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岩石的斷口地質意義是什麼

岩石的斷口地質意義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1-02-11 05:30:27

① 地質作用的意義是什麼啊

1,內力地質作用是因地球內部能產生的地質作用,有構造運動,岩漿活動,地震作用和變質作用這類地質作用主要發生在地下深處,有的可波及到地表。它使岩石圈發生變形、變位,或發生變質,或發生物質重熔,以至形成新岩石。
2,外力地質作用是因地球外部能產生的,它主要發生在地表或地表附近 。外力地質作用幾乎都有重力能參與。外力地質作用使地表形態和地殼岩石組成發生變化。可分成河流的地質作用、地下水的地質作用、冰川的地質作用、湖泊和沼澤的地質作用、風的地質作用和海洋的地質作用等。外力地質作用按照其發生的序列還可分成風化作用、斜坡重力作用、剝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和硬結成岩作用。
3,構造運動是指岩石圈物質的機械運動。它有垂直和水平兩種運動形式。構造運動可使岩石變形、變位,形成各種構造形跡,塑造岩石圈的構造 ,並決定地表形態發育的基礎。構造運動可引起海陸變遷。地震是岩石中積蓄的應變能以彈性波形式突然釋放而引起的地球內部的快速顫動。地震發源於地下深處,並波及地表。絕大多數地震是構造運動引起岩石斷裂而發生的。
4,岩漿作用是岩漿從形成、運動直到冷凝成岩的全過程 。岩漿是地下岩石的高溫 (800~1200℃)熔融體。它不連續地發源於地幔頂部或地殼深部。岩漿形成後循軟弱帶從深部向淺部運動,在運動中隨溫度、壓力的降低,本身也發生變化,並與周圍岩石相互作用。
變質作用是岩石在風化帶以下,受溫度、壓力和流體物質的影響 ,在固態下轉變成新的岩石的作用 。岩石變質後,其原有構造、礦物成分都有不同程度的變化,有的可完全改變原岩特徵。
5,風化作用是地表環境中,礦物和岩石因大氣溫度的變化,水分、氧、二氧化碳和生物的作用在原地分解,碎裂的作用。
6,斜坡重力作用是斜坡上的土和岩石塊體在重力作用下順坡向低處移動的作用 。重力是主要營力 ,斜坡是必要條件,暴雨、地震、人為開挖往往起誘發作用。塊體物質的運動方式分為崩落、滑移、流動和蠕動。前三者運動較快,後者較慢。
7,剝蝕作用是河流、地下水、冰川、風等在運動中對地表岩石和地表形態的破壞和改造的總稱。
搬運作用是地質營力將風化、剝蝕作用形成的物質從原地搬往他處的過程。
8,沉積作用是各種被外營力搬運的物質因營力動能減小 ,或介質的物化條件發生變化而沉澱、堆積的過程。
9,硬結成岩作用是鬆散沉積物轉變為堅硬岩石的過程。這種過程往往是因上覆沉積物的重荷壓力作用使下層沉積物減少孔隙,排除水分、碎屑顆粒間的聯系力增強而發生;也可以因碎屑間隙中的充填物質具有粘結力,或因壓力、溫度的影響,沉積物部分溶解並再結晶而發生。

② 變質岩的野外地質調查

7.4.4.1 基本要求

變質岩系分布地區進行區域地質調査的基本要求,一般可歸納如下:

(a)查明區內變質岩的礦物成分、化學成分及其結構、構造特徵,並根據地質產狀和組合關系,劃分為各種不同變質成因的岩石類型。

(b)根據各種類型變質岩及其礦物組合基本特徵,劃分不同變質作用形成的各種變質帶、變質相;以及它們的排列順序、漸進變化情況和其空間分布情況。

(c)結合地質背景,總結區內各種變質作用類型或變質相系的特徵;研究它與其他地質作用(如火山活動、岩漿作用、構造運動等)的關系。

(d)査明變質岩系的地層層序和地質時代,並做合理的填圖單位和地層單位的劃分;同時進行區域變質地層的對比工作,研究岩相的縱向、橫向變化情A。

(e)搞清含礦層位或含礦建造,指出找礦標志,查明礦產分布規律,為礦產預測和普查勘探提供依據和基礎。

(f)根據變質岩系岩石地層和變質作用的組合特點,研究變質建造或原岩建造類型;探索變質作用在測區地質發展歷史中的地位和意義。

根據近年變質岩系區域調査和實驗研究的進展,變質岩發育地區的區域地質調查工作,應該注意以下兩項基本原則:①變質作用作為一種地質作用,它的孕育、發展過程是和整個地球不斷演化的進程相適應的。在地球的不同演化發展階段,其表現是不一樣的,彼此的配套關系也是不一樣的。變質作用不是孤立的,不單單是物理化學條件的變遷,也是與其他地質作用密切關聯的,是一個彼此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統一整體。因此必須把變質作用放到地球不斷運動、發展的整體矛盾中去考察和研究,這也是劃分變質作用成因類型的出發點。②變質岩發育地區的工作經驗證明,它既是一種結晶岩類,但又具有層狀的性質,大體可算作層狀結晶岩類。因此,具體工作時既要運用沉積岩系的地質調査方法,也要強調結晶岩類的地質觀察方法,兩者應貫穿地質填圖與研究的全過程。

7.4.4.2 變質岩區的野外觀察

(1)礦物成分的觀察

除詳細觀察造岩礦物外,特別要注意特徵變質礦物。因為特徵礦物能反映出變質前原始岩石的化學成分,有助於對原岩的判斷。此外,特徵變質礦物可以反映變質作用的物理化學條件,進而推知變質作用的性質和變質程度的深淺。

(2)結構、構造的觀察

結構的觀察根據礦物顆粒的大小、形狀以及重結晶程度等進行。首先要注意是屬於哪一類結構(變余、變晶、交代、變形),對判斷岩石的變質類型和變質作用程度起著重要作用。

構造的觀察主要根據礦物顆粒的排列方式(定向的、塊狀的)和礦物成分或結構的不同部分在岩石中的分布狀況來進行。

(3)變質岩石的野外描述

(a)顏色:指岩石的總體顏色。

(b)結構、構造:若同時具有幾種結構特徵,則需指出其相互關系,並加以綜合。要注意描述可見顆粒的絕對大小,岩石的斷口、光澤等。

(c)礦物成分:描述肉眼及放大鏡可見的礦物成分,按由多到少的順序進行;若具斑狀變晶,則先描述變斑晶,再描述變基質。

(d)其他特點:如細脈穿插、小型褶皺、風化程度等。

根據以上特徵定義岩石名稱。

(4)露頭或標本上交代現象的觀察

(a)晚形成的礦物或礦物集合體(岩石)呈規則或不規則的脈穿切早形成的礦物或岩石。

(b)晶體中保留被交代岩石的原生構造。

(c)新礦物或礦物集合體,呈現出被交代礦物的假象。

(d)被交代礦物呈「篩狀」或不規則的殘留體,包裹在晚結晶的礦物里。

(e)在岩石中出現不協調的礦物。

(f)晶體大而完整並切割有方向性的岩石組構痕跡。

(g)交代作用常呈「交代帶」或「交代柱」出現,尤其在矽卡岩地區更為發育。

(5)蝕變岩石的觀察

(a)確定蝕變岩石類型,圈定范圍和形狀。

(b)通過制圖研究分析造成蝕變岩石的內因及外因。

(c)繪制大比例尺的詳細剖面和素描圖,在圖上要表示出不同蝕變的情況,詳細觀察和記錄蝕變帶的寬窄,空間上的分布,並系統採集樣品。

(d)對蝕變帶內的礦物變更情況要詳細觀察記錄,特別要注意礦物間的交代關系及蝕變帶中的礦物本身特徵。

(e)在觀察蝕變帶時要注意各種礦物在每個帶內的數量、種類在各蝕變岩內的區別,特別注意蝕變岩岩帶新的礦物相,單礦物相的特徵。

(f)蝕變分異及蝕變的疊加作用。

(g)蝕變岩石內沿裂隙交代形成的細脈,種類及組成礦物,注意細脈成分與蝕變岩是否一致,並要注意在深度上細脈成分的變化。

(h)要注意蝕變隨深度變化特徵的觀察。

(i)注意地表蝕變特徵,顏色的變化。

(j)注意區分哪些蝕變標志是一般性的,哪些是特殊性的。

(k)注意蝕變岩和礦體的相互位置,空間關系。

(6)變質岩系中層理的確定

沉積變質岩層理確定主要地質依據包括:

(a)變質岩中見有穩定而規則的不同顏色的條帶,組成岩層岩石的礦物顆粒是粗細相同的有規律排列,或不同組分的岩石呈互層產出,若延伸較遠時,可代表原岩的層理。

(b)層面構造的存在,如波痕、泥裂、生物痕跡及交錯層理等層面構造的延展面。

(c)厚層岩石經變質後的層理,可依據其中薄的夾層或透鏡體夾層的延展方向來確定。

(d)混合岩地區的殘留體的長軸方向,某些條帶、條痕方向,可大致承襲原岩層理。

(e)火山熔岩中的氣孔(杏仁體)層,枕狀構造延展面,以及紅色氧化面,沉積夾層等。

③ 岩石具有地質學和岩石學意義是什麼意思

研究岩石對了解這一地區的地質演化歷史和岩石化學組成以及岩石學特徵有重要意義

④ 從岩石的斷口我們能得出什麼結論

觀察岩石的斷口一般可以獲取如下信息:
1. 岩石的顏色及透明度,不是內表觀顏色,而是岩石的條痕顏容色,可以在白色陶片上刻畫來得到。
2.岩石礦物組成。新鮮的斷口是觀察岩石礦物組成成分所必不可少的。
3.岩石結構。新鮮的斷口可以比較清晰地反映岩石結構特徵。
4.堅硬程度。從新鮮的斷口可以大致判斷岩石的堅硬程度和脆性。
5.岩石岩性。由以上各點綜合判斷岩性。

⑤ 岩石的資料

組成岩石礦物成分
不同的火成岩中淺色礦物和暗色礦物的種類和含量的變化是有規律的,根據色率把火成岩分為4類:
淺色岩 色率0-35;中色岩 色率35-65;深色岩 色率65-90;暗深色岩 色率90-100
岩石的化學成分
岩漿岩主要是由硅酸鹽礦物組成,二氧化硅是最主要的組分,據其含量可將火成岩劃分為:
超基性岩 SiO2 <45%;基性岩 SiO2 45~52%
中性岩 SiO2 52~65%;酸性岩 SiO2 >65%
岩石的產出方式
根據其產出環境分為深成岩,淺成岩和噴出岩。深成岩常具全晶質結構,噴出岩多為玻璃質或隱晶質。
定量礦物成分

還有試卷要不要?
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2001年招收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入學試卷

岩石學

一、名詞解釋:(每小題2分,共20分)

1、 岩石

2、 結構

3、 岩脈

4、 岩漿分異作用

5、 自生礦物

6、 紊流

7、 沉積相

8、 變質礦物

9、 重組合作用

10、礦物相律

二、填空: 在橫線上填寫相應內容(每小題2分,共20分)

1、岩石學是研究地球 的科學。

2、查明變質原岩可以從下列四個方面進行綜合研究:(1)地質產狀和岩石共生組合(2) 標志,(3) 和 特徵,(4) 。

3、榴輝岩相的唯一特徵岩石是榴輝岩,山綠輝石和含鈣的鐵鎂鋁榴石組成,典型者不含 ,可有 ,有時還可含蘭晶石,頑火輝石,金紅石。

4、沖擊變質作用是由隕石沖擊而產生的—類變質作用,極高的 ,極大的 和極短的時間是作用的主要特點。

5、組成層理的要素有細層、 、 。

6、有機物除了集中堆積形成石油、天然氣、瀝青、油頁岩和煤以外,還有大量是分散在 中。

7、火山碎屑岩是熔漿爆發形成的,在岩石組分上有一定特殊性,常按組分的物態分為: 、 及岩屑。

8、岩漿的基本特點是:有一定的化學組成、 和 。

9、硅酸鹽岩漿中還含一定量的揮發組分,它們主要是 , 其次是 、CO、N2、SO3、H2S、HCl、HF等。

10、火成岩分類基礎主要是:(1)組成岩石的礦物成分,(2)岩石的化學成分,(3)岩石的 ,(4)岩石的 。

三、是非題:正確的打「√」,錯誤的打「×』』(每小題2分,共20分)

1、後塵作用的發生與較高的溫度、壓力以及本層以外的物質的加入有關,因之後生作用的強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大地構造條件。 …………( )

2、鐵鎂礦物穩定性很低,其中以黑雲母最易風化,其次是角閃石,再次是輝石。 …………( )

3、濁流只出現在深海環境,不出現在大陸湖泊中。 …………( )

4、變質熱液有人稱之為「變質水」,它是變質過程中產生的,因此其來源與岩漿熱液、 火山熱液和地下裂隙水毫無關系。 …………( )

5、太古宙花崗岩—綠岩區的變質程度較低,其變質程度從未超過綠片岩相。 …………( )

6、接觸變質作用是在岩漿作用影響下,圍岩受岩漿體溫暖的影響而產生的—種局部性變質作用。……( )

7、地殼由火成岩、沉積岩、變質岩三大類岩石組成,其中以沉積岩為主。 …( )

8、礦物的顆粒大小一般以石英顆粒長軸方向的平均大小來度量。 …………( )

9、碳酸岩是一種淺灰或灰白色富含碳酸鹽礦物的火成岩,既有侵入的,也有噴出的。 …………( )

10、岩石的Na2O和K2O重量%總和,稱作全鹼。 …………( )

四、問答題(每小題10分,共40分)

1、試述流體溶液在變質作用過程中的作用。

2、沉積岩在化學成分上有何特徵,形成環境對這些特徵有何影響。

3、試用下圖論述鈣鹼性火成岩的化學成分,礦物成分與岩石類型三者之間的關系。

4、試述近年來有關花崗岩的成因分類。

⑥ 岩石層斷裂是什麼

斷層:
地殼岩層因受力達到一定強度而發生破裂,並沿破裂面有明顯相對移動的構造稱斷層。

地殼中的一個裂口或破裂帶,而且沿著它相鄰的岩體發生了運動。斷層長度變化很大,從幾厘米至幾百公里不等,兩盤之間的位移量也可有這樣大的變化。

斷層是構造運動中廣泛發育的構造形態。它大小不一、規模不等,小的不足一米,大到數百、上千千米。但都破壞了岩層的連續性和完整性。在斷層帶上往往岩石破碎,易被風化侵蝕。沿斷層線常常發育為溝谷,有時出現泉或湖泊。

是什麼力量倒置岩層斷裂錯位呢?原來是地殼運動中產生強大的壓力和張力,超過岩層本身的強度對岩石產生破壞作用而形成的。岩層斷裂錯開的面稱斷層面。兩條斷層中間的岩塊相對上升,兩邊岩塊相對下降時,相對上升的岩塊叫地壘;常常形成塊狀山地,如我國的廬山、泰山等。而兩條斷層中間的岩塊相對下降、兩側岩塊相對上升時,形成地塹,即狹長的凹陷地帶。著名的東非大裂谷和我國的汾河平原和渭河谷地都是地塹。

斷層對地球科學家來說特別重要,因為地殼斷塊沿斷層的突然運動是地震發生的主要原因。科學家們相信:他們對斷層機制研究越深入,就能越准確地預報地震,甚至控制地震。

斷層的種類:

根據斷層線上原來相鄰接的兩點在斷層運動中的相對運動狀況可以將斷層分類。

如果它們的運動只在水平方向上,並且平行於斷層面,那麼這斷層叫走向滑動斷層。走向滑動斷層又進一步分為右滑和左滑斷層。

如果一個觀察者站在斷層的一側,面向斷層,另一邊的岩塊向他左方滑動,那它就叫左滑斷層。之所以如此稱呼,因為要追索被移動了的地表特徵時,該人需沿斷層線轉向左邊,才能在那一邊找到與這邊相對應的特徵。這種走向滑動斷層也叫右旋或左旋、右行或左行斷層,或統稱走向斷層。加利福尼亞聖安德列斯斷層是一條右旋斷層或滑動斷層。

沿斷層面作上升下降的相對運動,則是傾向滑動斷層。上盤相對下盤向下運動的傾向滑動斷層是正斷層。

當斷層面傾角小於或等於45°,上盤相對下盤作向上運動時,叫沖斷層,而若斷層面傾角大於45°,則稱逆斷層。

兩盤相對運動方向界於走向滑動斷層和傾向滑動斷層之間的,叫斜向滑動斷層。

斷層兩盤之間的相對位移常被叫作斷層落差和平錯。落差反映垂直位移,而平錯反映水平位移。以上所說的斷層都有一個共同的運動特點,即在運動中兩盤的構造保持著平行。

但也可以有這樣的斷層,相鄰兩盤塊體之間發生了扭動、轉動,這樣的斷層被稱為旋轉斷層或剪狀斷層.

上面這張照片里山嶽右邊的線形結構,就是美國加州著名的聖安地列斯斷層,它也是地球表面最長和最活躍的斷層之一。

聖安地列斯斷層的深度有15公里,存在的時間已經超過2000萬年。照片是從奮進號太空梭拍攝的雷達影像和測地衛星的真色影像所組合出來的。巨大的太平洋板塊沿著聖安地列斯斷層,相對於北美板塊向北漂移,平均每年移動數厘米,按這種移動速率,經過數百萬年後,地球表面的陸塊分布和現在比起來,將會有很大的不同。

斷裂體系:
斷裂體系與斷塊大地構造也簡稱斷塊構造,系張文佑教授創建,強調地質構造的分析應把力學分析與歷史分析結合起來。力學分析好比相機攝下的一個一個鏡頭(畫面),歷史分析則把這些畫面組輯成膠片,重現地殼威武雄壯的演化史。

斷塊觀點認為:變形一般從褶皺到斷裂,一旦產生斷裂,便對以後的變形起決定性的控製作用。斷裂形成常由剪切始而由拉張發展完成。因受力方式、邊界條件等的不同,斷裂常構成不同型式的組合,稱之斷裂體系。有三種最基本的斷裂體系(X型、Y型和I型),五種斷裂活動方式(純擠壓、純拉張、純剪切、剪切-擠壓和剪切一拉張),按切割深度可分出四種斷裂(岩石圈斷裂、地殼斷裂、基底斷裂和蓋層斷層),此外還有不同深度上的層間滑動斷裂。所謂斷塊,就是為不同深度的斷裂所圍限的塊體。斷塊與板塊的關系,通俗地說,斷塊是大陸上的板塊,板塊是最大一級的斷塊即岩石圈斷塊,是被岩石圈斷裂圍限的、以相應深度的層間滑動斷裂為底界的塊體。

斷塊學說的形成經歷了三大階段。50年代編中國大地構造圖,初步完善了地質構造的力學分析與歷史分析相結合的方法。1974年完成中國的斷塊大地構造圖,宣布斷塊構造誕生。80年代初完成的「中國及鄰區海陸大地構造圖」和專著《斷塊構造導論》,對斷塊構造的理論、中國斷塊構造的演化及斷塊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的應用均有深刻闡述,表明斷塊學說已趨成熟。

斷塊學說認為決定地球構造運動的基本因素是恩格斯說的「吸引與排斥這一古老的兩極對立」。地球內部物質在重力作用下發生收縮作用和重力分異作用是「吸引」,在熱作用下發生體積膨脹和某種方式的熱對流則是「排斥」,它們引起地球自轉速度的變化和自轉軸的擺動,並導致離心力、科里奧利力、極移應力等的產生,以及地球內部各圈層相對扁率的變化和滑動,於是有了岩石圈各斷塊間的相互錯動。地震指示現代正在形成的X型破裂網格就是一種具體反映。而且,因為中國西部是隆起區,東部是凹陷區,故西部的菱形斷塊長軸近北西向而東部的菱形斷塊長軸近北北東向

裂谷:
地球深成作用的地表坳陷構造,以高角度斷層為界呈長條狀的地殼下降區,是數百至上千千米長的大型地質構造單元。英國人C.W.格雷格里1894年首先提出。裂谷是板塊構造運動過程中,大陸崩裂至大洋開啟的初始階段的構造類型,也是岩石圈板塊生長邊界的構造類型,在陸殼區大洋中脊上均有發育。現今規模最大的裂谷發育在各大洋盆的洋中脊上,裂谷形態保持良好,特徵明顯。一般谷寬25~30千米,高出最深洋底2~3千米,與附近洋底高差為0.5~1.5千米。全球洋中脊裂谷總長在6萬余千米。洋中脊裂谷帶雖經常被轉換斷層截斷錯開,但仍明顯地連貫分布。大陸裂谷按形成方式的不同,可分為主動裂谷和被動裂谷兩類。主動裂谷是地幔的上升熱對流的長期作用,使大陸岩石圈減薄、上隆而致破裂,然後出現坳陷而成裂谷,如東非裂谷、紅海亞丁灣。被動裂谷則是由於地殼的伸展作用或剪切作用,使岩石圈減薄、破裂而導致裂谷的形成。

斷裂構造帶

⑦ 地基,名詞解釋 軟流圈、元素克拉克值、礦物、岩石、地質作用、晶體、解理、斷口、類質同像、岩漿

1、地質學:以地球為研究對象的一門自然科學。當前,地質學主要是研究固體地球的表層——岩石圈,研究其物質組成,形成,分布及演化規律;研究地球的內部結構,地表形態及其發展演化的規律性。
2、將今論古:通過各種地質事件遺留下來的地質現象與結果,利用現今地質作用的規律,反推古代地質事件發生的條件、過程及其特點。
3、岩石圈:軟流圈其上的由固體岩石組成的上地幔的一部分和地殼合稱為岩石圈。它是地球的一個剛性外殼,「浮」在具塑性狀態的軟流圈之上。
4、礦物:礦物是由地質作用形成的單質或化合物。
5、地質作用:引起地殼的物質組成、內部結構和表面形態不斷運動、變化和發展的各種自然作用稱為地質作用。
6、雙變質帶:大洋板塊沿貝尼奧夫帶在島弧與大陸邊緣下插引起的成雙變質帶,一個是分布於靠大洋一側的高壓低溫變質帶,另一個是與之平行的高溫低壓變質帶。
7、風化殼:指殘積物和經生物風化作用形成的土壤層等在陸地上形成的不連續薄殼(層)。
8、岩石孔隙度:指岩石內孔隙總體積與岩石體積之比。
9、地下水:是指埋藏於地下地的水,即地表以下的鬆散堆積物和岩石空隙中的水。
10、冰川:大陸上緩慢流動的巨大冰體。
11、晶體:內部質點在三維空間呈規則排列的固體稱為晶體。
12、克拉克值:國際上把各種元素在地殼中的平均含量百分比稱為克拉克值。
13、類質同象:指在礦物晶體結構中,由性質相似的其它離子或原子占據了原來離子或原子的位置,而不引起化學鍵性和晶體結構類型發生質變的現象。但可引起化學成分及其它有關性質的改變。
14、沉積岩:又稱為「水成岩」,它是在地表或近地表條件下,由早先形成的岩石(母岩)經風化、剝蝕等一系列外力地質作用形成的風化產物,再經搬運、沉積和固結而形成的一類岩石。
15、岩漿岩的產狀:指岩漿岩體在空間上的形態、規模,與圍岩的關系以及形成時所處的深度及地質構造環境等。
16、變質作用:由內力地質作用致使岩石的礦物成分,結構,構造發生變化的作用稱變質作用。
17、機械沉積分異作用:在沉積的過程中,使原來粗、細、輕、重混雜在一起的物質,按一定順序依次沉積下來,這種作用稱機械沉積分異作用。
18、波痕:波痕是在流水(或風)作用下,砂質沉積物移動時所形成的沙紋或沙波。
19、火山碎屑岩:指火山作用形成的各種碎屑物質堆積而成的岩石。
20、沉積相:指沉積環境及在該環境中形成的沉積物(岩)特徵的總和(包括岩石的、生物的、地化的特徵)。
21、三角洲:帶有泥砂的河流進入蓄水盆地,因流速減小,沉積物在河口地區大量堆積,並導致岸線向盆地方向不規則進積而進行的沉積體。
22、濁流:指沉積物顆粒靠渦流(湍流)支撐,呈懸浮狀態在流體中搬運的重力流。
23、碳酸鹽岩的清水沉積作用:就是指在沒有或很少有陸源物質流入的陸表海環境中的碳酸鹽沉積作用。
24、地層層序律:對於層狀岩層而言,老地層先形成、在下面,新地層依次層層疊覆,越往上,地層越新。
25、標准化石:在一個地層單位中,選擇少數特有的生物化石,具有生存時間短、地理分
布廣、數量很多、保存完好河容易鑒定的特點,稱為標准化石。
26、地質構造:指由各種內、外力地質作用形成的岩石的變形產物,具體表現為岩石的彎曲變形(塑性變形產物)和斷裂變形(脆性變形產物)等。
27、角度不整合接觸關系:指不整合面上、下兩套地層產狀不同、呈角度相交的不整合接觸關系。
28、同沉積褶皺:指在岩層形成過程中即產生沉積的同時逐漸變形而形成的褶皺。
29、斷裂構造:指岩石所承受的應力達到或超過其破裂強度時發生破裂變形而形成的構造。
30、含油氣盆地:指已經發現工業性油氣流的沉積盆地。

⑧ 岩石的斷裂方式

(一)岩石的強度

岩石在外力作用下抵抗破壞的能力稱為強度(strength)。同一岩石的強度極限值,在不同性質的應力作用下差別很大。在常溫常壓下,某些岩石的抗張強度、抗壓強度和抗剪強度數值列於表3-1。從表3-1中可知,岩石的抗壓強度大於抗剪強度(shear strength)和抗張強度(tensilestrength)。抗壓強度(compressivestrength)約為抗張強度的30倍,為抗剪強度的10倍。

表3-1 一些岩石的強度極限

(二)張裂和剪裂

張裂和剪裂是岩石破裂的兩種形式。

◎張裂(tension rupture)的產生取決於張應力的大小。當張應力達到或超過岩石抗張強度時,斷裂便沿著垂直拉伸方向,即最小主應力軸的方向上發生(圖3-16)。

圖3-16 不同變形方式所形成的張裂面

◎剪裂(shear rupture)的產生取決於剪應力的大小。當剪應力達到或超過岩石抗剪強度時,就沿著與σ1、σ3均斜交的面上發生剪切破裂(圖3-17)。

圖3-17 不同變形方式所形成的剪裂面

由於岩石的力學表象不同,破裂的方式也就不同。在韌性材料中,當張應力達到強度極限時,材料開始出現細頸化現象,而後沿細頸處發生張裂。如圖3-18a,斷口呈半錐狀,錐頂處材料被拉細而斷,圓錐面則具剪裂特徵而並非張裂性質。脆性材料在受拉張而破裂時,不出現細頸化現象,其斷口屬張裂性質(圖3-18b)。

圖3-18 不同性質材料的破裂表現

當岩石發生剪切破裂時,包含最大主應力軸σ1象限的共軛剪切破裂面之間的夾角稱為共軛剪切破裂角。最大主應力軸σ1方向與剪切破裂面之間的夾角稱為剪裂角。

從應力分析可知,兩組最大剪應力作用面與最大主應力軸σ1或最小主應力軸σ3的夾角均為45°,二者之間的夾角為90°,其交線平行於中間主應力軸σ2。但從野外實地觀察與室內實驗來看,岩石內兩組初始剪裂面的交角常以銳角指向最大主應力方向,即包含σ1的共軛剪切破裂角常小於90°,通常為60°左右,而剪裂角則小於45°。換言之,兩組共軛剪裂面並不沿理論分析的最大剪應力作用面的方位發育。這個現象可以用庫侖-莫爾強度理論來加以解釋。

根據岩石實驗,庫侖剪切破裂准則認為:岩石抵抗剪切破壞的能力不僅同作用在截面上的剪應力有關,還與作用在該截面上的正應力有關。設產生剪切破裂的極限剪應力為,則可寫成如下關系式:

構造地質學

式中:0是當σn=0時岩石的抗剪強度,在岩石力學中又稱為內聚力,對於一種岩石而言是一常數;σn是剪切面上的正應力,當σn為壓應力時,σn為正值,將增大;當σn為張應力時,σn為負值,將減小。μ為內摩擦系數,即為上述直線方程中直線的斜率,如以直線的傾角φ表示,則μ=tanφ,因此,式(3-17)可寫成:

構造地質學

式(3-18)為庫侖剪切破裂准則的關系式,式中的φ為岩石的內摩擦角。在σ-坐標的平面內,式(3-18)為兩條直線(圖3-19),稱為剪切破裂線,該線與極限應力圓的切點代表剪切破裂面的方位及其應力狀態。顯然,該切點並不代表最大剪應力作用面的截面,而是代表略小於最大剪應力的一個截面,其上的壓應力值介於σ1與σ3之間,並接近σ3值。剪破裂線總是向著σ軸的負方向,即向張應力方向傾斜。這說明該截面上的剪應力值比最大剪應力值略小,但其上的壓應力值卻比最大剪應力面上的壓應力值要小得多。因此,該截面阻礙剪裂發生的抵抗力也小很多,所以,在這個截面上最易產生剪切破裂。

圖3-19 剪切破裂時的莫爾圓圖解

從圖3-19可知,當岩石發生剪切破裂時,剪裂面與最大主應力軸σ1的夾角,即剪裂角

構造地質學

,共軛剪裂角為2θ=90°-φ。由此可見,剪裂角θ的大小取決於內摩擦角φ的大小:內摩擦角小,剪裂角就大;內摩擦角大,剪裂角就小。不同岩石的內摩擦角是不同的,在變形條件相同情況下,脆性岩石的內摩擦角往往要大於韌性岩石的內摩擦角。

圖3-19還標出了拉破裂線,表示抗張強度,在它的左邊,剪破裂線就不起作用,因為岩石將首先發生張破裂。

莫爾剪切破裂准則認為,相當多材料的內摩擦角φ並不是一個固定的常數,其破裂線的方程一般表達式為:

構造地質學

該破裂線稱莫爾包絡線(見圖3-19),它表現為曲線。包絡線各點坐標(σn,n),代表各種應力狀態下在即將發生剪破裂的截面上的極限應力值。由於角φ是變化的,因而剪裂角θ也是變化的,但仍小於45°。通常當圍壓不太大時,脆性岩石的包絡線在壓力區大體為直線,在此特殊情況下,莫爾准則與庫侖准則是一致的。

隨著溫度、壓力的增大,剪裂角也增大,並逐漸接近45°。但是,只要岩石還保持固體狀態,則開始破裂時形成的兩組共軛剪切破裂面與最大主壓應力軸的夾角就不會超過45°。當破裂後發生遞進變形或受其他因素的影響,岩石中會出現剪裂角大於45°的現象。

⑨ 談談對地質作用和三大類岩石的認識

組成來地殼的岩石按成因可以自分為岩漿岩、沉積岩和變質岩三大類,它們的形成主要特點見下表:類 型 形 成 過 程 特點,舉例 礦產 舉例 岩 漿 岩侵入岩地下岩漿在內壓力作用下侵入地殼上都冷卻凝固而形成岩石礦物結晶顆粒較大緻密,如花崗岩形成許多金屬礦產,花崗岩是很好的建築裝飾材料噴出岩地下岩漿在內壓力作用下,沿地殼薄弱地帶噴出地表,冷卻凝固而成岩石礦物結晶不明顯,有的有流紋或氣孔.如玄武岩沉積岩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風化、侵蝕、搬運、堆積並固結形成新的岩石具有層理構造,有時有化石,如頁岩,砂岩石油、煤、岩鹽等,石灰岩是很好的建材和化工原料 變質岩各類岩石在地殼深處高溫、高壓條件下,原來的成分、結構發生改變而形成新的岩石片理構造,如大理岩、板岩等變質鐵礦等,大理岩是很好的建築材料 那個圖你看過嗎?書上有的三種岩石的相互轉換,建議你做一點題,其實不需要把所有知識都弄得太詳細,這個表格解釋的都多了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