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一般集中在哪些古地質環境中
⑴ 石油來源它是由於遠古動物化石變化的,還是由於地球本身產生的物質
一.石油的成因——有機說與無機說之辯
世界上第一個試圖探索石油成因的是俄國科學家羅蒙諾索夫。他在1763年就提出一個假設:「地下肥沃的物質,如油頁岩、碳、瀝青、石油和琥珀……都起源於植物。因為油頁岩不是什麼別的東西,而是古代從結果實的地方和從樹林里被雨水沖刷下來的爛草和爛葉形成的黑土,它像淤泥般地深埋在湖底……,樹脂和石油以它們的(重量)輕和樹脂的可燃性表明它們也是同樣成因的。」
後來又有人繼承和發展了羅蒙諾索夫的觀點,形成了石油有機說理論體系,這一假說可具體可概括為:石油是由埋藏在地下的動植物遺體變來的。石油一般生成在古代的沉積盆地或淺海和湖泊中,在漫長的地質年代裡,這里堆積了幾百米至幾千米厚的沉積物,其中埋有許多動植物的遺體;這些生物有機物質經過幾百萬年的地質變化及一系列的物理化學變化,逐漸轉變為無數細小的油珠;油珠再匯成油流,油流則集中遷移到地殼中具有封閉構造的地層中儲藏起來,最終形成規模較大的油田。
石油有機成因說自提出以後,地質研究工作者找到了大量的證據,用以說明石油的有機形成過程。
盡管世界上找不到成分完全相同的兩種石油,但絕大多數石油都含有不同數量的碳氫化合物,這類化合物很容易氧化,在200℃以上便會分解,因而它們只能來自生物,而不可能來自地球內部和岩漿。另外,化學分析顯示,石油中碳12富集,碳13較貧。這種碳同位素比例與依賴光合作用的生物相似。
1980年底,一些美國科學家潛入加利福尼亞灣瓜伊馬斯海盆,考察那裡的海底熱泉,無意中目睹了在高達600℃的熱泉作用下,堆積在這里承受著海水和地層巨大壓力的有機沉積物,就像處在石油廠的裂變設備中一樣,正在分解裂變成石油。
瓜伊馬斯海盆的這一發現為石油有機成因說提供了現實證據,同時也修正了有機成因說的一些推論,它說明石油的形成不一定要經歷上百萬年的時間,也不一定要埋藏到上千米深的地下才能形成。
盡管有機成因說日臻完善,但隨著石油地質工作研究的深入,一些不利於有機成因說的證據漸漸顯現出來。人們注意到,在世界上已發現的3萬多個油田中,有8個特大油田佔了全部儲量的一半左右。如果說石油是由動植物演變而成的,那麼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因為生物在地球上的分布雖然不均衡,有的地方多,有的地方少,但絕不會造成如此巨大的差別。
人們還注意到,有些油田在垂直方向上分布很深,而且越往深處成油條件越好,油氣的產量高、壓力大,似乎在它的深部有源源不斷的油氣供給。
頗有意味的是,當初在勘探中國南海地區的油氣藏時,一些西方的石油公司從有機成因觀點出發,在分析了當地地層中一系列有機指標後,斷言這里不可能生成供大規模開採的石油礦藏。而實際情況卻完全相反,南海地區打出了一個又一個高產油氣井。
因此,在過了一個世紀之後,石油成因的無機說在學術界應運而生,它最早是由元素周期律的發現者門捷列夫於1876年提出來的。他在實驗室看到水與金屬碳化物(碳化鐵、碳化鋁)能在高溫高壓下起化學反應,生成類似石油的碳氫化合物。受此啟發,他提出一種假設認為,地球上有豐富的鐵和碳,在地球形成初期可以化合成大量的碳化鐵,以後又與過熱的地下水作用,遂生成碳氫化合物;這些碳氫化合物沿地殼裂縫上升到適當部位儲存冷凝,即形成石油礦藏。
「碳化說」在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曾流行一時,然而,地球內部是否存在碳化鐵,卻是一個未知數;再者,即使存在碳化鐵,地球內部的高溫卻又使水無法到達,這樣就不會產生水和碳化鐵的化學反應;更何況石油的化學成分非常復雜,水和碳化鐵的簡單反應不能形成如此多樣的成分。由於存在著如此多的疑點,所以門捷列夫的假說流行了一個時期後就被人們拋棄了。
繼「碳化說」之後,1889年俄國的索柯洛夫提出了石油成因的「宇宙說」。他認為,地球在誕生伊始尚處於熔融的火球狀態時,吸收了原始大氣中的碳氫化合物,隨著原始地球不斷冷卻,被吸收的碳氫化合物逐漸冷凝埋藏在地殼中,於是形成了石油。
進入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後,天文學家利用光譜分析,在宇宙中發現了大量的有機物質,有力地支持了宇宙說。碳氫化合物不僅見於一些行星的大氣里和彗星的彗核中,有的甚至可以構成巨大的分子雲。在隕石中,人們還找到了更復雜的有機物。它們顯然與生物作用無關。這些事實說明,許多有機物完全可以通過非生物途徑獲得。
在以上發現支持下,現代主張石油無機成因說的研究者認為,在地球形成早期,後來生成石油的有機物便以甲烷及其他碳氫化合物形式參與了地球的組成,後來在地球內部熱力和壓力的促使下,它們從深部釋放出來,在某種有利的環境下進一步合成變成了石油。至於石油中含有的有機質,無機成因說的主張者們認為,那是原生石油在運移過程中受到了有機物的污染,從而造成了石油成分的復雜化。同時,他們也不否認一部分石油可能來自生物,但大量的石油則來自地球的內部。
但是,還是有反對者指出,索柯洛夫的觀點有一個先天不足,他們認為地球形成時的大氣與現在差不多,不可能存在大量碳氫化合物,即使有的話,遇到高溫熔融狀的地球也早就分解了。
美國康奈爾大學的天文學家高爾德,站在無機說的角度批駁有機說時說,世界上油礦的規模比其他任何沉積礦體大得多,已查明的油氣儲量也比原先根據生物生成說估計的高出數百倍之多;最難以解釋的是許多油氣田中含有大量的氦,但生物對氦的濃集不起任何作用;再有,生物作用無法說明世界油田分布高度集中現象(指中東)。
圍繞著石油成因,有機說與無機說的爭論已持續了一個世紀之久,各自都有自己的理論依據和證據,誰也說服不了誰,因此上說,關於石油的形成問題,至今難以定論。
二、石油——來自5.8億年前的太陽系災變
本文站在太陽系演化的角度,提出一種新的假說認為,5.8億年前太陽系發生了一場災變,地球俘獲了大量的星雲氣體,繼而通過無機過程形成了石油礦藏。
5.8億年前,宇宙中有一星雲狀物質團撞入太陽系,引發了一顆類地大行星發生了爆炸。這一星雲體裹雜著爆炸碎塊進入了地球運行軌道,其中一少部分物質,在地球萬有引力的吸引下,環繞在地球周圍,形成了地球上最原始的大氣。剛剛形成的地球大氣極其渾濁,外層溫度較低,主要以星雲體的化學成分為主;而內層溫度較高,主要以行星爆炸後的塵土顆粒和金屬元素為主。經過幾百萬年,大氣層在散失熱量後逐漸冷卻。大氣中的高熔點物質和比重較大的物質陸續向地面降落,塵土顆粒形成了地表沉積岩石層,金屬元素則形成了各種金屬礦藏,而外大氣層中的星雲氣體降落於地表後,形成的就是石油礦藏。
由於彗星也是由星雲氣體演化而來,因此石油應與彗星的化學成分相近或相同。天文學家通過光譜分析確定彗星的化學成分有:氫(H)、碳(C)、氧(O)、硫(S)、碳氫基(CH)、氨基(NH)、羥基(OH)C2、氰基(CN)、一氧化碳(CO)、氨基(NH2)、水(H2O)、氰化氫(HCN)、甲基氰(CH3CN)等。地球原始大氣中也同樣含有這些物質,它們就是形成石油的原始材料。當這些物質沉降於地面後,在剛剛形成不久的沉積岩石層中液化、流動、匯集,並經過一系列物理和化學反應,最終形成了石油礦藏。
從石油的儲藏地方來看,世界上已發現的油氣田有99%以上產生在沉積岩中。無論在古老的沉積岩中,還是後期形成的沉積岩中,都普遍含有類似石油成分的分散碳氫化合物。更為有趣的是,許多油氣藏與金屬和非金屬礦床相伴,在勘探金屬礦時,有時會鑽出石油,鑽石油時,卻發現了金屬礦床,這一現象對有機說來說是無法解釋的。
本文提出的石油成因說與索柯洛夫的觀點很接近,同屬於石油成因的宇宙說,只不過本文的觀點更名副其實些。兩者區別之處在於,石油的形成時間不同,產生機制各異。索柯洛夫認為石油形成於地球誕生時的46億年前,而本文則認為石油形成於5.8億年前。索柯洛夫宇宙說認為石油是熔融狀態的地表岩層吸收了原始大氣中的碳氫化合物而形成;而本文則認為石油是由5.8億年前原始大氣層中的碳氫化合物降落地面冷凝而成,因此它不存在索柯洛夫學說所面臨的理論困難。
油氣田中氦元素的發現,可以說是宇宙成因說的一個最有利佐證。氦是宇宙中豐度僅次於氫的一種元素,在星雲體中存在比例很高。但是,地球上氦元素的存在比例卻是極低的,人們最早發現氦元素,不是在地球上,而是在太陽的大氣中,可見氦在地球上是極其稀有的。然而,人們在許多油氣田中卻發現了大量的氦,這是以往有機說和無機說都無法解釋的。這一發現證明,組成石油的物質只能來源於宇宙。
⑵ 石油一般集中在哪些古地質環境中 a,大型穩定地塊 b,陸地邊緣上的陸坡 c,山前
B b
⑶ 石油一般集中在哪些古地質環境中
地殼上層部分地區有石油儲存。
⑷ 石油是從哪裡來的
石油又稱原油,是從地下深處開採的棕黑色可燃粘稠液體。主要是各種烷烴、環烷烴、芳香烴的混合物。它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的混合物,與煤一樣屬於化石燃料。石油主要被用來作為燃油和汽油,燃料油和汽油組成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一次能源之一。石油也是許多化學工業產品如溶液、化肥、殺蟲劑和塑料等的原料。
石油生成
研究表明,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萬年的時間,在現今已發現的油藏中,時間最老的可達到5億年之久。在地球不斷演化的漫長歷史過程中,有一些「特殊」時期,如古生代和中生代,大量的植物和動物死亡後,構成其身體的有機物質不斷分解,與泥沙或碳酸質 石油
沉澱物等物質混合組成沉積層。由於沉積物不斷地堆積加厚,導致溫度和壓力上升,隨著這種過程的不斷進行,沉積層變為沉積岩,進而形成沉積盆地,這就為石油的生成提供了基本的地質環境。
生物成油理論
大多數地質學家認為石油像煤和天然氣一樣,是古代有機物通過漫長的壓縮和加熱後逐漸形成的。按照這個理論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動物和藻類屍體變化形成的。(陸上的植物則一般形成煤。)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這些有機物與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積岩下。在地下的高溫和高壓下它們逐漸轉化,首先形成臘狀的油頁岩,後來退化成液態和氣態的碳氫化合物。由於這些碳氫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輕,它們向上滲透到附近的岩層中,直到滲透到上面緊密無法滲透的、本身則多空的岩層中。這樣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通過鑽井和泵取人們可以從油田中獲得石油。地質學家將石油形成的溫度范圍稱為「油窗」。溫度太低石油無法形成,溫度太高則會形成天然氣。雖然石油形成的深度在世界各地不同,但是「典型」的深度為四至六千米。由於石油形成後還會滲透到其它岩層中去,因此實際的油田可能要淺得多。因此形成油田需要三個條件:豐富的源岩,滲透通道和一個可以聚集石油的岩層構造。
⑸ 石油地質特徵
一、生油條件
江漢盆地構造發育的兩個斷陷階段的中、晚期和兩個坳陷階段的早、中期,分別發育了各具特點的生油層系,即上白堊統漁洋組、古新統沙市組上段、下始新統新溝嘴組下段及上始新統至漸新統下部潛江組等生油層系。現僅就新溝嘴組下段和潛江組兩生油層作簡要介紹。
下始新統新溝嘴組下段為構造拗陷階段的沉積,生油層分布面積廣,為8649km2,但厚度薄,一般150~300m,最厚350m。平面上,生油層厚度具有北薄南厚,東薄西厚的特點,缺乏明顯的生油深窪陷,相對以江陵凹陷的梅愧橋-虎渡河-資福寺向斜帶,潛江凹陷的周磯-總口向斜帶及沔陽凹陷的峰口地區,生油層較厚。
上始新統至漸新統下部潛江組生油層屬第二個斷陷-坳陷構造旋迴沉積,由於差異沉降,發育了鹹淡水介質兩種環境沉積的生油層。據統計,潛江組暗色泥岩分布面積8590km2,總體積為4415Gm3。由於盆地後期回返抬升作用不均衡,平面上形成7個孤立的成熟生油岩分布區,總面積1459km2,體積為610Gm3。
以潛江凹陷為例,潛江組和新溝嘴組生油層地球化學特徵仍有一定的差別,比較而言,潛江組有機質豐度高,達到較好-好生油岩級別,母質類型主要為腐泥-腐殖型和腐殖-腐泥型;新溝嘴組有機質豐度雖不及潛江組,多達到較好-較差生油岩級別,母質類型以腐殖型和腐泥-腐殖型為主。
由於剖面岩性不一,潛江凹陷不同層系生油岩的有機質熱演化特徵有別。新溝嘴組主要為砂、泥岩剖面,地溫梯度較高,平均每100m為3.1~3.5℃;潛江組鹽韻律發育,地溫梯度較低,平均每100m為2.7℃。
江漢鹽湖環境,水介質含鹽度高,易於形成強還原條件,十分有利於有機質的保存,而且鹽系沉積速率大(達0.32mm/a),使生油層迅速掩埋,烴類轉化率很高。因此,仍能生成較豐富的石油。
二、儲油條件
江漢盆地儲集層以砂岩為主,還有泥灰岩、白雲質泥岩、玄武岩及緻密砂岩等次要儲集層。
新溝嘴組儲集層:砂岩分布面積11000km2,主要分布於江陵、潛江、沔陽3個凹陷。平面上,砂岩具有北厚南薄、西厚東薄的特點。縱向上,砂岩中分布於新溝嘴組下段,可劃分為Ⅰ、Ⅱ、Ⅲ三個油組。總的看來,沉積相帶控制了砂岩的發育,並對物性好壞有一定影響。江陵凹陷北部磚橋、後港一帶,為三角洲平原相區,分流河道砂岩發育,是好的儲集岩分布區;沙市—李埠一線以北地區,屬三角洲前緣相,發育水下分流河道砂、河口壩、天然堤及遠岸沙壩等,屬較好儲集岩分布區。潛江凹陷的澤口、漁薪地區,屬濱湖灘砂相,是較差儲集岩分布區;老新、拖謝一帶及新溝地區屬遠岸湖灘砂相區,為差儲集岩分布區。
潛江組儲集層:砂岩主要分布在潛江、江陵、小板3個凹陷,面積約6078km2,砂岩一般厚度50~400m,其中具滲透性的砂岩30~300m,以近物源的大路口、鍾市兩地區砂岩較發育,厚度達500m 以上。主要岩性以粉、細砂岩為主,僅近物源區有少量中粒砂岩。
潛江組縱向上,自上而下從潛一段至潛四段,砂岩分布面積越來越大。且物性逐漸變差。潛江組縱向上可劃分為24個油組,39個砂組,由於沉積時水動力條件的差異,各砂組發育程度不一,分布面積有大有小,其中以潛12砂組分布面積最大,為1206km2,從平面上看,以近物源的凹陷北部的鍾市、潭口、漁薪等地砂岩較發育,自北而南各砂組、砂層依次減薄、尖滅。
三、圈閉條件
1.構造圈閉少
區域拉張應力環境,斷裂活動控制了盆地構造的形成、發育,局部構造多與斷層有關;此外,由於鹽系地層發育,因其塑性上拱,也形成了部分構造。總的看來,盆地局部構造不發育,構造圈閉數量少。已發現的構造圈閉有背斜、斷鼻、斷塊三種類型,又以後兩種類型為主,如潛江組全盆地共發現60個構造圈閉,其中斷鼻佔72%;新溝嘴組全盆地共發現113個構造圈閉,其中斷鼻佔65%,斷塊佔28%。平面上,背斜構造多分布於各凹陷的中部,且多與鹽系地層上拱有關;斷鼻多見於盆地邊緣,呈花邊狀分布。
盆地構造圈閉雖然數量少,但聚油能力較高,如潛江凹陷已探明的70%石油地質儲量位於構造圈閉內,其原因是:構造圈閉內往往是多油組多層含油,含油井段長,油層厚度大,且常具多種油藏類型等優越的聚油條件。
2.非構造圈閉眾多
江漢鹽湖沉積岩性岩相變化大。砂層總的變化規律是厚砂層比薄砂層變化快,而砂層越厚變化越快,一般以厚度1~2m砂岩分布較穩定。縱向上同一砂組往往是下部砂層變化快,上部砂層較穩定。
潛江凹陷潛江組39個砂組,上百個砂層的平面分布不一,形態多種多樣,有舌狀、指狀、樹枝狀、席狀、帶狀、透鏡狀等,造成砂岩分區內各砂組、砂層的尖滅線錯綜復雜,在構造條件的配合下,形成了廣泛分布的岩性圈閉,成群成帶分布,如凹陷北部靠近物源的鍾市、潭口地區,發育鹽湖陡坡三角洲、沿岸壩等砂體形成的地層、岩性圈閉;凹陷中部的王、廣、浩斷裂構造帶,發育砂岩舌狀體、透鏡體與構造、斷層配合形成的構造-岩性圈閉和與鹽丘有關的地層圈閉及裂隙圈閉;凹陷東南斜坡的張港、潛江、熊口一帶是區域性砂岩尖滅帶,在斜坡上形成眾多的岩性圈閉。
四、保存條件
潛江凹陷潛江組鹽湖沉積,膏鹽發育,油氣保存條件好,表現在:①鹽岩分布區內普遍具數米厚的油浸泥岩,非滲透性強。②鹽岩分隔作用,造成潛江組縱向上含油層位多(已發現22個油組含油),井段長(油層埋深最淺為738.6m,最深為3518.4m),油氣較分散。③已發現的上百條大大小小正斷層,不論落差大小,只要形成圈閉,對油氣都具較好的封堵、遮擋作用,僅個別大斷層(如潛北)由於斷層的後期活動,出現少量的油氣調整。
新溝嘴組屬砂泥岩剖面,保存條件亦好,油氣受到破壞、散失的現象少見。
五、油藏形成條件及分布規律
江漢鹽湖盆地油藏除具備一般盆地油藏形成的地質條件外,還有其自身的特點,主要表現在油源條件上,鹽湖沉積的生油層和儲集層,縱向上被多個鹽岩層所分隔,平面上又被斷層分割成若干區塊,造成油氣運移聚集縱向受鹽層所阻,橫向受斷層所限,油氣是以分層系分區進行運移聚集的。砂岩體與生油岩體的配置關系、砂岩體的輸導能力及圈閉的聚油能力決定了油藏的規模和含油豐度。一般以以下兩種情況疊置較好:①砂體主體部位疊置於生油岩體之上,砂體分布區內具構造圈閉或側翼上傾尖滅形成岩性圈閉,形成較豐富油藏。②生油深窪陷內的濁積體-透鏡體,具良好供油條件。
在油氣分布規律上,江漢鹽湖盆地與一般淡水盆地基本一致,表現在:①生油深窪陷(有利區)控制油氣分布。如蚌湖向斜是江漢盆地潛江組生油深窪陷,其生成石油量佔全盆地潛江組生油量的90%以上。②有利相帶內繼承性發育的二級構造帶具有多種多樣的油藏類型,常常整體含油,是油氣聚集的最有利地帶。如位於蚌湖生油窪陷南緣的王、廣、浩斷裂構造帶,已發現10 多種油藏類型,縱向多油組(13個),平面上疊合連片(>30km2),含油豐度較大(平均37萬t/km2)。
總之,江漢鹽湖盆地的石油地質條件可歸納為如下特點:生多(總生油量多)排少(排烴量少);構造圈閉不發育,岩性及其他非構造圈閉眾多;油氣保存條件好,以生油深窪陷周緣油氣最豐富;油氣分布具「廣、多、薄、散、雜、碎」的特點(即「廣」,在成熟生油岩分布區內均有油氣顯示;「多」,含油油組多,油藏類型多;「薄」,油層薄,一般1~3m;「散」,縱向上分散,井段長;「雜」,油田內層系復雜;「碎」,構造上斷層多,以致塊小,油藏規模亦小)。
⑹ 石油資源分布有那些特點
我國石油資源最終可采儲量約為130億―150億噸,僅佔世界總量的3%左右。到2000年底,我國石油剩餘可采儲量為24.6億噸,僅佔世界總量的1.8%。我國石油可采資源量的豐度值(單位國土面積資源量)約為世界平均值的57%,剩餘可采儲量豐度值僅為世界平均值的37%。
我國石油資源集中分布在渤海灣、松遼、塔里木、鄂爾多斯、准噶爾、珠江口、柴達木和東海陸架八大盆地,其可采資源量172億噸,佔全國的81.13%;天然氣資源集中分布在塔里木、四川、鄂爾多斯、東海陸架、柴達木、松遼、鶯歌海、瓊東南和渤海灣九大盆地,其可采資源量18.4萬億立方米,佔全國的83.64%。
從資源深度分布看,我國石油可采資源有80%集中分布在淺層(<2000米)和中深層(2000米~35 00米),而深層(3500米~4500米)和超深層(<4500米)分布較少;天然氣資源在淺層、中深層、深層和超深層分布卻相對比較均勻。
從地理環境分布看,我國石油可采資源有76%分布在平原、淺海、戈壁和沙漠,天然氣可采資源有74%分布在淺海、沙漠、山地、平原和戈壁。
從資源品位看,我國石油可采資源中優質資源佔63%,低滲透資源佔28%,重油佔9%;天然氣可采資源中優質資源佔76%,低滲透資源佔24%。
截至2004年底,我國石油探明可采儲量67.91億噸,待探明可采資源量近144億噸,石油可采資源探明程度32.03%,處在勘探中期階段,近中期儲量發現處在穩步增長階段;天然氣探明可采儲量2.76萬億立方米,待探明可采資源量19.24萬億立方米,天然氣可采資源探明程度僅為12.55%,處在勘探早期階段,近中期儲量發現有望快速增長。
自上世紀50年代初期以來,我國先後在82個主要的大中型沉積盆地開展了油氣勘探,發現油田500多個。以下是我國主要的陸上石油產地。
大慶油田:
位於黑龍江省西部,松嫩平原中部,地處哈爾濱、齊齊哈爾市這間。油田南北長140公里,東西最寬處70公里,總面積5470平方公里。1960年3月黨中央批准開展石油會戰,1963年形成了600萬噸的生產能力,當年生產原油439萬噸,對實現中國石油自給自足起到了決定性作用。1976年原油產量突破5000萬噸成為我國第一大油田。目前,大慶油田採用新工藝、新技術使原油產量仍然保持在5000萬噸以上。
勝利油田:
地處山東北部渤海之濱的黃河三角洲地帶,主要分布在東營、濱洲、德洲、濟南、濰坊、淄博、聊城、煙台等8個城市的28個縣(區)境內,主要開采范圍約4.4平方公里,是我要第二大油田。
遼河油田:
主要分布在遼河中上游平原以及內蒙古東部和遼東灣灘海地區。已開發建設26個油田,建成興隆台、曙光、歡喜嶺、錦州、高升、沈陽、茨榆坨、冷家、科爾沁等9個主要生產基地,地跨遼寧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的13市(地)32縣(旗),總面積10萬平方公里,產量居全國第三位。
克拉瑪依油田:
地處新疆克拉瑪依市。40年來在准噶爾盆地和塔里木盆地找到了19個油氣田,以克拉瑪依為主,開發了15個油氣田,建成了792萬噸原油配套生產能力(稀油603.1萬噸,稠油188.9萬噸),從1900年起,陸上原油產量居全國第四位。
四川油田:
地處四川盆地,已有60年的歷史,發現油田12個。在盆地內建成南部、西南部、西北部、東部4個氣區。目前生產天然氣產量佔全國總量近一半,是我國第一大氣田。
華北油田:
位於河北省中部冀中平原的任丘市,包括京、冀、晉、蒙區域內油氣生產區。1975年,冀中平原上的一口探井任4噴出日產千噸高產工業油流,發現了我國最大的碳酸鹽岩潛山大油田任丘油田。1978年原油產量達到1723萬噸,為當年全國原油產量突破1億噸做出了重要貢獻。直到1986年,保持年產量原油1千萬噸達10年之久。目前原油產量約400多萬噸。
大港油田:
位於天津市大港區,其勘探地域遼闊,包括大港探區及新疆尤爾都斯盆地,總勘探面積34629平方公里,其中大港探區18628平方公里。現已在大港探區建成投產15個油氣田24個開發區,形成年產原油430萬噸和天然氣3.8億立方米生產能力。目前,發現了千米橋等上億噸含油氣構造,為老油田的增儲上產開辟了新的油氣區。
中原油田:
地處河南省濮陽地區,於1975年發現,經過20年的勘探開發建設,已累計探明石油地質儲量4.55億噸,探明天然氣地質儲量395.7億立方米,累計生產原油7723萬噸、天然氣133.8億立方米。現已是我國東部地區重要的石油天然氣生產基地之一。
吉林油田:
地處吉林省扶餘地區,油氣勘探開發在吉林省境內的兩大盆地展開,先後發現並探明了18個油田,其中扶余、新民兩個油田是儲量超億噸的大型油田,油田生產已達到年產原油350萬噸以上,形萬了原油加工能力70萬噸特大型企業的生產規模。
河南油田:
地處豫西南的南陽盆地,礦區橫跨南陽、駐馬店、平頂山三地市,分布在新野、唐河等8縣境內。已累計找到14個油田,探明石油地質儲量1.7億噸及含油麵積117.9平方公里。
長慶油田:
勘探區域主要在陝甘寧盆地,勘探總面積約37萬平方公里。油氣勘探開發建設始於1970年,先後找到了油氣田22個,其中油田19個,累計探明油氣地質儲量54188.8萬噸(含天然氣探明儲量2330.08億立方米),目前已成為我國主要的天然氣產區,並成為北京天然氣的主要輸送基地。
江漢油田:
是我國中南地區重要的綜合型石油基地。油田主要分布在湖北省境內的潛江、荊沙等7個市縣和山東壽光市、廣饒縣以及湖南省境內衡陽市。先後發現24個油氣田,探明含油麵積139.6平方公里、含氣面積71.04平方公里,累計生產原油2118.73萬噸、天然氣9.54億立方米。
江蘇油田:
油區主要分布在江蘇的揚州、鹽城、淮陰、鎮江4個地區8個縣市,已投入開發的油氣田22個。目前勘探的主要對象在蘇北盆地東台坳陷。
青海油田:
位於青海省西北部柴達木盆地。盆地面積約25萬平方公里,沉積面積12萬平方公里,具有油氣遠景的中新生界沉積面積約9.6萬平方公里。目前,已探明油田16個,氣田6個。
塔里木油田:
位於新疆南部的塔里木盆地。東西長1400公里,南北最寬外520公里,總面積56萬平方公里,是我國最大和內陸盆地。中部是號稱「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瑪干大沙漠。1988年輪南2井噴出高產油氣流後,經過7年的勘探,已探明9個大中型油氣田、26個含油氣構造,累計探明油氣地質儲量3.78億噸,具備年產500萬噸原油;100萬噸凝折、25億立方米天然氣的資源保證。
吐哈油田:
位於新疆吐魯番、哈密盆地境內,負責吐魯番、哈密盆地的石油勘探。盆地東西長600公、南北寬130公里,面積約5。3萬平方公里。於1991年2月全面展開吐哈石油勘探開發會戰。截止1995年底,共發現鄯善、溫吉桑等14個油氣油田和6個含油氣構造探明含油氣面積178.1平方公里,累計探明石油地質儲量2.08億噸、天然氣儲量731億立方米。
玉門油田:
位於甘肅玉門市境內,總面積114.37平方公里。油田於1939年投入開發,1959生產原油曾達到140.29萬噸,占當年全國原油產量的50.9。創造了70年代60萬噸穩產10年和80年代50萬噸穩產10的優異成績。譽為中國石油工業的搖籃。
除陸地石油資源外,我國的海洋油氣資源也十分豐富。中國近海海域發育了一系列沉積盆地,總面積達近百萬平方公里,具有豐富的含油氣遠景。這些沉積盆地自北向南包括:渤海盆地、北黃海盆地、南黃海盆地、東海盆地、沖繩海槽盆地、台西盆地、台西南盆地、台西南盆地、台東盆地、珠江口盆地、北部灣盆地、鶯歌海——瓊東南盆地、南海南部諸盆地等。中國海上油氣勘探主要集中於渤海、黃海、東海及南海北部大陸架。
1966年聯合國亞洲及遠東經濟委員會經過對包括釣魚島列島在內的我國東部海底資源的勘察,得出的結論是,東海大陸架可能是世界上最豐富的油田之一,釣魚島附近水域可以成為「第二個中東」。據我國科學家1982年估計,釣魚島周圍海域的石油儲量約為30億~70億噸。還有資料反映,該海域海底石油儲量約為800億桶,超過100億噸。
南海海域更是石油寶庫。中國對南海勘探的海域面積僅有16萬平方千米,發現的石油儲量達52.2億噸,南海油氣資源可開發價值超過20億萬元人民幣,在未來20年內只要開發30,每年可以為中國GDP增長貢獻1~2個百分點。而有資料顯示,僅在南海的曾母盆地、沙巴盆地、萬安盆地的石油總儲量就將近200億噸,是世界上尚待開發的大型油藏,其中有一半以上的儲量分布在應劃歸中國管轄的海域。經初步估計,整個南海的石油地質儲量大致在230億至300億噸之間,約佔中國總資源量的三分之一,屬於世界四大海洋油氣聚集中心之一,有「第二個波斯灣」之稱。據中海油2003年年報顯示,該公司在南海西部及南海東部的產區,截至2003年底的石油凈探明儲量為6.01億桶,佔中海油已探明儲量的42.53。
到目前為止,渤海灣地區已發現7個億噸級油田,其中渤海中部的蓬萊19-3油田是迄今為止中國最大的海上油田,又是中國目前第二大整裝油田,探明儲量達6億噸,僅次於大慶油田。至2010年,渤海海上油田的產量將達到5550萬噸油當量,成為中國油氣增長的主體。
⑺ 石油是古代什麼在地層中幾億年的變化而形成
是古代的動物和植物的遺體經過億萬年的化學變化而來的。
⑻ 有天然氣和石油的地質環境下是怎麼樣的
1、並不像你說的地下存在儲存石油的「油海」,大家知道,岩石中存在許多孔隙和裂縫,而石油和天然氣就是賦存在這些微小的孔隙和裂縫空間里的,而不是像地下油庫一樣直接抽取。石油的開采先是利用地層原始的地層壓力讓石油從井口噴出,即「自噴」,隨著地層壓力的下降再採用向地層中注入水的方法,將油氣驅替出來。
2、天然氣是經常和石油伴生的,也有不和石油伴生的。天然氣的產狀主要有氣藏氣,氣頂氣,溶解氣和凝析氣。你說的和石油混在一起的主要是指氣頂氣和溶解氣。首先,氣頂氣是和石油並存的游離氣,由於密度小因此位於油層的上方。而溶解氣則是溶解在石油或地層水中的天然氣,經開採到地面後,經油氣分離即可。不管是哪種形式的氣,只要地層封蓋的條件好,鑽井時保護好的話是不會存在漏氣的情況的。
3、液化氣的確是煉油的產品,但是成分和一般的天然氣略有差別,液化氣是在石油煉制過程中由多種低沸點氣體組成的混合物,沒有固定的組成。主要成分是丁烯、丙烯、丁烷和丙烷。而天然氣的主要組分是甲烷。天然氣並不是不可以像液化氣一樣罐裝,若罐裝的話首先要將天然氣液化,這樣既增加了成本,又不便於大量的運輸。而採用管道運輸的話就要方便的多了。
這些只是比較粗略的回答,謝謝對石油與天然氣工業的關心。若想進一步了解的話,可以看一些這方面專業的書籍。
希望能幫到你!
⑼ 石油一般儲藏在什麼地質構造中
向斜是良好的儲水構造。石油、天然氣、地下水三者比較,天然氣的密度回最小,石油次之,水的答密度最大,且向斜的岩層向下彎曲,適合密度大的水儲存於地層中。
相反,背斜是良好的儲油構造,由於水的密度重於石油和天然氣,使得兩者積聚於上層,而背斜向上彎曲,形成一個不易使石油和天然氣散逸至空氣中的「儲油儲氣罐」。
⑽ 石油形成需要什麼樣的「大環境」
經過近百年的科學探索與大量的生產實踐,在已經發現的石油中,含有極其豐富的有機質和組成生命的分子,如卟啉等「生物標志化合物」;大量的碳、氧、氫等元素與動植物的生物元素組成很接近。這些都有力地支持了「石油是遠古時期的生物形成的」這一「有機成因學說」。與之相對的還有「無機成因學說」。這種觀點認為,石油是遠古時期地球形成時從宇宙中俘獲的大量碳在地球的演化過程中,不斷地從地殼深處運移到地球的淺層聚集,形成了大的油氣田。但是迄今為止,石油地質界還沒有根據這種理論找到過大型油田。所以,「有機成因學說」在當今的石油地質界佔主導地位,科學家們根據這一理論發現了一個又一個的大型油氣田。
石油和天然氣是生物有機體在沉積過程中,在缺氧的還原環境和一定的壓力及溫度條件下生成的。那麼,這些有機質是怎樣轉化成石油的呢?
地殼表層長期與大氣和水接觸,遭受各種地質作用的破壞,將岩石破碎或溶蝕,搬運到低窪的地方沉積下來,形成沉積層,其體積約佔地球岩石圈總體積的1/5。它們形成了各種各樣的盆地,如我國的松遼盆地、塔里木盆地、渤海灣盆地等。
盆地中的沉積物取決於盆地的位置,如果盆地位於陸地內,則會有湖泊、河流等帶來的沉積物堆積;如果位於海洋中,就是海洋沉積;如果接近海洋,就會有海、陸兩類沉積物的混合堆積。一個沉積盆地從發育到最後萎縮,通常要經歷幾百萬年到幾千萬年甚至上億年,在如此漫長的地質歷史中,沉積物的性質和特徵都在發生著不斷的變化。盆地中的沉積層記錄了這些演變,研究這些地層,就可以了解盆地的變遷史。這對於石油、天然氣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在地球的歷史中,曾經生活過無數的生物,尤其是那些低等生物的繁殖力是非常驚人的。有人曾經計算過,一個肉眼幾乎看不見的硅藻在不受任何限制的理想條件下,8天之內就可繁殖出像地球那樣大的體積(圖5)。當然,很大一部分生物有機體由於沒有適宜的環境被氧化腐爛而不能轉化變成石油,但保存下來的即使只有很少一部分也是很可觀的。
圖5生成油氣的生物來源藍藻:①微囊藻;②膠刺藻;③念珠藻甲藻:④三角角藻;⑤金褐球鱗藻;⑥夜光藻綠藻:⑦刺松藻;⑧滸苔;⑨海白菜硅藻:⑩紡錘狀硅藻;?角刺藻;?三角硅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