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原因導致地質構造不穩定
Ⅰ 什麼是地質災害,什麼原因會造成
地質災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對人類生命財產、環境造成破壞和損失的地質作用(現象)它的主要類型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震等等。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體由於某種原因在重力的作用下沿著一定的軟弱面或軟弱帶整體向下滑動的現象。 崩塌:是指較陡的斜坡上的岩土體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脫離母體崩落、滾動堆積在坡腳的地質現象。 泥石流:是山區特有的一種自然現象。它是由於降水而形成的一種帶大量泥沙、石塊等固體物質條件的特殊洪流。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體在自然或人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並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自然現象。 滑坡發生的前兆:1、泉水復活;2、土體上隆;3、岩石開裂或被剪切擠壓的音響;4、坍塌和鬆弛;5、變形發生突變;6、裂縫急劇擴張;7、動物異常驚恐、植物正常生長發生變化。 泥石流的識別:中游溝身長不對稱,參差不齊;溝槽中構成跌水;形成多級階地等 地面塌陷的前兆:泉、井的異常變化;地面變形;建築物作響、傾斜、開裂;地面積水引起地面冒氣泡、水泡、旋流等;植物變態;動物驚恐。 滑坡、崩塌、泥石流三者除了相互區別外,常常還具有相互聯系、相互轉化和不可分割的密切關系。 1、滑坡與崩塌的關系 滑坡和崩塌如同孿生姐妹,甚至有著無法分割的聯系。它們常常相伴而生,產生於相同的地質構造環境中和相同的地層岩性構造條件下,且有著相同的觸發因素,容易產生滑坡的地帶也是崩塌的易發區。例如寶成鐵路寶雞?綿陽段,即是滑坡和崩塌多發區。崩塌可轉化為滑坡:一個地方長期不斷地發生崩塌,其積累的大量崩塌堆積體在一定條件下可生成滑坡;有時崩塌在運動過程中直接轉化為滑坡運動,且這種轉化是比較常見。有時岩土體的重力運動形式介於崩塌式運動和滑坡式運動之間,以至人們無法區別此運動是崩塌還是滑坡。因此地質科學工作者稱此為滑坡式崩塌,或崩塌型滑坡、崩塌、滑坡在一定條件下可互相誘發、互相轉化:崩塌體擊落在老滑坡體或鬆散不穩定堆積體上部,在崩塌的重力沖擊下,有時可使老滑坡復活或產生新滑坡。滑坡在向下滑動過程中若地形突然變陡,滑體就會由滑動轉為墜落,即滑坡轉化為崩塌。有時,由於滑坡後緣產生了許多裂縫,因而滑坡發生後其高陡的後壁會不斷的發生崩塌。另外,滑坡和崩塌也有著相同的次生災害和相似的發生前兆。 2、滑坡、崩塌與泥石流的關系 滑坡、崩塌與泥石流的關系也十分密切、易發生滑坡、崩塌的區域也易發生泥石流,只不過泥石流的暴發多了一項必不可少的水源條件。再者,崩塌和滑坡的物質經常是泥石流的重要固體物質來源。滑坡、崩塌還常常在運動過程中直接轉化為泥石流,或者滑坡、崩塌發生一段時間後,其堆積物在一定的水源條件下生成泥石流。即泥石流是滑坡和崩塌的次生災害。泥石流與滑坡、崩塌有著許多相同的促發因素。 影響泥石流形成的因素很多也很復雜。它們包括岩性構造、地形地貌、土層植被、水文條件、氣候降雨等。泥石流既然是泥、沙、石塊與水體組合在一起並沿一定的溝床運(流)動的流動體,那麼其形成就要具備三項條件,即水體、固體碎屑物及一定的斜坡地形和溝谷,三者缺一不可。水體主要源自暴雨、水庫潰決、冰雪融化等。固體碎屑物來自於山體崩塌、滑坡、岩石表層剝落、水土流失、古老泥石流的堆積物及由人類經濟活動,如濫伐山林、開礦築路等形成的碎屑物。其地形條件則是自然界經長期地質構造運動形成的高差大、坡度陡的坡谷地形。 (1)地表水在溝谷的中上段侵潤沖蝕溝床物質,隨沖蝕強度加大,溝內某些薄弱段塊石等固體物松動、失穩,被猛烈掀揭、鏟刮,並與水流攪拌而形成泥石流。 (2)山坡坡面土層在暴雨的浸潤擊打下,土體失穩,沿斜坡下滑並與水體混合,侵蝕下切而形成懸掛於陡坡上的坡面泥石流。北京山區農民常稱之為「水鼓」、「龍扒掌」。 (3)溝源崩、滑坡土體觸發溝床物質活動形成泥石流。既崩、滑體便發生潰決,強烈沖擊並帶動溝床固體碎屑物的活動而形成泥石流。
Ⅱ 地質構造的產生原因
地質構造是指地殼中的岩層地殼運動的作用發生變形與變位而遺留下來的形態。地質構造因此可依其生成時間分為原生構造與次生構造。次生構造是構造地質學研究的主要對象。
所謂地質構造是指組成地殼的岩層和岩體在內、外動力地質作用下發生的變形變位,從而形成諸如褶皺、節理、斷層、劈理 以及其他各種面狀和線狀構造等組成地殼的岩層和岩體,在內外地質作用下(多為構造運動),發生變形和變位後,形成的幾何體,或殘留下的形跡。
原理
多次造山作用的地應力場在變化多端的地應力條件下,形成了擠壓型、直扭型和旋扭型三類構造型式,交織成一幅復雜多變的應變圖象。
其特點是:
(1)地質構造屬板內構造,構造的主體為薄皮構造。
(2)變形不十分強烈,在貴州發育最完整、最廣泛的構造樣式是侏羅山式褶皺帶。
都勻運動:原地礦部第八普查大隊(1980)命名,系指發生在貴州中部及南部,奧陶紀末到志留紀初之間的一次地殼運動。
該運動的表現是:
在畢節-遵義-湄潭-銅仁連線與貴陽-施秉聯線之間的貴州中部地區,普遍缺失上奧陶統中上部,下志留統中上部與下伏奧陶系不同層位呈假整合,在不少地區如貴陽烏當附近可見到志留系底部的礫岩層或含礫粘土岩嵌覆於呈數米起伏的間斷面上。在黔南地區下志留統中部超覆於奧陶系的不同層位之上,其間缺失地層達數百米,志留系底部常見底礫岩,部分地區見風化殼。這是一次大面積的抬升運動。
獨山抬升:王約1994年命名,系指獨山地區中泥盆統獨山組雞窩寨段與下伏宋家橋段之間的抬升運動。在該區獨山組雞窩寨段之底有風化殘積的褐鐵礦層,其上為底礫岩。另外,根據遺跡化石組合在區域上的對比,可以確認獨山組宋家橋段上部受到不同程度風化剝蝕。雞窩寨段底部直覆在凸凹不平的基底上。所有這些都表明在獨山組宋家橋段沉積之後,地殼有一次極為廣泛而明顯的上升運動。
黔桂運動:趙金科等(1959)年命名,原指廣西棲霞組與馬坪組之間的假整合。在貴州除部分地區外,絕大部分地區馬坪組與其上覆的梁山組、棲霞組為假整合,故沿用此名。根據我國最新公布的地質年表,這次運動發生在中、下二疊統之間。
碧痕運動:林樹基(1994)命名。命名地點在晴隆碧痕營。在那裡早更新世早期地層(如坪地組)發生了明顯的褶曲和斷層,地層傾角局部達50°~70°,但上覆的早更新世中晚期沉積沒有變形。林樹基將使早更新世中晚期及其以前的晚新生代沉積發生變形的構造運動稱為碧痕運動。從已有資料分析,它大致發生在距今約150~120萬年前。是貴州地區晚新生代時期發生最激烈的構造運動,大致與雲南的"元謀運動"對比。這場運動開始了貴州地殼大幅度整體性自西向東掀斜隆升的新時期。
侏羅山式褶皺帶:侏羅山式褶皺帶的特點是背斜和向斜的變形強度不同,較緊閉的褶皺和較開闊的褶皺相間並列,代表性的構造是隔擋式與隔槽式褶皺。侏羅山式褶皺帶占據了貴州揚子陸塊的大部份,捲入褶皺帶的地層從中元古界至中生界。雖褶皺樣式多樣,但以隔槽式褶皺最為發育和典型。它是由一系列的緊密向斜和平緩背斜相間平行排列而成,在平面上和剖面上呈雁形排列。在廣大范圍內,普遍發育有與褶皺軸(主要是背斜軸)平行的沖斷層,與上述褶皺一起構成褶皺-推覆構造。沖斷面產狀一般較為平緩,有時出現飛來峰或構造窗;有的則形成雙重構造或疊瓦狀沖斷岩片。另外,區內另一類重要斷層是與上述褶皺和沖斷層斜交的走滑(平移)斷層,它與前述的沖斷層構成復雜的斷裂網路。此外,在侏羅山式褶皺帶的一些大斷裂傍側,還發育了小型拉伸構造-箕狀斷裂,常表現為半地塹盆地,其中堆積的晚白堊世磨拉石已發生輕微變形,這顯然是喜山運動的表現。四川盆地邊緣平緩開闊褶皺帶:屬四川盆地南部邊緣,涉及范圍僅限於我省赤水和習水兩市(縣)。區內構造變形較微弱,地層產狀一般平緩,有的甚至水平,褶皺作用極其緩慢,主要由晚三疊世晚期至晚白堊世陸相碎屑地層組成的褶皺一般開闊,其型式以橫彎頂薄者為主,僅有一些規模不大的舒緩的背斜和向斜,主要呈近東西向分布。斷裂構造亦不發育,僅有一些小型的正斷層。據四川深部地球物理資料,盆地基地是硬化程度很高的早前寒武紀結晶基底。上述構造變形顯然是穩定克拉通上部的蓋層褶皺,屬前陸盆地的類日爾曼型褶皺。南盤江造山褶皺帶:南盤江地區屬華南活動帶的西南段。捲入這個帶的地層為上古生界至中生界,其中以中上三疊統的陸源碎屑復理式最引人注目。主期構造線呈NW-NWW向,為緊密的褶皺和沖斷層。分布最廣的中上三疊統陸源碎屑岩,構造變形強烈。常見連續線性緊密褶皺,區域性板劈理發育,並有復雜的中小型構造,如大型平卧褶皺、同斜褶皺、扇形褶皺和尖楞褶皺也屢見不鮮,且十分壯觀。值得指出的是,本區三疊系的變形不同於一般簡單的劈理直立褶皺。由於這套地層的岩性較為復雜,從而形成復合的褶皺樣式,不僅包括無劈理和少劈理的同心-等厚-箱狀褶皺,而且還有同劈理的尖棱褶皺,以及它們之間的過渡類型;伴隨褶皺劈理、板劈理還出現折射劈理;褶皺紐扭的傾伏角在不同部位也是有變化的、這些表明南盤江地區的褶皺雖屬造山型褶皺,但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江南基底褶皺-沖斷帶:鎮遠-凱里-三都連線東南的黔東南地區是雪峰山區的一部分,在那裡前寒武系淺變質岩系大面積成片出露。傳統觀點認為:這里是一個前寒武紀以來長期存在的古陸,稱為"雪峰古陸"(即江古陸的西南段)。研究表明:"雪峰古陸"在新元古代至早古生代並不存在。加里東運動,使該區褶皺成山並與揚子陸塊焊接在一起。並上升成陸(正因為如此,部分地質學家把雪峰山區視為加里東期江南造山帶的一部份),但當時該區並不是一個單獨存在的古陸,而是整個上揚子古陸的一部份。很快海水再次進入本區,晚古生代及中生代早期的大部份時間仍位於海水之下,但不時的露出地表。三疊紀末期的印支動動,使雪峰地區成為陸地,結束了該區的海相沉積。燕山期朝向北西疊瓦逆沖作用,使該帶前寒武系大面積成片出露,帶內以基底捲入變形、廣泛發育劈理、出現雙沖構造等較深層次變形為特徵。本帶的西緣為一系列傾向南東向北西凸出的弧形逆沖斷層。在凱里以南的舟溪,下江群推掩到二疊系之上,使整個向斜的東南翼被蓋住。同一前緣斷層在玉屏見到由下寒武統組成的飛來峰。與此相類似,在帶的內部與前者平行排列的革東斷層也被以寒武系為核部的三穗向斜掩覆。這些材料表明本帶出現了較大規模的水平收縮。野外觀察表明,疊瓦狀逆沖活動發生在晚白惡世以前。根據不同時代內部沉積相帶分布及與周圍的對比和隆起帶前緣主幹斷裂逆沖量的估算,雪峰隆起是一個淮原地體,其位移距離不超過幾十公里。總的看來,本帶是一個被燕山期疊瓦逆沖作用破壞和改造了加里東期的造山帶。六盤水斷陷盆地:系指在晚古生代期間,在峨眉地裂的影響下,沿現今的威寧、水城、六枝、鎮寧等地,呈北向展布的一個槽形斷陷盆地。盆地的兩側分別受紫雲一埡都同沉積斷裂及威寧-水城同沉積斷裂控制,在盆地內,泥盆系、石炭系及中下二疊統為深水沉積的暗色碳酸鹽岩、泥岩和硅質岩,以含浮游生物為主。盆地兩側的相應地層由富含底棲生物化石的淺色碳酸鹽岩組成。該槽形盆地夭折於晚二疊世,據物探資料,沿該北西向的槽形盆地分布區內有隱伏的火山岩體分布。斷陷盆地的邊緣不僅控制著泥盆系、石炭系的鉛鋅礦及熱液菱鐵礦的分布,而且還控制著燕山期形成的北西向變形帶的分布。貴州西部北西向變形帶(又稱水城-紫雲變形帶):系指展布在威寧、水城、六枝、鎮寧等地,呈北西向延伸的大型變形帶。該帶長約250km,寬約20~50km,總體走向北50°西-南50°東。它由上古生界、三疊系、侏羅系組成的一系列倒轉褶皺及逆沖斷層構成,但在不同的地段其組合方式不同。如在沙子溝-六馬段,褶皺倒向及逆沖方向一律向南西;在黃果樹-小尖段褶皺和逆沖斷層組成對沖格局。值得注意的是,北西向變形帶除具擠壓特徵外,還顯示出左行走滑的特點。雷公山過渡性剪切帶:系指在台江、雷山、三都等地發育的地殼中深層次(10-15km)的脆韌性或韌脆性的強變形帶,帶內以剪切變形為主。據朱艾林等(1998)研究,該過渡性剪切帶在宏觀上表現為一系列呈NE30°-50°延伸,相互平行雁形排列的劈理密集帶,並發育有剪切褶皺、剪切透鏡體、S-C構造、拉伸線理、順層掩卧褶皺、無根狀褶皺、鞘褶皺等。在微觀上以剪切變形為主,礦物成分發生相應變化,產生糜棱岩化岩石。另外,剪切帶與圍岩彼此過渡,二者之間無明顯界線。該區的剪切帶主要發育在綠片岩相的絹雲母板岩、粉砂質板岩、凝灰質板岩為主的岩石中。原岩的泥質、凝灰質成分較重,礦物粒度較小,經較強的擠壓剪切作用,雖有塑性變形現象,但並無明顯的研磨作用和變細作用。這種保存較好原岩特徵,無粒度明顯減小,出現在狹窄地帶內具劈理密集和流動構造的岩石稱糜棱岩化岩石。據有關測試資料,該過渡性剪切帶形成於加里東期,形成深度在14Km以上,溫度>350°C,形成的圍壓在364-390Mpa之間。
Ⅲ 地面沉降的原因有哪些
地面沉降是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綜合作用下形成的地面標高損失。自然因素包括構造下沉、地震、火山活動、氣候變化、地應力變化及土體自然固結等。人為因素主要包括開發利用地下流體資源(地下水、石油、天然氣等)、開采固體礦產、岩溶塌陷、軟土地區與工程建設有關的固結沉降等。原因如下:
第一是開發利用地下流體資源。由於抽取地下水,在許多國家和地區產生了地面沉降。20世紀20年代,我國上海、天津在市區集中開采地下水的地區發生地面沉降。華北平原地下水降落漏斗和地面沉降已經引起廣泛關注。
第二是岩溶塌陷。中國是世界上岩溶最多的國家之一。隨著岩溶地區國民經濟的飛速發展,岩溶區土地資源、水資源和礦產資源開發不斷增強,由此引發的岩溶塌陷問題日益突出,已成為岩溶地區主要地質災害問題。
第三是開采固體礦產。礦山塌陷多分布在礦山的采空區,以採煤塌陷最為突出。中國有約20個省區發生采空塌陷,以黑龍江、山西、安徽、山東、河南等省最為嚴重。
第四是工程環境效應。密集高層建築群等工程環境效應是近年來新的沉降制約因素,在地區城市化進程中不斷顯露,在部分地區的大規模城市改造建設中地面沉降效應明顯。
(3)哪些原因導致地質構造不穩定擴展閱讀:
地面沉降的危害主要有:
(1)毀壞建築物和生產設施;
(2)不利於建設事業和資源開發。發生地面沉降的地區屬於地層不穩定的地帶,在進行城市建設和資源開發時,需要更多的建設投資,而且生產能力也受到限制;
(3)造成海水倒灌。地面沉降區多出現在沿海地帶。地面沉降到接近海面時,會發生海水倒灌,使土壤和地下水鹽鹼化。對地面沉降的預防主要是針對地面沉降的不同原因而採取相應的工程措施。
地面沉降會對地表或地下構築物造成危害;在沿海地區還能引起海水入侵、港灣設施失效等不良後果。人為的地面沉降主要是過量開采地下液體或氣體,致使貯存這些液、氣體的沉積層的孔隙壓力發生趨勢性的降低,有效應力相應增大,從而導致地層的壓密。
Ⅳ 不良地質條件會導致建築工程事故的原因是什麼
不良的地質條件會導致地基下沉、扭曲等不穩定因素,就會嚴重影響主體結構的安全。
Ⅳ 為什麼不良地質條件會導致建築工程事故
不良的地質條件會導致地基下沉、扭曲等不穩定因素,就會嚴重影響主體結構的安全。共拓岩土可以檢測不良地質,以防建築工程事故。
Ⅵ 地質構造的形成原因是什麼 背斜 向斜 地塹 地壘
分外力作用和內力作用
1·外力作用:風化(雅丹地貌—回風蝕溝谷、風答蝕窪地、風蝕城堡、風蝕蘑菇)、
侵蝕(喀斯特地貌—黃土高原的千溝萬壑、V形谷、U形谷、冰斗和角峰)
搬運
堆積(黃土高原深厚黃土層的來源)
固結成岩(岩漿岩、沉積岩和變質岩之間的轉換)
註:流水的搬運和沉積形成泥石流、河口三角洲、沖積平原、山前沖積扇
2·內力作用:變質作用(一般發生在地殼表面,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態)
岩漿活動(只有噴出地表時,才可以直接塑造地表形態)
地殼運動(塑造地表形態的主要方式。
水平運動:褶皺山系、裂谷、海洋
垂直運動:高低起伏的海陸變化
3·地質構造的分類:
褶皺:①背斜:岩層向上彎曲,岩層中間老,兩冀新(找油、氣)
②向斜:岩層向下彎曲,岩層中間新,兩冀老(找水)
斷層:①地塹:斷層中岩層相對下沉部分,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②地壘:斷層中岩層相對上升部分,形成塊狀山或高地,如:華山、泰山、廬山
Ⅶ 一道地理題,堰塞湖形成的自然原因是什麼一,地質構造
對於堰塞湖,你首先要心理有個堰塞湖的大致樣子,在網路上有圖片。這里不上傳了,圖片來得慢。
堰塞湖的形成過程
1、原來有河流。
2、原有河流被堵塞物堵住。堵塞物可能是火山熔岩流,可能是地震活動等原因引起的山崩滑坡體,可能是泥石流,亦可能是其他的物質。
3、河谷、河床被堵塞後,流水聚集並且往四周漫溢。
4、儲水到一定程度便形成堰塞湖。堰塞湖容易潰壩出現洪水。
從以上過程,我們不難看出有1、2、3、的參與(堰塞湖需要堵,還需要存水;堵需要滑坡、泥石流、火山熔岩;存水需要峽谷、河谷)
具體解釋如下
一,地質構造不穩定----------為什麼會有地震呢?地震的原因之一就是有斷層,即地質構造不穩定;泥石流也有關
二,岩性疏鬆------------泥石流的出現和地質構造不穩定,岩性疏鬆有關系。地表物質疏鬆,遇到暴雨時容易發生泥石流。
三,地形高差大,河谷陡峭。--------高差大即地形起伏大,才可能出現滑坡、泥石流等,平原不會有滑坡、泥石流;
河谷陡峭--------你想一想堰塞湖,要存水啊,峽谷兩側是高山,一旦河流被堵,水才會淤積成湖泊。而河流的下游,往往是平原,即使河水被堵住(當然這種可能性極低),河水就會溢出河床,形成洪水泛濫,沒法形成漂亮的湖泊啦。
知識需要前後聯系,理解他的來龍去脈。
Ⅷ 影響路基穩定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影響路基穩定性的主要因素是路基邊坡。
路基邊坡是路基橫斷面兩側與地面連接的斜面。有路堤邊坡和路塹邊坡之分,是影響路基穩定的重要因素。
路基邊坡坡度的大小,取決於邊坡的土質、地質構造(路塹)及水文條件等自然因素和邊坡的高度。在陡坡或填挖較大的路段,邊坡坡度不僅影響到土石方工程量和施工的難易,而且是路基整體穩定性的關鍵。
(8)哪些原因導致地質構造不穩定擴展閱讀
特殊路基類型
1、軟土地區路基。以飽水的軟弱粘土沉積為主的地區稱為軟土地區。軟土包括飽水的軟弱黏土和淤泥。在軟土地基上修建公路時,容易產生路堤失穩或沉降過大等問題。我國沿海、沿湖、沿河地帶都有廣泛的軟土分布。
2、滑坡地段路基。滑坡是指在一定的地形地質條件下,由於各種自然的和人為的因素影響,山坡的不穩定土(岩)體在重力作用下,沿著一定的軟弱面(帶)作整體、緩慢、間歇性的滑動變形現象。滑坡有時也具有急劇下滑現象。
3、岩坍與岩堆地段路基。岩坍是岩崩與岩塌的統稱,包括錯落、坍塌、落石、危岩。岩堆則是陡峻山坡上岩體崩塌物質經重力搬運在山坡腳或平緩山坡上堆積的鬆散堆積體。
4、泥石流地區路基。泥石流是指地區由於地形陡峻,鬆散堆積物豐富,特大暴雨或大量冰融水流出時,突然爆發的包含大量泥沙、石塊的洪流。有時每年發生,有時多年發生一次,危害程度也不一樣。
5、岩溶地區地基。岩溶是石灰岩等可溶性岩層,在流水的長期溶解和剝蝕作用下,產生特除的地貌形態和水文地質現象的統稱。
Ⅸ 地質結構為什麼不穩定
不知道你說的是什麼具體問題,從宏觀上說,地質構造屬於區域專上運動造成的各種表現,起屬不穩定是由於地殼內部的能量的發泄,沿構造帶的脆弱部分釋放,造成各種運動,另外,在各種地質構造部位易於產生各種運動。從微觀上說,地質情況也是相對復雜的,主要由層面,硬性結構面,裂隙面等形成的貫通性結構面,容易將岩體切塊,造成不穩定的因素。其餘的情況可能是由於各種原因形成的各種易發的地質災害,形成不穩定的因素。。。
Ⅹ 影響邊坡穩定性因素有哪些
影響邊坡穩定的因素
影響邊坡穩定性的因素很多,大致歸納為以下8種。
1.岩體結構因素
包括結構面和結構體(結構面是指具有一定面積的連續、斷續延展的破裂或隱伏破裂的地質介面;結構體是指由不同產狀結構面組合分割的單元岩塊。) 岩體中結構面的存在是影響岩質邊坡穩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岩體中結構面的存在,降低了岩體的整體強度,增大了岩體的變形性能,加強了岩體的流變力學特性和其他時間效應,並且加深了岩體的不均勻性、各向異性和非連續性等性質。大量的岩質邊坡工程事故表明,不穩定岩體往往是沿著一個結構面或多個結構面的組合邊界產生剪切滑移、張裂破裂和錯動變形等而造成邊坡岩體的失穩。
大家一起回憶一下結構面的分類及赤平極射投影圖法分析岩體穩定性。
2.岩性風化作用和侵蝕作用的影響
風化作用改變岩石性質,也就是說各種大氣因素及其狀況在起作用。風化作用可對岩石的變形性質產生不利影響並降低其他強度性質。風化作用的影響,在通常情況下只能予以定性的評價,但對於充分了解的邊坡分析應該做到定量評價。
侵蝕作用主要是水的侵蝕,水的存在會加大岩體中的裂隙及增強岩石的風化,造成岩體不穩。
3.力學因素的影響
公路岩質邊坡破壞的力學因素很多,如震動力、地質構造力、岩體自重力以及岩體內物理化學和地球化學作用等在岩體內所產生的應力等。
在某些情況下開挖時進行爆破(震動)是影響岩質邊坡穩定性最普遍、最嚴重和最經常的基本因素,對於階梯邊坡來說尤為嚴重。
4.水因素的影響
水對邊坡岩體穩定性的影響不僅是多方面的而且是非常活躍的。大量事實證明,大多數邊坡岩體的破壞和滑動都與水的活動有關。首先水對岩體有明顯的化學作用,其次水對岩體的物理作用,兩者共同使岩體鬆散、破碎並不同程度地增加岩體結構面的密度和貫通性、壓縮性和透水性,而導致強度的降低,這對邊坡岩體穩定是有重要影響的。
5.氣溫因素的影響
氣溫是岩體發生物理風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氣溫的驟冷驟熱使邊坡岩體風化加劇、產生自然削坡或自然剝離,而最終改變邊坡的外形和坡度,這種作用和影響對路塹邊坡是值得重視的。
6.岩體結構面賦存物和地下水化學成分的因素的影響
岩體結構面賦存物質的礦物成分、化學成分、粒度成分和顯微結構,地下水的化學成分以及岩體結構面上賦存物質與地下水之間的相互作用等是影響結構面的力學性質和岩質邊坡穩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7.時間因素和漸進破壞的影響
邊坡通過蠕動和流動過程隨時間經受著漸近破壞,因此邊坡的分析和最終設計既要滿足短期穩定的要求又要滿足長期穩定的要求,這一點相當重要。
8.構造作用和殘余應力的影響
開挖形成的挖方邊坡影響挖方邊界處岩體的應力狀態。這些應力集中程度的預測及其對邊坡穩定性的影響是復雜的。
由於地層的構造作用,基岩可能承受一定的水平向構造應力,這種構造應力對挖方邊坡的性能有著重要影響,尤其在深挖方中,這種影響是相當明顯的。
9.擾動因素的影響
地震和開挖邊坡採用的爆破開挖都會對邊坡的穩定產生不利的影響,因此,爆破孔的葯量必須適當,以便充分發揮爆破所釋放的能量,並對邊坡岩體的危害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