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沖積平原地區的地質構造怎麼說

沖積平原地區的地質構造怎麼說

發布時間: 2021-02-10 23:51:19

Ⅰ 請問沖積平原如何形成的呀拜託,我很渴望知識呀!!!!!!!!!!

樓上兩位都是網上去復制的吧。
我來給你講重點。
的確如你所說的,泥沙沉積專會阻塞河道,屬使得河床抬高,這樣一來就容易發生水災。黃河就是比較典型的例子,發生水災後,河水就蔓延到河道兩側,此時的泥沙就沉積在河道兩側。
此外,比如黃河這種河流,由於含沙量過於巨大,還會造成河流改道,歷史記載中黃河就改道了16次,在黃河三角洲沉積了大面積的泥沙。

Ⅱ 沖積平原的形成過程

河流挾帶的泥沙進入低地堆積而成的平原。
沖積平原的形成條件有3個:
①在地質構造上須是相對下沉或相對穩定的地區,在相對下沉區形成巨厚沖積平原,在相對穩定區形成厚度不大的沖積平原;
②在地形上須有相當寬的谷地或平地;
③須有足夠的泥沙來源。

Ⅲ 沖積平原區可能存在的地質問題有哪些

工程地質特徵上,卵石、礫石及密實砂層的承載波力較高,作為建築物地基是比版較穩權定的。細砂具有不太大的壓縮性,飽和進邊坡不穩定。至於淤泥、泥炭和松軟的黏性土,如作為地基,則建築物會發生較大的沉降,而且沉降的完成需要很長的時間。總的來說,生軛湖及河灘地帶因含松軟的淤泥及黏性土,工程性質差。但河漫灘上升為階地後因乾燥脫水,則工程性質能夠改善,一 愈老的階地工程性質愈好。

山區河谷沖積土:山區沖積物透水性很大,抗剪強度高,實際上是不可壓縮的,是建築物的良好地基。

山前平原沖積洪積物:沉積物有分帶性,近山處為沖積和部分洪積成因的粗碎屑物組成,向平原低地逐漸變為礫砂、砂以至黏性土。因此,山前平原的工程地質條件也隨分帶岩性的不同而變化。越往平原低處,工程地質條件越差。

Ⅳ 為什麼有些地方說沖積扇連結形成沖積平原沖積平原不是在河流中下游才有的嗎

地理書上雖然說過,任何河流在下游都會出現沉積現象。但是,沖積平原可不是只有下專游才會有。屬
沖積平原的形成條件有3個:
①在地質構造上須是相對下沉或相對穩定的地區,在相對下沉區形成巨厚沖積平原,在相對穩定區形成厚度不大的沖積平原;
②在地形上須有相當寬的谷地或平地;
③須有足夠的泥沙來源。

我國的寧夏平原,就是位於黃河上游地區的沖積平原。

Ⅳ 沖積平原和侵蝕平原``怎麼區別`

侵蝕平原主要是受外力作用中的侵蝕作用形成的。沖積平原主要是受外力作用中的沉積作用形成的。

相關知識:

侵蝕平原又稱石質平原。是一種非構造平原,當地殼處於長期穩定的情況下,崎嶇不平的山地,在溫度變化,風雨、冰雪和流水等外力剝蝕作用下,逐漸崩解破碎成碎粒。並被流水搬運山地慢慢夷平成低矮平緩的平原。侵蝕平原的地勢不很平坦,有比較明顯的起伏;地表土層較薄,多風化後的殘積物,有大小石塊等粗粒物質;岩石往往突露地表,有一些孤立的殘丘和小山散布在平原之上。如我國泰山周圍、徐州與蚌埠之間,都有波狀起伏的石質,平原。侵蝕平原包括海蝕平原,河蝕平原、風蝕平原、冰蝕平原和溶蝕平原等。

沖積平原是河流挾帶的泥沙進入低地堆積而成的平原。主要特徵是地勢低平,起伏和緩,海拔大部分在200米以下,相對高度一般不超過50米,有的僅10~20米;坡度一般在5°以下,有的不到1°或0.5°。

沖積平原的形成條件有3個:

①在地質構造上須是相對下沉或相對穩定的地區,在相對下沉區形成巨厚沖積平原,在相對穩定區形成厚度不大的沖積平原;
②在地形上須有相當寬的谷地或平地;
③須有足夠的泥沙來源。

沖積平原根據形成部位分為:

①山前平原,位於山前地帶,為洪積-沖積型平原。河流出山口入平原,河流比降急劇減小,發生大量堆積,形成沖積扇或洪積扇,幾條河流的沖積扇或洪積扇聯結即成洪積-沖積平原。如黃河出孟津後和鄰近其他河流在山麓帶共同形成的平原。
②中部平原,沖積平原的主體,沉積物主要是沖積物,常夾有湖積物、風積物甚至海相堆積物。中部平原坡度較緩,河流分汊,水流流速小,沉積的物質較細。洪水時期,大量懸浮物隨洪水溢出,在河槽兩側堆積成天然堤和天然堤外的泛濫平原。天然堤若被洪水沖潰,河流便沿決口處改道。中部平原上的河流經常改道,留下許多古河道,並保留一些沙堤、沙壩、迂迴扇、牛軛湖、決口扇和窪地等地貌和沉積物。
③濱海平原,為沖積

Ⅵ 沖積平原和沖擊平原有和不同

侵蝕平原主要是受外力作用中的侵蝕作用形成的。沖積平原主要是受外力作用中的沉積作用形成的。

侵蝕平原又稱石質平原。是一種非構造平原,當地殼處於長期穩定的情況下,崎嶇不平的山地,在溫度變化,風雨、冰雪和流水等外力剝蝕作用下,逐漸崩解破碎成碎粒。並被流水搬運山地慢慢夷平成低矮平緩的平原。侵蝕平原的地勢不很平坦,有比較明顯的起伏;地表土層較薄,多風化後的殘積物,有大小石塊等粗粒物質;岩石往往突露地表,有一些孤立的殘丘和小山散布在平原之上。如我國泰山周圍、徐州與蚌埠之間,都有波狀起伏的石質,平原。侵蝕平原包括海蝕平原,河蝕平原、風蝕平原、冰蝕平原和溶蝕平原等。

沖積平原是河流挾帶的泥沙進入低地堆積而成的平原。主要特徵是地勢低平,起伏和緩,海拔大部分在200米以下,相對高度一般不超過50米,有的僅10~20米;坡度一般在5°以下,有的不到1°或0.5°。

沖積平原的形成條件有3個:

①在地質構造上須是相對下沉或相對穩定的地區,在相對下沉區形成巨厚沖積平原,在相對穩定區形成厚度不大的沖積平原;
②在地形上須有相當寬的谷地或平地;
③須有足夠的泥沙來源。

沖積平原根據形成部位分為:

①山前平原,位於山前地帶,為洪積-沖積型平原。河流出山口入平原,河流比降急劇減小,發生大量堆積,形成沖積扇或洪積扇,幾條河流的沖積扇或洪積扇聯結即成洪積-沖積平原。如黃河出孟津後和鄰近其他河流在山麓帶共同形成的平原。
②中部平原,沖積平原的主體,沉積物主要是沖積物,常夾有湖積物、風積物甚至海相堆積物。中部平原坡度較緩,河流分汊,水流流速小,沉積的物質較細。洪水時期,大量懸浮物隨洪水溢出,在河槽兩側堆積成天然堤和天然堤外的泛濫平原。天然堤若被洪水沖潰,河流便沿決口處改道。中部平原上的河流經常改道,留下許多古河道,並保留一些沙堤、沙壩、迂迴扇、牛軛湖、決口扇和窪地等地貌和沉積物。
③濱海平原,為沖積海積型平原,其沉積物很細,湖沼面積大。因有周期性的海潮入侵,形成海積層和沖積層的相互交錯現象,還常見海岸沙堤或貝殼堤、潟湖等地貌。

沖積平原根據形狀分為:

①沖積扇平原,大量泥沙堆積在山地河流出山口處所成扇形的平原(見沖積扇)。
②泛濫平原,沿河搬運的泥沙在洪水期經常泛濫、堆積在河床兩側的河浸灘上,沿河呈帶狀分布的平原,為大型的河漫灘。
③三角洲平原,河口區的泥沙所成的三角洲,進一步發展而成的平原。

Ⅶ 沖積平原和堆積平原有什麼區別和聯系呢

堆積平原

地殼長期的大面積下沉,地面不斷地接受各種不同成因的堆積物的補償,形成平緩的廣闊平原,叫堆積平原。是非構造平原的一種。例如渤海底部和河北省的濱海平原至今仍以每年1厘米的速度沉降,第四紀(距今200萬年前)以來的沉降總幅度已達800—1000米以上。但河流泥沙堆積以速度超過了地殼下沉速度,所以平原正在擴大增長,向渤海推進,茫茫滄海將變成萬頃良田。

按堆積物的成因堆積平原,可分為洪積平原、沖積平原、海積平原、湖積平原、冰川堆積平原和冰水堆積平原等。堆積平原多產生於堆積基面附近,如海面、河面、湖面等附近。

沖積平原

沖積平原是由河流沉積作用形成的平原地貌。在河流的下游,由於水流沒有上游般急速,而下游的地勢一般都比較平坦。河流從上游侵蝕了大量的泥沙,到了下游後因流速不再足以攜帶泥沙,結果這些泥沙便沉積在下游。尤其當河流發生水侵時,泥沙在河的兩岸沉積,沖積平原便逐漸形成。

簡單說沖積平原是堆積平原的一種

還有就是侵蝕平原
侵蝕平原主要是受外力作用中的侵蝕作用形成的。沖積平原主要是受外力作用中的沉積作用形成的。

相關知識:

侵蝕平原又稱石質平原。是一種非構造平原,當地殼處於長期穩定的情況下,崎嶇不平的山地,在溫度變化,風雨、冰雪和流水等外力剝蝕作用下,逐漸崩解破碎成碎粒。並被流水搬運山地慢慢夷平成低矮平緩的平原。侵蝕平原的地勢不很平坦,有比較明顯的起伏;地表土層較薄,多風化後的殘積物,有大小石塊等粗粒物質;岩石往往突露地表,有一些孤立的殘丘和小山散布在平原之上。如我國泰山周圍、徐州與蚌埠之間,都有波狀起伏的石質,平原。侵蝕平原包括海蝕平原,河蝕平原、風蝕平原、冰蝕平原和溶蝕平原等。

沖積平原是河流挾帶的泥沙進入低地堆積而成的平原。主要特徵是地勢低平,起伏和緩,海拔大部分在200米以下,相對高度一般不超過50米,有的僅10~20米;坡度一般在5°以下,有的不到1°或0.5°。

沖積平原的形成條件有3個:

①在地質構造上須是相對下沉或相對穩定的地區,在相對下沉區形成巨厚沖積平原,在相對穩定區形成厚度不大的沖積平原;
②在地形上須有相當寬的谷地或平地;
③須有足夠的泥沙來源。

沖積平原根據形成部位分為:

①山前平原,位於山前地帶,為洪積-沖積型平原。河流出山口入平原,河流比降急劇減小,發生大量堆積,形成沖積扇或洪積扇,幾條河流的沖積扇或洪積扇聯結即成洪積-沖積平原。如黃河出孟津後和鄰近其他河流在山麓帶共同形成的平原。
②中部平原,沖積平原的主體,沉積物主要是沖積物,常夾有湖積物、風積物甚至海相堆積物。中部平原坡度較緩,河流分汊,水流流速小,沉積的物質較細。洪水時期,大量懸浮物隨洪水溢出,在河槽兩側堆積成天然堤和天然堤外的泛濫平原。天然堤若被洪水沖潰,河流便沿決口處改道。中部平原上的河流經常改道,留下許多古河道,並保留一些沙堤、沙壩、迂迴扇、牛軛湖、決口扇和窪地等地貌和沉積物。
③濱海平原,為沖積

Ⅷ 沖積平原的形成

河流挾帶的泥沙進入低地堆積而成的平原。

沖積平原的形成條件有版3個:

①在地質構權造上須是相對下沉或相對穩定的地區,在相對下沉區形成巨厚沖積平原,在相對穩定區形成厚度不大的沖積平原;
②在地形上須有相當寬的谷地或平地;
③須有足夠的泥沙來源。

Ⅸ 沖積平原的形成原因


沖積平原是河流受構造運動(上升轉為下降)、地形(從山地到低平谷地)和人為因素(築堤、修水庫)等影響,水流流速減緩,導致泥沙大量堆積而成。河流上游有持續而豐富的泥沙供給及堆積地區地殼的不斷沉降(或相對沉降)是其形成的必要條件。
沖積平原的形成條件有3個:
①在地質構造上須是相對下沉或相對穩定的地區,在相對下沉區形成巨厚沖積平原,在相對穩定區形成厚度不大的沖積平原;
②在地形上須有相當寬的谷地或平地;
③須有足夠的泥沙來源。
基本上任何河流在下游都會有沉積現象,猶其是一些較長的河流為甚。世界上最大的沖積平原是亞馬孫平原,乃由亞馬孫上游的泥沙沖積而成。而中國的黃河三角洲和長江中下游平原亦屬這一地形,還有我國的寧夏平原也是典型的沖積平原。華北平原由黃河、淮河、海河等大河河裡沉積形成。

Ⅹ 地貌、地質構造

一、地貌

三江平原北界為黑龍江,西、南、東三面被小興安嶺、那丹哈達嶺及完達山環抱。區內地勢低平,沼澤濕地發育。地形標高在西南部佳木斯一帶為海拔80m,平原中部海拔50~60m,東北端的撫遠縣黑瞎子島(撫遠三角洲)最低處海拔34m,地面坡度在1/10000左右。平原中有殘山、殘丘零星分布。區內可見三級階梯狀地面,台地海拔100m左右;Ⅰ和Ⅱ級階地組成低平原,海拔50~60m,區內沼澤、濕地遍布,河流縱橫,以沼澤化草甸為主,屬低沖積平原沼澤濕地,是我國最大的沼澤濕地分布區。

二、地質構造

1.構造

侏羅紀中晚期,三江盆地發育成近海裂谷盆地,分別由走向NE的湯原凹陷、軍川隆起、富錦隆起、綏濱凹陷和前進凹陷5個構造單元組成。湯原、綏濱和前進凹陷,自侏羅紀以來持續沉降,沉積物巨厚,其中湯原凹陷沉積厚度達7000m以上,其餘兩個凹陷沉積厚度也達2500m。富錦隆起長期遭受剝蝕,到新生代才開始接受沉積,蓋層小於1000m,而軍川隆起則大部分時期遭受剝蝕,僅在白堊紀和第四紀接受沉積。第四紀以來,盆地繼續繼承性沉降,綏濱和前進凹陷依然沉降幅度較大,降幅達300m;而隆起區沉降幅度小於100m。

盆地東部和西部邊緣分別為錫霍特深斷裂帶和伊通-依蘭斷裂帶控制。東部邊緣為錫霍特深斷裂,沿烏蘇里江、松阿察河呈NNE向伸展,區內長200km,寬數千米,屬於岩石圈斷裂帶,沿斷裂帶有多期火山噴發,中新世至近期有活動;西部邊緣為伊通-依蘭斷裂帶,由依蘭進入區內,過湯原抵黑龍江邊,在黑龍江省內長500km,寬20km,呈NE40°~30°方向伸展,屬於岩石圈斷裂帶,斷裂帶北端有火山噴發,並有強地震發生。

敦化-密山深斷裂穿過盆地,呈NE向伸展,經完達山西麓,抵撫遠,在黑龍江省內長350km,最寬處70km,為岩石圈斷裂,沿斷裂帶火山密集,且有強地震發生。古近紀後期,一些斷裂仍有活動,引發了青龍山、石砬山等地的玄武岩噴發。上述3條主幹深大斷裂,控制著三江盆地的形成和發展歷程,並有可能成為地下熱源的導熱通道。

2.地層

區內地層較為簡單,盆地自晚古生代志留紀才開始沉積,主要為火山盆地沉積,至侏羅紀轉為裂谷沉積,前第四系地層見表2-2-2。第四紀地層分述如下:

表2-2-2 三江平原前第四系地層

(據楊湘奎等,2008)

下更新統:河湖相沉積,岩性為灰綠色、黃綠色中粗砂、砂礫石、含粘土砂礫石,埋深80~130m。地層厚40~180m,最厚可達200m,僅在小興安嶺山前台地出露。

中更新統:為河湖相沉積,岩性為棕黃色、灰褐色、灰黑色粉砂質粘土,淺灰色、灰白色粉細砂、中細砂、含礫中粗砂、砂礫石、礫卵石,埋深20~30m。厚40~80m,最厚可達100m。該時期湖泊發育鼎盛,湖相沉積范圍最大。

上更新統:盆地沉降減弱,以河流相沉積為主,岩性為黃褐—土黃色粉砂質粘土、淤泥質粉砂質粘土、砂礫石、礫卵石,厚15~25m。山前地帶為洪積相砂礫石沉積。

全新統:主要為河、湖沼澤相沉積,沖積相分布在松花江、黑龍江及主要支流兩側,岩性為灰黃色砂礫石、礫卵石層,厚5~10m;湖沼沉積,分布於閉流窪地與古河道中,為淤泥質粉砂質粘土、粉砂質砂土、灰黑色腐泥及泥炭堆積。

三、盆地發展史

侏羅紀中晚期,隨著太平洋板塊形成作用的加強,在東北地區形成一系列NE向展布的裂谷盆地,主要有海拉爾裂谷盆地、松嫩裂谷盆地和三江-阿穆爾裂谷盆地。三江平原是三江-阿穆爾裂谷盆地平原化的產物。

侏羅紀中晚期三江-阿穆爾裂谷開始形成,為一近海型裂谷盆地,沉積了巨厚的海陸交互相煤系地層。中白堊世後,盆地內火山噴發作用增強,轉為陸相碎屑和火山沉積。

新生代,盆地繼續沉降。古近紀,錫霍特深斷裂帶、撓力河斷裂帶和西部的伊通-依蘭斷裂帶繼續發育,盆地不斷擴大和加深。新近紀,撓力河斷裂和伊通-依蘭斷裂再次活動,沿山前地帶斷陷,並伴隨有玄武岩噴發,形成玄武岩台地,檯面微具起伏;小興安嶺和完達山繼續抬升,到現代已上升了400m。盆地為坳陷沉積,以河湖相砂泥岩沉積為主。

早更新世,盆地轉為平原化沉積,以河湖相及沼澤相沉積為主。中更新世,由於三江平原整體穩定沉降,沉積范圍廣。中更新世晚期,古三江湖達到極盛時期,平原邊緣的山麓地帶被水淹沒,廣泛沉積了湖相粘土層。這一時期,黑龍江、松花江分別切穿了嘉蔭峽谷和依蘭峽谷。

晚更新世早期,周圍山區抬升,盆地繼續沉積,平原邊緣沖洪積扇開始發育。晚更新世末,平原區整體抬升,湖泊消失,平原沼澤濕地發育。受晚更新世最後一次冰期影響,區內冰緣作用十分強烈,形成各類典型的冰緣地貌。在山區廣泛發育冰緣寬谷或冰緣河谷,在較大河谷中均形成埋藏谷地,使晚更新世早期的堆積物被埋藏。

全新世,氣候逐漸變暖,降水增加,水系發育,三江平原沼澤濕地十分發育。20世紀50年代初,北大荒未開發前,沼澤占平原總面積的2/3以上,約34000km2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