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地質系統是什麼意思

地質系統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 2021-02-10 06:49:05

① 地質系統這一塊將劃分為什麼性質的單位

地質系統,屬於冶金部下面,煤田 地質 有色 等下屬都有自己的地質隊。屬於企事業單位。不過現在大部分都轉制了。承包給私人

② 地質學是什麼意思

地質學(geology)是關於地球的物質組成、內部構造、外部特徵、各層圈之間的相互作用和演變歷史的知識體系。是研究地球及其演變的一門自然科學。 地球自形成以來,經歷了約46億年的演化過程,進行過錯綜復雜的物理、化學變化,同時 雅丹地貌
還受天文變化的影響,所以各個層圈均在不斷演變。 約在35億年前,地球上出現了生命現象,於是生物成為一種地質應力。最晚在距今200~300萬年前,開始有人類出現。人類為了生存和發展,一直在努力適應和改變周圍的環境。利用堅硬岩石作為用具和工具,從礦石中提取銅、鐵等金屬,對人類社會的歷史產生過劃時代的影響。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類活動對地球的影響越來越大,地質環境對人類的制約作用也越來越明顯。如何合理有效的利用地球資源、維護人類生存的環境,已成為當今世界所共同關注的問題。
編輯本段發展回顧
人類對地質現象的觀察和描述有著悠久的歷史,但作為一門學科,地質學成熟的較晚。地質學的研究對象是龐大的地球及其悠遠的歷史,這決定了這門學科具有特殊的復雜性。它是在不同學派、不同觀點的爭論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地質學的萌芽時期
(遠古~公元1450年) 人類對岩石、礦物性質的認識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在中國,銅礦的開採在兩千多年前已達到可觀的規模;春秋戰國時期成書的《山海經》《禹貢》《管子》中的某些篇章,古希臘泰奧弗拉斯托斯的《石頭論》都是人類對岩礦知識的最早總結。 在開礦及與地震、火山、洪水等自然災害的斗爭中,人們逐漸認識到地質作用,並進行思辨、猜測性的解釋。我國古代的《詩經》中就記載了「高岸為谷、深谷為陵」的關於地殼變動的認識;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提出,海陸變遷是按一定的規律在一定的時期發生的;在中世紀時期,沈括對海陸變遷、古氣候變化、化石的性質等都做出了較為正確的解釋,朱熹也比較科學的揭示了化石的成因。
地質學奠基時期
(公元1450~公元1750年) 以文藝復興為轉機,人們對地球歷史開始有了科學的解釋。義大利的達·芬奇、丹麥的斯泰諾、英國的伍德沃德、胡克等等,都對化石的成因作了論證。胡克還提出用化石來記述地球歷史;斯泰諾提出地層層序律;在岩石學、礦物學方面,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了200多種礦物、岩石和化石;德國的阿格里科拉對礦物、礦脈生成過程和水在成礦過程中的作用的研究,開創了礦物學、礦床學的先河等等。
地質學形成時期
(公元1750~公元1840年) 在英國工業革命、法國大革命和啟蒙思想的推動和影響下,科學考察和探險旅行在歐洲興起。旅行和探險使得地殼成為直接研究的對象,使得人們對地球的研究從思辨性猜測,轉變為以野外觀察為主。同時,不同觀點、不同學派的爭論十分活躍,關於地層以及岩石成因的水成論和火成論的爭論在18世紀末變得尖銳起來。 德國的維爾納是水成論的代表,他提出花崗岩和玄武岩都是沉積而成的,並對岩層作了系統的劃分。英國的赫頓提出要用自然過程來揭示地球的歷史,以及地質過程「即看不到開始的痕跡,也沒有結束的前景」的均變論思想。水火之爭促進了地質學從宇宙起源論、自然歷史和古老礦物學中分離出來,並逐漸形成了一門獨立的學科。在中國,出現在17世紀的《徐霞客游記》也是對自然考察所獲得的超越時代的成果。至1840年,底層劃分的原則和方法已經確立,地質時代和地層系統基本建立起來。 而此時的礦物學沿著形態礦物學和礦物化學方向發展,美國丹納的《礦物學系統》標志著經典礦物學的成熟;1829年,英國的尼科爾發明了偏光顯微鏡,使得顯微岩石學的迅速發展成為可能;法國博蒙於1829年提出地球冷縮造山的收縮說,對近百年來的構造理論產生重大影響。 這樣,有關地球歷史的古生物學、地層學,有關地殼物質組成的岩石學、礦物學,和有關地殼運動的構造地質理論所組成的地質學體系逐漸形成了。 19世紀上半葉,有關災變論和均變論的爭論,對地質學思想方法產生了歷史性的影響。居維葉是災變論的主要代表,他提出地球歷史上發生過多次災變造成生物滅絕的觀點。英國的萊伊爾是均變論的主要代表,他堅持「自然法則是始終一致」的觀點,並提出以今論古的現實主義方法。在爭論中,地質均變論逐漸成為百餘年來地質學及其研究方法的正統觀點。
地質學的發展時期
(公元1840~公元1910年) 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各工業國家都開展了區域地質調查工作,是地質學從區域地質向全球構造發展,並推動了地質學各分支學科的迅速建立和發展。 其中重要的有瑞士阿加西等人對冰川學的研究,以及英國艾里、普拉特提出的地殼均衡理論;有關山脈形成的地槽學說,經過美國的霍爾和丹納的努力最終確立起來;法國的貝特朗提出造山旋迴概念;奧格對地槽類型的劃分使造山理論更加完善;奧地利的休斯和俄國的卡爾賓斯基則對地台作了系統的研究;休斯的《地球的面貌》是19世紀地質學研究的總結,同時休斯用綜合分析的方法,從全球的角度研究地殼運動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關系,預示了20世紀地質學研究新時期的到來。 我國地質學家李四光
現代地質學的發展
(公元1910~) 進入20世紀以來,社會和工業的發展,使得石油地質學、水文地質學和工程地質學陸續形成獨立的分支學科。在地質學各基礎學科穩步發展的同時,由於各分支學科的相互滲透,數學、物理、化學等基礎科學與地質學的結合,新技術方法的採用,導致了一系列邊緣學科的出現。 地震波的研究揭示了固體地球的圈層構造以及洋殼與路殼結構的區別;高溫高壓岩石實驗研究,為人們認識地殼深處地質過程提供了較為可靠的依據。所有這些都促進了地質學研究從定性到定量的過渡,並向微觀和宏觀兩個方向發展。 20世紀50~60年代,全球范圍大規模的考察和探測,使地質學研究從淺部轉向深部,從大陸轉向海洋,海洋地質學有了迅速發展。同時古地磁學、地熱學、重力測量都有重大進展,為新的全球構造理論的產生提供了科學依據。在這個基礎上,德國的魏格納於1915年提出的與傳統海陸固定論相悖離的大陸漂移說得以復活。 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的赫斯、迪茨提出的海底擴展理論較好地說明了漂移的機制。加拿大的威爾遜提出轉換斷層,並創用板塊一詞。60年代中期美國的摩根、法國的勒皮雄等提出板塊構造說,用以說明全球構造運動的基本理論,它標志著新地球觀的形成,使現代地質學研究進入一個新階段

③ 數字地質調查系統的系統介紹

數字地質調查系統DGSS(Digital Geological Survey System)是貫穿整個地質礦產資源調查過程的軟體,功能涵蓋區域地質調查、固體礦產勘查、礦體模擬、品位估計、資源儲量估算、礦山開采系統優化等內容;該系統基於數據「層」模型、數據流「池」技術、不同階段數據模型繼承技術、數據互操作技術和3S技術實現了整個地質調查過程的無縫數字化與一體化,並創新地開發了地質三維羅盤和野外數據採集為一體的野外數據採集器,不但為地質人員應用高新技術降低了門坎,而且極大地提高了研究精度和效率,豐富了成果表現形式和服務形式。隨著數字地質調查系統完善和應用,已逐步成為國內地質調查領域的主流軟體和工具。軟體由四大子系統組成:
具有整合顯示地理、地質、遙感等多源地學數據,GPS導航與定位,電子羅盤測量,路線地質調查地質點、地質界線、點間分段路線地質(不定長的)數據描述,產狀、素描、化石、照片、樣品、地球化學數據、重砂、礦點檢查等數據採集,路線信手剖面自動生成、實測地質剖面導線、分層、地質描述、素描、照片、采樣、化石等野外數據採集功能。
提供全國大、中比例尺標准圖幅接圖表,野外PRB數據檢查與編輯,PRB數據入庫,PRB數據整理與處理(數據瀏覽、數據提取形成專題圖層),剖面厚度自動計算,剖面圖和柱狀圖自動繪制,等值線計算與制圖,多元統計計算與成圖,地球化學數據採集、處理與成圖,第四系鑽孔綜合剖面圖、地球物理物理數據處理與成圖,PRB空間數據定量評價,實際材料圖編輯與屬性繼承操作,1/10萬實際材料圖投影到1/25萬圖幅(或1/2.5萬到1/5萬),編稿地質圖編輯與地質圖空間資料庫建立,異常查證結果資料庫、礦點檢查結果資料庫以及綜合地質構造圖層、含礦地質建造圖層、控礦構造圖層、礦產地圖層、礦化信息及找礦標志圖層、蝕變帶信息、物、化、遙等綜合異常圖層、礦產預測遠景區圖層、找礦靶區圖層、地質工作部署建議圖層等內容的成礦規律與礦產預測圖資料庫的建立等功能,滿足完成野外手圖、PRB圖幅庫、實際材料圖、編稿地質圖及地質圖空間資料庫整個過程的要求,覆蓋各種比例尺填圖全過程。
另外提供了探礦工程數據綜合、處理、制圖過程:探槽、淺井、坑道、鑽孔探礦工程數據、勘探線數據、采樣分析數據錄入與組織管理,自動生成坑道、探槽、鑽孔、淺井工程圖件的基本內容投影在礦區平面圖上,自動輸出坑道、探槽、鑽孔、淺井工程編入數據採集表、素描圖、礦區平面圖,多模式多用途鑽孔綜合柱狀圖應用等相關功能。 基於條件表達式的工業指標設置,勘探線剖面生成與編輯,單工程(單指標、多指標)礦體圈定與人機交互編輯,人機交互礦體連接(直線、曲線及提供連接規則),地質塊段法儲量計算,剖面法儲量計算,采樣平面圖法,地質統計學儲量計算(含距離加權反比法),煤礦儲量計算、采空區動態儲量管理、礦體三維顯示與分析等功能,輸出各種與儲量計算有關的表格與圖件。
數字地質調查軟體系統開發與推廣應用是地質調查主流程信息化建設的標志成果。2004年以來,成果獲國土資源科學進步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國家專利4項,計算機軟體著作權4項;推廣單位超過300家、5000套,涉及全國地質、煤炭、冶金、有色、武警黃金、化工、建材、核工業等工業部門、高校科研部門、礦業公司;舉辦數字地質調查技術培訓班超過90次,培訓人員約9000人次;在丹麥地質調查局格陵蘭數字填圖計劃中推廣試驗,為非洲、拉丁美洲以及東盟約40個國家舉辦數字填圖技術講座;技術支持網站的注冊用戶達到3600人,網站訪問量達27萬人次。

④ 發展地質系統整體觀

地質系統整體觀是在地質力學及地質系統論和地殼運動整體觀研究的基礎之上,綜合了其他地質科學和相關自然科學的研究成果,在系統論和整體觀思想指導下,萌生的一種研究地質現象系統整體規律的思維方法和理念。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地質現象的出現不是孤立的;由不同的地質現象組成的各種地質系統的形成與發展是相互聯系的;它們的起源與規律受地殼運動整體動力系統的控制,因此解決地質實踐問題首先要認識地質系統整體規律。地質系統整體觀奠定了在地球系統科學思想指導下,地質力學向地質系統科學發展的基礎。

地質現象的特徵與成因是極其復雜的,長期以來,許多地質學家從不同的視角進行了頗有見地的研究,從而形成了諸如槽台說、地窪說、鑲嵌構造說、斷塊說、板塊說等。這些學說從不同的方面,用不同的觀點解釋了地質現象或某些地質體和構造形跡的時空分布規律和形成機制,對研究地殼運動問題作出了卓越的貢獻。通覽這些學說,不難看出,同一種地質體和地質構造形跡往往被不同的學說冠以不同的名稱,用不同的觀點去認識地質體和地質構造現象的特點,解釋它們的成因,似乎在地球動力學方面存在很大的分歧;但是如果按照各自的建立的地質構造系統從小到大、從局部到整體、從區域到全球進行系統層次分析,最終也可以發現它們的形成與地球自轉過程中離心力、慣性力、重力的變化,以及地球不同圈層物質的運動、差異性運動,以及彼此的相互作用和能量的交換有著密切的相關關系。這些都應該是地質系統整體觀研究的內容。

地質系統整體觀研究的主要對象是地質系統,其內容已從地質構造現象擴展到其他地質現象和相關的自然現象,大大超出了地質力學傳統的研究領域。地質系統的形成與地球其他圈層系統的活動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研究的范疇依然涉及地球的氣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及地球的整體運動和變化,其含義與廣義地球系統整體觀是一致的。

通過40年的研究,基本形成了地質系統整體觀研究框架(圖2-2),即從構造形跡、建造、改造、海水進退、氣候變化、生物遷移、自然災害等現象調查研究入手,一方面逐級歸納,尋找地質系統和地質體系的組成和規律;另一方面通過綜合研究,追索造成這些現象的起因和地殼運動問題;然後,以認識到的地質系統整體觀理論去指導實踐應用,並為研究地球系統科學提供基礎。

⑤ 我為什麼報考地質系統就業

你報考地質專業的原因別人就不知道了,這個只有你自己知道。地質行業現在行情不如以前

⑥ 地質環境系統的結構

地質環境系統內部物質能量的分布格局、組織形式以及組成要素(部分)之間相互作用、相互聯系的方式與秩序稱為地質環境系統的結構。地質環境系統是時間與空間的統一體,具四維的性質。為了便於分析,有時又將地質環境系統的時空結構人為地劃分為空間結構和時間結構。

(1)地質環境系統的空間結構

地質環境系統按其組成可以劃分為地質背景(或地質體)子系統和和人工子系統。有關它們的實體形態、組構方面的空間特徵,包括組分在空間的排列和配置,都是地質環境系統空間結構的組成部分。例如,在地質背景子系統中,其基本骨架由岩石組成,岩石組成地層,地層有產狀、層序;地層以單斜、褶皺的形態展布;而岩漿岩則以岩基、岩株、岩牆等形態產出;在斷裂發育的地段,兩盤的錯動位移破壞了原地層的連續性,可呈現不同時代地層對接或疊置的關系等。這些在地質學中被稱為結構或構造的地質形態,均屬於地質環境系統空間結構的范疇。由於這類空間結構是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形成的,除非突發性的地質作用,一般在中小時間尺度上變化十分緩慢,肉眼很難識別,似乎是固化的,所以,可以把岩土體的這類內在結構形象地稱為硬結構。除硬結構外,地質背景子系統內部還有水、氣等流體以及能量的傳遞,並以物理場的方式展布,如地下水滲流場、水化學場、應力場、溫度場等。這些物理場反映了該子系統內部流體物質、能量的分布格局以及從源到匯的物能交換情況,所以,也是地質背景子系統空間結構的組成部分。與硬結構相比,這些物理場對外界作用反應更敏感,易發生結構性調整,顯得較「軟」,所以,可將物理場形象地稱為軟結構。

對空間結構的軟硬分類也同樣適用於人工子系統的結構分析中,例如人工建造的用於地質資源開發利用的各種構築物在空間上的分布格局,包括地面上的和地下的分布格局都可稱為人工子系統的硬結構;指揮、控制人工構築物運轉發揮作用的計劃、流程、法規等可視為人工子系統的軟結構。

(2)地質環境系統的時間結構

時間結構是指系統組成要素(部分)的狀態、相互關系在時間流程中的關聯方式和變化規律。如物質運動過程出現的某些振盪周期,生命系統中存在的生物鍾,都是物質系統的時間結構。在環境地質學中,地質環境系統各組分狀態的變化、變幅以及多種周期成分疊加而成的頻率都是對系統時間結構的描述。時間結構既存在於軟結構中,如各種物理場的動態變化,也存在於硬結構中,如地層沉積韻律的變化、岩土體變形的時間過程的表達。

(3)地質環境系統空間結構與時間結構的關系

於崇文院士在《地質系統的復雜性》一書中明確指出:「地質作用是地球物質的運動,它既不能脫離時間,又不能超越空間。地質作用的時間演化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即『時間結構』;地質作用的空間展布也有一定的規律性,即『空間結構』。地質作用和時-空結構三位一體,相互耦合,不可分割……反映了地質事件的發生與運行機制及其時-空定位。地質作用與時-空結構是一切地質現象的根本原因。」「在認知科學上,一切觀測活動最終回歸於空間位置,並呈現為系統的結構性質。關於時間的任何一種觀測最後都歸結為某種空間模式的識別。」

由上述有關時-空結構關系的論述中,可以得出以下幾點認識:

1)地質環境的結構分析在環境地質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是認識地質環境系統的必要手段,探索地質環境系統演化規律的線索,更是解決和防範地質環境問題的基礎。

對於熟悉水文地質和工程地質的讀者來說,理解地質環境系統的結構分析並不困難。在水文地質工作中,查明研究區的水文地質條件即查明地下水的分布埋藏特徵及補給、徑流、排泄規律,是一項基礎性的工作,也是尋找地下水、評價地下水資源、實施水資源科學管理、防範治理地下水害所必需的工作環節,這項工作完成的質量好壞,往往決定著整個工作的成敗。同樣,在工程地質實踐中,查明工作區的地層、構造、地形、地貌、岩土體物理力學特性及其分布,地殼穩定性以及岩土與水的關系等所謂的工程地質條件,是工程場地選擇、建築物設計的重要依據。上述列舉的查明地質背景的工作,其實就是從某一專業的角度對地質環境系統所進行的結構分析。

2)結構變化是地質環境系統演化的內在根據,也是系統功能改變的根本原因。在人為活動明顯的地區,結構的變化既可能首先表現為硬結構方面,如人工挖掘岩土體,也可最先表現在對軟結構的沖擊,如強烈抽排地下水引起滲流場的明顯改觀。無論人為最先改變哪一種結構,其最終都會波及另一種結構。挖掘岩土不僅僅改變著地形,還可能幹擾地下水天然的補排關系和徑流方向,使施工區的水文地質條件變化;強烈抽排地下水,可破壞地下水與介質之間的天然力學平衡,導致地層的壓密變形。

應該指出,由於物質特性的差異,不同物質的運動過程和響應特徵也會有較大區別。在常用的時間標尺下,一般軟結構的變化更易被察覺,所以研究地質環境系統演化時,尤其要注意軟結構的變化。

3)地質環境系統由地質背景子系統與人工子系統耦合而成,兩者有著緊密的時-空關聯。出現在地質背景子系統的各種地質現象及過程,在許多情況下是難以嚴格區分哪些是人為地質作用所為,哪些是純自然地質作用所致。換句話說,這些現象和過程是兩種地質作用的綜合結果。所以,在研究地質環境系統演化時,重要的是收集地質背景結構性改變的證據,分析軟結構和硬結構的變化特點和規律,再根據分析的結果,反推這些變化產生的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從而對系統未來的時-空結構做出推斷。

⑦ 地質專業知識服務系統都有什麼內容

地質專業知識服務系統建設目標為 在工程科技知識中心的知識服務體系下,專整合地質領域主要的地屬質文獻庫、書目庫、項目成果庫、實物地質資料,成果地質資料等資源元數據,開展數據知識化加工,設計術語、分類等技術規范研究,實施異構數據整合與元數據歸一、加工、實體抽取,形成地質專業知識服務的基礎數據倉儲平台;根據地質工程科技領域重大需求,建設地質領域知識深度搜索、專家及機構知識能力評價、知識地圖、基於空間屬性和主題的知識挖掘等核心知識服務系統功能,最終實現面向工程科技決策、地質及相關行業的科研成果與知識查詢、科學技術評價、管理與決策支撐、知識挖掘等知識服務。簡單的有新聞資訊、文獻、術語、標准,復雜的有圖件、數據、模型、實物資料等,內置了一些地質領域的查詢系統和平台,比如礦產統計、災害情報、專家庫之類,再具體的內容就是地質地學領域的各類數據了,量很大,分類方法也很多,站內有統一搜索功能,所以不需要你研究怎麼組織的,只搜索你想要的關鍵詞即可。

⑧ 地質系統論

它是以系統論為指導研究地質系統的聯系性、層次性、整體性的理念觀點、理論思維和方法。

6. 地殼運動整體觀

它將地殼各部分的各種地質構造現象和相關的自然現象看做有聯系的整體,將發動地殼運動的各種動力作為一個互相影響、互相制約的動力系統,將地殼運動的因果作為一個統一的互饋系統進行研究的觀點。

7. 地質系統整體觀

它是在地質力學研究的基礎之上,綜合了其他地質科學和相關自然科學的研究成果,在系統科學思想指導下,萌生的一種研究地質問題的系統整體觀的思維方法和理念。其基本觀念認為各種地質現象和相關自然現象都不是孤立出現的; 為了揭示某一現象的規律性,除了研究現象自身的屬性和特徵外,還必須研究與地質系統相關的其他 「系統」、「系列」、「體系」、「序列」中其他現象的影響和相關性。

二、地質系統論[23,119,147]

地質現象是在地殼運動過程中,按著一定的程式和系統次第出現的。根據天文學和大地構造學的研究,初步認為,在地球旋轉運動和圈層分異過程中,地球整體形狀在發生著從長球體向扁球體的變化,形成最古老的原始大陸和海洋; 隨著地殼的固結,產生星球網格構造及圍繞兩極的巨型旋卷構造等全球構造系統,巨大的構造帶將地殼劃分為若乾地塊、板塊; 以古老地塊為核心常常按照主要動力作用方向,呈波浪狀擴展,出現地槽及其他構造形跡和大陸增生現象,從中心向外圍發生構造遷移、建造演化,愈向外圍,時代愈新,構造愈強烈; 同時,由於海底擴張,於是大陸與海洋板塊碰撞在一起,成為構造最新、最激烈的構造帶,是地震和地質災害最嚴重的地帶。在這個宏觀格局上,一方面為地球內部岩漿流和熱流活動提供了動力條件,推動板塊運動,另一方面板塊或地塊成為動力活動復雜的邊界條件,使地塊之間的構造帶更加復雜,不僅出現了地槽、深大斷裂、俯沖帶、裂谷等巨型構造和其他區域構造形跡; 而且影響到地殼表層,在與地球自轉運動產生的緯向、經向和扭動運動共同驅動下,使區域構造進一步復雜化,出現了各種型式的構造體系。地應力場在形成區域構造的同時,控制了物質運動和地球化學過程,使地球化學場與構造體系呈現密切的聯系性; 地應力的變化也往往引起其他物理場和物理現象的變化。在地殼運動過程中隨著構造體系的形成,相伴發生岩漿上涌、沉積作用,從而出現各種建造、礦產和其他地質現象及相關自然現象。

各類地質現象都不是孤立的,而具有聯系性、層次性、整體性,從而構成不同的地質系統和地質體系。因此只有掌握了地質系統整體的規律,才能去解決諸如礦產預測、災害預測等重大社會需求的實踐問題。

在 1985 年出版的 《地質系統論與隱伏礦產預測》[23]前言中寫到:

「……系統科學方法是四十年代末興起的一種新的科學方法,近年來發展很快,已經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中運用,並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其特點是強調事物的整體性與內在聯系,並從研究對象本身固有的各個方面的特徵入手,追索整體與各個部分的層次關系及各層次的結構、功能、環境、運動的辯證關系,以達到認識事物的組合與發展規律。

地質科學各個方面的研究工作已達到一定的水平,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這種情況下,如何由著重地質現象的單方面研究,轉向多方面研究; 由著重對地質現象實體的研究,轉向對各種類型的內部聯系性的研究; 由著重對地質現象相對靜止的研究,轉向對其發展演化的研究,即如何將系統科學方法引入地質科學,是當前地質學發展的方向性問題。為此,筆者不揣冒昧地提出了地質系統論。……」。

地質系統論是建立地質系統科學的基本觀點,當然距建立一門新的學科的要求還相距甚遠,存在許多需要解決的問題,也很難全面體現李四光的學術思想,只能說是發展李四光學術思想的一個嘗試。

⑨ 數字地質調查系統的介紹

數字地質調查系統DGSS是貫穿整個地質礦產資源調查過程的軟體,功能涵蓋區域地質調查、固體礦產勘查、礦體模擬、品位估計、資源儲量估算、礦山開采系統優化等內容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