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礦井地質編錄方法都有哪些
❶ 原始地質編錄簡介
(一)原始地質編錄的概念與內容
地質人員到現場對各種探、采工程所揭露的礦體及各種地質現象進行仔細觀察,並用圖表和文字將礦體特徵和各種地質現象如實素描和記錄下來的整套工作,稱之原始地質編錄工作。它是收集第一手地質資料最基本的方法。所收集的資料是編制各種綜合地質圖件的基礎,是進行綜合研究的前提,也是評價礦床的重要依據。原始地質編錄具體包括坑探工程地質編錄和鑽孔地質編錄(或稱岩心編錄),編錄的主要內容如下:
(1)素描圖:用簡易的皮尺、鋼捲尺和羅盤等工具,測繪各種以礦體為中心的地質現象,並將其畫到坐標紙上。
(2)文字描述:在野外記錄簿上用規定的格式記錄各種地質現象,如礦體產狀、形狀、厚度,礦石的物質組成及礦物共生組合、結構構造,礦體與圍岩接觸關系,圍岩類型及其蝕變作用,地質構造及其控礦關系等。
(3)實物標本:採集有代表性的礦石、蝕變岩和各種圍岩標本,以便進行綜合研究。對一些特殊的標本,如化石、構造岩也要注意收集。
(4)照相:有條件的情況下,對一些特殊地質現象,如礦體與圍岩接觸帶、各種礦化穿插關系和地質構造現象進行拍攝,並附以簡要文字說明。照相與素描圖可互相取長補短。
(二)原始地質編錄的要求
為了提高編錄的質量,使收集的資料真實可靠,並能客觀反映礦床地質特徵,要求工程技術人員在編錄過程中,做到如下幾點:
(1)編錄的格式要統一、簡明:如圖表格式、工程編號與坐標、樣品與標本的編號、岩石名稱、地層劃分標准、圖例等都應統一、簡明,便於對獲取的資料進行分析對比。
(2)素描圖要求重點突出:素描圖及其文字記錄均要求突出礦體或礦化部位。
(3)素描圖的比例尺:可根據具體地質情況和要求而定,但一般情況下都要求為1:50~1:200。
(4)文字描述:內容要求簡單、明了、說明問題。
(5)編錄工作:應及時經常地進行,並盡量簡化一些不必要的手續,避免內容重復。
(三)幾種常見的原始地質素描圖
在原始地質編錄中,採用地質素描圖來收集資料是使用最廣泛而且也是最基本的一種方法。將各種探、采工程中所揭露的以礦體為中心的主要地質特徵按照一定比例尺繪制而成的地質圖件,稱之為地質素描圖。如探槽素描圖、淺井素描圖、坑道素描圖、鑽孔柱狀素描圖等就是幾種常見的原始地質素描圖。一般情況下,每個工程都要求繪制一張素描圖。圖上除詳細表示以礦體為中心的各種地質現象外,還應有下列內容:礦區名稱、工程名稱及編號、工程方位及坐標、比例尺、樣品及標本的位置與編號、樣品分析結果表、工程平面位置圖、圖例、責任製表等。采礦工作者雖然一般不直接參加現場地質素描工作,但常需查閱和利用這些原始資料,如到現場了解礦床地質條件,核對綜合地質資料的可靠性。
1.探槽素描圖
此圖是表示探槽所揭露的各種地質現象的圖件。一般素描探槽的一底與一幫,只有當地質條件特別復雜時,才素描一底與兩幫。實地的槽底與槽幫並不在同一平面上,而制圖時則要求繪在同一平面上,為了把空間上兩個位置不同的平面繪到同一平面上去,就需要將空間圖形展開成平面圖。探槽素描圖展開的方式有兩種:即坡度展開法與平行展開法。其中坡度展開法使用較多,展開的步驟是:以槽幫所在的平面為基準,將槽底投影到水平面上;再把槽底的水平投影面沿著底和幫交線的投影線旋轉到槽幫所在的平面上;最後將槽中的各種地質現象根據所需比例尺縮繪上去,即成一張一幫和一底的探槽素描圖(圖4-8-1)。槽幫的底線與水平線的夾角就代表了該探槽的坡度角。此外,還會發現槽底比槽幫要短些,這是由於一定坡度的探槽,槽幫是原樣的縮影,而槽底卻是投影於水平面後的縮影,所以在素描圖中槽底比槽幫顯得短了一些。
圖4-8-1 探槽素描圖實例
2.淺井素描圖
此圖是表示淺井(包括圓井和方井)所揭露的地質現象的圖件。當地質情況簡單時,一般只素描垂直礦體走向的一壁;當地質情況復雜時,則要求素描淺井的四壁,常採用四壁展開圖。其展開的方式多用四壁平行展開法:就好像拿一個直立的火柴盒,從接頭的地方把它撕開,按順序展開成一個平面,每壁標上方位;並將淺井中所揭露的各種地質現象,按一定的比例尺縮繪在平面展開圖上,即成一張淺井素描圖(圖4-8-2)。只要掌握了它的展開方式,讀圖也就比較容易了。其他垂直坑道(如天井、溜井等)素描圖的繪制方法均與淺井素描圖相同。
3.水平坑道素描圖
此圖是表示各種水平坑道(如石門、沿脈、穿脈等)所揭露的地質現象的圖件。繪制這種圖傘的關鍵也是要把空間上3個位置不同的平面,通過展開的方式縮繪到同一個平面上去。其展開的方式也有兩種:即外倒式和內倒式(圖4-8-3)。目前大多數礦山都採用內倒式展開,只有某些礦脈細少,變化復雜的有色和貴重金屬礦山採用外倒式展開。
圖4-8-2 淺井素描圖實例
坑道素描圖的形式較多,如一幫一頂素描圖、二幫一頂素描圖、頂板及掌子面素描圖、礦床特徵素描圖等。在實際素描時必須根據具體的地質情況和要求來確定。當地質情況較簡單時,穿脈坑道中可用一頂和一幫素描,圖,沿脈坑道中則常用頂板及掌子面素描圖(圖4-8-4)。當地質情況較復雜時,則多採用二幫一頂素描圖。它的展開方法相當於頂板不動,以兩幫與頂板的交線為軸,將兩幫向上翻轉至頂板所在的平面內,同時將坑道中所有地質現象按一定的比例尺縮繪到平面圖上,即成為一張完整的坑道地質素描圖。閱讀這種圖時,就好像是人站在坑道頂上向下看坑道的頂板和翻轉後的兩幫。
圖4-8-3 水平坑道展開示意圖
此外,還需簡單說明一下在素描時對拐彎坑道的處理方法:當坑道彎度不大時(即坑道方位角的改變小於10°),仍可按直線坑道進行素描;當坑道彎度較大時(即坑道方位角的改變大於10°),有兩種處理方法:一是分段素描,二是採用展開圖的形式進行素描。拐彎坑道所採用的展開圖的形式又有兩種:一是以坑道的一幫為基準,將頂板和另一幫按坑道拐彎角度的大小拉開;另一形式是以頂板為基準,根據坑道拐彎角度的大小,將一幫拉開,另一幫重疊。
圖4-8-4 沿脈坑道頂板及掌子面素描圖實例
4.鑽孔柱狀素描圖
此圖是記錄鑽孔所揭露的地質現象的圖件。其繪制方法是,根據在鑽進過程中所提取出來的岩(礦)心,以自上而下的順序,在圖上採用各種符號將不同的岩性或礦體,以一定的比例尺,縮繪成一個柱狀,這就是鑽孔柱狀圖的主要部分。鑽孔柱狀圖的格式和應表示的主要內容,如圖4-8-5所示。這種圖及表格比較簡單,容易看懂,故不詳述其制圖和讀圖的方法了。
圖4-8-5 鑽孔柱狀圖示意圖
❷ 原始地質編錄、地質資料綜合整理
6.7.1 原始地質編錄
原始地質編錄是對地質現象記錄和觀察研究手段的記錄,必須版真實、客觀、權完整。
原始地質編錄包括實測剖面、地質填圖、探礦工程、采樣的編錄等。
原始地質編錄必須經檢查、驗收,未經驗收或檢查不合格的不得利用。
6.7.2 地質資料綜合整理
地質資料綜合整理是指文字、表格、綜合圖件的編制應符合有關規定、規范要求,做到表格化、規范化、標准化。地質資料整理和綜合研究應積極採用計算機技術,進行數據處理和圖件製作。
地質資料整理和綜合研究成果,必須經過檢查驗收合格,方能提交編寫報告。不合格的地質資料整理和綜合研究成果不得使用。
❸ 什麼是原始地質編錄、包括哪些內容
原始地質來編錄是指地區工作人源員在現場對各種探、采工程所揭露的礦體及其各種地質現象進行觀察,並用圖表、文字將礦體特徵和各種地質現象描述和記錄下來的整套工作。原始地質編錄要求素描和記錄以下內容: 一、礦體形狀、產狀、厚度、數目及其產出的位置;礦石的物質組成及其共生組合;礦石的結構、構造、自然或工業類型、品級及分布情況;礦體與圍岩的接觸關系。 二、圍岩種類、性質、產狀與特點;圍岩蝕變的種類與礦化關系。 三、地質構造,各種地質構造類型、性質、產狀、規模、與礦化的關系以及對礦體的破壞程度。 四、其它地質特徵,如地層、古生物及水文地質等方面的資料。
❹ 岩心鑽探原始地質編錄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鑽探工程編錄,應較詳細描述岩石組合特徵、岩(礦)石名稱、礦化蝕變特徵、各種地質體產狀及形態變化、以及接觸關系、斷層構造及簡易水文地質。
❺ 地質編錄有幾種如何編錄
把直接觀察和綜合整理的地質信息系統地用文字和圖表編制而成的記錄。地質編錄是地質勘查和地質科學研究最基本的工作方法。
地質編錄按照工作階段可以分為2種:①原始地質編錄,指在野外對地質體和地質現象用文字、素描、圖表、照相等方式所做的記錄;②綜合地質編錄,指對原始地質資料進行綜合分析整理而成的文字、圖表等。地質編錄按照內容可以分為地質填圖編錄、探礦工程地質編錄和采樣編錄。
地質填圖編錄 是完成任何比例尺的地質調查任務的基本手段(見地質填圖),包括地質剖面編錄、地質路線和地質觀察點編錄。 沿著某一個方向把具有一定深度的切面(斷面)的地質體和地質現象表示在圖上,稱為地質剖面圖對地質剖面上所顯示出的地質體和地質現象進行的觀察和記錄,即為地質剖面編錄。在野外實地測量編制地質剖面圖時,一般要選擇地層出露比較完整、能基本反映填圖區內地質體的主要地質特徵、具有代表性的路線和區域。通過實地測制地質剖面,劃分地層分層界線,確定填圖單位;進行詳細的岩性描述,系統地採集岩石、礦物標本;測量地質體的產狀;在未變質和淺變質地層中尋找和採集化石;並根據填圖任務的要求採集有關的分析測試樣品。在必要的時候還需進行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測量。
在地質填圖中,需選擇合理的路線和控制點進行系統的野外地質觀察。地質路線和地質觀察點編錄內容有:標定觀察路線和觀察點的位置,觀察、描述露頭地質和地貌,測量地質體的產狀要素以及其他構造要素,採集 標本和樣品,追索和填繪地質界線,畫信手剖面圖和地質素描圖(圖 2)以及攝影等。地質觀察點的作用是准確地控制地質界線或地質要素的空間位置,使原始的文、圖資料與實地位置相符合。地質路線和地質觀察點的編錄形式,除傳統的野外記錄本編錄方式外,為便於野外資料和數據的電子計算機處理,還有採用記錄卡片的形式,即把所觀察到的地質現象用預定的符號或代碼標在特製的卡片上。 探礦工程地質編錄 礦產普查勘探中對所實施的工程進行的原始地質編錄。包括:①坑探地質編錄,簡稱坑探編錄,指對坑探(包括槽探、井探)工程揭露的地質礦產現象所進行的描述和記錄,並要編制坑探工程展開圖,以表示各種地質現象在同一平面上相互之間的空間關系和變化情況。②鑽探地質編錄,又稱鑽孔地質編錄。其內容包括:回次進尺,岩(礦)心採取率,岩性描述,分層孔深,分層厚度,標志面與岩心軸的夾角,鑽孔彎曲度和孔深測量;簡易水文地質測量、地球物理測井(見鑽孔地球物理勘探)等資料的編錄;並按設計要求採集各種標本和樣品;編繪鑽孔柱狀圖和鑽孔地質剖面圖,以反映不同深度各種地質現象和各類岩石(礦石)的特徵及其在鑽孔中顯示出的厚度。
采樣編錄 又稱樣品編錄,在地質勘探工作中對採集的各類樣品所做的編錄。在地質調查過程中,為了了解和解決有關的地質、礦產及其他工程技術問題,需對岩層、岩體、岩石、礦石、礦物、水點,土壤和鬆散沉積物等採集適量樣品,進行分析化驗和測試鑒定,以取得必要的原始數據和資料。采樣(取樣)編錄工作包括:對采樣地點的觀察、描述和編制采樣平面圖;按樣品種類進行統一編號登記;對樣品加工過程的記錄和檢查;對各類樣品的分析、測試與鑒定結果進行整理、登記和檢查。
❻ 各位學長,請問煤礦地質預報怎麼編錄,謝謝
施工里程,地質情況,然後寫預報的里程,里程里可能見到的岩石,註明產狀、岩石性質,有無裂隙、斷層之類的地質情況。不需要很准確,只是預報,大概就可以
❼ 原始地質編錄、資料綜合整理
6.8.1 原始地質編錄
6.8.1.1 原始地質編錄是觀察研究地質現象的現場記錄和觀察研究手段回的記錄,應真實、客觀、完整答。6.8.1.2 原始地質編錄包括實測剖面、地質填圖、探礦工程、采樣的編錄等。
6.8.1.3 原始地質編錄必須經檢查、驗收,未經驗收或檢查不合格的不得利用。
6.8.2 資料綜合整理
6.8.2.1 地質資料綜合整理是地質勘查工作中的重要環節,必須貫穿地質勘查工作的始終。
6.8.2.2 資料綜合整理內容包括對地質填圖、探礦工程、水文地質和工程地質、化學樣品的分析、測試、岩礦石物理技術性能測試、測量、物探等數據和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匯總、研究,並編制綜合圖件、綜合圖表及估算資源/儲量等。
6.8.2.3 資料綜合整理成果必須經過嚴格質量檢查和驗收。
6.8.2.4 為提高資料綜合整理水平,數據、圖表、圖件等應積極採用計算機技術進行數據處理和制圖。
❽ 坑道原始地質編錄的方法和要求是什麼
1、編錄必須抄真實客觀全面2、應襲該及時進行3、編錄中的文圖表應吻合4、使用符合質量要求的測量繪圖工具和量具5、必須採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規定的計量單位名稱和符號6、使用規定的記錄材料的設備7、編錄資料整理後一般情況不允許改動
❾ 原始地質編錄的概念與內容
1. 原始地質編錄的基本概念
地質人員到現場對各種探、采工程所揭露的礦體回及各種地質現象答進行仔細觀察,並用圖表和文字將礦體特徵和各種地質現象如實素描和記錄下來的整套工作,稱原始地質編錄工作。它是收集第一手地質資料的基本的方法。所收集的資料是編制各種綜合地質圖件的基礎,是進行綜合研究的前提,也是評價礦床的重要依據。原始地質編錄具體包括地質測量、實測剖面、坑探工程地質編錄和鑽孔地質編錄。
2. 原始地質編錄的基本內容
原始地質編錄包括現場編錄和整理兩部分。①現場編錄,指在野外現場,編錄人員用適當的信息記錄手段,保留下來的宏觀和微觀地質現象的記錄; ②整理,指在室內,編錄人員根據野外測量結果和採集的標本、樣品的鑒定及測試數據,對現場編錄的內容進行修正、補充、制圖、製表、整飾和歸檔的過程。
❿ 項目二 礦區坑道原始地質編錄
一、坑道工程概述
礦山生產勘探工程主要為露天生產勘探工程、地下開采生產勘探工程、鑽探工程。其中地下開采勘探工程主要為坑道工程,坑道的布置和施工一般均在詳查階段以後,用以追索和圈定礦體,特別是礦體形態復雜、礦石組分極不均勻的礦床,目的是了解礦體埋藏條件和礦石質量。有時在礦產普查階段也布置坑道,進行邊探邊采。
坑道工程主要通過水平、垂直,以及傾斜坑道工程三個方面講述(圖6-1)。
圖6-1 坑道工程種類示意圖
1—平硐;2—豎井;3—斜井;4—石門;5—沿脈;6—穿脈;7—暗井;8—天井;9—上山;10—下山;11—礦體
1.水平坑道工程
平硐 具有直接地面出口的大型水平坑道。
石門 無直接地面出口,垂直於礦體走向,主要是在圍岩內向礦體方向掘進的水平坑道。
穿脈 無地面出口,垂直於礦體走向,主要在礦體內掘進的水平坑道。
沿脈 無地面出口,在礦體內沿礦體走向掘進的水平坑道。
石巷 無地面出口,平行礦體走向在礦體下盤圍岩內掘進的水平坑道。
2.垂直坑道工程
豎井 具有直接地面出口的大型鉛直坑道。
暗井 無直接地面出口,由上向下開鑿的鉛直坑道。
天井 無直接地面出口,由下向上開鑿的鉛直坑道。
3.傾斜坑道工程
斜井 具有直接地面出口的大型傾斜坑道。
上山 無直接地面出口,由上向下開鑿的傾斜坑道。
下山 無直接地面出口,由下向上開鑿的傾斜坑道。
二、坑道地質編錄的准備工作
坑道原始地質編錄,是對坑道的兩壁一頂或一壁一頂進行綜合的(地層、岩石、礦產、構造等)觀察研究,對研究過程及所揭示的地質現象進行真實的、准確完善的素描和記錄。老硐或生產坑道可以只編錄一壁。
1.技術准備
坑道地質編錄人員應了解和熟悉礦區,特別是坑道附近的地層、岩石、礦產、構造以及岩性分層、礦層、岩礦石特徵等和掌握坑道原始地質編錄的有關規定、編錄程序、方法、質量要求等。
2.人員准備
坑道地質編錄組一般2~3人。組長負責綜合地質觀察和投影工作,一名助手負責繪制坑道素描圖,另一名助手負責文字記錄。其餘工作由組長協調。
3.安全生產准備
對坑道地質編錄人員進行安全教育,編錄前必須戴好安全帽和照明用具,對老硐應檢查有無危險岩塊及有毒氣體存在。
三、坑道地質編錄方法和要求
(一)坑道地質編錄方法
坑道地質編錄一般在坑道掘進後,視掘進進度、頂壁穩固程度、地質構造復雜程度及礦區設計要求,在現場分段進行編錄。
(二)坑道地質編錄要求
1.施工管理
1)坑道的掘進質量要求較高,為滿足設計要求,掘進必須在測量密切配合下逐段地進行,一般情況下,定向坑道不允許偏離設計方向和改變設計坡度,沿脈坑道應沿礦脈總體方向掘進。
2)坑道掘進後應檢查坑道是否符合設計要求,頂和壁是否平整,未達到設計要求應補做工作;只有達到設計要求後,方能進行地質編錄。
3)編錄前的坑壁應用水清洗干凈。
2.技術要求
比例尺 常用1∶50~1∶200。
坑道素描圖 一般坑道素描圖要求用壓平法展開,當坑道形態規則時,採用規則形態繪制兩壁一頂(圖6-2)。坑道形態不規則時,按實際形態素描(頂、壁分開繪制)。若礦體形態簡單、組分均勻、兩壁變化不大時,也可只繪制一壁一頂,沿脈坑道應按設計要求以一定間距繪制掌子面素描圖。
3.素描圖精度要求
按選用的比例尺,凡在圖上厚度大於1mm、長度大於3mm的地質體或地質現象,均應劃分並在圖上表示,如遇特殊地質現象,應放大比例尺作素描(或照相)。
圖6-2 壓平法繪制坑道圖
4.素描圖製作要求
1)坑道方向變化上在15°之內時,素描圖繪制不作特殊要求,連續繪制,在導線起點處標明方位即可(圖6-3)。
圖6-3 坑道轉彎小於15°連續繪圖
2)坑道方向變化在15°以上時,要求分段編錄。編錄時在頂板上留出岔口,彎壁上留出空白(注意:導線始終為連續的)。岔口開口在內彎角度較小一側,岔口的夾角即方向改變的角度值(圖6-4)。當坑道方向變化較多時,在坑道素描圖的下方應畫一個坑道平面位置圖。
如在沉積岩中編錄時,岩石成層性明顯,坑道坡度改變後,坑道壁上的傾角線、頂板上的走向線在投影時,方向和角度都有變化,出現岩石花紋不連續,用直線在轉向處分開(圖6-5)。
圖6-4 坑道方向變化大於15°時不連續繪圖
圖6-5 坑道坡度變化較大時坑壁不連續繪圖
(三)基點、基線布設
1.基點布設及定位要求
1)坑道基點要求沿坑道頂板中心線布設,基點又稱中線樁。坑口的基點為坑道的起點。
2)坑口基點用GPS定位,坑道內各基點由地質人員用半儀器法測定。待地質編錄完成後,坑口基點及坑道內主要礦層底板及拐彎大於15°的基點,應經儀器精確測定,提供X、Y、Z坐標數據。
3)基點編號從坑口開始,向坑道內按順序依次編號,坑口基點編號為坑道編號+0點(例CM001-0),坑道內各點依次編1號、2號……
2.基線布置
基線由皮尺系在兩個相鄰基點(中線樁)上構成。布置基線時要求:
1)有測量儀器測定基點時,基線(皮尺)長度與兩基點測定的距離應相符。
2)編錄人員自行測定基點時,皮尺(基線)不可拉得太緊,也不可放得太松,以避免造成較大的累計誤差(皮尺應經常用鋼尺校正)。基線應測量距離(m)、方向(度)、坡度(正或負)。
基線記錄應分段進行,通常從坑口基點到坑道內第一個基點之間,作為第一段基線,首先編錄,記錄成0~1;往後依次為1~2,2~3,依次類推(圖6-6)。
圖6-6 坑道基點、基線設置示意圖
(四)綜合觀察和分層
1.綜合觀察
對坑道兩壁基岩應進行系統地敲打和觀察,觀察岩石中礦物組分、結構、構造及其變化,確定岩石名稱;觀察岩石的蝕變情況、蝕變礦物、蝕變程度、蝕變帶范圍以及礦化種類、強弱、與蝕變的關系、礦體厚度、礦石自然類型及工業品級(目測含量)等;觀察斷裂、裂隙分布位置、斷層破碎帶特徵及寬度、斷層性質、切割礦體程度等,目的是為詳細劃分不同的岩性層、掌握蝕變或礦(化)體賦存位置、成礦有利因素、礦體破壞情況等。
2.分層
(1)無礦岩層的分層
按礦區填圖單元,結合岩石組合、構造、蝕變等變化特徵進行分層。標注分層的代號,編錄中無論是文字記錄還是作圖,都要對厚度在圖上大於1mm、長度大於3mm的不同岩性層進行劃分。
(2)礦層的分層
對礦(化)層中不同的礦體、礦化類型、含礦岩石、礦石工業品級進行劃分。在分層的基礎上,對坑道兩壁及頂板上基岩出露的各種岩性、礦體分界線(尤其要對含礦層中劃分的不同礦體、不同類型、不同品級的礦石出露范圍、斷層、裂隙等界線),用油漆或防水符號筆標注,使其醒目,便於作圖投影。
如某礦區Ⅰ號銅礦體內分別有1品級和2品級礦石段,用筆畫出界線並選擇礦體的適當位置,標注ⅠCu1及ⅠCu2(圖6-7)。
圖6-7 實地標注礦體代號
(五)投影與作圖
1.穿脈坑道投影與作圖
(1)素描輪廓圖
穿脈坑道輪廓按設計規格和選擇的比例尺繪制在坐標紙上(要求坑道施工與設計相差不大),如圖6-8所示。
圖6-8 坑道素描輪廓圖
註:施工基本符合設計;頂寬1.2m,壁高1.8m。
(2)坑道頂板地質界線的投影與作圖
以基線作水平標尺,鋼捲尺作垂直標尺組成平面直角坐標。以圖6-9為例,F1與頂板左邊線、右邊線、基線交點分別為A、B、C。
圖6-9 坑道頂板地質界線投影圖
A點坐標:投影人員用鋼捲尺自A點垂直1~2基線,與基線交於a點,A到a的距離為Aa,a至基點1的距離(皮尺讀數)為1a,作圖員按比例尺在基線上讀取a位置往左邊線讀取Aa長度即可確定A點在圖上的位置;同樣原理,讀取1b距離及Bb長度即可確定B點在圖上的位置;
C點坐標:因C點在1~2基線上,它的水平坐標即是基點1至C點距離1c,而垂直坐標則為0m。
(3)坑道壁上地質界線的投影與作圖
以F1斷層界線投影和作圖為例(圖6-10)。F1與左頂界、右頂界、左壁底、右壁底的交點分別為A、B、C、D,各點垂直投影到基線1~2上的讀數分別為a、b、c、d,作圖員在輪廓圖的基線上按比例尺讀取a點位置並垂直基線投影到左頂界上即得A點,以同樣方法將b點位置投影到右頂界上即得B點;基線上c點先垂直投影到左頂界,再垂直投影到左壁底得C點,同樣方法將基線上d點投影到右壁底上得D點,然後聯結CABD即成F1界線。
坑道內在壁上及頂上採取的樣品、標本及位置、測量的產狀位置等用同樣垂直投影方法展繪至素描圖相應位置上。
圖6-10 坑道壁上地質界線投影圖
(4)地質體上各投影點的選擇
在選擇投影點時,要求能基本控制地質體的大致形態,在連圖時,還應參照實際地質體界線形態勾繪。
呈直線形態的界線,應在直線的上端和下端各選一個點投影,然後連接兩點即可。
呈弧形線的界線,投影點選擇至少三點:上下各一點,中間弧頂一點即可。
波浪線界線,投影點可全部選擇在波峰頂上或選擇在波谷底處,再用鋼捲尺測出波峰至波谷距離,並參照實際形態勾繪。
斷層破碎帶或地質透鏡體,投影點的選擇,要以能控制住破碎帶寬度、斷層面形態和透鏡體的尖滅端或膨大部分為原則。
(5)坑道素描圖的內容(編錄用圖)
坑道素描圖應繪於方格厘米圖紙上,內容有頂板基點位置及編號(或坑道素描圖成圖後,只保留坑口基點)、基線方位、水平比例尺、圖例、各地質體分層界線、斷層線及編號、礦層(體)界線及礦體號、岩礦石標本採集位置及編號、測量各種產狀位置及數據,刻槽樣溝位置及編號(圖6-11)。
2.沿脈坑道投影與作圖
(1)沿脈坑道頂和壁的投影和作圖
沿脈坑道頂和壁的投影和作圖方法與穿脈坑道同。
(2)掌子面素描圖
圖6-11 坑道素描圖上應表示的內容示意圖
沿脈坑道在施工過程中,要求按一定的間距作掌子面(坑道橫截面)素描圖。掌子面素描圖和坑道素描圖的壁、頂規格應完全吻合,比例尺也應相同。
掌子面素描圖的投影和作圖方法基本上與頂、壁的投影和作圖方法一致,只是基點布設在頂板中線上,以中線距離為准,基線布設是一端系在基點上、另一端自然下垂(鉛垂),如圖6-12所示。
圖6-12 掌子面投影圖
圖6-13 不規則坑道投影圖
O為頂板中線上一點(基點)、B、C為礦體頂板界線與兩壁的交點。
B點坐標:水平坐標是BD長、垂直坐標是OD長。
C點坐標:水平坐標是CF長、垂直坐標是OF長。
(3)掌子面理想輪廓圖
坑道標准形態應是頂板基本為一水平面,兩壁斜度一致且壁面平直,坑道橫切面形狀為等腰梯形。但在實際施工中,往往部分地段的頂呈弧形或壁凹凸不平,所以在投影作圖時,應將坑道視為一理想規則形態,繪制輪廓圖。做法是將需投影的各類界線或地質現象按產狀自然延長或縮短,使其落在理想的規則圖形中,再投影和作圖(圖6-13),實線表示實際施工坑道的形態,虛線構成的規則梯形表示理想的投影作圖圖形。N為實際頂板基點、N′為理想基點(作圖基點),投影礦體頂界AB時,不能投影A點和B點,應該投影A′點和B′點。
(4)掌子面素描圖的放置
掌子面素描圖是坑道素描圖的附屬部分,它與坑道素描圖的關系應明顯表現出來。一般的擺放形式如圖6-14,圖中坑道圖頂板的0、1點是基點,A點是表示掌子面投影的基點位置,掌子面圖頂界中心的A點應與坑道頂板上的A點重合,其頂和壁的輪廓要與坑頂和壁的素描圖吻合。
圖6-14 坑道與掌子面位置圖
四、坑道文字記錄
1.基點、基線記錄
首先將基點的編號及已測定的坐標、基線編號、長度、方位角及坡度記錄於表「槽、井、坑探工程基點基線記錄表」中。
2.文字記錄及要求
1)以分層為單元,按編錄基線順序,從坑口向內,一段基線接一段基線地依次在「槽、井、坑探工程原始地質記錄表」中記錄分層界線位置、斷層線位置、標本及樣品採集位置、產狀測量位置在基線上的讀數。
2)岩性描述與礦層(體)描述應分層進行,如一條基線包涵了兩種岩性層時,應分段進行描述;如果幾條基線只控制了一種岩性層時,則將幾條基線距離合並作一次性描述。
3)槽、井、坑探工程基點基線記錄表中的「地質描述」一欄,主要記錄岩石特徵(顏色、風化特徵、成分、結構構造等)、岩性、穿插關系、厚度、地質體及地質構造特徵蝕變及礦化等。
4)記錄的基線坡度、分層位置(距離)、斷層位置、礦體頂底界線位置、測量產狀、採集標本等位置和數據都要求與素描圖完全一致。
例如:某坑道素描圖與文字記錄為:
基線0~1,長15.6m,方向20°、坡度1°
0~6.7m:紫紅色中厚層狀長石石英砂岩……(繼續作岩石特徵描述和補充描述)。產狀25°∠30°(3m處),標本B1(4.2m處)。
6.7~15.6m:紫紅色緻密塊狀赤鐵礦……(繼續礦石特徵描述和補充描述)。產狀21°∠59°(6.7m處礦層頂板)、標本B2(12m處礦石)。
基線1~2,長18.3m,方向22°、坡度-1°。
0~5.2m:紫紅色緻密塊狀赤鐵礦……(繼續礦石特徵描述或者註明「特徵同上」字樣)。產狀19°∠60°(9.5m處礦層頂界)。
5)2~18.3m:灰色厚層狀石灰岩……(繼續岩石特徵描述和補充描述)。
基線2~3,……
3.坑道采樣記錄
坑道頂、壁採集的標本、樣品應填寫「槽、井、坑探工程采樣記錄表」。
4.坑道施工概況記錄
坑道施工並編錄後,應填寫「坑道、鑽孔概況表」。
五、編錄資料整理
1.文字記錄整理
1)檢查記錄表填寫的內容是否齊全,描述的地質內容是否全面、准確,專業用語使用恰當否、有無錯漏字等。
2)核對文字記錄與素描圖上內容是否吻合,若出現文、圖不一致的情況時,必須及時到現場核實後處理。
3)記錄表中的數字要求全部上墨。
2.素描圖整理與成圖
1)仔細檢查素描圖,查看是否有地質界線的錯連或漏連現象等。
2)素描圖上的各種數據(方向、產狀、標本號、樣品等)、分層界線、斷層線等以及其他內容,經核對後上墨。
3)對編錄的坑道素描圖進行整飾,全圖上墨。坑道素描圖樣式如圖6-15所示。
上述工作完成後,編寫坑道編錄小結。
六、坑道原始地質編錄應提交的資料
1)音像記錄表。
2)坑道、鑽孔施工概況表。
3)槽、井、坑探工程基點基線記錄表。
4)槽、井、坑探工程原始地質記錄表。
5)槽、井、坑探工程采樣記錄表、送樣單。
6)標本登記表。
7)岩礦石標本。
8)鑒定及測試成果。
9)坑道素描圖。
10)坑道編錄小結。
七、老硐地質編錄
老硐指已廢棄又無地質記錄及開采記錄的舊坑道。老硐地質編錄應根據地質勘查需要,有選擇、有重點的進行。
1.老硐勘察
編錄前,應對選擇編錄的老硐進行勘察,查看是否有暗井、坍塌、冒頂、有毒氣體;是否有野獸、毒蛇等,若有問題應及時撤離,確保編錄人員安全。做法是:硐口專人留守,兩人以上人員進入老硐,並相互保持一定間隔,遇到岔硐口時,設置出口方向路標,嚴禁單人進入老硐。
2.老硐地質編錄
應根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進行老硐地質編錄。
圖6-15 坑道素描圖樣式
編錄方法 可綜合運用實測剖面及探槽、淺井、坑道的編錄方法,繪制老硐平面圖、剖面圖。編錄中,仍可布設基點、基線,基點、基線設在硐頂、硐壁均可。
編錄要求 對有地質意義或有代表性的老硐,要進行專門測量,除掌子面外,要按一定間距和在老硐膨大(鬧堂)、狹縮和轉折部位詳細觀察、記錄和采樣。
采樣方法 老硐采樣一般用揀塊法或刻線法。采樣時,需注意查看原來礦體富集部位;布樣時,要仔細分析主礦體延伸方向,以免將硐壁上殘留的零星礦層或次要礦層作為采樣或描述對象。
3.老硐調查、編錄應提交的資料
1)槽、井、坑探工程原始地質記錄表;
2)坑道素描圖(或平面圖、剖面圖);
3)音像記錄表;
4)標本登記表及送樣單;
5)鑒定及測試成果。
八、附圖表
坑道素描圖如圖6-15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