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體都有哪些
Ⅰ 地質體中有機物質的種類
地質體中的有機物主要來源於各種生物有機質。其成因有兩種:一種是成岩過程中殘存下來的穩定性較高的有機物;另一種是成岩過程中新產生的有機物。有機物主要由O、C、H、N等幾種元素組成(表5—1)。
表5—1 部分有機物的主要化學組成
在生物體和有機物中,O、C、H、N、S、P等以各種復雜的有機化合物形式存在。主要為蛋白質、糖(碳水化合物)、脂類化合物、核酸、木質素、色素及少量其他有機化合物。
1.蛋白質
蛋白質是生物體一切組織最基本的組成物質。生物的生長、發育、繁殖等生命活動都是在蛋白質的作用下進行。蛋白質是由20多種a—氨基酸以醯胺鍵結合成高分子化合物,一般將相對分子量大於6000的稱為蛋白質。蛋白質根據組成又可分為單純蛋白質和結合蛋白質兩類。單純蛋白質水解後能形成a—氨基酸;結合蛋白質由單純蛋白質和非蛋白質(輔基)組成,如糖蛋白質、脂蛋白質和核蛋白質等。
2.糖(碳水化合物)
糖是自然界分布最廣的一類有機化合物,約占植物干質量的80%。
糖由C、H和O三種元素組成,分為單糖、低聚糖和多糖。單糖不能水解,一般含五個或六個碳原子,具鏈狀和環狀結構。低聚糖能水解成兩個或兩個以上分子的單糖,例如,蔗糖、麥芽糖等。多糖水解後生成許多分子的單糖。常見的碳水化合物有澱粉、維生素、半纖維素、甲殼素等。
糖極易被微生物降解,由大分子變成小分子。缺氧條件下糖酵解生成乳酸等,有氧條件下糖被氧化生成CO2和H2O。
3.脂類化合物
脂類是油脂和類脂的總稱。油脂是一元脂肪酸的甘油三酯,如油和脂肪;類脂如磷脂、蠟和甾族化合物。油脂和類脂在化學成分和結構上雖然有很大差別,但共同特性是不溶於水而溶於有機溶劑(乙醚、苯、氯仿和四氯化碳等)。
脂類是生物體的基礎物質之一,各種生物都含有不同數量的脂類。地質條件下脂類分解成脂肪酸(R—COOH),因此,天然水、土壤、泥炭、沉積物和沉積岩中普遍分布的是脂肪酸;一部分脂類結合到瀝青質、腐殖質和乾酪根中。
4.核酸
核酸屬高分子化合物,存在於一切生物細胞中,是決定生命遺傳的重要物質。
核酸分為兩類。一類是與蛋白質合成關系密切的核糖核酸(RNA),主要分布在細胞質中;另一類是與生命遺傳關系密切的脫氧核糖核酸(DNA),主要集中在細胞核和線粒體內,葉綠體中有少量存在。除病毒外,其餘細胞都同時含有這兩類核酸。
5.木質素
木質素是植物纖維中的一種復雜的芳香族高分子化合物,是高等植物的主要部分,它與纖維素、半纖維素一起組成植物的細胞壁。木質素約占木材幹質量的30%。植物中的木質素由松柏醇、芥子醇和香豆醇等植物醇縮合與脫水而成。
木質素十分穩定,不易水解,也難以被動物消化吸收。但氧化後成為芳香酸和脂肪酸,經微生物分解後轉化成腐殖質。一般認為木質素是煤成烴類的主要物源。
Ⅱ 地質塊體劃分
晚古生代本區大體經歷了西伯利亞板塊與華北板塊之間的碰撞與拼貼,碰撞後階段(-Collision)的造山作用可能延續到了中生代早期,從而基本結束了南北亞構造域塊體之間構造運動的發展演化史。
從晚三疊世至中侏羅世階段,本區東南一帶可能處於大陸邊緣構造-岩漿活動帶,推測為從古亞洲構造域向濱太平洋構造域演化和過渡階段,主要受南北古板塊之間的超碰撞及法拉隆、伊澤納吉洋板塊對本區陸塊的影響。
大約從晚侏羅世以來,因受庫拉-太平洋板塊向歐亞大陸俯沖影響,出現新的應力場和構造格局,從而轉為濱太平洋構造域,形成了我國東部巨大的濱太平洋中、新生代火成岩帶。
從本文研究的需要出發,首先把前中生代塊體的展布與輪廓進行簡要敘述,然後提出中生代以來塊體劃分的初步意見。前者主要以地層展布和物化探資料為依據,後者主要以邊界斷裂構造活動和殼幔結構為依據。
(一)前中生代塊體
1.基底塊體
觀點各異,在此不一一舉例。
(1)額爾古納-興安塊體(EX)
是指額爾古納隆起及大興安嶺北段,即東烏珠穆沁旗-布特哈旗-黑河斷裂以北地區,包括額爾古納-興安北段加里東-中華力西褶皺帶、內蒙古-興安南段晚華力西褶皺帶。區內前寒武紀地層有興華渡口群(Pt1x)和佳疙瘩群(Pt3j),呈零星展布,且遍布全區,主要岩性為混合岩、片麻岩、變粒岩和淺粒岩,夾磁鐵石英岩、大理岩,以及各種片岩、千枚岩等,具有明顯的前寒武紀塊體的地質特徵。從寒武紀以來,本區普遍處於淺海相沉積環境;晚古生代早期,得爾布干斷裂以東至塔源-烏奴爾斷裂一帶,處於海相裂谷環境;華力西期侵入岩漿活動表現得十分強烈,花崗岩類岩石大片出露,主要為二長花崗岩和花崗閃長岩岩基及閃長岩岩株等。
(2)佳木斯-興凱塊體(JX)
位於黑龍江省東部地區,根據前寒武系的展布特徵,本塊體的西界為烏伊嶺—一面坡一線,即蘿北-四平斷裂北段部分,東界為同江-當壁斷裂。區內前寒武系主要為麻山群(Arms)、一面坡群(Pt3ym)及黃松群(Pt3hs)等。麻山群以角閃岩相-麻粒岩相層狀變質岩系為特徵,以含石墨和夾大理岩及磁鐵礦透鏡體為特色,測得同位素年齡為2251~2539Ma;一面坡群、黃松群等,主要由綠片岩系組成,很可能屬於地槽發展階段早期產物。寒武紀以來,本區局部地區處於海相沉積環境;晚古生代早期基本處於海相火山-沉積環境,晚古生代晚期為局部陸源沉積。
(3)華北-燕遼塊體(HY)
位於赤峰-開原斷裂以南,華北陸塊郯廬斷裂以西地區。區內前寒武系主要為河北省境內的遷西群、單塔子群下亞群和遼寧境內的小塔子溝組(Arx)、大營子組(Pt1d)、瓦子峪組(Pt1w),此外有長城系、薊縣系和青白口系等。太古宇以角閃岩相-麻粒岩相變質岩系為主(TTG);古元古界為低角閃岩相—高綠片岩相層狀變質岩系;中-新元古界以輕微變質的海相沉積岩為主。寒武-奧陶系為海相碳酸鹽岩系。石炭—二疊系主要為陸相碎屑岩系。
(4)遼-吉塊體(LJ)
指沈陽-敦化斷裂以東和古洞河斷裂以南,華北陸塊郯廬斷裂的以東地區。唐克東等認為遼-吉塊體(渤海塊體)構造演化史不同於華北-燕遼塊體。區內前寒武系有鞍山群(Aras)、龍崗群(Arlg)、夾皮溝群(Arjp),主要由輝石角閃岩相-麻粒岩相「TTG」變質岩系組成,可與朝鮮境內狼林陸塊基底岩系類比;古—中元古代地層主要是遼河群、集安群、老嶺群和色洛河群等。遼-吉塊體從元古宙以來的構造演化明顯區別於華北-燕遼塊體,主要表現在①古元古界,前者為陸內裂谷岩系,後者為大陸邊緣凹陷優-冒地槽相火山-沉積岩系;②中元古界,前者為大陸邊緣凹陷火山-沉積岩系,後者為陸內裂谷海相碳酸鹽岩系。古生代以來的地層層序及大地構造環境同華北-燕遼塊體基本類似。
2.古生代增生塊體
本區古生代增生塊體是指錫林浩特中間陸塊、嫩松陸塊、伊春-延壽加里東褶皺帶等較廣闊地帶,可劃分為兩個塊體,大體以賀根山—突泉—長春—圖們一帶的碰撞對接帶為界,北部為興安-佳木斯增生塊體,南部為華北增生塊體。
(1)興安-佳木斯增生塊體(XJZH)
該增生塊體北部收斂向南開闊,大部被松遼盆地所佔據。如果說松遼盆地是拉張盆地,那麼上述兩個基底塊體之間原來的距離一定會比現在的距離縮小得很多,或許上述兩個基底塊體本屬同一基底塊體。
從古生代地層的展布特徵看,在額爾古納-興安塊體的向SE方向和佳木斯-興凱塊體的西緣向SW方向,地層時代呈由老變新的趨勢。換句話說,地層時代北老南新,即從北部的高力溝組(
(2)華北增生塊體(HZH)
位於赤峰—開原斷裂以北,近EW向展布。古生代地層由南向北依次變新,南部主要為下古生界,如內蒙古的包爾漢圖組、杏樹窪組;遼寧境內的盤嶺組、吉林省的黃鶯屯組、二道溝組等,主要為海相火山-沉積岩建造,部分地區見有蛇綠岩套,為弧前、弧後夾島弧帶的構造環境(唐克東等,1992)。上古生界主要展布於北側,如內蒙古的查干哈布組、本巴圖組、大石寨組;遼寧的磨盤山組、青鳳山組;吉林的王家街組、鹿圈屯組、柯島組等,它們以火山岩、海相細碎屑岩和碳酸鹽岩為主,代表了活動大陸邊緣的構造環境。
關於上述兩個古生代增生塊體之間的碰撞拼接問題,主要依據有兩點:一是沿拼接帶見有蛇綠岩(套)殘片、混雜堆積及超基性岩;二是拼接帶兩側古生代增生塊體在地層時代及岩性、岩相等方面呈對稱關系。從該拼接帶的演化特徵看,西部的碰撞時間可能較早,為D3—C1(唐克東等,1992),東部較晚,為P1—P2(張允平等,1994),碰撞後的造山活動可能持續到了印支期。
該拼接帶在布格重力異常圖上也反映得比較清楚:①內蒙古賀根山—甘珠爾廟一帶,△g等值線由NEE向轉為近EW向,然後被大興安嶺△g梯度帶所斜接;②吉林白城以南的突泉一通榆—長嶺—長春一線表現為NW—SE向,然後被依蘭-伊通梯度帶所疊加;③永吉—敦化一線及古洞河斷裂北側仍表現為NW—SE向構造,然後被日本海△g梯度帶所取代。
3.各塊體地球化學場特徵
本區屬中生代活化區,因而各塊體前中生代的原始地球化學場特徵是難以描述的。因此我們根據1/20萬區域地質調查資料,統計了各塊體的常量元素和金屬成礦的異常元素,列於表2-1。表2-1所列元素,雖然不是定量的,但可顯示各塊體的地球化學場特徵,並反映出各塊體之間的差異,如各基底塊體w(K2O)/w(Na2O)值小於1,而增生塊體則相反,前者基本以富Fe、Mg為其特徵,而後者富Ca;異常元素特徵也是如此,大體符合該塊體中所發育的礦化與成礦的基本特徵。
(二)中、新生代塊體
對中生代以來塊體劃分有如下考慮。
圖2-1伊爾施—延吉莫霍面深度變化圖
2.中、新生代構造-岩漿活動
需要指出,中生代以來塊體活動及其演化是隨時間而變化的,主要由各期的構造-岩漿活動反映出來。
(1)T3—J1期
大約在目前的赤峰-開原斷裂以南地區和依蘭-伊通斷裂以東地區,T3—J1期處於大陸邊緣構造-岩漿活動帶,包括此時的完達山板片(拼貼地體)。我們稱之為饒河-汪清-北票塊體,該塊體的部分地區控制了該期的火山-侵入岩漿活動(圖2-2A)。
該期的主要特徵是在全球范圍內開始進入了近代板塊的演化階段。對本區而言,此時歐亞大陸已形成,濱太平洋構造域尚未形成或向濱太平洋構造域開始演化的階段。必須承認,此時的西伯利亞板塊與華北板塊的超碰撞作用還在繼續,使處在大陸邊緣的華北板塊和佳木斯塊體產生近EW或NE向走滑斷裂,在其拉分階段噴出火山岩。從總體而言,此時的華北板塊繼續向北左旋移動,日本地體可能向華南、華北俯沖擠壓,向雛形的歐亞大陸俯沖等,基本處於SN方向和NW—SE方向的擠壓環境。因此該期饒河-汪清-北票塊體的西北廣闊地區則處於穩定隆起環境,其中局部地帶(扎魯特旗、巴林左旗及柴河一帶)形成凹陷盆地,沉積有含煤岩系,如紅旗組(J1h)、原查伊河組(T3—J1ch)等。另外由於受蒙古-鄂霍次克構造帶影響,本區北部上黑龍江地區也發生了局部沉降。
(2)J2期
經分析認為,該期總的特徵與T3—J1期類似,構造—岩漿活動主要表現在本區的東部和南部地區。南部的遼西地區火山活動比較強烈,而且向北越過赤峰-開原斷裂至西拉木倫河斷裂一帶。此時庫拉或Izanagi板塊可能向歐亞大陸的俯沖作用開始,新的力學場使岩石圈結構部分發生變化,走滑斷裂的拉分作用加大等。
我們認為此時的深部構造活動(如幔隆、幔坳、深斷裂活動等)是由南向北依次進行的,也就是說從南部的郯廬斷裂系向北部逐漸擴展,首先沖入的是郯廬斷裂系在本區的南部基底剛性「塊體」,然後逐漸向北擴展到松遼盆地等古生代增生塊體的塑性褶皺帶。需要指出,此時的大興安嶺東麓山前斷裂在本區的南部老哈河地帶已經形成,並向北部延伸;而遼吉塊體、佳木斯-興凱塊體及張廣才嶺加里東—印支期花崗岩帶等,均表現為剛性「塊體」。因此J2期火山活動在遼西地區表現得強烈,而東部地區只在敦化-密山斷裂以南的部分地區有表現。因此把該期塊體劃分為冀北-遼西塊體和延吉-通化塊體。冀北—遼西地區所以岩漿活動較強烈,是與下遼河郯廬斷裂系深部構造活動有關(圖2-2B)。
圖2-2東北地區中生代以來的塊體活動示意圖
1—岩漿活動;2—斷坳陷;3—拼貼地體;4—上地幔隆起;5—斷裂活動
由於岩石圈結構由南向北發生變化的結果,大興安嶺南段局部拉分—沉降,沉積新民組(J2x)、萬寶組(J2w),主要岩性為含煤岩系和火山碎屑岩;而大興安嶺中段主要表現為升降,沉積了太平川組(J2t)和南平組(J2n),主要岩性為含煤岩系和類磨拉石建造砂礫岩。此時的大興安嶺已開始打破前期較寧靜局面,斷裂構造和地殼升降運動開始加劇。上黑龍江凹陷繼續下沉,沉積了二十二站組(J2er)碎屑岩,主要與蒙古-鄂霍次克海構造活動有關。
(3)J3—K1期
該期是本區火山-侵入岩漿活動強盛期,火山-侵入岩遍布全區。然而以松遼盆地—下遼河盆地為界,東西兩側岩漿活動的強弱表現得截然不同,西部的大興安嶺和遼西地區表現得十分強烈,而東部的小興安嶺、張廣才嶺及遼東—吉南地區表現得相對較弱。
眾所周知,J3—K1期濱太平洋構造域構造-岩漿作用在我國東部表現得十分強烈,規模很大,主要以大興安嶺和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為代表,其中對大興安嶺J3—K1期火山-侵入岩漿作用的成因機制目前尚有較大爭議。有認為主要與裂谷作用有關(蔣國源,1988;王東方,1984);認為與南北向繼承性活動和太平洋板塊的俯沖、幔隆、部分熔融有關(趙國龍,1989);認為是邊緣陸塊型火山岩(夏軍等,1993)。
庫拉-太平洋板塊此時對歐亞大陸的俯沖作用可能達到了最強烈階段。我們認為可能J2期形成的興城—雙遼一線NE向地幔上涌峰脊帶,在J3—K1期呈NNE嚮往北延伸,並貫穿了目前的整個松遼盆地乃至俄羅斯境內的結雅盆地(當時的地幔上涌峰脊帶可能處於目前峰脊帶的西側),此時的大興安嶺東麓山前斷裂或大興安嶺主脊斷裂已成為大型走滑斷裂,呈NNE向貫穿了整個大興安嶺地區。此時的岩漿作用主要與大型走滑斷裂的拉分階段岩漿侵位有關,這種岩漿也可以是在大型走滑斷裂的擠壓階段地殼的部分熔融產生的(И.B.ГοрдиенΚο,2000)。
如前所述,即以松遼盆地為界,東部和西部無論是火山-侵入岩漿活動的規模還是岩漿作用的強度,差別都很大。那麼J3—K1期的活動塊體,大體以松遼-下遼河盆地為界,劃分為東西兩塊是合理的,即西部大興安嶺塊體(含冀北、遼西)和東部小興安嶺-張廣才嶺-長白山塊體(圖2-2C)。
(4)K2—E期
該期的殼幔結構,與目前所測得的結果更接近,主要表現為拉伸作用及裂谷-地塹盆地。
當時太平洋板塊向歐亞大陸進行正向俯沖,松遼盆地以地幔上涌和陸殼減薄、裂解及拉伸為特徵,△g值約(-10~+30)×10-5m/s2,陸殼厚度為33km左右,個別地段為小於30km,△T異常軸線為SN向,反映E—W向拉伸特徵。目前松遼盆地的范圍,主要是在K2—E期因陸殼減薄、拉伸和裂解的結果,也就是說,在海拉爾-孫吳EW向斷裂與赤峰-開原斷裂及西拉木倫河EW向斷裂之間向東-西伸展的結果。假設把大興安嶺地殼最厚的43km視為地幔上涌前松遼盆地的地殼厚度,同時從松遼盆地目前地殼厚度中再減去K2—Q期沉積厚度(均3000m),那麼松遼盆地的目前地殼厚度比地幔上涌前的地殼厚度減薄約12km。如果按減薄的12km計算松遼盆地向EW方向伸展的寬度,則為目前300km寬度的約1/3.5,接近100km。實際上地幔上涌不只是在松遼盆地的范圍,而是在大興安嶺地幔斜坡帶中已經開始,那麼因地殼減薄引起的松遼盆地EW方向伸展的寬度遠不止100km。
總之,K2—E期本區塊體活動主要表現為隆起和斷陷作用,岩漿活動只體現在斷陷區邊界斷裂或深斷裂附近,為少量的玄武質岩漿和酸性岩漿。因此把該期塊體劃分為松遼-下遼河裂陷塊體、依蘭-伊通裂陷塊體、海拉爾地塹塊體、三江平原地塹塊體等(圖2-2D)。其餘為穩定隆起區,見有少量酸性火成岩。
(5)N—Q期
該期的塊體活動有如下特點:K2—E期斷陷塊體繼續下沉;N期敦化-密山斷裂帶的火山-裂谷作用加劇;Q期的寬甸—白頭山—延吉—線雛型裂谷作用開始。但是該期的岩漿作用與其說受塊體影響,不如說受斷裂活動的控制或受日本海弧後拉張作用的影響更切合實際些,因此劃分塊體的意義不大。
Ⅲ 地質分類有哪些地質分為什麼類型
(1)標准地質剖面:如中國最古老的岩石——遼寧鞍山白家墳花崗岩;天津薊縣中、上元古界地層剖面等。
(2)著名古生物化石遺址:如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世界奇觀——河南西峽恐龍蛋化石等。
(3)地質構造形跡:如西藏雅魯藏布江縫合帶;河南嵩山前寒武紀地層及三個整合遺跡等。
(4)典型地質與地貌景觀:如安徽黃山奇峰;澎湖列島的地形景觀等。
(5)特大型礦床:如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礦床——內蒙古白雲鄂博;中國稀有金屬和寶石明珠——新疆阿爾泰偉晶岩;黑龍江大慶油田等。
(6)地質災害遺跡:如遼寧大連金石灘震旦系——寒武系地層中的地震遺跡;河北唐山地震遺跡;雲南東川市泥石流及防治等。
(3)地質體都有哪些擴展閱讀:
地質的研究對象:
1、礦物和岩石
在地球的化學成分中,鐵的含量最高(35%),其他元素依次為氧(30%)、硅(15%)、鎂(13%)等。如果按地殼中所含元素計算,氧最多(46%),其他依次為硅(28%)、鋁(8%)、鐵(6%)、鎂(4%)等。這些元素多形成化合物,少量為單質,它們的天然存在形式即為礦物。
2、地層和古生物
地層是以成層的岩石為主體,隨時間推移而在地表低凹處形成的構造,是地質歷史的重要紀錄。狹義的地層專指已固結的成層的岩石,有時也包括尚未固結成岩的鬆散沉積物。
3、地質構造和地質作用
地球表層的岩層和岩體,在形成過程及形成以後,都會受到各種地質作用力的影響,有的大體上保持了形成時的原始狀態,有的則產生了形變。它們具有復雜的空間組合形態,即各種地質構造。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地質
Ⅳ 什麼是地質構造有哪幾種類型 各有什麼特徵
地質構造是指在地球的內、外應力作用下,岩層或岩體發生變形或位移而遺留下來的形態。
地質構造有褶皺、節理、斷層三種基本類型。
褶皺的特徵:分為背斜和向斜。
1.背斜:岩層向上彎曲、中心部位岩層較老,兩側岩層依次變新。
2.向斜:岩層向下彎曲、中心部位岩層較新,兩側岩層依次變老。
節理的特徵:自地表向下隨深度加大,節理的密度逐漸降低。
斷層的特徵:具有顯著位移的斷裂.斷層在地殼中廣泛發育,但其分布不均勻。
Ⅳ 地質體新老順序
由新至老依次為S-N-J-Z-K-D-X-O-M-A-H-R-B-C-F-G-P,被切割(侵入)的是老的
Ⅵ 常見地質災害有哪些 常見的地質結構有哪些
常見的抄地質災害的類型主要有:地震、地面塌陷與地面沉降、地裂縫、沙漠化、水土流失、煤田地下火災、水體污染.此外,還有滑坡、泥石流、凍脹、冰融、鹽漬化、浸沒、海水倒灌、沖刷、沼澤化、淤積、崩塌、熱害等.
地質構造是地殼中的岩層在地殼運動的作用下發生變形與變位而遺留下來的形態。
主要的地質構造有:
1.褶皺:包括背斜和向斜;
2.斷層:包括地壘和地塹!
Ⅶ 地質構造類型有哪幾種
地質構造因此可依其生成時間分為原生構造與次生構造。
次生構造是構造地質學研究的主要對象,而原生構造一般是用來判斷岩石有無變形及變形方式的基準。構造也可分為水平構造、傾斜構造、斷裂和褶皺。
地殼或岩石圈各個組成部分的形態及其相互結合方式和面貌特徵的總稱。地質構造的規模,大的上千公里,需要通過地質和地球物理資料的綜合分析和遙感資料的解譯才能識別,如岩石圈板塊構造。
小的以毫米甚至微米計,需要藉助於光學顯微鏡或電子顯微鏡才能觀察到,如礦物晶粒變形、晶格的位錯等。貴州位於華南板塊內,處於東亞中生代造山與阿爾卑斯-特提斯新生代造山帶之間,橫跨揚子陸塊和南華活動帶兩個大地構造單元。
(7)地質體都有哪些擴展閱讀
多次造山作用的地應力場在變化多端的地應力條件下,形成了擠壓型、直扭型和旋扭型三類構造型式,交織成一幅復雜多變的應變圖象。
其特點是:
(1)貴州的地質構造屬板內構造,構造的主體為薄皮構造。
(2)變形不十分強烈,在貴州發育最完整、最廣泛的構造樣式是侏羅山式褶皺帶。都勻運動:原地礦部第八普查大隊(1980)命名,系指發生在貴州中部及南部,奧陶紀末到志留紀初之間的一次地殼運動。
該運動的表現是:在畢節-遵義-湄潭-銅仁連線與貴陽-施秉聯線之間的貴州中部地區,普遍缺失上奧陶統中上部,下志留統中上部與下伏奧陶系不同層位呈假整合,在不少地區如貴陽烏當附近可見到志留系底部的礫岩層或含礫粘土岩嵌覆於呈數米起伏的間斷面上。
Ⅷ 地質體之間的接觸關系有哪些其反映的地質內容是什麼
這個簡單啊朋友,斷層接觸關系一定要有斷層證據存在的哦,比如斷層泥,斷層破碎帶,版斷層角礫,並且斷權層接觸關系沒有地層的缺失,但是呢,斷層破碎帶有可能很窄,幾厘米,也有可能很寬,幾公里,這個主要還是要看斷層證據了。
不整合接觸關系又分為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了,平行不整合一般具有地層的缺失,這個要結合當地地形地質圖,看有沒有地層的缺失,如果有,但是地層是平行接觸的,那肯定是平行不整合,如果既有地層的缺失,在上下地層接觸時又有角度的偏差,那就是角度不整合了。
兩者主要的區別和鑒定標准還是斷層證據的存在。如果沒有斷層證據,那肯定不是斷層了。
打的好辛苦,希望可以給你幫助。
Ⅸ 地質體基本產狀
地質體是泛指任何成因的天然岩石體,包括沉積成因的層狀岩石和噴出成因的層狀火山岩,以及侵位成因的岩漿岩體。地質體的規模可大可小,形態多種多樣,結構更是復雜多變。
雖然地殼中地質體的成因、規模、形態、結構差別極大,但從幾何學的觀點看,各種地質體的構造都可歸納為面狀構造和線狀構造。面狀構造有層理、節理、斷層等,以及一些只有幾何意義的結構面,如褶皺的軸面等。線狀構造包括所有呈線狀習性的構造和各種平面間的交線,如褶皺樞紐、軸跡和線理等。為了確定和表示面狀構造及線狀構造的空間狀態,建立了產狀要素的概念。
產狀要素是用來規定面狀構造或線狀構造在三維空間的產出狀態的,用其與水平參考面和地理方位間的關系來表示。
( 一) 面狀構造的產狀要素
平面的產狀是以其在空間的延伸方位及其傾斜程度來確定的。任何面狀構造或地質體界面的產狀均以其走向、傾向和傾角的數據表示。
1. 走向
傾斜平面與水平面的交線叫走向線 ( 圖 2 - 18 中之 AOB) ,走向線兩端延伸的方向( 地理方位) 即為該平面的走向 ( strike) 。一走向線兩端的方位相差 180°,通常以其 NE或 NW 端的方位來表示。任何一個平面都有無數條相互平行的、不同高度的走向線。
2. 傾向
傾斜平面上與走向線相垂直的斜線叫傾斜線 ( 圖 2 - 18 中之 OD) ,傾斜線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的平面傾斜的方位即傾向 ( direction of dip) ( 圖 2 -18 中之 OD') 。
圖 2 -18 傾斜岩層產狀要素
圖 2 -19 視傾角、真傾角的關系
3. 傾角
傾角 ( dip angle) 是指平面上的傾斜線與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線之間的夾角 ( 圖 2 -18及圖 2 -19 中之 α) ,即為在垂直該平面走向的橫剖面上量度的該平面與水平面間的二面角。
當觀察剖面與岩層走向斜交時,岩層與該剖面的交跡線,叫視傾斜線 ( 圖 2 - 19 中之 HD、HC) ,視傾斜線與其在水平面上投影線間的夾角 ( 圖 2 - 19 中之 β、β') 稱為視傾角 ( apparent dip angle) ,也叫假傾角。視傾角的值小於傾角的值。
傾角與視傾角的關系如圖 2 -19 所示,可用數學式表示為: tanβ = tanα·cosω。當視傾向越偏離傾向時,視傾角越小; 當視傾向平行走向時,視傾角等於零。我們可用赤平投影、查表或列線圖等簡便的方法求出已知面狀構造在任一方向剖面上的視傾角。
面狀構造三要素的文字表示方法,目前還不統一,但由於地質羅盤的方位標記有的用象限角表示,有的用 360°的圓周角表示,所以,文字表示方法最基本的也有兩種:
◎ 象限角表示法: 用走向∠傾角、傾向象限表示。方位分別用四個象限來表示,如要表示走向北東 60°、傾向 150°、傾角 40° ( 圖 2 -20a) ,則寫成 N60°E∠SE40°,即走向為北偏東 60°,傾角為 40°,向南東傾斜。N30°W∠SW25°表示走向北偏西 30°,傾角為25°,向南西傾斜。
圖 2 -20 產狀三要素的兩種表示方法示意圖
◎ 方位角表示法: 用傾向方位角∠傾角表示。如 330°∠35° ( 也可寫 NW30°∠35°) ,表示傾向是 ( 從正磁北順時針測量的方位角) 330°,傾角為 35° ( 圖 2 - 20b) ; 又如15°∠40°表示傾向方位為 15° ( 北東 15°) ,傾角 40°。這種表示法只記傾向和傾角,使用較簡便,野外常用方位角法。
在地質圖上常用特定的符號來表示岩層面的產狀。常用的產狀符號及其代表意義如下:
構造地質學
長線為走向 ( 線) ,短線示傾向,數字表示傾角,長、短線要按實際方位標繪在圖上;構造地質學
水平岩層 ( 傾角為 0° ~5°) ;構造地質學
直立岩層,箭頭指向新岩層,長線表示走向;構造地質學
倒轉岩層,箭頭指向倒轉後的傾向,即指向老岩層,數字為傾角,長線表示走向。量測或求算面狀產狀的方法較多,但是大體上可分為直接量測和間接求算兩種情況:①直接量測是在野外出露的岩層層面或斷層面上直接用羅盤測量產狀數據,這是常用而簡便的方法。②在很多情況下,由於種種原因我們不能在野外直接測量岩層面產狀,而要根據有關資料間接求得。產狀要素的間接求法又可分為作圖法和計演算法兩種。
( 二) 線狀構造的產狀要素
直線的產狀是指直線在空間的方位和傾斜程度。直線的產狀要素包括傾伏向和傾伏角或用其所在平面的側伏角和側伏向來表示。
1. 傾伏向 ( 指向)
傾伏向 ( direction of plunge) 是指某一直線在空間的延伸方向,即某一傾斜直線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線所指示的該直線向下傾斜的方位,用方位角或象限角表示 ( 圖 2 -21a 中之 NE40°) 。
圖 2 -21 線狀構造的傾伏和側伏
圖 2 -22 四川蒼溪觀音寨中侏羅統水平岩層( 據李承三)
2. 傾伏角
傾伏角 ( plunge angle) 是指直線的傾斜角,即直線與其水平投影線間所夾之銳角( 圖 2 - 22a 中之 γ) 。
3. 側伏角和側伏向
當線狀構造包含在某一傾斜平面內時,此線與該平面走向線間所夾的銳角即為此線在那個面上的側伏角 ( pitch) ( 圖 2 -21b 中之 θ) 。側 伏 方 向 或 側 伏 向 ( direction ofpitch) 就是構成上述銳夾角的走向線的那一端的大致方向,如圖 2 -21b 中的 40°NE,即表示側伏角為 40°及構成 40°夾角的走向線一端的大致走向朝北東,即側伏向北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