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驅動地球變化的第三大地質營力
㈠ 地球營力怎麼解釋的營是營造的意思嗎
由於地球內部和太陽能量的作用,會使地表形態、地殼內部物質組成及結構專構造等不斷發生變化,如屬海枯石爛、滄海桑田、高山為谷、深谷為陵等,地質學把自然界引起種種變化的各種作用稱為「地質作用」。
作用於地球的自然力使地球的物質組成、內部結構和地表形態發生變化,引起地質作用的自然力叫地質營力。所以營應該是營造的意思。
地質作用可分為物理作用、化學作用和生物作用。它們既發生於地表,也發生於地球內部。有的強烈急促,如地震;有的微弱緩慢,如風化作用。地球的地表現狀是地質作用對地球表面長期改造的結果。產生地質作用的能 地質營力源於能。來自地球內部的稱為內能,主要有地內熱能、重力能、地球旋轉能、化學能和結晶能。來自地球外部的稱為外能,主要有太陽輻射熱、位能、潮汐能和生物能等。
㈡ 地質營力
什麼是地質作用?】
由於地球內部和太陽能量的作用,會使地表形態、地殼內部物質組成及結構構造等不斷發生變化,如海枯石爛、滄海桑田、高山為谷、深谷為陵等,地質學把自然界引起種種變化的各種作用稱為「地質作用」。
【什麼是內動力地質作用? 】
內部地質作用是指主要由地球內部能量引起的地質作用。它一般起源和發生於地球內部,但常常可以影響到地球的表層,如可以表現為火山作用、構造運動及地震等。
【什麼是外動力地質作用? 】
外動力地質作用是指大氣、水和生物在太陽能、重力能的影響下產生的動力對地球表層所進行的各種作用統稱為外動力地質作用。
【地質作用】
作用於地球的自然力使地球的物質組成、內部結構和地表形態發生變化的作用。引起地質作用的自然力叫地質營力。地質作用可分為物理作用、化學作用和生物作用。它們既發生於地表,也發生於地球內部。有的強烈急促,如地震;有的微弱緩慢,如風化作用。地球的地表現狀是地質作用對地球表面長期改造的結果。
產生地質作用的能 地質營力源於能。來自地球內部的稱為內能,主要有地內熱能、重力能、地球旋轉能、化學能和結晶能。來自地球外部的稱為外能,主要有太陽輻射熱、位能、潮汐能和生物能等。
地內熱能的主要來源是放射性和重力的熱轉換。①放射性熱能是地球內部的放射性元素蛻變而產生的。②重力分異產生的熱能是地球物質在地心引力作用下按不同比重發生分異的過程中,釋放出的位能轉化成的熱能。③沖擊、壓縮產生的熱能是地球在由星際物質聚積而成的過程中,微星體以高速沖擊地球時巨大動能轉變而來的。另外原始地球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壓縮,體積逐漸收縮而產生壓縮熱。此外,地球內部物質發生化學變化,結晶時會釋放熱,構造運動的機械能也可以轉為熱能。據計算,地內每年產生的熱總量與經地表每年散失的總熱量相抵後還有剩餘,這部分剩餘熱能便是岩漿活動和變質作用的主要能量來源。
重力能是地心引力給予物體的位能。
地球旋轉能是地球自轉產生的力給予地球表層物質的能。它包括離心力、離極力和科里奧利力。①離心力的大小隨緯度而異,兩極為零,赤道最大。地表離心力的水平力平行於地表相應點沿經向的切線,並指向低緯度,其大小在兩極和赤道均為零,中緯度最大。②離極力的方向指向赤道,促成表層物質向赤道運動。③科里奧利力影響著地球表層物質沿緯向或徑向的運動。
太陽輻射熱是太陽向地球輸送的熱 。其中60%為大氣、大陸和海洋吸收,成為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賴以活動,發育,並相互進行物質、能量交換的主要能源。由此產生了一系列外營力,如風、流水、冰川、波浪等。
潮汐能是因日、月對旋轉著的地球的各點的引力不斷變化而產生的能 。在它的作用下 ,地球上海水發生潮汐現象。潮汐具有機械能,是海洋中地質營力之一。
生物能是生命活動經過能量轉換而產生的能。其中特別指出人類大規模改造自然的活動,更是重要的能的表現形式。
此外 ,地表還有來自外層空間的宇宙線 、隕石沖擊能,以及地表發生化學反應和結晶釋放的熱。
地質作用的分類 根據產生地質作用的能源及作用發生的部位 ,地質作用分為內力地質作用和外力地質作用兩類。
內力地質作用是因地球內部能產生的地質作用,這類地質作用主要發生在地下深處,有的可波及到地表。它使岩石圈發生變形、變位,或發生變質,或發生物質重熔,以至形成新岩石。外力地質作用是因地球外部能產生的,它主要發生在地表或地表附近 。外力地質作用幾乎都有重力能參與。外力地質作用使地表形態和地殼岩石組成發生變化。根據地質營力,內力地質作用又可分成構造運動、地震作用、岩漿作用和變質作用 。外力地質作用又可分成河流的地質作用、地下水的地質作用、冰川的地質作用、湖泊和沼澤的地質作用、風的地質作用和海洋的地質作用等。外力地質作用按照其發生的序列還可分成風化作用、斜坡重力作用、剝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和硬結成岩作用。
構造運動是指岩石圈物質的機械運動。它有垂直和水平兩種運動形式。構造運動可使岩石變形、變位,形成各種構造形跡,塑造岩石圈的構造 ,並決定地表形態發育的基礎。構造運動可引起海陸變遷。地震是岩石中積蓄的應變能以彈性波形式突然釋放而引起的地球內部的快速顫動。地震發源於地下深處,並波及地表。絕大多數地震是構造運動引起岩石斷裂而發生的。
岩漿作用是岩漿從形成、運動直到冷凝成岩的全過程 。岩漿是地下岩石的高溫 (800~1200℃)熔融體。它不連續地發源於地幔頂部或地殼深部。岩漿形成後循軟弱帶從深部向淺部運動,在運動中隨溫度、壓力的降低,本身也發生變化,並與周圍岩石相互作用。
變質作用是岩石在風化帶以下,受溫度、壓力和流體物質的影響 ,在固態下轉變成新的岩石的作用 。岩石變質後,其原有構造、礦物成分都有不同程度的變化,有的可完全改變原岩特徵。
風化作用是地表環境中,礦物和岩石因大氣溫度的變化,水分、氧、二氧化碳和生物的作用在原地分解,碎裂的作用。
斜坡重力作用是斜坡上的土和岩石塊體在重力作用下順坡向低處移動的作用 。重力是主要營力 ,斜坡是必要條件,暴雨、地震、人為開挖往往起誘發作用。塊體物質的運動方式分為崩落、滑移、流動和蠕動。前三者運動較快,後者較慢。
剝蝕作用是河流、地下水、冰川、風等在運動中對地表岩石和地表形態的破壞和改造的總稱。
搬運作用是地質營力將風化、剝蝕作用形成的物質從原地搬往他處的過程。
沉積作用是各種被外營力搬運的物質因營力動能減小 ,或介質的物化條件發生變化而沉澱、堆積的過程。
硬結成岩作用是鬆散沉積物轉變為堅硬岩石的過程。這種過程往往是因上覆沉積物的重荷壓力作用使下層沉積物減少孔隙,排除水分、碎屑顆粒間的聯系力增強而發生;也可以因碎屑間隙中的充填物質具有粘結力,或因壓力、溫度的影響,沉積物部分溶解並再結晶而發生。
內、外力地質作用互有聯系,但發展趨勢相反。內力作用使地球內部和地殼的組成和結構復雜化,造成地表高低起伏;外力作用使地殼原有的組成和構造改變,夷平地表的起伏,向單一化發展。一般來說,內力作用控制著外力作用的過程和發展。
㈢ 什麼能是驅動地球系統變化的第三大地質營力
產生地質作用的能地質營力源於能。來自地球內部的稱為內能,主要有地內熱能、重力能、地球旋轉能、化學能和結晶能。來自地球外部的稱為外能,主要有太陽輻射熱、位能、潮汐能和生物能等。
地內熱能的主要來源是放射性和重力的熱轉換。①放射性熱能是地球內部的放射性元素蛻變而產生的。②重力分異產生的熱能是地球物質在地心引力作用下按不同比重發生分異的過程中,釋放出的位能轉化成的熱能。③沖擊、壓縮產生的熱能是地球在由星際物質聚積而成的過程中,微星體以高速沖擊地球時巨大動能轉變而來的。另外原始地球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壓縮,體積逐漸收縮而產生壓縮熱。此外,地球內部物質發生化學變化,結晶時會釋放熱,構造運動的機械能也可以轉為熱能。據計算,地內每年產生的熱總量與經地表每年散失的總熱量相抵後還有剩餘,這部分剩餘熱能便是岩漿活動和變質作用的主要能量來源。
重力能是地心引力給予物體的位能。
地球旋轉能是地球自轉產生的力給予地球表層物質的能。它包括離心力、離極力和科里奧利力。①離心力的大小隨緯度而異,兩極為零,赤道最大。地表離心力的水平力平行於地表相應點沿經向的切線,並指向低緯度,其大小在兩極和赤道均為零,中緯度最大。②離極力的方向指向赤道,促成表層物質向赤道運動。③科里奧利力影響著地球表層物質沿緯向或徑向的運動。
太陽輻射熱是太陽向地球輸送的熱 。其中60%為大氣、大陸和海洋吸收,成為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賴以活動,發育,並相互進行物質、能量交換的主要能源。由此產生了一系列外營力,如風、流水、冰川、波浪等。
潮汐能是因日、月對旋轉著的地球的各點的引力不斷變化而產生的能 。在它的作用下 ,地球上海水發生潮汐現象。潮汐具有機械能,是海洋中地質營力之一。
生物能是生命活動經過能量轉換而產生的能。其中特別指出人類大規模改造自然的活動,更是重要的能的表現形式。
此外 ,地表還有來自外層空間的宇宙線 、隕石沖擊能,以及地表發生化學反應和結晶釋放的熱。
㈣ 問個關於大學地質的問題
《地球科學概論》主要是學
地球科學各個學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識。包括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大氣圈、地球構造、地球表面慨況、地球上的水、冰雪覆蓋。
目錄有:
緒論
第一節 地球科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內容
第二節 地球科學的研究方法
第三節 地球科學的研究意義
第四節 地球科學的發展簡史與未來展望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節 宇宙
一、宇宙中的天體和物質
二、宇宙中天體的相對位置
第二節 銀河系與太陽系
一、銀河系
二、太陽系
第三節 地球、月球和地月系
一、地球
二、月球和地月系
第四節 地球的形態
一、地球的形狀與大小
二、地球的表面形態
第二章 地球的外部圈層
第一節 大氣圈
一、大氣的組成
二、大氣圈的結構
三、大氣的熱狀況
四、大氣的運動
第二節 水圈
一、水圈的組成
二、水圈的循環
第三節 生物圈
一、生物圈的概念
二、生物圈的組成
第三章 地球的內部圈層
第一節 地球的內部圈層
一、地球內部圈層的劃分
二、地球內部的主要物理性質
三、地球內部各圈層的物質組成及物理狀態
第二節 地殼
一、地殼的物質組成
二、地殼的類型
三、地殼的重力異常與重力均衡
第四章 地質年代與地質作用
第一節 地質年代
一、相對地質年代的確定
二、同位素地質年齡的測定
三、地質年代表
第二節 地質作用
一、地質作用的能量來源
二、地質作用的類型
第五章 風化作用與剝蝕作用
第一節 風化作用
一、風化作用的類型
二、風化作用的產物
三、影響風化作用的因素
第二節 剝蝕作用
一、地面流水的剝蝕作用
二、地下水、冰川和風的剝蝕作用
三、海洋(及湖泊)的剝蝕作用
第六章 搬運作用與沉積作用
第一節 搬運作用
一、搬運作用的方式
二、不同營力的搬運作用特點
三、搬運過程中碎屑物質的變化
第二節 沉積作用
一、地面流水的沉積作用
二、地下水、冰川及風的沉積作用
三、湖泊(及沼澤)的沉積作用
四、海洋的沉積作用
第三節 成岩作用
第七章 岩漿作用與變質作用
第一節 岩漿作用
一、噴出作用
二、侵入作用
第二節 變質作用
一、變質作用的因素與方式
二、變質作用的基本類型
第三節 地殼中三大類岩石的演變
第八章 構造運動
第一節 構造運動在地形、地物上的表現
……
第九章 地球動力系統
第十章 地球的資源
第十一章 地球的環境
第十二章 地球的起源與演化
《普通地質學》主要側重地質方面的,包括礦物學、岩石學、構造地質學、古生物地史學等。
目錄有:
1.1 地質學的研究對象、內容和意義 1.2 地質學的研究方法 1.3 地質學的分支學科和相關學科 1.4 普通地質學的任務 第二章 宇宙、太陽系和地球 2.1 宇宙的起源 2.2 星系的演化 2.3 太陽系的起源 2.4 地球的早期演化 第三章 地球的結構與組成 3.1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3.2 地球的物理性質 3.3 地球的結構和物質組成 第四章 地質作用與地質年代 4.1 地球的能量系統 4.2 地質作用的形式 4.3 礦物與岩石 4.4 地質年代學 第五章 風化作用 .5.1 物理風化 5.2 化學風化 5.3 岩石性質對風化作用的影響 5.4 風化作用的產物 第六章 風的地質作用 6.1 大氣圈的成分、結構特點 6.2 風的地質作用 6.3 荒漠化過程及對策 第七章 地表水流的地質作用 7.1 斜坡面流 7.2 暫時性河流的地質作用 7.3 河流的地質作用 7.4 河谷形態的發育 7.5 河流的河口 7.6 河系及其發育與分水嶺的遷移 7.7 與河流作用有關的有用礦產 第八章 地下水的地質作用 8.1 岩石中的水和岩石的透水性 8.2 地下水的成因與賦存形式 8.3 地下水的化學成分 8.4 地下水的地質作用 8.5 岩溶作用 8.6 地下水研究的意義 第九章 冰和冰水流的地質作用 9.1 冰川的形成 9.2 冰川的類型 9.3 冰川的運動.. 9.4 冰和冰水流的地質作用 9.5 地質歷史中的冰川 9.6 冰川發生的原因 9.7 凍土帶的地質作用 第十章 海洋的地質作用 10.1 海洋地貌 10.2 海水的物理和化學性質 10.3 海水的運動 10.4 海洋的破壞作用 10.5 海洋的沉積作用 10.6 海洋礦產資源 10.7 成岩作用與沉積岩 10.8 岩相的基本概念 第十一章 湖泊和沼澤的地質作用 11.1 湖泊的成因與水動力 11.2 湖泊的地質作用 11.3 沼澤的形成及其分類 11.4 沼澤的地質作用 11.5 湖泊和沼澤地質作用的研究意義 第十二章 重力作用 12.1 重力作用的類型 12.2 重力作用的災害及其防治 第十三章 構造運動及其形跡 13.1 構造運動的一般特徵 13.2 構造變動 13.3 板塊構造學說要點 第十四章 地震作用 14.1 地震的成因 14.2 地震的研究方法 14.3 地震作用 14.4 地震預報與抗震建築 第十五章 岩漿作用 15.1 火山作用過程的階段性 15.2 火山噴發的產物 15.3 火山災害及其防護 15.4 侵入作用與侵入岩 15.5 岩漿成因的多樣性 第十六章 變質作用 16.1 變質作用的特點 16.2 接觸變質作用 16.3 動力變質作用 16.4 區域變質作用 16.5 沖擊變質作用 第十七章 人類與地球 17.1 地球系統運動對人類的影響 17.2 人類與地球系統的聯系 17.3 人類的地質作用 17.4 人類在地球系統中的作用 第十八章 地質科學發展階段與地球科學觀的演變 18.1 地質科學的發展 18.2 地球科學觀的演變 18.3 地球科學的未來
㈤ 沉積物風化、搬運和沉積的主要地質營力
由於地球不斷地受到地球內部和外部能量的作用,使其物質發生變化,改變了其面貌及內部結構。把引起地殼或岩石圈的物質組成、結構、構造等發生變化的各種作用統稱為地質作用,把引起這些變化的能量稱為地質營力,傳播能量的媒介稱為介質。地質營力一方面不斷地破壞著地殼岩石的物質組分、結構和構造,同時又不斷地形成新的物質組分、結構和構造,即處於破壞與建設的矛盾運動之中。根據引起地質作用的能量來源,可將地質作用分為外力地質作用和內力地質作用兩大類。沉積物的風化、搬運和沉積作用屬於外力地質作用。外力地質作用指地球以外的能源引起的地質作用。地質營力總是通過一定的介質來起作用的。風化、搬運和沉積作用的地質營力按介質的物理狀態分為三種類型:①介質為液態的營力主要是水,包括地面流水、地下水、湖泊和海洋等;②介質為固態的營力主要有冰川;③介質為氣態的營力主要為大氣或風。
地面流水是指陸地表面流動的水體,它是陸地上最主要的外力地質營力。地面流水通常按水源補給特點分為暫時性流水和常年性流水兩種,前者包括片流和洪流,後者為河流。地下水是指埋藏在地表以下岩石和鬆散堆積物孔隙中的水,以化學作用為主,在碳酸鹽岩等地區,這種地質作用很發育。
湖泊與海洋營力的特點很相似,只是前者在規模上小一些。湖泊是陸地上主要的積水盆地,常以沉積作用為主。湖泊的沉積作用在不同的氣候帶常具有不同的特點。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沉積盆地。陸地上大多數碎屑物質最終都沉積在海洋中,所以海洋地質作用最顯著的特點是以沉積作用為主。
大氣是通過氣溫的頻繁變化、大氣中水汽、CO2氣體的存在等因素對地表產生地質作用。大氣對流便形成風。大氣圈中由於不同緯度地區所接收的太陽輻射量不一樣,可形成固定方向的大氣對流,在大范圍內也就形成了定向的風向帶,從而也決定了地球表面不同地區風的地質作用強弱不同。風的地質作用是純機械的,在乾旱、半乾旱地區比較盛行。
冰川是一種固體冰流,它分布於高寒地區,運動速度慢,而且是整體向前運動。所以,冰川的地質作用僅分布於寒冷地區,如高山、極地,且作用方式是純機械的。
㈥ 人類工程活動可作為第三種地質營力嗎
人類工程活動可以看做是第三種地址營造力
㈦ 地質營力這個怎麼解釋啊 不明白
也就是地質作用力
什麼是地質作用
由於地球內部和太陽能量的作用,會使地表形態、地殼內部物質組成及結構構造等不斷發生變化,如海枯石爛、滄海桑田、高山為谷、深谷為陵等,地質學把自然界引起種種變化的各種作用稱為「地質作用」。
【什麼是內動力地質作用? 】
內部地質作用是指主要由地球內部能量引起的地質作用。它一般起源和發生於地球內部,但常常可以影響到地球的表層,如可以表現為火山作用、構造運動及地震等。
【什麼是外動力地質作用? 】
外動力地質作用是指大氣、水和生物在太陽能、重力能的影響下產生的動力對地球表層所進行的各種作用統稱為外動力地質作用。
【地質作用】
作用於地球的自然力使地球的物質組成、內部結構和地表形態發生變化的作用。引起地質作用的自然力叫地質營力。地質作用可分為物理作用、化學作用和生物作用。它們既發生於地表,也發生於地球內部。有的強烈急促,如地震;有的微弱緩慢,如風化作用。地球的地表現狀是地質作用對地球表面長期改造的結果。
㈧ 地貌形成的地質營力主要有哪兩大類,分別指什麼
地貌形成來的地質營力主要有兩大源類,即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內力作用包括地殼運動,岩漿活動,變質作用。內力作用使地表面變得起伏不平,形成褶皺山,斷層山,火山地貌等。
外力作用包括風力,流水,海浪,冰川等的風化作用,侵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等。外力作用使地面趨於平坦。外力作用可以形成多種地貌。
㈨ 內、外地質營力主要包括哪些類型
內部地質營力:火山作用、構造運動及地震、岩漿作用、變質作用
外部地質營力:風力、水流侵蝕,風化作用
㈩ 全球變化的驅動因素
按照全球變化驅動力的來源,可將驅動因素分為三大類:地球外因素、地球內力因素和人類活動因素。這三類因素一方面可直接或間接地引起地球表層環境的變化,更重要的是,它們還可以引起各種復雜的地球表部層圈相互作用,造成綜合性的環境效應。
(一)地球外因素
主要指地球以外的宇宙環境因素(或外力作用)。地球的環境狀態與太陽的關系最為密切,同時還受到其他天體的深刻影響。其中受關注較多的是太陽輻射輸出變化,受其他天體的引力作用產生的地球運動軌道參數的改變,以及小行星、彗星等天體對地球的隕石撞擊作用等。太陽輻射能直接驅動了發生在地球表面的大氣運動、水圈循環、植物的光合作用與生長、地表的風化與剝蝕等多種作用與過程。太陽輻射量的改變會引起上述各種過程發生不同程度的變化,進而引起全球變化。太陽輻射除有長期變化外,其短期變化主要表現為太陽活動,包括太陽黑子、光斑、耀斑、日餌、日冕等,一般用黑子活動強弱代表太陽活動強弱,其他太陽活動都和黑子活動呈同步變化關系。地球繞太陽運行的軌道偏心率、赤黃交角和歲差這些軌道參數都會隨時間發生緩慢的變化,並具有一定的周期性,這主要是受太陽引力、月球及相鄰大行星的弱引力(或稱攝動)等共同作用的結果,因而也屬於外部因素。這些軌道參數的變化均會引起地球接受太陽輻射量的整體性與地區性變化,因而可能導致地球表部圈層的物理狀態、作用過程等發生一系列的變化(見米蘭柯維奇學說)。大規模的隕石撞擊作用對全球環境的影響可能是災難性的,現已有較多的地質事件可能與此相關,但主要表現在地質歷史時期中-長期時間尺度上的一些可能的災難性全球變化事件的起因方面,在近現代的短時間尺度上尚未顯示出隕石撞擊作用對全球變化的重要影響。與此類似,超新星爆發、銀河系運動等宇宙環境對短時間尺度的全球變化的影響一般難以體現。
(二)地球內力因素
主要是指由地球內部的能量所驅動的各種作用過程及其導致的全球變化。地球內部的能量主要包括地熱能、重力能、化學能、結晶能、地球旋轉能等。在地球外部圈層的各種運動、循環、能量傳遞、物質交換等過程中都有地球內力作用的參與(特別是重力作用)。但地球內力對全球變化的驅動更主要的是通過岩石圈板塊運動而對全球表部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板塊運動產生的大陸漂移、海底擴張、造山運動、岩漿活動等造成了海陸分布格局、海底地形與陸地地形的變化、火山活動的分布與強弱的變化等,這些均能進一步引發大氣圈、水圈、生物圈的各種適應性變化,從而導致全球變化。如板塊運動在導致海陸分布變化的同時,可引起海平面升降變化、洋流變化、洋陸接觸面積的變化、全球溫度和降水格局的變化等,並對生物的進化產生重要影響。大陸分離切斷了生物之間的交流,助長了生物多樣性的增加,而大陸拼合則助長了生物的交流與融合。板塊碰撞形成的山地和高原一方面建造了新的地理格局(如我國的青藏高原),同時也影響了大氣環流運動、水圈的循環方式、地區性氣溫的變化、地表水系的變化等,當然也可以進一步影響生態環境的變化。火山活動是地球內力作用和板塊運動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一次強烈的火山噴發活動表面上看可能在較短的幾天之內就在局部地區結束了,但其所引起的環境效應可能波及全球,並可持續相當長的時間。據研究,強烈的火山噴發可將大量的氣體和火山灰帶入平流層中,並可停留1年以上,不僅可導致溫度降低的「陽傘效應」,還可改變平流層的化學成分,對CO2、O3 等的平衡產生影響。此外,許多其他地質災害往往受地球內部地質作用的控制或是地球內力、外力及人類綜合作用的產物,如地震、泥石流、水土流失、沙漠化等,它們對全球變化也產生重要影響。
(三)人類活動因素
人類在其發展進化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由人類培育或馴化的植物、動物及人類自己所建造的城鎮、鄉村等所組成的人類生態系統;並且隨著人類生態系統的發展、壯大,其已在相當廣泛的地區替代了自然生態系統,成為地球環境中不可忽視的組成部分;同時也成為影響自然過程、導致自然環境變化的一個重要營力。人類活動所引起的地球系統的狀態和功能的改變,在工業化以來的200多年裡急劇加速,在最近幾十至幾百年的時間尺度上,人類活動對全球變化的影響極為顯著,在某些方面一定程度上已達到甚至超過了自然變化相同量級的規模。如森林破壞、臭氧洞、溫室效應增強等均是此類全球變化的顯著表現。而且這種人類活動還可引起復雜的層圈相互作用效應,如CO2 的人為大量排放會導致大氣溫室效應增加,造成全球變暖,全球變暖又會引起海平面變動、水循環變化、生態系統變化等一系列過程與環境狀態的改變;又如植被、森林的破壞不僅改變了生態環境,並進而造成水圈災害、水土流失、沙漠化以至氣候的變化等。而且更重要的是,人類現階段的許多活動所造成的全球變化或危害連人類自己也沒有認識清楚或尚未表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