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地質的低速柱是什麼

地質的低速柱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1-02-10 21:58:52

1. 地幔柱構造主要作用特徵

地幔柱構造的形成和演化及動力學觀點被稱為是繼大陸漂移和板塊構造以後的第3次浪潮。俄羅斯學者哈因(1996)提出在整個地球歷史中,地球和其層圈的內生過程,包括板塊構造和地幔柱構造相互作用的變化,具有旋迴性和方向性,是全球動力學的基本問題。

地幔柱構造最早源於1963年Wilso提出的熱點(hotspots)理論,地幔柱構造的產生是由於地球內部結構分層的物理及化學性質的不同所致。這些層不僅包括液態的外地核、可發生塑性流變的地幔、還有剛性的外層地殼。在這些層中,存在著顯著的內外溫差、物質分異和熱傳導、形成熱冷幔柱的對流,從而導致地幔柱構造的形成。

地幔熱柱的規模,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運移的距離以及其通過的周圍介質的物質性質,如黏度等(劉元龍,1980)。現代地幔柱在地幔中上升時,其影響的直徑范圍可達800~1200km,而在太古宙則要小,直徑變化在600~800km。日本學者丸山茂德(S.Maruyama)、深尾良大(Fukao)利用地震層析成圖研究深部構造,並以地幔底界(2900km)、上地幔底界(670km)和地殼底界(100km)為限劃分為一、二、三級地幔柱(圖4-1);牛樹銀(1996)等以地幔熱柱,地幔亞熱柱和幔枝等劃分地幔柱構造的不同級別,並與岩石圈變化、區域地質構造格局、構造—岩漿帶活動成礦作用相聯系。

地幔柱構造是地質構造作用、火山岩漿活動、沉積變質作用、成礦作用體系的原動力。當地幔柱構造接近地表時,由於熱物質在地幔中的升力及浮力導致地殼隆起,其規模可達上千米,這種抬升又進一步導致地殼的伸展運動、地殼減薄、大陸裂谷事件、古陸解體、洋殼增生等。在地幔柱之上的大陸殼物質,由於地幔熱柱的向上運動、熱傳遞導致局部融熔,形成大規模的玄武岩漿的溢出及花崗岩漿侵入作用;同時,伴有區域變質、地殼重熔、構造變形等,甚至引起全球氣候變化,大地水準面升降和生物滅絕等(王登紅,1998)。

圖4-1 地幔熱柱分級圖

據1998年美國《科學新聞》報道,格蘭特等人通過對地震波的研究發現,在地幔底部同地核交界處存在厚度5~10km的「超低速帶」(ultralow velocity zone),這些地帶呈半熔解高溫狀態,阻滯了地震波的傳遞,半液體狀態的地幔向外傳遞地核熱能的速度比固體地幔快100多倍,使上面的地幔溫度很高,最後導致最上層地殼很熱,超低速帶對應地殼表面多有火山岩漿分布,它們遙遙相對,例外非常少。

地質構造作用特徵:華南地區自中生代以來,地質構造作用、岩漿活動、沉積變質作用和成礦作用進入一個相當強烈的活動時期,這種綜合作用體系與華南地幔柱構造作用是分不開的,後者決定了華南中新生代以來的基本地質構造格局。

在印支期(220Ma)造山運動期間,由於地幔柱在深部的上升作用,區域上導致華南上三疊統高角度不整合覆蓋在下、中三疊統及古生界,元古宇岩石之上,沉積作用以海退沉積相組合和陸相快速沉積為特徵。岩漿作用以鈣鹼性二長—閃長花崗岩為主,岩石以富鎂富鈦為特點。

在侏羅紀至早白堊世(190~125Ma),即燕山期的早期階段,隨著地幔柱的進一步上升,受熱動力作用的影響,區域上產生較強烈的火山噴發和岩漿侵入作用,具有幔源—殼幔源混合—殼源為主的完整岩漿成分譜系,隨著岩漿活動時代變新,成分上有由鈣鹼性—偏鹼性—鹼性演化的特點。晚期典型的鹼性、偏鹼性花崗岩具有深源的地球化學特點,即鍶同位素初始比(87Sr/86Sr)=0.7002~0.009;與此同時,受上升動力的作用,在區域隆起背景上出現一系列由於斷陷作用而形成的盆地,隨熱減薄作用進一步加強、熱柱頂冠上部進一步裂解,形成一系列「鏟式」斷層控制的區域性大型盆地、陸相盆地沉積建造,其中的紅色沉積建造則可能是由於地幔柱構造作用,大量的熱量(火山岩漿作用)進入大氣,導致氣候改變、氣溫升高,加劇表生作用過程中的氧化作用所致。此外,在沉積作用的同時,在盆地中,由於裂解作用導致深源的偏鹼性—鹼性岩漿噴出作用,如沉積岩層中的鹼性玄武岩及與其同源的基性岩脈。

在晚白堊世(約100Ma),即燕山造山運動的主幕期間,地幔柱作用進一步加強,地幔—地核邊界產生的熱在地幔中以更高的地幔平均溫度活動對流,產生更高溫度的岩漿作用,其活動規模和強度在前述基礎上繼續擴大,成分上受更大深度范圍的部分熔融以及更高分餾的結晶分異作用所控制,以偏鹼性、鹼性為特點;拉張作用增強、區域上伴隨各類岩脈的貫入、盆地沉積尤其是紅盆建造繼續發育,從而構成了中國南方特有的紅盆現象,該時期也是區內成礦作用的重要時期。

由於中新生代地幔柱構造的作用和影響,在華南也產生了各種各樣的礦化作用,形成了如W,Sn,Nb,Ta,Sb,Cu,Pb,Zn,Mo,Au,U等礦化,從而使華南成為我國的多金屬礦產基地。

地球物理特徵:地質學家通過研究出露地表的深部岩石獲得地球深部的物質組成、結構構造及存在條件的信息;地球物理學家則通過研究岩石的地球物理性質來獲得類似的信息,如Woodhouse和Dzicwonski(1984)發展了一種利用時間窗口內的地震記錄所包含的所有信息來進行層析成像和模擬的方法。該方法是目前研究深部地質較為有力的工具。

華南板塊岩石圈構造與地球物理的研究結果揭示出殼幔內地震波速度的異常(袁學誠等,1989),清楚地顯示出在華南地區有一個低速異常帶,中國大陸其他地區大部分為高速帶,這說明在華南確實存在一地幔熱柱並與「太平洋赤道熱柱組」——太平洋赤道附近的低速熱柱,組成同一結構帶,這一低速帶從切穿華南的一條徑向剖面也清楚可見,華南地幔熱柱的深部作用與地表地質作用特徵是相對應的,進一步驗證了地表地質的演化與陸下地幔結構有著密切關系,熱點作用強烈的地方一般是火山岩漿作用劇烈之處。華南低速異常塊向華北大陸高速異常塊下俯沖,這一異常構造約在陸下300km深度比較清楚,它與當前的地學界廣泛認為的華南地塊向華北大陸塊俯沖的事實相符合。

地幔柱構造與成礦作用的關系:地幔柱構造也是成礦作用體系的原動力,不同元素的成礦作用特徵或同一元素的不同成礦特點,都是在這種原動力的作用下,不同元素在地質體(包括礦體)或同一元素在不同地質體的表現形式。

歸納起來,地幔柱構造與成礦作用的關系主要有兩個方面:提供能量,包括動力能和熱能,這是成礦作用元素分餾活化和遷移富集前提條件;不同程度直接或間接提供了成礦物質來源。

華南中新生代的成礦作用實際上也不例外,是地幔柱構造的一種作用產物。成礦作用本身表現是一個「相對獨立」的事件(主要是指相對含礦主岩而言),但它同時又是區域地質構造作用體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受核幔邊界低速帶高熱液體的影響產生的物質對流,形成地幔柱構造,成礦物質也可通過氣態—氣液混合相—含礦流體的形式隨地幔柱—地幔亞熱柱—幔枝構造活動向地殼淺部遷移,上升幔流勾通了成礦元素的深部來源,成礦物質的多少取決於核幔邊界的涌動強度,核幔邊界的涌動又受著核幔平衡狀態和外來激發因素的影響。所以,上涌地幔熱流柱中的成礦元素含量也會隨著核幔涌動強度變化而時多時少,時斷時續,成礦作用也必然具有強度差異性和不同的階段性,此外,深部對流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並伴有其他作用過程,如交代作用、混合作用、部分熔融作用和結晶分離作用等,特別是在氣熱的作用下,不相容元素如鈾在液相中產生富集並向上遷移,因此成礦物質的深源性貫穿著整個地幔柱的對流體系及其所經歷的范圍。

2. 地質學中地幔柱是如何形成的

地幔柱就是地幔呈現軟流態的物質在岩漿對流活動中上升侵入地層而沒有凝專固形成的,它類似於一種侵入屬岩(淺成岩)形成的早期過程,但是淺成岩會發生固結成岩作用,地幔柱未經固結成岩,仍然保留著軟流態,並且上部較低溫低壓狀態的岩漿會與下部較高溫高壓岩漿發生垂直對流作用

3. 地質中的rqd是什麼

岩石質量指標RQD(Rock Quality Designation),它是迪爾1964年提出的概念,是用來表示岩體良好度的一種方法
RQD是根據修回正的岩心採取率來答決定的,所謂修正的岩心採取率就是將鑽孔中直接獲取的岩心總長度,扣除破碎岩心和軟弱夾泥的長度,再與鑽孔總長之比。方法規定在計算岩心長度時,只計算大於10cm堅硬的和完整的岩心。

4. 華南中、新生代地幔柱構造作用與區域地質構造演化

早在20世紀的80年代末,陳毓川等(1989)提出深部地幔物質與熱的流通帶「熱帶」和 「熱點」是中生代南嶺地窪區構造岩漿活動與成礦的原因所在,並研究了熱帶與熱點的時空 演化和遷移規律。謝竇克等(1996)從地幔柱構造入手利用大量的地質-地球化學-地球物 理資料綜合研究了華南大陸地殼的生長過程。但總的來說,對華南地幔柱構造作用研究所 開展的工作不多。

華南位於歐亞大陸的東南端,為歐亞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接地帶,是歐亞板塊東南緣地 殼生長和大陸增生最活躍的大陸邊緣,也是核幔質量傳輸最強烈的構造帶。華南在新元古 代時期,比較強烈和明顯的地質構造作用事件與約1000 Ma時記錄比較清楚的地幔柱構造 作用有關。這一時期為南部揚子古陸塊向華北大陸塊俯沖,隨著俯沖過程在東側形成郯(城)-廬(江)-九(江)-南(昌)轉換斷裂(圖2-1),在俯沖帶南側,形成近東西向彼此平行 的斷陷、隆起帶,如長江-大庸-鳳凰斷陷帶、江南-雪峰隆起、紹興-諸暨-開化-弋陽-萬載-醴 陵-攸縣活動大陸邊緣。這一構造格局控制了新元古代的岩漿活動和早古生代沉積建造。伴隨這一災變性的碰撞造山事件和受地幔柱構造作用的影響產生典型的幔源火山爆發和岩 漿侵入。火山岩漿活動主要受江南-雪峰隆起兩側的裂解構造,特別是江南-雪峰隆起南側 的裂解帶所控制。典型的岩石有基性、超基性的二輝橄欖岩-純橄岩、方輝橄欖岩、輝長岩、細碧角斑岩、角斑岩、花崗閃長岩、堇青石富斜花崗岩等。這些岩石改造了華南大陸新元古 代以前的太古宙、中元古代岩層,形成區域性強烈不整合。

華南大陸經加里東期造山運動後初具大陸雛形。540 Ma來自赤道附近的華夏洋島片,逐漸向古揚子板塊南緣拼貼,至450 Ma左右最後仰沖到古揚子板塊之上,導致古揚子板塊 東端向北推移約數百千米,在南昌一九江一帶可見江南—雪峰隆起與其西側部分產生明顯 的錯位並呈NE-SW向展布(圖2-1)。仰沖拼接帶大致在相山—江山—南昌—泰和—遂 川—韶關—四會—吳川一線,在其西側有新元古代蛇綠岩套存在,而東側不存在;東西兩側 的早古生代地層、古生物和岩相各不相同;中生代火山岩在西側極少見到,跨過界線東側大 片出露,表明這條界線從加里東早期就存在,並且是一條切至上地幔的大型邊界斷裂帶(圖 2-1)。地震資料(圖2-2)也表明,兩側的中、下地殼有抬升逆沖之勢,由此可見,這條邊界 在深部同樣有明顯的反映。在此拼接仰沖帶以深部具有大陸根深的冷硬塊,低速軟流層在 200 km左右;而以東的深部陸根淺,陸下為軟塊,低速軟流層在100~40 km之間。伴隨華 南大陸加里東期的拼貼組合,在大陸內,特別是在大陸的南端有大規模的花崗岩侵入,拼接 帶東側的隆起仰沖及大規模的火山岩漿作用表明東側從加里東期以後受地幔柱構造動力作 用和熱力影響更加明顯。

圖2-1 華南大陸地質構造與鈾成礦富集區示意圖(據謝竇克,1996有修改)

圖2-2 中國及鄰區250 km深度地震S波速度結構圖(圖例中的正值表示速度高於地球平均值,負值表示速度低於地球平均值,據謝竇克,1996有修改)

在印支期(220 Ma)造山運動期間,由於地幔柱在深部的繼續上升作用,導致區域上,特 別是連縣—韶關—上杭—泉州一線以南,上三疊統高角度不整合覆蓋至下、中三疊統及古生 界、元古宇岩石之上。沉積作用以海退沉積相組合和陸相快速沉積為特徵。岩漿作用以鈣鹼 性二長閃長花崗岩為主,岩石成分以富鎂富鈦為特點。在侏羅紀至早白堊世(190~125 Ma),即燕山期的早期階段,隨著地幔柱的進一步上升,受熱動力作用的影響,區域上產生較強烈 火山噴發和岩漿侵入作用,具有幔源-殼幔源混合-殼源為主的完整岩漿成分譜系。隨岩漿 活動時代變新,成分上具有由鈣鹼性-偏鹼性-鹼性演化的特點。晚期典型的鹼性、偏鹼性花 崗岩具有深源的地球化學特點,即鍶同位素初始比(87Sr/86Sr)=0.7002~0.7009;εNd(t)= -4.3~ +2.88;δ18O=+2.0‰~ +8.3‰,δD= -99‰~ -145‰,且一般強烈富集不相容 元素。與此同時,受上升動力的作用,在區域隆起背景上出現一系列由於斷陷作用而形成的 盆地。隨熱減薄作用進一步加強,熱柱頂冠上部進一步裂解,形成一系列鏟狀斷層控制的區 域性大型盆地陸相沉積建造,其中的紅色沉積建造則可能是由於地幔柱構造作用,大量的熱 量(火山岩漿作用)進入大氣,導致氣候改變,氣溫升高,加劇表生作用過程中的氧化作用所形 成。此外,在沉積作用的同時,在盆地中,由於裂解作用導致深源的偏鹼性—鹼性火山噴出作 用,如形成沉積岩層中的鹼性玄武岩及與其同源的基性岩脈——粒玄岩或煌斑岩等。

在晚白堊世(約100 Ma),即燕山造山運動的主幕期間,地幔柱作用進一步加強,地幔— 地核邊界產生的熱在地幔中以更高的溫度活動對流,產生更高溫度的岩漿作用,其活動規模 和強度在前述基礎上繼續擴大,深源無水,成分上受更大深度范圍的部分熔融以及更高分餾 的結晶分異作用所控制,以偏鹼性、鹼性為特點;拉張作用增強,產生裂解構造薄弱帶;區域 上伴隨各類岩脈的貫入,盆地沉積尤其是紅盆建造繼續發育,從而構成了南方特有的紅盆現 象。地震速度結構分析表明,地殼表面的地質構造作用、火山岩漿活動等與深部的低速帶相 對應,進一步證明地幔柱構造作用對地表地質作用的控制。

遙感影像地質解譯表明,在華東南湘、贛、粵三省交界地區,發育一個主要由侏羅紀至白 堊紀花崗岩體組成的巨型環狀岩體群,稱之為華東南巨型環狀岩體群(簡稱環群,圖2-3)。環群呈橢圓形,面積約20萬km2。環群的邊界由一系列的岩基及少數岩株組成,它們分別 是騎田嶺岩體、大東山岩體、貴東岩體、陂頭岩體、柯樹北岩體、朱蘭埠岩體、永豐岩體、彈前 岩體、淋洋岩體和千里山岩株群;環群內部出露的岩體既有大型岩基,又有小型岩株,它們分 別是諸廣山岩體、鵝形岩體、大埠岩體、油山岩體和西華山岩體等。該環群區域集中了南嶺 侏羅紀—白堊紀花崗岩的絕大部分岩體,環群內岩漿活動期次繁多,發育復式岩體,離開環 群,相應時代的花崗岩體明顯減少,尤其是沿南嶺北東東向構造岩漿岩帶,此現象更為明顯。顯然,該環群不僅代表了巨型岩漿活動中心,而且是眾多的W、Sn、Mo、Pb、Zn、U等熱液礦 床的聚集區,是深部地幔柱構造作用的產物。

圖2-3 華東南巨型環狀岩體群分布圖

環群包圍的區域現在還是地熱高場區,沿環內大斷裂水溫高於60℃的溫泉星羅棋布,也發現有數處水溫高於80℃的溫泉;而同一條大斷裂,如南嶺東西向斷裂、贛州—大余等北 東向大斷裂,從環內延伸到環外的部分則很少發現水溫大於60℃的溫泉。由於中、新生代 地幔柱構造的作用和影響,在華南也產生了各種各樣的礦化作用,形成了如W、Sn、Nb、Ta、Sb、Cu、Pb、Zn、Mo、Au、U等礦化,從而使華南成為中國的多金屬資源基地。

迄今為止,我國學者尚未對華南地幔柱的成礦作用進行專題研究,但在某些課題的研究 中已經注意到熱點及地幔柱的成礦問題(陳毓川等,1989;黎盛斯,1996;王登紅,1998;李子 穎等,1999、2002)。王登紅(1995)等在研究華南錫礦的過程中,認識到鎢、錫多金屬礦床及 其相關岩體不但在空間上具規律性分布,而且在時間上自西向東花崗岩體與礦床都逐漸變 老,從個舊的81~147 Ma→大廠130~149 Ma→柿竹園133~182 Ma。其中個舊花崗岩年 齡最新,而個舊以西滇西的錫礦比個舊花崗岩還要年輕,這可能是華南所在的板塊在漂 移過程中,一個潛伏地幔柱在地表留下的痕跡。毛景文等(1997)研究表明,柿竹園礦床 中的鎢可能來自於核幔邊界;黎盛斯(1996)也指出,湘中的錫礦山超大型銻礦跟地幔柱 密切有關。

5. 地質學的三大支柱是什麼那三門課謝謝

岩石學 古生物地史學 構造學

6.  地質條件

13272工作面位於萬年礦-水平南翼采區上部,北側以F10斷層為界,南側緊臨村莊保護煤柱,東、西兩側未採掘。工作面走向長450m,傾斜長70~140m,平均115m,總掘進煤巷長度為1350m。煤層平均傾角為16°,煤厚3.6~5.0m,平均4.0m。地面標高+285~306m,煤層底板標高-160~-200m,埋深420~500m。地層呈一單斜構造,其走向SN—N20°W,傾角在8°~23°之間。試驗巷道位於13272工作面運輸巷,直接頂為厚度6.0m左右的粉砂岩,單軸抗壓強度為41MPa,老頂為厚度8.0m的中粒砂岩,單軸抗壓強度為55MPa,直接底為6.0m厚的粉砂岩,單軸抗壓強度為45.3MPa。

9.4.1.1頂板

頂板層面極為發育,根據冒落剖面看層面間距一般小於100mm;節理面密集發育,主要發育2組節理,1組與巷道走向接近,1組與巷道走向大角度相交。節理面為閉合接觸,巷道頂板表面處節理面極為光滑,呈銀灰色,在節理面傾角較小時,易沿節理面發生滑動。

頂板破壞型式為冒落,冒落高度為2~3m,自穩時間為數小時。在工字鋼支護段頂梁被壓彎,撓度達150mm以上,個別頂梁出現扭轉破壞。頂板冒落呈拱形,冒落岩石多呈塊狀,少量為柱狀,極少有板狀岩塊和巨石。塊狀岩石邊長多在100mm左右,柱狀岩石長邊約200~300mm,短邊長度在100~150mm左右,從頂板內層理、節理發育情況和冒落後岩石形狀可見,頂板為碎裂結構岩體。

工字鋼棚式支護時頂板冒落破壞的原因:一是巷道斷面形狀與頂板岩體結構類型不匹配,碎裂結構頂板在自重型應力場作用下的穩定形狀為拱形,見圖9.3,當巷道開挖成矩形時,頂板表面為平面,在不施加支護或支護不當時,必然要冒落成一拱形而穩定下來;二是採用工字鋼支架維護巷道時,頂梁與頂板間總是存在空隙的,這為巷道頂板冒落成拱形提供了外部條件,同時工字鋼支架屬「外部」支護,不能改善頂板內部結構面的性質,如層面、節理面的抗拉抗剪性能等,頂板性質未能得到改善。9.4.1.2煤幫及掌子面煤體

兩幫煤體較硬,普氏系數在2以上。煤體層理、節理極為發育,掘進放炮崩落煤體為渣狀,塊度較小。兩幫煤體出現了板裂化現象,板厚80~100mm。迎頭煤體也出現了板裂化現象,形成與自由面平行的裂紋。

巷道開挖後,兩幫及迎頭煤體承受二次應力作用,煤體淺處形成與自由面平行的細小裂紋,該裂紋不斷擴展最終形成一組與自由面平行的巨型裂紋,將煤體分割成為一組平行板,由於板比較薄易發生折斷破壞,引起煤體片幫,形成過程見圖9.18所示。

圖9.18煤體板裂化

板裂化現象產生的主要條件之一是煤體應力狀態,理論研究表明,只有當煤體承受的豎直方向應力較高時才能形成板裂化現象。由於迎頭和兩幫相互垂直,兩者同時形成板裂結構,表明該地區地應力場為自重型應力場,即以豎直方向地應力為主,但也不排除構造應力的影響。

7. 地質人員總結的經驗是什麼

錄井質量是現場地質工作的關鍵和核心,為把好質量關,地質人員從基礎版做起,狠抓「三準一精」權,「一準」是卡准鑽具長度。每根鑽桿地質人員都反復測量4至5遍,那股認真勁兒竟到了既不相信別人,也不相信自己的地步,只有多量幾遍心裡才踏實,連一厘米的誤差也不放過。

「二准」是測准岩屑從井底上返的時間。為此,地質人員每班進行2至3次投放標志物實驗,准確地把握好井口岩屑所屬的實際深度。

「三準」是選准砂樣。由於油層較深和快速鑽井,撈取的岩屑上下混雜、層次不一。對每天撈取的數十包甚至上百包砂樣,地質人員都攤在露天的水泥台上一包一包地挑,一粒一粒地選。

站累了就彎下腰,眼花了就用放大鏡,有時乾脆跪著干。寒風吹來,冰涼刺骨,大家全然不顧,硬是通過嚴格挑選,保證了砂樣准確無誤。所謂「精」,就是對各種現場資料進行精心研究,作出地質剖面按時上報。就是這樣,地質人員憑著一顆報效祖國的赤子之心,發揚「嚴細求實」的科學精神,戰勝了從未遇到過的艱難困苦,創造了省時節資的岩屑錄井新方法,建立了打不爛、摧不垮的現場錄井「鐵柱子」。

8. 工程地質學中柱狀節理的形成機理!

一般是岩漿岩。岩漿噴出後,在地下慢慢冷卻,後又被推出地表形成的柱狀。在南京有個石柱山。你可以搜索一下。

9. 低速凹槽形成的構造作用

倫坡拉陸相第三系盆地顯然是地殼拉張期的產物,即地殼在第三紀時抬升並形成拉張的環境才能產生這樣幾千米厚的陸相沉積,然而這時正是印度大陸向北運動並與歐亞大陸發生碰撞和持續推擠的過程中。從倫坡拉盆地北緣於新近紀,即20ma以來發生了侏羅世洋殼逆沖到第三系紅層之上看,這一地帶僅僅在此時才發生了大規模地擠壓作用。這一時間與侏羅紀洋閉合的時間相差甚大。Yin,An(2001)強調在4個地點如安多、扎加藏布、改則以及西部獅泉河等附近存在的侏羅系逆沖到第三系之上的現象,並且把它們作為侏羅紀洋閉合的標志。顯然,侏羅紀洋閉合時間與侏羅系逆沖到第三繫上的時間兩者的時間相差太大。侏羅紀洋閉合的遺跡應當在蛇綠岩發生早期逆沖構造的地點尋找。經過本項目地質學家參與的區域地質調查,發現在納木錯-申扎一線更為合適。如此,低速凹槽區先是處於拉張環境。20ma以後又轉變為一個強烈的擠壓環境。通過平衡剖面法計算地殼大體上縮短了30%~50%。這一應力環境的變化將對本區的油氣聚集與分散起到很大的影響。

關於油氣的聚集與分散與後期構造運動的關系,李四光(1954)提出了構造作用對油氣聚集和分散控制的關系有3層含義:①是區域大構造格局,即大型構造,如盆地、台地、地槽;②是中型構造,如斷層、節理、片理、小的斷層和結構面等(還應當包括褶皺形成的構造圈閉);③是更小的構造,如顆粒的排列方式,孔隙存在的情況,包括用光學和其他適當的方法來檢定岩石顆粒排列的方向。強調了構造作用對油氣驅動和聚集很重要。

倫坡拉盆地是藏北惟一的已被證實具有一定工業儲量的盆地,前地礦部到1980年已打了41口井,總進尺為40000m,並在牛淺2 井試出間歇性自噴油氣流,日產49.5 升;在紅星6井試出工業油流日產6.8m3;在倫淺3井地下400m處用熱采工藝累計噴油103m3。這些稠油層賦存的深度都是幾百米,更深部的情況並不清楚。再說,這些油層或第三紀油層與左右及下面的海相中生代含油氣層的物質能量的交換關系也未查明。這些都需要進一步做工作。

10. 低速凹槽的速度結構與地質屬性

倫坡拉盆地(圖-10)位於德慶-龍尾錯剖面上200 km距離處(圖3-3),地表為速度小於4.9 km/s的低速小盆,位於低速凹槽的南部邊緣。低速凹槽沿測線上的長度約100 km。

盆地寬為10~30 km ,上部為陸相第三系,厚約4000~5000m,兩側為中生代地層,底部為中古生代地層,總厚度達15000m(青藏油氣區石油地質編寫組,1990)。高瑞琪(2001)強調寒武-奧陶系總厚有1000m,主要為厚層灰岩夾白雲岩,可能所謂的古生代以來是指寒武-奧陶紀以來的地層厚度。上述兩項地層厚度相加已達20 km,這一數據與低速凹槽中的5.8 km/s的速度層深度相近。灰岩、白雲岩互層的速度一般不超過6.0 km/s。蔣忠惕(項目組成員)認為盆地內第三系厚度可達5000m,第三系之下為白堊系與侏羅系,厚度可達10000m,未見上三疊統。侏羅系的底部為時代不明的復理石建造,含有洋殼物質,為一較厚的混合層,將其地震波速度提高到6.3~6.5 km/s,即表現為洋殼或下地殼的特徵。盆地東部鑽井打到700m見到奧陶系,表明盆地內東西向的變化可以很大。趙政璋等(2001b)提出南羌塘的沉積地層大體是全的,下侏羅統之下應為三疊系。沿扎加藏布有蛇綠岩分布。肖序常(2000)認為,蛇綠岩形成於早侏羅世-中侏羅世,其上覆蓋著上侏羅統-下白堊統,如此則早侏羅世-中侏羅世的地層就應有洋殼沉積了。總之,本區內第三系之下和侏羅系之下的地層發育情況現在還未完全確定,也可能是不同地區地層缺失情況有所不同,將來應當進一步加以查明。

圖3-10 倫坡拉盆地地質剖面圖

(據中國石油地質志)

1—洪積-河流相;2—河流相;3—河流-濱湖亞相;4—濱湖亞相;5—三角洲亞相;6—基岩;7—泥灰岩;8—半深湖亞相;9—淺湖亞相;10—岩相界線;11—深湖亞相;12—三角洲-淺湖亞相;13—地層界線;14—正斷層;15—逆斷層

E3d1—古近系(漸新統)丁青組一段;E3d2—古近系(漸新統)丁青組二段;E3d3—古近系(漸新統)丁青組三段;E1-2n1—古近系(古新統-始新統)牛堡群組一段;E1-2n2—第三系(古新統-始新統)牛堡群組二段;E1-2n3—第三系(古新統-始新統)牛堡群組三段;E1-2n4—第三系(古新統-始新統)牛堡群組四段;J-K—侏羅系-白堊系;P1-M2—下二疊統-中生界;F—古近系

磁測結果給出南羌塘盆地內磁性層的深度在5~7 km左右(趙政璋等,2001 a),如果這一磁性層代表了下二疊統底部的玄武岩層,則低速凹槽內第三系以下的白堊—二疊系的總厚度將不會超過2~3 km。顯然,這一地層總厚度顯得太薄了。如果這一磁性層代表了中侏羅世的洋殼,計算出來的地層的厚度就合理了,但是其下面的沉積層又代表了哪些地層現在還很難解釋。在東部,磁性層的深度在9 km左右,即較西部加深了2 km,而奧陶系又很淺,這樣磁性層又代表著什麼?對此還沒有一個合理的解釋。由於本區磁場強度太弱,磁測結果的可信度並不高,所以還必須再做工作,並要用其他方法進行校驗。

關於5.9~6.3 km/s這一速度層的地質屬性,按照通常的解釋,它應當代表變質結晶基底層和上地殼層。但是蔣忠惕認為不可能是老變質結晶基底,因為本區沒有見到老結晶基底的出露。怎樣去解釋,需要進一步探討求證。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