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石場對地質環境有什麼影響
⑴ 石油開發對地質環境造成了哪些影響
石油開采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含油廢水,廢水中還有大量的石油與懸浮物,這些污染物如果未經有效處理進行排放,或者處理不夠徹底而進行排放,會對地表水與地下水造成嚴重的污染,地表水與地下水通過食物鏈被動植物所吸收,經過長時期的沉積,會對人體與動植物造成嚴重的破壞,影響人體健康,影響作物的產量。同時利用受污染的水進行灌溉,還會對土壤造成污染。油田土壤環境污染,主要來自鑽井、洗井、試井、採油和修井過程中的落地原油或井噴及固體廢棄物。土壤一旦遭受石油污染,便會引起多項環境要素的改變,以致危害生態環境。土壤被石油污染影響其通透性,凡能聚在土壤中的石油烴,絕大部分是高分子組成,它們粘著在植物根繫上形成一種粘膜,阻礙植物根系的呼吸與吸收,引起根系腐爛。因此採油區應種樹種草綠化、凈化保護土壤,石油污染的土地不能急於種糧食、蔬菜等,石油污染的土壤長出的稻米光澤較差,粘性較低,蔬菜味道不佳、易腐爛、不易保存。所以對落地原油和泥漿等要回收處理,一方面可回收資源,另一方面可保護環境。 石油開采過程是造成土壤水土流失的主要過程其影響表現為四個方面。首先是井場、道路、站所、油氣管道等工程施工建設擾亂和破壞土壤主體構型,影響土壤通氣和透水,改變了地表、地面坡度的原地貌形態和地表土壤結構;毀壞了地面植被,使松動土體岩性物質裸露地表,土壤抗蝕,抗沖性降低,加速了土壤的侵蝕。其次是嚴重破壞了原有的水保設施,為區域經濟的一時增長,加劇了水土流失,形成了邊治理邊破壞的被動局面。再次,井場平整,道路、油氣管道開挖而移動土體,土方隨意堆放,加之坡地開挖土方,沒有採取任何護欄措施,疏鬆的土方隨坡而下,易受暴雨沖刷,可誘發崩塌、滑坡,加速地面侵蝕,造成嚴重水土流失;易受風力影響造成沙塵天氣,使區域環境質量明顯下降。最後是施工中產生的廢水匯入地表徑流,造成水污染;棄土、棄渣及生活廢棄物,雖已就地回填,但仍為鬆散堆積物,大幅度降低原水土保持功能。石油開采是對地層油藏不斷挖掘的過程,不僅擴大了人類活動的范圍,更使原先無人到達或難以進入的地區變的可達和易進入,尤其是生態環境脆弱地區,對於黃土丘陵溝壑區、戈壁風沙區來說,灌木、蒿草在維持該地區生態系統平衡方面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地表剝離引起的植被破壞,短時間內很難恢復。從用地構成看,井場、站(所)對植被是點狀影響,道路、集輸管道是線狀影響,線狀影響遠大於點狀影響;從用地方式看,臨時用地植被可採取人工和自然恢復,永久性用地則完全被人工生態系統代替,雖然經人工植樹種草,植被覆蓋率上升,但可能造成遺傳均化,生態系統功能減弱。 總結 石油開采全過程對環境地質問題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同時也是十分嚴重的,在石油開采過程中我們要在追求開采經濟效益的同時,要更加註重生態環境的保護,加強對環境地質問題的綜合治理,努力謀求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協調、可持續發展。
⑵ 地下採石場對土壤的影響很急!!
肯定都會影響了。
1.導致地下采空,隔斷了地下水的滲入,破壞自然環境,造成地上部分的回土壤容易失去水份,使得土答壤的水土保持能力降低,植物容易死亡,生態環境惡化。
2.由於失去植被保護,會造成水土流失、自然景觀受到破壞。
3.開採石場,一般都會在山坡大量堆積固體廢棄物,加重了負荷,容易造成滑坡發生。
⑶ 人類活動對地質環境的影響
據野外調查,人類工程—經濟活動對地質環境的影響較大,主要有采礦、抽汲地下水、人工採石(砂、土)等,已對地質環境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其環境地質問題主要有采礦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崩塌等。
(一)采礦活動對地質環境的影響
主要在張茅、觀音堂、澠池、義馬、新安、平頂山、葉縣等地的煤礦開采,由於開采年限久遠,在很多地方形成了很大的采空區,引起地面塌陷、地面裂縫等地質災害,對地質環境已經造成較嚴重的影響;信陽上天梯的珍珠岩、沸石、磁石、膨潤土等礦石的露天開采,大量開挖山體形成了很多的高而陡的邊坡和采坑,引發了危岩體的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而殘留的采礦邊坡,又留下了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的隱患。
表7-4 評估區地下水淺水位區水位一覽表
(二)抽汲地下水對地質環境的影響
在管道沿線的三門峽、洛陽、鄭州、許昌、駐馬店等大中城市、大量抽汲地下水供生活和工農業用水,導致地下水水位下降,很多地方形成降落漏斗,從而引起地面沉降地質災害。如距離管線較近的集中開采地下水的供水水源地的鄭州和許昌等地,均已形成地下水降落漏斗,特別是許昌市,已經引發了地面沉降地質災害。
(三)人工採石(砂、土)對地質環境的影響
管道沿線經過的低山丘陵區內採石場眾多,尤其是近10年來的大量開采,除極少數山頭被夷平外,大都形成高而陡的人工邊坡,陡壁上或多或少存在分離石塊,部分邊坡發生了危岩崩塌和岩體滑坡。殘留的石灰岩採石場邊坡,既破壞了自然景觀,又留下崩塌、滑坡的隱患;在平原地區的河道大量挖砂和取土形成水土流失破壞自然環境,還造成了河岸的塌岸和土質崩塌等地質災害。
雖然在區域上人類工程活動比較頻繁,局部表現強烈對地質環境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大部分管線段人類工程活動一般。
⑷ 采礦對環境的危害
一、露天采銅對環境有什麼危害:露天礦山容易造成水體污染、地質災害、固體廢棄物污染、大氣污染及水環境污染等危害。
治理與防護方法:開發新能源,減少開采,合理開采。
二、露天採煤對環境有什麼危害:為露天煤礦要大面積的開挖地面,所以對地面植被的破壞很嚴重,其次地表疏鬆會造成水土流失,第三是會造成土壤酸化,因為煤炭中含有大量的硫元素,煤炭的開采會造成大量硫元素融合到水體中,進而造成土壤酸化,第四,會造成泥石流,塌方災害。
治理與防護方法:開發新能源,減少開采,合理開采。
三、采鐵對環境有什麼危害:水土流失、礦坑造成的地面沉降、生物多樣性的破壞以及采礦過程中含化學物的廢水對地下水的污染等。
治理與防護方法:開發新能源,減少開采,合理開采。
拓展資料
一、什麼是水體污染
當進入水體的污染物質超過了水體的環境容量或水體的自凈能力,使水質變壞,從而破壞了水體的原有價值和作用的現象,稱為水體污染水體污染的原因有兩類:一是自然的,二是人為的。特殊的地質條件使某種化學元素大量富集、天然植物在腐爛時產生某些有害物質、雨水降到地面後挾帶各種物質流人水體等造成的水體污染,都屬於自然污染。
⑸ 礦山開采活動對礦山地質環境有什麼影響
采礦業的不斷發展為我國的經濟發展作出了一定 的貢獻,但也對自然環境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破壞。因此,我們要詳細了解地下開采對礦山地質環境造成的影響。地下開采是形成地質災害的外因 ; 地層岩性和地質構造是形成地質災害的內因。在地下開采過程中,因開采而形成的采空區極易引發地表塌陷,便地形、地貌產生變化,從而造成地質災害。因此,采空區帶來的不利影響在地質環境的破壞中尤為嚴重。
采空區的影響因素影響礦山開采出現采空區塌陷危害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七方面:
① 空區的體積和連續開采。一般而言,采空區的體積越大,岩體的穩定性越差:采空區連續開採的程度越高,地壓活動越明顯。
② 開采深度。開來深度越大,地壓增加越明顯。上覆岩 層的重力與地壓成正比,如果存在構造影響,則水平應力會大於垂直應力。
③ 地下水。一方面,地下水對岩體結構面起 著溶蝕、軟化和泥化的作用,降低了弱面的強度; 另一方面, 在裂隙水壓的作用下,裂隙表面的摩擦阻力會較少,岩體的抗剪強度會降低。因此,礦山地壓往往發生在每年的冬季解凍期和雨季。
④ 時間。 一般來說,在具備了其他可引發應力集中現象的條件下,時間便成為了重要的可變因素。
⑤ 結構弱 面。雖然大型連續結構弱面可起到避免發生大范圍破壞的作用,但是, 其對采空區塌陷的發生和發展也起到了加速作用。
⑥ 開采技術 。 采礦方法、礦塊的回採順序、礦柱的結構參數和回採工藝等均對地壓有著重要的影響。
⑦ 岩石性質。岩石的礦物組成、結晶程度和礦物顆粒之間的連結特徵等均會對地壓產生影響。
⑹ 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的成因分析
礦業開發或多或少會對地質環境造成影響破壞,有些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的產生具有必然性,有些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的產生則與礦業行為的規范程度關系密切,總而言之,導致湖南省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產生的因素主要有采礦行為、采選冶及治理技術以及自然因素。
一、采礦行為因素
礦業開發活動過程中,地下開採掘進及主動放頂、礦山地面工程建設、露天采場開挖及表土剝離等采礦行為,很難避免采空地面變形、地下水位下降、土地資源佔用破壞等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的發生,這是礦業活動的基本屬性所致。但規范的礦業活動或礦業活動過程中事先主動採取有效的礦山地質環境防護措施,將大大減少或消除采礦活動對礦山地質環境的破壞程度,即使產生破壞,其恢復治理也較容易。綜合分析,目前湖南省因采礦行為不恰當而導致大量環境問題發生的主要方面有:
1.過度開采、掠奪式開采
受「大礦大開,小礦放開,有水快流,大力鼓勵民營經濟發展」思想的影響,礦業發展無序,高峰時期,湖南省各類礦山近兩萬處。據不完全統計,1998年,湖南省各類大小礦山達12417座,且還有不少非法開采、民采礦硐。一些礦山企業或私人團伙見礦就采,盲目亂采濫挖,越層越界,不留設甚至偷采保安礦牆(柱)等現象十分嚴重,導致全省礦山地質環境問題急劇爆發,為早期礦山地質環境問題惡化的主要原因。
2.環保意識薄弱,過度追求經濟效益
為了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歷史上,不顧環境和他人利益,開采過程中不重視環境的保護及預防。主要表現為:廢渣隨意堆放而不惜佔用農田、水庫、河谷;廢水肆意排放而不採取任何凈化措施;居民區、重要設施區及基本農田下方開采而不留設保安礦柱,形成超深、超寬的采空區;不合法采礦權人或非法個人盜采保安礦柱等。
3.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方面技術人員匱乏
現有的眾多小礦山,或無環境保護方面的技術員,或已有的技術人員水工環專業知識欠缺,對礦床水文地質條件、工程地質條件及其復雜性等開采技術條件不了解或認識不足,對可能引發的地質環境問題不會科學合理採取相應的預防措施,不自覺造成了對礦山地質環境的破壞,這是造成湖南省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的一個重要因素。
4.地方保護主義思想過重
在一些地方,礦產資源開發成為當地的主要經濟支柱,是地方財政的最大來源。歷史時期,部分地方政府和部門片面理解「發展才是硬道理」,存在「先發展起來,再改善生態和保護環境」的錯誤認識,對礦產資源管理秩序整頓、關停小礦山、保護礦山地質環境的要求執行不力,加重了礦山地質環境的破壞。
二、技術因素
1.礦山采、選技術落後,加劇了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的發生
受礦產資源稟賦條件限制,礦山開采技術落後,採用落後的「崩塌法」、「放大炮」等開采技術,造成了地面塌陷、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部分井下開采礦山的探水技術落後,對老窯、老采空區、岩溶管道探測不完全而發生突水突泥事故,從而造成地面塌陷的發生。選礦工藝簡單落後,如省內曾存在大量土法采選金礦、土法煉汞、煉砷、煉硫、煉礬、煉鉛鋅、氰化選礦的礦山,對礦山地質環境造成了污染。全省很多礦產資源,特別是有色金屬資源,共(伴)生礦多、貧礦多,由於選礦技術落後,資源綜合利用水平低,總回收率僅40%左右,綜合利用水平低,不僅浪費資源,增加固體廢棄物排放量,而且增加了尾砂中重金屬的排放,加重了環境影響的程度。
2.廢渣、廢水綜合利用程度低,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技術落後
礦業活動過程中有大量廢渣、廢水排放,對其綜合利用,不僅能變廢為寶,節約資源,而且能有效保護礦山地質環境。湖南省礦山廢渣、廢水的綜合治理率不高,礦山廢渣綜合利用率為26.83%,廢水綜合利用率為11.89%。同時,目前全省礦業廢渣、廢水綜合治理利用的技術水平較低,方法工藝較落後。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是一項專業性和技術性很強的工作,但當前礦山地質災害防治和礦區土地復墾技術研究還很薄弱。如地面變形監測可有效預防地面塌陷、采空地面變形對地面設施的破壞,但目前地面變形監測尚處於探索研究階段,而沒有一套完整經濟適用的監測技術體系及早掌控地面形變。就土地復墾而言,采礦廢水、廢渣造成的以重金屬污染為代表的水土污染治理難度大,目前沒有形成一套普適性的治理技術來恢復治理已污染破壞的土地,致使已破壞土地的恢復治理進度十分緩慢。
三、資金因素
歷史上,由於采礦權人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往往不主動對礦山地質環境破壞的風險進行及時防控。即使問題已經產生,但並不投入足夠的資金進行治理恢復,從而導致大量的環境問題遺留。雖然近十年國家及地方政府和采礦權人對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已投入了大量的治理資金進行治理,但歷史欠賬多,治理面積有限。
四、自然因素
礦業活動破壞了礦山地質環境平衡條件是造成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的根本原因,但湖南省礦山地質環境條件脆弱是礦業活動容易導致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加劇的另一因素。
(一)氣象與水文
湖南省降水量豐富,但年分布不均,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為1426.6mm,最大可達3089mm。由於大氣降水豐沛,雨量集中,常出現暴雨,日最大降雨量達423.1mm。降雨是湖南礦山產生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及水土流失的一個重要因素。氣候條件十分有利於岩石的風化作用,許多礦區岩石風化強烈,降低了岩體的完整性和穩定性;同時,強烈的風化作用也降低了廢石堆的穩定性,容易產生礦山地質災害。湖南季風變化大,夏、秋季乾燥風大,是尾礦庫產生揚塵污染的原因之一。地表水系發育,河網密布,許多礦區地表水與地下水之間具有水力聯系,地表水往往成為礦井充水、突水的主要來源。尤其是極端天氣的出現,如久旱逢暴雨,隨之產生大量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
(二)地形地貌
地形強烈切割的深溝大川是崩塌、滑坡最有利的發生地段;各級階地和剝夷面間的斜坡地帶,崩塌、滑坡也十分發育;上下陡、中間緩的折線山坡,當山坡上部成馬蹄形環狀地形且匯水面積大時,易產生沿基岩面滑動的土層滑坡。湖南有色金屬礦床多產於崇山峻嶺之中,復雜的地形條件易發生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質災害。
(三)礦床地質環境條件
湖南省能源礦產賦礦層主要為二疊系龍潭煤系、石炭系測水煤系,其次為二疊系吳家坪煤系、二疊系黔陽煤系、上三疊統、下侏羅統含煤岩系等。各含煤岩系岩性主要為粉砂岩、頁岩、泥岩夾砂岩或互層,頁岩、泥岩力學強度低,礦井工程地質條件大多為中等至差;而龍潭煤系北型、吳家坪煤系、黔陽煤系頂板、底板或頂底板為岩溶發育且富含岩溶地下水的碳酸岩鹽,斷裂構造發育且導水性強,水文地質條件及礦區構造大多復雜。建築材料礦山的石膏礦產主要賦存層位有下石炭統梓門橋組、白堊系、古近—新近系,其中梓門橋組含膏岩系直接頂板為岩溶發育中等至強烈的梓門橋組上段灰岩,間接頂板為岩溶強發育的壺天群,水文地質條件大多為復雜至中等,白堊系及古近—新近系含膏岩系岩性多為泥岩、粉砂岩,岩石固結程度較低,岩體力學強度低,礦床工程地質條件大多較差。湖南省柿竹園多金屬礦、黃沙坪、寶山、水口山鉛鋅礦、七寶山金銀黃鐵礦等主要有色金屬礦床均為接觸交代型礦床,其容礦層位均為岩溶發育的碳酸岩鹽,水文地質條件復雜,花垣鉛鋅礦賦礦層位亦為寒武系下統清虛洞組灰岩,地下河等岩溶極發育。當開采上述礦產資源時,由於工程地質條件差,易引發采空區地面變形礦等礦山地質災害;水文地質條件復雜,則易產生岩溶地面塌陷,並導致含水層結構破壞。這也是湖南省采空區地面變形災害主要與測水煤系煤礦山、龍潭煤系(南型)煤礦山、石膏礦山有關及岩溶塌陷、含水層結構破壞主要與龍潭煤系(北型)、吳家坪煤系、黔陽煤系煤礦山、柿竹園多金屬礦、黃沙坪、寶山鉛鋅礦、七寶山多金屬礦等有色金屬礦山有關的重要因素。
湖南省露天開采礦山絕大多數為砂石黏土礦山,花崗岩、石灰岩、石英岩等採石場,風化程度高,當節理、裂隙發育,開采形成較陡峻的臨空面時,易發生崩塌;采砂場、磚瓦廠、高嶺土礦、紅土型金礦、淋積型錳礦開采對象為第四系土(砂)體,土體力學強度低,遇水易軟化,采場邊坡易發生崩滑現象;此外,石煤礦大多露天開采,部分沉積型鐵礦、磷礦也有露天開采礦山,賦礦層位主要為震旦系至寒武系的江口組、陡山沱組、小煙溪組,岩性多為板岩、炭質板岩、砂質板岩,除層理外,板理、劈理均較發育,淺部風化節理十分發育,采場邊坡易發生滑坡與崩塌。同時,采場剝離廢石及采礦廢石量較大,往往成為泥石流的物質來源。
有色金屬及石煤礦山的廢渣、廢水中含大量重金屬元素及放射性元素,化工鹽類礦山廢渣、廢水中含鹵族元素,中高硫煤礦山及硫鐵礦山廢渣、廢水中含大量黃鐵礦,均是礦山水土污染的污染物來源。
⑺ 採石場可能會發生哪些地質災害相應對策
最容易發生崩塌!做法就是,不要挖牆腳式的採石,要從上向下,從前向後依次挖掘。採集的石頭要及時賣出,盡量不要積累太多。是否會發生災害其實和當地的自然環境有聯系,其次也要看石頭的種類是否相對容易鬆散!
⑻ 採石場主要對什麼的污染較嚴重
採石場的污染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對水源的污染;2、對空氣的污染;3、雜訊污染;4、固版體垃權圾污染
對水源的污染:一是對地下水源的破壞,採石場在開采時的爆破容易山體中的涵養水源,大多數的泉眼也被亂石堵住,破壞了泉脈從而導致水量的減少;二是對地表水的污染,採石場開采時會產生一些化學和物理污染物,這些污染物會隨著地表水流入河流或滲入地下水中,從而導致河流和地下水收污染,水質降低;
對空氣的污染:採石場在對石材進行機械切割、打磨是會產生大量的粉塵,造成空氣的嚴重污染;
雜訊污染:採石場在分割、破碎石塊時所發出的聲音會形成嚴重的雜訊污染;
固體垃圾污染:採石場在開山採石之後大量堆積的廢土、廢石會形成固體垃圾污染。
⑼ 採石場對周邊環境有哪些危害
主要是粉塵污染,造成周邊植物覆蓋一層石粉,包括農作物的果實
⑽ 採石場對環境產生的不良影響,並且可以採取哪些對應措施來減輕其不良影響。
採石場的主要污來染應該源是噪音和粉塵吧,現在炸山好像是用雙氧水吧,那麼對空氣的污染就沒啥化學污染,主要的應該是粉塵造成的PM10和PM2.5的污染。減輕污染的話,噪音沒啥好辦法,爆炸和機器的運轉不好控制,還好採石場一般都離居民點較遠,但是對工人影響很大,帶上耳塞幹活吧。至於粉塵的污染,最簡單的就是灑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