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的山屬於什麼地質
1. 桂林的山叫什麼山啊
桂林的山都是石灰岩,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要問桂林的山是怎麼形成,就是問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其原因很復雜,下面簡單介紹一下:
四十億年前,地球上的二氧化碳含量是現在的20萬倍,那時的大氣中70%是二氧化碳。那又是什麼原因使如此巨量的二氧化碳消失殆盡,並給地球創造了一個適宜生物,包括我們人類居住的環境呢?是因為水,是因為地球上的海瀚海洋。
由於有了海洋,二氧化碳就被溶解在接近於中性的水中而變為碳酸溶液,溶液不斷地中和岩石中的鈣離子,形成了碳酸鈣沉入海底。碳酸鈣是石灰岩的主要成分,地球上有那麼多的石灰岩,就是由二氧化碳與地殼中的鈣元素結合並且逐漸沉積而形成的。石灰岩原來是沉在海底的,由於地熱的作用,地殼在不斷地運行過程中,經過幾億看的運動、變化,原來的海底,變成了現在的陸地,形成了現在的喀斯特地貌。今天我們在貴州、廣西的石灰岩中還可以發現大量海洋生物的化石,這些化石證明了地球上發生過滄海桑田的地質變化。
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碳酸鈣是一種不能溶解在純水中的物質,但卻可以溶解在含有二氧化碳的雨水當中。潮濕的氣候再加上億萬年雨水的沖刷,把石灰岩的地表溶蝕成高聳的尖峰和幽深的峽谷,形成了"無峰不奇,有山必穴"的喀斯特地貌。
表面上看石灰岩是十分堅硬的,但是由於它們含有大量的碳酸鈣,所以就會被水雕刻成地表上的奇峰怪石。同樣由於水的作用,地表下也會被蝕刻出大大小小、神秘莫測的溶洞。由於在山體上有茂密的原始森林涵養水源,雨水就會源源不斷地滲到山體當中,一點一滴地溶解石灰岩,把它塑造成美麗的鍾乳石和秀氣的石筍,有的地方還會形成了地下石林的自然奇觀。在黑暗的洞穴里,伴隨著滴滴嗒嗒的水聲,石灰岩經歷著幾十萬年、上百萬年的漫長歲月,形成了我們今天所能見到地下龍宮。
2. 桂林山水地貌景觀形成的地質過程
桂林岩溶峰林地質景觀屬於「典型地質與地貌景觀」。桂林山水地質地貌景觀的形成和發育與該地區的岩石條件、氣候條件、地形條件、生物條件等密切相關,也是岩石圈,大氣圈,水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結果。
喀斯特地貌發育的最基本條件是岩石的可溶性。岩石的空隙和裂隙的發育程度影響到岩石的透水性。水的溶蝕力大小主要取決於水中所含二氧化碳,有機酸和無機酸的數量,以及水的流動性的強弱。
幾億年前, 桂林一帶是一片汪洋大海,海水帶來的沉澱物以鈣質為主, 從而形成了石灰岩。二、三千萬年前,地殼發生「燕山運動」,這次造山運動把廣西掀起,形成了包括桂林在內的山峰和盆地。石灰岩的主要成份是碳酸鈣, 看似堅硬, 卻很容易被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溶解, 變成可溶性的碳酸氫鈣隨水流走。天長日久, 裂縫和小孔溶成大大小小的奇洞.
洞頂縫隙中滲下的水中含有從別處帶來碳酸氫鈣,碳酸氫鈣很不穩定,一出縫隙,壓力變小,溫度升高,就又還原成碳酸鈣沉澱下來。經過千萬年的積累,就形成了如冰錐一般的石鍾乳。滴滴到地面,就生成石筍,石筍和石鍾乳最終連接到一起,就變成了石柱、石花、石幔。高溫地區的土壤中二氧化碳含量高,加上雨多,這就使含二氧化碳的水量大大增多。桂林正是溫濕多雨地區,因此石灰岩溶解速度快,這種溶解現象在地質學上稱作「岩溶」。南斯拉夫喀斯特高原與此相似,由於國外很早就研究這個高原,人們就把岩溶稱為「喀斯特」。
3. 桂林的地質是怎樣形成的
桂林溶洞主要是可溶岩經喀斯特作用形成的空洞。其成洞作用的水一般來自雨水,也有地熱水和來自深部的原生...流特性的地下徑流,稱地下河。
1、丹霞地貌是上世紀三十年代以丹霞山為代表而命名的一類地貌類型。形成丹霞地貌的岩層是一種在內陸盆地沉積的紅色屑岩,後來地殼抬升,岩石被流水切割侵蝕,山坡以崩塌過程為主而後退,保留下來的岩層就構成了紅色山塊。丹霞地貌屬於紅層地貌,所謂「紅層」是指在中生代侏羅紀至新生代第三紀沉積形成的紅色岩系,一般稱為「紅色砂礫岩」。現在懸崖上可以看到的粗細相間的沉積層理,顆粒粗大的岩層叫「礫岩」,細密均勻的岩層叫做「砂岩」。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物點是「赤壁丹崖」廣泛發育,形成了頂平、身陡、麓緩的方山、石牆、石峰、石柱等奇險的地貌形態,世界上由紅色砂礫構成的、以赤丹崖為特色的一類地貌是以廣東省仁化縣的丹霞山命名的,這就是丹霞地貌。它主要分布在中國、美國西部、中歐和澳大利亞等地,以我國分布最廣,其中又以丹霞山面積最大,發育最典型、類型最齊全、形態最豐富、風景最優美。我國著名地理學家曾昭璇在比較了國內外的丹霞地貌之後,認為丹霞山「無論在規模上、景色上」,皆為「中國第一」,「世界第一」。
丹霞地貌是上世紀30年代命名的一類地貌類型。形成丹霞地貌的岩層是一種在內陸盆地沉積的紅色屑岩,後來地殼抬升,岩石被流水切割侵蝕,山坡以崩塌過程為主而後退,保留下來的岩層就構成了紅色山塊。丹霞地貌屬於紅層地貌,就是在中生代侏羅紀至新生代第三紀沉積形成的紅色岩系,一般稱為「紅色砂礫岩」。現在懸崖上可以看到的粗細相間的沉積層理,顆粒粗大的岩層叫「礫岩」,細密均勻的岩層叫做「砂岩」。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物點是「赤壁丹崖」廣泛發育,形成了頂平、身陡、麓緩的方山、石牆、石峰、石柱等奇險的地貌形態,各異的山石形成一種觀賞價值很高的風景地貌,是名副其實的「紅石公園」。
2、喀斯特地貌在可溶性岩類(主要指石灰岩)分布地區,由於喀斯特作用而形成的地表和地下的各種地貌形態總稱:為喀斯特地貌。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石灰岩高原的地名,那裡發育了各種奇特的石灰岩溶蝕地貌。我國對喀斯特地貌研究歷史悠久,遠在2000多年前的《山海經》中就有「伏流」的記載。在距今300多年前,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1586—1641)在廣西、貴州和雲南一帶的石灰岩地區考察了100多個岩洞,對喀斯特地貌的特點、成因進行分類描述。他的不朽著作《徐霞客游記》,被人們稱為喀斯特方面的經典著作。喀斯特地貌可分為地表和地下兩種基本類型。常見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溶溝、石芽、石林、落水洞、漏斗、溶蝕窪地、喀斯特盆地、干谷、盲谷、峰叢、峰林和孤峰等不同形態。在溫暖濕潤的氣候條件下,地表水沿著石灰岩地面流動,順著節理、裂隙進行溶蝕,形成寬淺不一的溶蝕溝槽,稱為溶溝。溶溝一般寬可從十幾厘米到幾米,深可達1米以上,長度不等,溶溝之間突起的脊、柱稱為石芽。石芽的高度不等,可從數十厘米到數米。石芽除露出地面的,還有埋在地下的,是由地下水在下滲過程中溶蝕而成。發育在厚層石灰岩中的高大石芽,其間有平行的垂直溶溝、溝深坡陡,形似森林,故名石林,如我國雲南的路南石林。
地表水沿著岩層裂隙垂直向下溶蝕,並有塌陷發生,成為地表水流向地下河或地下溶洞的垂直通道,稱之為落水洞。按其形態特徵可分為裂隙狀落水洞、豎井狀落水洞和漏斗狀落水洞等。圖1溶溝與石芽一般落水洞的洞口直徑為7—10米左右,深度為10—30米左右,最深可達百米以上。在被溶蝕的石灰岩地表常可見到一種平面輪廓為圓形、橢圓形,直徑數十米,深數米至十幾米的漏斗狀凹地,稱為漏斗。漏斗下部常有管道通往地下,地表水沿此管道下流,如通道被粘土碎石堵塞,常積水成池。按其成因可分為溶蝕漏斗、沉陷漏斗和塌陷漏斗。漏斗是喀斯特發育初期的產物,它是喀斯特地下水垂直循環作用的結果,所以漏斗多分布在喀斯特地貌高原面上。例如宜昌的山地平面上,漏斗很發育,落水洞和溶蝕窪等負地形也很多,平均每平方公里達30多個。漏斗再進一步溶蝕擴大就成為溶蝕窪地。溶蝕窪地底部如果被紅土和其它風化物覆蓋,其底部的漏斗、落水洞等流水通道被堵,積水成為喀斯特湖。溶蝕窪地底部平坦,其直徑超過百米,甚至可達1—2公里。溶蝕窪地進一步擴展形成寬坦的盆地,寬度可達數百米至數公里,長度達幾十公里,稱為喀斯特盆地。南斯拉夫學者J.司威治最早稱這種地形為坡立谷,原意為可耕種的平地,現已成國際通用術語。盆地的邊坡陡峭,底部平坦,常被殘留的棕黃色粘土、紅色粘土及河流沖積物所覆蓋。一些溶蝕殘丘、孤峰、峰林常常聳立在盆地邊緣或排列在河谷兩側,著名的桂林山水就是這種奇特的喀斯特景觀。在石灰岩地區,河流常沿裂隙、孔洞下滲,使河床無水而成為干谷。有時河流從某一陡坎的洞中湧出,從地下流出地面,然後流一段之後又從落水洞流入地下,這種上下游封閉的河谷稱為盲谷,河流轉入地下稱為伏流,如貴陽市西南紅水河支流漣水,在地表時隱時現,出現多次伏流。在喀斯特盆地的邊緣廣泛發育著峰林地貌,主要由峰叢,峰林、孤峰和溶丘組成,它們多發育在岩性較純、厚度較大並多節理、斷層的地區。峰叢主要發育在碳酸岩山地或高原邊緣地區,其特點是基座相連,山峰陡峭,是峰林地貌發育的早期階段。當喀斯特地貌進一步發展,則形成基座分離的陡峭山峰,遠望如林,稱為峰林,我國廣西的桂林、陽朔等地為典型代表。喀斯特發育的晚期階段,是多數峰林已被溶成殘丘平地,只有少數較高山峰零星孤立地聳立在平原之中,稱為孤峰,相對高度可達50—100米,如桂林的獨秀峰、伏波岩等。在石灰岩地區,地表以下的喀斯特地貌形態十分復雜,主要包括溶洞和地下河。地下水沿著可溶性岩層層面、節理和斷層裂隙等進行溶蝕形成的地下洞室叫做溶洞。地下水在岩層中順著細窄的縫隙流動緩慢,溶蝕很慢,隨著裂隙擴大,地下水循環流動加速,不僅溶蝕作用加強,而且機械侵蝕作用也隨之加強,並產生重力崩塌等作用,使溶洞迅速加大。溶洞規模大小差別懸殊,形態各異。根據洞穴的剖面形態可分為:水平狀、管道狀、階梯狀、袋狀、多層狀和大廳狀等。這些形態各異的溶洞的形成是與地下水的動態和地質構造有關的。例如,在垂直循環帶中發育的溶洞多呈垂直的,規模較小,以管道狀、袋狀等形態為主,如北京周口店猿人洞。在地下水的水平循環帶中,溶洞內經常充滿水,形成地下河、地下湖和地下瀑布等,溶洞多沿水平方向發展,在斷裂破碎帶或節理交錯帶上常發育成廳堂狀,如桂林的七星岩為廊道式溶洞。受岩層產狀和地質構造影響,溶洞可能呈現傾斜狀。如果地殼間歇性抬升,或地下水呈階段性下降,則可能出現多層狀、階梯狀溶洞,如北京房山的石花洞、廣西上林三里肖發洞等。在喀斯特地下侵蝕基準面以下還發現有深部溶洞。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深溶洞是墨西哥城西南200多公里處的華烏特拉岩洞,深1600多米,洞壁為大理岩,洞底為地下河。我國已知最大深部溶洞是湖南某礦區地面以下186—430米。在溶洞發育過程中不斷地進行化學、生物的沉積和物理風化碎屑物的堆積以及崩塌堆積等過程。①化學堆積:主要是溶洞內CaCO3的淀積,飽含碳酸氫鈣的水溶液沿岩層縫隙滲入洞內,由於壓力降低和溫度升高,使水中的CO2逸出,部分CaCO3重新沉澱,由於沉積條件的不同而形成各種奇形怪狀。從洞頂壁自上而下增長的形如乳房似的懸垂體稱為鍾乳石;滴落於洞底自下而上不斷增長的CaCO3沉積物,形似竹筍,故名石筍;鍾乳石和石筍從上下兩個方向相對生長連結成柱狀,稱為石柱,如貴州鎮寧犀牛洞內的石柱高達27米之多。當水溶液順洞壁漫流時使CaCO3沿洞壁沉澱形成帷幕狀堆積,稱為石幔或石簾,高度可達數十米,表面具灣曲流紋,形如瀑布飛流,氣勢磅礴。②碎屑堆積:包括河流沉積、湖泊沉積和崩塌堆積。有的溶洞底部有地下河,形成洞內河流相砂、礫石沉積。還有的洞與地上河流相通,可把地表河床物質帶入洞內堆積。有的溶洞底部是地下湖,可形成極薄層理粘土、粉砂沉積。在周口店龍骨山的古代充填溶洞中挖出大群巴魚化石,說明當時的溶洞是與外界相通的很大的暗河。洞頂和洞壁崩落下來的稜角狀石塊,常與洞底的石灰華、風化粘土等混雜並膠結成礫岩。③生物堆積:有些溶洞中常見有較多的動物遺骨,它們是被流水從洞外沖到洞內堆積形成化石,另外有些鳥類和蝙蝠也常棲息在洞內,形成鳥糞堆積,有些哺乳動物也常常居住在溶洞里,死後堆積在洞內。有些溶洞是史前古人類居住的地方。北京周店的北京猿人和山頂洞人,湖北長陽人、廣西柳江人和廣東韶關馬壩人都是在石灰岩溶洞中發現的,在洞中除了人類化石之外還有很多文化遺物,如石器、骨器及用火痕跡等。喀斯特地貌在全世界分布很廣,主要分布區有:南斯拉夫的迪納拉山區,法國中央高原,蘇聯的烏拉爾山區,澳大利亞大陸南部,美國肯塔基和印第安納州,古巴、牙買加和越南北部地區等。我國的喀斯特地貌分布也很廣泛,全國碳酸鹽類岩石分布面積約125萬平方公里,兩廣和雲貴高原佔全國面積的一半。喀斯特地上地下景觀奇異多姿,具有供觀賞、探險和科學考察
多方面功能,是重要的旅遊資源廣西桂林山水、雲南路南石林早已聞名於世,近年來有些新發現的大型溶洞也已開辟為旅遊聖地,如北京的上方山雲水洞、石花洞、貴州的織綿洞、宜昌的三游洞等。喀斯特地區地下還蘊藏著豐富的地下水資源和礦產資源,在一些平原地區地下溶洞往往是富存砂礦和儲存石油、天然氣的良好場所,如我國任丘的古潛山油田。但喀斯特地區在工程上也帶來很多問題,如地基、路基塌陷、水庫漏水,地表缺水等問題。我國西南地區氣候濕潤,降雨豐沛,流水作用顯著,並且存在大量的可溶性岩石,因此,這一地區是喀斯特地貌廣為分布的地區。而且這一地區的很多美麗的自然景觀都是建立在這種特殊的地貌類型基礎之上的。「喀斯特」原指南斯拉夫西北部的一個大量分布石灰岩的高原,後來南斯拉夫學者司維治對這里的奇特地貌進行了研究,詳細提出了這一地貌類型,因此稱這種可溶性岩在流水的溶蝕作用下形成的地貌類型為「喀斯特地貌」,又叫岩溶地貌。其實,我國很早就記錄了這一類型的地貌,《徐霞客游記》就十分詳細闡述了喀斯特地貌在我國的分布、類型、形成原因等。
來源於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0830790100b9z2.html
4. 桂林的山屬於什麼岩石
我剛去過啊
桂林市地處南嶺山系的西南部,平均海拔 150 米,典型岩溶地貌。岩溶峰林回地貌是桂林答重要旅遊資源。
是石灰岩。以方解石為主要成分的碳酸鹽岩。有時含有白雲石、粘土礦物和碎屑礦物,有灰、灰白、灰黑、黃、淺紅、褐紅等色
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形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區地下水長期溶蝕的結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時發生化學反應生成碳酸氫鈣[Ca(HCO3)2],碳酸鈣+二氧化碳+水→碳酸氫鈣---CaCO3+CO2+H2O=Ca(HCO3)2.後者可溶於水,於是有空洞形成並逐步擴大。這種現象在南歐亞德利亞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區的這種地形籠統地稱之喀斯特地形。2007年6月27日,正在此間舉行的第31屆世界遺產大會經過審議,同意將雲南石林、貴州荔波和重慶武隆「捆綁」申報的「中國南方喀斯特」列為世界自然遺產。
5. 桂林的山是怎樣形成的
桂林的山都是石灰岩,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要問桂林的山是怎麼形成,就是問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其原因很復雜,下面簡單介紹一下:
四十億年前,地球上的二氧化碳含量是現在的20萬倍,那時的大氣中70%是二氧化碳。那又是什麼原因使如此巨量的二氧化碳消失殆盡,並給地球創造了一個適宜生物,包括我們人類居住的環境呢?是因為水,是因為地球上的海瀚海洋。
由於有了海洋,二氧化碳就被溶解在接近於中性的水中而變為碳酸溶液,溶液不斷地中和岩石中的鈣離子,形成了碳酸鈣沉入海底。碳酸鈣是石灰岩的主要成分,地球上有那麼多的石灰岩,就是由二氧化碳與地殼中的鈣元素結合並且逐漸沉積而形成的。石灰岩原來是沉在海底的,由於地熱的作用,地殼在不斷地運行過程中,經過幾億看的運動、變化,原來的海底,變成了現在的陸地,形成了現在的喀斯特地貌。今天我們在貴州、廣西的石灰岩中還可以發現大量海洋生物的化石,這些化石證明了地球上發生過滄海桑田的地質變化。
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碳酸鈣是一種不能溶解在純水中的物質,但卻可以溶解在含有二氧化碳的雨水當中。潮濕的氣候再加上億萬年雨水的沖刷,把石灰岩的地表溶蝕成高聳的尖峰和幽深的峽谷,形成了"無峰不奇,有山必穴"的喀斯特地貌。
表面上看石灰岩是十分堅硬的,但是由於它們含有大量的碳酸鈣,所以就會被水雕刻成地表上的奇峰怪石。同樣由於水的作用,地表下也會被蝕刻出大大小小、神秘莫測的溶洞。由於在山體上有茂密的原始森林涵養水源,雨水就會源源不斷地滲到山體當中,一點一滴地溶解石灰岩,把它塑造成美麗的鍾乳石和秀氣的石筍,有的地方還會形成了地下石林的自然奇觀。在黑暗的洞穴里,伴隨著滴滴嗒嗒的水聲,石灰岩經歷著幾十萬年、上百萬年的漫長歲月,形成了我們今天所能見到地下龍宮。
6. 桂林山水屬於哪個地方 所處位置
廣西桂林!
桂林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地處亞熱帶,氣候溫和回,年平均氣溫在19℃左右答,總面積約27809平方公里,2000年末人口約為483.60萬。 桂林是個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壯、苗、瑤、侗等28個少數民族佔全市總人口的8.5%左右,秀麗的山水與濃郁的民俗風情相結合,使原已嫵媚的山水更有了幾分生動,也使純厚的民俗風情增添了幾分清麗和脫塵。 桂林地區屬岩溶地貌,據地質研究,大約在三億多年前,桂林原是一片汪洋大海,由於地殼運動,海沉積的石灰岩上升為陸地,後經風化和溶蝕,形成了神姿仙態的峰林,幽深瑰麗的溶洞和神秘莫測的地下河。這些獨特的喀斯特地貌與景象萬千的灕江及其周圍美麗迷人的田園風光融為一體,形成了獨具一格、馳名中外的「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山水」,並有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譽。
7. 桂林山水是什麼地質作用產生的
1、桂林山水是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共同結果。內力作用使桂林地區由海變回陸,外力作用,主要是答流水的溶解侵蝕。
2、桂林是世界喀斯特峰林、峰叢地貌發育最典型、最精彩、最具觀賞性的地區。
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是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岩石進行溶蝕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又稱岩溶地貌。喀斯特(Krast)一詞源自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島碳酸鹽岩高原的名稱,當地稱為,意為岩石裸露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喀斯特研究發軔於該地而得名。它以溶蝕作用為主,還包括流水的沖蝕、潛蝕,以及坍陷等機械侵蝕過程。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區。
可溶性岩石有3類:1.碳酸鹽類岩石(石灰岩、白雲岩、泥灰岩等)。2.硫酸鹽類岩石(石膏、硬石膏和芒硝)。3.鹵鹽類岩石(鉀、鈉、鎂鹽岩石等),總面積佔地球總面積的10%。從熱帶到寒帶、由大陸到海島都有喀斯特地貌發育。中國喀斯特地貌分布廣、面積大,主要分布在碳酸鹽岩出露地區,面積約91萬~130萬平方千米。其中以廣西、貴州、雲南(即雲貴高原)和四川所佔的面積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區之一。北方一些地區也有分布。
8. 桂林的山有什麼
1、象鼻山——象鼻山原名漓山,位於廣西區桂林市內桃花江與灕江匯流處,山因酷似一隻站在江邊伸鼻豪飲灕江甘泉的巨象而得名,被人們稱為桂林山水的象徵。象鼻山主要景點有水月洞、象眼岩、普賢塔、宏峰寺及寺內的太平天國革命遺址陳列館等。附近還有隋唐開元寺僅存的舍利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