旱地,折算比例為2:1~3:1;一般旱地(坡度15°以上),折算比例為3:1~10:1,這也充分反映了質量差的土地必須以較大的面積才能與質量好的土地對等。由此可見,質量是內在於土地的本質屬性,質量管理是土地管理的核心內容之一。
綜合考慮耕地質量要素,應包括以下四方面要素:地表要素,這是質量基礎,包括土層厚度、土壤質地、土壤養分構成與含量,乃至地質地貌條件等;氣候要素是指構成土地質量的光、溫、水等天然要素,受所處緯度和地形、地貌條件決定;工程要素、包括光、溫、用水等保障設施,以及供排水渠道、道路交通狀況等;生態要素,指無污染、高品質的要求。
加強耕地質量管理,關鍵要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我國現行法律中對耕地質量管理已有相關規定。如《土地管理法》第二十八條明確了開展土地質量調查和評定土地質量等級的規定,第三十一條和第三十三條提出了補充耕地質量應與佔用耕地質量相當的規定,第四十一條明確了通過農村土地整治提高耕地質量的要求。這些規定為開展耕地質量管理奠定了基礎。

㈡ 什麼是耕地等別

從2016年12月30日起正式實施的《耕地質量等級》(GB/T 33469-2016)是我國首部耕地質量等回級國家標准,為答耕地質量調查監測與評價工作的開展,提供了科學的指標和方法。該標准從農業生產角度出發,對耕地地力、土壤健康狀況和田間基礎設施構成的滿足農產品持續產出和質量安全的能力進行評價,將耕地質量劃分為10個耕地質量等級。一等地耕地質量最高,十等地耕地質量最低。標准根據不同區域耕地特點、土壤類型分布特徵,將全國耕地劃分為東北區、內蒙古及長城沿線區、黃淮海區、黃土高原區、長江中下游區、西南區、華南區、甘新區、青藏區等9大區域,各區域評價指標由13個基礎性指標和6個區域補充性指標組成。

㈢ 耕地質量的等級劃分

通過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工作,中國全國耕地評定為15個質量等別,1等耕地質量最好,15等最差。
將全國耕地按照1-4等、5-8等、9-12等、13-15等劃分為優等地、高等地、中等地和低等地 。

㈣ 耕地質量等級劃分為多少級

通過耕源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工作,中國全國耕地評定為15個質量等別,1等耕地質量最好,15等最差,將全國耕地按照1-4等、5-8等、9-12等、13-15等劃分為優等地、高等地、中等地和低等地。一般表示為ⅠⅡⅢⅣⅤⅥⅦⅧ等。

㈤ 國家自然等

2016國家最高科技獎頒獎年召開。 2015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於2016年1月8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 全國高等學校獲得2015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33項,占授獎項目總數42項的81.0%。 全國高等學校獲得2015年國家技術發明獎通用項目一等獎1項、二等獎31項,占通用項目授獎總數50項的64%。 全國高等學校獲得2015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通用項目108項(特等獎1項,一等獎6項,創新團隊獎3項,二等獎98項),占通用項目授獎總數141項的76.6%。其中,高校為第一完成單位的獲獎項目59項(一等獎1項,創新團隊獎3項,二等獎55項),占通用項目授獎總數的41.8%。 全國共有120所高校作為主要完成單位獲得了2015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三大獎174項,占通用項目總數233項的74.7%。其中,有67所高校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的獲獎項目數為125項,占授獎總數的53.6%。 另外,全國共有17所高校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獲得了2015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國防專用項目23項,占授獎總數的39.0%。 高校在全國授獎項目中的繼續保持高比例,說明高等學校的科研實力在不斷提升,對我國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的貢獻越來越大。尤其是高校獲得的1項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項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項目,充分體現了高校的基礎研究和重大原始性創新研究在我國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㈥ 農用地利用等指數計算及利用等別初步劃分

農用地利用等指數是按照標准耕作制度所確定的各指定作物,在農用地自然質量條件和農用地所在土地利用分區的平均利用條件下,所能獲得的按產量比系數折算的基準作物產量之和。這個產量也可以解釋為是在當地最有利經濟條件下,該分等單元內的農用地所實現的最大可能產量水平。因此,也可以將其稱為農用地的「現實」產量水平。

(一)農用地利用等指數計算方法

農用地利用等指數根據下列公式計算:

中國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江蘇卷)

式中:

Yij——第i個分等單元第j種指定作物的農用地利用等指數;

Yi——第i個分等單元農用地利用等指數。

其中,Yij計算公式為

中國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江蘇卷)

式中:

Rij——第i個分等單元內第j種指定作物的標准糧產量(指定作物的自然質量等指數);

Klj——分等單元所在等值區的第j種指定作物的土地利用系數。

(二)農用地利用等別初步劃分

農用地利用等別初步劃分的步驟和方法如下:

(1)根據上述公式,按市計算各分等單元農用地利用等指數,並分別按市、分等指標區、全省繪制農用地分等單元利用等指數頻率直方圖,結果見圖3-24~圖3-43。

圖3-24 南京市農用地分等單元利用等指數頻率直方圖

圖3-25 無錫市農用地分等單元利用等指數頻率直方圖

圖3-26 徐州市農用地分等單元利用等指數頻率直方圖

圖3-27 常州市農用地分等單元利用等指數頻率直方圖

圖3-28 蘇州市農用地分等單元利用等指數頻率直方圖

圖3-29 南通市農用地分等單元利用等指數頻率直方圖

圖3-30 連雲港市農用地分等單元利用等指數頻率直方圖

圖3-31 淮安市農用地分等單元利用等指數頻率直方圖

圖3-32 鹽城市農用地分等單元利用等指數頻率直方圖

圖3-33 揚州市農用地分等單元利用等指數頻率直方圖

圖3-34 鎮江市農用地分等單元利用等指數頻率直方圖

圖3-35 泰州市農用地分等單元利用等指數頻率直方圖

圖3-36 宿遷市農用地分等單元利用等指數頻率直方圖

圖3-37 太湖平原區農用地分等單元利用等指數頻率直方圖

圖3-38 寧鎮揚丘陵區農用地分等單元利用等指數頻率直方圖

圖3-39 沿江平原區農用地分等單元利用等指數頻率直方圖

圖3-40 沿海平原區農用地分等單元利用等指數頻率直方圖

圖3-41 里下河平原區農用地分等單元利用等指數頻率直方圖

圖3-42 徐淮平原區農用地分等單元利用等指數頻率直方圖

圖3-43 全省農用地分等單元利用等指數頻率直方圖

(2)根據農用地分等單元利用等指數頻率直方圖上的明顯拐點,初步確定各市、各分等指標區、全省農用地利用等別劃分的指數界線范圍,結果見表3-19。

表3-19 農用地利用等別劃分對應的利用等指數界線范圍表

(3)對各市、各分等指標區、全省農用地利用等別劃分情況進行比較,可以發現各市、各分等指標區農用地利用等別均接近於以每200分為劃分界線,經與實地驗證,最終確定全省農用地利用等別以每200分為界線進行劃分,標准見表3-20。

表3-20 江蘇省農用地利用等別劃分標准表

(4)根據表3-20,按市對各分等單元農用地利用等別進行初步劃分,繪制各市相應1:10萬農用地利用等別劃分初步結果圖,供分等結果意見征詢和外業驗證之用。

㈦ 什麼叫耕地質量等級提升和旱地改造水田

通過「旱地改水田」耕地質量提升項目,改造提升的耕地可以採用補改結合,允許用於基礎設施項目等佔用水田的質量的占補平衡,可有效緩解目前建設項目佔用水田需「占優補優」的緊張局面。

㈧ 耕地質量分多少個等級

耕地質量分15個等級。

通過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工作,中國全國耕地評定為15個質量等別,1等耕地質量最好,15等最差。

將全國耕地按照1-4等、5-8等、9-12等、13-15等劃分為優等地、高等地、中等地和低等地 。

耕地質量指耕地的質量內容包括耕地用於一定的農作物栽培時,耕地對農作物的適宜性、生物生產力的大小(耕地地力)、耕地利用後經濟效益的多少和耕地環境是否被污染四個方面。

(8)什麼叫耕地質量利用等擴展閱讀:

中國耕地現狀:

根據國土資源部2009年12月24日發布的中國歷史上第一份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成果《中國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顯示 ,中國耕地質量等別總體偏低。

調查顯示,全國耕地質量平均等別為9.80等,等別總體偏低。優等地、高等地、中等地、低等地面積佔全國耕地評定總面積的比例分別為2.67%、29.98%、50.64%、16.71%。

全國耕地低於平均等別的10至15等地佔調查與評定總面積的57%以上;全國生產能力大於1000公斤/畝的耕地僅佔6.09%。中國耕地質量總體明顯偏低。

從全國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劃分的12個國家一級標准耕作制度區來看,耕地質量等別總體最優的前三位是長江中下游區、華南區、江南區;總體最差的後三位是黃土高原區、青藏高原區和內蒙古高原及長城沿線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耕地質量

㈨ 利用等別劃分

(一)利用等指數計算方法

農用地利用等指數是按照標准耕作制度所確定的各指定作物在農用地自然質量條件和農用地所在土地利用分區的平均利用條件下,所能獲得的按產量比系數折算的基準作物產量之和。這個產量也可以解釋為在當地最有效的利用條件下,該分等單元內的農用地所實現的最大可能產量水平。因此,也可以將其稱為農用地的「現實」產量水平。

農用地利用等指數的計算公式為:

中國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海南卷)

指定作物利用等指數的計算公式為:

中國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海南卷)

式中:

Yij——第i個分等單元第j種指定作物的利用等指數;

Yi——第i個分等單元農用地利用等指數;

Rij——第i個分等單元內第j種指定作物自然質量等指數;

Klj——分等單元所在等值區第j種指定作物的土地利用系數。

(二)海南省農用地利用等指數計算結果

農用地利用等指數是對農用地自然質量等別進行利用水平修正的結果。也就是說,在一般的自然條件和土地利用條件下分等單元內農用地所能實現的產量水平。表 3-43 為海南省各縣(市)農用地利用等指數統計表,其中全省農用地利用等指數最高的分等單元為灌溉水田,利用等指數為1647.96,位於三亞市;利用等指數最低的分等單元為旱地,利用等指數為299.00,位於樂東黎族自治縣。

(三)海南省農用地利用等別劃分

海南省根據農用地利用等指數頻率直方圖(圖 3-35),以 200 分為等間距進行農用地利用等別劃分。

海南省農用地共劃分 7 個利用等別,結果如表 3-44 所示,各縣(市)農用地利用等別所對應的分等單元個數見表 3-45。

表 3-43 海南省各縣(市)農用地利用等指數統計表

圖 3-35 海南省農用地利用等指數頻率直方圖

表 3-44 海南省農用地利用等別劃分標准表

表 3-45 海南省各縣(市)農用地利用等別所對應的分等單元個數表

續表

(四)各縣(市)利用等指數計算結果和等別劃分(示例)

1.萬寧市

1)農用地利用等指數計算結果

萬寧市農用地利用等指數最高的評價單元為旱地和菜地,利用等指數為 1459.762,位於北大鎮和萬城鎮;農用地利用等指數最低的評價單元為旱地,農用地利用等指數為 580.968,位於東澳鎮。計算結果見表 3-46,萬寧市利用指數頻率直方圖見圖 3-36。

圖 3-36 萬寧市農用地利用等指數頻率直方圖

表 3-46 萬寧市各鄉鎮農用地利用等指數統計表

2)農用地利用等別的確定

萬寧市農用地利用等別以 200 分為等間距劃分,共劃分 5 個利用等別,結果如表 3-47 所示,各鄉鎮農用地利用等別所對應分等單元個數見表 3-48。

表 3-47 萬寧市農用地利用等別劃分標准

表 3-48 萬寧市各鄉鎮農用地利用等別對應分等單元個數表

3)農用地利用等別面積和對應分等單元狀況

萬寧市農用地利用等別中,1 等地和 2 等地所佔的比重較大,5 等地所佔的比重較小。分布特點如表 3-49 所示。

表 3-49 萬寧市農用地利用等別面積和對應分等單元個數表

4)農用地利用等別分布

(1)1 等地大部分為灌溉水田和旱地,面積比例分別為 32.06% 和 10.52%;小部分為望天田和菜地,比例分別為 0.58% 和 0.30%。在 19 個鄉鎮及農場中,1 等地佔農用地面積比重在 50% 以上的有 9 個鄉鎮(農場),比重為 35% ~ 49% 的有 2 個鄉鎮(農場)。1 等地佔農用地面積比重最大的是祿馬鄉(79.46%),其次是萬城鎮(65.41%),最小的是港北鎮(7%)。

(2)2 等地主要為灌溉水田和旱地,比例分別為 16.34% 和 7.80%;小部分為望天田和菜地,比例分別為 0.57% 和 0.08%。2 等地佔農用地面積比重在 50% 以上的有 2 個鄉鎮(農場),比重為 35% ~ 49% 的有 4 個鄉鎮(農場)。2 等地佔農用地面積比重最大的是興隆農場(72.46%),其次是港北鎮(56.87%),最小的是三家羅鎮(7.38%)。

(3)3 等地主要為灌溉水田和旱地,比例分別為 22.48% 和 2.08%;小部分為望天田,比例為 0.70%。3 等地佔農用地面積比重在 50% 以上的有 2 個鄉鎮(農場),比重為 35% ~ 49%的有 1 個鄉鎮(農場)。3 等地佔農用地面積比重最大的是山根鎮(64.72%),其次是南橋鎮(55.87%),最小的是祿馬鄉(0.22%)。

(4)4 等地大部分為旱地和灌溉水田,比例分別為 3.67% 和 2.17%;小部分為望天田和菜地,比例分別為 0.18% 和 0.31%。4 等地佔農用地面積比重在 50% 以上的有 1 個鄉鎮(農場)。4 等地佔農用地面積比重最大的是三家羅鎮(58.94%),其次是東澳鎮(11.46%),北大鎮、祿馬鄉、萬城鎮、新梅鄉與興隆農場無 4 等地。

(5)5 等地均為旱地,比例為 0.15%,在 19 個鄉鎮及農場中,5 等地佔農用地面積比重最大的是東澳鎮(1.48%),其次是樂來鎮(0.5%)。北大鎮與北坡鎮等 15 個鄉鎮無 5 等地。

詳見表 3-50。

表 3-50 萬寧市各鄉鎮農用地利用等別占農用地面積及其比例表

5)農用地利用等別地域組合特點及差異原因

(1)1 等地和 2 等地主要集中在萬城鎮、和樂鎮、禮紀鎮和北大鎮。該區域地處萬寧縣東南部,地勢開闊,地貌以平原為主,介於沿海和丘陵兩個農業區之間,偶有殘丘,海拔一般為8~15米。成土母質為花崗岩,土壤以水稻土和磚紅壤為主,土層深厚肥沃,有機質含量為3.30%~4.37%,全氮為0.153%~0.174%,速效磷為14×10-6~22×10-6,速效鉀為55×10-6~101×10-6,土壤pH值為5.9~6.5,適宜於發展以水稻為主的各種農作物生產。年均日照時數為2191.7小時,日照率為49.5%,比山區多484.2小時和7.4%,年均溫度≥10℃的活動積溫為8928.4℃,分別比沿海地區和山區高38.8℃和499.6℃,而≥10℃的有效積溫為5264.9℃,分別比山區和沿海地區增加了521.6℃和36.8℃。年均氣溫為24.5℃。年均降雨量為2200~2400毫米。由於靠近沿海,多受海風影響,屬於海洋島嶼氣候,冬季最冷的1月份平均氣溫為18℃,最熱的7月份平均氣溫一般為28℃,故夏無烈日、冬無霜凍、氣候涼爽、四季常綠。水稻安全生育期為285天,分別比沿海和山區多1015天。該區氣候特點,全年均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發育,非常適合搞作物多熟制的農田處於太陽河、龍滾河、龍首河、龍尾河四大河流下游,屬萬寧(大型)、加坦(中型)、水聲(小型)等水庫中、下游灌區,水利設施較為完善,灌溉條件良好。該地帶土地平坦遼闊,水田和旱地的田塊面積較大。田洋連片,有大乳、南門和保定三大田洋,面積有23574畝,是萬寧縣糧食作物的主要產區,農民耕作水平高,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大,且種植歷史較久,經驗豐富,而且靠近市良種場和農科所,農民既可獲得優質種子,又可得到技術指導。

(2)3等地主要集中在禮紀鎮、北坡鎮、山根鎮、東澳鎮和龍滾鎮。大體位於萬寧沿海台地,低山較多。區域內日照少,年均日照時數為1707.5小時,比沿海平原少484.2小時。氣溫和太陽輻射能均較低,分別為23.1℃和104.25千卡/平方厘米,比沿海平原低1.3℃和11.4千卡/平方厘米。水利基礎設施差,目前僅靠軍田水庫和山塘及自然水灌溉,枯水年受旱面積達l萬余畝。部分土壤粘性大,多屬山坑冷底深濱酸性田(pH值在5以下),有些田塊因長期浸漬,土壤養分極難發揮,理化性狀不良。由於這里是萬寧縣四大河流發源地,地表徑流量大,山洪沖刷,水土流失嚴重,如牛漏區「下雨三時水滿地,雨過天晴水不見」。加上耕作粗放,土壤保水保肥性能差,致使水稻生長發育不良,水稻常年畝產僅為150千克左右,屬於萬寧縣糧食單產中等水平地區。

山區土壤多屬花崗岩和砂頁岩發育而成的山地黃壤和赤紅壤,土層深厚,地力較高,濕潤肥沃,表土有機質含量>3.2%。此外,因有山林屏障,常風影響不大,台風危害較輕,發展以橡膠為主的熱作生產條件好、潛力大,使此地成為萬寧縣最佳的宜膠區。

(3)4等地和5等地主要集中在三家羅鎮、東澳鎮、和樂鎮及長豐鎮,地形為丘陵台地,除和樂區的六連、長豐的黃山等鄉有些高丘外,其他地區海拔大部分在100~200米之間,地勢較為平緩。年平均氣溫為22.8℃~23.9℃,年均降雨量為1985.0~2287.7毫米,年日照時數為1887.2小時,太陽輻射能為110千卡/平方厘米,>0℃的年均活動積溫為8739.5℃~8863.2℃,受台風影響比沿海平原地區稍輕。水稻安全生育期為295天左右。因多屬各水庫灌區上游,灌溉條件比其他農業區好。部分土壤土層淺薄,粘性較大。土壤有機質含量為1.34%~2.33%,養分不足,pH值為5.3~5.7,明顯偏酸,不利於糧食生產。

2.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

1)農用地利用等指數計算結果

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農用地利用等指數最高的評價單元為旱地,利用等指數為1308.622,位於營根鎮;農用地利用等指數最低的評價單元為旱地,利用等指數為443.198,位於黎母山鎮。計算結果見表3-51,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農用地利用等指數頻率直方圖見圖3-37。

表 3-51 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各鄉鎮農用地利用等指數統計表

圖 3-37 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農用地利用等指數頻率直方圖

2)農用地利用等別的確定

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農用地利用等別以 200 分為等間距劃分,共得 5 個利用等別,結果如表 3-52 所示,各鄉鎮農用地利用等別所對應分等單元情況見表 3-53。

表 3-52 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農用地利用等別劃分標准表

表 3-53 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各鄉鎮農用地利用等別對應分等單元個數表

續表

3)農用地利用等別面積和對應分等單元狀況

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農用地利用等別中,1 等地和 2 等地所佔的比例較大,3 等地和 4 等地所佔比例小,5 等地所佔的比例屬於中等水平。各利用等別和對應分等單元分布情況見表 3-54。

表 3-54 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農用地利用等別面積和對應分等單元個數表

4)農用地利用等別分布

(1)1 等地大部分為灌溉水田和望天田,比例分別為 18.51% 和 12.13%, 小部分為旱地,比例為 4.02%。在 11 個鄉鎮及農場中,1 等地佔農用地面積比例在 50% 以上的有 1 個鄉鎮,比例為 35% ~ 49% 的有 4 個鄉鎮。1 等地佔農用地面積比重最大的是紅毛鎮(59.01%),其次是黎母山鎮(40.1%),最小是上安鄉(23.68%)。吊羅山鄉與和平鎮無 1 等地。

(2)2 等地大部分為灌溉水田和望天田,比例分別為 22.95% 和 17.71%;小部分為旱地,比例為 2.55%。在 11 個鄉鎮及農場中,2 等地佔農用地面積比例在 50% 以上的有 3 個鄉鎮(農場),比例為 35% ~ 49% 的有 7 個鄉鎮。3 等地佔農用地面積比例最大的是加釵農場(68.87%),其次是上安鄉(62.64%),最小的是和平鎮(30.80%)。

(3)3 等地大部分為望天田,比例為 9.91%,小部分為灌溉水田和旱地,比例分別為 4.18%和 5.14%。在 11 個鄉鎮及農場中,3 等地佔農用地面積比例在 50% 以上的有 2 個鄉鎮。3 等地佔農用地面積比例最大的是和平鎮(66.02%),其次是吊羅山鄉(56.64%),最小的是紅毛鎮(1.00%)。

(4)4 等地全部是旱地。在 11 個鄉鎮及農場中,4 等地佔農用地面積比例最大的是吊羅山鄉(3.93%),其次是和平鎮(3.17%),最小的是營根鎮(0.95%)。紅毛鎮、什運鄉、灣嶺鎮、中平鎮無 4 等地。

(5)5 等地全部是旱地。在 11 個鄉鎮及農場中,5 等地佔農用地面積比例最大的是黎母山鎮(6.78%),其次是長征鎮(1.11%),最小的是吊羅山鄉(0.18 %)。和平鎮、紅毛鎮、上安鄉、什運鄉、灣嶺鎮、營根鎮、中平鎮、加釵農場無 5 等地。

詳見表 3-55。

表 3-55 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農用地利用等別面積和比例表

5)農用地利用等別地域組合特點及差異原因

(1)1等地、2等地是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高等農用地,其中1等地主要集中在紅毛鎮、黎母山鎮、上安鄉和加釵農場,2等地主要集中在吊羅山鄉、和平鎮和什運鄉。

紅毛鎮和什運鄉海拔在400米以下,位於昌化江上游的什運河兩岸。相比其他農業區,這兩個鄉鎮所在地區的農業生產條件優勢明顯。首先,什運河沿岸寬裕地帶,地勢較低,水田相對集中,全縣最大田垌什順洋(1176畝)就在區域內,水田土壤多為河流沖積物,深厚肥沃,耕作層厚1820厘米,有機質含量為2.5%~3.5%,銨態氮為20×10-6~40×10-6,有效磷為5×10-6~14×10-6,水稻年畝產47.8~67.1千克,為全縣之冠。其次,熱量豐富,多年平均氣溫為23.4℃,積溫為8541℃,日照時數為2003小時,霜凍出現幾率為14%。由於熱量資源比其他農業區好,氣候溫和,陽光充足,這里成為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雙季水稻高產區,特別是晚稻生長期間的氣候條件比縣內其他地區均好。早晚稻受低溫冷害機會少,是發展雙季稻的優越地區。但是當地由乾旱少雨帶來的危害也不容忽視。這里年降雨量僅為1548~1676毫米,為全縣最少。總蒸發量卻為1972毫米,比年降雨量多379毫米。乾旱主要危害缺乏水源灌溉的旱地作物。

加釵農場靠近營根鎮,位於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中部丘陵地區,總體特點是地勢平緩,雨量充足,風害小,交通方便,人口集中,文化經濟發達,市場活躍。這些有利因素的存在提升了加釵農場農用地的整體質量。該地區多年多點平均雨日187.2天,其中營根鎮195.1天,為全縣之冠。年平均降雨量2498毫米,雨日和雨量分別比瓊中北部地區增加53.3天和281毫米。因地形的關系,該地區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726小時,比北部地區少200小時。年平均風速為1.23米/秒,也比北部地區小,因而風寒害較輕。交通方便,人口集中,經濟活躍,對禽畜、果菜需求量大。區位優勢極為明顯,如糧食可以及時外運,農民可以根據市場需求隨行就市改變作物。

上安鄉、吊羅山鄉、和平鎮位於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東南部地區,地形主要為低山、丘陵地。農田大部分分布於海拔250米的高度上,坡度較緩。該地區熱量資源也較豐富,年平均氣溫在22℃以上,年總積溫大於8000℃,月平均氣溫≥20℃月數大於8個月,極端最低氣溫在0℃以上。水資源充足,年降水量大部分地區為2000~2500毫米,年乾燥度均在1.0以下,年降雨系數在85以上,屬濕潤地區。由於雨量充沛,熱量較好,地勢較平坦,水稻產量也較高,牧草茂盛,是水稻、牧業生產的好地方。

(2)3等地、4等地是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中等農用地,其中3等地主要集中在吊羅山鄉、黎母山鎮、和平鎮,4等地主要集中在灣嶺鎮、和平鎮、吊羅山鄉。

吊羅山鄉及和平鎮的中等農用地主要是穩產而不高產、不穩產也不高產類型農田,占兩鄉鎮水田面積的一半以上。主要指標見表3-56。

表 3-56 中低產田類型表

續表

此類農田水稻產量不高,防洪灌溉條件欠缺,土壤砂重、偏酸,耕作層淺薄,故利用等別一般。

(3)5 等地主要集中在黎母山鎮和紅毛鎮。多年降雨量在 1974.3 ~ 2391.4 毫米之間,相比全縣氣候來說,黎母山鎮屬偏旱少雨地區。5 等地大部分為旱地,沒有雨水澆灌時,農作物產出根本無法保證。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