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地質轉遙感怎麼轉

地質轉遙感怎麼轉

發布時間: 2021-02-10 04:51:01

1. 本科學的地質工程,考研想考遙感或地理信息系統哪個更適合

這兩個方向都不錯,關鍵是要選好導師,他將決定你畢業後的高度。

2. 遙感地質信息矢量化提取

4.4.1 地質資料的數字化處理

主要是將地質資料(包括地質、物探、化探)等的紙介質圖件轉換成二維柵格圖像數據或矢量數據,為遙感地質信息的機助解譯、多元地質信息綜合處理等提供支持。

4.4.1.1 地質資料的數字化

遙感構造解譯圖和網格圖屬性單一,不需進行預處理。但地質礦產圖包含了十分復雜、豐富的地質信息,由不同界線隔開的圖件單元代表著不同的地質屬性。

首先,對地質礦產圖進行分析,對各種地質屬性進行一定的簡化和歸並,突出重點屬性,使地質資料和數字化結果的規律性內容得到增強。

然後,對地質圖、礦產圖、遙感解譯圖和影像單元圖分別進行計算機掃描,校正由於圖紙在掃描過程中產生變形引起的坐標誤差,投影轉換應採用6度分帶橫軸墨卡托投影,投影參數必須與影像數據完全一致,產生以像元形式記錄的地質圖像。把柵格化後的地質圖、礦產圖看作是一種分類圖,根據不同的亮度值所對應地質屬性以及不同礦種賦予不同的顏色,形成一幅數字彩色地質礦產圖。

最後,通過人機交互方式對圖件中的地質界線進行矢量化,並按一定距離間隔輸入地理坐標和對應的地質屬性,由這些坐標點序列連同它們的編碼形成矢量數據,形成可供GIS處理分析用的矢量數據。

4.4.1.2 地質圖像信息的預處理

主要包括地質圖像的標准化、二值化和配准3個方面。

(1)標准化

對於所獲取的具連續變化的物、化探數據圖像,由於量綱不同,無法對其灰度值進行直接顯示、對比與綜合處理。因此,採用下式將其標准化,使它們的數值范圍統一到0~255:

1∶250 000 遙感地質解譯技術指南

式中:ΔC與所提取的單要素相對應的編碼值;C'ij為Cij的二值化結果。

對編碼有數值意義的地質圖像,如化探異常等,可根據確定的閾值(如異常下限),按下式將其二值化:

1∶250 000 遙感地質解譯技術指南

式中:C0為背景值;X為系數;S為方差。

(3)配准

根據綜合顯示和處理的需要,應把地質圖像與其他圖像配准到統一的坐標繫上(以地形圖為參考標准)。

1)地質圖像與衛星圖像的幾何配准:由於地質圖像的坐標投影方式和坐標系與幾何校正的遙感圖像之間有差異,可參照地質圖像的地理坐標,選擇控制點,利用這些控制點求出正交多項式擬合函數,對衛星圖像與地質圖像進行幾何配准。

2)地質圖像與物化探圖像的幾何配准:由於地質圖件與物化探圖件一般均以地形圖為地理底圖,具有統一的地理坐標,因此,將這些數字化圖像的坐標原點對齊,就可以完成幾何配准。

(4)矢量數據處理

1)數據分層。根據圖面特徵信息內容和應用要求,把矢量化圖件按特徵類型劃分為點、線、面(區)三個圖層。

2)數據編輯。對數字化後的文件進行格式轉換,建立拓撲關系,生成屬性表,檢查特徵的正確性。

3)地質特徵編碼和屬性定義。對點、線、面特徵進行數字編碼,用不同字元屬性欄位對地質代號進行表達。

4.4.2 多元地質信息綜合處理

多元地質信息包括地、物、化、遙等數據和圖像。處理的目的是通過圖像處理方法綜合地、物、化、遙感信息,生成系列圖像形式把地質信息直觀地顯示出來,有助於遙感地質信息的識別和解譯。主要內容有:多元地質信息資料的空間配准、多元地質信息資料的圖像復合及通過目視解譯或計算機處理輔助提取地質信息。多元地質信息處理方法及步驟如下。

1)對圖件資料進行數字化和量化處理,轉化為網格圖像數據,使參與綜合處理的各種信息資料具有統一量綱。

2)對不同資料的坐標和投影系統進行調整,使它們與遙感數據的投影系統參數一致。通過控制點的選取和幾何校正,與遙感圖像配准,使各種信息資料具有相同幾何解析度。

3)對多元數據資料進行不同的圖像變換和綜合顯示,產生所需的各種系列復合圖像,輔助提取遙感地質信息。如對物、化、遙感信息的綜合處理,先把原始的三波段遙感彩色合成圖像進行IHS變換,將物探(航磁、重力)、化探(元素異常)數據圖像分別作為合成圖像的H和S分量,在IHS空間合成後反變換到RGB空間顯示,產生一幅新的彩色合成圖像,該圖像既具遙感圖像的地形地貌和構造特徵,又能反映物、化探信息,有助於遙感地質信息的提取。

4.4.3 機助解譯

機助解譯過程主要包括:數據的前期預處理、圖像增強處理與分析、地質解譯等。

4.4.3.1 數據的前期預處理

對工作區用到的數字化地形圖、地質圖、水系圖及交通圖等進行空間數據輸入和編輯,形成完整、統一的管理體系。根據研究需要,還需對空間數據進行必要緩沖區分析、拓撲關系建立、疊加、數據存儲格式轉換等。

建立工作區影像庫,將有關的遙感影像圖及其他影像全部輸入該影像庫中,影像庫中應包含的主要信息有庫中的影像文件數、影像文件名、對應的存放路徑、影像類型、大小(像元行數、列數)、波段數、像元大小、數據文件存儲格式、文件投影方式以及坐標范圍等,可方便地對各文件進行幾何校正與配准、裁剪、顯示、波段組合優化等處理。

4.4.3.2 圖像增強處理

根據具體需要選擇合適的圖像增強方法,如傅里葉分析、地形分析、GIS分析、光譜輻射增強、掩模、數據融合、專題信息提取與增強等,增強圖像中地質信息。

4.4.3.3 地質解譯

機助地質解譯有兩種方式:一是以數字遙感影像為信息源,以ERDAS、MAPGIS和PHOTOSHOP等軟體為解譯平台,根據地質體遙感解譯標志,解譯圈定岩性、構造、接觸關系、地質災害和土地荒漠化等地質現象;二是以遙感影像為背景,疊合專題地質圖層,結合典型地質體影像特徵,進行對比修正解譯。

3. 遙感地質解譯的步驟

選擇一個軟體erdas、envi等。拿到圖像以後先讀取,如果是多波段的就先融合,然後根據圖像回等答級確定要不要做大氣校正、幾何糾正。這些准備工作都做好以後可以選擇樣本進行訓練,然後分類。
這是大體的步驟,具體的細節步驟你問的細我才能答的細

4. 遙感地質解譯的工作方法

本次1:25萬遙感地質解譯方法由影像單元法和影像岩石-地層單元法構成(圖6-7),分述如下:

影像單元法:應用於遙感地質前期解譯階段。是以遙感圖像為信息源,以可分和可辨的影像標志體或標志區為解譯目標,進行圖像信息解譯分類、命名,並編制遙感影像單元解譯圖,同時根據搜集到的地質資料編制1:25萬遙感解譯地質草圖。

影像岩石-地層單元法:以影像岩石單元為基本單位,進行1:10萬遙感地質解譯、遙感解譯路線編錄和編制解譯地質圖的方法,是本次開展遙感地質解譯的最主要方法。影像岩石單元的建立是通過影像單元反映出的岩性特點、岩石類型、岩石類型組合特徵分析對比,結合野外踏勘、剖面測制、野外地質調查及前人資料等綜合分析而確定的。其標准與新填圖理論的岩石地層、岩石構造地層、岩石譜系單位、構造岩石單位建立、劃分的填圖種類一致或基本吻合。

圖6-8 遙感地質解譯路線的布置方法示意圖

5. 遙感地質調查的一般程序

在較大范圍內進行,通過空中或地面探測獲取遙感圖像後(或航、衛片),一般按下列程序進行。

1.資料的收集、處理和概略解譯

這一階段的工作主要包括:

1)收集、編錄、復制的各類遙感圖像和遙感資料並進行相片鑲嵌。對部分地區(或全區)還可進行數字圖像處理,以增強和突現某些信息。

2)收集制圖資料和已有的地質、航空物探及地面物化探資料,以及相關的水文、氣象、地貌、土壤、植被、環境等資料。

3)遙感圖像的概略解譯,需要編制概略地質解譯圖或若干專題概略解譯圖。概略解譯圖可以直接勾繪在相片略圖上或聚酯薄膜上,或者轉繪在地形圖上。編制概略解譯圖時應詳細,界線標繪應精確,以避免重復工作。

4)根據概略地質解譯的成果,確定踏勘路線,選擇實測地層剖面的位置,編制遙感地質調查設計書。

2.野外踏勘及建立地質解譯標志

在野外踏勘和實測地層剖面的過程中,都應隨時對照實地各種標志與相片上的影像特徵,研究地層和地質現象的地質解譯標志;確定分層單位(填圖單位)及其界線的標志。

(1)解譯標志

在地質解譯過程中,主要是觀察和利用解譯標志來進行。遙感圖像的地質解譯標志是指那些能夠用來辨認、區分地質體或地質現象的存在、屬性和相關關系的影像特徵。其中包括影像中反映出的形態、大小、色調、陰影、水系、地貌、水文、影紋結構、植被、人類活動等標志。

1)形態和大小:任何地物都有一定的幾何形狀和大小。許多地物根據其形狀和大小就可直接辨認其屬性。地物的幾何形狀和大小與圖像的比例尺和解析度有關。一般比例尺越大,解析度越高,地物細節顯示越清楚。相反,則很模糊,甚至顯示不出來。在相同比例尺的圖像上,由於圖像的解析度不同,地物的形狀和大小可表現出不同的清晰度,如有些較小的地物,在高解析度的航空相片上可表現得非常清晰,而在低解析度的衛星圖像上則顯得模糊,甚至沒有顯示。

2)色調:色調是地物波譜信息構成的影像特徵,不同的地物有不同的色調。因此,它是地質解譯中經常使用的重要解譯標志。通過肉眼可把圖像色調從黑—灰—白分為10級。色調的深淺是相對的,它受地質體的顏色、含水多少、風化程度、表面土壤及植被覆蓋程度、光照條件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在同一幅圖像上,物性相同的地物應有相近的色調,但實際上,由於諸多因素的影響卻不完全相同或差異很大。因此,應用色調標志時須作具體分析。

3)陰影:陰影具有形狀、大小和方向,色調一般為黑色。在航片上可藉助陰影的方向和成像時間來判斷航片的方位,測量地物的高度。陰影有本影和落影之分。本影是指物體未被陽光照射的陰影部分,即本身的陰影,如山的陰坡、房屋的背陽面等都是它們的本影。本影有助於獲得立體感。山體的陽坡明亮,陰坡較暗,其明暗分界線即為山脊線或山谷線。落影是指地物投在地面的影子,即投落陰影。利用落影可以計算地物的高度(h=T tanϕ,其中,h為地物的高度;T為落影長度;ϕ為太陽高度角)。

4)水系標志:水系是非常重要的解譯標志,對地形、地貌、岩性、構造解譯都非常有用。水系形態、密度、均勻性、對稱性、方向性往往是構造和岩性特徵的反映。例如,泥岩、頁岩、粘土岩、粉砂岩發育地區,易形成高密度樹枝狀水系,反映岩石透水性不良;砂岩、石英砂岩或岩石裂隙發育區,常形成低密度樹枝狀水系,反映岩石透水性強。水系的均勻性,表示岩石抗風化能力和裂隙發育程度比較相近;水系的對稱性,反映區域地形或大片成層岩層向一側傾斜;水系的方向性,主要反映區域山系、岩層及構造走向。

5)地貌形態標志:地貌形態不僅決定於一定的岩性和構造,而且也決定於一定的氣候、水文等自然地理條件。不同地貌形態是不同岩性、構造在不同內外動力作用下的結果。由於地層岩性的物理化學性質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抗風化侵蝕能力。岩石的抗蝕能力通常由地貌形態反映出來。抗蝕性強的岩石形成陡坡和陡崖;抗蝕能力弱的岩石形成緩坡和低地。地貌形態除與岩性有關外,還與構造、產狀、自然環境等因素有關。利用地貌形態解譯地質體,可以從山體的組合形態與規模大小,山頂、山坡形態與地形相對高差等方面來進行。

6)植被:植被的分布與氣候的地帶性和地形引起的垂直分帶性及小氣候環境有關。在不同的地貌部位上,由於基岩和鬆散沉積物的岩性、粒度、含水性等的影響,可引起植物群落外貌、種屬、層級、密度、長勢、單株與群落的生態畸變和宏觀生態特徵上的改變。植被分布對地質解譯既有利,也有弊。不利之處在於植被掩蓋了岩層露頭和構造,造成解譯上的困難;有利的是,在某些特定條件下它能作為地質解譯的間接標志。例如,地質、水文條件和土壤性質的變化可引起植物生態異常。解譯時應注意總結這類規律,以發現更多的間接地質解譯標志。

7)水文標志:主要指陸地水水文特徵,包括泉、小溪、河川、湖泊和基岩、鬆散堆積物的含水性、滲透性等。它們的空間分布特徵都與一定的地質、地貌條件有關,因此,水文標志是地質解譯的一個有用標志。

8)人類活動遺跡:人類活動遺留下來的與地質體有關的痕跡、探槽、鑽探平機台、道路、建築、農墾區、歷史考古遺跡等都可作為地質解譯的間接標志。

9)影紋結構:影紋結構是地物的形狀、大小、色調、陰影、水系、地貌、植被、人類活動遺跡等在圖像上的綜合表現。不同的地質體一般具有不同的影紋結構。在解譯過程中,對影紋結構的類型可用點狀、格狀、柵狀、鏈狀、環狀、蠕蟲狀、姜狀等來描述,還可進一步區分為寬窄、疏密、粗細、大小、長短等。

(2)解譯方法

地質解譯就是利用遙感圖像的各種影像特徵解譯地質體。如何利用各種解譯標志和解譯方法去辨認地質體或地質現象的存在和屬性,主要由解譯任務、圖像特點、地質構造復雜程度、解譯條件與難易程度等綜合因素所決定。遙感圖像的解譯方法主要有:

1)直譯法:對於具有清晰影像和典型特徵的地質體,通常可採用直接解譯的方法,即觀察和利用地質體的各種綜合標志,尤其是反映該地質體屬性的典型影像特徵,直接去辨認、分析、圈定地質體。如灰岩的岩溶地貌和侵入體的綜合影像特徵、影像地層單位的對稱重復和兩翼產狀的變化、斷層的線性影像特徵等均可作為直接判斷所屬地質體的典型影像特徵。

2)延伸法:在進行區域圖像地質解譯時,對有一定特徵影像的地質體,常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的解譯原則來延伸圈定地質體。一般對褶皺岩層、各種斷層、破裂面以及岩體、地塊的界線常用此方法,即沿著各種地質要素連續地進行觀察分析,以確定延伸位置。對於影像特徵不清者,常用此法,一般能收到較好的解譯效果。

3)對比法:當地質體沒有典型的解譯標志,不能用直接判斷的方法解譯時,可將未知地質體與已知地質體的影像特徵進行對比,分析兩者的異同點,從而達到鑒別未知地質體的目的。

3.詳細解譯

根據已確定的分層單位和解譯標志,按相應比例尺的精度要求,在立體鏡下詳細而准確地勾繪出詳細的地質解譯圖。這是進行遙感地質解譯的結果,也是繪制地質圖的基礎。

在詳細解譯的基礎上,布置野外調繪的路線。

4.野外調繪

野外調繪的任務是詳細查證解譯的成果;查明解譯中發現的重要地質現象或者難以解譯的現象(必要時需配合山地工程);系統採集標本樣品,完成野外資料收集的工作。

野外調繪的基本方法仍然是通過路線地質調查。路線的間距可以比常規地質調查的路線間距大幾倍。對重點地段應加密調繪路線,投入較多的野外工作。所謂重點地段主要是指:

1)區域地質和找礦調查中的成礦有利地段和物化探異常區;工程地質調查中的重要工程地質、動力地質區;水文地質調查中的井、泉和岩溶區等。

2)構造復雜或植被茂密,解譯效果較差的地段。

3)某些對查明地質構造或地貌規律比較關鍵的地段。

野外調繪中觀測點應用針刺的方法標定在相片上。針刺點位應盡可能精確,針孔不能太大;其誤差最大不能超過0.2mm;點號標在相片背面針孔的位置。地質界線應在野外用特種鉛筆勾繪在相片(或聚酯薄膜)上。准確記錄野外地質現象,對較復雜的構造,勾繪平面示意圖,以便與相片上的影像進行對照。

野外調繪中每天都應進行資料整理。除了野外記錄和標本的整理外,應在立體鏡下檢查野外刺點和連線的正確性,並上墨,標繪野外實測的產狀(注意相片方位)。當天的調繪成果均應勾繪在實際材料圖上。

5.成圖及編寫報告

這個階段的工作與常規調查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在圖面整飾中,發現圖面結構不合理的地段可進行更深入的解譯,以求得確切的結果;在資料綜合分析中,要研究多種資料的擬合,若有光譜測試資料時,應有地物光譜和解譯標志的分析;圖件清繪、轉繪和成圖時,盡可能用現代技術設備,以提高精度和工效。

當進行小區域的調查時,如某礦區地質調查、某地下水水源地的綜合水文地質調查或某工程建築場地及外圍工程地質調查等等,野外建立解譯標志、詳細解譯和野外調繪等工作不一定按工作階段截然分開。在大比例尺地質測繪中,需要與地形控制測量密切配合。

6. 地質學要選方向了,好慌啊,怎麼辦

看你想干哪方面了,遙感前景應該不錯,工作強度沒那麼大,地化據說不用出野外,要是不喜歡地質,抓緊時間轉

7. 遙感地質解譯方法

採用傳統地質解譯抄與數襲字地質解譯相結合的工作方法。傳統地質解譯即影像判讀,對遙感圖像上顯示的色彩、色調、陰影、花紋、水系等直接或間接解譯標志進行判讀。數字地質解譯可以有目的加大或突出圖像中的有用信息量,目前應用廣泛的方法有線性拉伸、比值運算、空間濾波及主成分分析等。

8. 遙感地質的研究方法,詳細些,復制請繞行~急!!!高分在線等

遙感地質的研究方法包羅萬象,如果要詳細論述,那是一本厚厚的專業書了,豈是三言兩語就能說清夢的?
但萬變不離其宗,基礎地質工作是遙感地質的首要條件,如果缺乏基礎地質的有關資料,遙感地質就不能解譯,更談不上研究。從地質學的原理來講,遙感地質主要研究以下幾個方面:1.地形判讀2.地層(岩性)判讀3.構造判讀4.礦帶(含礦帶)解譯5.工程地質水文地質解譯6.地質災害預測
1.地形通過航片或者衛片,用立體讀圖儀進行觀察,在已知高程點的基礎上,對解譯區域的地形等高線進行勾繪,成圖。
2.地層判讀每種地層由於硬度,風化程度,顏色等不同,在航片和衛片上顯現不同的形態特徵,從而根據普通地質學的原理,可以勾繪出地層分布狀態,解譯出地層的產狀。再與地面地質資料進行對比,可以區分地層的分層及所屬統、組、甚至可以細分到段。
3.構造其原理和方法同上
4.成礦解譯無論沉積型礦床還是內生礦床或是岩漿岩型礦床,在地表多多少少有一定的外在顯示,從而反映在航片或衛片上,因此可以據此用地層學、構造地質學、礦床學的原理進行解譯,從而大致勾出礦層或礦體、含礦帶的界線。
5.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災害地質,原理同上。
綜上所述,遙感地質的研究方法的前提是基礎地質,在收集了足夠的地表地質資料並進行了充分研究的基礎上,才可能通過遙感地質的方法來達到一定的地質工作目的。遙感只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最終的成果必然要以某種地質特徵解譯來實現。同時,遙感地質的成果,還必須在野外進行驗證和修正。

9. 遙感圖像地質解譯方法

(一)在RGMap系統中使用多波段的方法

①如果RGMap系統已經打開當前的衛星圖像,將其關閉。②在MapGIS的圖像分析模塊中使用圖像設色功能設置的紅、綠、藍顏色值在假彩色合成時對應的波段。關閉圖像。③在RGMap系統打開衛星圖像並刷新,所顯示的就為新設的波段組合的假彩色圖像(圖6-18)。

圖6-18 測區十字鋪一帶的781波段(左)和531波段(右)假彩色圖像

(二)測區的遙感圖像地質解譯

測區屬亞熱帶氣候,雨量充沛,植被發育,基岩出露較差,部分地區林木叢生,解譯效果較差,解譯程度總體屬中等。本次工作採用目視法,遵循從「面→線→點」到「點→線→面」,即從宏觀到微觀,再從微觀回到宏觀的解譯方法,循序漸進,反復進行,最終達到詳細解譯的目的(圖6-19)。

圖6-19 測區衛片影像解譯地質示意圖

1.直接判定法

根據遙感圖像上可以用肉眼直接觀測到的標志如色調、形狀、陰影、紋理結構、大小、位置、相關布局等解譯標志直接撮岩石地層、岩體、構造、地質要素和地質現象信息。這種方法主要用於圈定地質體的邊界,效果較明顯。

2.對比分析法

藉助於不同時相、不同波段、地面資料進行相互補充,相互驗證以確定地質體類型、邊界。本次工作共有1、2、3、4、5、7、8共七個波段的數據參與解譯,在MapGIS平台下可以單個波段用灰度顯示或任選三個波段進行假彩色顯示,工作中使用較多的為R=7,G=8,B=1合成彩色。

3.邏輯分析法

運用地學規律的相關分析和實際經驗,進行邏輯判斷。例如根據水系的分布格局來判斷岩性和地貌類型;根據植被的類型來推斷土壤類型。邏輯分析大大開拓了遙感圖像所能發揮的作用。

4.追索法

根據地層、岩體、地質構造的展布或延伸規律在圖像上顯示出的不甚清晰的形跡,進行跟蹤追索,圈定或勾畫地質界線。這種方法主要用於圈定地質體邊界、褶皺轉折端和大型斷裂。

5.類比法

此種方法以已知地質體或地質現象的影像特徵為參照,推斷相鄰地區具有相似影像特徵地質體或地質現象的屬性;或通過不同地學資料的對比,確定具有某種遙感隱蔽信息特徵的地質體或地質現象的屬性。

10. 請問mapgis中能不能把1:25萬的地質圖轉化為1:20萬地質圖,請問可以嗎怎麼轉

首先確認當前數據坐標是帶比例尺25萬的坐標還是25萬圖幅的單位是米一比一的坐標,對於矢內量圖形若是前者則整容圖變換,設置xy方向縮放比為1.25,若是後者則填寫0.005, 若數據為柵格數據則通過柵格校正來獲得(K9遙感處理系統中提供柵格數據的整圖變換工具)。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