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探測電阻大小什麼意思
Ⅰ 地勘探孔中,圖中的r,c,等各代表什麼意思
工程地質物探與勘探的任務,主要有以下各項: (一)詳細研究建築場地的岩性及地質結構。研究個地層的性質、厚度、縱向和橫向變化,進行地層劃分並確定其接觸關系;基岩的風化深度及風化岩石性質,劃分風化帶研究岩層的產狀、裂隙發育程度及隨深度的變化;褶皺、斷裂、破碎帶以及其它地質結構現象的空間分布、變化的特點。提供岩石右鑽性和岩體強度、結構面發育等定量指針。 (二)查明水文地質條件。了解含水層和隔水層的分布厚度、性質及其變化,地下水位(水頭)等。 (三)研究地貌及物理地質現象。查明各種地貌形態,如河谷階地、洪積扇、斜坡的位置和結構等。研究各種物理地質現象,如岩溶的規模及發育深度,滑坡的范圍、滑動面位置、動態等。 (四)取樣及提供野外試驗條件。從勘探工程中採取岩土樣及水樣,供室內試驗及分析鑒定用。在勘探工程中可作各種野外試驗,如岩土力學性質試驗、地應力量測、水文地質試驗等。 (五)其它項目。如利用勘探工程布置地下水及各種工程動力地質現象的長期觀測,進行井下攝影及井下電視、灌漿等工程處理。 物探可以說是一種間接的勘探工作,它可以簡便而迅速地探測地下地質情況,與測繪工作相配合尤為適宜,又可為勘探工作的布置指出方向。物探成果亦須由勘探工作來證實。勘探工作包括鑽探和坑探兩種,能較可靠地了解地下地質情況,萬其是坑探工程,勘探人吶可以直接在其中觀察測量;但是它耗費人力和資金較多,周期也長,因此使用時應具經濟觀點。布置鑽探和坑探工程,要以測繪和物探工作為基礎。考慮到物探和勘探各自的優缺點,在布置工作時應綜合運用,互為補充。 一個工程在不同的勘察階段,物探 和勘探往往是配合測繪工作的,而應較多地採用物探手段,鑽探和坑探主要用來驗證物探成果和取得基準剖面。隨著勘察程度的提高,為了深入研究各種工程地質問題,以進行確切的分析、評價,鑽探和坑探工程將愈來愈被廣泛地採用,成為主要的勘察手段,而物探工作則作為勘探工程的輔助手段。本章重點論述物探和勘察在工程地質勘察中的適用條件,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統計局蕭要求。心肝及勘探工作的布置、設計及施工順序等問題。 工程地質物探 物探的全稱為地球物理勘探,它是以專門儀器來探測地表層各種地質體的物理場,從而進行地層劃分,判定地質構造、水文地質條件及各種物理地質現象的一種勘探方法。 由於地質體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質(導電性、彈性、磁性、密度、放射性等)和物理狀態(含水率、裂隙性、固結程度等),就為利用物探方法研究各種不同的地質體和地質現象提供了物理前提。所探測的地質體各部分之間以及該地質體與周圍地質體之間的物理性質和物理前提。所探測的地質體各部分之間以及該地質體與周圍地質體之間的物理性質和物理狀態差異愈大,使用這種方法就愈能獲得比較滿意的結果。 需要指出的是,物探方法雖能簡便而迅速地探測地下地質情況,但由於它經常受到非探測對象的影響和干擾,心肝及儀器測量精度的不夠,其所得判斷和解釋的結果往往較為粗略,且有多解性。所以,在物探工作之後,還常須用鑽探或坑探來驗證,以獲得確切的地質成果。物探工作的方法有電法勘探、地震勘探、重力勘探、磁法勘探、核子勘探以及地球物理測井等,在工程地質勘察中運用最普遍的是電法和地震勘探。 一、電法勘探在工程地質勘察中的應用 將各個電測 點所得地質資料邊成剖面,即為物探地質剖面,它如同利用鑽孔資料所墨守成規的剖面(圖3—3) 環形電測深法是利用對稱四極裝置改變其方向,測量同一點的視電阻率。它可用來確定各向異性很明顯的地質介質,職陡立岩層的走向、斷層破碎帶與含水裂隙帶的延伸和岩溶發育的主導方向,以及它隨深度的變化情況等。圖3—4是利用環形電測深法所測得的裂隙主導走向為N10°W(橢圓長軸所指方向)。這個方向在不同極囈(即不同深度上)都是穩定的。 但是,鑽探方法也有它一定的缺點,主要是:一般難於進行直接觀察;一些有重大工程地質意義的軟弱層(破碎泥化夾層、風化夾層等)和構造破碎帶,往往不易取得岩心,以致達不到地質要求。為了克服上述缺點,近十餘年來發民兵了鑽孔攝影技術和鑽孔電視以及便於地質人員能直接下井觀測的大口徑鑽孔,使用效果良好。 二、工程地質鑽探的特殊要求 工程地制裁鑽探是為工程建築物的設計、施工服務的,它多具綜合目的,因而在鑽進方法、鑽孔結構、鑽進進程中的觀測編錄等方面均有特殊要求。 工程地質鑽探 對岩心採取率要求校高,一般岩層不能低於80%;對工程建築物至關生要的軟弱夾層和斷層破碎帶也不能低於60%,但往往不易取得岩心。為保證獲較高的岩心採取率,針對不同的勘探對象應採用相尖的鑽進方法。如在軟弱地層或斷層破碎帶中鑽進時,要晝養活沖洗液或用干鑽,降低鑽速,縮短鑽程,最好採用雙層岩心管。近年來,黃河水利委員會在水浪底水利樞紐勘察中,革新鑽具,採用套鑽和化學樹脂膠合的措施,幾乎可以100%地採取泥化夾層和斷層破碎帶的岩心。在土層中鑽進時,以採取干鑽為宜,並應適當縮短鑽程。 為了保證准確地測定地下水位和水文地質試驗工作的正常運行,必須按含水層的位置和試驗工作的要求,確定孔身結構及外電進方法。對不同的含水層要換徑並分層止水,加以隔離。含水層愈多,換徑和分層止水的次數就愈多。一般的工程地質鑽孔終孔直徑為91MM,根據換 徑次數及位置,即可確定孔身結構。。若在基岩面以一的砂卵石層中作抽水試驗干鑽,不允許使用泥漿加回孔壁的辦法。一般鑽孔要直,不能發生彎曲;孔壁要求光滑規則,同一孔徑段應大小一對敵。這些要求在鑽探操作工藝上給予滿足。 鑽孔水文地質觀測,是工程地質鑽探的一項重要工作,藉以了解岩層透水性的變化,發現含水層和得知其近似水位並掌握各含水層之間的水力聯系等。在外鑽進過程中應按水文地質鑽探的要求,做好孔中水位測量,測定沖洗液消耗量及外電孔涌水量、測量水溫等工作。在工程地質鑽探中,為了研究岩土的物理力學性質,經常要採取岩土槔。堅硬岩石的取樣可利用岩心,但其中的軟弱夾層和斷層破碎帶取樣時,必須採取特殊措施。為了取得質量可靠的原狀土樣,則必須配備專門的取土器,燕應注意取樣方法和操作工序,以盡量使土倦不受或少受擾動。為達到上述的特殊要求,鑽探人員應嚴格按規定操作,不能盲目追求進尺。 三、工程地質鑽探常用的鑽探方法和設備 自然地質條件是復雜的,各種鑽探方法和設備都有一定的使用條件,選擇鑽探方法和設備時,應視鑽探的目的和地質條件而定。目前,工程地質勘探中常用的鑽探方法、鑽具及其使用條件和優缺點列於表3—2中。 由表列可知:鑽探方法可分為沖擊鑽探、回轉鑽探、沖擊回轉鑽探和振動鑽探等四種。在工程地質勘探中主要採用沖擊鑽探和回轉鑽探:按動力來源又可將它們分為人力的和機械的兩種。機械回轉鑽探鑽進效率高,孔深大,又能採取岩心,所以在工程地質勘探中使用最為廣泛。目前,國內外正在大力革新鑽探技術,逐步朝著全液壓驅動、儀表控制、勘探與測試相結合的方向發展。近年來,法國生產的FORACO-V。P。R。H鑽機可稱得上是鑽探技術革新的代表,它兼具振動、沖擊、回轉鑽進,又可作靜力和動力觸探試驗,操作全由儀表控制,由機械手擰卸鑽具,鑽進效率高,適用於工程地質勘探。 為了研究工程土體的物理力學性質在工程地質勘察中,應結合勘探工作採取原狀土樣。但是在鑽孔中採取原狀土樣時受到很多因素影響,其中主要的是取土器的結構和取土實用。下面介紹幾種常用的取土器。 1、限制球閥式取土器在取土過程中,進入取土器內的液體、氣體將球頂起排出;當取土停止時,由於球上部彈簧的作用將球壓回原閥座位置,以起封閉作用,。這種球閥裝置密封可靠,但要選擇適當的彈簧強度,調節到適當的壓力。球的直徑與排水孔的直徑要互相適應,以便於水、氣、泥排出。 2、上提橡皮墊活閥式取土器土樣進入取土筒時,取土器內的水、氣、泥由活閥上部排排出,。上提鑽桿時,橡皮墊封閉活門,即可取上土樣。 3、回轉壓入式取土器有兩層管,外管回轉(帶有合金鑽頭或螺旋),內管壓入。內管一般球閥式取土器類似,上部是球閥封閉。這種取土器適用於深層取土。 4、水壓活塞式取土器活塞式取土器的下口一下處於封閉狀態,在貫入土時,取土筒下壓使土樣進入,活塞靜止,土樣上部不隨任何壓力,也不受鑽孔內沖洗液的影響。這種取土器是藉助於水泵的壓力推動活塞使取土筒進入土層。在取土器下入孔底時,一個活塞將取土器下口封閉;壓土時,上部活塞帶動取土筒下壓而採得原狀土樣,如圖3—13所示。 以上四種取土器適用於採取粘性土的原狀土樣。採取砂類土和飽水軟粘土是很困難的,要使用特製的取土器。近年來,我國水電勘察部門研製了厚壁管靴長筒上提 活閥式取土器,反旋活閥分節取土器和真空活塞取砂器等,採取地下水位惟下的原狀砂類土和軟粘土樣,效果較好。原狀土樣的採取方法主要有三種: (1)擊入法:適用於較硬的土層中取樣,又可分為孔外及孔內的輕錘多擊法和重錘少擊法。實踐證明,孔內的重錘少擊法取樣效果好,效率高而土樣擾動小。 (2)壓入法:適用於較軟的土層中取樣,又可分為連續壓入和斷續壓入法。連續壓入法是藉助活塞油壓筒或鋼繩滑輪組合裝置,將取土器一次快速均勻地壓入土中,土樣的擾動較小,當採用連續壓入法無法將取土器壓入土層時,則可採用斷續壓入法。 (3)振動法:當振動鑽進進,可利用振動器的振動作用將取土器壓入土中。 這種方法對土樣的邊緣部分擾動較大。易受振動液化的土層不適用。為了保證土樣的質量,除了對取土器和取土方法進行選擇外,還應注意鑽探方法、鑽、孔結構、清除孔內殘土、操作方法、和土樣封存及運輸等各頂問題。 四、工程地質勘探鑽孔類型及其適用條件 鑽孔的類型指的是鑽孔的角度及其方向。鑽孔的角度即是鑽機的立軸鑽桿與地平線的夾角,也叫做鑽孔傾角。按照鑽孔傾角及其變化情況,可將鑽孔分為鉛直孔、斜孔、水平孔和定各孔四種。在進行工程地質勘探時,窨採用何種角度及方向的鑽孔,需視鑽孔的具體任務及地形地質條件而定。為了能取得盡可能多的地質資料,又節省鑽探工作量鑽進方向最好與不同岩性接觸面或斷層面垂直,但是在實際上往往不易達到,一般要求基夾角不中於20°。 (一) 直孔 傾角90°。在工程地質鑽探中此類孔最常用,適於查明岩漿岩的岩性岩相、岩石風化殼、基岩面以第四紀覆蓋層厚度及性質、緩傾角的沉積及斷裂等。作壓水試驗的鑽孔一般都採用鉛直孔。 (二) 斜孔 傾角小於90°,且應定出傾斜的方向。當沉積岩層傾角較大(﹥60°),或陡傾的斷層破碎帶,常以與岩層或斷層傾向相反的方向斜向鑽進。在水利水電工程地質勘探中,常用斜孔探查河床下的地質結構。尤其是在河床不很寬而水流湍急的峽谷中 ,可在兩岸以斜孔向河底交叉鑽進,既可較好地控制河床下的地質結構,又可以養活或避免河中布孔進行水上鑽探的困難。但是斜孔鑽進技術要求較高,常易發生孔身偏斜,而使地質解釋工作產生誤差,在軟硬相間的岩層中鑽進,此現象尤為嚴重。 (三) 水平孔 傾角多為0° 。一般在坑探工程中布置,可作為平硐、石門的延續,用以查明河底地質結構、進行岩體應力量測、超前探水和排水。在河谷斜坡地段用以探查岸坡地制裁結構及卸葆裂隙,效果也較好。 (四) 定向孔 採用一些技術措施,可使鑽孔隨著深度的變化有規律地彎曲,進行定向鑽進,如岩層上緩下陡進,或在一個孔中控制多個定向分枝孔,共同鑽探同一目的層,或在一個孔中控制多個定向分枝孔,共同鑽探同一目的層。定向鑽進的技術措施比較復雜。近年來,國內外廣泛採用在一個孔位上鑽多個不同方向的定向斜孔的布置方案,效果極佳。 五、大口徑鑽進和小口徑(金剛石鑽頭)鑽進在工程地質勘探中的應用 (一)大口徑鑽進 工程地制裁勘探鑽孔的孔徑,大多數是168MM開孔,91MM終孔,這樣的孔身結構能夠滿足一般的勘探、試驗要求。但是在特殊情況下,譬如為了探查壩基軟弱夾層和強透水帶的位置及展布方向、斷層破碎帶和緩傾角裂隙的產大辯論和特徵,以及為了檢查基礎的灌漿質量和混凝土的澆築情況,就需按照工程地質的要求,打一些大口每項鑽孔,以工程技術人員進入孔中直接觀察和測量。。 大口徑鑽孔主要在水電工程地質勘探中採用。我國於1963年在丹江口壩直址打成了第一口大口每徑鑽孔;之後,葛洲壩、小浪底、偏窗子、三峽等水利樞紐工程中相繼採用,均取得 很好的勘探效果。面且承擔了大壩基礎處理等任務。 由於大口徑鑽孔能夠讓勘探人員直接進入其中觀測和取樣,准確地搜集到第一性地質資料,因而避免了用一般勘探耗費大量進尺而未能搞清某些地質現象和問題的弊病。它也代替了施工復雜的豎井工程,而且由於無爆破震動,可以保持岩層的天然狀態。 大口徑鑽探方法有沖擊鑽進和回轉鑽進,在工程地質勘探中主要使用後者,其孔徑分別1150、1050、950和750MM,孔深 30—60M,可以取得財心。鑽具是在現有設備基礎上改裝的,主要包括鑽頭、岩心管、取粉管、鑽桿等。除鑽具外,還應配備吊籠、絞國及潛水泵等必要的設備。 大口徑鑽進的工作情況如圖3—18所示。 (二) 小口徑(金剛石鑽頭)鑽進 近年來,我國在工程地制裁勘探中逐漸推廣小口徑的金剛石鑽進。這種鑽進有很多優點:能鑽進極硬的岩石,使用壽命長,鑽進效率高,岩心採取率高,且岩心完整度好;孔徑均勻,孔壁光滑,鑽彎曲度小;鑽進時平穩,設備的磨損小,能量消耗少;重量輕,搬運方便等。金剛石鑽具主要包括金剛石鑽頭、金剛石擴也器、岩心卡簧及金剛石鑽進用岩心管。金剛石鑽頭目前生產有直徑76、66、46、36MM等幾種規格,較一般的鑽頭要小得多,故稱之為「小口徑」。這種鑽頭是將金剛石顆粒鑲嵌在鑽頭唇部,利用金剛石的硬度磨削岩石鑽入地層。金剛石鑽進一般均使用雙層岩心管。從小泵送來的沖洗液,經內、外管之間的間隙而到達孔底,可減少對岩心的沖刷影響。 採用小口徑(金剛石鑽頭)鑽進,在操作上必須注意的是: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允許無水鑽進否則發生高熱會燒毀金剛石,用過鋼粒鑽進的孔,不能再下入金剛石鑽頭,因孔底遺留鋼粒,在沖擊振動時會使金剛石損壞;若鑲嵌的金剛石顆粒掉落孔底,應即打撈,否則會使整個金剛石鑽頭遭到損壞;鑽進中若迂軟弱夾層及裂隙發育的地層,應特別注意降低壓力及轉速。由於在礫石層、礫岩及硬脆破碎地層中鑽進時,沖擊振動很大,對金剛石的包鑲金屬磨耗很快,故一般不採用金剛石鑽進。 金剛石鑽進雖有很多優點,可是它的孔徑過小,有能作現場水文地質試驗。 六、聲波測井在工程地質鑽探中的應用墀測井是一種地球物理勘探技術,它的物理基礎是研究與岩石性質密切相關的聲振動沿鑽井的傳播特徵。它具有快速,輕便的優點。近十餘年來在國內外逐漸推廣應用,我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聲波測井可充分利用已有的鑽孔,結合地質調查,了解基岩風化殼的厚度、物征,進行分帶,查明深部地層的岩性特徵,進行地層劃分,確定軟弱夾層的層位、深度和厚度;尋找岩溶洞穴和斷層破碎帶;研究岩石的某些物理力學性質,進行工程岩體分類等。與其它測井方法密切配合,還可憐全部或部分代替岩心鑽探,開展無岩心鑽進。總之,聲波測井在工程地質鑽探中的應用是多方面的。 目前所應用的聲波測井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種:一是根據墀傳播速度研究地質體性質的墀速度測井;二是根據墀振幅的衰減反映岩層性質的墀幅度測井;三是利用墀在井壁上的反向我了解井壁結構情況的專長波電視測井。其中應用最多的是聲速測井。 聲速測井的裝置如圖3—19所示,為單發射雙接收型的。兩個接收器R1、R2的距離為L。沿井壁的滑行波到達兩個接收器的時間差為△t,具有 L △t = —— V2 △t表示聲波通過厚度為L的一段岩層所需的時間,習慣上把它換算為通過一米岩層所需的時間(叫做旅行時間),單位為μs/m。由時差△t即可求出聲波在岩層中的傳播速度V(m/s): V=-106/△t 三峽水利樞紐壩基為前震旦紀的石英閃長岩和閃雲斜長花崗岩,經大量聲波測並工作後獲得的各風化帶縱波速度值列於中。 由於沒風化帶內,岩石組織結構、礦物萬分和風化程度不同的岩石所佔比例及分布,狀況不同,因而不但波速不同,而且聲速曲線的形態也不相同。劇風化帶的波速值跳躍范圍不大,曲線形態以不規則的方形鋸齒為主。強內化帶中,當堅硬和半堅硬岩石碎塊與疏鬆相互摻雜時,波速值跳躍范圍大而密,曲線形態為緊密排弄的長尖刺狀鋸齒。微風化帶的聲速曲線擺動幅度較小。四川某壩基48號孔的綜合柱狀;圖,可以用來說明應用聲波測勘查斷層破碎帶的效果。從聲波曲線的整個背景值來看,代表二疊紀斑狀玄武岩的V為3700-4400m/s,V為2300m/s. 但在標高390m附近,卻出現了一個明顯的低值異常,V、Vs分加緊為2150和1350m/s,幾乎相當於政黨值的一半。進行幅度觀測時,聲波能量吸收衰減強烈,振幅大大下降。經分析,該處是斷慨角礫岩,岩體十分破碎。 七、鑽孔設計書的編制、鑽孔觀測編錄及資料整理 (一)、鑽探工作耗費資金較大,應盡可能使每一個鑽孔都發揮綜合效益,取得較多的資料。為此,工程地質人員除了編制整個工程地質勘探設計外,還應逐個編制鑽孔設計書,以保證鑽探工作達到預期的目的。 鑽孔設計書的內容要點應包括: 1、鑽孔附近的地形、地質概況及鑽孔的目的。鑽孔的目的一定要充分說明,使施鑽人員和觀測、編錄人員明確該孔的意義及鑽進中應注意的問題,這對於保證鑽進、觀測和編錄工作的質量,都是至關重要的。 2、鑽孔的類型、深度及孔身結構。應根據已掌握的資料,繪制鑽孔設計柱狀剖面圖,說明將要迂到的地層岩性、地質構造及水文地質情況等,據以確定鑽進方法、鑽孔類型、孔深、孔和終孔直徑,以及換徑深度、鑽進速度及固壁方法等。 3、工程地質要求。包括岩心採取率、取樣、試驗、觀測、止水及編錄等各方面的要求。編錄的項目及應取得的成果資料有:鑽孔柱狀剖面、岩心素描(或照相)、鑽進觀測、試驗記憶錄圖表及水文地質日誌等。 4、說明鑽探結束後對鑽孔的外理意見,留作長期觀測抑或封孔。 (二) 孔的觀測與編錄 為了全面、准確地反映鑽探工程第一性地質資料,在鑽進過程中必須認真、細致地做好觀測與編錄工作。 1、岩心觀察、描述和編錄 應對岩主進行鑒定,描述其顏色、礦物萬分和顆粒成分、結構和構造,正確地定名,必要進取樣進行岩礦鑒定。對疏鬆砂礫土秋粘性土,應觀察其緻密程度和稠度狀態。確定節理裂隙的類型、延續性、蝕變充填情況、傾角 、間距等,進行裂隙統計。對風化岩石,應將岩心按風化程度進行分帶和描述。必要時編制岩心素描及岩心拄狀圖。 通過對岩心的各種統計,可獲得岩心採取率、岩心獲得率和岩石質量指針等定量指針。岩心採取率是指所取岩心的總長度與本回次進尺的百分比。總矩度包括比較完整的岩心和破碎的碎塊、碎屑及碎粉物質。 岩石質量指針(RQD)由D·U·迪你提出的,它是指在取出的岩心中,只計算長度大於10cm的柱狀岩心長度,與本回次進飛的百分比。其計算和等級劃分如圖3—22所示。上述三項定量指針可反映岩石的堅硬和完整程度。岩石愈堅硬、完整,數值愈高;而愈軟弱、破碎的岩石,則數值愈低。它們也與鑽進的工藝和技術水平有關。 每回次取出的岩心應順序排列,並按有關規定進行編號、裝箱和保管。並應註明所取原狀土樣、岩樣的數量及深度。 2、孔水文地質觀測 注意並記錄鑽進過程中沖洗液消耗量的變化。發現地下水後,應測定其初見水位及穩定水位,確定含水層頂底板標高及厚度,測量水溫,定深取水樣以進行水質分析。 3、孔內情況 鑽過過程中注意換層的深度、回水顏色變化、鑽具陷落、孔壁坍塌、卡鑽埋鑽和涌砂現象等,結合岩心以判斷孔內情況。如果孔壁坍塌及卡鑽,岩心廠礦且採取率又低,就表明岩石裂孫發育覲上於構造破碎帶中。 當鑽進過程中,迂到嚴重風華蔌裂隙十分發育的岩層、斷層破碎帶、岩溶洞穴時,岩主採取率往往很低,甚至取不到岩心,給判斷孔內情況帶來困難。鑽孔攝影和鑽孔電視彌了這一缺陷,通過對孔壁的觀察,可以對岩層的裂隙發育程度及方向、風化程度、斷層破碎帶、財溶洞穴和軟弱泥化夾層等,取得較為清晰的照片或圖像,給人以孔內直觀的感覺。目前我國水電部門使用的SK——150型鑽孔攝影儀和JZS—1型鑽孔電視機,為提高工程地質勘探的質量和鑽孔利用率,顯示了獨特的優越性。 二、坑探工程設計書的編制、觀測與編錄 (一)坑探工程設計書的編制及觀測 坑探工程的設計是在工程地質勘探總體布置的基礎上進行的。其主要內容包括:坑探工程附近的地形地質情況、坑探的目的、類型、掘進深度及其誰、施工條件、觀測與編錄內容、取樣位置和成果要求等。 坑探工程的觀察、描述內容,依其類型和目的不同,側重點有所不同,側重點有所不同,一般應有:第四系和基岩地層的時代、岩性、成分、結構構造、厚度、產狀及接觸關系;岩石的風化特點及風化殼分帶;軟弱夾層的岩性、厚度、產狀破碎泥化情況;斷裂、裂隙的組數、產狀、性質、密度、寬度以及延展、空切情況;地下水滲水點位置、特點、涌水量大小;以及不育地制裁現象的描述等。 (二)坑探工程的編錄 坑探工程的編錄工作主要是繪制展視圖。所謂展視圖,就是沿坑探工程的壁、底面所編制的地質斷面圖,按一定的制圖方法將三度空間的圖形展開。用它表示的地質成果一目瞭然,故在生產上廣為應用。 不同類型坑探工程展視圖的編制方法和表示內容有所不同,它們的比例尺一般為1:25—— 1:100。現介紹如下: 1、試坑、淺井、豎井等鉛直坑探工程展視圖,一般採用四壁輻射展開法或四壁平等展開法。前者適用於試坑,後者適用於淺井和豎井。 2、探槽展視圖一般只畫底和一壁,有時也將兩側壁畫出。如果槽長且方向、坡度有轉析時,可分段畫出,使壁與氏保持平行。 3、平硐展視圖一般將五個面全部畫出,其中硐頂分開單畫,其餘幾個面相聯展開。硐底坡度有變化時,要用高差曲線表示。第五節 工程地質勘探的布置 布置勘探工作的總要求是:以最少的勘探工作量取得盡可能多的地質資料。為此,要求工程地質人員必須明確勘探的目的和任務,做好勘探設計,將每個勘探工程都布置在關鍵部位。以發揮綜合效益。
Ⅱ 一般接地電阻要求多少啊
接地電阻當然是越小越好,根據設備的不同要求,標准為4--10歐姆,最高不能大於10歐姆,4歐姆以下更好,可是一般很難做到.
標准接地電阻規范要求:
1、獨立的防雷保護接地電阻應小於等於10歐;
2、獨立的安全保護接地電阻應小於等於4歐;
3、獨立的交流工作接地電阻應小於等於4歐;
4、獨立的直流工作接地電阻應小於等於4歐;
5、共用接地體(聯合接地)應不大於接地電阻1歐。
(2)地質探測電阻大小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影響接地電阻的因素很多:接地極的大小(長度、粗細)、形狀、數量、埋設深度、周圍地理環境(如平地、溝渠、坡地是不同的)、土壤濕度、質地等等。為了保證設備的良好接地,利用儀表對接地電阻進行測量是必不可少的。
接地電阻的測量方法可分為:電壓電流表法、比率計法和電橋法。按具體測量儀器及布極數可分為:手搖式地阻表法、鉗形地阻表法、電壓電流表法、三極法和四極法。
在測接地電阻時,有些因素造成接地電阻不準確:
(1)地網周邊土壤構成不一致,地質不一,緊密、干濕程度不一樣,具有分散性,地表面雜散電流、特別是架空地線、地下水管、電纜外皮等等,對測試影響特別大。解決的方法:取不同的點進行測量,取平均值。
(2)測試線方向不對,距離不夠長。解決的方法:找准測試方向和距離。
(3)輔助接地極電阻過大。解決的方法:在地樁處潑水或使用降阻劑降低電流極的接地電阻。
(4)測試夾與接地測量點接觸電阻過大。解決的方法:將接觸點用銼刀或砂紙磨光,用測試線夾子充分夾好磨光觸點。
(5)干擾影響。解決的方法:調整放線方向,盡量避開干擾大的方向,使儀表讀數減少跳動。
(6)儀表使用問題。電池電量不足,解決的方法:更換電池。
(7)儀表精確度下降。解決的方法:重新校準為零。
接地電阻的測試值的准確性,是判斷接地是否良好的重要因素之一。測試值一旦不準確,要不浪費人力物力(測值偏大),要不就會給接地設備帶來安全隱患(測值偏小)。
測量儀器
(1)接地電阻的測量工作有時在野外進行,因此,測量儀表應堅固可靠,機內自帶電源,重量輕、體積小,並對惡劣環境有較強的適應能力。
(2)大於20dB以上的抗干擾能力,能防止土壤中的雜散電流或電磁感應的干擾。
(3)儀表應具有大於500kW的輸入阻抗,以便減少因輔助極棒探針和土壤間接觸電阻引起的測量誤差。
(4)儀表內測量信號的頻率應在25Hz~1kHz之間,測量信號頻率太低和太高易產生極化影響,或測試極棒引線間感應作用的增加,使引線間電感或電容的作用,造成較大的測量誤差,即布極誤差。
(5)在耗電量允許的情況下,應盡量提高測試電流,較大的測試電流有利於提高儀表的抗干擾性能。
(6)儀表應操作簡單,讀數最好是數字顯示,以減少讀數誤差。
Ⅲ 地基勘察的電阻率方法
電阻率法是以岩土介質的導電性差異為基礎。岩土介質的電阻率與以下因素有關:自身礦物組分、結構、構造、孔隙度和含水性等。礦物骨架的電阻率是很高的,但岩石在長期的地質作用過程中,受內外地質作用而出現斷裂和裂隙,使得斷裂、裂隙和礦物骨架之間充填有水分,從而使岩石整體的電阻率要低於礦物骨架的電阻率,尤其是含有礦化度高的水或者是富含各種元素及其離子的廢液,電阻率會更低。岩石愈緻密,孔隙度愈小,相應地含水分少,電阻率高,反之電阻率就低,這是電阻率法能在化分岩性、確定岩石破碎帶位置、埋深和劃分污染范圍時能取得良好效果的原因。
電阻率法分為兩類:電阻率剖面法和電阻率測深法。
電剖面法在填埋場建設中可提供如下資料:表層地質情況、岩層頂面的地形、確定含水層厚度、查清地質構造、探測基岩埋深、風化殼厚度、探測地下洞穴、暗河位置及分布、構造破碎帶及滑坡帶位置。
高密度電阻率法可在一條剖面上獲得不同裝置和不同電極距的大量數據,將這些數據處理後可獲得視參數的等級斷面圖和等值線斷面圖,或進行層析分析。為了提高數據的處理能力和顯示效果,在數據反演和三維可視化方面是今後的發展方向之一。根據曲線的形狀和變化特徵,確定含水層的厚度、地層變化和斷裂、裂隙、溶洞等的位置等。
8.1.1.1 粘土層勘察
為評估廢棄物堆放場的地址是否合適,應當首先對地下水的含水層和隔水層的分布、厚度有一個准確的認識。地下粘土層是理想的隔水層,但沉積年代較新的粘土普遍存在強度小、壓縮性大的缺點。由於粘土層對地震波和電磁波有較強的吸收,所以地震、探地雷達的使用受到限制,比較適合於開展電法勘探。傳統的方法有垂直電阻率測量(VES)和電剖面法測量(EP)。VES可獲得垂向(深度)上的視電阻率變化,一般採用四電極排列,測量極距由中心逐漸向兩邊增大,以加大探測深度。EP法是以固定的極距沿某一測線逐點向前移動,以獲得一定深度范圍內橫向上電阻率的變化。這兩種方法應用非常普遍。VES首先是假定所研究的地下目的體是層狀介質,但應當注意這在很多情況下並非如此。EP所獲取的是某一深度的視電阻率數據,若要使反演結果的精度更高,需採集大量的數據。下面是在韓國釜山勘察地下粘土層的分布和厚度的例子。2002年舉辦過亞運會和世界盃足球賽。當時為修建比賽場館和機場等設施的需要,在河流入海口的三角洲平原地區圍海造地。調查發現,該區第四系地層中含有厚度不一的粘土層,稱之為釜山粘土。地層順序由上而下依次為:粉砂質土、釜山粘土、沙土層、白堊紀基岩(花崗岩、流紋岩、安山岩)。釜山粘土層一般厚度在20~40 m之間,在河流入海口的地方厚達70 m。對粘土層地基的加固處理包括袋裝砂井、加入填充物質然後碾壓擠出水分等防液化措施。但有一個共同的前提是要搞清楚粘土層的厚度和分布。這直接決定了後續工程量和所需的施工時間。為此開展了電阻率測量,電阻率成像測量對四個填海區進行了詳細研究,這四個地區將分別建設工業區和生活區、國際機場、新的生活區和一個賽馬場。我們僅以工業區和生活區的地球物理調查為例加以說明。根據已有的鑽孔資料,有關土壤的一部分參數如表8.1.1。
表8.1.1 部分粘土參數
測線布置和測量方式見下圖8.1.1和圖8.1.2。
圖8.1.2中,電阻率測量極距為10m,比較了滾動式偶極-偶極測量與傳統的偶極-偶極測量的效果,滾動式偶極-偶極測量就是固定一個排列後,改變極距因子n從1到7,這樣就相當於完成一次70 m長的探測距離,然後再向前移動10 m,再使極距因子n從1到7,再完成一次70 m的探測距離,依此類推,直到整條測線全部測完。210 m長的測線需向前滾動18次,隨著n的加大探測深度也在逐漸加深。在整個過程中極距始終保持10 m不變。傳統的偶極-偶極是以改變極距的方式來加大探測深度的(圖8.1.2(b)),很顯然這種測量方法僅需7個排列就可完成210 m的測線。且探測深度比滾動式測量大,所以選擇偶極-偶極法測量。圖8.1.3是根據5個鑽孔資料獲得的粘土分布剖面。地表以下11 m范圍內是沙土層,11~19 m是粉沙土層,19~42 m是粘土層。P-10附近的梯形框指的是電阻率的測量方式和探測深度。
圖8.1.1 測區位置及測線布置示意圖
圖8.1.2 電阻率測量示意圖
圖8.1.3 鑽孔控制的調查剖面
圖8.1.4是電阻率測量結果(彩色圖置於章後,下同),有效探測深度為27 m。粘土層的界線十分清楚,視電阻率在1~3 Ω·m,粉沙土5~20 Ω·m,沙土40~50 Ω·m。
為了便於對比,驗證測量結果的准確性,在現場實際測量的基礎上還設計了一套室內測量黏土電阻率的裝置(圖8.1.5,圖8.1.6,圖8.1.7)。因為岩土工程師常常向地球物理工程師提出這樣的問題,那就是電阻率參數能否像其他土力學參數那樣來作為一個表徵粘土性質的參數,現在看來答案是肯定的,但電阻率參數與其他土力學參數不同,電阻率不僅與粘土本身有關,更主要的是受粘土的含水量和孔隙中的離子濃度的影響,因此它的變化范圍因地而異。下面是一個室內測量粘土電阻率的例子。這樣做的優點是驗證了野外的測量結果,更能直觀地感受到電阻率測量結果的可靠性。
圖8.1.5 測量粘土電阻率的裝置
為了證明樣品的電阻率與測量的形狀無關,而設計了一套測量裝置(圖8.1.7),圓桶的直徑75 mm,高度110 mm,實際上就是截取一段取樣用的PVC管。供電電極A、B是5 mm厚、直徑75 mm的銅片。分別固定在樣品的頂部和底部。測量電極M、N是一對直徑1 mm、30 mm長的銅釘。間距分別為4 cm和8 cm。電源是一個1.5 V、1 A的電池。起初考慮到測量電極對不同深度可能有反應,因此選擇了不同的深度分別做了試驗,結果發現測量電極對深度的反應不明顯。取1/2和1/4的樣品進行試驗,結果發現也不受樣品形狀變化的影響。將實測的電阻率結果與含鹽量、含水量、有機質含量、深度、相對密度、塑性參數進行相關分析後發現,除與含鹽量呈負相關外,與其他參數無相關性(圖8.1.8)。
圖8.1.6 不同深度的電阻率測量裝置和測量結果
圖8.1.7 不同形狀樣品的電阻率測量裝置及測量結果
8.1.1.2 卵石層勘察
下面是在美國衣阿華城中部用高密度電法勘察地下河卵石分布的一個實例,礫石層的滲透性大,對污染物的凈化能力弱,還容易引發不均勻沉降造成地基失穩,對建設垃圾填埋場極為不利。衣阿華城歷史上是冰川洪積物堆積區,地下分布有沖刷良好的礫石層,是當地極好的路基墊層和建築材料。礫石層主要沿著冰雪融化後的水流分布,形成一個連一個的階地。採用24根電極的高密度電阻率測量系統,溫納-斯倫貝格排列,分別比較了電極距4 m和2 m的效果(圖8.1.9、圖8.1.10,彩圖),發現探測的有效深度在15 m左右。比較發現2 m極距比4 m極距的垂向解析度有一定的提高。數據處理採用非線性最小二次方優化反演技術,反演數據均方根誤差(RMS)<5%,一般1%~2%。從圖8.1.9上看出,礫石層埋深在3 m左右,呈透鏡狀,視電阻率300~1500 Ω·m,厚約10 m,表層低阻層是人工回填土,最底層的低阻層是粒度很細的沙土層。反演結果與實際測量結果非常一致,說明該反演方法是有效的(圖8.1.11,彩圖)。
圖8.1.8 電阻率和其他參數的相關關系
觀測中發現,地下電阻率的季節變化,也是一個要考慮的問題,不同季節,降雨量的差異,使得地下各層介質中的含水量、地下潛水面的深度發生顯著的變化。圖8.1.12(彩圖)是2000年11月在同一剖面上觀測到的電阻率結果,11月是非常乾燥的季節,礫石層的電阻率與潮濕季節(4月份)相比,4月份礫石層的測量結果為300 Ω·m,而11月份則達到1500 Ω·m。說明電阻率除受岩石類型和岩石粒度的控制外,水的飽和程度是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需要說明的是介質含水量的增加使視電阻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
8.1.1.3 基礎結構的勘察
希臘雅典附近的馬拉松混凝土水壩,位於雅典北部偏東30 km。庫容18×108 m3,始建於1926年,在1999年遭受里氏5.9級地震,加之水庫運行年代較長,現在懷疑壩體有不均勻沉降和滲漏,需要檢查壩體的滲漏情況及混凝土的質量。垃圾場的結構雖然與鋼筋混凝土大壩有很大的差別,但在探測滲漏等問題上,在方法的選擇上有互相借鑒的作用。大壩調查的目的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壩體混凝土的機械強度與沉降觀測;地震P、S波速;電阻率特徵及泊松比;可能的滲漏裂隙及裂縫;壩體風化的范圍和深度。採用的調查方法包括:用地震勘探檢測壩體混凝土的動力特性。根據視電阻率與濕度密切相關,作為探測壩體有無滲漏的首選方法。用探地雷達檢測壩體可能存在的裂縫。
壩體混凝土的視電阻率隨濕度變化,一般在10~105 Ω·m范圍內。為了使電極與壩體的混凝土良好接觸,使用的是硫酸銅溶液電極,作偶極-偶極排列,2 m極距,測量結果見圖8.1.13(彩圖),在測線中央發現有一片深色的低阻區,並且向下延伸,視電阻率在40 Ω·m以下,推測為被滲水浸潤過的混凝土位置,當電阻率在20 Ω·m以下時,推測有滲水沿滲漏通道流過。隨著測線向下遊方向布置,濕度越來越小,測線中心的異常也逐漸變小。
8.1.1.4 活動斷層的勘查
調查區位於紐西蘭奧克蘭市東南40 km,區內有一條大的斷層,自晚中新世到上中新世以來,一直處於活躍狀態。最近調查發現,這些活動斷層的存在使奧克蘭成為紐西蘭的地震危險區。為配合地震預報研究,需要找出斷層的准確位置。地表被第四紀沉積物覆蓋,表面僅可觀測到微陡坎地貌,推測是斷層活動的標記。採用的地球物理方法有:重力測量、垂直電阻率測量(VES)、電阻率剖面測量、高精度地震反射/折射測量、探地雷達(GPR)。測量位置及測線布置見圖8.1.14(彩圖)。重力測量:斷層上下盤密度差異是形成重力異常的主要原因,上升盤沉積的第四系覆蓋層薄,密度較大的基岩距地表淺,微重力結果表現為高值異常;下降盤則被第四系覆蓋的厚度大,基岩較上盤深,微重力結果為低值異常。因此重力測量可得到第四系覆蓋層的厚度和斷層位置、傾向等資料。沿A、B剖面共布置了63個重力觀測點(圖8.1.15,彩圖),間隔100~200 m,在發現水平重力梯度變化大的地方測點間隔加密到25~40 m。儀器為LaCoste 和 Romberg G型重力儀。測點高程用GPS測量,精度±5 cm。數據經計算和岩石密度修正、地形(半徑22 km)改正後的誤差小於1×10-8m·s-2。從圖中看到,第四紀沉積物覆蓋厚的河床上有明顯的重力低異常,黑色的點為觀測點對應的重力結果,虛線表示的是三次多相式擬合的區域布格異常,一般來講,重力異常陡變的地方對應於斷層的位置。
VES測量:VES測量主要是了解基岩的電性,為二維電阻率成像提供可靠性資料。同時與重力測量結果進行比對(圖8.1.16,彩圖)。VES測量的結果表明地表2 m左右的電阻率為100~330 Ω·m,代表了含水較少的地表土;其下是電阻率為18~40 Ω·m,厚度達28~205 m的第四紀沉積物;再下即是基岩(硬砂岩),電阻率為180~520 Ω·m。
2D電阻率成像測量:剖面A1總長500 m,中間300 m段電極距為5 m,兩側各有100 m極距為10 m,測線布置的原則是垂直斷層的可能走向。剖面A2與A1部分重疊,長度僅有100 m,電極距試驗了1 m和2 m的效果,目的是為提高測量精度,對剖面A1中橫向電阻率變化較大的位置進行加密測量。圖8.1.17(彩圖)的電阻率結果清楚地顯示出在地表沉積物形成的陡坎的下部,電阻率發生明顯的變化,圖的左邊視電阻率小於32 Ω·m,到了圖的右邊陡增至110 Ω· m以上,數據採用2D向前差分模型反演後,結果更加清楚。高、低電阻率的結合部位埋深約15 m,斷層面的傾角約70°W。
高精度地震反射/折射和GPR測量:地震勘探的目的是獲得更精確和直觀的斷層圖像。地震數據採集和處理如下:剖面長117 m,為了便於對比,與A1、A2部分重疊。首先同時獲取了三個點上的折射數據(偏移距1 m),以便得到表層速度,進行靜校正。採集參數見表8.1.2。反射波的主頻在150~200 Hz之間,有效的頻率在300 Hz左右,折射波在30~50 ms的位置有較高的振幅,這也是數據處理中的主要噪音。在正斷層的下盤,即在地震剖面雙程走時的60 ms和80 ms處,反射信號很清晰。濾掉表層的干擾,提取出局部含硬砂岩的第四紀地層的初至波的速度為1.1~1.4 km·s-1(圖8.1.18)。
表8.1.2 反射地震採集和處理參數
圖8.1.18 剖面A2上四個連續炮點的地震反射記錄
採集數據時,在每一炮點上,先使初至波的靜噪保持最小,然後帶通濾波去掉面波的干擾(約100 Hz)。有時發現面波的頻率與反射波頻率有重疊,此時必須仔細甄別。在本文引用的實例中,數據處理中f-k濾波和疊加技術在本地區的應用效果不好,反而又增加了表面反射的信號。因此數據處理中不使用f-k濾波和疊加。
最後的處理結果見圖8.1.19。盡管在70 ms處仍然看到較強的二次反射(237~258道),但由表面所產生的多次反射的影響已大大得到壓制。在258道附近,反射信號突然變得不明顯,此點正好位於地表陡坎的下方40 m深處,延長線與地表陡坎的位置(向下箭頭指示的位置)呈60°W的交角。這基本上反映了斷層的傾向。未觀測到再深處的反射信號,結合地質資料,推測在歷史上這里曾是沼澤濕地,古河道臨近斷層的上盤,並且很可能是在一個不斷下降的地塹上後來形成的次生活動正斷層。
圖8.1.19 剖面A2的地震疊加記錄
探地雷達測量:風化層的存在以及可能的粘土層對探地雷達測量不利,但礫石層、粗砂礫或許又能增加雷達信號的穿透深度,因此用EKKO雷達,配備110 MHz和225 MHz的天線,0.5 m的點距,但未觀測到任何有用的反射信號,說明探地雷達在本地探測隱伏斷層上可能由於粘土層的影響,效果不佳。
Ⅳ 地質測量儀在一個點進行測量,它可以測量的深度和范圍是多大
您說的「地質測來量儀」源應該指明是哪個地方生產的,是什麼型號。具體的問題才能有具體的回答。
我猜想你想問的是地質雷達等儀器的探測深度和范圍。其深度通常是15到0.5米,型號不同能力則不同。單次測量的范圍可以達到幾平方米到幾平方分米。
備註:地質測量儀這個詞似乎也不是那麼准確。因為地質和測量是兩個專業,地質是研究地球表面以下物質的組成、動力分布、變遷等問題的學科,而測量主要關注的是地球形狀、地球表面局部尺寸、點位確定等問題的專業。地質和測量是有交叉的。
Ⅳ 地質探測儀
一般都是面議阿
Ⅵ 為什麼在測接地電阻時,要求測量線分別為 20m
接地電阻是電流由接地裝置流入大地再經大地流向另一接地體或向遠處擴散所遇到的電阻。接地電阻值體現電氣裝置與「地」接觸的良好程度和反映接地網的規模。
測量方法:
影響接地電阻的因素很多:接地極的大小(長度、粗細)、形狀、數量、埋設深度、周圍地理環境(如平地、溝渠、坡地是不同的)、土壤濕度、質地等等。為了保證設備的良好接地,利用儀表對接地電阻進行測量是必不可少的。
接地電阻的測量方法可分為:電壓電流表法、比率計法和電橋法。按具體測量儀器及布極數可分為:手搖式地阻表法、鉗形地阻表法、電壓電流表法、三極法和四極法。
在測接地電阻時,有些因素造成接地電阻不準確:
(1)地網周邊土壤構成不一致,地質不一,緊密、干濕程度不一樣,具有分散性,地表面雜散電流、特別是架空地線、地下水管、電纜外皮等等,對測試影響特別大。解決的方法:取不同的點進行測量,取平均值。
(2)測試線方向不對,距離不夠長。解決的方法:找准測試方向和距離。
(3)輔助接地極電阻過大。解決的方法:在地樁處潑水或使用降阻劑降低電流極的接地電阻。
(4)測試夾與接地測量點接觸電阻過大。解決的方法:將接觸點用銼刀或砂紙磨光,用測試線夾子充分夾好磨光觸點。
(5)干擾影響。解決的方法:調整放線方向,盡量避開干擾大的方向,使儀表讀數減少跳動。
(6)儀表使用問題。電池電量不足,解決的方法:更換電池。
(7)儀表精確度下降。解決的方法:重新校準為零。
接地電阻的測試值的准確性,是判斷接地是否良好的重要因素之一。測試值一旦不準確,要不浪費人力物力(測值偏大),要不就會給接地設備帶來安全隱患(測值偏小)。
測量儀器:
(1)接地電阻的測量工作有時在野外進行,因此,測量儀表應堅固可靠,機內自帶電源,重量輕、體積小,並對惡劣環境有較強的適應能力。
(2)大於20dB以上的抗干擾能力,能防止土壤中的雜散電流或電磁感應的干擾。
(3)儀表應具有大於500kW的輸入阻抗,以便減少因輔助極棒探針和土壤間接觸電阻引起的測量誤差。
(4)儀表內測量信號的頻率應在25Hz~1kHz之間,測量信號頻率太低和太高易產生極化影響,或測試極棒引線間感應作用的增加,使引線間電感或電容的作用,造成較大的測量誤差,即布極誤差。
(5)在耗電量允許的情況下,應盡量提高測試電流,較大的測試電流有利於提高儀表的抗干擾性能。
(6)儀表應操作簡單,讀數最好是數字顯示,以減少讀數誤差。
Ⅶ 感應電阻率測井中探測深度和解析度的區別,單位為什麼
這是兩個基本復概念,探測深度,是指縱制向最遠的探測距離,長度一般是inch,HDIL有120in曲線,比較遠了。一般跟發射信號的頻率有關,頻率越低,衰減越小,探測得也更遠。解析度一般說的是垂直解析度,長度單位ft,這個是指儀器所能夠識別的最小長度,大概意思是,如果比這個長度還小的地層,儀器是不會響應的,只要大於這個長度的地層的任何電阻率變化都能夠響應,一般分辨越高(也就是能識別更薄的地層),就越能接近真實的地層信息。
Ⅷ 地質勘測的問題
可能是測電阻/電流用的,不同土層的數據有變化,所以……
這是大面積勘察,可能連初勘都不是,什麼時候有打鑽了,間距不過30米,那就是要建什麼了
Ⅸ 地質勘探規范標準的地質測繪
5.1高標觀測儀器應架設平穩,各類拉繩及附屬安全設施應拴結到位,操作員應站於安全、可靠處作業。
5.2地下管線測量,應了解管線的基本情況,進行有毒、有害氣體檢測。管井下測量,應設專人指揮。
5.3 公路沿線測量,應設立明顯標志,派專人指揮。
5.4 鐵路沿線測量,應與鐵道有關部門取得聯系,設立瞭望哨崗。
5.5 登高觀測作業,應檢查攀登工具、安全帶和觀測工具,並保持完好。
5.6 建築物測量,應了解建築物結構堅固程度及周圍情況,盡量避免在建築物頂邊緣作業。
5.7 露天礦區、坑道、高山陡坡和險峻地區測量作業,司尺人員應先勘明安全情況,後進行測量作業。
5.8 電網密集地區測量作業,應避開變壓器、高壓輸電線等危險區,並禁止使用金屬標尺。
5.9 雷雨臨近或五級以上大風時,應停止測量作業。
6 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學探礦、地質遙感
6.1 電法勘探、磁法勘探
6.1.1 發送機應有有效的漏電保護電路。儀器外殼、面板旋鈕、插孔等的絕緣電阻,應大於100MΩ/500V。工作電流、電壓不得超過儀器額定值,進行電壓換檔時應關閉高壓。
6.1.2 電路與設備外殼間絕緣電阻,應大於5MΩ/500V。電路配有可調平衡負載,嚴禁空載和超載運行電路。
6.1.3 導線絕緣電阻每公里應大於2MΩ/500V。
6.1.4 電法勘探、磁法勘探作業人員,應熟練掌握安全用電和觸電急救知識。
6.1.5 供電電極附近應設有明顯的警示標志。
6.1.6 觀測前,操作員和電機員應檢查儀器和通訊工具工作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