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地質剖面遇水面怎麼測制

地質剖面遇水面怎麼測制

發布時間: 2021-02-10 23:44:26

㈠ 野外數字地質剖面測制的基本方法

1:25萬玉林幅為修測圖幅,根據項目主管部門和設計書評審專家的意見,本圖幅應「充分挖掘利用以往資料,並輸入到採集器中,強化對地質調查專業成果的再開發,在綜合分析利用基礎上進行修測……」。因此,我們在實際工作中主要以野外逐層綜合分析、批註或修測基礎上直接選用前人地質剖面為主。但測區內已完成的20.5個1:5萬圖幅中,前人工作的時間間隔較大(分別在20世紀70~90年代完成),加上這些圖幅分別由不同省份、不同地勘單位獨立完成,他們在認識上尚存在較大的分歧,因此,前人所測的一些填圖單位的部分地質剖面已跟不上當前地質理論的發展趨勢,也不太適合1:25萬填圖規范的精度要求,我們對於該類填圖單位的地質剖面則以實測為主。在剖面布置時,要求每個填圖單位至少有1~2條數字剖面控制,並且將剖面線布置在地質體出露完整、露頭連續、接觸關系清楚、化石豐富、岩性組合和厚度在區內具有代表性,並基本垂直地質體走向的部位。一般要求剖面露頭大於60%,當露頭不連續時,則布置一些短剖面加以拼接,並注意層位拼接的准確性,防止重復和遺漏層位。

野外數字地質剖面測制可分為以下幾個工作步驟:①剖面工程文件創建;②野外剖面數據採集;③剖面數據導入桌面系統;④數據整理與編圖;⑤剖面數據入庫。

(一)剖面工程文件創建

打開RGSection數字剖面程序,點擊選擇剖面編輯與計算菜單欄,在下拉菜單中點擊選擇「本圖幅其他(新)剖面」,在「新建剖面名稱」欄目填入新建的剖面號並點擊「新建」和「打開」,即可新建一條數字剖面工程文件,這個剖面工程文件包含了12個已定義了數據格式的資料庫表單,實現數據的規范化錄入。這些資料庫表單包括剖面信息、導線、分層、采樣、照片、素描、地質點、化石、分層描述、產狀等。打開這個工程文件和剖面路線手圖作初始化操作,在剖面起始位置作好記錄,包括在剖面路線圖上進行起始點定位,並將該點坐標值填入剖面信息庫中。然後將其拷貝到掌上機上即可在野外使用。

(二)野外剖面數據採集

剖面起始點的初始化操作完成後就可進入具體的野外剖面數據採集階段。

1.導線及分層數據採集

在「剖面編輯與計算」菜單欄的下拉菜單中點擊「剖面編輯與計算」子菜單,就進入剖面編輯,在「導線測量庫」點擊一下,再點擊「ADD」,在彈出的對話框中填入導線數據(包括序號、導線號、導線方位、導線長度、坡度角等);在「分層資料庫」框內點擊一下,再點擊「DAD」,在彈出的對話框中填入分層數據(包括導線號、分層號、分層位置等)和分層描述內容(包括該層的岩性定名、岩石結構構造、成分含量、分層依據、上下層接觸關系等),點擊「OK」即可完成導線及分層數據採集。

2.產狀數據採集

點擊剖面編輯左下角的「產狀」菜單,就進入產狀的編輯對話框,在產狀資料庫框內任意點擊一下,再點擊「ADD」菜單,進入產狀數據錄入對話框錄入產狀數據。進行產狀數據的採集時,要注意產狀性質的記錄,如要標注是劈理、層理、片理、岩體接觸面還是斷層面、構造面理等,術語需規范統一,層理產狀將用於剖面圖的繪制。產狀數據的採集要有一定的密度和代表性,這樣才能反映出岩層的連續變化性質。

3.樣品數據採集

在采樣資料庫或化石資料庫框內任意點擊一下,再點擊「ADD」菜單,進入采樣數據及化石數據的錄入。每個采樣記錄信息都包括采樣位置信息與描述信息,故在記錄時要注意層號和采樣位置的對應關系。此外,還要特別注意對樣品類型的記錄,樣品類型記錄的是地質人員采樣的目的,這樣就可以直接利用樣品類型欄位進行搜索形成送樣單。要注意采樣的導線、分層及位置,如薄片樣將直接影響剖面圖的編繪。

4.地質點數據採集

在地質點框內任意點一下,再點擊「ADD」菜單,就進入地質點的編輯對話框,在對話框中填入地質點的有關內容(除增加剖面編號、導線號和分層號外,其他內容基本同數字地質路線的地質點)後,點擊「OK」即可。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輸完描述內容後,要點擊一下「保存文本」,否則其記錄內容將不能保存下來。

5.素描及照片數據的採集

點擊剖面編輯下邊的「素描」及「照片」菜單,分別進入照片及素描編輯對話框,將照片及素描的數據錄入對話框即可。在照片數據的採集時除了要准確記錄照片位置、所屬層號和一些說明外,特別要注意數碼號的對應,因為系統將通過數碼號與照片建立連接關系。

(三)剖面數據導入桌面系統

採集完當天的或單個剖面數據並經初步檢查無誤後,必須將掌上機上的數據轉入桌面剖面資料庫中,以便對數據進行編輯、厚度計算和作圖等。

數據導入過程方法是:將掌上機與PC機相連,在數字剖面系統中執行:剖面數據編輯→剖面數據導入,選擇野外剖面數據所在目錄即可。在這一過程中系統要完成兩個任務:①進行數據格式的轉換,包括素描圖與信手剖面的解壓還原等;②將數據拷入相應的工作目錄下。

此外,還需進行照片的導入,其方法為:點擊「剖面編輯與計算」菜單欄的下拉菜單中的「照片導入」子菜單,在彈出的對話框中點擊「目錄瀏覽」選擇,找到放置照片的文件夾即可開始拷貝,系統會自動將照片添加到剖面工程文件中。

(四)數據整理與編圖

數字剖面系統室內數據整理包括:對各個庫中記錄的校對和完整性檢查、分層的室內歸並、真厚度計算並編寫剖面小結等;圖形編輯包括剖面圖和柱狀圖編輯等。

1.數據校對和完整性檢查

檢查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數據之間有無沖突、各記錄項內容是否完整、術語是否統一規范、分層描述的編輯修改及批註等。

2.分層室內歸並

野外主要是根據岩性、岩性組合來進行地層的分層的,在室內分析整理或對比時可能會發現這些野外分層出現不協調的情況,需要在室內進行分層歸並或整理。在數字剖面系統中進行分層歸並的方法為:在分層庫中重新指定分層號即可。

3.真厚度計算

在地層剖面中還需對其真厚度進行計算,真厚度計算是根據分層的視厚度、岩層產狀和剖面線方向來計算各層的真正厚度值。剖面線方向系統將自動按照導線方位值自動計算,視厚度系統將自動按分層起始位置和分層號自動進行累積計算,兩者都不必用戶進行干預。最主要的是岩層產狀,我們在野外不可能為每一層都量一產狀值,在默認狀態下,系統在計算時將按就近原則選取產狀值進行計算,也可以根據用戶指定值進行計算。系統提供了四種計算真厚度的方式:①默認計算厚度;②室內自選產狀計算;③按產狀分段分層計算;④按室內分層計算。在這一過程中,系統將自動形成一剖面計算表,用戶可以對其列印輸出,這一計算表將是系統自動成圖的根據。因此,在作圖的時候要用對應的計算表。對計算表我們也有必要進行檢查,這一檢查主要是地層真厚度值有無出現0或負值,若出現這種情況說明分層或導線方位可能有錯,也可能是剖面上該層進行了回測。

4.剖面小結編寫

剖面小結是指對所測剖面的一些認識和存在問題的總結,小結的編寫要注意對所測剖面所取得的認識、進展及存在問題進行總結編寫,並把它放在剖面小結信息框內保存。

5.圖形編輯

剖面圖與柱狀圖是實測剖面的一種直觀表達形式,在數字剖面系統中程序可根據剖面計算表自動生成實測地層剖面圖框架、導線平面圖以及地層柱狀圖框架,但要完成符合實際要求的成果圖還要通過系統提供的一些互動式編輯工具進行岩性花紋添加、美觀整飾和修繕等操作才能完成。其基本步驟為:

①根據所要的圖件類型(如是實測的還是室內歸並的)進行真厚度計算,並檢查確保數據無誤;

②執行:圖形選擇→生成柱狀圖/生成剖面圖,確定圖件繪制比例尺和生成順序(即由頂到底還是由底到頂)後,即可完成剖面圖與柱狀圖框架的繪制:

③圖件編輯(岩性花紋添加、美觀整飾和修繕等)。

(五)剖面數據入庫

在確保剖面數據完整性和准確輸入了剖面的起點坐標的前提下,必須把剖面數據作為剖面路線投影到圖幅PRB庫中,然後轉入到實際材料圖庫中。剖面入庫的目的是對整個圖幅剖面進行統一管理以及作為實際材料圖地質界線勾繪的依據。

入庫步驟為:在剖面信息對話框里執行導入圖幅剖面庫→運行數字填圖桌面系統→選擇剖面所在的圖幅→打開圖幅PRB庫→選擇剖面數據投影圖幅PRB庫→選擇要投影的剖面目錄即可。

㈡ 地質剖面的剖面測制及其應用

剖面測制是區域地質和礦區地質測量工作中的基礎工作,一般放在地質填圖工作的初始階段即設計階段進行,個別放在後期階段進行,應依測區實際情況而定,按需要補測一定數量的剖面。
地質普查和區域地質調查中的地質剖面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地層剖面:用來研究岩石物質及礦物成分、結構構造、古生物特徵及組合關系、含礦性、標准層、沉積建造、地層組合、變質程度等。建立地層層序、查清厚度及其變化,接觸關系,確定填圖單位。
(二)構造剖面:著重研究區內地層及岩石在外力作用下產生的形變(如褶皺、斷層、糜棱岩帶(韌性剪切帶))及其構造特徵(節理、破劈理等)、類型、規模、產狀、力學性質和序次、組合及復合關系等。對於研究區域構造的剖面,則要通過主幹構造及典型的構造單元。
(三)侵入岩剖面:主要研究侵入岩的礦物成分、含量、含礦性、結構構造、岩相變化特徵、同化混染、接觸蝕變作用、侵入時期、侵入體與成礦的關系。
(四)第四系剖面:研究第四紀沉積物的年代、特徵、成因類型及含礦性,和地層厚度及變化特徵、新構運動及其表現形式。
(五)火山岩剖面:研究火山岩的岩性特徵、構造特徵、與上下地層的接觸關系、火山岩中沉積夾層的建造、生物特徵,確定火山岩的噴發形式、火山的噴發周期,火山構造等。
(六)礦區勘探線剖面:分鉛直剖面和水平剖面,此處僅指鉛直剖面。在布設勘探剖面時,要照顧到整個礦床的各個地段,或兼顧相鄰礦床。剖面線垂直礦體(床)走向線,間距一般與勘探網度一致。勘探線剖面主要反映礦體與圍岩之間的分界;各種岩石之間的界線,構造界線;礦體的數量、分布、形狀、大小、產狀、厚度,礦石的自然類型和工業品級;構造控制和構造破壞等。剖面上標出探礦工程的種類、數量、位置、取樣資料,從而可反映出勘探工作的工程式控制製程度、礦體圈定的合理程度、各地段的儲量級別。

㈢ 地質剖面測制

地質剖面是研究地層、岩體、構造、褶皺與斷裂構造形態垂向變化的基本手段。按其內容可分為地層剖面、侵入體及火山構造剖面、構造剖面、地貌剖面以及礦體剖面等。從研究程度和精度上可分為信手剖面和實測剖面。信手剖面具有概略的示意性質,作為踏勘和路線地質填圖中的一種輔助記錄手段。實測地質剖面則是測區地層、構造、岩漿岩、礦體重點問題的研究解剖過程,它是填圖單位劃分的依據,是填圖質量的關鍵性前提,是報告編寫的一項主要基礎資料。實測地質剖面工作一般應於填圖之前完成。對構造變動較大、變質程度較深、層序不清的地區,據前人資料和踏勘結果尚不能選出可供實測剖面的位置時,可通過加密路線剖面踏勘,確定標志層和臨時填圖單位(其數量應多於比例尺所限定的填圖單位),待通過階段工作後再補測。

實測剖面的數量和分布與測區地質情況、測區大小有關,地層剖面在每個時代的地層中至少應有1~2條,岩體、構造剖面圖可視具體情況而定。剖面位置的確定要考慮它的代表性,還要注意剖面對測區填圖的控製作用,一般應選在測區內部,個別情況可使用圖幅臨近地區的剖面。

不同性質的地質剖面測制的任務不同。地層剖面主要任務是查明地層的岩石成分、層序、厚度、沉積特點,火山噴發相序與噴發旋迴,變質組構、變質相,含礦層位,接觸關系及時代。地層剖面應選在層序完整、產狀清楚、構造簡單、接觸關系明確、化石豐富、岩性組合和厚度具有代表性的地段,避開侵入體的破壞和影響。岩體剖面旨在查明岩體的岩石類型及結構、構造、岩相分帶、岩體形態與產狀、與圍岩接觸關系及接觸帶特徵,查明不同時代、不同類型岩體的相互關系及侵入順序等。剖面應選在露頭良好、相帶清楚、岩性有代表性,接觸關系明顯,原生構造比較發育的地段。構造剖面研究測區主要構造的性質、形態特徵、規模、空間分布及其相互關系。其他剖面如礦體剖面、地貌剖面等視研究需要而定。

3.2.1.1 實測剖面的技術要求

為保證實測剖面的質量,實測剖面線方位應盡可能垂直地層走向或主要構造線走向,其間的夾角一般不應小於60°。剖面線通過處基岩露頭良好,可利用河谷的自然切面或鐵路、公路、壕溝等人工露頭。覆蓋地段可於相鄰處補測輔助短剖面,藉助標志層與主剖面進行層位對比。若覆蓋過寬,且岩性變化、產狀及接觸關系不清時,可使用探槽、井探及剝土予以揭露。產狀平緩的地層剖面可選在溝谷邊緣,條件允許時可直接測制地層柱狀圖,並盡量收集鑽探資料,以了解隱伏地層層位。剖面比例尺根據規范要求和剖面地質情況而定,以能充分反映最小地層單位、岩石單位為原則。常用比例尺1:500~1:5000。凡在圖上可表示厚度為1Mm的岩層或地質體均應單獨劃出,有特殊意義的層位(標志層、含礦層、岩脈等)可適當放大表示,在文字表述中註明其真實厚度。實測剖面應進行認真系統的地質觀察(觀察內容及要求見下文),系統採集代表性岩石手標本、磨製薄片標本、光譜分析樣品,逐層尋找化石(包括遺跡化石),採集微體古生物樣品等。根據任務需要還可採集化學分析樣、人工重砂樣、碳氧硫同位素樣、同位素年齡樣、古地磁測定樣等。如有物探工作配合,可系統測定岩石物性參數,如放射性強度、磁化率、電阻率及密度等。

3.2.1.2 實測剖面的一般程序與方法

(1)實測剖面位置選定以後,在正式施測之前應組織全體作業人員對剖面進行詳細踏勘。要求了解剖面所見地層的岩性、層序結構,確定分層位置,選擇標志層;研究剖面的構造形態,進行地層對比,確定層位的重復與缺失情況;注意尋找各種沉積構造,化石層位;研究地層接觸關系。踏勘時繪制信手剖面,以備正式施測時參考。若遇剖面局部被覆蓋,應事先布置揭露。根據踏勘資料,確定剖面比例尺、工作量、測量方法、施測順序及組織分工等。

(2)實測剖面的地形測量通常用半儀器法導線測量,即用羅盤儀測量導線方位和地形坡度角,用皮尺或測繩丈量地面斜距。礦區的大比例尺剖面也可用經緯儀進行導線測量,稱全儀器法。分層及取樣位置在地形測量時可以同時測出,因而精度高、效率快。

(3)在半儀器法作業中,一個工作組一般應由6~7人組成,組織分工如下:

(a)導線測手2人。負責導線方位角、導線長度和坡度角的測量。導線方位角以導線前進方向為准;坡度角以前進方向上坡為「+」,下坡為「-」。前後測手同時讀數後取平均值,若讀數差值超過3°,則應重新測量。後測手執測繩的「零」端,導線長度由前測手在繩上讀出。上述三個數據測出後,報給剖面記錄員和地質記錄員記錄下來。導線測手還應負責將剖面的起點及終點標定在地形圖上。

(b)剖面記錄員1人。負責在「剖面測量記錄表」中填寫野外實測的有關數據,見表3.2中用「*」號註明的欄目。

導線號(編號1):以剖面起點為0,第一導線後端為0,前端為1,表內記0-1。第二導線為1-2,其餘依次類推。

前進方向(編號2):指每一導線前進方向之方位角。

導線長度(編號3):指每一導線前端讀數,即首尾之間的斜距。

坡度角(編號4):每一導線首尾之間地面的坡度角,前進方向上坡為「正」,下坡為「負」。

岩層產狀導線讀數(編號8):指所量產狀位置在導線上的讀數。

岩層產狀傾向(編號10)、傾角(編號11):指野外實測數據。應注意:岩層的測量要選擇有代表性的層面測量,產狀變化大的地方要多測量幾個,以便保證換算地層厚度的准確性。同時要注意區分層理面和節理面、基岩和轉石。

分層層號(編號14):指地層分層的順序號。有時可能在某一分層內換導線,因此同一分層號可能出現在兩條相鄰導線中。

導線段起訖讀數(編號15):某一分層下層面和上層面在導線上的讀數,即該分層在導線上的視厚度。

地質描述(編號18):簡單描述岩性、特殊的沉積構造或化石等,以便做圖和與野外記錄簿對照。岩性描述內容為顏色、層厚特徵、岩石名稱或岩石組合等,如「紫紅色厚層長石砂岩偶夾紫紅色粉砂質頁岩」。同一分層只需描述一次。

地層代號(編號19):指岩石地層單位的符號,同一地層只填一個即可。

標本編號(編號22):岩石標本用R01開始編號,化石標本用F01開始編號。

標本登記導線讀數(編號23):指標本採集處在導線上的讀數。

備註:記錄特殊的地質現象或注意事項。

(c)地層分層員1人。負責分層,指揮導線前進、測量地層產狀、打標本和取樣工作,並承擔剖面測量過程中各種分工人員間的協調工作。地層分層的基本原則有:岩石成分顯著不同;岩石的結構、構造(如碎屑岩粒度、層理、單層厚薄等)有明顯區別;岩石的顏色不同;岩性相似、但化石組合不同;岩性特殊的標志層、化石層、含礦層;岩性不同,但厚度不大且呈互層出現的,可視作同一層,而若兩種岩性單層厚度差異很大,且薄層岩性出露甚少時也可以劃歸一層,這兩種情況分別用互層和××岩夾××岩描述;按地層剖面比例尺精度要求,各分層應是厚度在剖面圖上大於1Mm的單層。

(d)地質記錄員1人。負責在野外記錄簿中按分層號逐層描述岩性、化石特徵及產狀、標本編號等,內容應力求全面、客觀、層次分明。編制信手地質剖面圖和路線平面地質圖,以便於層位對比、構造分析和室內編制剖面圖時參考。地層分層、觀察、描述和記錄是實測剖面中的核心工作,地質記錄員應與地層分層員相互商討,共同承擔觀察和描述工作,並協調整個工作組的進度。

表3.2 ______剖面測量記錄表

註:(1)標有「*」的欄目為在野外測量時應填寫的欄目,其他欄目數據為室內計算結果;(2)角度單位為度(°),長度單位為米(m)。

(e)產狀測量和標本採集員1~2人。負責測量地層產狀、採集標本,並報出測量和採集地點的導線讀數。

(4)實測剖面的野外作業結束以後,應立即進行室內整理和作圖工作。首先檢查剖面登記表中需在野外填寫的項目有無缺漏與錯誤,與地質記錄的分層是否一致,標本、樣品的編號與實物是否符合。在確認表格無誤後,計算並填寫表3.2各空白欄,然後根據實際數據作實測地層剖面圖和綜合地層柱狀圖。計算方法和圖件編制方法見本書第5章。

3.2.1.3 確定填圖單位

劃分地層與確定填圖單位,是測制剖面的主要目的之一。填圖單位是在地層劃分的基礎下,根據比例尺的精度要求而確定的,在填圖過程中必須標定其界線的地層單位。填圖單位的劃分原則是:特殊的岩性組合(如巨厚的單層、復雜的互層或完整的沉積旋迴等);明顯的識別標記(如顏色、成分、結構、沉積構造、區域變質特徵、古生物組合、地貌標記等);一定的厚度和寬度。填圖單位應小於地質填圖比例尺所規定的最小地層單位范圍,不容許填圖單位內包含明顯的間斷面(平行不整合或角度不整合面),不容許包含地層劃分界線。

《1:5萬區域地質礦產調查暫行要求(試行稿)》(國家地質總局,1978),填圖單位劃分的要求如下:①沉積岩地層單位:在組或階的基礎上,視具體情況,可進一步劃分段、帶。第四系鬆散堆積層應劃分成因類型及相對時代,在統一的基礎上,條件許可時應進一步劃分到組。②火山岩地層單位:在組的基礎上,盡可能劃分到岩帶或噴發旋迴。③變質岩層的劃分:淺變質岩層按沉積岩的要求劃分;中深變質岩系在群、組的基礎上根據物質成分和岩石特徵,可進一步劃分變質帶或岩性段。④侵入岩的劃分:應劃分到期、次,並詳細劃分相帶。對主要脈岩及與礦有關的脈岩,應作侵入時代的研究和劃分。

填圖單位是在野外對地層劃分還缺乏足夠依據而有可能在最終成圖時發生挪動的情況下而制定的臨時性填繪方案,因而過粗將會影響圖面細節的表現。反之,若填圖單位過細,會使圖面負擔加重,更嚴重的是會因相變使地質界線發生混亂,以致圖面結構發生嚴重歪曲。因而,填圖單位的確定是影響填圖質量的關鍵步驟,必須慎重對待。在岩性單一的地區,厚度小於比例尺容許的最小寬度的特殊岩層可作為標志層(如分布穩定的底礫岩、含礦層、碎屑岩中的碳酸岩夾層等),在圖上需要誇大表示,以便反映構造形態和對比地層。

㈣ 區域地質調查中剖面測制的目的和要求

1:萬區域地質調查是一項基礎性地質工作,其任務是將各種地質體及其界線按1:5萬比例尺精度填繪成地質圖,以查明區內地層、岩石(沉積岩、岩漿岩、變質岩)、構造以及其他各種地質體的特徵,並研究其屬性、形成環境和發展歷史等基礎地質問題,為國土規劃、礦產普查、水文、工程、環境地質勘查、地質科研、地質教學等提供基礎地質資料。

《1:5萬區域地質調查技術要求》(DD2006—××)對在不同岩石區測制各類地質剖面的目的、要求,做出以下明確規定。

(1)沉積岩剖面測制目的與要求

測制沉積岩地層剖面的目的是了解沉積序列的岩石組成、結構和接觸關系,正確建立工作區的岩石地層層序,合理劃分正式和非正式岩石地層填圖單元。在剖面上要詳細分層,逐層進行岩性觀察與描述記錄,並對重要地質現象(地層界線、沉積構造)進行素描和照相,系統採取岩礦、岩相、岩石地球化學樣品,逐層尋找和採集大化石及微體化石樣品,必要時採集人工重砂、粒度分析、古地磁等樣品,用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的方法研究地層中的各種地質特徵,視具體情況進行生物地層、年代地層、事件地層、層序地層、化學地層和磁性地層等多重地層劃分對比研究,為路線地質調查打下基礎。

(2)火山岩剖面測制目的與要求

測制火山岩剖面的目的是劃分火山地層,在研究劃分火山岩和沉積夾層的基礎上,結合火山岩地層的結構類型,劃分岩石地層單位和火山噴發韻律、旋迴,建立地層層序,確定火山噴發時代。查明火山岩岩石的礦物成分、岩石化學和地球化學特徵、岩石類型、結構構造、產狀、厚度、接觸關系、空間分布及其變化規律。在此基礎上劃分火山岩相類別。查明與火山活動有關的構造特徵,研究古火山機構,重點研究的火山機構必須測制岩性火山岩相剖面。在剖面上應系統採集岩礦、岩石化學、地球化學樣品,在沉積夾層中要注意尋找大化石或採集有關微體化石樣品,有選擇地採集同位素年齡測試樣品。

(3)侵入岩剖面測制目的與要求

測制侵入岩剖面的目的是對岩體(岩基)進行解體,劃分侵入體,確定侵入體間相互關系、侵位順序、侵入時代及其演化關系,研究就位機制;對同源岩漿演化系列的侵入體,可進一步歸並單元、序列;對岩漿混合作用(簡稱漿混)演化的侵入體,要在岩漿混合、分異、演化、就位機制研究基礎上,合理地劃分填圖單元。在侵入岩剖面上應詳細研究侵入體的各種基本特徵並系統採集岩礦、岩石化學和地球化學樣品,有選擇地採集同位素年齡測試樣品。

(4)變質岩剖面測制目的與要求

測制變質岩剖面的目的是確立變質岩構造-地(岩)層或構造-岩石填圖單元,劃分變質帶、變質相,歸納變質系和區分不同的構造變形域。低級變質的沉積岩和火山沉積岩原則上分別按未變質沉積地層和未變質火山岩地層進行,但應注意研究變質-變形作用的特徵及其相互關系。對中高級變質岩,要在查明岩層構造疊置序列,並研究其新老關系基礎上測制剖面,確定變質岩石(包括變質構造岩)的礦物成分、結構和構造、岩石類型及主要變質岩的岩石化學、地球化學以及變形特徵,恢復原岩;研究變質岩的原岩建造類型、探討其形成的大地構造環境,以及變質作用和成礦作用的關系;查明不同變質岩類型的空間分布以及它們之間的接觸關系並建立序次關系;查明變質變形作用特徵類型、劃分變質相帶和相系,研究其期次、時代及其相互關系,探討變質作用發生、發展的地質環境;建立地(岩)層序列和熱動力事件演化序列。

(5)第四紀地質體剖面測制目的與要求

測制第四紀地質體剖面的目的是查明第四紀地質體種類、物質成分、厚度、成因類型、接觸關系和分布范圍。研究第四紀地質體與地貌類型的關系,根據物質成分及其所處的地貌部位劃分填圖單位,建立堆積層序;調查第四系可能賦存的礦產、古風化殼、古土壤和古文化層;研究各類第四紀地質體形成時期及其與年代地層的對應關系;研究對工程有利和不利的第四紀地質體堆積物、地貌、新構造運動和現代動力作用。對第四紀和現代氣候敏感帶,不同氣候-生物組合交界帶、地殼活動帶、外動力高強度作用帶(江、河、湖、海岸帶與邊坡)、人為活動頻繁地帶的第四紀地質體堆積區都應進行重點綜合調查。在剖面上要詳細分層,逐層描述並系統採集各類樣品,如孢粉樣、微體化石樣、古地磁樣、地球化學樣、熱釋光、光釋光、電子自旋共振、14C等同位素年齡測試樣品。

(6)混雜岩剖面測制目的與要求

測製造山帶區混雜岩剖面的目的是進行基質和外來岩片(塊)的劃分、對比研究。對基質的劃分研究可根據基質的變質程度不同,分別按未變質沉積地層、未變質火山岩地層和變質岩剖面進行。在剖面上特別要注意岩片(塊)與基質之間、岩片(塊)與岩片(塊)之間接觸關系特徵的調查,分別按岩片(塊)和基質,對混雜岩內部物質組成逐層詳細描述,採集岩礦、古生物、岩相、構造定向、岩石地球化學、粒度分析、同位素測年等樣品,進行時代、岩相、變形和變質歷程研究。

(7)構造地質剖面測制目的與要求

剖面上的各種地質構造要素、構造形跡、構造疊加改造和交切關系均應詳實記錄,並附必要的素描和照片。各種產狀要素和所需參數要齊全,判別運動學特徵的現象和必要的數據要清楚,所述現象定性亦要基本准確。必要時在剖面上需進行地質構造野外統計測量,測量數據必須系統完整,具有代表性和客觀性,其屬性和期次關系清楚。對重要接觸關系,均應有專門的控制點,記錄內容應包括界面產狀、性質、界面特徵、界面上下地層的岩性、產狀、變質變形差異等。其時代應有資料依據。附必要的素描圖或照片,採集必要的標本。對區域性的斷裂帶和韌性剪切帶,必須有較系統的構造岩標本和有關樣品控制(如定向標本,岩組分析樣等)。對於構造剖面位置的選取,不僅要選取構造位置的強變形帶,還需要選取其遞進變形帶,以測全其遞進變形的過程。

簡而言之,剖面測制的目的是為了了解和掌握各種地質體的特徵、屬性、相互關系及區域變化,為合理劃分填圖單位和填繪地質圖服務,是區域地質調查中的一個重要環節。

㈤ 1:5000實測地質剖面野外測制應該怎麼做

沒有吧 有那麼多嗎 應該是 很長的 任務吧 我們區調 做 50多幅 也差不多啊 就是那麼多

㈥ 地質剖面的測量及制圖

測量地層剖面是了解一個地區地層組成及分布情況的重要方法。本節將系統介紹地層剖面測量的基本方法。除地層剖面外,地質剖面的測量還包括岩體剖面和構造剖面等,雖然它們反映的內容各不相同,但測量方法與地層剖面是相同的。

一、實測地層剖面的目的

實測地層剖面的目的是劃分地層,建立地層單位,確定填圖單元。根據劃分依據的不同,可以有岩石地層單位、生物地層單位、年代地層單位、磁性地層單位、化學地層單位等多種類型的地層單位。其中岩石地層單位是最基本的地層單位,任何地層間隔,都要首先毫無遺漏地劃分出岩石地層單位,岩石地層單位的「組」是地質圖的基本成圖單位。詳細研究岩石地層單位的組成、結構、基本層序是實測地層剖面工作中的重要內容。同時還必須研究古生物化石在剖面中的分布情況,以便建立生物地層單位及結合其他地質年代資料建立年代地層單位。根據地層其他方面的物質特徵,還可以建立起其他相應類型的地層單位。

二、實測地層剖面線的選擇

剖面應選擇在地層層序完整、露頭連續、構造簡單、化石豐富、岩性組合和厚度具有代表性,且易於到達的地區。除此之外,還應注意:

(1)實測剖面線的方位應基本垂直於地層或主要構造線走向,一般情況下兩者之間的夾角不宜小於60°。

(2)實測剖面的比例尺應根據規范要求及施測對象的具體情況而定。常用的比例尺為1∶100~1∶2000。由於現在的工作更加細致,常採用較大的比例尺。在剖面圖上能標定為1mm的單層,均可在實地按相應比例尺所代表的厚度劃分出來。如當比例尺為1∶1000時,出露寬度超過1m的地層體就要劃分出來。在剖面圖上小於1mm,但具有特殊意義的單位(如標志層、含礦層等),可放大至1mm表示。

(3)剖面要盡量保持完整、連續。當剖面需要平移時,最好沿著某一標志層進行平移,並在圖上註明平移方向和距離。

(4)剖面的起點與終點應作為地質點標定在地形圖上。

三、實測地層剖面的野外工作

(一)測量導線方位、導線斜距及地形坡度角

此項工作由前、後測手完成。實測剖面前,要先確定野外總導線方位。前、後測手沿這一方位延伸導線。測量時,一般採用羅盤測量導線方位和地形坡度角,用皮尺或測繩丈量地層斜距。測量後將測得的數據連同坡度的「+」或「-」號一同報告給記錄人員。沿導線延伸方向,上坡時坡角為「+」,下坡時為「-」。

(二)分層

實測地層剖面以「層」作為基本描述單位。要將地層剖面連續地劃分為一系列不同的「層」,而加以描述。「層」可以是單一岩性,也可以是由不同岩性組成的復合層。垂向上岩性的任何差異都可以作為分層標志。「層」的內部基本連續,與鄰層明顯可分,通常以自然岩性厚度作為分層規模的下限,對於特殊的岩性層,如正常沉積岩中的火山碎屑岩夾層、含礦層和化石富集層等應單獨分層。

分層人員需將分層的結果及時通報給組內其他人員,並在分層處用紅油漆作上標記。

(三)描述

沉積岩區新的填圖方法對地層的記錄描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對岩石本身成分、結構、構造的詳細描述外,還應特別注意對地層中一些具有指相意義的生物實體化石、遺跡化石、特徵礦物以及地層本身幾何形態、空間疊覆關系的描述。另外,新方法要求在野外實測剖面時,一定要現場算出厚度,畫出柱狀圖,並用各種約定的符號標注采樣位置、編號及觀察到的現象,以便及時掌握各地層單位基本層序的變化情況。柱狀圖中的岩性花紋可以暫不填滿,只畫特殊沉積岩的花紋,其比例尺亦可逐層不一。野外實測地層剖面記錄格式如圖5-25所示,常用岩性圖例符號見附錄二。

圖5-25 實測地層剖面記錄格式

野外記錄的重點內容:

1.岩性

分層的岩性,可用顏色+層理+結構+成分命名方式予以概括,例如:紫紅色厚層細粒石英砂岩。然後再補充描述具體特徵。除了對岩石的成分、顏色詳細描述外,要注意對原生沉積構造的觀察記錄,包括「層」的形態、層理類型、單層厚度、各種交錯層理、滑塌變形、液化變形、壓實變形構造、原生與次生孔洞、生物潛穴、帳篷構造、層紋石或疊層石;層頂面的波痕、沖蝕痕、乾裂或水下收縮裂隙、生物遺跡;層底面的各類印痕、印模等,均需全面觀測描述,主要的現象要進行素描和照相。

2.化石

化石既具有年代意義又是良好的沉積環境指示物。所以,必須加強對沉積岩中所含化石的研究,至少要描述肉眼能分辨的化石的門類組合特徵、個體形態、保存狀況、分布狀態及其與岩性和沉積構造的關系、排列的優選方位和遺跡化石的類型等,每個化石採集點的層位,特別是首現和末現位置均需測量記錄。

3.古流向

古流向資料對研究沉積環境、沉積物供應方向、古地形坡向和岩石地層單位的形態和延伸方向等有重要意義。扁平礫石的疊瓦狀排列、定向排列的長條形顆粒和生物化石、斜層理、波痕、溝槽模、水道構造、原生滑動變形構造等,都可用來測定古流向。古流向可以在野外直接測量,也可以在獲得有關參數的基礎上用投影網換算。簡便易行的野外一次量測法,是用具有一條直線邊棱的非磁性平板,使邊棱沿岩層走向將板貼置於層面上,先在板上標出自然差別的古流向方位線,然後將此板以岩層走向那個邊棱為軸轉至水平,再量板上新標流向線的方位,即為岩層水平狀態時的古流向。此方法僅適用於褶皺無傾伏的情況,如有傾伏,應再消除褶皺傾伏角的干擾。

4.岩層間的接觸關系

對於岩層間的接觸關系,要弄清具體特徵。對於連續沉積的岩層,要注意岩性如何漸變過渡;不連續的沉積界面,應注意其形態(平整的、起伏的、有無印痕或印模),上、下岩層是否交切,有無底礫岩與風化殼,並查清不連續的原因。懷疑有不整合時,除了接觸關系特徵外,還要注意在臨近界面上下尋找確定地層時代的依據。

(四)標本和樣品採集

實測地層剖面過程中要系統採集標本和樣品,如岩石、古生物標本,化學分析、人工重砂樣品等。標本和樣品採集時的技術要求及稀密程度要視不同的標本和樣品而定。如古地磁樣品要定向採集,古生物標本採集後要用紙和棉花包裹,以防磨損。

採集的標本和樣品一定要准確編號,註明所采位置。有關數據要及時報告給記錄人員,填入表中,描述人員也要將這些數據納入記錄內容,以便核對。另外,標本採集人員,應逐層測量岩層產狀。

(五)填寫記錄表格

登記人員要將導線編號、方位角、地層斜距、坡角(±)、產狀、分層數據、標本號及產出位置、名稱等准確無誤地填入預先制定的統一格式的表格中(表5-5)。

(六)繪制草圖

野外要繪制導線平面圖和投影剖面圖。

1.導線平面圖的繪制方法

首先,選定比例尺。然後以圖紙的橫線作為野外總導線方位,在圖紙上按分導線方位截取出每一導線的水平距(根據導線斜距及地形坡角按公式D=Lcosβ求出,也可用投影法作圖求出)。將導線起止點標好序號,按照導線的順序依次作出。在各導線上,按照分層水平距離標出各分層位置,按地層沿走向的延伸情況及坡向畫出分層符號。每層內要標注分層號,標出產狀符號。以此種方法連續畫出各導線上的內容,直到剖面終點。如果中途需要平移,應在圖上註明平移方向和距離。

2.剖面圖的繪制

繪制剖面圖草圖的目的是反映地形變化的細節以及為清繪剖面圖提供參考。

剖面圖草圖一般採用展開法繪制。在平面圖下方的適當位置繪制剖面圖草圖。此時,圖紙的橫線即為水平線,豎線則為標高。

表5-5 實測地層剖面登記表格式

確定剖面的起點後,按照地形坡度角由起點作一射線(可以不實際畫出,而用三角板或直尺帶有刻度的一側邊代替),在其上按比例尺根據第一導線的斜距找出第一導線的終點,此點的標高代表了第一導線終點處的標高。根據地形的實際變化,用一條曲線把起點和這一終點連接起來,即獲得了第一導線經過處的地形近真跡線。在地形線上根據各分層的斜距標出各分層。依此方法將第二導線的起點(第一導線的終點)和終點按實際地形連接起來,就可得到第二導線經過處的地形近真跡線。如此循環就可得到整個剖面的地形近真跡線,在地形線上標上分層符號、層號、產狀、岩性花紋、采樣位置、重要地物標志。這樣就構成了一張野外地層剖面草圖。

四、實測地層剖面資料的室內整理及制圖

(一)野外原始資料整理

室內工作的第一步是核對野外獲得的各項數據,各項數據要做到准確無誤。標本編號與記錄要一致。要將各種原始記錄編號造冊登記。標本、樣品採集人員應將標本按層位排開,仔細核對之後,在標本的適當位置塗上白油漆,將編號寫在上面。

(二)岩層厚度計算

新的填圖方法要求岩層厚度計算和柱狀剖面圖的繪制在實測剖面的過程中就地完成,考慮到學生實習的實際情況,上述工作也可在室內完成。

岩層厚度的計算方法有查表法、圖解法、赤平投影法和公式計演算法,常用的是公式計演算法(表5-6)。

表5-6 剖面數據計算表格式

地層厚度應分層計算,計算方法可利用利昂諾夫斯基公式:

D=L(sinα·cosβ·sinγ±cosα·sinβ)

式中:D為岩層厚度;α為岩層傾角;β為地面坡角;γ為剖面導線方向與岩層走向間夾角;L為岩層地面斜距。

式中加、減號的取捨與地面坡向和岩層傾向的相互關系有關,而與坡角的「+」、「-」無關(坡角的「+」、「-」在計算高差時考慮)。當岩層傾向與坡向相反時用「+」,相同時用「-」。

如圖5-26所示。假設圖5-26代表了近於垂直於岩層走向的一個地層剖面,在山坡的左側時厚度公式為:

D=L(sinα·cosβ·sinγ+cosα·sinβ)

在山坡的右側時厚度公式則為:

D=L(sinα·cosβ·sinγ-cosα·sinβ)。

圖5-26 地面坡向、岩層產狀與岩層厚度的關系

(三)實測剖面圖的制圖

實測剖面圖的制圖方法,通常有展開法和投影法兩種。當剖面導線方位比較穩定,轉折較少時,多用展開法作圖;當導線方位多變,轉折較多時,則宜用投影法作圖。

1.用展開法繪制實測剖面圖

用展開法清繪實測剖面圖時,不需要繪制導線平面圖,繪制方法同草圖。

繪制地質要素時要注意,多數情況下,地層走向不會完全同實測剖面線的方位垂直。因此,在繪制岩性花紋時,需要進行真傾角和視傾角的換算。除夾角大於80°可忽略不計外,凡剖面方位與地層走向夾角小於80°時,都應按視傾角繪制岩性花紋。用展開法繪制實測剖面圖,方法簡便,但是由於將轉折的導線展開,在地質剖面圖上誇大了地質體的實際寬度。

2.用二次投影法繪制剖面圖

(1)確定總導線方位。要對野外確定的總導線方位進行校對,將野外導線平面圖的起點和終點的連線方位確定為總導線方位,以箭頭的形式標繪在圖紙上方的一側。

(2)以圖紙的橫線為總導線方位,在圖紙的上半部繪出導線平面圖。繪制方法同草圖(一次投影)。

(3)在平面圖的下方選擇一條橫線作為剖面圖的投影基準線,將導線平面圖上的導線分界點,垂直投影到這條基準線上,根據各導線終點處的累積高差,參考野外草圖,勾繪出地形線。將各分層界線、地物標志等相應地投影到地形線上(二次投影)。

(4)繪制地質要素,在根據地層的產狀繪制岩性花紋時,其要求同展開法。在沒有斷層分隔的非角度不整合地層序列內,在不同產狀的兩點之間,地層的產狀應是逐漸變化的。岩性花紋繪制完成後,將分層號、產狀、化石層位、典型地物依次標繪在圖上,寫上圖名、比例尺,就構成了一張完整的剖面圖(圖5-27)。

圖5-27 實測剖面圖的格式(按投影法)

(5)在投影法作圖的過程中,為了更加准確地反映地層界線的空間延伸情況,地層界線的第二次投影也可以採用沿岩層走向投影的方法。作法是:在導線平面的居中位置選一條橫線作為投影基準線,將各分導線上經過一次投影後的地層分界點按地層的走向延伸,與投影基準線相交,這些點即為地層分界線在基準線位置上的理想出露點,將這些點垂直下移到地形線的相應位置上,作為剖面圖上地層的分界點,分界點之間畫上相應的圖飾即可。

(四)柱狀剖面圖的編制

實測地層剖面的成果資料是地層柱狀剖面圖,它可綜合反映地層厚度、層序、岩性、接觸關系、古生物、礦產等資料。柱狀剖面圖所反映的內容要全面、詳實,對各分層的描述要有概括性,簡明扼要。

柱狀剖面圖的常見格式見圖5-28。

圖5-28 柱狀剖面圖格式

㈦ 地質剖面圖的測繪

(一)定義

地質剖面圖的測繪,通常是沿著給定的勘探線方向,測出該方向線上的地形特徵點、地物點、工程點及地質點的平面位置及高程,並按一定的比例繪製成橫剖面圖。

(二)用途

1)提供勘探設計、工程布設、儲量計算和綜合研究資料。

2)正確設計勘探工程的位置和加密勘探工程的位置都需要剖面圖做設計依據,以便有效地掌握工程間相互關系和礦體變化情況。

3)在儲量計算中,各個剖面的間距和同一剖面線上各勘探工程間的間距,是控制礦體位置和大小的基本數據。

(三)地質剖面測量的比例尺選取

1)地質剖面測量的比例尺是根據礦床類型、礦床成因和勘探儲量級別等因素決定的。

2)對於礦層薄、面積小和品位變化大的稀有貴重的礦種,剖面圖的比例尺要大些,大面積沉積礦的礦體,剖面圖的比例尺要小些。

3)前者比例尺通常為1:2000~1:500,後者的剖面比例尺常為1:10000~1:2000。而特種工業原料地質勘探剖面圖的比例尺更大,可採用1:200。

(四)地質剖面測量的順序

首先進行剖面定線,建立剖面線上的起點、轉點和終點,並在其間加設控制點,然後進行剖面測量,最後展繪地質剖面圖。

(五)剖面線測量的過程

1.剖面線端點的測設

將剖面端點按設計坐標測設於地面後,應立即根據周圍的控制點採用前方交會、後方交會或其他方法重新測定其坐標及高程。重新測定的坐標與設計坐標之差,應在一定的容許范圍內。高程測定可採用三角高程測量或等外水準測量的方法。

2.剖面控制測量

剖面控制測量的任務是在剖面線端點及定向點測量的基礎上,在剖面線上建立必要數量的控制點。

根據剖面圖的比例尺及剖面線的長度,在剖面線中間尚需布設若干個控制點。按規范要求,一般在表1-8中規定的間距內應有一控制點。剖面控制點的布設則根據地形條件的差異而採用不同的方法。

表1-8 剖面控制點間距

1)在地形起伏不大、通視良好的地區,可將經緯儀架設在任一端點上對准另一端點,在剖面線上找出欲定剖面控制點的位置,然後用測定端點的方法測定其坐標及高程。同時計算出剖面控制點之間以及其到剖面端點之間的水平距離及高差,以檢查測定距離的精度。

2)在地形起伏較大、通視不好的地區,則依據圖上的設計坐標,按極坐標法或交會法,將剖面控制點測設於地面上,然後再測定其坐標及高程。

3.剖面測量

1)先將儀器架設於剖面一端點上,對中、整平後,瞄準剖面另一端點或當中任一剖面控制點,然後沿剖面線測出地形坡度變化點、工程地質點、地物點及地質界限點的水平距離和高程。

2)第一站測量要工作結束前必須測出下一站的位置。選測站點時,應注意在前進方向上視線要開闊。測定測站點的距離及高差必須採用往返觀測。

3)在勘探剖面測量中,測量距離的相對誤差不得超過1:200;普查剖面測量中測量距離的相對誤差不得超過1:150。高差在允許范圍(三分之一等高距)內時,取共平均值推算其高程。大於1:1000比例尺的勘探剖面測量,測定測站點的距離應採用鋼尺或測繩直接丈量。由剖面的一端點測量到另一端點時,應及時檢查水平距離及高程是否與其已知值相符,若不相符應查找其原因。

4.剖面圖的繪制

剖面測量完成後,即可著手繪制剖面圖。剖面圖的比例尺一般為地形地質圖比例尺的1~4倍,垂直比例尺一般與水平比例尺一致,亦可放大1~2倍。剖面圖是根據各點高程和各點水平距離繪制的。

現代剖面圖的繪制方法為:外業用全站儀測出剖面上各點的水平距離和高程,記錄採用電子手簿或全站儀內存記錄,內業採用相應的通訊程序,將數據傳輸到計算機,經處理,使數據格式符合繪圖軟體的要求,運行相應繪制剖面圖軟體,即繪制出剖面圖。

(六)對剖面測量的要求

1)剖面線一般是沿勘探線方向布設,成為互相平行、間隔相等的平行線。因此,應確保各剖面線的方向及間距的精度要求。

2)剖面線上的勘探工程尤其是鑽孔的位置,是用於設計和礦產儲量計算的主要依據,因此它比普通的地形點及地質點的精度要求更高。故孔位等重要工程位置採用交會法或GPS技術等測定其坐標值,而地形點及地質點可採用視距法測定之。

3)當地表有礦時,對地形剖面線上任一點的高程應有較高的精度要求,應實測剖面地形。若無礦體時,可利用地形圖和工程位置測量的資料進行編繪復制。

㈧ 實測地質剖面野外工作中應該注意哪些事項

折疊1、剖面踏勘
在剖面線基本選定之後,應沿線進行踏勘。了解露頭連續狀況、構造形態、岩性特徵、地層組合、侵入岩的分布、種類、岩性岩相變化、接觸關系、初步了解地層單元及填圖單元的劃分位置、化石層位、重要樣品採集地點等。在此基礎上確定總導線方位、剖面測制中導線通過的具體部位,需平移的地段和必須工程揭露的地區,以及工作中的住地和各住站的時間。
折疊2、剖面測制人員分工
野外工作一般需要5-8人。人員大致分工為:
地質觀察、分層兼記錄1人
作自然剖面、掌平面圖(航片)1人
前測手兼填記錄表1人
後測手兼標本採集1人
放射性測量1人
若人員充足時,記錄和樣品採集均可由專人負責。若測制古生物地層剖面,最好古生物鑒定人員參加,變質岩地層剖面最好岩礦鑒定人員參加,以指導化石、薄片的採集工作。
折疊3、比例尺選擇及精度要求
1.剖面比例尺:根據剖面所要研究的內容、目的、岩性復雜程度等,精度要求診實際情況具體對待。一般情況下比例尺為1/500~1/10000。地質剖面
2.剖面上分層精度的要求:原則上在相應比例尺圖面上達1毫米的單位(厚度)均需表示。但一些重要或具特殊意義的地質體,如標志層、化石層、含礦層、火山岩中的沉積夾層等,其厚度在圖上雖不足1毫米,也應放大到1毫米表示,並在文字記錄中說明。分層間距按斜距丈量。
3.剖面的平移:剖面通過區如遇有大片覆蓋、天然障礙或因構造破壞造成測制意義不大的地段,則需要平移。平移應依一定的標志層或實測的順層追索為准。一般平移距離不大於500米,否則應分開另行測制剖面。
折疊4、剖面的具體施測
1.地形剖面線的測量:有儀器法和半儀法兩種,儀器法有測量人員負責測制;半儀器法由地質人員測制,以羅盤測量導線方位和坡度,以皮尺或測繩丈量斜距。注意將皮尺或測繩盡量拉緊。方向和坡角要用前、後測手測量的平均值,且要求兩人測量數據差值不能過大。
2.將測量數據和分層位置及時記入剖面記錄表,並表示在平面上,二者相互對照互相吻合。
3.根據剖面測制的目的,按需要配合以物探、化探工作。
4.剖面上樣品採集工作:應根據剖面研究的目的,系統採集岩石薄片樣、各類標本、岩石化學、人工重砂、古生物樣等。特別注意礦化地段樣品的採集,嚴防漏礦現象發生。
5.沿剖面線用定地質點的方法控制剖面起點、終點、轉折點、重要地質界線、接觸關系、構造關鍵部位和礦化有利的地段等。地質點和分層號、化石及主要樣品應用紅漆在實地標記,並准確標繪在圖上。
6.居民點、河流、地形制高點、主要地物及探礦工程等,應適當標注於平面圖和剖面圖上。
7.在剖面通過部位,遇到有意義的地質現象應畫素描圖或拍照地質照片,並在記錄上記明地點、時間和要說明的內容、遇到構造、特別是可說明大褶皺構造的次級褶皺構造,應在小構造具體出現位置的剖面圖上方,用特寫方式附上小構造形態特徵特徵素描圖。地質剖面
折疊5、剖面圖的繪制
剖面圖的繪制常用的有展開法和投影法兩種。到導線方位比較穩定多用展開法,當導線方位多變、轉折較多時宜用投影發法。
1.展開法:展開法是將各次所拉的不同方向的導線按其水平長度移成統一方向的直線,也就是說將不同方向導線沿線觀察的地質現象。當成是整個在一條統一直線剖面線上的觀測。
具體方法是據斜距和坡角(±°)把各段導線園滑連接而成。在導線方向與地層走向不完全垂直(交角小於75°)時,需要將直傾角換算成視傾角在剖面上表示。次法宜用於導線方位變化不大。比較穩定的情況下。該法比較簡單,便於在野外繪制,缺點是將轉折的導線展開,在剖面圖上誇大了地質體的實際寬度,以至歪曲了地質構造的實際形態。因而地層厚度只能用公式計算求得。在作剖面中,每次導線方位應在剖面上方予以表示。剖面下的展開導線沒有多少意義,成圖中可不表示。
2.投影法:首先繪出導線平面圖,並把各地質要素標繪到相應的位置上,構成路線地質圖。投影基線方位與總導線方向(剖面總方位)一致。將地層沿走向延長到投影基線上,形成各地質要素與投影基線的交點,再將各交點垂直投影到與投影基線相平行的剖面圖上,即為剖面上各地質素的界線點。地形線是將各導線點位投影到基線上,再以基線的某已知高程據各導線點的累計高程勾繪而成,此法有人稱作二次投影法。
採用地層厚度換算公式計算
D=L(Sinα·Cosβ·Sinr±Cosα·Sinβ)
式中:D-岩層直厚度
L-斜坡距
α-岩層直傾角
β-地層坡度角
r-剖面線與地層走向的夾角
地形坡向與岩層傾向相反時用+相同時用-
地層厚度應分層計算。比例尺小於1∶1000的剖面,分層厚度取整數,大小1∶1000的剖面,厚度數值取小數點後一位。
地層厚度計算時應注意的問題:
(1)產狀的有效控制距離要求在野外施測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加以確定,以便室內計算厚度用。
(2)脈岩的剔除:一般情況下,在圖上出露寬度<1毫米的脈岩不必剔除其影響厚度;超過1毫米時,則應剔去,採用岩脈兩側分別代表的厚度。若某一地段岩脈雖小,但很發育,且對此地段地層厚度影響較大,可依據岩脈在地層中含量比(線統計法:岩脈厚度與整個統計線段長度的比值),按比率求地層厚度。
(3)同一向、背斜中,地層厚度採用地層較發育的一翼進行計算(柱狀圖中可表示岩性相變或說明厚度的變化,不可採用兩翼岩層中較大厚度的單層建立柱狀圖)。
4.地層真傾角換算為視傾角
在剖面圖中,地層走向與剖面線方向不垂直時,在剖面圖上地層產狀以視傾角表示,見傾角換算表(表Ⅲ-2)。其產狀數字表示仍為真傾向、傾角。
5.實測剖面圖中表示的主要內容
(1)導線平面圖表示內容:導線、導線點、地質點、產狀(可選擇表示)、地質界線、地層代號、含礦層、斷層、主要地物等。
導線長度以平距表示。
(2)剖面上表示內容:岩性(以花紋表示)、產狀(花紋表示視傾角,下方數字表示真產狀)、地質點、導線點、樣品代號、層號及地層代號、斷層、褶皺、居民點及山峰水系名稱等,在剖面上方按需要附構造特寫素描圖。分層界線可適當劃長。產狀指引線應指在量取產狀的實際位置處。
(3)剖面圖必須和投影基線相平行。
(4)剖面圖擺法:剖面的左端應為西、北西、南西、南。相應在右端為東、南東、北東、北。
(5)如剖面徑平移,則導線平面圖上按平移方向、距離另作起點。而剖面圖僅按兩點的高差決定起點的標高,水平方向酌情斷開1-2厘米,以作圖方便互不重疊為原則。
(6)如剖面測制中並進行有電、磁測量、伽瑪測量等工作,若種類少,或僅一種,可在剖面圖上部作曲線圖表示,為了減輕圖面負擔,這些曲線圖可另作圖表示,但圖中地質剖面圖應互相一致。
折疊6、剖面地質小結
1.前言
(1)剖面測制的目的
(2)剖面線位置、方向、坐標、長度、測制方法。
(3)工作起始、完成日期、工作單位及主要工作人員。
(4)完成主要工作量:剖面長度、工程工作量、標本××件、樣品××件。
2.地質成果
(1)簡述剖面測制區的區域構造部位及地層、構造特徵。
(2)依不同時代,由老到新分別對剖面所見地層進行敘述。
每一時代中地層可按地層組合單元總述其組合特徵,再按不同岩性層詳述其岩性、顏色、礦物成分、結構構造等岩石岩性特徵,應詳細述明岩層之間的關系,特別是不整合接觸關系。
(3)岩漿岩及脈岩的描述。
(4)構造:斷裂構造、褶皺構造。
分別描述其類型、性質、規模、形態特徵、斷層對地層連續性的影響,控礦產構造特徵。
(5)礦產:對礦產應詳述。
(6)新進展、新發現和新見解。
3.存在問題

㈨ 實測地質剖面的一般程序、內容和工作方法

實測地質剖面的測制,一般分為野外工作和室內整理兩個階段。

( 一) 實測地質剖面的准備工作

在正式開展實測地質剖面工作之前應做好充分准備,以便協調、快速、優質地完成該項工作。准備工作的內容包括實測地質剖面的目的與方法的業務准備、人員分工、材料工具的准備等。

1. 業務准備

事先應對實測地質剖面的有關內容進行學習,聽取實習教師有關實測地質剖面的講課,在路線踏勘的基礎上,選擇可供實測的剖面位置,確定測制的比例尺。

2. 人員分工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一般 5 ~6 人為宜,具體分工和主要任務如表 5-1 所示。

表 5-1 實測地質剖面人員分工簡表

上述人員分工可視具體情況適當變動和調整,以不遺漏各項工作,每人工作飽滿且工作協調一致為前提。在剖面測制過程中,可能出現各項工作忙閑不均的情況。如地質觀察員、記錄員較忙,前、後測手較輕閑等。地質觀察員要發揮全組人員的積極性,做好調度和協調工作,切忌各行其是。對於某一地質問題可能有不同認識,在一時難以取得統一認識之前,以客觀、真實反映為前提,先按某一種意見暫定,事後再作深入探討或請指導教師幫助解決。為了實踐能力得到全面鍛煉,在完成本人所分任務的同時,應積極了解和熟悉其他人員不同分工的工作內容。工作進行一段以後,各不同分工應進行適當輪換,使每個學生都有實踐的機會,都能勝任測制剖面中的各項工作。

3. 工具、材料

為了保證實測地質剖面工作的順利進行,對剖面測制過程中所需的有關資料、工具、材料,按人員分工分別准備和攜帶,以便到野外就能有條不紊地開展工作。各組一般應配備地形圖 1 幅,羅盤 3 個,地質錘 1 把,測繩 ( 皮尺) 1 條,鋼捲尺 1 個,記錄本 1 本,三角板 1 付,半圓儀 1 個,圖板或講義夾 1 個,繪圖紙 ( 方格紙) 1 ~2 張,實測剖面記錄表 5 ~10 張,鉛筆 3 支,膠布 1 卷,標本簽 1 本。

( 二) 實測地質剖面的工作內容和方法

1. 實測地質剖面位置的初步選擇

通過路線地質踏勘,對填圖區的地層、礦產、構造、地形地貌等已經有了概略的了解,實測剖面位置選在哪裡應該已經有了一定的考慮,大體位置基本可以確定下來。為了使實測地質剖面工作順利進行,提高工作效率並達到質量要求,在正式實測之前,一般應進行比路線踏勘更加詳細的觀察,如剖面通過的地點、導線方向,地層的岩性、層序、化石層位、標志層、接觸關系、構造形態,確定分層界線點並樹立標記。對於實測構造剖面,則應對各種構造形態的要素、特徵及其確定依據和相互關系進行觀察。為了加深印象供實測時參考,可作信手剖面。

2. 導線的布設與工作內容

由於地形地質條件復雜多變,實測地質剖面的目的、要求不同,因此實測的方法也有多種,如直線法、網格法、導線法等。其中,導線法多為生產部門所採用。所謂導線法,系指按既定剖面的方向,隨著地形起伏連續實測,在平面上為一反復轉折的導線。它的優點是可以適應多種變化的情況,野外測制方法簡單易行速度快。其缺點是剖面為非直線時作圖麻煩,精度較其他方法稍差。

( 1) 導線布設原則

採用導線法進行實測地質剖面時,首先必須進行導線布設。導線布設應遵循實測地質剖面的選線原則,具體應注意以下三個問題:

◎ 所有導線應盡可能沿同一方向,並垂直於主要地層走向或主要構造線方向,若因某些因素使導線必須轉折,但轉折應盡量減少,且總體導線方向 ( 導線起終點相連) 要保持與主要地層 ( 或主要構造) 走向垂直,單一導線與地層走向線的銳夾角不小於 60°。

◎ 每條導線的端點 ( 導線點) 應布置在地形起伏變化處,同一導線之內的地形坡度要基本穩定。當地形明顯變化時,一定要設點控制變化的地形。此外,導線點不一定是地層的分界點,但為了統計和作圖的方便,在有條件統一時應盡量取得一致,而不能以地層或構造分界作為確定導線點的依據。

◎ 導線通過的地段,一般應是露頭良好、各種地質現象明顯、通行條件好的地段。如果重要地質現象不清楚而需要人工加以揭露,且揭露後仍不能得到連續剖面時,可採取沿地層某一界面走向平移導線的方法,但平移距離不宜過長,一般控制在 20 ~30m 以內。當導線平移時,一定注意沿地層某界面走向平移,而不是垂直導線方向平移,這樣才能保持地層的正常層序,不致因導線平移而使地層重復或缺失。

( 2) 導線上的工作內容

導線法實測地質剖面,是剖面測制小組集體的成果,其工作內容是由組成人員在明確分工的前提下,由個人完成。導線上應完成的工作內容,統一反映在 「實測地質剖面記錄表」中 ( 表 5-2) 。現將導線上的工作內容,即實測地質剖面記錄表中各項內容的取得及其有關問題敘述如下:

表 5-2 實測地質剖面記錄表

導線號 以剖面起點為 0,地形變化的第一個點即第一測繩終點為 1,導線號記錄為「0—1」; 第二測繩起點 1 至第二測繩終點 2,導線號記錄為 「1—2」; 其餘類推。

導線方位角 指每一條導線前進方向的方位角。如 0—1 導線的方位角,就是後測手由 0 點對前測手 1 點測讀的方位角。如果所有導線的方位角都相等,剖面線則為一條直線; 如果各導線的方位角不等,則剖面線為折線。導線的方位角由前、後測手提供,為了保證所測方位角數值的精度,最好採用前、後測手對測。當讀數相差 180°時,說明所測方位角准確,以後測手的讀數填入表中。如果雖經多次測讀,前、後測手的讀數仍有一定誤差時,取其最接近的一組讀數將其誤差平均分配,作為後測手的讀數記入表中。

導線斜距 導線斜距是指導線起、終點間沿地表的長度,一般採用以 「米 ( m) 」作為計量單位。為使測得的導線斜距准確,前、後測手應事先對測繩或皮尺進行檢查,檢查測繩 ( 或皮尺) 是否完整無損。後測手一方的刻度應為 0,當前、後測手身高大體相同時,手放在同一位置 ( 如放在肚臍處) 拉緊拉直測繩,這時測繩所讀長度因平行且等於地面斜距,所以其讀數即為導線斜距; 如前、後測手身高相差較大,可調節拉測繩手的高低,使其測繩與地面平行,這時導線斜距的讀數是由前測手向記錄員報告。

分層斜距 同一導線內不同岩性的分界點在導線上的距離,稱分層斜距。同一條導線上各分層斜距之和,等於該導線的導線斜距。當同一岩性分層分屬二條導線時,應分別量測。

對於實測地層剖面,屬於下列情況之一者,可量測分層斜距: ①按實測地層剖面比例尺的精度要求,分層厚度在圖上等於或大於 1mm 的單層; ②岩石顏色或成分顯著不同;③岩石的結構、構造 ( 如碎屑岩的粒度、層理、岩石單層的厚度) 有明顯變化; ④岩性不同、厚度不大的岩層有規律地重復出現時,可作為一套互層,如果厚度差異較大,則將薄層視為這一大層中的夾層。分層斜距分別量測其互層或大層斜距,其特點應敘述在文字描述欄內; ⑤標志層、化石層,以及礦層或其他分布廣、在地質研究中具有意義的薄的岩層應獨立分層,如果表示在剖面上它們的厚度小於 1mm 時,在繪圖時可誇大,按 1mm表示。

坡度角 導線經過地段的地面與水平面之間的夾角,稱該地段的坡度角。它以導線的前進方向為准,仰角為正,俯角為負。

地層產狀及產狀位置斜距 地層產狀一般只量測傾向和傾角。具體多遠距離測量一個產狀無具體的規定,一般在產狀有變化、不同時代地層分界的上部和下部地層,以及斷層的兩盤、褶皺的兩翼、樞紐傾伏端等部位一定要測量產狀。為客觀地反映構造形態,准確確定地層厚度,避免作圖及研究剖面時產狀數據不足,在剖面實測過程中應盡量多地測量產狀,以防止由於少測而再次補測,如果整理時,發現產狀過多,可以捨去不必要的產狀。

產狀位置斜距是指沿導線測量產狀的地點與該導線起點間的斜距。當導線經過的地段產狀不宜直接測量時,可在導線的旁側測量,但不宜過遠,它的產狀位置斜距是將測量產狀的位置沿岩層走向 ( 或斷層走向) 平移到導線上讀其斜距。

分層號 從剖面起點開始,對實測各岩層的分層由 1 開始順序編號。如某一分層在前一條導線中已經測過一部分並編了分層號,第二條導線中續測的部分不應再另編新號,應採用前一導線的編號。

畫剖面草圖 它是在剖面實測過程中邊測邊作,當剖面實測完畢後草圖即告完成。剖面草圖是依據實測的各種數據,按照規定的比例尺,由起點到終點,將地形起伏、導線編號、斜距、分層界線、產狀、標本位置及其編號等標於圖上的一份供剖面記錄整理和正式作圖時參考的圖件。剖面草圖不同於正式實測地質剖面圖,它既有比例尺的限制但又不很嚴格,而且具有一定的示意性和靈活性。如岩層傾角可用真傾角直接作圖,岩性符號也不一定都填滿,斜距和平距不一定嚴格換算等。有時為了加深印象,補充記錄表格中的一些不足,也可標注一定的文字或放大局部剖面進行詳細素描。

製作剖面草圖,有著一定的意義。如在不影響整體剖面質量的情況下,有時對於一些微小的地形變化在布設導線時不予考慮,有時卻是反映岩性、構造等一些重要標志,在這種情況下,如在剖面草圖中表示出來,可在正式作圖時可據此進行修正,防止由於人為作圖而失真。又如在考慮作圖方法時能使圖面布局合理,幫助回憶野外情況,糾正記錄錯誤,幫助小組討論研究問題等許多方面,都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特別是對於初學者來說尤為重要。

剖面的起、終點要准確標定在地形底圖上,用直徑 2mm 的小圓圈表示,圓心為其具體位置。在一般情況下,剖面的起、終點往往是確定剖面總方向的依據,起、終點連線應和剖面的總長度相等。剖面的起點到終點的方向一般應是岩層的傾斜方向,即地層由老到新的方向。這種測制順序對於熟悉地層層序,判斷地質構造,建立地質演化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作用。

3. 實測地層剖面的野外校核

實測地質剖面測完後,應進行野外校核。野外校核的主要內容包括地層劃分、岩性特徵描述的准確性,以及主要地層分界、特殊岩層的厚度和位置、構造形態、岩層產狀等進行檢查; 對於地面坡度、斜距和方位角等數據,針對可疑點進行部分抽查。檢查時要把文字記錄和剖面草圖結合起來,經過核查達不到質量要求的應考慮局部或全部重測; 如果檢查無誤或經過核審已作了改正,就可以結束實測地質剖面的野外工作,轉入剖面的原始資料整理和圖件的編制階段。

㈩ 土壤地質剖面的測制

測制土壤地質剖面是研究農業地質背景的基本方法。通過對岩石—母質—土壤的系統研究,探索成土母岩的礦物組合、結構構造及其對成土作用的影響,研究成土過程中元素活化遷移及分配規律,為土壤地質單位建立提供基礎依據。

1.剖面布設原則

浙江省農業地質環境調查項目在全省范圍內布置了103條土壤地質剖面,主要分布於浙北、浙東、浙中3個重點調查區,以控制主要地質背景、地貌單元、土壤類型和土地利用方式(俞國華等,1996;章明奎等,2003;浙江省土壤普查辦公室,1994)。有意識地在地質特徵差異明顯而屬於土壤類型(土屬、土系)相同的成土母質區布設土壤地質剖面,以進行對比研究。浙北地區土壤地質剖面主要布設在古生代碎屑岩、碳酸鹽岩、水網平原、濱海平原成土母質區;浙東地區主要布設在火山岩、濱海平原類成土母質區;浙中地區主要布設在紫色碎屑岩、更新世紅土及河谷平原類成土母質區。

2.剖面測制方法

首先進行野外踏勘,了解剖面所處的地質背景、生態環境,確認剖面所代表的母質類型和土壤類型。一般在地質背景與土壤類型具有代表性、土地利用功能相對穩定的地塊中央(即土壤地質單位的中部),以開挖土坑方式測制土壤地質剖面。

平原區土壤地質剖面原則上應穿過包氣帶、挖至母質層。山地丘陵區土壤地質剖面原則上應挖至基岩,半風化層較厚時母質或基岩樣可在基岩露頭附近採集。

參照土壤發生層(即A、B、C、R層)進行剖面分層,根據粒度、成分及其他特徵進一步細分,詳細記錄各層厚度、形態特徵、層間接觸關系。土壤觀察項目與研究內容有:土體構型、包氣帶厚度,顏色、礦物組成、結構構造、質地、緊密度、pH、有機質等。成土母岩研究內容有:顏色、岩性、結構構造、礦物成分、化學成分、礦化蝕變、風化程度、產狀、地質體時代等。此外,注意收集間斷面、古土壤層等資料,對重要現象進行素描或照相。

為研究土壤與成土母質的關系,布設採集岩石、土壤樣品。原則上每個土壤發生層採集一套樣品,層內遇不同岩性、質地時,要求採集組合樣;當某個層次較薄、土量不足以構成一個樣品時,應在5m范圍再開控一個剖面,在相同層次多點取樣,直至樣重達1000g。成土母質為基岩而風化層較厚的剖面,基岩樣可在剖面附近數十米范圍內同岩類新鮮露頭上採集,風干後樣重500g左右。典型基岩樣製作薄片,進行鏡下觀察。

3.剖面研究內容及要求

(1)野外記錄

剖面野外調查採用記錄卡做記錄,由基本信息、地形地貌、土壤質地、地層岩性、水文地質及植被、剖面柱狀圖、備注等內容構成。

(2)分析測試

根據研究目標及項目經費情況,土壤樣考慮測定以下指標或其中部分指標:①主量元素及微量元素53項:SiO2、Al2O3、Fe2O3、MgO、CaO、Na2O、K2O、Ag、As、Au、B、Ba、Be、Bi、Br、C、Cd、Cl、Co、Cr、Cs、Cu、F、Ga、Ge、Hg、Hf、In、I、Li、Mn、Mo、N、Nb、Ni、P、Pb、Rb、S、Sb、Sc、Se、Sn、Sr、Ta、Th、Ti、Tl、U、V、W、Zn、Zr;②稀土元素15項:La、Ce、Pr、Nd、Sm、Eu、Gd、Tb、Dy、Ho、Er、Tm、Yb、Lu、Y;③元素有效態及可浸提性8項:B、Cu、Fe、Mn、Mo、S、Se、Zn;④pH、有機質(或有機碳)、土壤礦物組成、土壤磁性。

岩石樣考慮測定下述指標或其中部分指標:①主量元素及微量元素49項:SiO2、Al2O3、Fe2O3、MgO、CaO、Na2O、K2O、Ag、As、Au、B、Ba、Be、Bi、Br、C、Cd、Cl、Co、Cr、Cu、F、Ga、Ge、Hg、I、Li、Mn、Mo、N、Nb、Ni、P、Pb、Rb、S、Sb、Sc、Se、Sn、Sr、Th、Ti、Tl、U、V、W、Zn、Zr;②稀土元素15項:La、Ce、Pr、Nd、Sm、Eu、Gd、Tb、Dy、Ho、Er、Tm、Yb、Lu、Y;③岩石礦物組成與磁性。

(3)綜合研究

1)歸納總結各土壤地質剖面的土壤特徵,包括營養有益元素、重金屬元素的全量與有效量,土壤礦物組成,土壤磁性,土體厚度、土體構型,土壤質地、pH、結構、抗蝕性、適種性等。

2)歸納總結主要元素在剖面縱向上(不同土壤發生層間)和不同成土階段的演化規律。

3)歸納總結各類母質稀土元素含量特徵。對比不同土壤發生層稀土配分模式,探索風化成土過程中稀土元素的活化遷移規律。

4)探索母岩磁性與土壤磁性之間的關系,各土壤地質剖面磁性特徵及其與氮、磷、鉀等營養元素的關系。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