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蝕崖是什麼地質作用
Ⅰ 錢塘江入海口為什麼形成海蝕崖而不是沖積平原。
杭州灣(錢塘江口)就是一個典型的三角港。錢塘江挾沙少,河口海岸下降,潮差大,不僅使河流攜帶的泥沙不能在河口堆積,而且引起強烈的沖刷,使河口加深與展寬,逐漸形成三角港。三角港更加大了潮差,因而形成著名的錢塘江涌潮。涌潮使泥沙在河口區上段堆積成凸起的攔門沙。所以是海蝕崖。
Ⅱ 海岸地貌由海到陸的順序(海灘,海蝕崖,島沙壩,岸前沙丘,岬角)
地貌即地球表面各種形態的總稱,也能稱為地形。地表形態是多種多樣的,成內因也不盡相同,是內、外容力地質作用對地殼綜合作用的結果。內力地質作用造成了地表的起伏,控制了海陸分布的輪廊及山地、高原、盆地和平原的地域配置,決定了地貌的構造格架。而外營力(流水、風力、太陽輻射能、大氣和生物的生長和活動)地質作用,通過多種方式,對地殼表層物質不斷進行風化、剝蝕、搬運和堆積,從而形成了現代地面的各種形態。
Ⅲ 海岸工程地質條件
環膠州灣海岸區域工程地質條件受地形地貌、地層岩性、地質構造、水動力條件等因素的控制,不同地區上述諸因素存在著差異。詳細研究近海不同地區的工程地質條件,對海岸帶規劃、工程地質環境適宜性、沿海工程建設和地質環境保護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義。
7.1.1 地形地貌
根據旁測聲吶掃描、水深測量以及淺地層剖面資料,對青島近海地貌體系特徵進行了研究,按地貌成因將其劃分為潮流地貌、潮汐河流復合地貌、海灘浪成地貌和人工地貌4個大單元。
(1)潮流地貌
潮流是半封閉海灣和開闊岸浪擊面(一般水深20m)以下塑造海底地貌的主要營力,該現象在膠州灣表現明顯。
膠州灣是一個半封閉的港灣,潮差大,波浪作用較弱,往復流成為控制灣內沉積作用的主要動力。灣口受基岩岬角地形的限制,口門狹窄,漲、落潮流在通過口門時,由於膠州灣口門的「狹管」效應,潮流加強了對底部的沖刷,使得灣口被侵蝕成溝槽。底部侵蝕的物質,在漲、落潮流的帶動下,漲潮在灣內沉積,落潮在灣外堆積,形成漲、落潮流三角洲。在地貌形態上,灣口處為主潮道,向灣內呈分支狀散開成為分支潮道,形成漲潮三角洲上的溝-脊相間地形,潮流沙脊為漲潮三角洲上的次級地貌形態。
(2)潮汐河流復合地貌
入灣河流多從西側進入,且為源近流短的小河。主要河流為大沽河,每年輸入灣內的泥沙達到959200t;其次為洋河,每年輸沙量為258100t。海灣波浪作用很弱,浪高多小於0.5m;沉積物受到潮流的作用,大部分在河口發生沉積。大沽河入海的流量為27.74m3/s,洋河入海平均流量在1.78m3/s,總體約為30m3/s,與潮流作用相比河流的作用相對較小。膠州灣西部潮流平均流速小於20cm/s,灣頂平均潮差比灣口增大約30cm,計算該區平均潮差在300cm,最大潮差500cm,所以該區主要動力為潮汐作用。當落潮至平均低潮面位置時(圖7.1),大沽河河道突入到三角洲前緣;當高潮時,大沽河及洋河下部曲流河道在潮流的頂托作用下實際上成為一條潮道,具有雙向潮流的特徵。羅家營剖面可見明顯的點壩和泥質潮上帶,主要由粉砂與泥互層組成,含有豐富的植物碎屑,在煙台頂附近潮坪可見貝殼堤。根據以中沙為主的潮道內貝殼的14C年齡測定,大沽河河口灣形成於約8.24±0.12kaB.P.,大沽河口7.40~7.65m貝殼14C年齡為5.93±0.18kaB.P.,李家莊2.30m淤泥14C年齡為6.01±0.08kaB.P.,確定該相屬於全新世中期高水位以來的沉積相。
圖7.3 大沽河-洋河三角洲沉積相序
(3)海灘浪成地貌
膠州灣海灘海浪侵蝕地貌也較發育,海蝕平台、海蝕洞、海蝕崖是常見的海蝕地貌形態。海蝕崖底部多處於波浪作用之下,因組成物質不同,其形態也各異。灣內的斷層海蝕崖分布在陰島東北的東洋嘴—邵哥庄一帶,該段海崖為NE-SW走向,岸線平直,斷層面向東南傾,傾角60°左右,斷層面除有浪蝕痕跡外,還有斷層鏡面和擦痕;海岸的東南側,尚有從東北向西南分布的海蝕平台和海蝕柱等海蝕地貌形態。
(4)人工地貌
隨著經濟建設的蓬勃發展,膠州灣近海沿岸的開發日新月異。灣北部和西北部平原海岸區開辟了大規模的鹽田,東部沿岸建設了許多工廠、海港。近幾年來,黃島也先後建築了幾座碼頭,並在近岸處建築了各種防潮牆、防浪堤。膠州灣的許多岸段早已不再是自然海岸,而是人工海岸。
7.1.2 地層岩性
(1)地層及基岩類型
膠州灣內的地層有古生界膠南群邱官莊組,白堊系的青山組和萊陽組,此外還有燕山期的花崗岩。其中,古生界膠南群邱官莊組主要為中厚層的白雲變粒岩和黑雲變粒岩及淺粒岩,青山組和萊陽組主要以青山組中酸性火山岩和中基性火山岩為主。
岩石力學差異性主要受岩性本身、斷裂構造及斷層附近相應岩脈侵入的影響,造成各種岩性的岩石力學指標不同; 同時,岩性變化及構造的影響,導致岩石風化界面的差異性甚為明顯,不同岩性的岩石風化層厚度相差巨大。上述差異性是工程建設中應重點考慮的主要工程地質問題之一。針對膠州灣的工程地質條件,以下幾點應予考慮:
1) 岩石界線: 兩種岩石的差異性可能導致承載力的不同,從而引起不均勻沉降。即使在力學性質較好的花崗岩區,如被無數條岩脈及斷層切割成非完整的塊體,其力學性質則會大大降低。
2) 脈岩帶 ( 群) 的發育: 脈岩發育本身就代表著處於伸展構造帶,在地下水的作用下,容易發生附近岩石的破碎和弱 ( 軟) 化; 其次,岩脈自身岩性存在差異,特別是煌斑岩容易發生風化。故工程建設應盡量避開脈岩帶。
3) 節理裂隙的發育: 易造成岩石軟 ( 弱) 風化程度的差異。緩平的節理在水做潤滑劑及建築物重壓下,如具有臨空面,則可能發生滑裂。因此,工程建設時應考慮節理裂隙的發育情況。
4) 基底起伏: 在灣口存在海底地表的強烈切割、小型沖溝發育以及不同地段基岩埋深的差異性,因此當建築物置於不同性質與厚度 ( 或埋深) 的地層上時,岩石地基存在較大的差異,將給工程帶來不良的影響。
( 2) 底質類型
膠州灣區內表層沉積物底質類型可分為以下幾大類型: 泥質礫、沙、粉沙質沙、泥質沙、沙質粉沙、礫質泥、含碎石結核礫質泥、沙質泥、粉沙、泥和黏土。其中,砂質粗粒沉積主要分布在大沽河、洋河河口附近,主潮道及分支潮道,漲、落潮流三角洲潮流沙脊以及大福島南部殘留沉積區; 粉沙及泥質細粒沉積主要分布在潮下帶水動力條件較弱的區域。研究區沉積體系劃分為大沽河 - 洋河潮汐河流復合三角洲、灣口兩側漲落潮流三角洲以及波浪作用下的海灘沉積體系。
( 3) 第四系厚度
調查發現,膠州灣內的沉積物大致與海岸平行分布。在 「V」形的底部是沉積中心,沉積物較為集中,灣內厚度變化很大,自 0m 至 52m 變化,平均厚度 21m。灣口附近缺失鬆散沉積物,向兩側逐漸增厚。在膠州灣西側,岸邊附近沉積物厚度一般小於 10m,向灣中心沉積物厚度逐漸緩慢增厚,中心厚度穩定,均在 25m 左右。在灣東岸,根據已有的資料顯示,沉積物厚度變化劇烈,自基岩海岸處 0m 厚迅速增加至 25m,且在馬蹄礁以北有兩個較厚的沉積中心,最厚處為 40 ~ 45m。在灣口以北 36°05'緯線附近,沉積厚度呈EW 向迅速變化,從灣口的 5m 左右迅速變為 25 ~ 40m。全新世以來的海相沉積層的厚度在膠州灣內最大約 10m,位置處於 36°05' ~36°08'和 120°09' ~120°17'之間,總體近 EW向展布。其餘地方的沉積物厚度約為 5m。自 36°05'以南至 120°19'之間的灣口位置,沉積物厚度基本為 0m。灣外主潮流通道處沉積厚度也較薄,根據鑽孔資料分析沉積厚度小於2m。向落潮流三角洲方向,沉積厚度逐漸增厚,在 36°及 120°30'位置厚度達到 10m。
7.1.3 地質構造
海岸帶主要以基岩斷裂構造為主,褶皺構造不發育。斷裂構造以 NE、NNE 向和 NW向3組斷裂為主要構造線,它們控制了區域地貌特徵和地層空間分布。其中,對工程地質環境有一定影響的斷裂主要是通過陸上露頭或海上淺地層剖面探測或調查推斷的斷裂。區內有重要影響的滄口斷裂寬度為50~100m,走向40°,傾向310°,傾角70°,控制萊陽群、青山群沉積及嶗山超單元的分布;帶內發育碎裂岩、粉碎岩及糜棱岩。第四系覆蓋嚴重,膠州灣內下降盤第四系厚度大。
7.1.4 水深及水動力條件
灣內地形總趨勢是西北淺、東南深,海底地勢自北向南傾斜,灣內平均水深約7m,灣口附近水深較深,最大水深為64m;灣口以外地勢較為平坦,平均水深約為20m。
該區潮流屬於正規半日潮流,漲潮歷時1~2h,運動方式為往復流,潮流流速從灣口至灣頂逐漸遞減,灣口的團島斷面流速為150~160cm/s,灣中部為70~80cm/s,灣頂部小於50cm/s。膠州灣的波浪主要有兩種:一是外海產生的涌浪,涌浪為E—SW向,以SE向的涌浪最多,年頻率為26%;二是灣內本身產生的風浪,NW向的風浪最多,年頻率為10%。波浪自灣口向灣內傳播時波高逐漸減小,灣內年平均波高一般不超過0.5m;膠州灣口中心50年一遇波要素H1/10大波平均波高為318cm。
7.1.5 潛在地質災害
從空間分布上將地質災害劃分為推斷斷層、不規則基岩面、地震、埋藏古河道、埋藏谷、潮溝、陡坎及沙波。構造、深層控制引起的地質災害有斷層、不規則基岩面和地震;處於海底淺層范圍的災害現象有埋藏古河道、埋藏谷及沖溝;海底表層因水動力條件的不同引起的微地貌現象有潮溝、陡坎和沙波;水動力條件強烈引起的濱岸及海岸變遷有海岸侵蝕及海水入侵。
7.1.6 岩土物理力學參數
岩土物理力學參數參考海灣大橋工程地質勘察相關資料,工程地質特徵主要表現為岩土力學性質的差異以及淤泥質軟土的土體物理力學性質。
Ⅳ 導致沿岸許多石柱折斷倒伏的最主要地質作用是()A.風力侵蝕B.流水侵蝕C.海浪侵蝕D.風化作
A.風力侵蝕作用形成風蝕蘑菇和風蝕窪地.風力作用一般在乾旱半乾旱地區內表現顯著.圖為福建省南容碇島「規則多邊形玄武岩石柱群」景觀圖,此圖中的石柱群主要是海浪的侵蝕作用形成的海蝕柱景觀,故不符合題意;
B.流水侵蝕作用常常形成溝谷(v型)、瀑布和峽谷;圖為福建省南碇島「規則多邊形玄武岩石柱群」景觀圖,此圖中的石柱群主要是海浪的侵蝕作用形成的海蝕柱景觀,故不符合題意;
C.海蝕地貌常有海蝕崖、海蝕穴、海蝕柱、海蝕平台和海蝕拱橋(通常分布在石質海岸).圖為福建省南碇島「規則多邊形玄武岩石柱群」景觀圖,此圖中的石柱群主要是海浪的侵蝕作用形成的海蝕柱景觀,故正確;
D.風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堅硬岩石、礦物與大氣、水及生物接觸過程中產生物理、化學變化而在原地形成鬆散堆積物的全過程.圖為福建省南碇島「規則多邊形玄武岩石柱群」景觀圖,此圖中的石柱群主要是海浪的侵蝕作用形成的海蝕柱景觀,故不符合題意.
故選:D.
Ⅳ 以內力地質作用為基礎的地質旅遊景觀
在上一節我們已經談過地質作用,這里不再贅述。本章主要探討以內力地質作用為基礎的地質旅遊景觀。在《地質學基礎》(宋青春和張振春,1996)一書中對內力作用的分類如圖2-2。
圖2-2內力地質作用分類圖
一、構造運動為主導作用所形成的地質景觀
構造運動是由地球內動力引起岩石圈地質體變形、變位的機械運動。構造運動可誘發岩漿活動、變質作用、地震等內動力地質作用,可導致陸殼和洋殼的增生和消亡、海陸輪廓的變遷,並深刻地影響外動力地質作用的結果。構造運動可以形成很多典型的構造湖泊、構造泉以及一些大的山脈。這些都可以成為極好的地質景觀。最著名的構造湖泊當屬貝加爾湖,其次還有非洲的維多利亞湖、馬拉維湖等。國內較著名的構造湖有滇池、撫仙湖、羅布泊和博斯騰湖等。
構造湖——俄羅斯貝加爾湖(LakeBaikal)
貝加爾湖於1996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世界遺產委員會對它的評價是:貝加爾湖位於西伯利亞東南部,佔地315萬公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2500萬年)和最深的(1700米)湖泊。它擁有世界總數的20%的不凍淡水儲量。被譽為「俄羅斯的加拉帕戈斯」的貝加爾湖,因其久遠的年代和人跡罕至,成為擁有世界上種類最多和最獨特的淡水動物群的地區之一,這對於進化科學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享有「西伯利亞明眸」的美稱,是由地層斷裂陷落而成。大約在2000萬年前,這里曾發生過強烈的地震,地殼岩層發生大斷裂,大塊土地塌落下去,形成了巨大的盆地,這里所有的動物、植物都葬身地下,只有急流的河川沒有消失,向著盆地飛奔而來,形成了瀑布,不斷地注入湖中。貝加爾湖位於俄羅斯伊爾庫茲克和赤塔地區,長約636千米,最寬處約為80千米,平均寬度為48千米。貝加爾湖有安加拉河、色楞格河等336條大小河流和溪流注入湖內。向北流去,奔向葉尼塞河。貝加爾湖是世界上最古老和最深的淡水湖,也是世界上著名的淡水生態系統。貝加爾湖水極其清澈,透明度達40.5米,被譽為「西伯利亞明眸」。貝加爾湖周圍群山環繞,林木蒼翠,風景奇麗。褐熊、鹿、麋常常出沒在貝加爾湖地區。貝加爾湖有動物約1340種(745種為特有種)。湖中的魚類有50餘種,包括鯡魚、鮭魚、鱈魚、鱘魚、杜父魚等。貝加爾湖中還擁有水界唯一的淡水海豹。水域和沿岸植物有570種,其中150種為本區特有(孫克勤,2008)。
貝加爾湖陽光充沛,雨量稀少,冬暖夏涼,而且有300多處礦泉,是俄羅斯東部地區最大的療養中心。貝加爾湖沿岸分布著130個旅遊基地和休養基地,客容量可達到12000人。貝加爾湖民俗博物館位於貝加爾湖的東岸,離湖邊60千米,驅車可前往。館內有許多東方游牧民族的生活設施:埃文基人的獸皮、樺皮帳篷,布里亞特貧民的蒙古包,俄羅斯古布里亞特民族的木製小屋,以及草棚、糧倉、澡堂、雞舍等。加上居民別具風情的民族服裝、服飾、佩掛精美鞍具的駿馬,這一切在大森林的襯托下,儼然一幅美麗的天然風景畫。貝加爾湖大量的溫水海灣和異域風情的貝加爾湖民俗博物館吸引大量遊客到這里來旅遊參觀。再加上這里相對適宜的氣候、美麗的風景、大量的自然和考古古跡、不同種類的生物群、清新的空氣、原生態環境以及獨特的休閑資源使得貝加爾湖擁有超高的旅遊休閑潛力。
1996年,貝加爾湖(Lake Baikal)作為自然遺產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二、岩漿活動為主導作用所形成的地質景觀
自岩漿的產生、上升到岩漿冷凝固結成岩的全過程稱為岩漿活動或岩漿作用。噴出地表的岩漿活動叫做火山活動或火山作用。和岩漿活動關系較密切的景觀比較多,通常可分為玄武岩景觀和花崗岩景區。
(一)玄武岩景區——中國黑龍江五大連池世界地質公園
玄武岩是典型的基性噴出岩,所以玄武岩景區和火山活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中國最著名的玄武岩景區為五大連池世界地質公園。
五大連池世界地質公園位於黑龍江省五大連池市,地理坐標為北緯48°36′36″~48°50′43″,東經125°57′42″~126°30′48″,總面積720平方千米。主要地質遺跡為火山地質地貌,這里老期火山與新期火山相間排列,規模較大的圓台形火山與規模較小的岩渣堆、盾火山相依偎,圓盆狀火山口、圓椅狀火山口、漏斗狀火山口、破裂狀火山口、復合狀火山口應有盡有,新期火山噴發形成的翻花熔岩、結殼熔岩交替出現,數量眾多、規模宏大、保存完好的噴氣錐、噴氣碟世界罕見。最新的火山噴發堵塞了當年的河道,形成了五個串珠狀溪水相連、倒映山色的火山堰塞湖泊——五大連池,享有「天然的火山博物館」的美譽。
這里有著豐富的、具有醫療價值的礦泉,又被稱為「中國礦泉水之鄉」。園區內有規律地分布著14座火山,其中12座形成於1200萬~100萬年的地質時期;兩座火山噴發於1719~1721年,是中國最新的火山之一。
2001年,五大連池火山景觀被批准為國家地質公園。2004年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為世界地質公園。
(二)花崗岩景區
花崗岩是岩漿在地下深處經冷凝而形成的深成酸性火成岩,部分花崗岩為岩漿和沉積岩經變質而形成的片麻岩類或混合岩化的岩石。花崗岩景觀雄險奇秀,能帶給遊人欣賞自然美的巨大樂趣。
陳安澤先生(2007)對中國花崗岩景觀進行了系統研究,將花崗岩景觀分為幾種類型(表2-5)。
表2-5花崗岩景觀類型表
1.尖峰花崗岩地貌——中國三清山
尖峰花崗岩地貌是指絕對高度在1500米以上,比高在1000米以上的花崗岩體,由寒凍風化為主形成的,頂部尖銳、稜角鮮明的山峰為特徵的地貌景觀。有人曾稱之為「峰林」地貌,但因「峰林」已成喀斯特地貌的專用術語,因此陳安澤先生稱其為「尖峰」地貌。聳立在比高1000米以上山體頂部的、成群出現的有棱尖峰是其最大特徵。三清山、黃山是其典型代表。
2.斷壁懸崖花崗岩地貌
是指海拔1500米以上,比高1000米以上的巨型花崗岩斷塊山形成的,四壁陡立、奇險奇峻的地貌景觀。岩性均一,垂直節理發育,有大型斷裂存在,新構造抬升迅速是此類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這是構造剝蝕地貌的典型,華山是其代表。自古華山一條路,說明了此類地貌的險峻程度。
3.圓丘(巨丘)花崗岩地貌
是指海拔1000米以下的花崗岩體形成巨大圓丘的地貌景觀。圓丘表面光滑,在弧形曲面上往往分布著許多密集的細溝,遠望似瀑布,有人稱之為「花崗岩石瀑地貌」。這種地貌多出現在花崗岩岩株的根部,由於這個部位節理不發育,岩石緻密,整體性好,化學風化和降水沖淋是形成這種地貌的主要因素。河南洛寧神靈寨和廣東封開是其典型代表。
4.石蛋花崗岩地貌
是指原地或移位的花崗岩塊體,呈渾圓的蛋狀,故稱石蛋地貌。化學風化和暴雨沖刷是其形成的主要動力,熱脹冷縮的物理風化作用也很重要。溫濕氣候帶內,易受暴雨沖刷的山頂和山坡坡度轉折部位,是石蛋最易形成的地方。福建廈門鼓浪嶼—萬石山、山東鄒城縣嶧山是這類地貌的典型代表。
5.石柱群花崗岩地貌
是指高度在5米以上,稜角平直,孤立或聯體成群的石柱體成片分布的地貌形態。因外觀似雲南的石林,故有人稱之為「花崗岩石林地貌」,由於「石林」已成喀斯特專用術語,陳安澤先生稱為「花崗岩石柱群地貌」或以其發現地名稱命名為「克什克騰地貌」簡稱「克旗地貌」。次生密集的水平節理及相對稀疏的垂直節理,是形成這種地貌的構造條件,寒冷氣候帶冰凍崩解作用是成貌的主要動力。有些石柱體因遭受後期風力磨蝕作用,柱體稜角已成弧形。內蒙古克什克騰、黑龍江伊春是其典型代表。
6.塔峰花崗岩地貌
總體形態類似尖峰地貌,但其峰頂多呈渾圓狀,故也可稱之為「鈍頂塔峰地貌」。與塔峰共生的有眾多的小尺度的曲面造型山石以及崩落岩塊疊積的花崗岩洞。這種地貌是由尖峰地貌演化而成。早期的高山尖峰地貌的尖峰及石柱因構造變動而崩落,山體高度也因風化剝蝕而降至1000米以下,加上後期的球形化學風化作用,致使尖峰、原有稜角的石柱、崩塌岩塊變為渾圓形態,是尖峰地貌和石蛋地貌的過渡類型,以河南嵖岈山為代表。
7.崩塌疊石(石棚)花崗岩地貌
是指巨大的崩塌岩塊相互疊置搭連構成不規則的空洞,稱為「石棚」或「疊石洞」為特徵的地貌景觀。此種景觀是由尖峰地貌的尖峰或石柱體因強烈地震等因素遭到破壞崩落在山谷或山麓疊積而成的。凡是崩塌疊石發育的地區,絕大多數山頂不再有成群的石柱體。因此崩塌疊石地貌是判定地殼穩定性的一種標志。三清山與天柱山都是海拔1500米以上的高山,兩者的地貌形態卻截然不同,前者崩塌巨石稀少,尖峰及成群的高大石柱眾多,其中石柱體巨蟒出山高達100餘米;而後者山頂幾乎沒有石柱體存在,山谷山麓卻充滿巨大的岩塊堆積物,構成40多處疊石洞。這種地貌由「尖峰」地貌山崩解疊積而成,說明該類地貌產地新構造運動強烈,安徽天柱山、陝西翠華山是這種地貌的典型代表。
8.海蝕崖、柱、穴花崗岩地貌
是指靠近海岸或海島地區的花崗岩體,因海蝕作用形成海蝕柱、海蝕崖、海蝕洞等為特徵的地貌景觀,以福建平潭為代表。
9.風蝕花崗岩地貌
是指在乾旱沙漠荒漠地區的花崗岩體,因氣候乾熱,晝夜溫差大,使得岩石產生熱脹冷縮,加上強大的風力吹蝕,導致花崗岩體表面形成極不規則的蜂窩狀洞穴或風蝕蘑菇,成為這種地貌的景觀特徵,以新疆博爾塔拉怪石溝和內蒙古阿拉善旗為代表。
10.犬齒狀嶺脊花崗岩地貌
是指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花崗岩體上,形成窄長的山脊,上面散布著一系列犬齒狀山峰,峰體稜角鮮明參差嶙峋,是寒凍風化、崩落裂解作用的產物。說明該區在地貌形成過程中氣溫較低,是由寒凍風化發育而成,以嶗山為代表。
11.圓頂峰長脊嶺花崗岩
這種地貌是在溫濕氣候下,內外地質營力塑造長條形花崗岩體的傑作,以南嶽衡山為代表,衡山花崗岩出露面積450平方千米,為中生代燕山運動早期二長花崗岩侵入體。受大型構造斷裂控制,岩體總體上呈北東向棗核狀展布。沿一長軸方向形成長達幾十千米的山脊,在漫長的山脊上散布著如祝融峰等一系列頂部渾圓比高小的山峰。與北東向山脊相交的北西向斷裂發育,受風化剝蝕形成一系列北西向或近東西向的山嶺。從高處下望形似以祝融峰為頭的巨鷹展翅南飛。前人稱「衡山如飛」就是這種地貌的最佳概括。
三、變質作用為主導作用所形成的地質景觀
變質作用是指在地下特定的地質環境中,由於物理、化學條件的改變,使原有岩石基本上在固體狀態下岩石成分、結構和構造等發生變化而形成新岩石,以使岩石和環境之間達到新的平衡關系的作用。
變質岩是岩漿岩、沉積岩由於所處的地質環境和理化條件的變化,使原來岩石的礦物成分和結構發生改變而形成的岩石。其種類很多,由於原有岩石的岩性及所受的變質程度的差異,變質岩的岩性差別很大,組成的山地風景的風格特色也不同。變質岩景觀主要可分為變質岩地貌景觀、典型特殊礦產地,以及由一些變質作用形成的觀賞石。
(一)變質岩地貌景觀——中國泰山(Mount Taishan)
中國由變質岩構成的地貌景觀很多,大江南北分布廣泛。著名的如泰山、嵩山、廬山、五台山、蒼山、武當山、梵凈山等。
泰山位於山東省中部,跨越泰安和濟南兩市,總面積426平方千米,海拔高度1532.7米。泰山以山體高大雄偉著稱,尤其是由古老的雜岩組成的南坡,主體是由古老的花崗閃長岩體變質而成。泰山形成於太古代,因受來自西南和東北兩方面的擠壓力,褶皺隆起;經深度變質而形成中國最古老的地層——泰山群;後因地殼變動,被多組斷裂分割,形成塊狀山體。現每年以0.5毫米的速度繼續增高。泰山變質作用的精華產物為泰山石,泰山石的岩石為斜長片麻岩、黑雲母角閃斜長片麻岩、片麻狀花崗岩、花崗片麻岩及細粒角閃石岩等。其質地堅硬,基調沉穩、凝重、渾厚,多以滲透、半滲透的紋理畫面而出現,以其美麗多變的紋理而著名,泰山石以其古樸、蒼勁、凝重的格調名揚海內外,又加上民間有泰山石能避邪、鎮宅等傳說,開始遠走他鄉,泰山石中的「文字石」、「數字石」、「人物石」、「天文地理」、「山水景觀」、「花鳥魚蟲」、「十二生肖」等,或凸或凹,或動或靜,龍蛇飛舞,千變萬化,包羅萬象,直接還原了大自然景觀。
泰山東臨波瀾壯闊的大海,西靠源遠流長的黃河,凌駕於齊魯大地,幾千年來一直是東方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泰山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其古建築主要為明清的風格,將建築、繪畫、雕刻、山石、林木融為一體,是東方文明偉大而莊重的象徵。
1987年泰山以符合文化遺產的全部6條遴選標准和1條自然遺產標准而被作為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二)典型礦石旅遊資源——寶玉石
經變質作用也會形成大量的觀賞石,觀賞石(奇石、雅石)是指天然形成的具有自然性、科學性、稀有性、奇特性、觀賞性、藝術性、商品性為一體,有鑒賞收藏價值的地球岩石圈中的各類各種石體。
寶玉石作為觀賞石的一種,在全世界都有分布。由於各地區域地質條件不一,不同地帶的寶石分布會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吳勝明,2007)。甚至於同種類寶石在不同產出地都有自己的特點。以斯里蘭卡藍寶石和中國山東藍寶石為例,中國山東藍寶石顏色更為深邃,暗淡。就世界寶石資源的產值而言,鑽石產值佔到了80℅。寶石資源的分布也極其不均勻,世界著名的寶石大型礦床大多數分布在非洲、亞洲、歐洲、大洋洲、歐洲的10餘個國家。如南非、馬達加斯加、中國、緬甸、泰國、印度、斯里蘭卡、美國、巴西等(表2-6)。
表2-6世界各地寶石寶玉石分布表
評定寶石,我們可以根據寶石的三要素進行判斷。天然寶石的三要素:
(1)美麗。色彩艷麗,透明度和純凈度很高。光澤好,具有特殊光化學反應。
(2)耐久。一定的硬度,韌性和抗腐蝕性,化學穩定性高。
(3)稀少。自然界產出少,物品產出越少,價格越高。
四、地震遺跡景觀
大地發生突然的震動,稱為地震。一般地震指自然作用產生的震動,它主要是岩石圈內能量積累和釋放的一種形式,也是自然界經常發生的一種地質作用(宋青春和張振春,1996)。地球可分為三層,中心層是地核,中間是地幔,外層是地殼。地震一般發生在地殼之中。地殼內部在不停地變化,由此產生力的作用(即內力作用),使地殼岩層變形、斷裂、錯動,於是便發生地震。地震是極其頻繁的,全球每年發生地震約550萬次。地震常常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及房屋破壞等,能引起火災、水災,有毒氣體泄漏,細菌及放射性物質擴散,還可能造成海嘯、滑坡、崩塌、地裂縫等次生災害。
中國處於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中間,是個多地震的國家。中國地震活動特點是分布廣、頻度高、強度大、震源淺。據統計,中國有史以來已發生8級和8級以上大地震22次。較為著名的有1920年海原地震,寧夏海原縣發生震級為8.5級的強烈地震,震中裂度12度,震源深度17千米,死亡24萬人,毀城四座,數十座縣城遭受破壞。1976年唐山大地震,發生於河北唐山的地震(震中北緯39.4°,東經118.0°),震級7.8級,震中裂度Ⅺ度。唐山市區建築物多數基本倒塌或嚴重破壞,鐵軌發生蛇形扭曲,地表發生大量裂縫,還有噴水冒沙、塌陷,震前伴有發光現象。24萬餘人死亡,16萬餘人受傷。鄰近的天津也遭到Ⅷ~Ⅸ度的破壞。有震感范圍波及遼寧、山西、河南、山東、內蒙古等14個省、市、自治區,破壞范圍半徑約250千米。震源物理的研究表明,該震的震源錯動過程較復雜。
強烈地震使山崩石墜、河流改道、地形改觀、房屋毀壞、人畜傷亡,給人民生命財產帶來巨大的損失,中國是世界上震災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同時,也給我們留下了世界上最古老、最豐富的地震遺跡。它們既有特殊的自然景觀,也有歷史悠久的人文景觀。不僅具有科研價值,在旅遊事業迅速發展的今天,這些地震遺跡還具有觀賞性很強的旅遊價值,成為旅遊地學資源的一部分。地震旅遊已是地學旅遊的一個分支。
地震遺跡——中國唐山
中國唐山在地震遺跡開發保護方面比較成熟,在城市中建立了唐山地震紀念塔、唐山抗震紀念館,以及唐山地震遇難者紀念堂。
(1)唐山地震紀念塔。在唐山市中心廣場矗立著一座高33米的唐山地震紀念塔,為唐山市標志性建築。它由主塔副塔組成,副塔以廢墟形式表現了唐山抗震救災英雄事跡,塔身由4個獨立梯形組成,象徵著祖國四面八方對唐山災區的支援。每天來此瞻仰的人群川流不息。
(2)唐山抗震紀念館。該館位於唐山市中心廣場西部,面積5300平方米,造型為斜切圓柱體,具有雕塑感,給人以豐富的想像。館內通過圖片資料和實物等方式系統地介紹唐山地震概況、災害、救災業績、重建家園、恢復生產等情況。成為人們科學考察、旅遊的專項活動之一。該館自1986年開放以來,已接待觀眾150萬人次,其中外賓1萬餘人,許多國家領導人和駐華使節也紛紛前往參觀。
(3)唐山地震遇難者紀念堂。為緬懷在唐山大地震中的死難者,由中華慈善總會和燕山塔陵有限公司合作在遵化市燕山塔陵內建了唐山大地震遇難者紀念堂。在紀念堂內豎有「唐山大地震24萬死難者靈位」,該靈位高1.75米,為世界上人數最多、規模最大的牌位。
Ⅵ 海洋地質作用有哪些運動形式,各自特點是什麼
海水的運動是海洋地質作用最重要的動力
運動形式:波浪、潮汐、洋流、濁流
一、 波浪
海水作有規律的波狀起伏。是海洋中海水經常性普遍存在的運動形式。
1.波浪的形成:①風摩擦海水表層;②海底地震;③水面上大氣壓劇變化;
2. 波浪要素
濁流在海底深處難觀察,對濁流的重要證據是1929.12.18大西洋底紐芬蘭附近的一次地震後海底電纜的破壞。
2. 濁流的地質作用
強烈的沖刷海底,比重大,流速快,在大陸坡形成橫切大陸坡的海底峽谷
大量的沉積物(碎屑)在大陸坡角下形成深海扇,淺水生物化石碎屑被帶入深海。
Ⅶ 金山嘴海洋地質作用、岩漿作用及構造運動觀察路線
路線:基地─空軍療養院─金山嘴海濱─南天門─基地
任務:
1)觀察基岩海岸海蝕作用和沉積作用。
2)了解金山嘴海濱的海洋生物。
3)觀察描述新太古代二長花崗岩及其包體。
4)觀察描述偉晶岩脈和石英脈。
5)觀測次生節理,分析節理性質。
預習內容:
1)表層地質作用。
2)侵入作用。
3)構造運動。
No.31
位置:空軍療養院東門海濱大將軍釣魚台。
意義:花崗岩和海蝕地貌觀察點。
觀察內容:
1)新太古代二長花崗岩。
2)海蝕地貌。
教學內容:
1)通過空軍療養院東門到達金山嘴海濱,這里主要為基岩海岸,發育波切台和海蝕礁石等。大致沿55°方向延入水中、距岸邊約50m處,有一高出平均海平面1.5~2m的海蝕礁石,由於受3組近於直交的剪節理切割,海蝕礁石周邊陡峭、平直,礁石頂部較平坦,常有在療養院休假的軍人來此垂釣,故稱大將軍釣魚台(傳說秦始皇曾沿海邊小道來此垂釣)。釣魚台至岸邊的小路為波切台,漲潮時被海水淹沒。金山嘴的海水比北戴河海濱其他地點的海水清澈、干凈,污染少。
2)觀察描述二長花崗岩:金山嘴海岸的岩石主要為新太古代二長花崗岩,淺灰-淺灰黃色,中粗粒花崗結構,似斑狀結構,塊狀構造。斑晶主要為鉀長石和石英,含量約5%,粒徑大多為6~10mm,自形-半自形;基質主要為中粒二長花崗岩,花崗結構,塊狀構造,局部礦物定向排列而呈弱片麻狀構造。在岩石表面沿節理發育海蝕溝。
3)根據金山嘴地區的地理位置(附圖2),討論大將軍釣魚台形成原因及波浪作用特點(包括金山嘴的地理位置、水下岩石的形態、水深、風向、波浪類型等內容)。
重點與難點:
1)侵入岩分類命名及類型識別。
2)海蝕地貌的形成過程。
時間:30分鍾。
思考題:
1)金山嘴附近的海水為什麼比其他地方污染少?
2)該觀察點基岩海岸主要發育哪些海蝕地貌?
No.32
位置:石林附近。
意義:節理、岩脈及岩石切割關系觀察點。
觀察內容:
1)新太古代花崗岩中發育的岩脈類型及其特徵。
2)分析不同類型岩石形成的先後順序。
3)認識包體。
4)節理的觀測與分析。
教學內容:
1)在金山嘴海濱的新太古代中粗粒二長花崗岩中,發育3組節理(圖版Ⅳ-4),沿節理形成了各種海蝕地貌,該點之「石林」即為其中之一。這里的「石林」是指花崗岩受節理切割後,經海蝕作用改造而形成的一系列石柱構成的地表形態。節理發育是石林形成的必要條件,其中兩組節理近於直立,另一組近水平,產狀分別為150°∠80°、232°∠81°和60°∠20°,這些節理主要為剪節理,節理面平直且延伸很遠。
2)在新太古代花崗岩中,岩脈廣泛發育,主要類型有偉晶岩脈、花崗細晶岩脈、石英脈等。通常礦物顆粒的粒徑>10mm者稱為偉晶或巨晶,<2mm者稱為細晶。相應地,主要由偉晶或巨晶礦物構成的淺成岩稱為偉晶岩,主要由細晶礦物構成的稱為細晶岩,它們常呈脈狀產出,分別稱為偉晶岩脈或細晶岩脈。金山嘴偉晶岩脈的岩石類型主要有石英偉晶岩、微斜長石偉晶岩、花崗偉晶岩等。岩石具偉晶結構、文象交生結構,塊狀構造。有的偉晶岩脈含大量的白雲母偉晶,有的可成為石英礦。細晶岩主要為花崗質成分,稱為花崗細晶岩。
3)偉晶岩呈偉晶結構,塊狀構造,主要由偉晶礦物組成,並常含富有揮發分的礦物,如螢石、白雲母等。肉眼鑒定出基本礦物成分之後,再結合礦物組合對偉晶岩進一步分類命名(表4-1)。偉晶岩多呈脈狀產出,還可以在侵入岩中形成囊狀體,有時與細晶岩產於同一條岩脈中。
細晶岩是一種主要由淺色礦物(如鉀長石、斜長石、石英等)組成的全晶質細粒結構的脈岩。由於粒徑<2mm,一般肉眼不易確定礦物成分。常見的細晶岩酸性的居多,淺色礦物含量通常>90%,暗色礦物含量很少,故岩石多呈白色、黃白色或淺肉紅色,岩石斷口呈砂糖狀,可見礦物顆粒界線和長石的解理面。肉眼鑒定往往只能確定為細晶岩,根據暗色礦物的種類和石英的含量等才能進一步分類命名(表4-1)。
表4-1 偉晶岩、細晶岩分類命名表
註:引自朱勤文編,1989,岩類學簡明教程,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岩石教研室。
4)新太古代花崗岩中常發育各種包體。包體是指發育於侵入岩中的其他岩石的團塊。對於包體而言,包圍它的岩石稱為寄主岩。花崗岩類中的包體一般可以分為3種基本類型(肖慶輝等,2002):①捕虜體;②殘留體;③鎂鐵質微粒包體,亦稱暗色微粒包體。捕虜體是指侵入岩中的圍岩碎塊,在侵入體的邊部和頂部發育,通常呈稜角狀-次稜角狀,與寄主岩之間有明顯的界線,在捕虜體一側發育接觸變質暈,寄主岩一側發育冷凝邊。殘留體是指地殼岩石發生深熔作用,產生花崗質岩漿後殘留下來的難熔殘余體,多見於和混合岩伴生的花崗岩中。殘留體的岩石具有變晶結構,常含白雲母、矽線石、紅柱石、石榴子石等富鋁礦物的集合體外殼。鎂鐵質微粒包體是花崗岩類侵入體中最豐富的包體類型,具有岩漿結構,是岩漿結晶的產物,顆粒通常呈微粒-細粒狀,比寄主岩細;形狀一般為橢球狀、拉長狀或不規則狀等,是由岩漿混合作用形成的;包體大小從幾毫米到幾十厘米。金山嘴地區花崗岩中的包體主要為變質岩捕虜體和暗色微粒包體。該觀察點的包體主要為暗色微粒包體,成分為閃長岩,細晶結構或變余細晶結構,塊狀-片麻狀構造,橢球狀和拉長狀的長軸多平行於寄主岩的片麻理方向(圖4-23)。
圖4-23 花崗岩中發育的包體、岩脈等切割關系平面圖
1—花崗岩;2—石英閃長岩;3—包體;4—片麻理;5—偉晶岩脈;6—細晶岩脈
5)在新太古代中粗粒二長花崗岩中,發育灰色片麻狀變石英二長閃長岩包體和花崗偉晶岩脈。包體岩石為變余中粒結構,片麻狀構造,片麻理產狀245°∠78°,與寄主岩的界線平直清晰,呈現捕虜體特徵。在接觸帶附近,中粗粒花崗岩發育弱片麻狀構造,與變石英二長閃長岩的片麻理產狀一致,兩者都經歷了變質作用。在片麻狀變石英二長閃長岩中發育暗色微粒包體,呈拉長狀,長軸與片麻理的方向一致。在石林北側可見偉晶岩脈侵入於中粗粒二長花崗岩和變石英閃長岩中,並切錯了細晶岩脈。偉晶岩脈的產狀為287°∠76°,細晶岩脈的產狀為215°∠55°。
上述地質體形成的先後順序為:變石英閃長岩─中粗粒二長花崗岩─細晶岩─偉晶岩(圖4-23)。
6)在教師指導下,測量節理產狀並分析節理性質,繪制岩脈切割關系素描圖,並分析岩體、岩脈等形成的先後順序。
重點與難點:
1)節理的觀測與分析。
2)包體類型及包體岩性的識別。
3)不同岩石形成的先後順序的判斷。
時間:70分鍾。
思考題:
1)該觀察點石林是如何形成的?
2)闡述該點發育的岩脈類型及其形成的先後順序。
3)包體反映了什麼岩漿作用特點?
4)該點發育的節理類型與岩脈在構造上有何聯系?
No.33
位置:觀濤石附近。
意義:海洋地質作用觀察點。
觀察內容:
1)海蝕地貌。
2)新太古代二長花崗岩。
3)節理觀測。
教學內容:
1)點處岩性為中粗粒二長花崗岩,局部可見岩石偏鹼性,向鹼長花崗岩過渡。中粗粒二長花崗岩呈灰白色、淺灰黃色,中粗粒不等粒結構或似斑狀結構,塊狀構造,局部為晶洞構造。晶洞呈拉長狀,有定向性,晶洞內礦物主要為石英。晶洞發育說明在岩漿活動晚期岩漿富含流體,或者岩漿侵位於伸展構造環境之中。
2)節理比較發育,大多具有明顯的剪節理特徵,多組節理切割岩石。節理產狀主要有257°∠80°、160°∠70°、180°∠70°、210°∠67°,另有一些近水平節理。節理發育造成岩石抗風化、抗剝蝕的能力減弱,沿節理產生海蝕作用,形成海蝕崖、海蝕溝、海蝕穴、海蝕凹槽、波切台、海蝕柱和海蝕礁石等。
3)海蝕凹槽主要發育於高潮線附近(圖版Ⅳ-5),深淺不一。分布在現代海平面之上不同高度岩壁上的古海蝕凹槽表明地殼曾發生間歇性的上升運動。沿著不同方向的區域性節理發育許多海蝕溝,彼此縱橫交錯。海蝕柱和海蝕礁石也是發育較多的海蝕地貌,是由波浪破壞基岩造成岩石垮塌後殘留下來的岩柱,矗立在波切台之上。通常較高的孤立岩柱稱為海蝕柱,較矮的呈簇狀者稱為海蝕礁石。海蝕穴是波浪拍打岩壁後形成的孔洞,常分布在海蝕崖上。金山嘴基岩海岸發育很多形態不同、大小、高度不等的海蝕穴。海蝕崖現象也很普遍。波切台是波浪剝蝕基岩海岸所形成的向海洋方向緩傾斜的平台。金山嘴海岸的波切台尚未發育到平衡狀態,表面分布著高低、大小不等的海蝕柱、海蝕礁石和剝蝕產生的岩塊等。值得注意的是北戴河基岩海岸存在3級不同高度的古波切台,即3級海蝕階地,它們分別高出現代海平面2~5m(Ⅰ級)、12~15m(Ⅱ級)和19~22m(Ⅲ級),這是在新構造運動時期北戴河地區地殼發生3次上升運動的記錄(王家生等,2004)。
4)在教師指導下,觀察晶洞構造並分析其成因,測量節理產狀並說明節理在基岩海岸海蝕地貌形成過程中的作用,統計海蝕地貌的類型並說明其成因。
重點與難點:
1)波切台的識別與分級。
2)岩性的觀察與描述。
時間:60分鍾。
思考題:
1)根據節理產狀的統計分析,說明金山嘴海濱的構造變形特徵。
2)不同高程的波切台說明什麼地殼運動特徵?
No.34
位置:一線天及其東側。
意義:岩性和偉晶岩脈、包體觀察點。
觀察內容:
1)岩石特徵。
2)偉晶岩脈和包體。
教學內容:
1)金山嘴地區的主要岩性為灰白-淺灰黃色中粗粒花崗岩,然而,此處卻為灰色粗粒變花崗閃長岩。變花崗閃長岩為變余中粗粒結構、似斑狀結構,片麻狀構造,片麻理產狀為145°∠64°;主要礦物成分斜長石含量>60%,鉀長石約10%,石英約15%;暗色礦物含量約15%,以角閃石為主。變花崗閃長岩分布面積較大,平行片麻理方向展布,與金山嘴主要岩性花崗岩不諧調,可能是一個大包體(捕虜體或岩漿包體)。
2)在片麻狀變花崗閃長岩中發育暗灰色的閃長質包體,橢圓狀,片麻理發育,與寄主岩變花崗閃長岩的片麻理產狀一致,說明兩者同時遭受了變質-變形作用。包體邊部發育細粒邊,屬於淬火結構,暗示岩漿混合作用特徵。在變花崗閃長岩中,偉晶岩發育,主要為石英偉晶岩和微斜長石偉晶岩,局部可見石英-微斜長石偉晶岩脈右行切錯閃長質包體(圖版Ⅳ-6)。
重點與難點:
1)岩石性質識別與描述。
2)包體類型判別。
時間:40分鍾。思考題:
1)金山嘴主要岩性為灰白-淺灰黃色中粗粒花崗岩,此處卻發育灰色變花崗閃長岩,這說明什麼?
2)此處發育幾種岩石類型?它們能說明什麼?
No.35
位置:一線天至南天門。
意義:海蝕作用、海岸沉積和海洋生物觀察點。
觀察內容:
1)海蝕地貌。
2)濱海帶沉積作用。
3)濱海帶海洋生物。
教學內容:
1)在基岩海岸,海岬以遭受剝蝕為主,海灣大多發生沉積作用。點處基岩海岸沉積物以粗大礫石為主,拍岸浪造成的坍塌岩塊基本上就地堆積。波浪折射作用使海岬部位波能集中,水動力較強,沉積物大多比較粗大,個別粗大滾石直徑>1m,總體上大小混雜(分選差),稜角分明(磨圓差),常形成礫灘,礫石成分基本上為海岸基岩的岩性(花崗岩、偉晶岩等)。點處礫灘中夾沙灘,有些沙體構成岸上沙壩或沙堤,發育斜層理和波痕。海洋生物死亡後被海水搬運到岸邊沉積下來,形成貝殼灘,局部形成貝殼堤。
2)金山嘴基岩海岸潮間帶的海洋生物相當豐富,大多固著在基岩表面,並且有良好的分帶性。藻類、鹿角菜、海白菜和海葵等分布於下部;牡蠣、帽貝、銹凹螺、荔枝螺、紫貽貝等大致位於中部;海蟑螂(圖版Ⅳ-7)、藤壺、短濱螺和黑偏頂蛤等位於上部。實際上各帶之間沒有嚴格的界線,而是逐漸過渡。總體上反映了隨著波浪動能增強,生物種類的固著能力或抗沖擊能力增強的趨勢。除了上述海洋生物之外,褐藻、紅藻、刺松藻、苔蘚蟲、石龜、有孔蟲、介形蟲和多毛類等生物也常生活在基岩海岸中。另外,螃蟹經常活動於岩石縫隙間,而魚、蝦、海星等主要生活在較開闊的海域中。
3)由於礦物成分、結構、構造等不同,岩石抗風化、抗剝蝕的能力也不同。通常石英具有很強的抗風化、抗剝蝕的能力,常凸出於露頭表面。偉晶岩通常凸出於花崗岩表面,說明偉晶岩抗風化、抗剝蝕的能力比花崗岩強。金山嘴基岩海岸可見由上述岩性構成的差異風化、差異剝蝕現象。金山嘴著名景點南天門(圖版Ⅳ-8),實際上是一個海蝕穹,穹內部高約2.5m,寬>3m。該海蝕穹由偉晶岩和花崗岩構成,偉晶岩位於上部,風化、剝蝕程度弱;花崗岩位於下部,風化、剝蝕程度強烈。如果不是偉晶岩抗風化、抗剝蝕的能力比花崗岩強,這個海蝕穹可能早就不存在了。
4)組成海蝕穹的岩性為新太古代二長花崗岩和花崗偉晶岩。花崗岩呈灰白色,似斑狀結構,塊狀構造,局部斑雜狀構造和弱片麻狀構造。斑晶以石英和鉀長石為主,含量5%,自形,大小為6~12mm;基質的粒徑以中粒為主,基質中的暗色礦物主要為黑雲母,呈鱗片狀,含量10%,定向排列,形成弱片麻理構造,片麻理產狀310°∠75°。花崗岩中發育暗色閃長質包體,這些包體平行片麻理方向定向分布。
花崗偉晶岩脈寬1~2m,岩脈產狀105°∠24°。在偉晶岩和花崗岩中發育一組直立的剪節理,其走向為北北東向(約15°),海蝕穹就是沿著節理走向發育的。
5)在教師指導下,統計海洋生物種類,繪制海蝕穹剖面圖。
重點與難點:
1)認識海洋生物。
2)海蝕穹形成與存在的原因。
時間:90分鍾。
思考題:
1)基岩海岸在什麼場所以沉積作用為主?為什麼?
2)根據現代海洋地質作用特徵,運用「將今論古」的分析方法,說明北戴河實習路線中由海洋地質作用形成的岩石類型及其特徵。
3)對於地殼運動的研究,海蝕地貌有何意義?
Ⅷ 在遠離海岸線的陸地上見到海蝕崖意味著什麼
說明原來這片陸地可能被海水淹沒,受到海水侵蝕
以此可以作為考察這片區域海陸變化的參考
Ⅸ 形成喀斯特地貌的地質作用
考點: 地表形態變化的原因和地質構造 專題: 分析: 此題考查地質作用與地表形態的變化.流水侵蝕作用常常形成溝谷(v型)、瀑布和峽谷;流水堆積作用常常在山前形成沖積扇或洪積扇、在河流中下游形成沖積平原和河口三角洲(一般在河流的上中游主要表現為侵蝕和搬運,在下游表現為堆積).風力侵蝕作用形成風蝕蘑菇和風蝕窪地;風力堆積形成沙丘和沙壠(風力作用一般在乾旱半乾旱地區表現顯著).冰川地貌常有冰川U谷、刃脊、冰斗和角峰(歐洲的地貌大多受到冰川的作用),海蝕地貌常有海蝕崖、海蝕穴、海蝕柱、海蝕平台和海蝕拱橋(通常分布在石質海岸).喀斯特即岩溶,是水對可溶性岩石(碳酸鹽岩、石膏、岩鹽等)進行以化學溶蝕作用為主,流水的沖蝕、潛蝕和崩塌等機械作用為輔的地質作用,以及由這些作用所產生的現象的總稱.由喀斯特作用所造成地貌,稱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風化作用通過物理、化學、生物等作用,使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礦物逐漸崩解、疏鬆或改變化學成分,變成岩屑和砂土,這種現象叫風化,這種作用稱為風化作用. A.風化作用通過物理、化學、生物等作用,使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礦物逐漸崩解、疏鬆或改變化學成分,變成岩屑和砂土,這種現象叫風化,這種作用稱為風化作用.喀斯特地貌是流水溶蝕作用形成的,故不符合題意;B.喀斯特即岩溶,是水對可溶性岩石(碳酸鹽岩、石膏、岩鹽等)進行以化學溶蝕作用為主,流水的沖蝕、潛蝕和崩塌等機械作用為輔的地質作用,以及由這些作用所產生的現象的總稱.由喀斯特作用所造成地貌,稱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材料中的地貌是流水溶蝕作用形成的,故正確;C.變質作用是指先已存在的岩石受物理和化學條件變化的影響,改變其結構、構造和礦物成分,成為一種新的岩石的轉變過程.材料中的地貌是流水溶蝕作用形成的,故不符合題意;D.冰川地貌常有冰川U谷、刃脊、冰斗和角峰,材料中的地貌是流水溶蝕作用形成的,故不符合題意.故選:B. 點評: 此題考查地質作用與地表形態的變化.區別內外力作用對地表的影響,結合題中的信息解題,難度一般.
Ⅹ 鼓浪嶼上的岩石主要的地質作用是什麼
A、海蝕地貌常有海蝕崖、海蝕穴、海蝕柱、海蝕平台和海蝕拱橋(海浪版作用一般在石質海岸分布明顯)權.鼓浪石是鼓浪嶼西南沙灘上屹立著的一塊巨岩,中間有一個大岩洞,潮漲潮落,海浪會拍打這個岩洞,可以判斷這個過程是海浪的侵蝕作用,故正確;
B、風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堅硬岩石、礦物與大氣、水及生物接觸過程中產生物理、化學變化而在原地形成鬆散堆積物的全過程.風力侵蝕作用形成風蝕蘑菇和風蝕窪地.風力作用一般在乾旱半乾旱地區表現顯著,故不符合題意;
C、冰川作用一般在高緯度和高海拔地區,故不符合題意;
D、流水侵蝕作用常常形成溝谷(v型)、瀑布和峽谷,故不符合題意.
故選: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