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區地質結構是什麼
① 奧依塔格地區的紅色山脈是什麼地質結構
您好! 龍泉山脈 [英] Longquan Mountain Chain 龍泉山脈位於四川盆地西部,呈南北走向。是岷江與沱江兩大水版系的權分水嶺,也是成都平原與盆中丘陵的自然分界線。 民國時期,稱該山脈為鹿頭山脈. 1 龍泉山脈的自然概況 龍泉山脈位於東經
② 峨眉山的地質結構
中國地質史上中生代末期的燕山運動,奠定了峨眉山地質構造的輪廓,新構造期的喜馬拉雅運動,及其伴隨的青藏高原的抬升,造就了峨眉山。峨眉山由於山頂上是一大片古生代噴出的玄武岩,其下岩層受到保護而得以保持高度,又因山中內部「流水侵蝕強烈」,進而形成了高2000米以上的「山高谷深」。登山沿途地形因地層之分而多貌並存:如處於石灰岩層中則有藏九老洞之類岩洞地貌;經花崗岩及變質岩區,又形成深峽之姿;而山頂上堅實的玄武岩又是一番熔岩平台的景象。
震旦系:峨眉山缺下統及上統下部列古六組。上統觀音岩組直接不整合於晉寧期峨眉山花崗岩岩體之上。
寒武系:發育完整,與震旦系連續沉積,為中國有代表性的著名剖面之一。分布與震旦系大體一致,在遇仙寺、九崗子、洗象池一帶,構成峨眉山背斜兩翼。
奧陶系:分布於閻王坡、大乘寺等地,構成峨眉山背斜兩翼。缺下統上部以及中、上統。其下統分兩組,即羅漢坡組和大乘寺組。
二疊系:主要分布於新開寺、清音閣、兩河口、挖斷山、雷洞坪、金頂等地。與下伏奧陶系呈假整合接觸,分上、下兩個統。
三疊系:分布於龍門洞峽谷、張溝、凈水等地,構成牛背山背斜兩翼。其沉積構造、層面構造非常典型發育。與下伏二疊系整合接觸,分下、中、上三個統。
侏羅系:主要分布於峨眉山東北部,與下伏三疊系呈假整合接觸,分下、中、上三個統。
白堊系:分布與侏羅系基本一致,構成北東向寬緩的背向斜翼部,缺失下統。其上統分兩個組,即夾關組和灌口組。
第三系:分布零星,集中點為新橋一帶。其岩性主要以半膠結礫岩、砂岩為主,局部夾泥岩,與下伏白堊系整合接觸。
第四系:主要分布於峨眉河河床,蕨坪壩及山麓邊緣地帶。岩性表現為鬆散泥礫層,粘土層和壤土層。礫石層中見冰川沉積物、沖積物等。
③ 山區水文地質單元如何劃分
水文地質單元應該根據補給,徑流,排泄來劃分。從地形圖上,找出分水嶺,根據分內水嶺劃分水文單元超容標的水質 報告中要明確分布范圍,那些離子超標,超標程度等內容,實事求是的寫,不能含糊。
1,水文地質單元的劃分方法:根據水文地質條件的差異性而劃分的。
2,水文地質條件的差異:包括地質結構、岩石性質、含水層和隔水層的產狀、分布及其在地表的出露情況、地形地貌、氣象和水文因素等。
3,水文地質單元:是一個具有一定邊界和統一的補給、徑流、排泄條件的地下水分布的域。
④ 喜馬拉雅山地質構造
珠穆朗瑪峰單純講地質構造是褶皺…是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相撞擠壓形成的。專
亞歐板塊屬與印度洋板塊碰撞擠壓是一種地質作用,而不是地質構造,很多人容易理解錯誤,希望大家記住構造和作用是不一樣的。
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相撞擠壓碰撞形成巨大的褶皺帶,地形被不斷抬高,而形成的褶皺也不斷在外力作用下被作用。經歷上億年的作用,最終形成全球最高的珠穆朗瑪峰。
由於地質作用還在繼續,但同時外力的侵蝕也還在繼續,不過內力作用比較大,所以珠穆朗瑪峰還在不斷長高。
⑤ 我國山區主要地質災害概述
地質災害是指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為活動引發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與地質作用有關的災害。地質災害發生的動力是地球的內動力、外動力和人類工程、經濟活動作用於地殼表部的力。地球的內動力發生於地球內部,非常強大並無法控制;外動力產生於地表和地表鄰近的空間,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控制的,如風化作用和侵蝕作用;而人類本身作用於環境的不合理的工程以及經濟活動是可以控制的。伴生的各種災變事件是指地殼發展演化過程中同時發生的對自然環境、人為環境產生破壞,對人類本身的財產、生命造成危害的事件。
廣義的地質災害可分為:①地球內動力作用為主產生的地質災害,如地震、火山和海嘯等;②以地球外動力作用為主產生的地質災害,如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陷、地裂縫和地面沉降等。
針對我國實際情況,火山、海嘯災害不突出,地震災害歸屬國家地震局管理,所以《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將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裂縫、地面沉降等與地質作用有關的災害歸為地質災害。
地質災害形成、發生的條件很多,主要有地形、地層岩性、地質構造、新構造活動、地震、岩體結構、節理裂隙、降雨、地表溝河水沖刷、地下水侵蝕、水庫、湖水浪擊和眾多的不合理的人為工程、經濟活動等。不同的災種,形成、發生的基本條件也不盡相同。如滑坡形成的基本條件是地形、地層岩性及地質構造等內部條件,加上降雨、河流沖刷以及人為開挖坡腳等1~2個外部條件就會發生;泥石流發生的基本條件是高陡的地形(溝床比降)、豐富的鬆散固體物質和強降雨(動力條件)等。
地質災害主要分布於山區溝、河兩岸陡坡地形,有少數分布在丘陵緩坡地形,並受地層岩性的控制;黃土地面塌陷受黃土性質、降水分布、黃土分布的控制;大部分地面塌陷發生在石灰岩分布區的岩溶發育帶和地下采空區;滑坡發生在軟岩、易滑地層分布區。
山區危害油氣管道的主要地質災害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塌陷和山洪沖刷等類型,其中又以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災害為主。
⑥ 山按照地質成因和構造形式分為幾類
根據地質成因,土可以分為:殘積土,坡積土,洪積土,沖積土,湖積土,海積土,冰積及冰水沉積土和風積土。
土的成因類型特徵
根據土的地質成因,土可分為殘積土、坡積土、洪積土、沖積土、湖積土、海積土、冰積及冰水沉積土和風積土等類型。一定成因類型的土具有一定的沉積環境、具有一定的土層空間分布規律和一定的土類組合、物質組成及結構特徵。但同一成因類型的土,在沉積形成後,可能遭到不同的自然地質條件和人為因素的變化,而具有不同的工程特性。
1. 殘積土 形成原因:岩石經風化後未被搬運的原岩風化剝蝕後的產物,其分布主要受地形的控制,如在寬廣的分水嶺地帶及平緩的山坡,殘積土較厚。
工程特徵:一般呈稜角狀,無層理構造,孔隙度大;存在基岩風化層(帶),土的成分和結構呈過渡變化。
工程地質問題:
(1)建築物地基不均勻沉降,原因土層厚度、組成成分、結構及物理力學性質變化大,均勻性差,孔隙度較大;
(2)建築物沿基岩面或某軟弱面的滑動等不穩定問題,原因原始地形變化大,岩層風化程度不一。
2. 坡積土
形成原因:經雨雪水洗刷、剝蝕、搬運,及土粒在重力作用下順著山坡逐漸移動形成的堆積物,一般分布在坡腰上或坡腳下,上部與殘積土相接。
工程特徵:具分選現象;下部多為碎石、角礫土;上部多為粘性土;土質(成分、結構)上下不均一,結構疏鬆,壓縮性高,土層厚度變化大。
工程地質問題:建築物不均勻沉降;沿下卧殘積層或基岩面滑動等不穩定問題。
3. 洪積土 形成原因:碎屑物質經暴雨或大量融雪驟然集聚而成的暫時性山洪急流挾帶在山溝的出口處或山前傾斜平原堆積形成的洪積土體。山洪攜帶的大量碎屑物質流出溝谷口後,因水流流速驟減而呈扇形沉積體,稱洪積扇。
工程特徵:具分選性;常具不規劃的交替層理構造,並具有夾層、尖滅或透鏡體等構造;近山前洪積土具有較高的承載力,壓縮性低;遠山地帶,洪積物顆粒較細、成分較均勻、厚度較大。
工程地質問題:洪積土一般可作為良好的建築地基,但應注意中間過渡地帶可能地質較差,因為粗碎屑土與細粒粘性土的透水性不同而使地下水溢出地表形成沼澤地帶,且存在尖滅或透鏡體。
4. 沖積土 形成原因:碎屑物質經河流的流水作用搬運到河谷中坡降平緩的地段堆積而形成,發育於河谷內及山區外的沖積平原中。根據河流沖積物的形成條件,可分為河床相、河漫灘相、牛軛湖相及河口三角洲相。
工程特徵:古河床相土壓縮性低,強度較高,而現代河床堆積物的密實度較差,透水性強;河漫灘相沖積物具有雙層結構,強度較好,但應注意其中的軟弱土層夾層;牛軛湖相沖積土壓縮性很高、承載力很低,不宜作為建築物的天然地基;三角洲沉積物常常是飽和的軟粘土,承載力低,壓縮性高,但三角洲沖積物的最上層常形成硬殼層,可作低層或多層建築物的地基。
5. 湖泊沉積物 形成原因:分湖邊沉積物和湖心沉積物兩類,湖邊沉積物由湖浪沖蝕湖岸形成的碎屑物質在湖邊沉積而形成的,近岸帶多為粗顆粒的卵石、圓礫和砂土,遠岸帶為細顆粒的砂土和粘性土;湖心沉積物由河流和湖流挾帶的細小懸浮顆粒到達湖心後沉積形成的,主要是粘土和淤泥,常夾有細砂、粉砂薄層。
工程特徵:湖邊沉積物具有明顯的斜層理構造,近岸帶土的承載力高,遠岸帶則差些;湖心沉積物壓縮性高,強度很低;若湖泊逐漸淤塞,則可演變為沼澤,形成沼澤土,主要由半腐爛的植物殘體和泥炭組成的,含水量極高,承載力極低,一般不宜作天然地基。
6. 海洋沉積物
海洋沉積物可分為如下四類:
濱海沉積物:主要由卵石、圓礫和砂等組成,具有基本水平或緩傾的層理構造,其承載力較高,但透水性較大。
淺海沉積物:主要由細粒砂土、粘性土、淤泥和生物化學沉積物(硅質和石灰質)組成,有層理構造,較濱海沉積物疏鬆、含水量高、壓縮性大而強度低。
陸坡和深海沉積物:主要是有機質軟泥,成分均一。
海洋沉積物:在海底表層沉積的砂礫層很不穩定,隨著海浪不斷移動變化,選擇海洋平台等構築物地基時,應慎重對待。
7. 冰積土和冰水沉積土
冰積土和冰水沉積土是分別由冰川和冰川融化的冰下水進行搬運堆積而成,其顆粒以巨大塊石、碎石、砂、粉土及粘性土混合組成。一般分迭性極差,無層理,但冰水沉積常具斜層理。顆粒呈稜角狀,巨大塊石上常有冰川擦痕。
8. 風積土
風積土是指在乾旱的氣候條件下,岩石的風化碎屑物被風吹揚,搬運一段距離後,在有利的條件下堆積起來的一類土。顆粒主要由粉粒或砂粒組成,土質均勻,質純,孔隙大,結構鬆散。最常見的是風成砂及風成黃土,風成黃土具有強濕陷性。
⑦ 地理山頂的地質構造屬於哪個
你好,復你的這個問題問的制不太對啊。一般我們說:地殼在水平擠壓的情況下會彎曲變形,隆起部分叫背斜,形成山地,下凹部分為向斜,形成山谷。當背斜和向斜受到外力侵蝕的情況下。背斜會被流水等作用侵蝕成為谷底,而此時向斜會突出形成山地。
另外,當地殼在垂直方向上升降運動的話,會形成斷層。上升部分會形成斷塊山。
如有疑問請繼續追加。不謝~
⑧ 我國山區地質構造的基本特徵
1.3.1我國主要構造體系
按照地質力學觀點,在我國境內,具有一定規模的構造體系主要有下列幾種類型
1.3.1.1巨型緯向構造體系
主要有3條東西向的復雜構造帶橫亘全國,每一構造帶自成一個構造體系。①陰山—天山構造帶:大致位於北緯40°~43°之間;②秦嶺—昆侖構造帶:大致位於北緯33°~36°之間;③南嶺構造帶:大致在北緯23°30′~26°之間。上述三條東西復雜構造帶的主體,一般是由古老變質岩系和一部分古生代及中生代地層的緊密褶皺和擠壓性斷裂等構成,伴生有張性及扭性斷裂,並有花崗岩體及超基性岩帶等摻雜其中。這類構造體系具有悠久的發育歷史,反復經過多次強烈的構造運動,最晚的一次,大約在侏羅紀以後。此外,出現在海南島及附近海域、大興安嶺北段的東西構造帶,可能分別屬於另外兩個巨型緯向構造帶的一部分。其他散布各地、規模較小的一些東西構造帶,一般稱為區域性東西構造帶。
1.3.1.2經向構造體系
走向南北的構造中,自成體系的,屬於經向構造體系。在國內,經向構造體系的構造帶多為擠壓帶,主要由褶皺和擠壓性斷裂構成,主要發育在四川、雲南、貴州、湖南等地區,山西西部及太行山東麓等地也有散布。這些構造帶從燕山運動以來均斷斷續續發生過褶皺和隆起,有的歷史悠久,有的追溯到古生代甚至更早。
1.3.1.3各種扭動構造體系
可以分為多字形、山字形及歹字形等各種構造型式。
(1)新華夏構造體系:是發育在中國東部及東亞大陸瀕太平洋地區的一個巨型多字型構造體系。它幅員遼闊,主體部分由燕山運動以來形成的、總體走向北北東的隆起褶帶和沉降褶帶組成。在地形上表現為三條分別由山脈、丘陵、島嶼構成的隆起,和相輔而行的、三條由高原—盆地、平原、大陸邊緣海構成的凹陷。在這個范圍內,走向大體與新華夏構造帶方向一致的、與隆起和沉降褶帶發生在同一構造運動時期的褶皺,以及與褶皺有密切聯系的各種斷裂,一般均屬於新華夏構造體系。新華夏系大約在新近紀末期發展到成熟的階段,局部地區至今仍有活動。
(2)華夏構造體系和華夏式構造體系:中國東部廣大地區在古生代時期形成的走向北東的褶皺帶和擠壓性斷裂帶群,屬於華夏構造體系。它是一個古老的巨型多字型構造體系,完成於古生代末。由於新地層的掩蓋及新的巨型構造體系的干擾與破壞,它看起來不像新華夏系那樣發育,但蹤跡確是很明顯的。此外,在我國東部地區的白堊系或第三系岩層中有類似華夏系的構造帶出現,但形成時期晚,不同於華夏系,稱為華夏式構造體系。
(3)山字形構造體系:中國具有一定規模的山字形構造體系有:祁呂賀山字形、淮陽山字形、雲南山字形、廣西山字形、粵北山字形及山東山字形(?)等。這類構造體系的共同點:在北半球主要由向南(偶有向西)凸出的弧形褶帶和它後面大致走向南北的擠壓構造帶,以及二者之間相對穩定的地塊等組成。弧形褶帶的兩翼常分別形成南北凸出的反射弧。反射弧後面也常出現走向南北的擠壓帶。
(4)歹字形構造體系:在中國西南地區分布著兩個巨型歹字形構造體系:①青藏歹字形構造體系以川滇地區一群強大的弧形構造帶為主體,向北展布到昆侖山以北,向南伸入緬甸、寮國、越南,並延伸到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②帕米爾—喜馬拉雅歹字形構造體系以喀喇昆侖山、喜馬拉雅山等從帕米爾地區跨中國邊界向東南伸展的諸山脈為主體。這兩個歹字形均有較長的發育歷史,但在新生代才形成劇烈褶皺,構造運動達到高峰。
(5)其他扭動構造型式:包括各種形式的旋構造及尚待進一步研究其歸屬的構造帶等。
1.3.2我國山區地殼穩定性
地殼穩定性對山區地質災害的形成和油氣管道安全運營有很大的影響,決定地殼穩定性的主要有地震、活動性斷裂、第四紀岩漿活動、地殼垂直形變、現今構造應力場特徵等。
1.3.2.1活動性斷裂
岩土工程勘察規范規定[2]:①全新活動斷裂為在全新地質時期(1萬年)內有過地震活動或近期正在活動,在今後100年可能繼續活動的斷裂;全新活動斷裂中、近期(近500年來)發生過地震震級M≥5級的斷裂,在今後100年內,可能發生M≥5級的斷裂,可定為發震斷裂;②非全新活動斷裂:1萬年以前活動過,1萬年以來沒有發生過活動的斷裂,可定為發震斷裂。
全新活動斷裂可按表1-3分級。
表1-3 全新活動斷裂分級
第四紀以來,特別是現今有活動特徵表現的斷裂,謂之活動性斷裂。
我國各地的活動性斷裂在規模、活動方式、活動歷史和活動強度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差異性。綜合分析活動性斷裂的特點,按地域可劃分為華北地區、東北地區、華南地區、西南地區和西北地區以及台灣地區。各地區活動性斷裂主要特點如下:
1)華北地區活動性斷裂主要特點
在現今構造應力場的作用下(現今構造應力場的主壓應力方向為北東東向與南西西向),活動性斷裂主要走向為北東方向和北西方向。主要活動性斷裂有:郯城—廬江斷裂帶、太行山前斷裂帶、滄東斷裂帶和汾渭斷陷帶。
華北地區的活動性斷裂大多數是中新生代以來的繼承性斷裂,特別是走向北北東和北東方向的活動性斷裂,規模較大,垂直差異性活動較強烈,其中有一部分斷裂對華北平原邊緣和內部結構起控制性作用。在華北地區的活動性斷裂帶中有我國東部規模最大的活動性斷裂帶和斷陷帶,如郯城—廬江活動性斷裂帶和汾渭斷陷帶。據對強震的分析結果,華北地區的主要活動性斷裂帶亦是強地震帶,地震活動周期性比較明顯,強度大,但頻度不很高,現今處於地震的活躍時期。
2)東北地區活動性斷裂主要特點
東北地區的北東—北北東方向主要斷裂具有繼承性活動特點,但活動性在逐漸減弱,表現於現今僅在主要活動性斷裂的特殊構造部位和主要盆地中有少數地震發生,地震頻度和強度都較低。北西向活動性斷裂規模比北東—北北東向活動性斷裂小,生成時代較新,但活動性強,表現在與其他走向的斷裂交匯部位一般都是現今地質構造活動性強的地區。東北地區主要活動性斷裂有:伊通—依蘭斷裂帶、敦化—密山斷裂帶和嫩江斷裂帶。
3)華南地區活動性斷裂主要特點
華南地區的現今構造應力場與中生代的構造應力場相同,即主應力方向為北西西向南東東向,因而華南地區的主要活動性斷裂具有繼承性的特點。華南地區主要活動性斷裂有:長樂—詔安斷裂帶、邵武—河源斷裂帶和王五—文教斷裂帶。
華南地區的活動性斷裂分區性比較明顯,具有較大規模的活動性斷裂大多數集中分布在東南沿海一帶,並且越靠近大陸邊緣,斷裂的活動性越強,表現在對第四紀斷陷盆地的控制、強震的發生以及新近紀—第四紀玄武岩噴發等方面。在大陸內部也有少數活動性較強的活動性斷裂,它們大多數分布在江漢—洞庭地區,但規模都小於沿海地區的主要活動性斷裂。華南地區的北西向和東西向斷裂亦具有一定的活動性,與北東—北北東方向斷裂的交匯部位,常常是現今地殼穩定性較差的地區。
4)西南地區活動性斷裂主要特點
西南地區是我國西部受喜馬拉雅構造運動影響最強烈的地區。因此,區內不但存在喜馬拉雅構造運動期形成的大型活動性斷裂,如喜馬拉雅山南緣活動性斷裂,而且亦具有繼承性活動特點,現今仍有強烈活動表現的較老的斷裂帶,如展布於川西—滇中一帶的南北向斷裂帶。西南地區的主要活動性斷裂有:雅魯藏布江斷裂帶、昆侖—秦嶺斷裂帶、青藏川滇斷裂帶和賀蘭、川滇南北向斷裂帶。
西南地區的活動性斷裂帶走向多呈近東西—北西—北北西弧形和南北向,分布於青藏、川西、雲南的山前地帶和山間盆地旁側並沿一些江河展布。地質構造活動強烈,特別是活動性斷裂的強烈活動,造成了西南地區顯著的構造地貌形態,高山深谷較普遍;第四紀斷層形跡和地震斷層規模較大,清晰可見;地震活動強烈,歷史破壞性地震在單位面積上所釋放的能量在我國居第二位;與活動性斷裂密切相關的第四紀岩漿活動在青藏南部和滇西均有發現。
5)西北地區活動性斷裂主要特點
西北地區是我國活動性斷裂非常發育,且活動性強烈的地區之一,該區主要活動性斷裂有:阿爾金斷裂帶、天山北緣斷裂帶、可可托海—二台斷裂帶、天山南緣斷裂帶和祁連山北緣斷裂帶。
西北地區活動性斷裂多分布於主要山脈和山前地帶和准噶爾、塔里木等大型盆地周邊以及一些山間盆地中。活動性斷裂主要走向為近東西向和北西向,少數為北東走向,性質以壓扭性為主。十分發育的地質構造和活動性斷裂的強烈活動造成了西北地區顯著的構造地貌形態,高山峻嶺、深切溝谷較普遍,山嶺與盆地相間,高程懸殊。活動性斷裂的強烈活動使西北地區成為我國強震區之一,地震的強度和頻度僅次於台灣和西南地區。我國最新的火山活動區亦位於西北地區的活動性斷裂帶之中。
6)台灣地區活動性斷裂主要特點
台灣地處現今世界構造活動最強烈的環太平洋構造帶之中。該區的新構造運動在我國最為強烈,表現於以下四方面:活動性斷裂十分發育,規模大,多為北東—北北東走向,活動性有由西向東相對加強的特點;構造地震頻頻發生,地震的數量和單位面積中地震所釋放的能量居我國首位;構造地貌形態顯著,垂直差異極其明顯,特點是該區中央山脈以東地帶;台灣島東西兩側海底有近代火山活動。台灣地區主要活動性斷裂有:台東斷裂帶和台西斷裂帶。
綜前所述,我國活動性斷裂規模西部相對大於東部,活動性一般亦是西部相對強於東部(台灣和華北地區的少數主要活動斷裂例外),華南和台灣地區活動斷裂的規模和活動性由北西向南東相對加強;我國西部多古生代以來的繼承性活動斷裂和新生代活動斷裂,東部多中新生代以來的繼承性活動斷裂;活動性斷裂在我國華南西部和大型斷塊盆地之中(如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等)相對來說不甚發育或活動性不太強烈。
1.3.2.2強烈地震的活動特點
我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為突出破壞性地震,使人們在工程—經濟活動中更加重視其危害,了解其規律,從而加以設防,6級以上為強震。
地震按其成因可劃分為構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人為地震。我國的強震絕大多數屬於構造地震。我國強震的分布、強度和發震頻度都有一定規律性。簡要歸納如下:
1)強震的分布規律
我國強震的地理分布和震源深度分布都具有一定的規律性。
(1)強震的地理分布規律。
我國的強震在東北地區分布較少,華北地區分布較多,中南、東南分布較少、西北、西南分布較多,台灣省是我國強震分布最密集的地方。
在強震發生較多的地區,強震沿活動性斷裂呈帶狀分布。如我國中部的賀蘭山—六盤山—川滇南北向斷裂帶即是我國中部的強震活動帶,稱為南北地震帶。
(2)強震的震源深度分布規律。
我國大多數地區的強震屬淺源地震,震源深度5~80km;中源地震台灣(震源270km);新疆南部(西昆侖山)震源120~160km,青藏南部(震源達180km);深源地震東北震源約500km。
2)強震的發震頻度規律
根據歷史地震的統計,我國強震的發震頻度各地有較大的差別。一般來說,現今斷裂構造活動強烈地區強震發生頻度較高,周期較短,反之則頻度較低,周期較長。我國主要地震區強震活動期及頻度見表1-4。
3)強震活動的強度規律
強震活動的強度指強震發生的次數和釋放能量的多少。強震活動的強度統計見表1-5。
近年來隨著地震工作的研究深化,人們將地震活動具有共同特徵和相互聯系、地震地質條件密切相關的地區劃分成地震區、帶,為國民經濟建設和進一步研究地震服務。國家地震局有關單位將我國地震活動地區劃分為10個地震區,23個地震亞區和30個地震帶見表1-6。
表1-4 我國主要地震區強震活動分期及頻度表
表1-5 我國主要地區強震次數和釋放能量表
表1-6 我國地震區、帶劃分簡表
1.3.3第四紀岩漿活動特點
第四紀岩漿活動是地質構造活動的一個重要標志,是評價區域地殼穩定性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國的第四紀岩漿活動具有以下主要特點:
(1)第四紀岩漿活動與較大規模的活動性斷裂密切相關。我國的第四紀岩漿岩絕大多數分布在現今仍在活動著的並具有較大規模的斷裂帶之中或其旁側(圖1-1)。以第四紀岩漿岩分布最廣的黑龍江省和吉林省為例,岩漿岩主要分布在嫩江隱伏斷裂帶和敦化—密山斷裂帶等切割深達岩石圈或地殼的深大活動性斷裂帶影響范圍之內。
(2)第四紀岩漿岩絕大部分屬基性,超基性岩類。根據現有地質資料的統計,我國的第四紀岩漿岩絕大部分屬基性、超基性岩類,僅見分布於新疆於田和台灣的部分第四紀岩漿岩屬於中性岩類。
(3)第四紀岩漿岩的分布有一定規律性。這種規律性除前面已經提到的與深大活動性斷裂有關外,再者就是我國第四紀岩漿岩的分布東部多於西部;北方(特別是東北地區)多於南方;在南方,沿海地區多於內陸;山區(包括山前地帶)多於平原。
(4)第四紀岩漿岩分布地區往往也是地震活動較強地區。
圖1-1 我國第四紀岩漿岩分布示意圖[5]
1.3.4新構造運動期地殼垂直變形
經研究和觀測表明,我國新構造運動期地殼的水平形變大於垂直形變。因垂直形變較水平形變顯而易見,資料豐富,因此,一般只表示地殼垂直形變。
我國新構造運動期地殼垂直形變從類型上可以劃分為4個構造區(圖1-2)。Ⅰ區為斷裂構造區,區內以活動性斷裂造成的新構造運動形式為主,如斷裂隆起和斷陷等。Ⅱ區為拱形斷塊構造區,以拱形斷塊隆起和斷陷、拗陷等新構造運動形式為主。Ⅲ區為大幅度差異運動構造區,以大幅度差異性斷塊隆起和深斷陷等新構造運動形式為主。Ⅳ區為斷褶構造區,以斷褶構造區,以斷褶構造隆起和邊緣拗陷等新構造運動形式為主。圖1-2還綜合表示出各構造區新構造運動期地殼垂直形變幅度。
圖1-2 我國新構造運動期地殼垂直形變圖[5]
1.3.5現今構造應力場特徵
對我國現今構造應力場特徵的分析主要利用了地震震源機制解。
華北地區現今構造應力場主壓應力軸方向為北東—北東東向。在這種應力場的作用下,北西向斷裂呈壓性,規模雖相對較小,但活動性很強,與地震關系密切。北北東和北西向斷裂多呈扭性,分別為右旋和左旋扭動。
據推測東北地區可能與華北地區具有相同的現今構造應力場特徵。
華南和台灣地區,主壓應力軸方向為北西至北西西向。
新疆地區主壓應力與主要構造帶近於垂直。北天山為北東向,南天山為北北西向,興都、庫什地區為南北向,昆侖山西段為北東—北北東向。
青藏、川滇地區現今構造應力場較復雜,但也有一定的規律性。區內現今構造應力場可由4條構造帶劃分出4種應力作用方式:
喜馬拉雅弧形構造帶的地震震源機制解隨震源深度不同而有差別,但地殼以內的震源機制解顯示出主壓應力軸方向大致與弧形構造垂直,並隨弧形構造的彎曲而改變主壓應力方向。
西昆侖—唐古拉—川滇弧形構造帶的西段、中段優勢主壓應力方向為北東向,而川滇地區內優勢主壓應力方向為北西向。
東昆侖—川西弧形構造帶主壓應力方向大致為北東方向。但在包括龍門山構造帶在內的川西地區,主壓應力軸方向多為北西西向。
祁連山—六盤山構造帶,主壓應力優勢方向為北東向。
1.3.6我國區域地殼穩定性的一般規律
依據前述的我國地震、火山、活動性斷裂、新構造運動、現今構造應力場等規律和特點,我國區域地殼穩定性具有以下一般規律性:
1.3.6.1我國區域地殼穩定性具有明顯的區域性特點
區域地殼穩定性決定於多種地質作用,其中主要是地震活動、斷裂活動、泥石流和滑坡等對人類活動危害較大的地質作用。我國這些主要地質作用都具有明顯的地區性特點,從而決定了我國區域地殼穩定性具有明顯的區域性特點。我國西北和西南地區構造活動強烈,強震活動頻繁,地貌條件復雜,地震烈度普遍較高,除塔里木盆地和准噶爾盆地及個別地方外,該區是我國區域地殼穩定性相對最差的地區。台灣島處於環太平洋構造帶中,現今地震活動,斷裂差異性運動十分強烈,也是我國區域地殼穩定性最差的地區。華北和東南沿海一帶構造活動較強烈,平原內部某些地段和斷陷盆地地帶差異運動明顯,強震活動較強,地震烈度較高,該區是我國區域地殼穩定性較差的地區。東北和華南廣大內陸地區地震活動性較弱,因新生代以來差異運動逐漸減弱,故物理地質現象不甚發育(除極個別地方外),東北地區雖有近代火山活動,但分布局限,有特定區域,且與人類重要工程關系不甚密切,因此該區是我國區域地殼穩定性較好的地區。
1.3.6.2區域地殼穩定性與新構造運動期以來強烈的垂直差異運動相聯系
在構造運動中垂直差異運動比較明顯。我國新構造運動以來垂直差異運動主要反映在現代地形地貌和沉積物厚度及岩相變化上。強烈差異運動的結果可以形成地震、物理地質現象等多種破壞性地質現象和明顯的構造地貌特徵。我國垂直差異運動強烈地區也是區域地殼穩定性較差的地區。例如,台灣島構造地貌顯著,物理地質現象發育,地震活動強烈。這些均說明了台灣活動性斷裂,特別是台東斷裂帶垂直差異運動十分明顯,因此成為我國區域地殼穩定性最差的地區之一。又如,山西斷陷帶是我國區域地殼穩定性較差的地區,又是華北地區新生代垂直差異運動幅度最大地區,1556年華縣大地震和1038年忻縣7.25級地震等都發生在斷陷盆地中新生代以來垂直差異運動最強烈的構造部位。
1.3.6.3不同類型的構造盆地對區域地殼穩定性具有不同影響
我國的構造盆地可劃分為:中新生代斷塊盆地、新生代斷陷盆地、復合型盆地、斷裂谷型盆地和山間盆地5種類型。它們的特徵及對區域地殼穩定性的影響簡述如下。
中新生代斷塊盆地主要在西北地區,如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它們的特點是范圍大,地形上呈大型山間盆地,周圍有活動性深大斷裂,盆地內部斷裂活動相對較穩定,盆地邊緣與山區之間的深大斷裂一般為高角度壓扭性,沿斷裂有強烈的垂直差異運動。此類盆地周邊地殼穩定性較差,內部則較穩定。
新生代斷陷盆地以山西、陝西境內的汾渭斷陷盆地最典型,呈條帶展布。盆地一側或兩側常具有強烈活動的階梯狀正斷層,垂直差異運動明顯。盆地邊緣斷層地貌形態清楚,盆地內新生界厚度較大,盆地中常有與盆地走向不同的活動性構造存在。此種地段和盆地邊緣斷裂垂直差異最明顯的地段是地殼穩定性較差的地方。
復合型盆地既有中新生代斷塊盆地的特徵又有新生代斷陷盆地的特徵。表現為范圍廣,盆地邊緣受活動性深大斷裂控制,盆地中又有較小的斷陷帶存在,盆地中隱伏的活動性斷裂較發育,這類盆地以華北平原為典型。盆地邊緣和盆地中存在斷陷帶的地方是地殼穩定性較差的地段。
斷裂谷型盆地主要見於西南地區,為地質歷史中活動的大斷裂帶形成的狹長谷地,江河往往沿谷地發育。此類盆地長度大,寬度不大,地貌形態呈高山谷地類型。其物理地質現象發育,在構造復雜交匯處形成開闊地段,因而盆地總體多呈串珠狀。強烈地震多發生於此類盆地之中,尤其是盆地的開闊地段。此類盆地地殼穩定性不好,盆地中的開闊地段地殼穩定性更差。
山間小盆地主要見於山區內部,范圍較小。盆地一側或幾側受斷裂控制,強烈下陷而形成盆地。沉積物為粗碎屑物質,厚度大,盆地邊緣和內部地震活動較強烈。此類盆地的地殼穩定性較差。
⑨ 地質構造
石家莊市的大地構造,屬山西地台和渤海凹陷之間的交接地帶。在地質構造上主要經歷了太古代末期的阜平運動,下元古代的呂梁運動,中生代的燕山運動和新生代的喜馬拉雅運動。在太古代和元古代,由於石家莊市是下沉地區,沉積了巨厚的砂岩、頁岩、石灰岩等岩系。震旦紀初期的呂梁運動,太行山山地發生了巨大的褶皺隆起,使太古代、元古代的岩層發生了強烈的褶皺和許多斷裂斷層。呂梁運動以後,石家莊市地殼緩慢的升降運動,主要表現為下沉。因而,在石家莊市又沉積了大量的砂岩、頁岩、石灰岩等岩系,構成了石家莊市的物質基礎。後海水撤退,石家莊市表現為上升運動。到志留紀後期,由於加里東運動的結果,使整個華北產生隆起,從而形成陸地。
新生代初期,由於燕山運動的影響,在石家莊市形成了多處斷裂。石家莊市-元氏-臨城的斷裂帶以及沿現今山區和平原交界處的一系列斷裂層都是這一時期形成的。喜馬拉雅運動的結果,石家莊市表現為大型的斷裂下陷,沿京廣鐵路一線產生了北東向的大斷裂,山區和平原進一步分裂。從此,奠定了目前山區和平原的基本形態。
石家莊市出露地層以太古宇變質岩層為主,古生界、新生界以及第四紀地層也有廣泛分布。太古宇岩系主要分布在行唐、靈壽、平山、井徑、元氏、贊皇一帶,以黑雲母斜長片麻岩、角閃斜長片麻岩、大理岩為主。新生界第四紀地層在石家莊市廣泛發育,大部分出露於華北凹陷區,少部分出露於山間溝谷、山坡等處,主要由沖積、洪積、殘積物和黃土組成。
⑩ 山嶺算不算地質構造
從嶺的字義上復講,山嶺制不算地質構造。因為包、丘、嶺、脊、崮、峰等名詞都有其各自的特點,其大小應該是逐漸增大的,其形態都是凸起的。既然是嶺,規模肯定是不大,不可能是一個背斜褶皺,如果是背斜褶皺,就屬於地質構造了。另外地質構造除前述的褶皺外,還包括斷裂構造,也包括比斷裂規模小的節理,一般河流、溝谷、懸崖等地形多是地質構造的表現形式。大的河流都是地質構造——斷裂構造或斷裂構造帶經幾億年、幾十億年風化剝蝕切割形成的。著名的邢台地震、唐山地震以及渤海灣的缺口,都是殼源型郯廬深大斷裂帶活動的結果。汶川地震也不例外是構造運動的結果(嚴重自然災害)。希望得到其他更詳細准確的回答。更多知識請學習:褶皺、背斜褶皺、向斜褶皺、斷裂、構造、節理、裂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