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有哪些地質系統
① 黑龍江省地質資料數據中心建設構想
張清 王希
(黑龍江省地質資料檔案館)
摘要 地質資料是地質工作的最終成果,是地質工作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載體。建設地質資料數據中心,核心是實現數據到信息、知識的轉化與集成,再對外提供多元化的社會化應用服務。本文結合黑龍江省實際,就黑龍江省地質資料數據中心的建設方案加以探究,以地質資料工作信息化為參考,在對地質資料數據現狀進行綜合分析研究的基礎上,對黑龍江省數字地質資料檔案館建設的背景、近幾年的地質資料數字化工作、地質資料數據中心建設目標、總體框架、技術路線、數據處理、總體功能展現等方面進行闡述。提出了地質資料數據中心建設和運營的關鍵技術和具體措施,以發揮省級示範作用,促進黑龍江省地質資料信息化和產業化建設。
關鍵詞 地質資料 數字化 系統 構想
1 黑龍江省地質資料近幾年的地質資料數字化工作
黑龍江省幅員廣闊,礦產資源豐富,幾十年的地質工作積累下許多寶貴的地質資料。黑龍江省地質資料檔案館始建於20世紀50年代末,是我省地質勘查行業中館藏最多、最全的地質專業技術資料檔案館,截至目前,已收藏了5758種各類成果地質資料檔案。
1.1 圖文地質資料資料庫建設、地質資料目錄檢索資料庫建設和實物地質資料目錄檢索資料庫建設
黑龍江省圖文地質資料資料庫建設起步於1997年,2002年1月至2008年8月我們以項目方式開展此項工作,總計完成4795 檔成果地質資料圖文數據工作。與此同時,按國家要求電子文檔匯交始於2002年,到目前為止已接收電子文檔資料近800檔。
2002年5月至2003年12月,黑龍江省開展了地質資料目錄檢索資料庫建設。該資料庫已於2004年正式在黑龍江省國土資源廳網站上公開對外進行查詢服務。在開展地質資料目錄檢索資料庫建設的同時,2002~2003年黑龍江省又開展了實物地質資料目錄檢索資料庫建設工作。
1.2 地質資料搶救性修復及矢量化工作
早在2000年黑龍江省資料館就對館藏成果地質資料保管狀態進行了摸底統計,對破損嚴重的紙質資料進行了劃分,並計劃分期分批進行搶救修復。2003~2013年已完成4期地質資料搶救性修復工作。修復後的地質資料按照電子文檔匯交格式製作,形成電子文件永久保存,為今後建設數字化地質資料館奠定了基礎。2008年在進行搶救性修復的同時,又進行了圖件屬性庫建設的試驗,在完成的187檔資料中選擇了105檔主要圖件499張進行屬性數據提取和採集。幾年來修復完成了502檔資料,文字10餘萬頁,圖件近萬張。以上成果作為一種嘗試和探索,為今後建設黑龍江省地質資料數據中心做好了基礎數據准備。
1.3 地質資料數字化數據的利用狀況及地質資料管理服務系統建設
1.3.1 電子閱覽室建設及電子資料利用狀況
黑龍江省電子閱覽室建於2004年,在目錄數據、圖文數據完成的基礎上,以全國館開發的「地質資料查詢服務系統」為查詢平台,開展了電子借閱服務,為地質資料利用者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借閱服務工作。
同時,各類電子數據的完成,也為借閱者提供了圖文資料的電子列印、資料出圖及光碟刻錄服務工作。
1.3.2 黑龍江省地質資料管理服務系統建設
由於原「地質資料查詢服務系統」開發年代比較早,所查詢的資料有一定的局限性,從2005年起,黑龍江省就一直籌劃地質資料管理系統開發,2012年我們立項開發了用於電子閱覽室的「地質資料管理與服務系統」,並與全國地質資料館開發的系統一並使用,在系統開發的同時,還申請了「省國土資源廳——地質資料服務及檔案數字化項目」,該項目是將黑龍江省已經完成的地質資料基礎性資料庫轉換為管理系統所需要的數據格式,為下一步建立黑龍江省地質資料數據中心打下堅實的基礎。
2 黑龍江省數字地質資料檔案館建設背景、目標
2.1 黑龍江省數字地質資料檔案館建設背景
《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對地質資料及其服務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並提出新的明確要求,即堅持加強地質成果社會化服務的原則,提高成果地質資料社會化服務水平。如何能適應和滿足黑龍江省礦業經濟發展變化的需要,把黑龍江省館藏成果地質資料信息資源充分開發利用出來,面向地質勘查單位、礦山企業及社會各行各業,並根據用戶在生產經營和經濟活動中的特定要求,對館藏地質資料進行有針對性的專項開發,提供可直接用於生產、經營、科研、教學所需要的信息資源,以滿足社會各個方面對成果地質資料的不同需求,充分發揮地質資料信息資源的潛在價值,使利用者能夠將所需地質成果轉化為明顯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有效地促進黑龍江省礦業經濟的繁榮。
2.2 黑龍江省地質資料數據中心建設目標
隨著全省圖文地質資料資料庫、地質資料目錄檢索資料庫及實物地質資料檢索資料庫的基礎工作的完成,加之在近幾年完成的搶救性地質資料修復工作及矢量化工作的基礎上,以基礎數據為依託,以地質資料現代化服務為手段,建設一個完整的、系統的地質資料數據中心,勢在必行。
為實現黑龍江省地質資料數據中心建設目標,根據黑龍江省實際情況進行適當的安排,分期分批有計劃地開展,最終完成地質資料檔案館所有資料(地質成果資料、地質原始資料以及實物地質資料)的數字化工作;建成地質資料存儲量大、功能齊全、使用方便快捷的全省「成果-原始-實物地質資料」為一體的查詢與利用、管理與服務、應用與開發的地質資料綜合管理系統;建成真正意義上的黑龍江省地質資料數據中心,實現地質資料網上公開查詢和利用。
3 數字地質資料檔案館總體框架、技術路線及功能展現
「地質資料綜合管理應用系統」總體框架如圖1所示。
圖1 總體框架示意圖
3.1 系統結構
系統整個邏輯結構如圖2所示。
圖2 系統邏輯結構示意圖
3.1.1 應用平台
應用平台提供數據管理功能,主要提供給管理人員或更高級別的人員使用,其中使用應用平台的人員都需要在本機上安裝開發的應用系統。
3.1.2 瀏覽平台
瀏覽平台滿足一般人員的閱讀和查詢使用,通過對固定的網路地址的訪問,可以查詢各類地質資料信息。
3.2 系統網路結構
針對數字地質資料檔案館系統網路拓撲結構(圖3)分兩個層面進行討論:
圖3 系統網路拓撲結構示意圖
3.2.1 內網
內網的網路通信方式實際是在內部的區域網間完成,不涉及與互聯網的連接。把數字地質資料檔案館數據伺服器和Web伺服器都放置在廳信息中心(廳信息中心已經建立專機房),而Web伺服器既能夠連接數字地質資料檔案館數據伺服器又可以提供對外訪問服務,所需要的只是在Web伺服器上帶有兩塊網卡(建議採用千兆網卡),一塊連接內部網路,另一塊連接外網,這樣Web伺服器就起到了一個橋梁作用。而對於數字地質資料檔案館資料庫的維護,通過地質檔案館利用內部網路就可以完成。
3.2.2 外網
外網主要是提供對方資料信息發布和服務的層面,只要保證Web伺服器具有固定公網地址就可以滿足對外地質資料的檢索、查看等功能。
3.3 數字地質資料檔案館建設技術路線
利用各種數字化技術和專業數據處理技術規范,對館藏的所有地質資料進行數字化,並以地理信息技術和數據倉庫為主體,利用計算機技術、資料庫技術、網路技術等相關技術,建立一套全面的、快速的滿足以上數字化資料綜合性管理、應用及服務的信息系統,本系統採用B/S3層結構與C/S混合模式進行設計與開發,並採用先進的Web GIS技術實現地質空間信息與專題信息的發布和地質報告電子文檔的查詢與應用。貫穿在整個項目實施過程中的技術路線為以下幾點:
1)地質資料(原始)採用數碼拍照、掃描識別進行電子化處理。
2)地質圖件採用矢量化處理方法。
3)電子文檔地質報告和矢量化地質圖件關聯進行資料庫存儲。
4)把地質數據按照專業分類的方式進行綜合系統(相關屬性)的開發。
5)對系統進行充分的應用測試,達到最終目的。
3.4 黑龍江省地質資料數字中心總體功能
黑龍江省地質資料數字中心的功能主要是通過「地質資料綜合管理應用系統」去實現的,該系統有別於「地質資料管理與服務系統」。「地質資料管理與服務系統」屬於內網管理系統,而「地質資料綜合管理應用系統」是內外兼用功能強大的服務系統。該系統建設完成後最終具有如下特點:
1)地質資料數據電子化存儲管理。
2)地質資料的電子數據的查詢瀏覽。
3)地質圖形數據形成的專題空間資料庫。
4)基於綜合電子資料的地質電子圖書館。
「地質資料綜合管理應用系統」給使用者的總體表現是一個豐富的、直觀性的應用系統。通過該系統可以進行不同地質專業數據的查詢和使用,與以往的系統不同,該系統最終把所有的地質資料數據(包括成果地質資料、實物地質資料、原始地質資料)都電子化進入資料庫,所以當使用者查詢到需要的檔案資料或圖形數據的時候,同時就可以看到檔案資料的內容和地圖數據。
4 建議
4.1 建議國家建立統一的標准和規范
新中國成立65年來,國家花費了大量人力、財力獲取各種地下、地面的資源數據和信息,積累了相當規模的數字化空間信息資源。而只有少量空間地質信息資源完成建庫並投入獨立運行服務。由於資料庫的建設時間跨度大,這些資料庫都具有基於文件的管理方式運作的特點。特別是空間資料庫,空間與屬性數據分開存放,操作孤立。資料庫零碎地分布在各個部門、各個地區和各個單位,格式不同,共享困難,數據無法得到有效應用。所以國家應盡快建立統一的技術標准和規范,這對當前地質資料數據中心建設尤為重要。
4.2 國家應加大建設資金投入
數據中心的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2008年黑龍江省對建設黑龍江省地質資料數據中心進行測算,所需資金達2億多元。我國的省級地質資料館藏機構建設發展也很不平衡,且絕大部分省級地質資料管理機構存在項目資金不足的情況。所以,希望國家在建設國家地質資料數據中心的同時,應考慮省級地質資料保管機構具體情況,在資金上給予支持。
4.3 與黑龍江省國土資源部門相協調,納入全省國土資源系統規劃
目前黑龍江省國土資源廳,正在積極推進「黑龍江地質礦產綜合監管『一張圖』」規劃,該規劃就是依託國土資源政務專網,基於統一地理空間參考,整合地質資料、礦產資源儲量、礦產資源規劃、礦業權設置方案、地質災害、礦山地質環境、地質遺跡保護等各類地質礦產基礎數據。而地質資料數字中心建設既是其中一部分,又要依託於該規劃。同時,將地質資料數字中心建設納入全省國土資源建設規劃,積極推動地質資料數字中心建設,使地質資料更加有效便捷地服務於礦產資源管理,促進全省礦業經濟繁榮發展。
② 哈爾濱有哪些關於地質方面的工作單位
哈爾濱市最大的地質單位是黑龍江省地礦局,下屬分管不少地質隊和黑龍江地調院。本科來說想進局裡基本不太可能,只能去局裡下面的單位。黑龍江出野外挺艱苦的,好多深山老林,而且錢也不太多。
③ 哈爾濱哪個地質部門比較好啊
黑龍江省齊齊哈爾礦產勘查開發總院
④ 黑龍江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
自動監測儀數據接收終端
四、信息化建設情況
自2003年開始至今,一直採用電話或傳真方式接收氣象預報預警信息,經專家會商確定地質災害預警預報等級後,省廳以電話或傳真的方式向有關地市發布預報預警信息。自2003年至2008年,共發布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信息40條,成功預報6次,避免近200人傷亡。
黑龍江省未建立地質環境環境空間數據管理平台,按工作項目要求,省站先後完了全省1:50萬水、工、環地質圖空間資料庫、21幅1:20萬水文地質圖空間資料庫和18個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資料庫建庫工作。2007年7月,在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信息室協助下,建立了地下水動態自動監測系統,實現了遠程地下水水位和水溫的自動監測。
五、主要監測成果和服務
1991年、1996年和2001年分別提交了《1986~1990年黑龍江省地下水環境質量報告》、《1991~1995年黑龍江省地下水環境質量報告》、《1996~2001年黑龍江省地下水環境質量報告》。近幾年來為適應新時期環境地質工作要求,每年向地方政府提交該地區的地下水水情通報和預測預報,在全省81個市(縣)中,已向50個市(縣)提供了水情通報。
自2000年起至今完成了牡丹江市、雞西市、雞東縣、穆棱市、七台河市、雙鴨山市、鶴崗市、伊春市、黑河市、海林市、尚志市、綏芬河市、巴彥縣、木蘭縣、通河縣、依蘭縣、方正縣、五常市、東寧縣、寧安縣20個縣(市)的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報告。
2002年提交了《黑龍江省地下水資源評價》報告;2005年提交了《黑龍江省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與評估》報告;2006年提交了《黑龍江省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與評估》報告;2007年提交了《松花江重點地段地下水污染調查評價》報告和《東北地方病(肇源縣、肇州縣)嚴重區供水安全示範工程》報告;2008年提交了《黑龍江主要城市環境地質調查評價》報告。
2004年和2006年完成「301國道阿城段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工程、「301國道尚志段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工程;2004~2008年完成「大慶及周邊地區地質環境監測」工程;2005~2007年完成「五大連池市焦得布礦泉水勘察」工程。
多項成果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其中「黑龍江省地下水資源評價」獲2005年度黑龍江省科技進步三等獎;2006年「黑龍江省典型礦山生態環境定量化評價研究」獲國土資源部「十五」科技進步二等獎;「黑龍江省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與評估」獲2006年度黑龍江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六、法制建設
1998年經黑龍江省人大審議批准,《黑龍江省礦產資源管理條例》正式頒布實施。在該條例中對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土地復墾及尾礦處理做了明確規定,並對小型礦山企業實行閉坑抵押辦法,對勘查、開采礦產資源造成地質環境破壞或者誘發地質災害未按期恢復治理的行為作出了相應的處罰規定。
1999年,經黑龍江省人民政府批准,《黑龍江省地質環境管理辦法》於9月2日正式頒布實施;1999年7月6日,黑龍江省地礦廳以黑地發〔1999〕40號文件下發了《黑龍江省小型礦山閉坑抵押金管理辦法》。1999年雞西地礦局出台並實施了《雞西市礦泉水資源管理暫行辦法》;嘉蔭縣於1998年頒布實施了《嘉蔭縣恐龍化石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阿城市地礦局、嫩江縣地礦局分別制訂了《阿城市礦山環境保護管理辦法》和《礦山企業排土、排水、排廢棄物、尾礦管理規定》;2001年9月1日,哈爾濱市人民政府下發《哈爾濱市地質環境管理辦法》;2005年4月20日,雙鴨山市人民政府下發《雙鴨山市地質環境保護管理辦法》;2006年10月20日,經黑龍江省人大審議通過《五大連池世界地質公園保護條例》,並於2007年1月1日實施;2007年8月1日,黑龍江省財政廳、省國土資源廳、省環境保護局聯合下發《黑龍江省礦山地質環境保證金制度》,該制度自發布之日執行。
⑤ 黑龍江都有哪些地市
黑龍江省一共有13個地級市(區),分別是哈爾濱市(副省級)、齊齊哈爾市、牡丹江市、佳木斯市、大慶市、雞西市、雙鴨山市、伊春市、七台河市、鶴崗市、黑河市、綏化市和大興安嶺地區,如圖所示。
⑥ 黑龍江省地質礦產局直屬單位哪個最好
那還用問 肯定是 黑龍江省地質調查總院 人家老大
⑦ 黑龍江省哪個地質隊好一些
黑龍江省904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察院
黑龍江省九○四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察院是由原中國人民解放軍基本建設工程兵904團「集體、對口、就地轉業」改編而成,原隸屬地礦部水文地質指揮部暨中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察院,1999年實行屬地化管理,歸口黑龍江省地勘局。我院是一支主要從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災害地質、地下水資源評價與開發的具有人民解放軍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的、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的專業地質勘察隊伍。現具有國土資源部頒發地質災害防治與治理工程勘察、施工、設計以及危險性評估甲級資質;建設部頒發的專業甲級勘察、設計、施工證書。部頒發的水工環、液體礦產勘察甲級資質,地球物化勘查、勘查工程施工乙級,固體礦產勘查丙級,黑龍江省水利廳頒發的鑿井甲級資質。現有職工180人,其中教授級高級工程師3人,高級工程師21人;工程師42人。各類設備達191台套,固定資產830萬元。並擁有一大批技術成果資料,堪稱「人才薈萃、裝備精良、成果輝煌、力量雄厚」。
我院自成立以來,先後在東北三省及內蒙古東部地區完成各種比例尺的水文地質普查面積50多萬平方公里,鑽探進尺10萬多米;出版了60多份科研成果報告;完成國家一、二類水文、工程、環境地質項目40餘個,有10多個項目分別獲部級二、三、四等科技成果獎。在國家一、二類刊物發表專業論文200篇以上。近年來又充分發揮「3S」新技術、新方法、新理論在技術成果中的作用,圓滿出色地完成了4個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其中《黑龍江省環境地質調查報告》在全國評比中名列第二。完成的《三江平原地下水資源潛力與生態環境地質調查評價報告》被國土資源部評為二等獎。在理論上、方法上均取得了重大突破,並積蓄了豐富的經驗和資料。特別是在基岩山區找水方面,實現了找水理論的重大突破,形成了一整套在基岩裂隙找水的獨特方法及物探定井的豐富經驗和具有專利產權的鑿井工藝,被社會譽為「探水神兵」。在地勘工作融入地方經濟建設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先後為黑龍江省20多個市(縣)進行了地下水資源評價及農田供水勘察工作,為60多個村(屯)找到了豐富的地下水,為數十家企事業單位和邊防部隊打了400多口供水井,解決了一大批重點建設項目的供水需求和300多萬人口的飲水問題,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時,我們把握機遇、調整結構、延伸產業,除保留水工環和地質災害監測治理等主導產業的優勢外,岩土工程勘察、管道施工、城市供水、鑿井工程、樁基礎、煤礦降水、工程物探和測量、礦泉水評價、農業地質、礦區地質、生態環境地質等領域均取得了良好信譽和經濟效益。為了擴大服務領域,長足發展,先後在海拉爾成立了分支機構和在哈建立了辦事處。
⑧ 黑龍江省地質特點
黑龍江位於松遼盆地北部,主要以侏羅、白堊、新生代沉積為主。
⑨ 誰有黑龍江省地質調查總院的簡介、、
黑龍江省地質調查研究總院成立於1997年7月1日,隸屬於黑龍江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是黑龍江省國土資源廳及地勘局的地質勘查技術業務支撐。是黑龍江省唯一從事基礎性、公益性地質調查及戰略性礦產勘查工作的公益性隊伍,是黑龍江省地勘行業的龍頭。主要承擔中國地質調查局下達的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及國家和省級礦產資源補償費項目。省地調總院為有效提升在黑龍江省地勘行業的地位,堅持科學化、規范化管理,確保成果資料的質量。於2005年取得了區域地質調查、固體礦產勘查、地球化學勘查及地質災害治理工程評估等4個甲級資質,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地球物理勘查及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監理、設計勘察等4個乙級資質。整體實力得到了社會的肯定和認可,大大提升了無形資產和競爭實力,為提交優秀地質成果奠定了基礎。
我院現有職工總數138人,平均年齡35歲。其中:博士4人,碩士13人,具有大學本科學歷的職工112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3人,高級工程師38人,工程師8人。共配置了台式計算機、筆記本電腦、繪圖儀、工程復印機、掃描儀、全球衛星定位系統、掌上電腦、數字區域地質調查系統、MAPGIS、MAPCAD、遙感圖像編輯軟體、物探設備及化驗設備等各種高精度儀器設備600多台套,擁有ARCINFO、RGMAP、MAPGIS、MAPCAD、TCI、GEOMDIS、GEOEXPL等一大批專業地學軟體,有效提升了數字地質工作水平和技術實力,為該院的穩步發展和不斷提高奠定了人才和物質基礎。
多年來,黑龍江省地調總院始終堅持「以質量求生存、以持續改進求發展,爭創產品和服務一流」的質量方針,全面貫徹執行ISO9000國際質量管理體系,在新技術、新理論、新方法的應用上不斷創新。黑龍江省地質調查研究總院自成立以來共承擔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及黑龍江省礦產資源補償費項目90餘項。涉及區域地質調查、地質礦產調查、物探、化探、水工環、遙感、資料庫建設、礦產綜合研究、農業地質、城市地質、地質公園建設和地質災害治理工程評估、監理、設計勘查等多個領域。在由中國地質調查局及黑龍江省國土資源廳組織的成果驗收中,地質成果優良率達100%。先後有1個項目獲得國土資源部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1個項目獲得全國礦產資源規劃優秀成果一等獎,3個項目獲得黑龍江省科學技術三等獎,6個項目在首屆黑龍江省地勘項目成果資料展評中獲獎,25個項目在2002年黑龍江省地勘局地勘成果匯報和資料展評會獲獎。
與時俱進、繼往開來。在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的大好形式下,黑龍江省地質調查研究總院願與國內外同仁攜手並進,共同開創更加美好的未來。