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地震記錄中有什麼地質信息
① 地震發生後,會有哪些地質災害,形成( )等
地震現象
地震發生時,最基本的現象是地面的連續振動,主要是明顯的晃動。
極震區的人在感到大的晃動之前,有時首先感到上下跳動。這是因為地震波從地內向地面傳來,縱波首先到達的緣故。橫波接著產生大振幅的水平方向的晃動,是造成地震災害的主要原因。1960年智利大地震時,最大的晃動持續了3分鍾。地震造成的災害首先是破壞房屋和構築物,如1976年中國河北唐山地震中,70%~80%的建築物倒塌,人員傷亡慘重。
地震對自然界景觀也有很大影響。最主要的後果是地面出現斷層和地裂縫。大地震的地表斷層常綿延幾十至幾百千米,往往具有較明顯的垂直錯距和水平錯距,能反映出震源處的構造變動特徵(見濃尾大地震,舊金山大地震)。但並不是所有的地表斷裂都直接與震源的運動相聯系,它們也可能是由於地震波造成的次生影響。特別是地表沉積層較厚的地區,坡地邊緣、河岸和道路兩旁常出現地裂縫,這往往是由於地形因素,在一側沒有依託的條件下晃動使表土松垮和崩裂。地震的晃動使表土下沉,淺層的地下水受擠壓會沿地裂縫上升至地表,形成噴沙冒水現象。大地震能使局部地形改觀,或隆起,或沉降。使城鄉道路坼裂、鐵軌扭曲、橋梁折斷。在現代化城市中,由於地下管道破裂和電纜被切斷造成停水、停電和通訊受阻。煤氣、有毒氣體和放射性物質泄漏可導致火災和毒物、放射性污染等次生災害。在山區,地震還能引起山崩和滑坡,常造成掩埋村鎮的慘劇。崩塌的山石堵塞江河,在上游形成地震湖。1923年日本關東大地震時,神奈川縣發生泥石流,順山谷下滑,遠達5千米。
② 合成地震記錄需要什麼測井資料
原始的地震數據和測井曲線
③ 人工合成地震記錄 時深曲線如何求
人工合成記錄的目的就是得到某個地區的時深曲線,通常使用測井序列中的聲波專曲線(DT、AC)和你選取的地屬震子波(雷克子波,零相位子波等)進行反褶積,就可以得到合成記錄,同地震剖面進行對比,達到最大相似後,即確定這個是有效的合成記錄,這樣測井曲線的深度域和地震剖面的時間域有了很好的匹配,這個就是時深標定,生成的時深關系就是我們的目的
④ 地質資料包括哪些信息
一、區域地質調查資料,包括:各種比例尺的區域地質調查地質資料。
二、礦產地質資料,包括:礦產勘查和礦山開發勘探及關閉礦井地質資料。
三、石油、天然氣、煤層氣地質資料,包括:石油、天然氣、煤層氣資源評價、地質勘查以及開發階段的地質資料。
四、海洋地質資料,包括:海洋(含遠洋)地質礦產調查、地形地貌調查、海底地質調查、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地球物理、地球化學調查及海洋鑽井(完井)地質資料。
五、水文地質、工程地質資料,包括:
(一)區域的或者國土整治、國土規劃區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調查地質資料和地下水資源評價、地下水動態監測的地質資料。
(二)大中型城市、重要能源和工業基地、縣(旗)以上農田(牧區)的重要供水水源地的地質勘察資料。
(三)地質情況復雜的鐵路干線,大中型水庫、水壩,大型水電站、火電站、核電站、抽水蓄能電站,重點工程的地下儲庫、洞(硐)室,主要江河的鐵路、公路特大橋,地下鐵道、6公里以上的長隧道,大中型港口碼頭、通航建築物工程等國家重要工程建設項目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察地質資料。
(四)單獨編寫的礦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資料,地下熱水、礦泉水等專門性水文地質資料以及岩溶地質資料。
(五)重要的小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察資料。
六、環境地質、災害地質資料,包括:
(一)地下水污染區域、地下水人工補給、地下水環境背景值、地方病區等水文地質調查資料。
(二)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面開裂及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調查資料。
(三)建設工程引起的地質環境變化的專題調查資料,重大工程和經濟區的環境地質調查評價資料等。
(四)地質環境監測資料。
(五)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查資料。
七、地震地質資料,包括:自然地震地質調查、宏觀地震考察、地震烈度考察地質資料。
八、物探、化探和遙感地質資料,包括:區域物探、區域化探地質資料;物探、化探普查、詳查地質資料;遙感地質資料及與重要經濟建設區、重點工程項目和與大中城市的水文、工程、環境地質工作有關的物探、化探地質資料。
九、地質、礦產科學研究成果及綜合分析資料,包括:
(一)經國家和省一級成果登記的各類地質、礦產科研成果資料及各種區域性圖件。
(二)礦產產地資料匯編、礦產儲量表、成礦遠景區劃、礦產資源總量預測、礦產資源分析以及地質志、礦產志等綜合資料。
十、專項研究地質資料,包括:旅遊地質、農業地質、天體地質、深部地質、火山地質、第四紀地質、新構造運動、冰川地質、黃土地質、凍土地質以及土壤、沼澤調查、極地地質等地質資料。
⑤ 合成地震記錄
(一)合成地震記錄的原理及製作過程
合成地震記錄即是將測井資料經人工合成轉換為地震記錄(地震道)。據第五章的討論,我們知道地震記錄x(t)是地震子波w(t)與地層反射系數序列r(t)的褶積,即
x(t)=w(t)*r(t) (7-1-1)
因此,理論合成地震記錄製作的處理流程為
反射波地震勘探原理和資料解釋
其實現的過程可以示意地表示於圖7-1-1,圖中(b)可是由測井資料得到的地下地層速度模型。由地層速度模型通過下列公式算出反射系數序列(如果測井資料中有密度(ρi)資料,則下式中的vi→Zi=vi·ρi):
反射波地震勘探原理和資料解釋
圖7-1-1 地震記錄的形成及其反演的原理
反射系數序列與子波褶積便得圖中(g)的合成地震記錄(地震道)。其中子波的選擇則是通過設計若干個地震子波,與測井反射系數曲線褶積得到若干個地震道,把這若干個地震道與井旁實際地震道進行對比,選用符合程度最好的作為要選用的子波。這種從一口井的資料計算出一道合成地震記錄的過程也叫一維地震模型。在實際地震解釋中用得更多的是二維地震模型,它的實施過程如下:
(1)從實際地震剖面出發,提出一個地層岩性或油氣分布的初步解釋方案。
(2)把這個解釋方案作為地質模型,將模型的參數輸入計算機,計算出合成地震剖面。
(3)比較合成地震剖面和實際地震剖面,看兩者是否符合。如果兩者符合,說明解釋方案正確;否則,就要修改解釋方案,並重新進行(2)、(3)項工作,直到解釋結果和實際情況能滿意地符合為止。
(二)合成地震記錄的應用
(1)與實際地震記錄對比,能更好地解釋地震波的層位,用於地震層位的標定。
(2)利用包括和不包括多次波的合成記錄與實際記錄對比,能更好地分辨出多次波。
(3)利用多道合成地震記錄製作合成地震剖面圖來確定和尋找地層和岩性油氣藏,以及詳細的含油氣砂層變化等。
⑥ 合成地震記錄的概念,解決什麼問題
合成地震記錄是用聲波測井或垂直地震剖面資料經過人工合成轉換成的地震記錄(地震道)。它是地震模型技術中應用非常廣泛的一種,也是層位標定、油藏描述等工作的基礎,是把地質模型轉化為地震信息的中間媒介。 是聯合高解析度的測井信息與區域性的地震信息的橋梁,其精度直接影響到地質層位的准確標定。目前油氣勘探工作越來越向隱蔽性油氣藏發展,目標尺度越來越小,對合成地震記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由於合成記錄的製作過程中存在諸多的制約因素,合成地震記錄與實際地震剖面往往並不能完全一致。本文將著重從原理上分析這些制約因素,並總結相應的技術對策。 1、合成地震記錄的製作原理 合成記錄的製作是一個簡化的一維正演的過程,合成記錄F(t)是地震子波S(t)與反射系數R(t)褶積的結果。 F(t) =S(t)×R(t) 合成地震記錄製作的一般流程是:由速度和密度測井曲線計算得到反射系數,將反射系數與提取的地震子波進行褶積得到初始合成地震記錄。根據較精確的速度場對初始合成地震記錄進行校正,再與井旁地震道匹配調整,得到最終合成地震記錄。 2、合成記錄的製作過程中的質量控制 合成地震記錄製作主要包括計算反射系數、提取地震子波和匹配調整時深關系三個環節,如何對這三個環節進行有效的質量控製成為決定最終精度的關鍵,在實際製作過程中依照下列方法進行相應的質量控制[2]。
⑦ 合成地震記錄的介紹
合成地震記錄是用聲波測井或垂直地震剖面資料經過人工合成轉換成的地震記錄專(地震道)。它是屬地震模型技術中應用非常廣泛的一種,也是層位標定、油藏描述等工作的基礎,是把地質模型轉化為地震信息的中間媒介。是聯合高解析度的測井信息與區域性的地震信息的橋梁,其精度直接影響到地質層位的准確標定。目前油氣勘探工作越來越向隱蔽性油氣藏發展,目標尺度越來越小,對合成地震記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於合成記錄的製作過程中存在諸多的制約因素,合成地震記錄與實際地震剖面往往並不能完全一致。
⑧ 某井合成地震記錄標定圖怎麼得來
合成地震記錄是用聲波測井或垂直地震剖面資料經過人工合成轉換成的地震記錄(地震道)。它是地震模型技術中應用非常廣泛的一種,也是層位標定、油藏描述等工作的基礎,是把地質模型轉化為地震信息的中間媒介。 是聯合高解析度的測井信息與區域性的地震信息的橋梁,其精度直接影響到地質層位的准確標定。目前油氣勘探工作越來越向隱蔽性油氣藏發展,目標尺度越來越小,對合成地震記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由於合成記錄的製作過程中存在諸多的制約因素,合成地震記錄與實際地震剖面往往並不能完全一致。本文將著重從原理上分析這些制約因素,並總結相應的技術對策。 1、合成地震記錄的製作原理 合成記錄的製作是一個簡化的一維正演的過程,合成記錄F(t)是地震子波S(t)與反射系數R(t)褶積的結果。 F(t) =S(t)×R(t) 合成地震記錄製作的一般流程是:由速度和密度測井曲線計算得到反射系數,將反射系數與提取的地震子波進行褶積得到初始合成地震記錄。根據較精確的速度場對初始合成地震記錄進行校正,再與井旁地震道匹配調整,得到最終合成地震記錄。 2、合成記錄的製作過程中的質量控制 合成地震記錄製作主要包括計算反射系數、提取地震子波和匹配調整時深關系三個環節,如何對這三個環節進行有效的質量控製成為決定最終精度的關鍵,在實際製作過程中依照下列方法進行相應的質量控制[2]。
⑨ 做合成地震記錄有哪些方法
合成地震記錄來是用聲源波測井或垂直地震剖面資料經過人工合成轉換成的地震記錄(地震道)。是地震模型技術中應用非常廣泛的一種,也是層位標定、油藏描述等工作的基礎,是把地質模型轉化為地震信息的中間媒介。合成地震記錄是聯合高解析度的測井信息與區域性的地震信息的橋梁,其精度直接影響到地質層位的准確標定。
目前油氣勘探工作越來越向隱蔽性油氣藏發展,目標尺度越來越小,對合成地震記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於合成記錄的製作過程中存在諸多的制約因素,合成地震記錄與實際地震剖面往往並不能完全一致。
⑩ 三維地震數據如何生成合成地震記錄
需要在井田范圍內進行三維地震勘探,面積約2平方公里,尋求三維地震勘探單位,河南省煤田地質局物探測量隊 安徽省煤田地質局物探測量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