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吳山是什麼地質
㈠ 杭州地區主要地形是什麼
丘陵來地區為主,杭州市西部自屬浙西丘陵區,主幹山脈有天目山等。東部屬浙北平原,地勢低平。
杭州有著江、河、湖、山交融的自然環境。全市丘陵山地佔總面積的65.6%,平原佔26.4%,江、河、湖、水庫佔8%,世界上最長的人工運河—京杭大運河和以大涌潮聞名的錢塘江穿過。
杭州位於中國長江三角洲南翼,杭州灣西端,錢塘江下游,京杭大運河南端,是長三角重要的中心城市,是中國東南部的交通樞紐。河網密布,湖泊密布,產品豐富,具有典型的「江南水鄉」特色。杭州地處亞熱帶季風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
(1)杭州吳山是什麼地質擴展閱讀:
杭州歷史文化:
杭州是中國七大古都,中國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蕭山區跨湖大橋遺址的發掘,證實了早在8000年前人類就在這里繁衍生息。餘杭良渚文化在5000年前被譽為「文明的曙光」。
秦始皇建縣以來,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五代吳越國和南宋都在這座城市。自古以來就有「人間天堂」的美譽。元朝時,他們被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譽為「世界上最美麗、最豪華的城市」。
㈡ 杭州西湖龍井茶產地地質-地球化學環境研究
西湖龍井因其獨特的色、香、味,如今已香飄萬里,譽滿全球。西湖龍井產茶的歷史可追溯到唐代。世界第一部茶書,唐·陸羽《茶經》載:杭州天竺,靈隱二寺產茶。龍井茶始於宋朝,聞於元朝,揚於明朝,盛於清朝;在1000多年的歷史演變過程中,從平民百姓待客禮儀的家常飲料到成為皇室的貢品,留下了許多神話般美好的傳奇故事和贊美龍井茶的詩、詞、歌、舞。明代高濂在《四時幽賞錄》中說:「西湖之泉,以虎跑為最,兩山之茶,以龍井為佳。」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四次駕臨龍井茶區,觀茶做詩,賜封御茶,故有「龍井18棵御茶」之古典。西湖龍井茶獨特的色、香、味與其產地的地質-地球化學環境密切相關。
(一)西湖龍井茶產區分布
杭州西湖龍井茶產區分布於「春夏秋冬皆好景,雨雪晴陰各顯奇」的西湖風景區,傳統產地分布在海拔500m以下的丘陵低山,呈馬蹄形分布於群山環抱之中。根據《杭州市西湖龍井茶基地保護條例》的劃區定界,西湖龍井茶基地和後備基地包括杭州市西湖風景名勝區和西湖區境內,東起虎跑、茅家埠,西至楊府廟、龍門坎、何家村,南起社井、浮山,北至老東岳、金魚井范圍內的茶地。其中,西湖龍井茶基地一級保護區范圍:東至南山村,西至靈隱、梅家塢,南至梵村,北至新玉泉。該范圍內現有茶地459.2hm2,劃入保護基地面積328.6hm2,保護率為71.6%,劃入後備基地41.7hm2。西湖龍井茶基地二級保護區范圍為西湖龍井茶基地一級保護區范圍以外的區域,現有茶地932.5hm2,劃入保護基地面積583.3hm2,保護率為62.6%,劃入後備基地162.4hm2。
杭州西湖龍井茶產區東臨西湖,南臨錢塘江,受「一湖一江」的水、氣調節和東南季風的影響,氣候溫暖,年平均16.1℃,≥10℃的活動積溫約5 100℃,無霜期250d,降水量1 500mm左右,年均空氣相對濕度80%,年均光照時數約2 100 h。
龍井茶產區周圍的丘陵低山由於石英砂岩、石灰岩、泥頁岩等不同岩石抗風化侵蝕能力的差異和地質構造的影響,圍繞杭州西湖形成天竺山(413m)、北高峰(314m)、美人峰(355m)、天馬山(275m),南高峰(257m)、鳳凰山(157m)、寶雲山(118m)、葛嶺(125m)、寶石山(7m)、丁家山(49m)、吳山(63m)等不同高度的山丘,大致呈弧形排列,形成圈狀地形,具有「三面環山,重重疊疊」的地貌特徵。
產茶區土壤主要為黃紅壤及其變種,以黃泥沙土土種居多,土壤pH值在4.5~6.0。四周植被以常綠闊葉樹為主或落葉闊葉樹為主的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以及人工培育的馬尾松和毛竹林。虎跑溪、九溪、梅塢溪和白龍潭溪發源於西湖群山,流經茶區,直接注入錢塘江;地下水資源豐富,常出露成泉點,著名的有虎跑泉(屬裂隙泉)、龍井泉(屬岩溶泉)、玉泉(屬孔隙泉)。獨特的生態環境為上乘的茶葉品質,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
(二)西湖龍井茶產區地質背景
杭州地區在大地構造位置上屬於揚子-錢塘江准褶皺帶,是早古生代的准地槽區。在次一級單元上,杭州恰好處於錢塘准地槽背斜與太湖-吳淞內陸斷陷的交接處,自東南向西北有構造升沉轉折的特點。杭州市西部山區地質構造主要為北東-南西向的褶皺,稱為「西湖復向斜」,褶皺軸走向北東,向北東傾伏,復向斜由11個單體褶皺組成,構成丘陵山區峰嶺地形特徵。單體褶皺均為短軸、不對稱傾伏褶皺,向斜一般較完整,背斜常被斷裂破壞。西湖復向斜東北傾伏端被第四系所覆蓋。其次,區內還發育了一系列北東及北西向斷裂構造。受西湖復向斜的控制,杭州地勢自南西向北東逐漸降低,東部與杭嘉湖平原相接。
杭州地區屬浙西北地層區,自元古宙至第四紀地層均有出露。西湖龍井茶產區及附近地區的地層分布主要受西湖復向斜控制,復向斜兩翼主要為志留系、泥盆系石英砂岩、細砂岩、泥岩、砂礫岩等沉積碎屑岩,核部由石炭—二疊系灰岩組成。
(三)西湖龍井茶產區地球化學特徵
為了詳細了解西湖龍井茶產區的地球化學特徵,在系統收集西湖龍井茶產區基礎地質和土壤資料的基礎上,根據西湖龍井茶主要產地分布情況,選擇九里松、老東岳、獅峰、梅家塢4處龍井茶主產區進行對比研究(圖3-5)。
圖3-5 西湖龍井茶主產區地質背景示意圖
Q4—第四系;J3—上侏羅統中酸性火山碎屑岩;C—P—石炭系—二疊系碳酸鹽岩;D3—上泥盆統石英砂岩;S3—上志留統紫紅色細砂岩;S2—中志留統泥質砂岩
1.土壤及茶葉的樣品採集
在初春茶採摘季節,每處茶園分片分別采3個嫩芽葉樣及相應的成熟葉樣,同時分層(10~20cm、60~80cm)採集土壤樣(獅峰一處僅采10~30cm一層)。
茶葉樣採集後曬干,粉碎至80目,應用X射線熒光、原子熒光和原子吸收等分析方法測定20多種元素。
土樣採集後,過20目篩,研磨至80目分析元素全量和有效量,元素全量測定採用常規化探分析方法和質量要求進行,有效量的溶提和測定參照農業部門常用方法進行。
2.成土母岩元素地球化學特徵
西湖龍井茶產區土壤成土母質除局部為第四系覆蓋外,主要分布有古生代—中生代沉積地層,志留系的主要岩性為泥質砂岩(S2)、紫紅色細砂岩(S3),泥盆系為石英砂岩(D3),石炭-二疊系為碳酸鹽岩(C—P),局部侏羅系為中酸性火山碎屑岩(J3)。
表3-11列出了西湖龍井茶區主要的幾種成土母岩的元素平均含量,從表中可以看出,不同種類岩石的微量元素含量有很大差異。對比不同成土母質,除灰岩之外,其他幾類成土母質均具有高硅(Si)、鉀(K),低鈣(Ca)特點;而灰岩則呈低硅(Si)、高鈣(Ca)的特徵。成土母質的元素含量特徵為土壤中元素的遷移和富集提供了基礎。
表3-11 西湖龍井茶區成土母岩主要元素含量
註:含量單位氧化物為%,其餘為mg/kg。
3.土壤元素地球化學特徵
西湖龍井茶產區土壤主要為黃紅壤亞類的黃泥砂土、黃泥土、石砂土等,局部有斕土等分布。老東岳、九里松主要發育黃泥土,獅蜂、梅家塢以黃泥砂土為主。黃泥土粘閉性重,透氣性差,對養分的轉化、遷移不利,不利於植物根系發育及對養分的有效利用。黃泥砂土透氣持水性較好,有利於植物根系發育對養分吸收利用。
表3-12為西湖龍井茶區土壤微量元素的平均含量,與表3-11相比,在亞熱帶濕熱氣候下,土壤元素含量很大程度上繼承了母岩元素含量特點,然而在母岩風化過程中,K、Na、Ca和Mg 等表生活動性強的元素相對淋失,而Fe、Al等相對富集,微量元素Mn、Cu、B和As、Hg等趨於富集。
表3-12 西湖龍井茶區土壤主要元素含量
註:含量單位氧化物和OM為%,其餘為mg/kg;樣品數為3。
土壤性質對地球化學元素的貧化或富集也有一定影響,黃泥砂土較黃泥土透氣、滲水性好,淋洗作用較強,元素淋失程度大,岩石風化成土使元素分布趨於均勻化。土壤性質還表現為對元素富集層位的作用,輕質土(黃泥砂土)中多數元素由於淋洗較強而富集層位較深,粘質土(黃泥土)則由於淋洗作用較弱,除Fe、S、Pb、Hg以深部富集,B、Mo、Co、P呈淺層富集外,多數元素富集層變化不一。
4.地球化學環境與茶葉質量
前人研究認為,成土母岩中高Si、P、K,低Ca、Mn、Mg有利於茶樹生長,是茶葉高質因子,茶樹為「嫌鈣作物」,土壤中Ca超過10×10-3對茶樹有害,有效 Mn 超過80×10-3會發生Mn 毒害症,同時,茶葉中 P、K、Zn、Se、Co、Ni 等有益元素,以及Hg、Pb、As、Cd、Al等人體有害元素的含量也與茶葉質量有密切關系。
眾所周知,嫩葉茶質量優於成葉茶,表3-13所示的茶葉中元素含量表明,嫩葉中富含K、Zn、P、Se、Ni、Co等人體有益元素,而Al、Hg、Cd、As、Sb等含量則遠低於成葉。這表明不僅在表觀特徵(形、味、香、色)方面,而且在元素含量上,不同質量的茶葉有其各自的特徵。
表3-13 西湖龍井茶嫩葉、成葉中元素含量對比
註:含量單位Cd、Hg、Sb、Se為ng/g,其餘為mg/kg;樣品數為12。
前述成土母岩類型、土壤理化性狀差異是決定獅峰、梅家塢茶優於老東岳、九里松的重要因素。從土壤元素全量和有效量來看,獅峰、梅家塢茶園土Fe、Zn、Mo等含量適中,Hg、Al、Pb低,P、K有效量高,Ca、Ma、Mg、Cu等適中或偏低,營養元素基本平衡,從而有利於茶樹生長和茶葉品質。由表3-14 可見,獅峰、梅家塢茶葉富含P、K、Zn、Cl、Se,適量的Ca、Mn、Mg,而Al、As等較低,與之相比,老東岳、九里松兩地Ca、Mn含量和有效量過高,老東岳茶園P、K有效量過低,九里松Hg、Pb、As等有害元素含量偏高,這些因素影響了茶樹生長,不利於茶葉質量,在茶樹嫩葉元素含量上也有一定的體現。
上述結果表明,成土母岩、土壤的性質及其元素地球化學特徵等因素與龍井茶的生長和品質有密切的關系,適宜的母岩類型、土壤性狀及其元素含量是茶葉優質的基本自然條件。對於杭州一帶的龍井茶而言,發育於泥盆紀石英岩上的質地適中的黃泥砂土是適宜發展優質茶葉的土壤類型。
表3-14 西湖龍井茶產茶區嫩葉中元素含量對比表
註:含量單位Cd、Hg、Sb、Se為ng/g,其餘為mg/kg;樣品數為12。
㈢ 杭州城西地質條件怎麼樣
包括杭州城西地質條件怎麼樣?應該是地質條件應該是很好
㈣ 西湖的地質
關於西湖生成的原因,古代有關書籍記載都較簡略。明朝《西湖游覽志》卷一載:「西湖三面環山,溪谷縷注,下有淵泉百道,瀦而為湖。」近代學者從地形、地質、沉積及水動力學等方面進行了考證,其中較為普遍的觀點認為西湖是由海灣逐漸演變而生的一個潟湖。民國九年(1920年),科學家竺可楨考察西湖地形後發表了《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其稱:「西湖原是錢塘江左邊的一個小小灣兒,後來由於錢塘江泥沙沉澱下來,慢慢地把灣口塞住,變成一個潟湖。」竺可楨還從沉積率推斷,西湖開始形成年代距今一萬二千年前。竺氏認為西湖形成之初,後由於三面山區中的溪流注入,所挾沙逐漸填充西湖,湖面隨之逐漸縮小,倘若沒有歷代的不斷疏浚,西湖早已湮廢。1924年,地質學者章鴻釗發表《杭州西湖成因一解》,對竺氏的觀點又進行了補充:西湖之成,其始以潮力所向而積成湖堤,其繼以海灘變遷而維持湖面,二者為形成西湖之重要條件。
但是,潟湖說在現代科學考察中受到了懷疑。1950年以後,地質部門對西湖湖中三島和湖濱公園地質鑽孔取樣分析,認為距今一億五千萬年的晚侏羅紀時,以今湖濱公園一帶為中心,曾發生過一次強烈的火山爆發,寶石山和西湖湖底(大部分)堆積下大量火山岩塊,由此,曾出現火山口陷落,造成馬蹄形核心低窪積水,即西湖雛型。1979年,地質工作者對湖濱鑽孔採取的岩樣作微體古生物分析後著文認為,根據不同化石的組合,西湖的形成過程可劃分為早期潟湖、中期海灣、晚期潟湖三個階段,隨著錢塘江沙坎的發育,西湖終於完全封閉,水體逐漸淡化,形成近代的西湖。
西湖周圍的群山,屬於天目山余脈。根據岩性差別和山勢高低,可分為內、外兩圈。外圈有北高峰、天馬山、天竺山、五雲山等,屬高丘陵地形,山體主要由志留、泥盆紀岩屑砂岩、石英砂岩構成,岩性較堅硬,不易風化侵蝕。峰巒挺秀,溪澗縱橫,流水清洌,是西湖泉水最多地帶。內圈有飛來峰、南高峰、玉皇山、鳳凰山、吳山等,山勢較低,屬低丘陵地形。山體均為向斜山地,主要由石炭、二迭紀石灰岩構成,易受水流溶蝕,形成了煙霞、水樂、石屋、紫來、紫雲等溶洞。內圈的群山,除岩溶丘陵外,還有橫亘西湖北緣的葛嶺、寶石山,由火山碎屑岩組成,海拔在百米左右。
㈤ 杭州的地形地貌
山脈是由內力形成,後由於外力改變,
西湖是由於海面下降形成,
㈥ 杭州的地形是什麼樣的
.浙南群山大多海拔千米以上,最高 峰黃茅尖達1921米.地勢自西南向 東北傾 斜,浙北的杭嘉湖平原是省內最大的平原,河湖密布.省內有 八大水系:苕溪、錢塘江、 曹娥江、甬江、靈江、甌江、飛雲江、鰲江.沿海有2000多個島嶼和許 多海灣.氣候 溫暖, 濕潤多雨. ?浙江的發展受益於大運河,大運河與長江連接.大運河是古代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 通道,北起北京,南達杭州,在浙江境內長達129公里.南宋之所以能偏安江南,大運 河為 之提供了條件. ?良好的自然條件使浙江產生了許多園林.南宋林升在《題臨安邸》中誦雲:「山外青山樓 外樓,西湖 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這是詩人為南宋君主著急,放著大好河 山不去收 復,而終日陶醉於西湖園林中,樂不思汴(宋代都城開封).另一方面,這首詩也說明杭 州確實是風景極佳之地,不然,怎麼連帝王都玩得忘了國政? ?杭州是中國東南的重鎮,這里之所以形成大城市是因為優越的地勢.西湖、錢塘江、大 運河在此貫通.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北邊是富庶的杭嘉湖平原. ?西湖在杭州西側,南北長3.3公里,東西寬2.8公里.西北、西南、東南有青山環抱 ,湖 面明凈如鏡.湖邊最高的天竺山海拔412米. ?天目山余脈由西向東逶迤而至,至西湖在南岸形成吳山,山勢如龍.北岸有寶石山如鳳, 兩山對峙,呈「龍鳳搶珠」之勢.在寶石山可以觀覽西湖全景.
㈦ 杭州的岩石類型 杭州的岩石屬於什麼類型
杭州既不是板塊交界處,也不是地質運動活躍處,岩石自然是沉積岩
㈧ 杭州吳山在哪裡
1、杭州吳山在杭州的上城區,著名的吳山廣場和河坊街就在山腳下。
2、延安路的最南端就是了,有公交吳山站,吳山廣場站等。
㈨ 杭州吳山是個區嗎如果不是,那它具體是什麼
首先吳山不是個區哦!吳山屬於杭州市上城區,簡單來講只能算是西湖的一個景點而已。
㈩ 浙江以什麼地形地貌地質結構為主
地形地貌
浙江地形(2張)
浙江東西和南北的直線距離均為450公里左右,陸域面積10.18萬平方公里,為中國的1.06%,是中國面積最小的省份之一。浙江山地和丘陵佔70.4%,平原和盆地佔23.2%,河流和湖泊佔6.4%,耕地面積僅208.17萬公頃,故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說。
浙江地形自西南向東北呈階梯狀傾斜,西南以山地為主,中部以丘陵為主,東北部是低平的沖積平原。大致可分為浙北平原、浙西丘陵、浙東丘陵、中部金衢盆地、浙南山地、東南沿海平原及濱海島嶼等六個地形區。
浙北地區水網密集的沖積平原,浙東地區的沿海丘陵,浙南地區的山區,舟山市的海島地貌,可謂山河湖海無所不有。西南多為千米以上的群山盤結,其中位於龍泉境內的黃茅尖,海拔1929米,為浙江省最高峰。地形以丘陵、山脈、盆地為主。四大平原有杭嘉湖平原(杭州、嘉興、湖州)、寧紹平原(寧波、紹興)、金麗衢平原(金華、麗水、衢州)、溫台平原(溫州、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