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礦產跟地質有什麼關系

礦產跟地質有什麼關系

發布時間: 2021-02-11 02:59:41

A. 中國地質構造類型與礦產資源分布的關系

東北邊疆省份:黑龍江,吉林,遼寧;
北部邊疆省份:內蒙古自治區;
西南邊內疆省份:西藏自治區;容
南部邊疆省份:雲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

廣東臨海 故不是 邊疆是指兩國間的政治分界線或一國之內定居區和無人定居區之間寬度不等的地帶。 也就是與別的國家接壤的,廣東沒有與其他國家接壤 所以不是

B. 地質、礦產方面的應用

遙感技術與地球科學相結合,為地質研究和勘查提供了先進的手段,為礦產資源調查提供重要依據與線索,為高寒、荒漠和熱帶雨林地區的地質工作提供有價值的資料。特別是衛星遙感,為大區域甚至全球范圍的地質研究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常規的地質勘查工作都從點、線觀測著手,待大量的資料匯集後才能描述一個地區的地質特徵,進而進行分析研究。利用遙感資料就可以首先從分析研究地區的遙感資料入手,然後有重點地選擇若干點進行野外觀測與驗證。這樣,不僅大大減少了野外工作量,節省了人力、物力,還加快了速度,提高了精度。目前在我國,1∶100萬和1∶10萬區域地質調查中的遙感應用已經成熟,並被列入工作規范,1∶5萬區域調查中遙感技術的應用也被列入規范中。

在地質構造方面,由於遙感圖像具有廣闊的視域和逼真的影像,能真實地反映各種地質現象間的關系,為跨區域甚至全球區域的地質研究提供了極有利的條件和基礎。例如對雅魯藏布江深斷裂帶的延伸和走向的研究、郯廬斷裂的延伸和走向問題的論證,都是建立在遙感圖像基礎上的。此外,利用遙感圖像進行地質構造分析,常能發現地面常規工作不能發現的地質構造,尤其是對於第四紀鬆散沉積物覆蓋下的一些隱伏構造,反映得相當清晰。

遙感技術在礦產資源調查方面的應用,主要是根據礦床成因類型,結合地球物理特徵,尋找成礦線索或縮小找礦范圍。通過成礦條件的分析,提出礦產普查勘探的方向,指出礦區的發展前景。目前,遙感技術在有色金屬、貴金屬、煤炭、建材以及石油、天然氣的勘探及工程選址、地質環境監測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20世紀90年代興起的成像雷達和成像光譜技術,在直接探測礦物蝕變帶、油氣烴類微滲漏方面具有獨特的作用。

工程地質勘測中,遙感技術主要用於大型堤壩、廠礦及其他建築工程的選址和道路選線,以及由地震、暴雨等造成的災害性地質過程的預測等方面。例如,1985年,地礦部遙感中心在長江三峽的重慶至宜昌間先後進行了彩色及側視雷達成像飛行。利用獲得的資料對三峽庫區進行了詳細的工程地質判讀分析,對新灘坡體的形態、形成機理及發展趨勢作了較為詳細的分析,為國家提供了有關三峽工程建設的基礎資料。在水文地質勘測中,則利用各種類型遙感資料,查明區域水文地質條件和富水地貌部位,識別含水層及判斷充水斷層。例如,美國在夏威夷群島,用紅外遙感方法發現200多處地下水出露點,解決了該島所需淡水水源問題。

此外,利用遙感技術還可進行火山活動監測、地震活動調查、沙丘移動研究等。特別是利用干涉測試雷達技術,能夠大面積地探測地表厘米級的三維變化,在上述研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C. 地理和地質有什麼不同

地理:地理學研究地球表面同人類相關的地理環境,以及地理環境與人類的關系。地回理學對人地答關系的研究著重是空間關系。
地質:地質泛指地球的性質和特徵。主要是指地球的物質組成、結構、構造、發育歷史等,包括地球的圈層分異、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岩石性質、礦物成分、岩層和岩體的產出狀態、接觸關系,地球的構造發育史、生物進化史、氣候變遷史,以及礦產資源的賦存狀況和分布規律等。在我國,「地質」一詞最早見於三國時魏國王弼(226~249)的《周易注·坤》,但當時屬於哲學概念。1853年(清咸豐三年)出版的《地理全書》中的「地質」一詞是我國目前所能見到的最早具有科學意義的概念

D. 煤礦開采與其他礦產地質勘探開採的區別是什麼具體點的

補充一樓:抄礦山地質側重是現襲場實際應用,針對的是煤炭資源的開采,指導煤礦安全生產,學好幾本理論,平時善於總結規律就可以做的不錯;
礦產地質側重於應用理論性比較強的探測技術找礦或者圈定礦區,後期分析研究的工作相對多一些。

E. 礦產地質

(一)礦產地質綜合研究

50年代,以編制礦產分布圖為主;60年代進入對礦產分布規律的研究。雲南省地質局先後編制了1∶100萬昆明幅、下關幅、普洱幅、憑祥幅(雲南部分)的礦產分布及成礦預測圖,並按礦種系列編製成礦規律圖,為安排礦產普查提供依據。1964年省地質局編制的1∶50萬雲南省礦產圖,是本省礦產資源第一次匯總反映。1975年,由省地質局牽頭,雲南省冶金、煤炭、建材等系統的地質單位參加,匯編了全省黑色金屬、有色金屬、化工原料、建材和非金屬等礦產的主要礦床的簡況。在此基礎上,何發榮、楊荊舟主持編寫的《雲南礦產資源概況》,從礦產資源現狀、當今開發利用狀況、資源保證程度、開采條件等分析了本省礦產資源形勢,以供各級領導、有關業務部門制訂計劃規劃的參考。1980年,省地質局區域地質調查隊編制了雲南省第二代的礦產分布圖,共計68個礦種、623處礦產地。雲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也編制了1∶50萬雲南主要金屬礦產分布圖,這些圖反映了全省礦產資源的總貌。與此同時,成礦遠景區劃及典型礦床的研究也相繼開展起來。1982年,在范承鈞的主持下編寫的《怒江、瀾滄江、金沙江區域礦產志》,重點記述了35個礦種、136個礦床,全面反映了該「三江」區域的礦產情況和基本地質背景,有關礦床的成礦條件、控礦因素等。1984年,楊荊舟編著的《雲南地質與礦產》在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本書從礦產分布、用途、開采技術條件、建設開發條件等方面,綜合論證了雲南省礦產開發利用的前景,是一本普及地質礦產知識、地方開發礦業的系統讀物。1985年,省礦產資源管理委員會組織編寫的《1986—2000年雲南礦業發展戰略研究》,比較全面系統地分析了雲南省礦業的現狀、發展目標和對策建議,為開發本省礦業提供了戰略方案和科學依據。

(二)有色金屬及貴金屬礦產

1953年,李希勣、范承鈞等發表了《雲南東川銅礦地質》,1956年,劉錦新等發表了《雲南個舊錫礦的特點及成礦規律》,系統總結了東川銅礦和個舊錫礦的地質特徵和成礦因素。1959年,省地質廳召開了「雲南含銅砂岩地質工作現場會」,推動了砂岩型銅礦的地質勘查工作。1962年,李希勣等發表了《試論雲南砂(頁)岩型銅礦》,論述了該類型銅礦的地質和成礦特徵。1960年,雲南省地質局區域地質調查隊在蘭坪縣金頂發現鉛鋅礦,後經探明,為一大規模的砂岩型鉛鋅礦床,伴生鎘、鉈、銀、鍺、鍶等多種有用元素,儲量也很可觀。1969年,省地質局第三地質隊對元謀的貧鉑礦研究出綜合利用的途徑:利用貧鉑礦富含鎂,使之與磷礦石配料,生產鈣鎂磷肥,使爐渣中鉑族和銅、鎳元素品位比原礦提高10倍。與此同時,省地質局第十八地質隊在彌渡發現一大型貧銅鎳的鉑鈀礦床。1974年,西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昆明工學院、成都地質學院對滇中砂岩銅礦的沉積相及成礦地質條件進行研究,總結出成礦模式;1977年,西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劉昌輝也主編出版了《砂岩銅礦——滇中砂岩銅礦床的實踐與認識》一書,藉以指導砂岩銅礦的勘查。1979年,西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李樹基等編寫的《個舊錫礦地質》,從個舊錫礦二十多年來找礦勘探成果中做出總結歸納,豐富和發展了我國錫礦地質成礦理論,可算是我國首部錫礦地質專著。1979年,雲南省地質局區域地質調查隊繼雲龍槽澗、昌寧薅壩地發現錫礦後,又在梁河縣境發現一中型規模的來利山錫礦,後來由點而面開展工作,證實騰沖、梁河一帶為滇西地區主要的錫礦成礦帶之一。1981年,國家科委下達「滇西錫礦帶成礦規律及找礦方向研究」的課題,由雲南省地質局承擔,范承鈞、施琳等具體負責;1985年完成本課題的研究,系統總結了滇西錫礦成礦規律,指出滇西地區是一個錫-多金屬地球化學省,是東南亞錫礦帶的北延;區內可分東、中、西三個錫礦成礦亞帶(昌寧—勐海帶,瀘水—潞西帶,騰沖—梁河帶),錫礦床主要為雲英岩型、電氣石英岩型及砂礦型;總結出八個方面找礦標志和識別准則,已取得一定找礦效果,區域地球化學及含錫花崗岩的研究達到國際水平,獲省科技進步一等獎。與此同時,西南有色金屬地勘公司、昆明工學院由任治機、孫家聰等承擔的《滇西錫礦帶成礦遠景研究》,提出了三個層次的找礦方向預測。省地質科研所譚雪春完成的《滇西東部斑岩和斑岩銅礦》的科研專題,對區內斑岩和斑岩銅礦做了系統總結,劃分出東、中、西三個斑岩帶。1981年,西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廣西冶金地質勘探公司、桂林冶金地質礦產研究院和桂林地質學院共同完成了國家科委「六五」攻關項目《個舊—大廠錫礦帶及其外圍地區錫成礦條件、找礦方法及找礦遠景研究》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982年12月,省地質局第二地質大隊在蒙自白牛廠開始鑽探,發現一大型銀-多金屬礦床。

1984年,省地礦局第三地質大隊在鎮源老王寨發現大型金礦。1984年至1987年,省地礦局第一地質大隊在進行區域地質調查(區域物化探及填圖)過程中,發現魯甸樂馬廠大型銀礦床。

(三)黑色金屬礦產

60年代,雲南的地質工作重點是鐵礦,發現鐵礦的勢頭較好,鐵礦地質科研工作相應也有顯著進展。花友仁等系統總結了滇中地區賦存於昆陽群中鐵礦控礦因素,分了類型;省地質局綜合隊分析研究了魯奎山、他達等鐵礦床的成礦地質條件;省地質局物探隊分析研究了大紅山航磁異常。經鑽探驗證,在滇中地區探獲兩個大型鐵礦和一個中型鐵礦,特別是1966年新平大紅山鐵礦的發現,使本省鐵礦儲量在已有基礎上翻了一番。1973年,全國火山岩鐵(銅)礦產經驗交流會在昆明召開,省地質局第九地質隊在有關科研單位配合下,系統總結了大紅山鐵(銅)礦床的地質、礦床、火山岩特徵,火山岩與礦體的關系,恢復古火山機制,從理論上探討了礦床成因及找礦標志。1974年,昆明工學院孫家聰運用地質力學預測安寧楊梅山鐵礦隱伏礦體取得良好效果。1978—1980年,冶金工業部組建滇西鐵礦科考隊,開展了維西—騰沖—梁河鐵礦帶的遠景研究。1979年,西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完成了《雲南省鐵礦成礦規律及其預測》,運用板塊構造理論,分析了雲南鐵礦的時空分布規律,劃分出10個成礦帶。1985年,省地礦局第二地質大隊完成了《雲南硯山縣斗南錳礦典型礦床研究報告》,詳細介紹和剖析了雲南省這一富錳低磷、富而不雜的大型優質錳礦床地質特徵及成礦機制。

(四)非金屬礦產

60年代前期,省地質廳區域地質測量隊在江城縣勐野井發現鉀鹽礦線索,後經第十六地質隊勘查,探明為一中型古鉀鹽礦。這在我國是第一個。同期,省地質廳第十一地質隊在姚安發現藍石棉礦,經勘查為一大型礦床,居全國第一。1975—1982年,雲南省地質局與成都地礦所、成都地質學院合作,組成鉀鹽研究隊,開展對思茅地區固體鉀鹽成礦條件、找礦方向的研究,系統研究了中-新生代紅層含鹽性、盆地構造、沉積特徵、古地理及成鹽條件,提出找鹽(鉀鹽)方向。這是一份學術水平較高又有實用價值的成果,獲省科技成果二等獎。1981—1985年,由雲南省地礦局牽頭,四川、湖北等省地礦局參加,編制了《揚子地台西部早寒武世成磷區成礦遠景區劃》,為進一步擴大磷礦普查和擇優勘探提供了資料。1982年11月,第五屆國際磷塊岩討論會在昆明召開,來自14個國家的學者35人,中國代表46人;會議交流學術論文43篇,反映了世界磷礦地質研究的新成果,以古洋流成礦說佔主導地位。1983—1985年,省地礦局第一地質大隊參加國家科研項目《滇池地區磷資源開發研究》,完成其中的二級課題《滇池地區磷資源形勢分析》,為雲南省磷礦開發提供了扎實的依據,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984年,雲南建材地質勘探大隊匯編全省1∶50萬水泥用石灰岩礦產分布圖和《雲南省水泥資源圖冊》,為發展水泥工業提供了地質資料。

(五)能源礦產

50年代,集中相當力量從事煤田地質勘探,進展迅速,成效顯著,也相應出了不少科研成果。1959年,《地質論評》發表丁訓范、賈仕成的《雲南東部及東北部上二疊紀煤田的地質特徵及沉積環境》一文;1962年,戴恆貴、趙準的《滇東晚二疊世含煤系地質特徵》,黃景行、楊荊舟等的《雲南某露天煤礦儲量計算方法》,趙純昭、何世章的《雲南晚第三紀煤礦地質概論》,王世英的「雲南中生代煤層及煤田地質特徵的初步認識》,均發表於省地質學會1963年學術年會論文選集。1973年,北京大學等單位組成騰沖地熱聯合調查組,於1974年10月提交了《雲南省騰沖地區地熱資源考察報告》,綜述了地熱區的地質、熱顯示、流體地球化學、資源利用和近期開發前景論證等內容。1975年,省地質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在昆明市東郊土橋施工TK2鑽孔,打出了地下熱水,孔深657米,水溫48.5℃,這為昆明市區利用地熱提供了具體信息。到1985年止,在昆明市區已有熱水井17眼,用於沐浴、醫療、工業、農業用水,每年可節約標准煤1.5萬噸,減輕了城市污染。1979年,雲南省煤炭工業廳完成《雲南煤田預測》一套綜合圖件,預測全省煤的遠景儲量575億噸。1982年,滇黔桂石油地質科研所先後完成《滇黔桂南盤江地區二疊系岩相古地理及含油性初步研究》及《雲南楚雄盆地油氣資源評價研究》等成果,是開展石油普查的論證。1984年,核工業部地質局和日本國動力堆與核燃料開發事業團簽定了《關於鈾礦資源區域普查協議書》,雙方議定在騰沖4800平方公里的區域內,開展技術合作,勘查鈾礦。1985年,省地礦局地熱地質隊對騰沖地區地熱資源分布規律及資源評價的調查研究和為編制全省地熱區劃圖而進行的野外調查基本完成。

F. 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還有礦產地質有什麼關系和區別呢

工程地質是調查、研究、解決與人類活動及各類工程建築有關的地質問題的科學。工程地質的目的是為了查明各類工程場區的地質條件,對場區及其有關的各種地質問題進行綜合評價,分析、預測在工程建築作用下,地質條件可能出現的變化和作用,選擇最優場地,並提出解決不良地質問題的工程措施,為保證工程的合理設計、順利施工及正常使用提供可靠的科學依據。工程地質研究的主內容有:確定岩土組分、組織結構(微觀結構)、物理、化學與力學性質(特別是強度及應變)及其對建築工程穩定性的影響,進行岩土工程地質分類,提出改良岩土的建築性能的方法;研究由於人類工程活動的影響而破壞的自然環境的平衡,以及自然發生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及地震等物理地質作用對工程建築的危害及其預測、評價和防治措施;研究解決各類工程建築中的地基穩定性,如邊坡、路基、壩基、橋墩、硐室,以及黃土的濕陷、岩石的裂隙的破壞等,制定一套科學的勘察程序、方法和手段,直接為各類工程的設計、施工提供地質依據;研究建築場區地下水運動規律及其對工程建築的影響,制定必要的利用和防護方案;研究區域工程地質條件的特徵,預報人類工程活動對其影響而產生的變化,作出區域穩定性評價,進行工程地質分區和編圖。隨著大規模工程建設的發展,其研究領域日益擴大。除了岩土學和工程動力地質學、專門工程地質學和區域工程地質學外,一些新的分支學科正在逐漸形成,如礦山工程地質學、海洋工程地質學、城市工程地質及環境工程地質學、工程地震學。水文地質指自然界中地下水的各種變化和運動的現象。水文地質學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學。它主要是研究地下水的分布和形成規律,地下水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成分,地下水資源及其合理利用,地下水對工程建設和礦山開採的不利影響及其防治等。隨著科學的發展和生產建設的需要,水文地質學又分為區域水文地質學、地下水動力學、水文地球化學、供水水文地質學、礦床水文地質學、土壤改良水文地質學等分支學科。近年來,水文地質學與地熱、地震、環境地質等方面的研究相互滲透,又形成了若干新領域。

G. 礦產資源-地質環境-經濟發展之間有什麼關系

1、礦產資抄源開發可以促進經濟發展,甚至是高速的發展,比如利比亞的石油(卡扎菲上台後,利國家、人民迅速富裕)就是如此;礦產資源開發可以改變地質環境,甚至引起地質環境問題,如地面塌陷、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污染,地表的建築受到破壞等;不合理的礦產資源開發也可能使已經取得的經濟發展出現倒退,比如重大的事故、在重要的交通、水庫等下采礦對其造成損毀等。
2、經濟發展離不開礦產資源,比如日本本身的礦產資源很缺乏,如果斷了它的資源供應,它就完蛋了;再如美國,資源豐富,但是它現在不開發,主要是進口,先用人家的,用完了再用自己的,這也是礦產資源的不可再生性確定的;
3、地質環境制約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礦產資源的開發需要一定的開采技術條件,如果有資源但開采技術達不到,就現實而言也沒用,只能加大科學研究,比如低品位礦石、或者地質構造復雜的(如地下水影響、地溫影響);如果又有資源又可以開發利用,那時最理想的狀態了。

H. 亞洲礦藏資源的形成與分布和地質構造有什麼關系

亞洲礦藏資源豐富,它的形成和分布同地質構造有密切關系。北亞大陸區(即西伯利亞地塊)、中軸古陸區(其主體包括塔里木地塊和中朝地塊)、南亞大陸區(包括阿拉伯半島和印度半島),都是地殼最古老的部分,在寒武紀以前經過多次劇烈褶皺變動和岩漿活動形成豐富多樣的礦床。以後因長期遭受侵蝕,使古老岩相裸露於地表。主要礦種多為鐵礦、貴金屬和寶石等。

北亞陸間區(包括烏拉爾山、哈薩克、天山、阿爾泰山、薩彥嶺、蒙古的中東部、我國內蒙古和興安嶺等地)是古生代地殼運動最劇烈的地區,成陸以後受流水等外力作用也很強烈,所以本區礦床數量遠超過太古地塊區。主要礦種有有色金屬、稀有金屬和黑色金屬。由於古生代中有多次陸地升降和海水進退,故本區沉積礦床也很多。亞洲重要的煤、岩鹽、銅、鉛、鋅、錫、鎢、銻等礦床多分布在本區。

南亞陸間區和瀕太平洋地帶,是近期上升的年輕的褶皺山系,並廣泛存在岩漿侵入和火山活動,形成了中生代和新生代礦床。主要礦種有石油、天然氣、金、銀、銅、鉛、鋅、錫、汞、銻、鉻、鎳、硫磺等。

總之,內生礦產多與地殼深部岩漿活動有關,它們是在發生造山運動和岩漿活動時期形成的。侵入岩的性質不同,所形成的礦藏也不一樣,如果是基性侵入體時,則形成重金屬礦(鎳、鉻、鐵);若為酸性岩基、裂縫侵入岩和岩脈時,則常形成有色金屬礦(金、銀、銅、鉛、鋅等)。外生沉積礦的形成,則與隆起帶和拗陷帶有密切關系,長期遭受侵蝕的隆起帶,為沉積礦床提供某些成礦物質的來源;拗陷盆地則是礦物停積或由生物繁殖形成有機礦的重要場所。

I. 與地質作用有關的礦產

在一定的地質作用下,某些有用的礦物富集形成了礦產.圖中與煤炭資源形成相關的地質作用過程是外力作用,符合的是①②.
故選:A.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